1、我們魯鎮的習慣,本來是凡有出嫁的女兒,倘自己還未當家,夏間便大抵回到母家去消夏。那時我的祖母雖然還康健,但母親也已分擔了些家務,所以夏期便不能多日的歸省了,隻得在掃墓完畢之後,抽空去住幾天,這時我便每年跟了我的母親住在外祖母的家裏。(簡單交代了當地習俗,去平橋村的緣由。)那地方叫平橋村,是一個離海邊不遠,極偏僻的,臨河的小村莊;住戶不滿三十家,都種田,打魚,隻有一家很小的雜貨店。(極普通的一個小山村,“極偏僻”、“住戶不滿三十家”“隻有一家很小的雜貨店”說明不但普通,還很落後。與下文是“樂土”極不相配,這便是矛盾之所在,形成了一種張力。)但在我是樂土:因為我在這裏不但得到優待,又可以免念“秩秩斯幹幽幽南山”了。(在我是樂土,對原因的解釋更是令人值得玩味,完全是一個兒童的視角和想法,讓人忍俊不禁,“優待”和“免念”充滿了兒童的情趣。普通的小村能成為樂土,對一個孩子來說,這兩條理由也就足矣了。)
2、和我一同玩的是許多小朋友,因為有了遠客,他們也都從父母那裏得了減少工作的許可,伴我來遊戲。(享受“優待”的體現之一,如果對“遠客”不重視,能得了減少工作的許可嗎?)在小村裏,一家的客,幾乎也就是公共的。我們年紀都相仿,但論起行輩來,卻至少是叔子,有幾個還是太公,因為他們合村都同姓,是本家。然而我們是朋友,即使偶爾吵鬧起來,打了太公,一村的老老少少,也決沒有一個會想出“犯上”這兩個字來,而他們也百分之九十九不識字。(不會想到“犯上”、“百分之九十九不識字”可以看出平橋村人的淳樸。)
3、我們每天的事情大概是掘蚯蚓,掘來穿在銅絲做的小鉤上,伏在河沿上去釣蝦。蝦是水世界裏的呆子,決不憚用了自己的兩個鉗捧著鉤尖送到嘴裏去的,所以不半天便可以釣到一大碗。這蝦照例是歸我吃的。(釣蝦是在平橋村裏的主要活動之一,蝦歸我吃――優待的體現。)其次便是一同去放牛,但或者因為高等動物了的緣故罷,黃牛水牛都欺生,敢於欺侮我,因此我也總不敢走近身,隻好遠遠地跟著,站著。這時候,小朋友們便不再原諒我會讀“秩秩斯幹”,卻全都嘲笑起來了。(放牛――活動之二,充滿了童真童趣,孩子的天真爛漫在一個“不再原諒”一個“嘲笑起來”便充分體現出來。同時也看出這群小夥伴的淳樸。)
4、至於我在那裏所第一盼望的,卻在到趙莊去看戲。(趙莊看戲――活動之三,也是“第一盼望”,足見戲的誘惑及在“我”心中的地位,為下文一看戲不能及時實現而著急、哭鬧埋下了伏筆。)趙莊是離平橋村五裏的較大的村莊;平橋村太小,自己演不起戲,每年總付給趙莊多少錢,算作合做的。當時我並不想到他們為什麼年年要演戲。現在想,那或者是春賽,是社戲了。
5、就在我十一二歲時候的這一年,這日期也看看等到了。不料這一年真可惜,在早上就叫不到船。平橋村隻有一隻早出晚歸的航船是大船,決沒有留用的道理。其餘的都是小船,不合用;央人到鄰村去問,也沒有,早都給別人定下了。外祖母很氣惱,怪家裏的人不早定,絮叨起來。母親便寬慰伊,說我們魯鎮的戲比小村裏的好得多,一年看幾回,今天就算了。隻有我急得要哭,母親卻竭力的囑咐我,說萬不能裝模裝樣,怕又招外祖母生氣,又不準和別人一同去,說是怕外祖母要擔心。(為下文與小朋友一起看戲埋下伏筆,“不準和別人一起同去,怕外祖母要擔心。”可又和小朋友一起去看戲了,足見小朋友的聰明與智慧。)
6、總之,是完了。到下午,我的朋友都去了,戲已經開場了,我似乎聽到鑼鼓的聲音,而且知道他們在戲台下買豆漿喝。(完全是兒童的視角和想法,用一種想象、相思表達了對看戲的渴望。)
7、這一天我不釣蝦,東西也少吃。(失落之情)母親很為難,沒有法子想。到晚飯時候,外祖母也終於覺察了,並且說我應當不高興,他們太怠慢,是待客的禮數裏從來沒有的。吃飯之後,看過戲的少年們也都聚攏來了,高高興興的來講戲。隻有我不開口;他們都歎息而且表同情。(小夥伴群相圖,他們都富有同情心,為“我”不能看社戲而感到惋惜。)忽然間,一個最聰明的雙喜大悟似的提議了,他說,“大船?八叔的航船不是回來了麼?”十幾個別的少年也大悟,立刻攛掇起來,說可以坐了這航船和我一同去。(雙喜的大悟,得到了一致擁護,足見其聰明。)我高興了。然而外祖母又怕都是孩子,不可靠;母親又說是若叫大人一同去,他們白天全有工作,要他熬夜,是不合情理的。在這遲疑之中,雙喜可又看出底細來了,便又大聲的說道,“我寫包票!船又大;迅哥兒向來不亂跑;我們又都是識水性的!”(雙喜“又”“看出底細來了”,加上後麵的語言,雙喜不僅聰明還很成熟與善解人意。)(已看過社戲,為“我”再去一次難道不能看出這群小夥伴的熱情和熱心嗎?優待也可見一斑。)
8、誠然!這十多個少年,委實沒有一個不會鳧水的,而且兩三個還是弄潮的好手。
9、外祖母和母親也相信,便不再駁回,都微笑了。我們立刻一哄的出了門。(“一哄”,寫出了孩子們的興奮、高興。)
10、我的很重的心忽而輕鬆了,身體也似乎舒展到說不出的大。(“一哄”是寫群相,這裏是寫“我”自己,“心輕鬆了”,“舒展”加以強調,突出心願望實現後的輕鬆及高興、興奮之情。)一出門,便望見月下的平橋內泊著一隻白篷的航船,大家跳下船,雙喜拔前篙,阿發拔後篙,年幼的都陪我坐在艙中,較大的聚在船尾。母親送出來吩咐“要小心”的時候,我們已經點開船,在橋石上一磕,退後幾尺,即又上前出了橋。於是架起兩支櫓,一支兩人,一裏一換,有說笑的,有嚷的,夾著潺潺的船頭激水的聲音,在左右都是碧綠的豆麥田地的河流中,飛一般徑向趙莊前進了。(語言大師,一係動詞的恰當的運用,寫出了小朋友嫻熟的架船技術,也寫出了心情的快樂。“飛一般徑向趙莊前進了”,與李白“朝辭白帝彩雲間 千裏江陵一日還 兩岸猿聲啼不住 輕舟已過萬重山”有異曲同工之妙,小船本行不快,在這裏卻又“飛一般”來形容船速之快,寫船更是在寫願望得以實現後的快樂心情。)
11、兩岸的豆麥和河底的水草所發散出來的清香,夾雜在水氣中撲麵的吹來;月色便朦朧在這水氣裏。(環境描寫,優美的夏夜,美在“清香”“朦朧”烘托了“我”當時愉快、興奮的心情。)淡黑的起伏的連山,仿佛是踴躍的鐵的獸脊似的,都遠遠的向船尾跑去了,但我卻還以為船慢。他們換了四回手,漸望見依稀的趙莊,而且似乎聽到歌吹了,還有幾點火,料想便是戲台,但或者也許是漁火。(“還以為船慢”、“似乎”“料想”二句寫出看戲的急切、興奮心情。)
12、那聲音大概是橫笛,宛轉,悠揚,使我的心也沉靜,然而又自失起來,覺得要和他彌散在含著豆麥蘊藻之香的夜氣裏。(陶醉之情、之狀、之思)
13、那火接近了,果然是漁火;我才記得先前望見的也不是趙莊。那是正對船頭的一叢鬆柏林,我去年也曾經去遊玩過,還看見破的石馬倒在地下,一個石羊蹲在草裏呢。過了那林,船便彎進了叉港,於是趙莊便真在眼前了。
(前麵從看戲願望實現,一直到趙莊在眼前,對願望實現後的興奮之情極力渲染之能事,調動許多手段與寫作手法,將情、景、思融合在一起,顯現了孩子的特點,也突出了乘興而去,與下文“戲並不好看”形成矛盾。不是恰當否)
14、最惹眼的是屹立在莊外臨河的空地上的一座戲台,模糊在遠處的月夜中,和空間幾乎分不出界限,我疑心畫上見過的仙境,就在這裏出現了。(千呼萬喚始出來,“最惹眼”“仙境”足見渴望已久。)這時船走得更快,不多時,在台上顯出人物來,紅紅綠綠的動,近台的河裏一望烏黑的是看戲的人家的船篷。
15、“近台沒有什麼空了,我們遠遠的看罷。”阿發說。
16、這時船慢了,不久就到,果然近不得台旁,大家隻能下了篙,比那正對戲台的神棚還要遠。其實我們這白篷的航船,本也不願意和烏篷的船在一處,而況並沒有空地呢…… (實際近不得,卻找了一個並不成立的理由,有一種吃不到葡萄說葡萄酸的感覺,孩子的視角與感受。)
17、在停船的匆忙中,看見台上有一個黑的長胡子的背上插著四張旗,捏著長槍,和一群赤膊的人正打仗。雙喜說,那就是有名的鐵頭老生,能連翻八十四個筋鬥,他日裏親自數過的。
18、我們便都擠在船頭上看打仗,但那鐵頭老生卻又並不翻筋鬥,隻有幾個赤膊的人翻,翻了一陣,都進去了,接著走出一個小旦來,咿咿呀呀的唱。雙喜說,“晚上看客少,鐵頭老生也懈了,誰肯顯本領給白地看呢?”我相信這話對,因為其時台下已經不很有人,鄉下人為了明天的工作,熬不得夜,早都睡覺去了,疏疏朗朗的站著的不過是幾十個本村和鄰村的閑漢。烏篷船裏的那些土財主的家眷固然在,然而他們也不在乎看戲,多半是專到戲台下來吃糕餅、水果和瓜子的。所以簡直可以算白地。 (何意?)(照應了上文“我們這白蓬的航船,本也不願意和烏蓬的船在一處”。)
19、然而我的意思卻也並不在乎看翻筋鬥。我最願意看的是一個人蒙了白布,兩手在頭上捧著一支棒似的蛇頭的蛇精,其次是套了黃布衣跳老虎。但是等了許多時都不見,小旦雖然進去了,立刻又出來了一個很老的小生。我有些疲倦了,托桂生買豆漿去。他去了一刻,回來說,“沒有。賣豆漿的聾子也回去了。日裏倒有,我還喝了兩碗呢。現在去舀一瓢水來給你喝罷。”(買不到豆漿,想到舀一瓢水,足見桂生之關心、善解人意。)
20、我不喝水,支撐著仍然看,也說不出見了些什麼,隻覺得戲子的臉都漸漸的有些稀奇了,那五官漸不明顯,似乎融成一片的再沒有什麼高低。(戲並沒有想象中那樣好看,不吸引人,看著看著走神了嗎?真是一個孩子啊!)年紀小的幾個多打嗬欠了,大的也各管自己談話。忽而一個紅衫的小醜被綁在台柱子上,給一個花白胡子的用馬鞭打起來了,大家才又振作精神的笑著看。在這一夜裏,我以為這實在要算是最好的一折。
21、然而老旦終於出台了。老旦本來是我所最怕的東西,尤其是怕他坐下了唱。這時候,看見大家也都很掃興,才知道他們的意見是和我一致的。那老旦當初還隻是踱來踱去的唱,後來竟在中間的一把交椅上坐下了。我很擔心;雙喜他們卻就破口喃喃的罵。我忍耐的等著,許多工夫,隻見那老旦將手一抬,我以為就要站起來了,不料他卻又慢慢的放下在原地方,仍舊唱。全船裏幾個人不住的籲氣,其餘的也打起哈欠來。雙喜終於熬不住了,說道,怕他會唱到天明還不完,還是我們走的好罷。大家立刻都讚成,和開船時候一樣踴躍,三四人徑奔船尾,拔了篙,點退幾丈,回轉船頭,駕起櫓,罵著老旦,又向那鬆柏林前進了。 (開船離開,動詞的運用恰當,一氣嗬成,足見架船技術之嫻熟,突出“踴躍”。)
22、月還沒有落,仿佛看戲也並不很久似的,而一離趙莊,月光又顯得格外的皎潔。回望戲台在燈火光中,卻又如初來未到時候一般,又漂渺得像一座仙山樓閣,滿被紅霞罩著了。吹到耳邊來的又是橫笛,很悠揚;我疑心老旦已經進去了,但也不好意思說再回去看。(還是不死心,有一種戀戀不舍之意。)
23、不多久,鬆柏林早在船後了,船行也並不慢,但周圍的黑暗隻是濃,可知已經到了深夜。他們一麵議論著戲子,或罵,或笑,一麵加緊的搖船。這一次船頭的激水聲更其響亮了,那航船,就像一條大白魚背著一群孩子在浪花裏躥,連夜漁的幾個老漁父,也停了艇子看著喝采起來。 (比喻。形象的寫出了架船技術之嫻熟,船行速度之快。老漁夫的喝采,從側麵寫出了小夥伴架船技術之嫻熟,是一群聰明能幹的孩子。)
24、離平橋村還有一裏模樣,船行卻慢了,搖船的都說很疲乏,因為太用力,而且許久沒有東西吃。這回想出來的是桂生,說是羅漢豆正旺相,柴火又現成,我們可以偷一點來煮吃。(二次寫道桂生,足見其細心,善解人意。)大家都讚成,立刻近岸停了船;岸上的田裏,烏油油的都是結實的羅漢豆。
25、“阿阿,阿發,這邊是你家的,這邊是老六一家的,我們偷那一邊的呢?”雙喜先跳下去了,在岸上說。
26、我們也都跳上岸。阿發一麵跳,一麵說道,“且慢,讓我來看一看罷,”他於是往來的摸了一回,直起身來說道,“偷我們的罷,我們的大得多呢。”一聲答應,大家便散開在阿發家的豆田裏,各摘了一大捧,拋入船艙中。(阿發的無私從語言中窺見一斑,往來摸了一回可看出是一個種莊稼的行家。)雙喜以為再多偷,倘給阿發的娘知道是要哭罵的,於是各人便到六一公公的田裏又各偷了一大捧。
27、我們中間幾個年長的仍然慢慢的搖著船,幾個到後艙去生火,年幼的和我都剝豆。不久豆熟了,便任憑航船浮在水麵上,都圍起來用手撮著吃。吃完豆,又開船,一麵洗器具,豆莢豆殼全拋在河水裏,什麼痕跡也沒有了。雙喜所慮的是用了八公公船上的鹽和柴,這老頭子很細心,一定要知道,會罵的。然而大家議論之後,歸結是不怕。他如果罵,我們便要他歸還去年在岸邊拾去的一枝枯桕樹,而且當麵叫他“八癩子”。(“什麼痕跡也沒有了”可以看出這群小夥伴考慮問題之周全,所慮不無道理,可應對的法子都想好了,聰明、細心、考慮之周全。)
28、“都回來了!那裏會錯。我原說過寫包票的!”雙喜在船頭上忽而大聲的說。(語言中既有驚喜也很驕傲和自豪,畢竟是個孩子。語言很富有個性,“都回來了!”先報個平安,“我原說過寫包票的!”突出其自豪和驕傲。)
29、我向船頭一望,前麵已經是平橋。橋腳上站著一個人,卻是我的母親,雙喜便是對伊說著話。我走出前艙去,船也就進了平橋了,停了船,我們紛紛都上岸。母親頗有些生氣,說是過了三更了,怎麼回來得這樣遲,但也就高興了,笑著邀大家去吃炒米。
30、大家都說已經吃了點心,又渴睡,不如及早睡的好,各自回去了。
31、第二天,我向午才起來,並沒有聽到什麼關係八公公鹽柴事件的糾葛,(照應上文所慮。)下午仍然去釣蝦。
32、“雙喜,你們這班小鬼,昨天偷了我的豆了罷?又不肯好好的摘,踏壞了不少。”(知道偷了豆,可並不怪“偷”而怪“不肯好好的摘,踏壞了不少”,可見六一公公大方、淳樸。)我抬頭看時,是六一公公棹著小船,賣了豆回來了,船肚裏還有剩下的一堆豆。(伏筆)
33、“是的。我們請客。我們當初還不要你的呢。你看,你把我的蝦嚇跑了!”雙喜說。 (雙喜總是處處顯示出其機敏與聰明,這一段語言足見其老練。“是的”毫不掩飾,如何對付早已胸有成竹;“我們請客”理由充分,從下文六一公公的話中也可以看出來;“我們當初還不要你的呢”變被動為主動,言外之意――你的豆我們還沒相中呢,偷你的豆是你的榮興;“你看,你把我的蝦嚇跑了”轉移話題,反客為主。)
34、六一公公看見我,便停了楫,笑道,“請客?——這是應該的。”於是對我說,“迅哥兒,昨天的戲可好麼?”
35、我點一點頭,說道,“好。”
36、“豆可中吃呢?”
37、我又點一點頭,說道,“很好。”
38、不料六一公公竟非常感激起來,將大拇指一翹,得意的說道,“這真是大市鎮裏出來的讀過書的人才識貨!我的豆種是粒粒挑選過的,鄉下人不識好歹,還說我的豆比不上別人的呢。我今天也要送些給我們的姑奶奶嚐嚐去……”他於是打著楫子過去了。(六一公公與我的一段對話,足其熱情,也照應了上文之“優待”。)
39、待到母親叫我回去吃晚飯的時候,桌上便有一大碗煮熟了的羅漢豆,就是六一公公送給母親和我吃的。聽說他還對母親極口誇獎我,說“小小年紀便有見識,將來一定要中狀元。姑奶奶,你的福氣是可以寫包票的了。”但我吃了豆,卻並沒有昨夜的豆那麼好。
40、真的,一直到現在,我實在再沒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戲了。 (含義深刻。是對童年的美好回憶,是對現實的無可奈何。)
累計批注字數2000餘字)
一九二二年十月。
魯迅《社戲》的段落賞析。
《社戲》全文原有前後兩個部分,課文節選自後一部分,描寫作者幼時一段看社戲的往事,表現對童年美好生活的回憶和留戀的心情。
童年對許多人來說,是快樂美好的,是一段難忘的體驗。
在成人後回憶往事時,對當時的人和事,更是懷著一種浪漫的情感。
本文作者塑造了一群淳樸可愛的農村孩子的形象,如雙喜、阿發、桂生等。
這些小夥伴聰明活潑、膽大心細、熱情友愛。
“我”看不成戲,“他們都歎息而且表同情”;開船時“年幼的都陪我坐在艙中,較大的聚在船尾”以防萬一;看戲時桂生殷勤地為“我”買豆漿舀水;回家的路上阿發以“我們的大得多”為由,建議去“偷”自家的豆。
這些都是他們純真童心的突出表現。
雙喜是小夥伴中“最聰明的”,好像小夥伴的小領袖一般,他的性格也表現得最為突出:他心細如發,聰明伶俐,當“我”看不成戲,“急得要哭”時,雙喜馬上能想出“好主意”,並且能舉出讓“外祖母和母親也相信”的理由;鐵頭老生夜晚不翻筋鬥,“我” 很失望,雙喜又用“誰肯顯本領給白地看”來安慰“我”,表現了大哥哥般的親切體貼;他能拿主意,當老旦唱個沒完沒了,大家都已經厭倦但又不好說回去的時候,又是他提議回家;回程時大家偷阿發家的豆,雙喜後又勸止大家“再多偷,倘給阿發的娘知道是要哭罵的”,說明他善於為他人著想。
本文的景物描寫極具特色。
作者采用寫意筆法,從色彩、氣味和聲響等方麵,描繪了月夜行船、船頭看戲、午夜歸航這幾個畫麵,情景交融,充滿水鄉特色。
色彩如豆麥的“碧綠”,遠山的“淡黑”,月光的“皎潔”,漁火、燈光的“紅”,航船的“白”;氣味如豆麥和水草的“清香”等;聲響如船行的“潺潺”聲,孩子們的笑聲,橫笛的“宛轉,悠揚”,諸方麵寫得簡潔幹淨,生動傳神。
作者還運用各種比喻、擬人等手法,如表現船行之快,用遠山來陪襯,“淡黑的起伏的連山,仿佛是踴躍的鐵的獸脊似的,都遠遠地向船尾跑去了”;直接描寫船,“那航船,就像一條大白魚背著一群孩子在浪花裏躥”,化靜為動,增強了景物描寫的效果。
二、問題研究 1.作者為什麼說平橋村“在我是樂土”? 民風淳樸的鄉村,對一個在封建家庭中生長、受各種規矩束縛的孩子來說,確實是快樂自由的天堂。
作者作為客人,“在這裏”“得到優待”,釣到蝦“照例是歸我吃”,小夥伴們對“我”無微不至地體貼照顧,“看社戲”一節這種友愛和照顧表現得淋漓盡致;在這裏“我”可以免念那些陳腐無用的經書,而且也沒有那麼多規矩可蹈,即使“打了太公”,全村“也決沒有一個會想出‘犯上’這兩個字來”。
2.六一公公是一個怎樣的形象? 六一公公是淳樸鄉民的形象。
六一公公對於孩子們偷他的豆,隻是責備“不肯好好的摘,踏壞了不少 ”,聽說摘豆是為了請客,馬上說“這是應該的”,他並不是吝嗇的人;後來他又親自送豆,表現了他熱情好客的性格。
“我”誇了他一句,“竟非常感激起來”,體現了他的老實厚道的農民本色。
至於他誇“我”“讀過書”“將來一定要中狀元”之類的話,隻不過像今日誇某個孩子聰明,將來一定能考上好的大學一樣。
也有觀點認為六一公公雖是個好人,但是有農民的局限。
他誇“我”的話,表明他意識深處受封建禮教的影響,這在當時也是難免的。
3.為什麼在“我”的感覺裏,那夜看到的戲是平生最好的戲,那夜吃到的豆是平生最好的豆? 從全文看,“我”為什麼十分懷念那夜看到的戲和那夜吃到的豆,關鍵不僅在於看戲和吃豆本身,更在於“我”和平橋村的孩子一起參加了看戲和吃豆的全過程,“我”懷念的不僅僅是好戲和好豆,更多的是平橋村那種樸實真摯、和諧親密的人際關係。
練習說明 一、課文結尾說:“真的,一直到現在,我實在再沒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戲了。
”對這個結尾應該怎樣理解?你在生活中有這樣的體會嗎? 此題意在讓學生了解作者在文中表達的思想感情。
其實那夜的戲,看得叫人“打嗬欠”“破口喃喃的罵”,那夜的豆,第二天吃起來也實在平常。
所謂“那夜似的好豆”“那夜似的好戲”,代表了作者對天真爛漫自由有趣的童年美好的回憶,充滿一種浪漫的理想色彩,表現對人生理想境界的渴望和追求。
二、夏夜行船、月夜歸航在寫景敘事上都非常精彩。
夏夜行船通過哪些所見所聞所感來烘托“我”的急迫心情的?月夜歸航中“我”的心情與去看戲時有什麼不同? 此題意在讓學生了解本文情景交融的寫作特點。
所見:月色便朦朧在這水氣裏。
淡黑的起伏的連山,仿佛是踴躍的鐵的獸脊似的,都遠遠地向船尾跑去了。
……漸望見依稀的趙莊,……還有幾點火,…… 所聞:而且似乎聽到歌吹了,……那聲音大概是橫笛,宛轉,悠揚…… 月下歸航寫了眾小夥伴去“偷”羅漢豆的趣事。
去時“我”的心情很急迫,總“以為船慢”,而此時“我”和小夥伴們偷豆吃豆,心情無比歡暢。
三、揣摩下列詞語,回答括號中的問題。
1.我的很重的心忽而輕鬆了,身體也似乎舒展到說不出的大。
(“輕鬆”和“舒展”表現了“我”什麼樣的心情?) 2.淡黑的起伏的連山,仿佛是踴躍的鐵的獸脊似的,都...
社戲中的好句賞析
展開全部 《社戲》是魯迅的一篇詩化小說,下麵是學習啦小編整理的《社戲》精彩句子賞析,供大家參閱,希望對你有幫助! 《社戲》精彩句子賞析 魯迅作品《社戲》在結構上分為兩部分,前一部分主要寫“我”在北京看過的兩次戲,一次是在北京的戲院,戲院裏嘈雜、擁擠、混亂的環境讓“我”非常的厭惡。
另一次是募集水捐,因為捐款的方式是買戲票,因此機緣巧合的又看了一次戲,但卻遭遇尷尬,沒有看完便離了場,兩次看戲給“我”的感覺都是不好的。
第二部分主要寫了“我”在趙莊看戲的感受和經曆,魯迅在寫這部分的文字中飽含著深情,表現了魯迅對童年生活的美好回憶和深刻眷念。
雖然主題是《社戲》但魯迅並沒有把描繪的重點放在社戲的本身,在文中的描繪也隻有輕描淡寫的幾句罷了,但魯迅卻把“社戲”作為貫穿全文的線索和感情表達的線索,同樣是看戲趙莊童年時看戲的心情同現在看戲的心情完全是不一樣的。
魯迅把《社戲》描寫的重點放在了去趙莊沿途的經曆和偷“羅漢豆”的場景上,魯迅用散文化的筆調把河兩岸的景色描繪的寧靜優美,把戲台比作是“仙山樓閣”這使文章形成了強烈的反差和對比。
從這裏看對於“我”來說看戲其實是讓我欣喜的一件事兒,但為什麼會出現這樣的反差呢?那是因為先前“我”看的兩次戲是宣傳封建禮教的舊戲,但周圍的人依然看的津津有味,這當然會引起“我”的反感和不愉快,這裏的戲完全就是封建統治者為維護自身的統治的宣傳工具罷了。
而童年記憶的戲“我”是把他作為民族文化藝術瑰寶的一部分來審視的,他服務於民間群眾,且融入於最底層普通的群眾中,因此它在“我”的心中是“好戲”。
《社戲》留給讀者深刻印象的人物莫過於雙喜和阿發的塑造,雙喜聰明、有主機。
具有很強的領導才能因為他的幫助“我”才能去看社戲。
我們從中可以看出雙喜的熱心和淳樸。
在看戲時他的品評都是孩子氣的天真、活潑可愛,他沒有受到世俗的汙染,也沒有受到封建禮教的毒害,他在這裏盡情的釋放著自己的天性,坦誠的對別人,不像城裏的孩子那樣會拘束著自己。
阿發的形象由偷“羅漢豆”這一場景得到了表現,在夥伴問偷誰家的“羅漢豆”時,他上岸“往來的摸了一回”便決定偷自家的,因為自家的“羅漢豆”長的大的多,從這一細節我們可以看出,阿發的真誠無私。
阿發和雙喜身上所具有的性格是魯迅在文章中高度讚揚的。
在《社戲》中我們可以看到魯迅在描寫小夥伴們時,文字所透漏出的溫純與喜悅,魯迅認為隻有這些人們身上所具有的優秀品質得以發揚光大時,我們的民族、我們的社會才會真正的有希望。
社戲的賞析
展開全部 《社戲》全文原有前後兩個部分,課文節選自後一部分,描寫作者幼時一段看社戲的往事,表現對童年美好生活的回憶和留戀的心情。
童年對許多人來說,是快樂美好的,是一段難忘的體驗。
在成人後回憶往事時,對當時的人和事,更是懷著一種浪漫的情感。
本文作者塑造了一群淳樸可愛的農村孩子的形象,如雙喜、阿發、桂生等。
這些小夥伴聰明活潑、膽大心細、熱情友愛。
“我”看不成戲,“他們都歎息而且表同情”;開船時“年幼的都陪我坐在艙中,較大的聚在船尾”以防萬一;看戲時桂生殷勤地為“我”買豆漿舀水;回家的路上阿發以“我們的大得多”為由,建議去“偷”自家的豆。
這些都是他們純真童心的突出表現。
雙喜是小夥伴中“最聰明的”,好像小夥伴的小領袖一般,他的性格也表現得最為突出:他心細如發,聰明伶俐,當“我”看不成戲,“急得要哭”時,雙喜馬上能想出“好主意”,並且能舉出讓“外祖母和母親也相信”的理由;鐵頭老生夜晚不翻筋鬥,“我”很失望,雙喜又用“誰肯顯本領給白地看”來安慰“我”,表現了大哥哥般的親切體貼;他能拿主意,當老旦唱個沒完沒了,大家都已經厭倦但又不好說回去的時候,又是他提議回家;回程時大家偷阿發家的豆,雙喜後又勸止大家“再多偷,倘給阿發的娘知道是要哭罵的”,說明他善於為他人著想。
雙喜是一個聰明,機靈,善解人意,考慮周到辦事果斷的好孩子頭兒。
本文的景物描寫極具特色。
作者采用寫意筆法,從色彩、氣味和聲響等方麵,描繪了月夜行船、船頭看戲、午夜歸航這幾個畫麵,情景交融,充滿水鄉特色。
色彩如豆麥的“碧綠”,遠山的“淡黑”,月光的“皎潔”,漁火、燈光的“紅”,航船的“白”;氣味如豆麥和水草的“清香”等;聲響如船行的“潺潺”聲,孩子們的笑聲,橫笛的“宛轉,悠揚”,諸方麵寫得簡潔幹淨,生動傳神。
作者還運用各種比喻、擬人等手法,如表現船行之快,用遠山來陪襯,“淡黑的起伏的連山,仿佛是踴躍的鐵的獸脊似的,都遠遠地向船尾跑去了”;直接描寫船,“那航船,就像一條大白魚背著一群孩子在浪花裏躥”,化靜為動,增強了景物描寫的效果。
二、問題研究 1.作者為什麼說平橋村“在我是樂土”? 民風淳樸的鄉村,對一個在封建家庭中生長、受各種規矩束縛的孩子來說,確實是快樂自由的天堂。
作者作為客人,“在這裏”“得到優待”,釣到蝦“照例是歸我吃”,小夥伴們對“我”無微不至地體貼照顧,“看社戲”一節這種友愛和照顧表現得淋漓盡致;在這裏“我”可以免念那些陳腐無用的經書,而且也沒有那麼多規矩可蹈,即使“打了太公”,全村“也決沒有一個會想出‘犯上’這兩個字來”。
2.六一公公是一個怎樣的形象? 六一公公是淳樸鄉民的形象。
六一公公對於孩子們偷他的豆,隻是責備“不肯好好的摘,踏壞了不少”,聽說摘豆是為了請客,馬上說“這是應該的”,他並不是吝嗇的人;後來他又親自送豆,表現了他熱情好客的性格。
“我”誇了他一句,“竟非常感激起來”,體現了他的老實厚道的農民本色。
至於他誇“我”“讀過書”“將來一定要中狀元”之類的話,隻不過像今日誇某個孩子聰明,將來一定能考上好的大學一樣。
也有觀點認為六一公公雖是個好人,但是有農民的局限。
他誇“我”的話,表明他意識深處受封建禮教的影響,這在當時也是難免的。
六一公公是個寬厚善良淳樸好客,熱情的人。
3.為什麼在“我”的感覺裏,那夜看到的戲是平生最好的戲,那夜吃到的豆是平生最好的豆? 從全文看,“我”為什麼十分懷念那夜看到的戲和那夜吃到的豆,關鍵不僅在於看戲和吃豆本身,更在於“我”和平橋村的孩子一起參加了看戲和吃豆的全過程,“我”懷念的不僅僅是好戲和好豆,更多的是平橋村那種樸實真摯、和諧親密的人際關係。
練習說明 一、課文結尾說:“真的,一直到現在,我實在再沒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戲了。
”對這個結尾應該怎樣理解?你在生活中有這樣的體會嗎? 此題意在讓學生了解作者在文中表達的思想感情。
其實那夜的戲,看得叫人“打嗬欠”“破口喃喃的罵”,那夜的豆,第二天吃起來也實在平常。
所謂“那夜似的好豆”“那夜似的好戲”,代表了作者對天真爛漫自由有趣的童年美好的回憶,充滿一種浪漫的理想色彩,表現對人生理想境界的渴望和追求。
二、夏夜行船、月夜歸航在寫景敘事上都非常精彩。
夏夜行船通過哪些所見所聞所感來烘托“我”的急迫心情的?月夜歸航中“我”的心情與去看戲時有什麼不同? 此題意在讓學生了解本文情景交融的寫作特點。
所見:月色便朦朧在這水氣裏。
淡黑的起伏的連山,仿佛是踴躍的鐵的獸脊似的,都遠遠地向船尾跑去了。
……漸望見依稀的趙莊,……還有幾點火,…… 所聞:而且似乎聽到歌吹了,……那聲音大概是橫笛,宛轉,悠揚…… 月下歸航寫了眾小夥伴去“偷”羅漢豆的趣事。
去時“我”的心情很急迫,總“以為船慢”,而此時“我”和小夥伴們偷豆吃豆,心情無比歡暢。
三、揣摩下列詞語,回答括號中的問題。
1.我的很重的心忽而輕鬆了,身體也似乎...
【《社戲》中的好句賞析】作業幫
展開全部 、“我”在平橋村有哪些樂事? 討論明確:“我們”每天大都掘蚯蚓,穿釣鉤,“伏在河沿上去釣蝦”,“不半天便可以釣到一大碗。
這蝦照例是歸我吃的”。
“照例”,表明釣得的蝦總歸“我”吃,已成定例,小朋友們也都熱情好客,十分優待“我”這個小客人。
“我”看著在清澈的河水中,呆子似的蝦“用了自己的兩個鉗捧著釣尖送到嘴裏去”,被釣上來,自然樂趣甚濃;吃著自己和小朋友一起釣來的蝦,更會甜在心裏。
“我們”還常一同去放牛。
黃牛水牛都“敢於欺侮我,因此我也總不敢走近身,隻好遠遠地跟著,站著”;小朋友們便不再原諒“我”會讀詩經,“全都嘲笑起來了”。
這嘲笑是善意的,實際是鼓勵“我”大膽些,勇敢些。
“我”怕牛,還因此而被嘲笑,卻還跟著去放牛,哪怕去了也隻是“遠遠地跟著,站著”,是多麼願意和這些小朋友在一起,在這放牛被嘲當中,更表現出彼此的親密。
“我”跟著小朋友放牛,也自有一種很濃的樂趣。
4、本篇題為“社戲”,重在敘寫去看戲,寫這些在平橋村的一般樂事又有什麼樣的作用?(多方表現樂趣,鋪墊趙莊看戲) 討論明確:寫這些小住平橋村的一般樂事,既多方麵地表現出那段生活的樂趣,使作品內容豐富,具有生活實感;更由於這裏寫了釣蝦、放牛這兩件樂事,第二部分開頭的“至於我在那裏的第一盼望的,卻在到趙莊去看戲”,就與之構成遞進兼有轉折的關係。
釣蝦、放牛已是樂趣甚濃,“第一盼望”的“看戲”自更樂趣無窮。
這樣,就為寫最大樂事――看戲作了鋪墊,吸引讀者讀下去。
(這一部分寫“我”隨母親歸省在平橋村的生活,意在突出人物活動的環境,同時簡寫一些“趣事”,為下文詳寫“看戲”中的趣事作鋪墊。
) 四、總結存儲,體驗拓展。
1、總結存儲:這樣一個偏僻的小村莊,卻是“我”的“樂土”。
那是因為: (1)“我”可以免讀“秩秩斯幹幽幽南山”一類難懂的書,可以自由歡樂地生活。
(2)這裏有許多年齡相仿的小朋友陪著“我”玩,彼此平等,沒有封建禮教的約束。
(3)每天可以釣蝦,放牛,生活豐富多彩,並充滿了友愛和情趣。
2、體驗拓展: (1)朗讀課文第一部分,在體味中說說自己的童年趣事。
(2)預習第二部分,初步體會夏夜航船去看戲途中的景物描寫和表現作用。
第二課時 一、再述樂事,導入看戲。
(生活樂事的敘述將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使學生對看戲部分產生濃厚的探究欲望。
) 二、默讀看戲,梳理過程。
(一)默讀第二部分看社戲的全過程。
並思考:圍繞社戲主要寫了哪幾件事?並據此劃分好這部分的層次。
討論明確:一層(4—9段):看社戲前的波折;二層(10—13段):去看社戲途中的見聞感受,三層(14—21段):在趙莊看社戲;四層(22—30段):看社戲後深夜歸航。
三、合作探究,互動釋疑。
(讓學生在合作學習中感受語文美,在探究中發現語文的思想美,在誦讀中體驗語文的情感美。
) 1、看戲之前遇到了什麼波折,後來是如何解決的?為什麼這樣寫? 討論明確:看社戲前確實遇到了一些波折,如一時叫不到船,母親不準“我”和別人一同去,又怕外祖母擔心等,還恰如其分地渲染了“我”的掃興。
然而,這些“困難”又逐一地被小夥伴們解決了:首先解決了船的問題,接著又擺三條理由:一是船大;二是“我”不亂跑;三是大家又懂水性。
並且還用寫包票的話作了保證,讓外祖母放心,實現了“我”去看社戲的願望。
這樣敘寫既突出了雙喜等小夥伴的友愛、聰慧的品德,同時也顯得文筆曲折,文意跌岩。
2、文中為什麼說笛聲宛轉悠揚,使“我”“沉靜”,然而又“自失”起來呢? 討論明確:“自失”是指“我”聽得出神,忘了自己。
這是因為被美麗的夜景陶醉而出神的緣故。
3、“我”在航船去看戲途中產生過什麼誤認?寫這些具有什麼樣的表現力量? 討論明確:“我”在航船去看戲途中曾產生過兩點誤認:一是把途中的“鬆柏林”誤認為趙莊,一是誤把“漁火”誤認為戲台上的燈火。
心急才產生了誤認,寫這兩點誤認,既構成了情節的曲折,又進一步表現出“我”急欲去到趙莊,看到演戲的心情(板書:誤認 心急生誤 兩誤曲折 更現心急)。
4、“我”在望到戲台時的心情怎樣? 討論明確:“我”望到“莊外臨河空地上的一座戲台,模糊在遠處的月夜中,和空間幾乎分不出界限”,那縹緲月夜空間的戲台,使“我”疑心是“畫上見過的仙境”,深被吸引,無限歡喜,更全神貫注地一直望到“台上顯出人物來,紅紅綠綠的動”。
無限歡喜、興奮之情。
5、在作者筆下,“我”所急切要看到的戲好看嗎?為什麼? 討論明確:不好看。
①想看鐵頭老生翻跟頭,但那老生卻沒翻。
②想看到“蛇精”和“跳老虎”,但等了許久都不見出來。
③最怕看“老旦”,然而“老旦終於出了台”,並不停地唱著。
還可以從哪些地方看出戲不好看? 文中孩子們“喃喃的罵”,“不住的籲氣”,“打起嗬欠”等,這些孩子的神態描寫,也從側麵表現了戲不好看。
6、既然戲不好看,大家也就一致讚成回去了。
課文中月夜歸航這一部分寫得也非常精采。
但為什麼沒有寫沿途所見的景物呢? 討論明確:因為前麵第11節已...
對魯迅《社戲》1到13小節的一些句子進行賞析
清香:寫出了豆麥和水草的氣味美朦朧:寫出了月光的色彩美淡黑:寫出了連山的色彩美起伏,踴躍:寫出了遠山的動態美,比喻,側麵描寫,化靜為動船慢:表現了我的迫切之情宛轉,悠揚:寫出了笛聲美沉靜:表現了“我”由焦急而平靜之情自失,彌散:表現了“我”的陶醉之情
社戲31、32、33自然段的句子賞析
展開全部 名言:讀書要眼到、口到、心到、手到、腦到--魯迅名言 要竭力將可有可無的字、句、段刪去,毫不可惜。
--魯迅名言 悲劇將人生的有價值的東西毀滅給人看,喜劇將那無價值的撕破給人看。
--魯迅名言 有地方特色,倒容易成為世界的。
即為被別國所注意。
--魯迅名言 寫小說,說到底,就是寫人物。
小說藝術的精髓就是創造人物的藝術。
--魯迅名言 勇者舉刀向強者--魯迅名言 寫不出的時候不硬寫--魯迅名言 希望本無所謂有,也無所謂無,這就像地上的路,其實地上本沒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魯迅名言 不是很大的鞭子打在背上,中國自己是不肯動彈的。
--魯迅名言 以無賴的手段對付無賴,以流氓的手段對付流氓。
--魯迅名言 希望是附麗於存在的,有存在,便有希望,有希望,便有光明。
--魯迅名言 青年們先可以將中國變成一個有聲的中國。
大膽地說話,勇敢地進行,忘掉一切利害,推開了古人,將自己的真心的話發表出來--魯迅 魯迅名言警句精粹 社會上崇敬名人,於是以為名人的話就是名言,卻忘記了他之所以得名是那一種學問或事業--魯迅名言魯迅名言警句精粹 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
--魯迅名言 一滴水,用顯微鏡看,也是一個大世界。
--魯迅名言 改造自己,總比禁止別人來得難。
—— 魯 迅 在行進時,也時時有人退伍,有人落荒,有人頹唐,有人叛變,然而隻要無礙於進行,則越到後來,這隊伍也就越成為純粹、精銳的隊伍了。
—— 魯迅 單是說不行,要緊的是做。
—— 魯迅 巨大的建築,總是由一木一石疊起來的,我們何妨做做這一木一石呢?我時常做些零碎事,就是為此。
—— 魯迅 空談之類,是談不久,也談不出什麽來的,它始終被事實的鏡子照出原形,拖出尾巴而去。
—— 魯迅 殺了“現在”,也便殺了“將來”。
----將來是子孫的時代。
—— 魯迅 孩子是要別人教的,毛病是要別人醫的,即使自己是教員或醫生。
但做人處事的法子,卻恐怕要自己斟酌,許多人開來的良方,往往不過是廢紙。
—— 魯迅 不滿足是向上的車輪。
—— 魯迅 賞析:魯迅的作品內容深廣,思想博大精深,藝術風格多樣,特別是魯迅作品的語言豐滿而洗練,雋永而含蓄,詼諧而峭拔。
理解魯迅作品,關鍵在深刻領會作品的語言。
本文結合中學語文課本中魯迅的作品,從語言的角度,談談魯迅作品的語言特色。
一、人物語言的個性化是魯迅作品最顯著的特點 語言的個性化,就是什麼人說什麼話,每個人說的話都符合他的身份、地位、年齡、經曆、教養、氣質、習慣和心理狀態以及所處的特定環境,使讀者觀其言即知其人,聞其聲便明其性。
他在《集外集〈窮人〉小引》一文裏說:“……寫人物幾乎無須描寫任何外貌,隻要以語氣、聲音,就不獨將他們的思想和感情,便是麵目和身體也表現著。
”他的作品,無論是主要人物還是次要人物,語言都極富個性化的。
例如在《社戲》中,就是通過個性化的語言,塑造了一群性格鮮明、血肉飽滿的人物形象。
試以雙喜為例:當大人們為沒有船發愁時,雙喜說:“大船?八叔的航船不是回來了麼?”急切的語氣顯示了機靈。
當大人們猶豫不決時,又是他,痛痛快快解決了難題。
“我寫包票!船又大,迅哥兒向來不亂跑,我們又都是識水性的!”。
短短的一席話,充分表現了他思考問題的敏捷周密,顯示了解決問題的機智和才幹。
與之相呼應,孩子們安全返航,雙喜在船頭的大聲表白,仿佛是勇士歸來的凱歌。
“都回來了!哪裏會錯。
我原說過寫包票的!”“都”字用得極有心計,那意思是:一個也不少,給了迅哥兒母親以安慰。
“那裏會錯”,從反麵進一步肯定了前一句話,消除了迅哥兒母親的疑慮。
“我原說過寫包票的!”照應了出發前的承諾。
語氣充滿了歡樂和自信,調皮而幽默。
特別是摘羅漢豆時,他邊跳邊喊:“阿阿!阿發!”急迫中口吃得把小夥伴的名字也叫不真切了。
至於他提醒大家多摘了阿發家的豆,“倘給阿發的娘知道是要哭罵的”,嬉戲玩樂中仍忘不了大人維持生計的艱難,他又是多麼善良懂事啊! 除上麵舉的外,魯迅筆下的閏土、祥林嫂、阿Q等人物各具特色,各呈麵目,有血有肉,有活的靈魂,莫不得益於個性化的語言。
二、通過“畫眼睛”、“勾靈魂”的方法塑造人物形象 魯迅曾經說過,“要極節省的畫出一個人的特點,最好是畫他的眼睛……倘若畫了全幅的頭發,即使細得逼真,也毫無意思”。
魯迅這段話強調的是在塑造人物形象時,要緊緊抓住最能體現人物性格特征和思想發展變化的眼睛來寫,從而達到以形傳神,寫出人物的靈魂。
這種手法的運用,在魯迅的作品中是隨處可見的。
例如,在《祝福》中,魯迅描寫祥林嫂的眼睛達十二次之多,通過描寫眼睛的發展變化,揭示了其悲劇的性格及在封建製度壓迫下的悲慘命運。
祥林嫂第一次到魯四老爺家時是“順著眼”,說明她的善良老實,安分守已;當她第二次死了丈夫、失掉兒子後,又回到魯四老爺家,這時她“眼角上帶些淚痕,眼光也沒有先前那樣精神了”。
通過她的眼淚、眼光,寫出了她喪夫失子的悲哀;當祥林嫂向四嬸訴說兒子阿毛被狼吃掉時,是“抬起她沒有神采的眼睛”,通過她眼睛的神采,進一步寫出...
魯迅文章賞析
●雪《雪》是魯迅散文詩集《野草》中的一篇, 但與《野草》中的大部分篇目不同,不是用奇倔的意象和象征的語言表現作者的孤獨前行與反抗絕望,而是用較有華彩的語言對照“江南的雪”與“朔方的雪花”,在“江南的雪”中又有自然的雪景與人工的雪景的對照,直到篇末才寫到“孤獨的雪,是死掉的雨,是雨的精靈”,才隱約透露出《野草》那種“荷戟獨彷徨”的韻調。
好的散文就是一首詩。
《雪》是一首動人的詠雪詩,是一幅美妙多姿的雪景圖,達到了詩中有畫,畫中有詩的藝術境界。
它是魯迅《野草》集裏的佳作,也是現代文學史上的名篇。
每當誦讀它的時候,總覺得是一種強烈的美的享受。
這篇優美的散文,是魯迅1925年元月創作的。
作者以生花的彩筆,描繪了“江南”和“朔方”迥然不同的雪景,表現了對明媚春天的無限向往,對美好事物的緬懷,以及對冷酷現實奮勇抗爭的精神。
當時,魯迅戰鬥在帝國主義卵翼下的北洋軍閥盤踞的北京。
在南方熱氣騰騰的大好革命形勢推動下,北方反帝反封建的烈火愈燒愈旺。
盡管這時作者親身經曆了五四新文化統一戰線的分化,有時不免產生“兩間餘一卒,荷戟獨旁徨”的孤獨之感,但是他的主導精神卻是積極向上、奮勇前進的。
正是在這種心境下,魯迅寫了這篇戰鬥的、優美的借景抒情的散文。
借助豐富的想象,作者首先描繪了一幅分外妖嬈的“江南雪景圖”。
生動,美麗,洋溢著詩情畫意,耐人尋味。
…… 這篇散文,膾炙人口,感人肺腑,其主要原因是它充滿著詩意。
所謂詩意,主要指作品中深刻的思想和優美的感情,美麗的想象和新穎的意境,精練而富於美感的語言,三者有機地結合,形成了強烈的藝術感染力。
不論對江南的雪、雪野,還是對天真爛漫的孩子們,也不論對明豔剔透的雪羅漢,還是對朔方的如粉、如沙的雪花,作者都是以飽蘸感情的筆觸,予以形象的描繪,借雪景來抒發自己內心的感情,托形象來寄寓自己深刻的思想。
正因為《雪》不是一幅單純的雪景畫,而是以革命的思想感情作為靈魂,表現了作者崇高的精神世界,所以才有感人心魄的藝術力量。
試問,當你讀到朔方的雪花“蓬勃地奮飛”的動人描寫時,你不覺得有一股強大的精神力量在鼓舞著你嗎?好像我們也要衝風冒雪“升騰”起來,同作者一起戰勝那“凜冽的天宇”,去傾聽暖國的“青春的消息”。
《雪》中深刻的思想和真摯的感情,滲透在借助豐富的聯想和想象所創造的意境之中。
作者描繪江南和朔方兩幅雪景圖,不是平板地一覽無餘地摹擬生活,而是張開想象的翅膀,由“朔方的雪花”聯想到“暖國的雨”,由“雨”聯想到“江南的雪”,由“雪”聯想到山茶、梅花盛開的“雪野”,由“雪野”聯想到孩子們塑雪羅漢的動人情景;即使描寫現實中的“朔方的雪花”,想象也“飛騰”起來,浮想聯翩,神遊宇宙。
正由於作者的聯想力和想象力極其豐富,所以才創造了雄渾壯麗的意境,給讀者留下廣闊的聯想和想象的空間。
通過讀者的聯想和想象的再創造,既可以擴大和豐富《雪》這篇散文的內容,也可以使人更強烈地感到美的享受和藝術的滿足。
《雪》的濃鬱的詩意還有賴於優美的語言得以表現。
魯迅抒情散文的語言,總是精粹簡潔,具有生活的鮮明色彩和動人的旋律。
如作者寫江南的雪景,語言華美,文采風流,柔美之中又不乏健美;寫孩子們塑雪羅漢的語言,樸素形象,生活氣息很濃,雖然沒有特別華麗的詞藻或誇張的筆墨,但孩子們的鮮明個性、雪羅漢的幽默神態卻躍然紙上;寫北方雪景的語言,熱烈,瑰麗,抒發了作者麵對冷酷現實的戰鬥豪情。
總之,這篇散文,借景抒情,情景相生,托物言誌,寓意深刻,做到了形式和內容、文字的美和思想感情的美的高度統一,每讀之,便覺得有一股浩然之氣,蕩人心胸,開人眼界,促人振奮。
●社戲社戲》全文原有前後兩個部分,課文節選自後一部分,描寫作者幼時一段看社戲的往事,表現對童年美好生活的回憶和留戀的心情。
童年對許多人來說,是快樂美好的,是一段難忘的體驗。
在成人後回憶往事時,對當時的人和事,更是懷著一種浪漫的情感。
本文作者塑造了一群淳樸可愛的農村孩子的形象,如雙喜、阿發、桂生等。
這些小夥伴聰明活潑、膽大心細、熱情友愛。
“我”看不成戲,“他們都歎息而且表同情”;開船時“年幼的都陪我坐在艙中,較大的聚在船尾”以防萬一;看戲時桂生殷勤地為“我”買豆漿舀水;回家的路上阿發以“我們的大得多”為由,建議去“偷”自家的豆。
這些都是他們純真童心的突出表現。
雙喜是小夥伴中“最聰明的”,好像小夥伴的小領袖一般,他的性格也表現得最為突出:他心細如發,聰明伶俐,當“我”看不成戲,“急得要哭”時,雙喜馬上能想出“好主意”,並且能舉出讓“外祖母和母親也相信”的理由;鐵頭老生夜晚不翻筋鬥,“我”很失望,雙喜又用“誰肯顯本領給白地看”來安慰“我”,表現了大哥哥般的親切體貼;他能拿主意,當老旦唱個沒完沒了,大家都已經厭倦但又不好說回去的時候,又是他提議回家;回程時大家偷阿發家的豆,雙喜後又勸止大家“再多偷,倘給阿發的娘知道是要哭罵的”,說明他善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