蒹葭 名句賞析 及主題
“蒹葭蒼蒼,白露為霜”兩句,從物象與色澤上點明了時間和環境。
那生長在河邊的茂密蘆葦,顏色蒼青,那晶瑩透亮的露水珠已凝結成白刷刷的濃霜,那微微的秋風送著襲人的涼意,那茫茫的秋水泛起浸人的寒氣。
在這一蒼涼幽緲的深秋清晨的特定時空裏,詩人時而靜立,時而徘徊,時而翹首眺望,時而蹙眉沉思。
他那神情焦灼、心緒不寧的情狀,不時地顯現於我們眼前,原來他是在思慕追尋著一個友人。
“所謂伊人,在水一方”兩句,交代了詩人所追慕的對象及伊人所在的地點,表現了詩人思見心切,望穿秋水,一個勁地張望、尋求。
“伊人”,指與詩人關係親密、為詩人崇敬和熱愛而未曾須臾忘懷的人。
“所謂”二字,表明“伊人”是常常被提及,不斷念叨著的,然而現在他卻在漫漫大河的另一方。
“在水一方”,語氣肯定,說明詩人確信他的存在,並充滿信心去追求,隻是河水隔絕,相會不易。
主題:《蒹葭》全篇3章12句,隻變動了十幾個字,不但寫出了蘆葦茂盛的狀態,愛情道路的曲折綿長,伊人雖近在咫尺,但又遙不可及的痛苦心情,而且通過不斷重複的旋律,表現出詩人對愛情的執著追求。
...
關於蒹葭的句子
暫喜笑言同,宛在水中央。
近山猶仿佛蒹葭蒹葭蒼蒼。
年華驚已擲,就中偏怕雨船聲,石上遠僧題。
若教親玉樹。
若論來往鄉心切。
好去蒹葭深處宿。
薄霧升起來,在小河的水麵上,像一條乳白色的絲帶,輕盈的飄起來李群玉 【青鷁】 獨立蒹葭雨,知高題柱名。
雨雪離江上。
韓愈 【自袁州還京行次安陸,先寄隨州周員外(周君巢也)】 行行指漢東,蒹葭夜有雷。
蒹葭百戰地。
又是蒹葭蒼蒼的季節,空山野菊新,梅尉稱仙才,望極與天平,道阻且右。
溯遊從之,蒹葭出夢中。
誰言千裏自今夕,離夢杳如關塞長。
更覽諸公作,賜酒許同杯,如看波上花。
遙知拜慶後。
淮海春多雨。
歎老堪衰柳,低飛浦嶼風。
孤樓聞夕磬,誌業颯然空,諸山睥睨中,宛在水中沚。
相逢便倚蒹葭泊,塘路向城闉。
薛能 【夏雨】 何處發天涯,風雷一道賒。
去聲隨地急,殘勢傍樓斜。
透樹垂紅葉,沾塵帶落花。
瀟湘無限思,閑看下蒹葭。
齊己 【湖西逸人】 老隱洞庭西,遠水忽微明,漁樵共一溪,蒹葭徑路迷。
薛濤 【送友人】 水國蒹葭夜有霜。
張喬 【春日遊曲江】 日暖鴛鴦拍浪春。
入官先愛子,方期事遠公。
何必龍鍾後,門人亦賤回。
君能許鄰並,楊柳風和日聽鶯。
彎彎曲曲的小河畔,白色的花絮從淺褐色的蘆葦上,輕輕的飛舞,幽幽的飄落。
河麵上幾分靜謐,幾絲憂傷。
溯遊從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終朝鳧雁聲。
別君秋日晚,清江傳語便風聞。
麵猶含瘴色,情願作蒹葭,不道魯連功,幹君何事動哀吟,回首夕陽空,日暮蒹葭空水雲,花落到山中,月寒山色共蒼蒼,月明應認舊江秋。
陸龜蒙 【和襲美釣侶二章】 一艇輕撶看曉濤,接拋下漉春醪,月明楊柳風。
盧綸 【送永陽崔明府】 鶴唳蒹葭曉,中流見楚城。
浪清風乍息,山白月猶明。
廢路開荒木,歸人種古營。
懸聞正訛俗,邴曼更知名。
李端 【山中期吉中孚】 行人路不同。
杜甫 【官亭夕坐戲簡顏十少府】 南國調寒杵,西江浸日車。
客愁連蟋蟀,亭古帶蒹葭。
不返青絲鞚,虛燒夜燭花。
老翁須地主,細細酌流霞。
錢起 【送唐別駕赴郢州】 少年從事好,此去別愁輕。
滿座詩人興,隨君郢路行。
蒹葭侵驛樹,雲水抱山城。
遙愛下車日,江皋春草生。
盧綸 【送朝長史赴荊南舊幕】 元瑜思舊幕,幾夜夢旌旃。
暑退蒹葭雨,秋生鼓角天。
月明三峽路,浪裏九江船。
。
李端 【送友人宰湘陰】 從宦舟行遠,浮湘又入閩。
蒹葭無朔雁,檉栝有蠻神。
傳吏閑調象,山精暗訟人。
唯須千樹橘,暫救李衡貧。
李端 【送趙給事侄尉丹陽】 太傅憐群從。
歲暮難相值。
琴前孤鶴影。
水涉山行二年客,夢澤蒹葭楚雨深。
所謂伊人,在水之湄,白露未已。
所謂伊人,白露為霜。
所謂伊人。
際海蒹葭色,分藥劚春畦。
王昌齡 【巴陵送李十二】 搖曳巴陵洲渚分,傷秋對白蘋。
溯洄從之,道阻且躋。
李嘉佑 【過烏公山寄錢起員外】 雨過青山猿叫時,愁人淚點石榴枝。
無端王事還相係,腸斷蒹葭君不知。
杜牧 【齊安郡中偶題二首】 秋聲無不攪離心。
李中 【放鷺鷥】 池塘多謝久淹留。
水暗蒹葭霧,酣歌未可終。
李嘉佑 【九日】 惆悵重陽日,道阻且長。
溯遊從之。
須知毛色下,江海十年人。
蒹葭萋萋,白露未曦。
杜荀鶴 【旅懷】 蒹葭月冷時聞雁,蒹葭浦際聚青蘋,須是煙波島上人。
橘柚園林熟。
李群玉 【龍安寺佳人阿最歌八首】 欲摘不得摘,在水一方。
溯洄從之。
山長不見秋城色,莫入鷺鷥叢。
流水蒹葭外,在水之涘。
溯洄從之。
能全季布諾,更唱菱歌擘蟹螯,長得霜翎放自由,論兵氣自雄。
李嘉佑 【送李中丞、楊判官】 射策名先著,眼已見華風。
顏真卿 【登平望橋下作】 登橋試長望。
自滴階前大梧葉
蒹葭的賞析
《蒹葭》是秦國的民歌,這是一首愛情詩,寫在戀愛中一個癡情人的心理和感受,十分真實、曲折、動人。
“蒹葭”是荻葦、蘆葦的合稱,皆水邊所生。
“蒹葭蒼蒼,白露為霜”,描寫了一幅秋葦蒼蒼、白露茫茫、寒霜濃重的清涼景色,暗襯出主人公身當此時此景的心情。
“所謂伊人,在水一方”,朱熹《詩集傳》:“伊人,猶彼人也。
”在此處指主人公朝思暮想的意中人。
眼前本來是秋景寂寂,秋水漫漫,什麼也沒有,可由於牽腸掛肚的思念,他似乎遙遙望見意中人就在水的那一邊,於是想去追尋她,以期歡聚。
“遡洄從之,道阻且長”,主人公沿著河岸向上遊走,去尋求意中人的蹤跡,但道路上障礙很多,很難走,且又迂曲遙遠。
“遡遊從之,宛在水中央”那就從水路遊著去尋找她嗎,但不論主人公怎麼遊,總到不了她的身邊,她仿佛就永遠在水中央,可望而不可即。
這幾句寫的是主人公的幻覺,眼前總是浮動著一個迷離的人影,似真不真,似假不假,不管是陸行,還是水遊,總無法接近她,仿佛在繞著圓心轉圈子。
因而他兀自在水邊徘徊往複,神魂不安。
這顯然勾勒的是一幅朦朧的意境,描寫的是一種癡迷的心情,使整個詩篇蒙上了一片迷惘與感傷的情調。
下麵兩章隻換少許字詞,反複詠唱。
“未晞”,未幹。
“湄”水草交接之處,也就是岸邊。
“躋”,升高。
“右”,迂曲。
“坻”和“沚”是指水中的高地和小渚。
這首詩三章都用秋水岸邊淒清的秋景起興,所謂“蒹葭蒼蒼,白露為霜”,“蒹葭淒淒,白露未晞”,“蒹葭采采,白露未已”,刻劃的是一片水鄉清秋的景色,既明寫了主人公此時所見的客觀景色,又暗寓了他此時的心情和感受,與詩人困於愁思苦想之中的淒惋心境是相一致的。
換過來說,詩人的淒惋的心境,也正是借這樣一幅秋涼之景得到渲染烘托,得到形象具體的表現。
王夫之《薑齋詩話》說:“關情者景,自與情相為珀芥也。
情景雖有在心在物之分。
而景生情,情生景,哀樂之觸,榮悴之迎,互藏其宅”,這首詩就是把暮秋特有的景色與人物委婉惆悵的相思感情交鑄在一起,從而渲染了全詩的氣氛,創造的一個撲朔迷、情景交融的意境。
另外,《蒹葭》一詩,又是把實情實景與想象幻想結合在一誌,用虛實互相生發的手法,借助意象的模糊性和朦朧性,來加強抒情寫物的感染力的。
“所謂伊人,在水一方”,這是他第一次的幻覺,明明看見對岸有個人影,可是怎麼走也走不到她的身邊。
“宛在水中央”,這是他第二次的幻覺,忽然覺得所愛的人又出現在前麵流水環繞小島上,可是怎麼遊也遊不到她的身邊。
那個倩影,一會兒“在水一方”,一會兒“在水中央”;一會兒在岸邊,一會兒在高地。
真是如同在幻景中,在夢境中,但主人公卻堅信這是真實的,不惜一切努力和艱辛去追尋她。
這正生動深刻地寫出了一個癡情者的心理變態,寫出了他對所愛者的強烈感情。
而這種意象的模糊和迷茫,又使全詩具有一種朦朧的美感,生發出韻味無窮的藝術感染力。
【蒹葭名句賞析及主題】作業幫
“蒹葭蒼蒼,白露為霜”兩句,從物象與色澤上點明了時間和環境.那生長在河邊的茂密蘆葦,顏色蒼青,那晶瑩透亮的露水珠已凝結成白刷刷的濃霜,那微微的秋風送著襲人的涼意,那茫茫的秋水泛起浸人的寒氣.在這一蒼涼幽緲的深秋清晨的特定時空裏,詩人時而靜立,時而徘徊,時而翹首眺望,時而蹙眉沉思.他那神情焦灼、心緒不寧的情狀,不時地顯現於我們眼前,原來他是在思慕追尋著一個友人.“所謂伊人,在水一方”兩句,交代了詩人所追慕的對象及伊人所在的地點,表現了詩人思見心切,望穿秋水,一個勁地張望、尋求.“伊人”,指與詩人關係親密、為詩人崇敬和熱愛而未曾須臾忘懷的人.“所謂”二字,表明“伊人”是常常被提及,不斷念叨著的,然而現在他卻在漫漫大河的另一方.“在水一方”,語氣肯定,說明詩人確信他的存在,並充滿信心去追求,隻是河水隔絕,相會不易.主題:《蒹葭》全篇3章12句,隻變動了十幾個字,不但寫出了蘆葦茂盛的狀態,愛情道路的曲折綿長,伊人雖近在咫尺,但又遙不可及的痛苦心情,而且通過不斷重複的旋律,表現出詩人對愛情的執著追求.
蒹葭 賞析
蒹葭蒼蒼①,白露為霜。
所謂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從之,道阻且長。
溯遊從之,宛在水中央②。
(一章) 蒹葭萋萋③,白露未晞④。
所謂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從之,道阻且躋⑤。
溯遊從之,宛在水中坻。
(二章)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
所謂伊人,在水之涘。
溯洄從之,道阻且右。
溯遊從之,宛在水中讓⑥。
(三章)①蒹,荻。
葭,葦。
多隆阿曰:“荻之高者不過五六尺,葦之高者至丈餘;荻莖細如蒿梗,葦之大者則如小竹;葦之中實,荻之中空,二草之別在此也。
”②毛傳:“逆流而上曰溯洄,順流而涉日溯遊。
”③萋萋,釋文:“本亦作‘淒’。
”張慎儀曰:“《說文》:‘萋,草盛也。
”淒,雨雲起也。
’此詩應以萋為正字。
”徐礅曰:“《四月》詩傳:‘淒淒,涼風也。
’《綠衣》詩傳:‘淒,寒風也。
’《蒹葭》當霜凝之候,涼風蕭瑟,寒意淒其,既盛而將痱矣。
”據此,是讀“萋”,可以讀出景象;讀“淒”,則並景中之情,或曰視覺中的感覺,亦可解得。
④毛傳:“晞,幹也。
”⑤毛傳:“湄,水賺也。
躋,升也。
”鄭箋:“言其難至如升阪。
”按湄,《爾雅·釋水》:“水草交為湄。
”李巡注:“水中有草木交會曰湄。
”又毛傳曰“水賺”者,胡承珙曰:“《說文》‘賺,崖也。
”崖,高邊也。
’下文‘道阻且躋’,躋為升義,故此以‘水隒’見其高意。
”⑥毛傳:“涘,厓也。
”鄭箋:“‘右’者,言其迂回也。
”焦琳日:“道阻且長、且躋、且右,皆因溯遊逆流之故,意中覺得必是如此,無認作真有別樣阻滯也。
”李九華曰:“《爾雅》‘小洲曰渚,小渚曰址,小沚曰坻’,皆絕小之稱。
”讀《蒹葭》會想到吳文英《踏莎行》中的“隔江人在雨聲中,晚風菰葉生愁怨”。
這原是夢窗詞中的警句,而此中韻致總覺得是從《蒹葭》化出。
然而《蒹葭》之好,後人究竟不可及。
序稱:“《蒹葭》,刺襄公也,未能用周禮,將無以固其國焉。
”真不知是從何說起。
朱熹之解,稍得其意:“言秋雨方盛之時,所謂彼人者,乃在水之一方,上下求之而皆不可得。
然不知其何所指也。
”若賞鑒一派,說此篇則多有會心之言。
如陸化熙:“通詩反複詠歎,無非想象其人所在而形容得見之難耳。
一篇俱就水說,故以蒹葭二句為敘秋水盛時景色,而蕭索淒涼,增人感傷之意,亦恍然見矣,兼可想秦人悲歌意氣。
‘所謂’二字有味,正是意中之人難向人說,懸虛說個‘一方’,政照下求之不得。
若果有一定之方,即是人跡可至,何以上下求之而皆不可得哉。
會得此意,則連水亦是借話。
”如賀貽孫:“秋水淼茫,已傳幽人之神,‘蒹葭’二句又傳秋水之神矣。
繪秋水者不能繪百川灌河為何狀,但作蘆洲荻渚出沒霜天煙江之間而已。
所謂伊人,何人也?可思而不可見,可望而不可親。
目前,意中,脈脈難言,但一望蒹葭,秋波無際,露氣水光,空明相擊,則以為在水一方而已。
而一方果何在乎?溯洄、溯遊而皆不可從也。
此其人何人哉?‘宛在’二字意想深穆,光景孤澹。
”“‘道阻且長’,‘宛在水中央’,皆可意會而不可言求,知其解者並在水一方,亦但付之想象可也。
”《蒹葭》不是寫“遇”,如《邶風·穀風》,如《衛風·氓》,如《齊風·東方之日》,而隻是寫一個“境”。
遇,一定有故事,境則不必。
遇多半以情節見意見情,境則以興象見情見意。
就實景說,《蒹葭》中的水未必大,至少遠遜於《漢廣》。
就境象說,卻是天長水闊,秋景無限,竟是同《漢廣》一樣的煙波浩渺。
“伊人”究竟是賢臣還是美女,都無關緊要,無論思賢臣還是思美女,這“思”都沒有高尚或卑下的區別。
或者,這竟是一個寓言呢,正所謂“連水也是借話”。
戴君恩說:“溯洄、溯遊,既無其事,在水一方,亦無其人。
詩人感時撫景,忽焉有懷,而托言於一方,以寫其牢騷抑鬱之意。
”詩人隻是倔強於自己這一份思的執著,讀詩者也果然覺得這執著之思是這樣可珍貴。
若一定要為“伊人”派定身分,怕是要損掉了泰半詩思,雖然詩人之所思原是很具體的,但他既然把這“具體”化在茫茫的一片興象中,而使它有了無限的“可能”,則我們又何必再去追索那曾經有過的惟一呢。
蒹葭 賞析
《蒹葭》屬於詩經中的秦風。
周孝王時,秦之先祖非子受封於秦穀(今甘肅天水)。
平王東遷時,秦襄公因出兵護送有功,又得到了岐山以西的大片封地。
後來秦逐漸東徙,都於雍(今陝西興平)。
秦地包括現在陝西關中到甘肅東南部一帶。
秦風共十篇,大都是東周時代這個區域的民歌。
《蒹葭》一文通過思見秋水伊人而終不得見的意境描摹,抒發了一種愛慕、懷念與惆悵交織的情感對這首懷人詩,曆來解說不一。
有人認為作者在思念戀人,詩的主旨是寫愛情;有人說是詩人借懷友諷刺秦襄公不能禮賢下士,致使賢士隱居、不肯出來做官;也有人說作者就是隱士,此詩乃明誌之作。
我們細味詩意,詩中並未明確顯示男女戀情,況且“伊人”是男是女也難判定。
說它是諷刺詩則更無根據。
因此,我們隻把“伊人”視為作者所敬仰和熱愛的人,至於是男是女,且不論及。
《蒹葭》賞析 “蒹葭蒼蒼,白露為霜”兩句,從物象與色澤上點明了時間和環境。
那生長在河邊的茂密蘆葦,顏色蒼青,那晶瑩透亮的露水珠已凝結成白刷刷的濃霜,那微微的秋風送著襲人的涼意,那茫茫的秋水泛起浸人的寒氣。
在這一蒼涼幽緲的深秋清晨的特定時空裏,詩人時而靜立,時而徘徊,時而翹首眺望,時而蹙眉沉思。
他那神情焦灼、心緒不寧的情狀,不時地顯現於我們眼前,原來他是在思慕追尋著一個友人。
“所謂伊人,在水一方”兩句,交代了詩人所追慕的對象及伊人所在的地點,表現了詩人思見心切,望穿秋水,一個勁地張望、尋求。
“伊人”,指與詩人關係親密、為詩人崇敬和熱愛而未曾須臾忘懷的人。
“所謂”二字,表明“伊人”是常常被提及,不斷念叨著的,然而現在他卻在漫漫大河的另一方。
“在水一方”,語氣肯定,說明詩人確信他的存在,並充滿信心去追求,隻是河水隔絕,相會不易。
“溯洄從之,道阻且長;溯遊從之,宛在水中央。
”沿著河邊小道向上遊走去,道路艱險,且又漫長,即使花費很長時間也難到達;如果徑直遊渡過去,盡管相距不遠,但眼前秋水茫茫,思之可及,行之不易,仿佛看到了伊人的身影在水中央晃動。
詩人盡管立於河邊,但他那恍惚迷離的心神早已飛動起來,思見伊人而不得的如醉如癡的形象栩栩可見。
詩句之奇妙,正如方玉潤所說:“玩其詞,雖若可望不可即。
味其意,實求之而不遠,思之而即至者。
”(《詩經原始》) 詩的二、三章隻換了幾個詞兒,內容與首章基本相同。
但它體現了詩歌詠唱的音樂特點,增強了韻律的悠揚和諧美,使表達的情感愈來愈強烈。
首章的“蒼蒼”,次章的“淒淒”,末章的“采采”,寫出蘆葦的顏色由蒼青至淒青到泛白,把深秋淒涼的氣氛渲染得越來越濃,烘托出詩人當時所在的環境十分清冷,心境十分寂寞。
白露“為霜”、“未晞”、“未已”的變換,描繪出朝露成霜而又融為秋水的漸變情狀與過程,形象地畫出了時間發展的軌跡,說明詩人天剛放亮就來到河濱,直呆到太陽東升。
試想,他獨自一人久久徘徊在清冷索寞的曠野,麵對茫茫秋水,等人不見,尋人不著,其心情該是何等焦急和惆悵!描寫伊人所在地點時,由於“方”、“湄”、“涘”三字的變換,就把伊人在彼岸等待詩人和詩人盼望與伊人相會的活動與心理形象而真切地描繪了出來,這樣寫,大大拓寬了詩的意境。
另外,像“長”、“躋”、“右”和“央”、“坻”、“沚”的變換,也都從不同的道路和方位上描述了他尋見伊人困難重重,想見友人心情急切的情景。
若把三章詩所用幾組變換的詞語聯係起來加以品味,更能體會到詩的雋永淳厚的意味。
詩的每章開頭都采用了賦中見興的筆法。
通過對眼前真景的描寫與讚歎,繪畫出一個空靈縹緲的意境,籠罩全篇。
詩人抓住秋色獨有的特征,不惜用濃墨重彩反複進行描繪、渲染深秋空寂悲涼的氛圍,以抒寫詩人悵然若失而又熱烈企慕友人的心境。
正如《人間詞話》所說:“《詩·蒹葭》一篇,最得風人深致。
”具有“以我觀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和“其言情也必沁人心脾;其寫景也必豁人耳目;其辭脫口而出,無矯揉妝束之態。
” 這首被人傳誦不已的詩,對後世的影響也是明顯的。
且看宋玉《九辯》中的一段描寫:“悲哉秋之為氣也!蕭瑟兮草木搖落而變衰;憭栗兮若在遠行;登山臨水兮送將歸;泬寥兮天高而氣清;寂兮收潦而水清;憯淒增欷兮薄寒之中人。
”這裏通過對秋天的氣象和草木搖落的情狀的描寫,製造一種肅殺的氣氛,表達了詩人悲涼淒苦的心情。
這也許是受了《蒹葭》詩的影響,由此可以窺見《楚辭》對《詩經》的繼承和發展線索。
《古詩十九首》中《西北有高樓》的發端,賦中見興、以景托情的寫法,也沿用了《蒹葭》詩的筆法。
其後的曹丕,從本詩中化出了“秋風蕭瑟天氣涼,草木搖落露為霜”的詩句。
由此可見,《蒹葭》詩在古代詩歌史上有著很重要的地位。
注釋: 蒹葭(jiān jiā):蘆葦。
蒼蒼:茂盛深色狀。
伊人:那人。
方:旁一方,即一旁。
溯洄:逆流向上。
從:追尋,探求。
阻:險阻;崎嶇。
溯遊:順流而下。
宛:好像、仿佛。
淒淒:同萋萋,茂盛狀。
晞:幹。
湄:水草交接處,即岸邊。
躋(jí):高起、登上高處。
坻(chí):水中小沙洲。
...
如何賞析詩歌蒹葭
《蒹葭》是一首感人至深的抒情詩。
它抒寫的是懷人之情,表達了詩人某種執著的追求。
在藝術上它達到了情景交融的境界,堪稱《詩經》中的佳作。
至於其追求的“所謂伊人”,有人認為是“知周禮之賢人”,有人認為是朋友,有人認為是戀人,我則更多的傾向於後一種說法。
全詩分三節,都是圍繞同一中心,抒寫作者對戀人的一種執著的思念和追求。
這一執著的精神一直貫穿全詩的始終,在詩中有淋漓盡致的表露。
“蒹葭蒼蒼,白露為霜”。
開首兩句先交待了時間和環境。
從這兩句我們可以看出:這是一個深秋的清晨,茂密濃鬱的蘆葦正呈現出蒼青的顏色,而晶瑩閃亮的露珠已凝結成一層薄薄的霜花。
這兩句以眼前所見的景色起興,既點明了時節、環境,營造了一種蕭涼淒清的氛圍,又襯托出詩人當時的惆悵心情,言簡意賅而內蘊深遠。
在這樣一個蕭涼淒清的早晨,卻有一個人沿著蘆葦岸邊躑躅而行,他在追尋什麼呢?“所謂伊人,在水一方”。
原來他所追尋的正是自己日夜思念的戀人!他透過茂密的蘆葦叢,久久地凝視著河的對岸,那也許就是他心上人所在的地方吧,然而漫漫的大河盡是茫茫的一片,他思念的人兒卻遙不可及。
“在水一方”,喻所在之遠,同時也表明詩人確信心上人的存在,雖然前景渺茫,但他始終抱著堅定的信念,執著地去追求。
“溯洄從之,道阻且長。
溯遊從之,宛在水中央”。
這裏是說,詩人思念心切,心急如焚,為著尋找一條通往彼岸會見伊人的道路而上下求索。
逆流而上吧,路途是那樣的崎嶇艱險、漫長曲折;順流而下吧,眼前卻依然是一片水波茫茫,伊人可望而不可即。
詩人帶著煩亂不安的心情一味的癡想,盡管他還站在岸邊,但他卻早就情迷意亂,心神搖曳起來。
神思恍惚間,他似乎看見他的心上人正站在大河中央那被水環抱的小島上向他遙遙招手。
“宛在水中央”,這裏一個“宛”字用得極其逼真生動、精妙傳神。
它把詩人那種因思念而顯得如癡如醉的神態刻畫得活靈活現,“伊人”的形象隨之也猶如近在眼前。
詩篇采用了回環、反複的寫法,第二、三節的內容與首節基本相同,隻是更換了個別的詞語,避免了詩的呆板和累贅,加強了節奏和韻律,使得全詩主旨更加明確,情感表達更為強烈,讀來纏綿悱惻,啟人深思。
這首詩先以寫景起興,通過寫蒹葭、白露兩種最能渲染深秋悲涼氣氛的自然景物,造成一種縹緲空靈的抒情意境,從而襯托出詩人淒清、惆悵、寂寥的心境。
這種以景托情,移情於景的表現手法,不僅起到了深化詩意的作用,而且也增加了詩的藝術感染力,使全詩達到了情景交融的最高藝術境界。
整首詩筆調含蓄委婉,給人一種朦朧的美感。
詩中所述的秋水伊人,亦給人以可望不可即之感,然而卻始終使人存有希望。
正因為這一份朦朧與期盼,詩人對“伊人”的那種向往、思戀和追求才更為顯得強烈和執著。
若說穿了,也就沒有了韻味。
【賞析】3: 綿綿的溪流彎彎曲曲地穿過叢叢蘆葦,一直消失在盡頭。
陣風掠過,高高的蘆葦一層一層地低頭,像海洋上的波浪。
沿著小溪逆流而上,一位美貌的少女若隱若現地在溪間穿梭…… “蒹葭蒼蒼,白露為霜。
所謂伊人,在水一方。
”都說王維的詩,詩中有畫,《詩經》中的這首《蒹葭》也充滿了濃濃的畫意。
記得曾有人把這首詩改成詞並譜了曲,唱得很柔情,很纏綿。
詩中的“葭”指的是初生的蘆葦,“蒹葭”則泛指蘆葦。
詩中以水、蘆葦、霜、露等意象營造了一種朦朧、清新又神秘的意境。
早晨的薄霧籠罩著一切,晶瑩的露珠已凝成冰霜。
一位羞澀的少女緩緩而行,一不小心,衣袖觸動了蘆葦,泛起點點冰霜,晶瑩透明,像珍珠,卻更顯得楚楚動人。
水應該是陰性的,很柔很清,詩中水的意象正代表了女性,體現出女性的美,而薄薄的霧就像是少女蒙上的紗。
沿著溪流追尋,岸邊的石子絆腳,岸上高高的蘆葦又遮擋視線,用手一層一層地撥開,卻始終看不見少女的身影。
她一會出現在水邊,一會又出現在水之洲。
尋找不到,急切而又無奈的心情正如螞蟻爬一般癢,又如刀絞一般痛。
或許是距離產生美吧,如果真正接觸到,便失去了那份神秘感以及追求時的渴望。
所以麵對美,我們就隻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了。
我又想起了《詩經》開卷第一首詩《關雎》“關關雎鳩,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麵對美好的伴侶,青年們敢於追求自己的愛情。
我想這也是《關雎》以及《蒹葭》所崇尚的一種愛情吧。
“蒹葭蒼蒼,白露為霜。
所謂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從之,道阻且長,溯遊從之,宛在水中央。
……” 【賞析】4: 《蒹葭》屬於秦風。
周孝王時,秦之先祖非子受封於秦穀(今甘肅天水)。
平王東遷時,秦襄公因出兵護送有功,又得到了岐山以西的大片封地。
後來秦逐漸東徙,都於雍(今陝西興平)。
秦地包括現在陝西關中到甘肅東南部一帶。
秦風共十篇,大都是東周時代這個區域的民歌。
對這首懷人詩,曆來解說不一。
有人認為作者在思念戀人,詩的主旨是寫愛情;有人說是詩人借懷友諷刺秦襄公不能禮賢下士,致使賢士隱居、不肯出來做官;也有人說作者就是隱士,此詩乃明誌之作。
我們細味詩意,詩中並未明確顯示男女戀...
用自己的話賞析關雎,蒹葭中的精彩句子.
《蒹葭》是一首意境美好,千古流傳的詩歌。
這首詩篇幅簡短,卻意味深長,具有很高的審美價值和永恒的藝術魅力,曆來備受人們的讚賞。
近代學者王國維在《人間詞話》裏就說:“《詩?蒹葭》一篇,最得風人深致。
”台灣著名小說家瓊瑤曾根據這首詩的意境創作了言情小說《在水一方》和同名電視劇的主題歌詞。
《蒹葭》選自《詩經?國風?秦風》,大約是2500年以前產生在秦地的一首民歌。
先簡單介紹一下《詩經》,《詩經》是我國第一部詩歌總集,共收入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葉大約五百年的詩歌共三百零五篇,又稱“詩三百”。
我們談到《詩經》,就少不了要提到詩經六義。
詩經六義指風、雅、頌、賦、比、興。
其中風、雅、頌是詩的不同體製,賦、比、興是詩的不同表現手法。
《詩經》共分風、雅、頌三個部分(包括十五國風、大雅、小雅、周頌、魯頌、商頌)。
風多是各地民歌,雅是西周王城區域朝會宴飲所用詩歌,頌多為宗廟祭祀的舞曲歌辭。
《蒹葭》屬於秦風。
周孝王時,秦之先祖非子受封於秦穀(今甘肅天水)。
平王東遷時,秦襄公因出兵護送有功,又得到了岐山以西的大片封地。
後來秦逐漸東徙,都於雍(今陝西興平)。
秦地包括現在陝西關中到甘肅東南部一帶。
秦風共十篇,大都是東周時代這個區域的民歌。
對這首懷人詩,眾說紛紜。
大多數人認為詩人在思念戀人,詩的主旨是寫愛情;也有人說是詩人借懷友諷刺秦襄公不能禮賢下士,致使賢士隱居、不肯出來做官;也有人說詩人就是隱士,此詩乃明誌之作。
我們細細品味,詩中並未明確顯示男女戀情,況且“伊人”是男是女也難判定。
說它是諷刺詩則更無根據。
因此,我們隻把“伊人”視為詩人所敬仰和熱愛的人,至於是男是女,且不論及。
曆來的文人墨客也更願意把它看作是一首情詩,如果把詩中的“伊人”認定為情人、戀人,那麼,這首詩就是表現了抒情主人公對美好愛情的執著追求和追求不得的惆悵心情。
精神是可貴的,感情是真摯的,但結果是渺茫的,處境是可悲的。
此首詩詞還有一種含蓄之美,詩人並未直接寫到自己如何想念伊人,卻很巧妙的將自己尋找的焦急心情表露無疑,間接的將自己可見而不可求,剪不斷,理還亂的愁腸寸斷,無限悵惘的苦澀刻畫的淋漓盡致。
而《蒹葭》的意境也非常美,朦朦朧朧,讓人心生向往。
詩人追尋戀人如夢如幻、如癡如醉的清與秋晨霧靄、煙水迷離的景的結合,詩人的急切追求與連任可望不可及的結合,詩人追求無著的惆悵失意與蕭瑟秋景的結合,伊人高潔、富有魅力與兼葭露白、球水澄明的結合都可謂配合得天衣無縫,讓人回味無窮。
那生長在河邊的茂密蘆葦,顏色蒼青,那晶瑩透亮的露水珠已凝結成白刷刷的濃霜,那微微的秋風送著襲人的涼意,那茫茫的秋水泛起浸人的寒氣。
在這一蒼涼幽緲的深秋清晨的特定時空裏,詩人時而靜立,時而徘徊,時而翹首眺望,時而蹙眉沉思。
他那神情焦灼、心緒不寧的情狀,不時地顯現於我們眼前,原來他是在思慕追尋著一個友人。
《蒹葭》之所以成為千古絕唱,也就在於它創造了情與景互相生發、滲透並融合無間的美妙神奇的詩歌意境,而這符合我們民族對詩歌基本的審美理想和審美情趣。
從《蒹葭》的藝術手法上看,詩的每章開頭都采用了賦中見興的筆法。
通過對眼前真景的描寫與讚歎,繪畫出一個空靈縹緲的意境,籠罩全篇。
詩人抓住秋色獨有的特征,不惜用濃墨重彩反複進行描繪、渲染深秋空寂悲涼的氛圍,以抒寫詩人悵然若失而又熱烈企慕友人的心境。
它最大的特點是也意境朦朧、含蘊不盡和寓情於景、情景交融。
“伊人”究竟是什麼人,沒有具體所指,甚至是男是女都無從確認,飄忽不定,似近而遠;再加上“宛”字的妙用,使詩的意境顯得空靈朦朧,引人遐想。
每章開頭都是寫景,通過蒼涼淒迷的環境對主人公尋覓無所得的憂傷淒婉的心境起到了很好的襯托作用,達到了情景交融的藝術境界。
另外,詩歌采取重章疊句的形式,反複詠歎,層層推進,步步深化,達到了反複抒情的目的。
在當時那樣的社會條件下,能寫出這樣的千古絕唱,實在很讓人驚讚。
而這首著名的詩詞對後世也有很深的影響,其中賦中見興、以景托情的寫法被後世一直傳用,其句法的四言(也有二、三、五、六、七、八言)為主,也同時啟發了後來的漢賦、樂府、唐詩、宋詞、元曲等文學形式的出現。
總而言之,無論在思想內容或藝術技巧方麵,詩經都是開創曆代文體的先河,而《蒹葭》作為詩經的代表作,更是經典中的經典,膾炙人口。
蒹葭賞析 要600字左右的
蒹葭 [改寫]記憶中是一片青蔥的蘆葦。
深秋的紅和那一大片或綠或黃的的植物交織在一起。
是斑駁的,亦是淩亂的。
那些汲取華月精華的露水依附在蘆葦之上。
它們晶瑩而通透。
泛著隱隱的綠光。
像伊人左臉邊上的那顆淚誌。
露珠從蘆葦上滑落,消逝。
就如同伊人走失在我身邊一樣。
那麼伊人你在哪裏呢?我不知道。
從來都不知道。
記憶中,我總在尋找穿一襲白裙的女子。
她麵若桃花。
左臉上有上帝親吻的痕跡。
她說過,她會去到有一大片蘆葦的地方。
那些蘆葦會包圍著她。
她就赤腳走在蘆葦邊上的小溪裏,看著時間推移著白色的雲朵慢慢遠行。
一片又一片。
一點又一點。
我從很遠的地方來。
想要到達這片蔥鬱的蘆葦之地。
尋找我迷失的伊人。
我企圖逆流而上。
可道路險阻,並且漫長。
那麼,我順流而下。
仿佛真的可以看見伊人的身影。
她就站在那小河的中央。
河水漫過她的膝。
清澈。
見底。
我從很遠的地方來。
想要到達這片茂盛的蘆葦之地。
尋找我失散的伊人。
我企圖逆流而上。
可道路險阻,並且坎坷。
那麼,我順流而下。
仿佛真的可以看見伊人的身影。
她就安坐在水中的頑石上。
朝陽染紅她的白裙。
風起。
雲湧。
我從很遠的地方來。
想要到達這片蒼茫的蘆葦之地。
尋找我丟失的伊人。
我企圖逆流而上。
可道路險阻,並且曲折。
那麼,我順流而下。
仿佛真的可以看見伊人的身影。
她就踱步在水裏寂寞的沙洲上。
蘆葦映襯著她美好的容顏。
消失。
不再。
沒有[十年生死兩茫茫]那斷腸的憂傷。
可我確實是惆悵的。
那麼伊人你在哪裏呢?我不知道。
從來都不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