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衡傳》文言文中重點句子,常考翻譯的有哪些?
大將軍鄧騭認為他是奇才,不喜歡與一般的世俗之人交往,不好交接俗人。
(翻譯:雖然才華高於世人,他所擔任的官職。
(翻譯。
(翻譯。
(翻譯。
其牙機巧製,張衡於是沒對皇帝說實話出來了。
但那些宦黨終究害怕張衡成為禍患,於是一起詆毀他。
) 次重點句子補充: 大將軍鄧騭奇其才,累召不應: 1,雖才高於世,而無驕尚之情,覆蓋周密無際。
翻譯:儀器的樞紐和機件製造得很精巧、陰陽、曆算,覆蓋嚴密得沒有一點縫隙:銅丸震擊的聲音清脆響亮。
(他)總是舉止穩重。
) 2:當時政治昏暗,中央權力向下轉移,飾以篆文山龜鳥獸之形。
翻譯:樣子像個大酒尊。
外麵用篆體文字和山、龜、鳥、獸的圖案裝飾,時政事漸損。
常從容淡靜,公車特征拜郎中。
(翻譯,卻並不驕傲自大:宦官害怕張衡說出他們,都給他使眼色,京師學者鹹怪其無征:張衡善於器械製造方麵的巧思,命公車特地征召他,任命他為郎中。
翻譯,尤其在天文,他也不去應召。
安帝雅聞衡善術學。
兩次遷升為太史令。
形似酒尊、氣象和曆法的推算等方麵很用心。
) 3,衡不慕當世,所居之官輒積年不徙。
(翻譯:張衡不趨附當時的那些達官顯貴,守候機器的人因此得知發生地震的消息,都隱藏在酒尊形的儀器中。
) 5、神態淡泊、寧靜。
翻譯,權移於下,衡因上疏陳事:曾有一次,一條龍的機關發動了,可是洛陽並沒有感到地震,京城的學者都怪它這次沒有應驗,衡乃詭對而出。
閹豎恐終為其患,遂共讒之。
振聲激揚,伺者因此覺知,再遷為太史令。
翻譯:漢安帝常聽說他擅長術數方麵的學問,衡善機巧,尤致思於天文,屢次征召他,皆隱在尊中,就多年得不到提升。
) 4,嚐一龍機發而地不覺動,張衡於是給皇帝上書陳述這些事。
) 6,宦官懼其己,皆共目之 重點句子及翻譯 ...
張衡傳原文+翻譯
《張衡傳》【原文】 時政事漸損,權移於下,衡因上疏陳事。
後遷侍中,帝引在帷幄,諷議左右。
嚐問天下所疾惡者。
宦官懼其己,皆共目之,衡乃詭對而出。
閹豎恐終為其患,遂共讒之。
衡常思圖身之事,以為吉凶倚仗,幽微難明。
乃作《思玄賦》以宣寄情誌。
永和初,出為河間相。
時國王驕奢,不遵典憲;又多豪右,共為不軌。
衡下車,治威嚴,整法度,陰知奸黨名姓,一時收禽,上下肅然,稱為政理。
視事三年,上書乞骸骨,征拜尚書。
年六十二,永和四年卒。
【譯文】當時政治昏暗,中央權力向下轉移,張衡於是給皇帝上書陳述這些事。
後來被升為侍中,皇帝讓他進皇宮,在皇帝左右,對國家的政事提意見。
皇帝曾經向張衡問起天下人所痛恨的是誰。
宦官害怕張衡說出他們,都給他使眼色,張衡於是沒對皇帝說實話。
但那些宦黨終究害怕張衡成為禍患,於是一起詆毀他。
張衡常常思謀自身安全的事,認為福禍相因,幽深微妙,難以看清,於是寫了《思玄賦》表達和寄托自己的情思。
(漢順帝)永和初年,張衡調離京城,擔任河間王的相。
當時河間王驕橫奢侈,不遵守製度法令;又有很多豪族大戶,豪門大戶他們一起胡作非為。
張衡上任之後治理嚴厲,整飭[chi]法令製度,暗中探得奸黨的姓名,一下子同時逮捕,拘押起來,於是上下敬畏恭順,稱讚政事處理得好。
(張衡)在河間相位上任職三年,給朝廷上書,請求辭職回家,朝廷任命他為尚書。
張衡活了六十二歲,於永和四年去世。
求張衡傳文言文重點句子常考翻譯
衡少善屬文,遊於三輔,因入京師,觀太學,遂通五經,貫六藝。
——張衡年輕時就擅長寫文章,曾到“三輔”一帶遊學,趁機進了洛陽,在太學學習,於是通曉五經,貫通六藝。
舉孝廉不行,連辟公府不就。
——他被推舉為孝廉,卻不應薦,屢次被公府征召,都沒有就任。
其牙機巧製,皆隱在尊中,覆蓋周密無際。
如有地動,尊則振龍,機發吐丸,而蟾蜍銜之。
——儀器的樞紐和機件製造得很精巧,都隱藏在酒尊形的儀器中,覆蓋嚴密得沒有一點縫隙。
如果發生地震,儀器外麵的龍就震動起來,機關發動,龍口吐出銅丸,下麵的蛤蟆就把它接住。
衡下車,治威嚴,整法度,陰知奸黨名姓,一時收禽,上下肅然,稱為政理。
——張衡上任之後治理嚴厲,整飭法令製度,暗中探得奸黨的姓名,一下子同時逮捕,拘押起來,於是上下敬畏恭順,稱讚政事處理得好。
...
張衡傳翻譯
張衡傳 原文: 張衡,字平子,南陽西鄂人也。
衡少善屬文,遊於三輔,因入京師,觀太學,遂通五經,貫六藝。
雖才高於世,而無驕尚之情。
常從容淡靜,不好交接欲人。
永元中,舉孝廉不行,連辟公府不就。
時天下承平日久,自王侯以下莫不逾侈。
衡乃擬班固《兩都》作《二京賦》,因以諷諫。
精思傅會,十年乃成。
大將軍鄧騭奇其才,累召不應。
衡善機巧,尤致思於天文陰陽曆算。
安帝雅聞衡善術學,公車特征拜郎中,再遷為太史令。
遂乃研核陰陽,妙盡璿機之正,作渾天儀,著《靈憲》、《算罔論》,言甚詳明。
順帝初,再轉複為太史令。
衡不慕當世,所居之官輒積年不徙。
自去史職,五載複還。
陽嘉元年,複造候風地動儀。
以精銅鑄成,員徑八尺,合蓋隆起,形似酒尊,飾以篆文山龜鳥獸之形。
中有都柱,傍行八道,施關發機。
外有八龍,首銜銅丸,下有蟾蜍,張口承之。
其牙機巧製,皆隱在尊中,覆蓋周密無際。
如有地動,尊則振龍,機發吐丸,而蟾蜍銜之。
振聲激揚,伺者因此覺知。
雖一龍發機,而七首不動,尋其方麵,乃知震之所在。
驗之以事,合契若神。
自書典所記,未之有也。
嚐一龍機發而地不覺動,京師學者鹹怪其無征。
後數日驛至,果地震隴西,於是皆服其妙。
自此以後,乃令史官記地動所從方起。
時政事漸損,權移於下,衡因上疏陳事。
…… 初,光武善讖,及顯宗、肅宗因祖述焉。
自中興之後,儒者爭學圖緯,兼複附以妖言。
衡以圖緯虛妄,非聖人之法,乃上疏。
…… 後遷侍中,帝引在帷幄,諷議左右。
嚐問衡天下所疾惡者。
宦官懼其毀己,皆共目之,衡乃詭對而出。
閹豎恐終為其患,遂共讒之。
衡常思圖身之事,以為吉凶倚仗,幽微難明。
乃作《思玄賦》以宣寄情誌。
…… 永和初,出為河間相。
時國王驕奢,不遵典憲;又多豪右,共為不軌。
衡下車,治威嚴,整法度,陰知奸黨名姓,一時收禽,上下肅然,稱為政理。
視事三年,上書乞骸骨,征拜尚書。
年六十二,永和四年卒。
著《周官訓詁》,崔瑗以為不能有異於諸儒也。
又欲繼孔子《易》說《彖》、《象》殘缺者,竟不能就。
所著詩、賦、銘、七言、《靈憲》、《應閑》、《七辯》、《巡誥》、《懸圖》凡三十二篇。
譯文: 張衡,字平子,是南陽郡西鄂縣人。
張衡年輕時就善於寫文章,到西漢故都長安及其附近地區考察、學習,並趁此機會前往京城洛陽,到太學觀光、學習,於是通曉了五經、六藝。
雖然才學高出當時一般人,卻沒有驕傲自大的情緒。
(他)總是從容不迫,淡泊寧靜,不愛和庸俗的人們往來。
(漢和帝)永元年間,被推薦為孝廉,沒有去應薦;三公官署屢次召請去任職(他)也不去應召。
當時社會長期太平無事,從王侯直到下邊的官吏,沒有誰不過度奢侈的。
張衡就仿照班固的《兩都賦》寫了一篇《二京賦》,用來諷喻規勸。
精心地構思寫作,(經過)十年才完成。
大將軍鄧騭認為他是奇才,多次召請,(他)也不去應召。
張衡擅長機械方麵製造的技巧,尤其專心研究天文、氣象、歲時節候的推算。
漢安帝常聽說張衡精通天文、曆法等術數方麵的學問,就派官府專車,特地召請(張衡)任命他為郎中,後又升為太史令。
於是他研究、考察了自然界的變化,精妙透徹地掌握了測天儀器的原理,製造了渾天儀,寫了《靈憲》、《算罔論》等關於曆法、數學方麵的論著,論述十分詳盡明白。
(漢)順帝初年,(張衡)又被調回重當太史令。
他不慕高官厚祿,所擔任的官職,常常多年得不到提升。
從離開太史令職務,五年後又恢複原職。
(順帝)陽嘉元年,(張衡)又製造了候風地動儀。
是用純銅鑄造的,直徑有八尺,蓋子中央凸起,樣子象個大酒樽。
外麵用篆體文字和山、龜、鳥、獸的圖案裝飾,內部中央有根粗大的銅柱,銅柱周圍伸出八條滑道,(還)裝置著樞紐,(用來)撥動機件。
外麵有八條銅龍,龍口各含一枚銅丸,(龍頭)下麵各有一個蛤蟆,張著嘴巴,準備接住龍口吐出的銅丸,儀器的樞紐和機件製造的巧妙,都隱藏在酒樽形的儀器中,覆蓋嚴密得沒有一點縫隙。
如果發生地震,儀器外麵的龍就震動起來,機關發動,龍口吐出銅丸,下麵的蛤蟆就把它接住。
(銅丸)震擊的聲音清脆響亮,守候儀器的人因此知道發生了地震。
(地震發生時)雖然隻有一條龍的機關發動,另外七個龍頭絲毫不動,尋找它的方向,就能知道地震的地方。
用實際發生的地震來檢驗儀器,彼此完全相符,真是靈驗如神。
從古籍的記載中,還看不到這樣的儀器。
曾有一次,一條龍的機關發動了,可是(洛陽)並沒有感到地震,京城裏的學者都驚異地動儀這次怎麼不靈驗了。
幾天後,驛站上傳送文書的人來了,證明果然在隴西地區發生了地震,於是全都歎服地動儀的巧妙。
從此以後,(朝廷)就責成史官根據地動儀,記載每次地震發生的方位。
當時政治越來越腐敗,大權落到了宦官手裏,張衡於是給皇帝上疏陳述政事,提出關於政事的意見。
…… 東漢王朝建立之初,漢光武喜歡符讖,以至後來的顯宗、肅宗也就繼承效法他。
從漢光武複興漢王朝之後,儒生爭相學習圖讖和緯書,加上還附以迷惑人的邪說。
張衡認為圖讖和緯書虛假荒謬,不是聖人的法規,於是給皇帝...
張衡傳原文+翻譯
《張衡傳》【原文】 時政事漸損,權移於下,衡因上疏陳事。
後遷侍中,帝引在帷幄,諷議左右。
嚐問天下所疾惡者。
宦官懼其己,皆共目之,衡乃詭對而出。
閹豎恐終為其患,遂共讒之。
衡常思圖身之事,以為吉凶倚仗,幽微難明。
乃作《思玄賦》以宣寄情誌。
永和初,出為河間相。
時國王驕奢,不遵典憲;又多豪右,共為不軌。
衡下車,治威嚴,整法度,陰知奸黨名姓,一時收禽,上下肅然,稱為政理。
視事三年,上書乞骸骨,征拜尚書。
年六十二,永和四年卒。
【譯文】當時政治昏暗,中央權力向下轉移,張衡於是給皇帝上書陳述這些事。
後來被升為侍中,皇帝讓他進皇宮,在皇帝左右,對國家的政事提意見。
皇帝曾經向張衡問起天下人所痛恨的是誰。
宦官害怕張衡說出他們,都給他使眼色,張衡於是沒對皇帝說實話。
但那些宦黨終究害怕張衡成為禍患,於是一起詆毀他。
張衡常常思謀自身安全的事,認為福禍相因,幽深微妙,難以看清,於是寫了《思玄賦》表達和寄托自己的情思。
(漢順帝)永和初年,張衡調離京城,擔任河間王的相。
當時河間王驕橫奢侈,不遵守製度法令;又有很多豪族大戶,豪門大戶他們一起胡作非為。
張衡上任之後治理嚴厲,整飭[chi]法令製度,暗中探得奸黨的姓名,一下子同時逮捕,拘押起來,於是上下敬畏恭順,稱讚政事處理得好。
(張衡)在河間相位上任職三年,給朝廷上書,請求辭職回家,朝廷任命他為尚書。
張衡活了六十二歲,於永和四年去世。
...
必修四《廉頗藺相如列傳》《蘇武傳》《張衡傳》的重點句子及翻譯
向人敬酒或獻禮) 顧 .拜送書於庭: 。
.使動用法: ①完璧歸趙(完,仔細。
10.為一擊缻; ③嚴大國之威以修敬也(來:古義指平民; 1.欲予秦,秦城恐不可得,向前) c,負其強(依仗,憑借) ⑥傳以示美人及左右 (連詞,連接“傳”與“示”) 歡 ①逆強秦之歡 (歡心) ②絕秦趙之歡(交情) ,必辱之(宣言:古義指揚言,到處說。
今義指國家、政黨; ②寧許以負秦曲 (曲; ⑧ 臣語曰(語,告訴) ,決負約不償城(違背) :古義指左右的侍從。
今義指左和右兩方麵) 。
“案”通“按”。
“予”通“與”,給予:古義指給……看。
。
今義指限製使不越出範圍,向西) ④乃前曰(前,; a.名詞作動詞: ①舍相如廣成傳舍(舍,安置住宿) 、詞類活用 ,察看。
7; ⑤廉頗聞之,肉袒負荊(背著) 使 ①秦昭王聞之,使人遺趙王書(派) 。
今義指下跪叩頭。
“庭”通“廷”:古義指離開; 8.秦自繆公以來; ②左右欲引相如去(拉) 、古今異義 .動詞作名詞..。
“質”通“锧”,古代刑具。
今義指年歲。
:妃嬪 今義; ③請以鹹陽為趙王壽(壽:古義指向人獻物以祝人長壽。
“繆”通“穆”; ②其人勇士,有智謀,宜可使(出使) ①相如顧召趙禦史書曰 (回頭) ②臣誠恐見欺於王而負趙(辜負.寵幸) ③則幸得脫矣 (幸虧) 以 ①以勇氣聞於諸侯(憑) ②願以十五城請易璧(用,減掉,已過的,特指剛過去的一年) ,僥幸) ②而君幸於趙王(被。
) (12)傳以示美人及左右(美人。
“缻”通“缶”,表示" 二、一詞多義 負 ①秦貪; ①拜為上卿(拜:古義指授與官職;任命; ①秦城恐不可得,徒見欺(白白地) ②而藺相如徒以口舌為勞(隻; ⑤ 以絕秦望(絕; 2.君不如肉袒伏斧質請罪; f.形容詞作名詞; ④懷其璧 (懷,懷揣著) ⑤藺相如前曰 (前。
今義指 害病;災禍) ②王必無人(倘若,用……斷絕) ,未嚐有堅明約束者也; ⑥臣乃敢上璧 (上,獻上) ,用於腰斬。
3; ②左右欲刃相如(刃,用刀殺) ③乃使從者衣褐(衣,隻不過) 。
(約束; ⑧布衣之交(布衣,尊重) ②不知將軍寬之至此也(寬,寬宏大量) ①且庸人尚羞之(羞,以……為羞恥) ⑥於是相如前進缶(前進:古義指上前進獻。
今義指向前發展進步) ⑦宣言曰:我見相如,盛酒漿的瓦器,秦人敲打盆缶作為唱歌時的節拍; ①引趙使者藺相如(引見,延請) ②顧吾念之 (但是) 必 ①其勢必不敢留君 (一定,必然) ,對不起) :美女) 四,使……承擔) ①嚴大國之威以修敬也(敬; ⑤請指示王(指示; ③乃使其從者衣褐(讓) ,朝廷,國君聽政的朝堂。
6,連詞) ④則請立太子為王,以絕秦望(用以,用來) 臣所以去親戚而事君者(去; ④均之二策,寧許以負秦曲(使……承擔) : .可予不。
今義指鄙視,理虧之責) i,表疑問語氣;祝賀) ②欲勿與,即患秦兵之來(患; ①而絕秦趙之歡(歡,友好關係) 。
今義指上對下指導、命令) :古義指慮,擔心: ③相如引車避匿(牽,拉;這裏引申為調轉) 徒 。
今義指麻布衣服) ,使……完整) ,穿) d.意動用法; ④畢禮而歸之(歸:古義指盟約; ⑤吾所以為此者,以先國家之急而後私仇也(因為) 幸 ③相如度秦王雖齋,使……回去) 。
“不”通“否”; ⑩ 鄙賤之人,假如) 因 ①相如因持璧卻立 (趁機) ②因賓客至藺相如門謝罪(通過) 三,輕視) ⑾秦自繆公以來二十餘君《廉頗藺相如列傳》字詞整理 ②故令人持璧歸,間至趙矣(間。
今義指除掉; b.名詞作狀語: ①而相如庭斥之(通“廷”,在朝廷上) e.形容詞作動詞、團體或領導人對重大問題公開表態以進行宣傳號召的文告) ,生命;生日) ,走上前) ①未嚐有堅明約束者也(約束,盟約) h.形容詞作動詞: ①大王必欲急臣 (急,逼迫) 五、特殊句式 a.判斷句: ①廉頗者,趙之良將也 ②和氏璧,天下共傳寶也 ③我為趙將 ④為趙宦者令繆賢舍人 5天下所傳寶也 6嚴大國之以修敬也 b.被動句: ①而君幸於趙王 “於”字表被動 ②秦城恐不可得,徒見欺 “見”字表被動 ③臣誠恐見欺於王而負趙 “見……於”被動 ④廉頗,取陽晉,拜為上卿 拜,(被)授予官職 c.倒裝句: ①賓語前置:1、何以知之 2、君何以知燕王 ②定語後置:1、求人可使報秦者,未得 ③介賓短語後置:1、拜送書於庭 2、以勇氣聞於諸侯 (以勇氣於諸侯聞)3、故燕王欲結於君(故燕王欲於君結)4 臣頭今與壁俱碎於柱矣( 臣頭今與壁與柱俱碎矣)5設九賓於廷(於廷設九賓) ③狀語後置:1、乃設九賓禮於廷(乃設廷禮於九賓)2、臣嚐從大王與燕王會(於)境上(臣嚐從大王與燕王於境上會) d.省略句 1:傳(之)以(之)示美人及左右。
2:今君乃亡(於)趙走(於)燕。
3:遂與秦王會(於)澠池。
成語總結 1價值連城:形容物品十分貴重。
2完璧歸趙:本指藺相如將和氏璧完好地從秦國送回趙國。
後比喻把原物完好地歸還本人。
3澠池之會:也作“澠池之功”,本指戰國時趙國藺相如在澠池會上不畏秦王,為趙國立下功勳。
後泛指為國立下巨大功勳。
4負荊請罪:背著荊 杖,表示服罪,向當事人請罪。
形容主動向人認錯、道歉,自請嚴厲責罰。
5 刎頸之交:比喻可以同生死、共患難的朋...
張衡傳翻譯
原文:張衡,字平子,南陽西鄂人也。
衡少善(擅長)屬(寫)文,遊(遊學)於(在)三輔,因入京師,觀太學,遂(於是,就)通(精通)五經,貫六藝。
雖(即使)才(才華)高於(比)世,而(但是)無驕尚之情。
常(平時)從容淡靜,不好(喜歡)交(交往)接欲人。
永元中,舉(推薦)孝廉不行,連(接連)辟(躲避)公府不就(上任)。
時(當時)天下承平日久,自(從)王侯以下莫不逾(過度)侈(奢侈)。
衡乃(於是)擬(模仿)班固《兩都》作(寫了)《二京賦》,因以(用來)諷諫。
精思傅會,十年乃成。
大將軍鄧騭奇其才(才能),累(多次)召不應。
衡善(善於)機巧,尤致思於天文陰陽曆算。
安帝雅聞(聽說)衡善(擅長)術學,公車特(特地)征拜郎中,再遷(升遷)為(做)太史令。
遂(於是)乃研核陰陽,妙盡璿機之正,作(製造)渾天儀,著(寫)《靈憲》、《算罔論》,言(論述,文章)甚(非常)詳明。
順帝初,再轉複(重複)為太史令。
衡不慕(羨慕)當世,所居之官輒積年不徙。
自去(辭去)史職(職位),五載複還(回來)。
陽嘉元年,複(又)造候風地動儀。
以精銅鑄成,員徑八尺,合蓋隆起,形似酒尊,飾(裝飾)以篆文山龜鳥獸之形。
中有都柱,傍行八道,施關發機。
外有八龍,首銜銅丸,下有蟾蜍,張口承之。
其牙機巧製,皆隱在尊中,覆蓋周密無際。
如有地動,尊則振龍,機發吐丸,而蟾蜍銜之。
振聲激揚,伺(守候)者因此覺知。
雖一龍發機,而七首不動,尋其方麵,乃知震之所在。
驗之以事,合契若神。
自書典所記,未之有也。
嚐(曾經)一龍機發而地不覺動,京師學者鹹怪其無征。
後數日驛至,果地震隴西,於是皆服其妙。
自此以後,乃令史官記地動所從方起。
時(當時)政事漸損,權移於下,衡因上疏陳事。
…… 初,光武善讖,及顯宗、肅宗因祖述焉。
自中興之後,儒者爭學圖緯,兼複附以妖言。
衡以圖緯虛妄,非聖人之法,乃上疏。
…… 後遷侍中,帝引在帷幄,諷議左右。
嚐問衡天下所疾惡者。
宦官懼其毀己,皆共目之,衡乃詭對而出。
閹豎恐終為其患,遂共讒之。
衡常思圖身之事,以為吉凶倚仗,幽微難明。
乃作《思玄賦》以宣寄情誌。
…… 永和初,出為河間相。
時國王驕奢,不遵典憲;又多豪右,共為不軌。
衡下車,治威嚴,整法度,陰知奸黨名姓,一時收禽,上下肅然,稱為政理。
視事三年,上書乞(請求)骸骨,征拜尚書。
年六十二,永和四年卒。
著《周官訓詁》,崔瑗以為不能有異於諸儒也。
又欲繼孔子《易》說《彖》、《象》殘缺者,竟不能就。
所著詩、賦、銘、七言、《靈憲》、《應閑》、《七辯》、《巡誥》、《懸圖》凡三十二篇。
翻譯如下:張衡,字平子,是南陽郡西鄂縣人。
張衡年輕時就善於寫文章,到西漢故都長安及其附近地區考察、學習,並趁此機會前往京城洛陽,到太學觀光、學習,於是通曉了五經、六藝。
雖然才學高出當時一般人,卻沒有驕傲自大的情緒。
(他)總是從容不迫,淡泊寧靜,不愛和庸俗的人們往來。
(漢和帝)永元年間,被推薦為孝廉,沒有去應薦;三公官署屢次召請去任職(他)也不去應召。
當時社會長期太平無事,從王侯直到下邊的官吏,沒有誰不過度奢侈的。
張衡就仿照班固的《兩都賦》寫了一篇《二京賦》,用來諷喻規勸。
精心地構思寫作,(經過)十年才完成。
大將軍鄧騭認為他是奇才,多次召請,(他)也不去應召。
張衡擅長機械方麵製造的技巧,尤其專心研究天文、氣象、歲時節候的推算。
漢安帝常聽說張衡精通天文、曆法等術數方麵的學問,就派官府專車,特地召請(張衡)任命他為郎中,後又升為太史令。
於是他研究、考察了自然界的變化,精妙透徹地掌握了測天儀器的原理,製造了渾天儀,寫了《靈憲》、《算罔論》等關於曆法、數學方麵的論著,論述十分詳盡明白。
(漢)順帝初年,(張衡)又被調回重當太史令。
他不慕高官厚祿,所擔任的官職,常常多年得不到提升。
從離開太史令職務,五年後又恢複原職。
(順帝)陽嘉元年,(張衡)又製造了候風地動儀。
是用純銅鑄造的,直徑有八尺,蓋子中央凸起,樣子象個大酒樽。
外麵用篆體文字和山、龜、鳥、獸的圖案裝飾,內部中央有根粗大的銅柱,銅柱周圍伸出八條滑道,(還)裝置著樞紐,(用來)撥動機件。
外麵有八條銅龍,龍口各含一枚銅丸,(龍頭)下麵各有一個蛤蟆,張著嘴巴,準備接住龍口吐出的銅丸,儀器的樞紐和機件製造的巧妙,都隱藏在酒樽形的儀器中,覆蓋嚴密得沒有一點縫隙。
如果發生地震,儀器外麵的龍就震動起來,機關發動,龍口吐出銅丸,下麵的蛤蟆就把它接住。
(銅丸)震擊的聲音清脆響亮,守候儀器的人因此知道發生了地震。
(地震發生時)雖然隻有一條龍的機關發動,另外七個龍頭絲毫不動,尋找它的方向,就能知道地震的地方。
用實際發生的地震來檢驗儀器,彼此完全相符,真是靈驗如神。
從古籍的記載中,還看不到這樣的儀器。
曾有一次,一條龍的機關發動了,可是(洛陽)並沒有感到地震,京城裏的學者都驚異地動儀這次怎麼不靈驗了。
幾天後,驛站上傳送文書的人來了,證明果然在隴西地區發生了地...
跪求張衡傳中的兩段翻譯
張衡,字平子,是南陽郡西鄂縣人。
張衡年輕時就善於寫文章,到西漢故都長安及其附近地區考察、學習,並趁此機會前往京城洛陽,到太學觀光、學習,於是通曉了五經、六藝。
雖然才學高出當時一般人,卻沒有驕傲自大的情緒。
(他)總是從容不迫,淡泊寧靜,不愛和庸俗的人們往來。
(漢和帝)永元年間,被推薦為孝廉,沒有去應薦;三公官署屢次召請去任職(他)也不去應召。
當時社會長期太平無事,從王侯直到下邊的官吏,沒有誰不過度奢侈的。
張衡就仿照班固的《兩都賦》寫了一篇《二京賦》,用來諷喻規勸。
精心地構思寫作,(經過)十年才完成。
大將軍鄧騭認為他是奇才,多次召請,(他)也不去應召。
張衡擅長機械方麵製造的技巧,尤其專心研究天文、氣象、歲時節候的推算。
漢安帝常聽說張衡精通天文、曆法等術數方麵的學問,就派官府專車,特地召請(張衡)任命他為郎中,後又升為太史令。
於是他研究、考察了自然界的變化,精妙透徹地掌握了測天儀器的原理,製造了渾天儀,寫了《靈憲》、《算罔論》等關於曆法、數學方麵的論著,論述十分詳盡明白。
漢)順帝初年,(張衡)又被調回重當太史令。
他不慕高官厚祿,所擔任的官職,常常多年得不到提升。
從離開太史令職務,五年後又恢複原職。
《張衡傳》翻譯,語言要簡潔,易懂,語言點要翻譯出來,不要意譯
自網絡.《張衡傳》譯文: 張衡,字平子,是南陽郡西鄂縣人.張衡年輕時就擅長寫文章,曾到“三輔”一帶遊學,接著進了京城洛陽,到太學學習,於是通曉五經,貫通六藝.雖然才學高出當時一般人,卻沒有驕傲自大的情緒.(他)總是舉止穩重,神態淡泊寧靜,不愛和一般的世俗之人往來.(漢和帝)永元年間,被推薦為孝廉,沒有去應薦;有屢次被公府征召,(他)都沒有就任.當時社會長期太平無事,從王侯直到下邊的一般官吏,沒有不過度奢侈的.張衡就仿照班固的《兩都賦》寫了一篇《二京賦》,用來諷喻規勸.(對於這篇賦,他)精心地構思潤色,(用了)十年才完成.大將軍鄧騭認為他是奇才,多次召請他,(他)也不去應召. 張衡擅長器械製造方麵的技巧,尤其專心研究天文、氣象、曆法等的推算.漢安帝常聽說張衡精通術數方麵的學問,就派官府專車,特地召請(張衡)任命他為郎中,兩次升遷為太史令.於是他就精心研究、考察 陰陽之學,精妙透徹地掌握了測天儀器的原理,製造了渾天儀,寫成《靈憲》、《算罔論》等關於曆法、數學方麵的論著,論述十分詳盡明白. (漢)順帝初年,(張衡)兩次轉任,又做了太史令.他不趨附當時的權貴,所擔任的官職,常常多年得不到提升.自從離任太史令職務,五年後又恢複原職. (順帝)陽嘉元年,(張衡)又製造了候風地動儀.是用純銅鑄造的,直徑有八尺,上下兩部分相合蓋住,中央凸起,樣子象個大酒樽.外麵用篆體文字和山、龜、鳥、獸的圖案裝飾.內部中央有根粗大的銅柱,銅柱周圍伸出八條滑道,(還)裝置著樞紐,(用來)撥動機件.外麵有八條銅龍,龍口各含一枚銅丸,(龍頭)下麵各有一個蛤蟆,張著嘴巴,準備接住龍口吐出的銅丸,儀器的樞紐和機件製造的很巧妙,都隱藏在酒樽形的儀器中,覆蓋嚴密得沒有一點縫隙.如果發生地震,儀器外麵的龍就震動起來,機關發動,龍口吐出銅丸,下麵的蛤蟆就把它接住.(銅丸)震擊的聲音清脆響亮,守候儀器的人因此知道發生了地震.(地震發生時)雖然隻有一條龍的機關發動,另外七個龍頭絲毫不動,尋找它的方向,就能知道地震的方位.用實際發生的地震來檢驗儀器,彼此完全相符,真是靈驗如神.從古籍的記載中,還看不到有過這樣的儀器.曾有一次,一條龍的機關發動了,可是(洛陽)並沒有感到地震,京城裏的學者都驚異地動儀這次沒有靈驗.幾天後,驛站上傳送文書的人來了,證明果然在隴西地區發生了地震,於是大家全都歎服地動儀的巧妙.從此以後,(朝廷)就責成史官根據地動儀,記載每次地震發生的方位. 當時政治越來越腐敗,中央權利向下轉移,張衡於是給皇帝上疏陳述關於政事的意見.後來張衡升任侍中,順帝讓他入宮廷,在自己左右對國家的政事提出意見.順帝曾經詢問張衡天下所痛恨的人.宦官們害怕他說自己的壞話,都給他使眼色,張衡便沒對皇帝說實話.但這些閹人豎子還是擔心張衡終究會成為他們的禍害,於是就一起毀謗張衡. 張衡也常考慮自身安全的事,認為禍福相因,幽深微妙,難以知道.於是作《思玄賦》來抒發和寄托自己的感情誌趣. (順帝)永和初年,張衡被調出京城,去擔任河間王劉政的相國.當時河間王驕橫奢侈,不遵守法令製度;(河間地區)又有很多豪門大戶,和劉政一道胡作非為,張衡一到任就治理嚴厲,整頓法製,暗中探知一些奸黨分子的姓名,一下子全都抓起來,官民上下都很敬畏,讚頌河間地區政治清明.張衡治理河間政務三年後,就向朝廷上書,請求辭職告老還鄉,朝廷卻把他調回京城,任命為尚書.(張衡)活到六十二歲,永和四年與世長辭.
張衡傳的通假字 古今異義詞 詞類活用 特殊句式
願將軍勿慮,關係到。
) 未報秦施( 動詞作名詞,精粹的寶器,靈活,機靈。
⑦舉。
) 距關,勿內諸侯( 名詞,文王之所辟風雨也(通“避”) 唇吻翕辟(開。
) 仁義不施,攻守之勢異也 (動詞、概括的副詞:約與食客門下有勇力文武備具者二十人偕。
(2)表示長久,施關發機 (動詞,設置,未之有也。
③無:雖才高於世,而無驕尚之情,尋求,搜集。
⑥毋:趙王畏秦:常從容淡靜:妙盡璿機之正。
/盡收其他。
/盡失其度。
④畢:群賢畢至、贈送的東西,平素,向來,施行,實行。
) 天子一跬步。
①常,在於今日 (名詞,關鍵,正確的,駁斥) “疆土之新辟者”(開墾) 3 征 京師學者鹹怪其無征( 名詞,證據。
) 旁征博引 (動詞、順著)④因賓客至藺相如門前謝罪(通過、經由) 3 乃 ①十年乃成(才) ②遂乃研核陰陽(就) ③問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竟、卻) ④政通人和,百廢俱興,乃重修嶽陽樓(於是) 三、 詞類活用 時天下承平日久 (名詞作狀語,當時。
) 衡少善屬文( 形容詞作動詞,擅長,善於。
) 安帝雅聞衡善術學 (同上。
) 妙盡璿機之正 (形容詞活用作動詞,研究透了;形容詞作名詞,正確的道理。
) 大將軍鄧奇其才( 形容詞意動用法,以……為奇。
) 四、古今異義詞 常從容淡靜 (古義:言語舉止適度得體。
今義:不慌不忙,沉著鎮定。
) 舉孝廉不行 (古義:不去 ( 應薦 ) 。
今義:不可以。
) 公車特征拜郎中( 古義:特地征召。
今義:事物的特點、征象、標誌等。
) 飾以篆文山龜鳥獸之形 (古義:篆,篆文。
文,通“紋”,花紋。
今義:漢字的一種書體,如大篆、小篆等。
) 覆蓋周密無際 (古義:四周嚴密。
今義:周到細致。
) 振聲激揚 (古義:激越、傳揚。
此指清脆響亮。
今義:激動昂揚或激勵使振作起來。
) 尋其方麵( 古義:方向。
今義:事情或事物的一麵。
) 衡下車,治威嚴 (古義:官吏初到任。
今義:從車上下來。
) 上下肅然 (古義:整肅,老實收斂的樣子。
今義:十分恭敬的樣子,如:肅然起敬。
)中有都柱 (古義:大,音dū。
又如:軍驚而壞都舍。
今義:都市;或用作表範圍的副詞 ( 音dōu ) 。
)五、特殊 句式 1 被動句(①—③無被動詞,④—⑧有被動詞)。
①舉(被)孝廉不行 ②連辟(被)公府不就 ③兵(被)挫地(被)削 ④信而見疑,忠而被謗 ⑤不凝滯於物 ⑥身客死於秦,為天下笑 ⑦而自令見放為 ⑧內惑於鄭袖,外欺於張儀 2 倒裝句(否定句賓語前置) ①自書典所記,未之有也。
②自古及今,未之嚐聞。
③殘賊公行,莫之或止。
六、關於官職任命、調動、貶謫等的詞語。
1舉:推薦。
(被)舉薦任官。
(“舉孝廉不行”) 2行:去應薦。
3 辟:征召,召來授官。
(被)召。
(“連辟公府不就”)4就:就職,任職。
5召:召請來授官。
(“累召不應”)6應:應職,接受官職。
7拜:任命,授給官職。
(“拜為上卿”)8 遷:調動官職。
(“再遷為太史令”)左遷,降職貶官。
9 轉:調動官職。
(“再轉複為太史令”)10徙:調動官職。
(“所居之官輒積年不徙”)11出:離京去外地為官。
(“出為河間相”)12下車:指官吏初到任。
(“下國伊始”、“衡下車”)13視事:指官員到職工作。
(“視事三年”)14除:拜官。
除去舊職任新職。
(“予除右丞相兼樞密使”)15乞骸骨:請求辭職,告老還鄉。
(“上書乞骸骨”)七、 官職、年號、地名、學校及相關用語。
1、 官職(1)孝廉:被舉薦的品行端正的人。
(2)公府:官署。
指三公的官署。
東漢以太尉(掌管軍事)、司徒(掌管政事)、司空(掌管工程)為三公,是當時最高的官。
(3)大將軍:位比三公。
鄧騭位在三公之上。
(4)公車:官署,總領天下征召事務。
設公車令。
(5)郎中:官名。
(6)太史令:兼管天文和國史。
(7)河間王(劉政)的相,類似太守。
(8)國王:指河間王。
國,諸候國。
(9)尚書:協助皇帝處理政務的官員。
2、 年號紀年。
①永元中 ②陽嘉元年③永和初 ④元豐七年 ⑤元和十年⑥德二年 3、 地名。
①南陽西鄂人也 ②三輔(京城附近的三個地區) ③河間相 ④京師(京城) 4、學校。
①太學(最高學俯)(“今諸生學於太學”) ②觀、遊(指遊學,考察學習) ③庠、序(學校)(“俾人邑癢”) ④國子監(明清最高學府,入監讀書稱監生)(“老監生”) ⑤教授、博士、直講、助教(教學人員)(“有司業、博士為之師”) 八、關於文化常識 1. 文史專名 (1) 五經:《詩》、《書》、《易》、《禮》、《春秋》 (2) 六藝: 禮、樂、射、禦、書、數。
( 學問和技能 ) (3)四書:《論語》、《孟子》、《大學》、《中庸》。
(4)經、傳:“經”批儒家的經典著作;“傳”指注釋、解說儒家經典著作的文字。
(5)四史:《史記》、《漢書》、《後漢書》國誌》。
(6)史漢:《史記》、《漢書》。
(7)《漢書》:紀傳體、斷代史。
(8)紀傳體:編年體;國別體。
(例如:《史記》;《資治通鑒》;《戰國策》) (9)通史;斷代史。
(例如:《史記》;《漢書》) (10)《兩都賦》和《二京賦》:《兩都賦》的作者是班固,《二京賦》的作者是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