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謎麵提示
這個成語是
文勝於武
關於借勢的材料
荀子說:借助於車馬的人,不必自己跑得快,卻能遠行千裏;借助於舟船的人,不必自己善水性。卻能渡江河。君子生性與別人無異,隻是因為他善於借助和利用外物,所以就不同了。 故,善於借勢者,一順百順,事事如意;不善於勢者,處處製肘,舉步維艱,淒風苦雨。
一個流行於美國的故事:
說一個出版商手頭積壓了一批書賣不出去,眼看就要大虧本了。情急之下,出版商想了一個點子:給總統送去一本,並頻頻聯係征求意見。忙得不可開交的總統就隨便回了一句:“這書不錯!”這一來出版商如獲至寶。立即大做宣傳:“現有總統喜愛的書出售。”還把總統說的“這書不錯!”四個字印在封麵上。於是,出版商手頭的書一夜之間被搶購一空。
不久,這個出版商又有一批書,他便照方抓藥,又給總統送去一本,總統有了上次的教訓,想借機奚落一番,就在送來的書上寫道:“這書糟透了。”不過,這次總統還是上了套兒,書商又大肆做宣傳說:“現有總統討厭的書出售。”人們出於好奇又爭相搶購,這批書很快也全部賣光。
第三次,出版商再次把書送給總統時,總統有了前兩次被利用的教訓,幹脆緊閉金口不理不睬。然而,沒想到的是,這次出版商還是有話說。這次他的宣傳語是“現有令總統難以下結論的書,欲購從速。”結果,這批書還是被搶購一空。
故事中出版商多次借總統之勢銷售書籍,其故事的真實性我們無從考究,但其借勢的寓意卻非常地告訴我們一個道理,借勢不但可以事半功倍,還可以讓成功來得更猛烈。借同樣的道理,在武漢卻實實在在地發生了一件活生生的小書商成功借勢售書的案例。
小書店功成在“狐假虎威”
不過,這小書商所借之勢即不是哪國總統,也不是哪個國家的主席或者領導人,而是武漢市漢口武勝路上,一座遠近聞名的新華書店。該新華書店上下五層,寬敞明亮,為廣大讀者提供全方位的書籍、音像製品等。其規模、銷售實力,以及市場輻射力、品牌影響力,在江城武漢赫赫有名。麵對如此一個巨無霸的競爭對手,誰敢在武勝路上以卵擊石地開一家小書店呢?
但卻有一個小夥子偏偏反其道而行之。
這小子原先是開花店的,通過賣花淘了第一桶金。由於自己生來喜歡讀書,於是決心試著在圖書這一領域闖一闖。經過一番縝密的市場調查後,他毅然決定在武勝路新華書店附近的街麵上租下一個30平方米左右的門麵開書店。
這小子深知,如果以常規經營方式運作小書店,麵臨如此強勁的對手,到最後隻怕是竹籃打水――一場空。隻有采取非常的營銷手段和經營特色,才能在這個大書店的指縫中找到生存的空間。
起初,小書店以銷售一些雖已過期但可讀性仍較強的期刊雜誌為主,每本以1-3元的價格吸引了大量路過的讀者。然後,又引進一些可以折價出售的正版圖書。而且,小夥子在廣告牌上聲明:凡購買正版圖書達一定數量的顧客,可以獲得相應的贈品雜誌。果然,幾招出手,效果立顯。許多讀者爭相走進了這家頗具特色的小書店。小子和他的店員們以熱情、靈活的服務,留住了大批讀者,店中生意做得紅紅火火。
隨著小書店逐漸擁有了一定的回頭率,小子又開展了圖書預訂服務,幫助顧客采購所需的圖書。小書店終以自己獨特的經營理念,共享了新華書店的大批顧客。
當有人問他何以敢在這個巨無霸新華書店旁邊開小書店時,他說:“‘狐假虎威’這個成語誰都知道,就是借勢。當時在圖書行業弱小的我,之所以要把店麵與全市著名的新華書店並排擺開,目的就是借勢。”
百度借勢Google一舉成名
2005年8月5日,百度成功登陸美國納斯達克,以27美元發行,一天之內漲幅竟然達到354%,成為美國股市2000年來新上市公司首日漲幅之最。百度市值由8.72億美元飆升至近40億美元。李彥宏的身價也達到9億美元。這次,百度不僅再次創造了互聯網企業的“神話”,而且也成為了家喻戶曉的明星企業。
百度為什麼火得如此一塌糊塗, 在其上市之前恐怕是大多數人始料未及的。
以百度當時的名氣,即使上市了,也不一定能達到如此好的效果,不能排除融不到更多的資金,並成為納市上的垃圾股的可能。因為,美國的投資者沒有人知道百度,更沒有人用過百度的產品。要想在納市上一舉成名,需要讓美國的投資者認識百度。而要達到這個目的,最好的辦法就是,讓他們知道百度和美國某個他們非常認可而且業績很好的公司是一樣的。
對於百度來說,這個公司就是Google。一方麵,Google是搜索業界的老大,其上市後,業績一路攀升,從開盤時候的100.01美元已經上漲到了當時的300多美元,是美國投資者追捧的對象,其在資本市場和搜索領域的影響力無可匹敵。另一方麵,Google在國內和百度是競爭對手,在中國搜索領域分別排名第二和第一,兩家公司性質的相同性可想而知。
因此,在上市前,百度的創始人李彥宏聰明地把百度的標簽貼在了Google身上。而在Google上市時,錯失投資良機的投資者,這次顯然不會再錯過機會,他們把對Google未能盡釋的熱情轉移到了對百度的熱情追逐上。
因此,借Google之勢,百度一舉成名。
蒙牛借國際強力資本創股市紀錄
近年來,國人對借勢營銷並不陌生。最為人們津津樂道的借勢營銷案例當屬蒙牛乳業。創業初期,借用工廠,實施“虛擬聯合”,快速開拓市場;接著又捆綁行業老大伊利,打響自己的名頭,並借政府之手請出伊利一同打造“中國乳都”;之後又借勢“神舟一號”一飛衝天,借超級女聲唱響全國。本人認為最值得一提的是借勢摩根士丹利、鼎暉投資、英聯投資這一案例,不但借到了錢,還借到了力。
當時,蒙牛公司並不缺錢,因此,其接受投資的策略是:有錢無名的恕不接待,有錢有名的還得挑一挑、揀一揀,一定要與能把自己送上“青天”的“好風”合作才行。當時,“新希望”熱情而來,欲投巨資實現控股,遭到斷然拒絕。同在內蒙的鄂爾多斯本來也是準備投資蒙牛的,但同樣受到婉言謝絕。
當然最後如蒙牛所願,獲得了與國際上最有名望、投資實力最強、背景最亮的三家公司摩根士丹利、鼎暉投資、英聯投資達成了合作夥伴,它們為蒙牛的海外上市開拓了捷徑。事實證明,蒙牛的這次借勢是最成功的。
2004年6月10日,蒙牛在香港成功上市時創造了香港股市多項新紀錄:
發行價定在最高端(3.925港元),相當於2004年收益預期的19倍。
在香港地區,投資者見麵會後下單成功率達到了前所未有的100%;對國際投資者配售部分,6家最大的國際投資者都下了大額訂單,成為蒙牛的核心投資者。同時,創造了當年第二季度以來,全球發行最高的散戶投資者和機構投資者超額認購率(散戶206倍的認購,機構投資者超過20倍的認購)。
首日交易,跳漲24.2%;短短5個月,最高跳幅高達78%。
首日掛牌,成為港交所成交額最大的個股(占大盤總交易量的12%)。
有關證券媒體評論:蒙牛上市再燃香港市場投資熱情,重振了香港IPO市場。
借勢營銷勢在必行
在當今無孔不入的互聯網時代,各種信息的傳遞速度早已是今非昔比――我們已經處在一個信息泛濫的環境中。信息越多就越會出現信息不對稱,越容易出現“供方找不到需方,需方找不到供方”的雙盲現象。因為信息的泛濫,使人們在探尋想要的信息時,會受到許多或是無用或是虛假的信息的幹擾。
麵對這樣的處境,企業如何讓消費者最快地認識自己?如何在大眾心中樹立企業的品牌形象?如何把產品賣到消費者的手中?如何使企業獲得永續經營的競爭力?
實踐證明,借勢營銷的路子是正確的。
通過借勢營銷讓消費者“自己說服自己”――即把“說服購買”隱藏在營銷活動裏,讓消費者在參與營銷活動的過程中自覺地來購買我們所銷售的產品。
據相關報道,美國企業在借勢營銷上的總花費年增長率高過15%。隨著企業在增加借勢營銷資金投入的同時,企業CEO、CFO等高層管理人員也越來越重視借勢營銷。其中,被調查的高層決策人員中,39%的人很認同借勢營銷這種市場推廣手段。
許多聰明的企業家認為,借巨人之勢,就是要善於借大公司之勢。四通集團的老總段永基曾經說過:“在中國市場日益為外來的跨國公司占領的情況下,怎麼建立我們的產業基地?隻能走與巨人同行的道路。”
一個大公司推出的新業務,必然會有許多新的他所沒有注意到或無暇顧及的盈利點。善於借勢的人,就會讓大公司去付市場的開拓費用,而自己可以輕鬆地跟著他們來賺錢。所以,密切注意大公司的行動以及所引起的市場新變化,是現代商業“借勢戰略”的一個重要內容。在創業之初,微軟幾乎無償地向 IBM 提供最初的軟件係統,但卻隨著IBM銷售的擴大,它占據了軟件市場的統領地位,獲得了大利。
中國聯想在“貿工技”階段,同樣也是借代理國外品牌來積累市場經驗和第一桶金;接著又借中國計算機所的科研力量開發新產品。當聯想強大之後,想走向世界時,也同樣用借借的方式,收購IBM的PC部門,實現國際化戰略。2005年5月新聯想成立後又借助奧運會推波助瀾,穩固其在全球PC霸主的地位。
聯想的每一步,同樣都是隨勢而動,借勢前進。
認識借勢營銷
“勢”就這樣,隻要你認知它,並且利用、駕馭它,你就可以事半功倍地創造你的財富,可以揮揮手就能達成自己的目標。很多人和很多企業為什麼總是做不上去,就是他們根本就沒去想過“勢”的含義,沒想過“勢”的重要性,更沒想到過要“借勢”來為自己服務。因此,單靠自己,力量單薄,結果隻能是苦勞不少,功勞不多。
荀子在《勸學》中說:“登高而招,臂非加長也,而見者遠;順風而呼,聲非加疾也,而聞者彰。假輿馬者,非利足也,而至千裏;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絕江河。君子生非異也,善假於物也。”
“善假於物”就是“借勢”。
在現代商業競爭中,所謂借勢營銷,就是隨時關注和把握身邊的大事或各種趨勢,並聯係企業的產品和品牌,及時發掘和發現提升產品和品牌的每一次機遇,及時抓住於企業有用的機遇,借“勢”而上,達到推廣企業產品或品牌的目的。有了可借之勢,還要會運用時局之“勢”,根據局勢的變化,及時調節企業營銷方式和手段,以最佳的方法取勢,抓住機會,玩轉時局,充分發揮所借之勢的最大效應。為了使借來之勢充分發揮轟動效應,還需要通過媒體主動造勢,與所借之勢形成合力,最終對企業品牌或產品的推廣達到起到推波助瀾的作用。
借勢營銷比直白的廣告更具隱蔽性和持久性。借勢營銷的砝碼在於能夠抓住亮點、熱點和記憶點,從而帶動賣點。一個品牌的推廣帶有極強的功利性,其目的在於吸引消費者的眼球,刺激購買欲望。但這種“眼球經濟”的泛濫導致的信息失真,擾亂了消費者的視線,企業隻有借助第三方組織或權威,將其理念、產品與服務質量傳播給目標消費者。而借勢營銷正具有這一優勢。
而且,企業借助外部“勢”進行有針對性的營銷傳播,能夠避開媒體多元化而形成的噪音幹擾,從而提升企業品牌的注目率;同時,以借勢的方式進行的宣傳和銷售促進,能夠避開媒體的高收費,從而獲得較高的利潤;注目率的上升和成本的下降,必然更有利於拓寬利潤空間;媒體與權威的傳播,將讓企業從消費者那裏獲得更多的信賴感,而產品或服務銷售的上升應當是理所當然的。比起產品或服務銷售的提升,形象塑造具有長遠的意義。
我們今天選擇行業,創造事業,做市場營銷,不得不考慮“勢”。抓住了“勢”,企業就能順勢而起,快速成功。然而,現在還有很多人在市場營銷時,不善於講“勢”,而隻注重“力”的對比,比如有多少員工、多少物資、多少生產設備等等。如果隻講這些可以衡量的“力”的對比,我認為這樣的營銷根本不具備謀略性。
回頭看看我們前人的智慧,其實中國的武術道理、中國的軍事思想早就告訴我們:競爭謀略是不講力氣,而是講勁道,勁道不是力,而是勢。“知其力,用其勢”,所以能夠四兩撥千斤,能以弱敵強、以寡擊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