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歌概念起源
詩歌是一種主情的文學體裁,它以抒情的方式,高度凝練,集中地反映社會生活,用豐富的想象、富有節奏感、韻律美的語言和分行排列的形式來抒發思想情感。詩歌是有節奏、有韻律並富有感情色彩的一種語言藝術形式,也是世界上最古老、最基本的文學形式。詩歌起源於上古的社會生活,因勞動生產、兩性相戀、原始宗教等而產生的一種有韻律、富有感情色彩的語言形式。《尚書.虞書》:“詩言誌,歌詠言,聲依永,律和聲。”《禮記.樂記》:“詩,言其誌也;歌,詠其聲也;舞,動其容也;三者本於心,然後樂器從之。”早期,詩、歌與樂、舞是合為一體的。詩即歌詞,在實際表演中總是配合音樂、舞蹈而歌唱,後來詩、歌、樂、舞各自發展,獨立成體,詩與歌統稱詩歌。
(一)詩歌的起源
詩是最古老也是最具有文學特質的文學樣式。來源於古代人們的勞動號子和民歌,原是詩與歌的總稱。開始詩和歌不分,詩和音樂、舞蹈結合在一起,統稱為詩歌。中國詩歌有悠久的曆史和豐富的遺產,如,《詩經》《楚辭》和《漢樂府》以及無數詩人的作品。西歐的詩歌,由古希臘的荷馬、薩福和古羅馬的維爾吉、賀拉斯等詩人開啟創作之源。
(二)詩歌的特點
詩歌是高度集中地概括反映社會生活的一種文學體裁,它飽含著作者的思想感情與豐富的想象,語言凝練而形象性強,具有鮮明的節奏,和諧的音韻,富於音樂美,語句一般分行排列,注重結構形式的美。
我國現代詩人、文學評論家何其芳曾說:“詩是一種最集中地反映社會生活的文學樣式,它飽含著豐富的想象和感情,常常以直接抒情的方式來表現,而且在精煉與和諧的程度上,特別是在節奏的鮮明上,它的語言有別於散文的語言。”這個定義性的說明,概括了詩歌的幾個基本特點:第一,高度集中、概括地反映生活;第二,抒情言誌,飽含豐富的思想感情;第三,豐富的想象、聯想和幻想;第四,語言具有音樂美。
(三)詩歌的表現手法
詩歌的表現手法很多,我國最早流行而至今仍常使用
的傳統表現手法有“賦、比、興”。《毛詩序》說:“故詩有六義焉:一曰風,二曰賦,三曰比,四曰興,五曰雅,六曰頌。”
這“六義”中,“風、雅、頌”是指《詩經》的詩篇種類,“賦、比、興”就是詩中的表現手法。
賦:是直接陳述事物的表現手法。宋代學者朱熹在《詩集傳》的注釋中說:“賦者,敷陳其事而直言之也。”如,《詩經》中的《葛覃》《芣苢》就是用的這種手法。
比:是用比喻的方法描繪事物,表達思想感情。劉勰在《文心雕龍·比興》中說:“且何謂為比也?蓋寫物以附意,揚言以切事者也。”朱熹說:“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如,《詩經》中的《螽斯》《碩鼠》等篇即用此法寫成。
興:是托物起興,即借某一事物開頭來引起正題要描述的事物和表現思想感情的寫法。唐代孔穎達在《毛詩正義》中說:“興者,起也。取譬引類,起發己心,詩文諸舉草木鳥獸以見意者,皆興辭也。”朱熹更明確地指出:“興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詠之辭也。”如《詩經》中的《關雎》《桃夭》等篇就是用“興”的表現手法。
這三種表現手法,一直流傳下來,常常綜合運用,互相補充,對曆代詩歌創作都有很大的影響。
詩歌的表現手法是很多的,而且曆代以來不斷地發展創造,運用也靈活多變,誇張、複遝、重疊、跳躍等等,難以盡述。但是各種方法都離不開想象,豐富的想象既是詩歌的一大特點,也是詩歌最重要的一種表現手法。在詩歌中,還有一種重要的表現手法是象征。象征,簡單說就是“以象征義”,但在現代詩歌中,象征則又表現為心靈的直接意象,這是應予注意的。用現代的觀點來說,詩歌塑造形象的手法,主要的有三種:1.比擬 2.誇張 3.借代。
詩是最古老也是......餘下全文>>
古詩的由來?
“古詩”的原意是指古代學者所作的詩。約在魏末晉初,流傳著一批魏、晉以前文人所作的五言詩,既無題目,也不知作者,其中大多是抒情詩,具有獨特的表現手法和藝術風格,被統稱為“古詩”。
清代沈德潛說:“古詩十九首,不必一人之辭,一時之作。大率逐臣棄妻,朋友闊絕,膽子他鄉,死生新故之感。或寓言,或顯言,或反複言。初無奇辟之思,驚險之句,而西京古詩,皆在其下。”(《說詩語》)晉、宋時,這批“古詩”被奉為五言詩的一種典範。西晉陸機曾逐首逐句地摹仿了其中的12首。東晉陶淵明、宋代鮑照等,都有學習“古詩”手法、風格的《擬古詩》。到了梁代,劉勰《文心雕龍》、鍾嶸《詩品》更從理論上總結評論了“古詩”的藝術特點和價值,探索了它們的作者、時代及源流,並大體確定它們是漢代作品。同時,蕭統《文選》,以及陳代徐陵《玉台新詠》又從詩歌分類上確定了“古詩”的範圍:凡無明確題目的作品,有作者的稱“雜詩”,無名氏者為“古詩”。
因此,梁、陳以後,“古詩”已形成一個具有特定涵義的專類名稱。它與兩漢樂府歌辭並稱,專指漢代無名氏所作的五言詩,並且發展為泛指具有“古詩”藝術特點的一種詩體。而《古詩十九首》便在文學史上占有“古詩”代表作的地位,這一標題也就成為了一個專題名稱。
古詩的來曆
古詩
古詩詞是中國古代文學中的一枝奇葩,是祖國極其珍貴的文化遺產。古
詩詞中蘊藏著大量的物理知識,在物理概念教學中有機的插入古詩詞有時會
起到畫龍點睛、錦上添花的作用.
一 利用古詩詞創設物理情境、導入物理概念
利用古詩詞創設物理情境,可使學生興趣盎然.教師再因勢利導引入物理概念,這樣可謂是水到渠成。
例如,講授分子運動論的概念時,可引用王安石的《梅花》:
牆角數枝梅,淩寒獨自開.遙知不知雪,為有暗香來.
在問學生為什麼會有“暗香來”後,學生會引起濃厚的興趣,稍作討論
後可順水推舟引入分子動理論.
再如,講授相對運動、參照物的知識前可引用宋代詩人陳與義的《襄邑
道中》:
飛花兩岸照晚虹,百裏榆堤半日風.
臥看滿天雲不動,不知雲與我俱東.
後兩句可用相對運動的知識來解釋,因為船與雲運動速度相同,以船為
參照物,雲是靜止的,在此基礎上又可以王之渙的《登鸛雀樓》“白日依山盡,
黃河入海流.欲窮千裏目,更上—層樓.”為例,要學生指出白日依山盡的參照物,黃河入海流的參照物。 一些古詩詞通俗易懂,讀來朗朗上口,膾炙人口、生動形象而有趣,通過古詩詞引入物理概念,可引起學生的濃厚興趣,學生聽得津津有味、回味無窮,課堂氣氛活躍,有事半功倍的功效.
二利用古詩詞幫助理解記憶概念
物理概念繁多且表述嚴密,有相當多的概念不太好理解,學生因對物理
概念理解困難故而對物理望而生畏.若借助於對相關古詩詞的分析,可使
學生針對具體問題中的概念,在理解古詩詞的基礎上逐漸接受和理解物理概念。
例如,分析力能使物體的運動狀態發生改變或使物體發生形變時,可引
用劉邦的《大風歌》“大風起兮雲飛揚,威加海內兮歸故鄉。”以及《敕勒歌》
“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見牛羊。”以及《秋歌》“秋風入窗裏,羅帳起飄揚.”這些古詩詞詞義淺顯,學生易理解,理解了古詩詞含義的同時亦即理解了相應的物理概念.
再如講授平麵鏡成象特點時引入高駢的《山亭夏日》
綠樹陰濃夏日長,樓台倒影入池塘.
水晶簾動微風起,滿架薔薇一院香.
也可引入朱熹的《觀書有感》:
半畝方塘一鑒開,天光雲影共徘徊.
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
這樣可加深對平麵鏡成象特點的理解,同時也是對平麵鏡成象特點在自
然界中存在的涉及,可拓寬學生視野,擴大學生的知識麵。
又如,理解物體間的相互作用和力的分解現象時,分析風箏為什麼能浮
在空中的原因,可將清代吳有水的《風箏》介紹給學生.
隻憑風力健,不假羽毛豐.紅線淩空去,青雲有路通.
同時進行受力分析,講清其道理,效果很好.而在講授光的直線傳播、
影子的形成時,用蘇軾的《花影》有助於學生的理解.
重重迭迭上遙台,幾度呼童掃不開.
剛被太陽收拾去,又教明月送將來.
三 利用古詩詞深化和應用物理概念
學牛對物理概念的掌握不是靠死記硬背,不是靠生吞活剝,而是靠深刻
理解,靠有機吸收。如學生學習了光的反射後,對李白的“床前明月光,疑
是地上霜.”就有更深層次的理解,再如引入張若虛的《春江花月夜》:
春江潮水連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灩灩隨波千萬裏,何處春江無月明.
可使學生在文學欣賞中對參照物、光的反射、力的作用效果等概念得到
深化和升華。
再如,李白的《望廬山瀑布》:
日照香爐生紫煙,遙看瀑布掛前川.
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
氣勢磅礴的瀑布化作熠熠生輝的銀河落下神州,如果沒有一定的光學知
識,就不會有對詩中意境的深刻領悟,反過來,在欣賞和領會詩中意境的同
時也是光學知識、力的作用效果知識,能的轉化知識在認識上的又一次飛躍。
再如,學習物理後,同學們知道了一些時空概念,再重溫李......餘下全文>>
詩由來和演變
《詩經》是中國古代詩歌開端,最早的一部詩歌總集,收集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葉(前11世紀至前6世紀)的詩歌,共311篇,其中6篇為笙詩,即隻有標題,沒有內容,稱為笙詩六篇(南陔、白華、華黍、由康、崇伍、由儀),反映了周初至周晚期約五百年間的社會麵貌。
《詩經》的作者佚名,絕大部分已經無法考證,傳為尹吉甫采集、孔子編訂。《詩經》在先秦時期稱為《詩》,或取其整數稱《詩三百》。西漢時被尊為儒家經典,始稱《詩經》,並沿用至今。詩經在內容上分為《風》、《雅》、《頌》三個部分。《風》是周代各地的歌謠;《雅》是周人的正聲雅樂,又分《小雅》和《大雅》;《頌》是周王庭和貴族宗廟祭祀的樂歌,又分為《周頌》、《魯頌》和《商頌》。
孔子曾概括《詩經》宗旨為“無邪”,並教育弟子讀《詩經》以作為立言、立行的標準。先秦諸子中,引用《詩經》者頗多,如孟子、荀子、墨子、莊子、韓非子等人在說理論證時,多引述《詩經》中的句子以增強說服力。至漢武帝時,《詩經》被儒家奉為經典,成為《六經》及《五經》之一。
《詩經》內容豐富,反映了勞動與愛情、戰爭與徭役、壓迫與反抗、風俗與婚姻、祭祖與宴會,甚至天象、地貌、動物、植物等方方麵麵,是周代社會生活的一麵鏡子。
簡要概括為 1 詩經(春秋時期)-2 楚辭(戰國時期)-3 漢樂府-4 晉代南北朝時期-5基本成型富含韻律的律詩絕句(唐代的詩)-6 宋代的詞-7 明清詩詞-8近代白話自由詩-9現代自由詩詞 10當代自由詩詞 10個階段 而 後3個階段又可統稱為現代自由詩,詩經楚辭也可以說是繼承與發展,其曲風格調基本類似,樂府與南北朝的詩歌也極為接近,真正的質變從唐代開始!
下麵詳細簡介
【第一階段】
《詩經》是公元前11世紀至公元前6世紀的詩歌總集,也是中國第一部詩歌總集,共305篇,按音樂的不同,分為“風”、“雅”、“頌”三類.“頌” 詩是統治者祭祀的樂歌,有祭祖先的,有祭天地山川的,也有祭農神的.“雅”分大雅和小雅,都是用於宴會的典禮,內容主要是對從前英雄的歌頌和對現時政治的諷刺.“風”是《詩經》中的精華,內容包括15個地方的民歌.
【第二階段】
公元前4世紀,戰國時期的楚國以其自身獨特的文化基礎,加上北方文化的影響,孕育出了偉大的詩人屈原.屈原以及深受他影響的宋玉等人創造了一種新的詩體棗楚辭.屈原的《離騷》是楚辭傑出的代表作.
楚辭發展了詩歌的形式.它打破了《詩經》的四言形式,從三、四言發展到五、七言.在創作方法上,楚辭吸收了神話的浪漫主義精神,開辟了中國文學浪漫主義的創作道路.
【第三階段】
詩經、楚辭之後,詩歌在漢代又出現了一種新的形式,即漢樂府民歌.漢樂府民歌流傳到現在的共有100多首,其中很多是用五言形式寫成,後來經文人的有意模仿,在魏、晉時代成為主要的詩歌形式.
漢樂府中著名的篇章有揭露戰爭災難的《十五從軍征》,有表現女性不慕富貴的《陌上桑》、《羽林郎》,當然最為著名的還是長篇敘事詩《孔雀東南飛》.這首詩講述了一個淒婉的愛情故事.焦仲卿與劉蘭芝相愛至深,因為焦母與劉家的逼迫而分手,以致釀成生離死別的人間慘劇.漢樂府民歌最重要的藝術特色是它的敘事性,《孔雀東南飛》是漢樂府敘事詩的最高峰.漢樂府民歌多采用口語化的樸素語言表現人物的性格,故人物形象生動,感情真摯.漢樂府民歌中雖然多數為現實主義的描繪,但許多地方都有著程度不一的浪漫主義色彩,如《孔雀東南飛》的最後一段文字,即表現出浪漫主義與現實主義的巧妙結合.
五言詩是中國古典詩歌的主要形式,它從民間歌謠到文人寫作,經過了很長的時間,到東漢末年,文人五言詩日趨成熟.五言詩達到成熟階段的標誌是《......餘下全文>>
詩歌的起源
詩歌的起源:
詩是最古老也是最具有文學特質的文伐樣式。來源於古代人們的勞動號子和民歌,原是詩與歌的總稱。開始詩和歌不分,詩和音樂、舞蹈結合在一起,統稱為詩歌。中國詩歌有悠久的曆史和豐富的遺產,如,《詩經》,《楚辭》和《漢樂府》以及無數詩人的作品。西歐的詩歌,由古希臘的荷馬、薩福和古羅馬的維爾吉、賀拉斯等詩人開啟創作之源》。
詩歌的來曆
詩是怎麼樣產生的呢?原來在文學還沒形成之前,我們的祖先為把生產鬥爭中的經驗傳授給別人或下一代,以便記憶、傳播,就將其編成了順口溜式的韻文。據聞一多先生考證.[詩]與[誌]原是同一個字,[誌]上從[士],下從[心],表示停止在心上,實際就是記憶。文字產生以後,有了文學的幫助,不必再死記了,這時把一切文字的記載叫[誌]。誌就是詩。在心為誌,發言為詩。
歌的稱謂又是怎樣來的呢?詩和歌原不是一個東西,歌是人類的勞動同時產生的,它的產生遠在文學形成之前,比詩早得多。考察歌的產生,最初隻在用感歎來表示情緒,如啊、兮、哦、唉等,這些字當時都讀同一個音:"啊"。歌是形聲字,由"可"得聲。在古代[歌]與[啊]是一個字,人們就在勞動中發出的[啊]叫作歌。因此歌的名字就這樣沿用下來。
既然詩與歌不是一回事,後來為什麼又把二者連在一起以[詩歌]並稱呢?這隻要弄清楚它們的關係就明白了。歌,最初隻用簡單的感歎字來表示情緒,在語言產生之扣,人類對客觀事物的認識逐步深化,情緒更加豐富,用幾個感歎字表達遠遠不夠用了。於是在歌裏加進實詞,以滿足需要。在文字產生之後,詩與歌的結合又進了一步,用文字書寫的歌詞出現。這時,一支歌包括兩個部分:一是音樂,鄲是歌詞,音樂是抒情的,歌詞即詩,是記事的。這就是說,詩配上音樂就是歌,不配音樂就是詩。最初的詩都能配上音樂唱,歌就是詩,詩就是歌。關於詩與歌的結合,我國古籍中很早就有論述。
《毛詩序》:"在心為誌,發言為詩。情動於中而形於言,言之不足故嗟歎之,嗟歎不足故詠歌之,詠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尚書》:"詩言誌,歌永言"這便形象地指出了詩與歌的內在聯係。由於這種情況,後來人們就把詩與歌並列,稱為[詩歌],目前,詩歌已經成為詩的代名詞了。
古詩詞的來曆(100字左右)
詩歌起源(一百字):詩歌起源於勞動, 詩歌的韻律來源於起伏間歇的勞動呼聲,原始社會生產勞動的內容是詩歌最早的內容。當表現情感的某些勞動呼聲被相適應的語言所代替時,語言和勞動呼聲便結合為一體:語言有了它的歌唱形式,呼聲有了它的確切含意。從而便形成了原始人們抒發感情的一種藝術樣式---詩歌。”
古詩的由來是什麼
詩歌是最古老也是最具有文學特質的文學樣式,它來源於上古時期的勞動號子(後發展為民歌)以及祭祀頌詞。詩歌原是詩與歌的總稱,詩和音樂、舞蹈結合在一起,統稱為詩歌。中國詩歌具有悠久的曆史和豐富的遺產,如,《詩經》《楚辭》和《漢樂府》以及無數詩人的作品。歐洲的詩歌,由古希臘的荷馬、薩福和古羅馬的維吉爾、賀拉斯等詩人開啟創作之源。
中國詩的起源
詩,是人類精神勞動產生的高雅的文學奇葩;酒,是人類物質生產的精華瓊漿。在中國,從遠古以來,詩與酒就交織在一起,結下了不解之緣,從而形成獨具中國特色的“中國詩酒文化”。
在中國文化漫長發展過程中,詩依從文學而出現,在其他文學樣式尚處於胎眠時期,詩就在人們精神勞動中脫穎而出。詩是概括生活,濃縮語言,凝煉真情,富於內在,旋律優美的文學樣式。她為時代脈搏跳動,是人們精神世界最敏銳的觸須。以詩的總體而論,她是人類進入文明的象征。在人類精神領域和文化藝術領域裏,她對哲理、道德、文學、美學進行廣泛而深遠的探索,從中凝聚、提煉詩的真諦。
詩的廣義被人們推崇為至高無上的美學代名詞,如論述到古代的燦爛文化,泛稱為詩;談到每個民族,每個國家輝煌的曆史,稱為史詩。推而廣之,讚美大自然中的山川江海,以至於事物、境界、語言、品德、情操,都冠之以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