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汝成立,當以還汝:如今你已經長大了,應當把這些東西還給你。
今:如今,現在。
汝:你。
成立:成家立業,指長大。
當:應當。
以:把。
還:歸還。
祝你學習進步,望采納!如有疑問,請追問。
今汝燕私之處,入戶有聲,令人踞而視之,是汝之無禮也,(出自《韓...
古人雲:句讀之不知,學之不解。
學習古文首先要學會斷句,準確掌握句子中的停頓,這對理解文章名單句意和培養學生閱讀古詩文能力大有幫助。
古詩文朗讀節奏劃分,常見的有以下幾種方法:一、按音節兼顧意義來劃分。
例⒈故人具雞黍。
解析:按'二一二'的節奏形式可以劃分為:故人╱具╱雞黍.也可按'二三'的節奏形式劃分為:故人╱具雞黍。
例⒉誰家新燕啄春泥。
解析:按'二二三'的節奏形式可以劃分為:誰家╱新燕╱啄春泥。
也可以按'二二一二'的節奏形式劃分為:誰家╱新燕╱啄╱春泥。
二、連在一起的兩個單音詞,朗讀時須讀斷。
例⒈天將降大任於是人也。
解析:'於是'是兩個單音詞,不得連讀,這句話的節奏應該劃分為:天╱將╱降╱大任╱於╱是人也,而不能誤讀為:天╱將╱降╱大任╱於是╱人也。
例⒉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
解析:'妻子'是兩個單音詞,朗讀時它們之間應有停頓,這句話的朗讀節奏應劃分為: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不要誤讀為: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
三、句首語氣詞之後要停頓。
例⒈若夫日出而林霏開。
解析:'若夫'是句首語氣詞,朗讀時其後要停頓,這句話的朗讀節奏應劃分為:若夫╱日出╱而╱林霏開。
例⒉蓋大蘇泛赤壁雲。
解析:'蓋'是句首語氣詞,這句話的朗讀節奏應劃分為:蓋╱大蘇╱泛赤壁雲四、根據古代文化常識,正確劃分節奏。
例⒈虞山王毅叔遠甫刻。
解析:'虞山'是山名,朗讀時其後要停頓,'王毅'是姓名,'叔遠甫'是字,姓名和字之間朗讀時也要停頓,因此,這句話的朗讀節奏應劃分為:虞山╱王毅╱叔遠甫╱刻。
如果缺乏古代文化常識,就很難正確劃分這句話的節奏。
例⒉侍中侍郎郭攸之。
解析:'侍中'、'侍郎'都是官職名,朗讀時其後要停頓,即,侍中╱侍郎╱郭攸之。
五、'也'用在句中作語氣詞,其後應停頓。
例如,餘聞之也久。
解析:這句話應這樣劃分節奏:'餘聞之也╱久'。
如果誤將'也'看作是謂語前麵的副詞狀語,就容易誤讀為'餘聞之╱也久'。
六、根據語法結構劃分節奏。
例⒈先帝不以臣卑鄙。
解析:'先帝'是主語,'以'是謂語,'臣卑鄙'是賓語,'不'作'以'的狀語,故這句話的節奏可以這樣劃分:先帝╱不╱以╱臣卑鄙。
如果不知道這句話的語法結構,很容易誤讀為:先帝╱不╱以臣╱卑鄙。
例⒉此庸夫之怒也。
解析:'此'是這句話的主語,'庸夫之怒'作謂語,因此,這句話的節奏可以劃分為:此╱庸夫之怒也。
不能誤讀為:此庸夫╱之怒也。
七、讀駢句,節奏必須整齊劃一,凡四字句皆兩字一頓。
例⒈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解析:這是四字駢句,應該兩句一頓,即: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例⒉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
解析:這是一個非四字駢字句,可按意義劃分節奏,即: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
八、根據文意確定停頓。
例⒈醫之好治不病以為功。
解析:'不病',沒有生病的人。
'以為功',即,以之為功,把治好病作為自己的功勞。
根據文意,這句話的節奏可以劃分為:醫之好治不病╱以為功,而不能誤讀為:醫之好治╱不病以為功。
例⒉而不知太守之樂其樂也。
解析:前一個'樂',用作動詞,以┄┅為樂;後一個'樂',名詞,樂趣、快樂。
'樂其樂'就是以其樂為樂。
據此,這句話可以這樣劃分節奏:而╱不知╱太守之╱樂其樂也,而不能劃分為:而╱不知╱太守之樂╱其樂也。
例⒊其一犬坐於前。
解析:'其一',其中一隻狼。
'犬',修飾動詞'作',即'像狗一樣'。
因此,這句話的節奏可以這樣劃分:其一╱犬坐╱於前,而不能劃分為:其一犬╱坐於前。
下麵提供一些古詩文朗讀停頓方法,供參考:一、按意義兼顧章節來劃分四言詩,按意義或節奏可劃分為“二二”如:人生/幾何,去日/苦多。
五言詩,按意義單位可劃分為“二三”如:問女/何所思。
按節奏單位可劃分為“二二一”如: 大漠/孤煙/直;或是“二一二”如:舉頭/望/明月。
七言詩按意義可劃分為“四三”如:兩岸青山/相對出。
若按節奏可劃分為“二二二一”, 如:春風/不度/玉門/關; 或“二二一二”如:人生/自古/誰/無死。
二、借助古漢語詞語特點,做好停頓。
1、借助古漢語中多單節詞,做好停頓。
例如:天將降大任於是人也。
正確的朗讀節奏:天/將/降/大任/於/是人也。
2、借助詞的古今義做好停頓。
例如: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
“妻子”的古義是指“妻子和兒女”,不是今天所說的“妻子”。
這句的朗讀節奏為: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
又如:可以一戰。
“可”是可以,“以”是“憑借”。
不同於現代漢語中的能願動詞“可以”,朗讀時的節奏為:可/以一戰。
其他祖/父積,子/孫棄者無/論焉。
3、句首語氣詞之後要停頓。
在文章中,有表示議論、推斷、反問等語氣的句子,若前麵有:“夫、蓋、其”等詞語領起時,在這些詞後稍加停頓。
例如:若夫日出而林霏開。
“若夫”是句首語氣詞,朗讀時其後要停頓,這句話的朗讀的節奏為: 若夫/日出而林霏開。
如還有:(1)、若夫/霪雨霏霏。
(2)、其/如土石何?(3)、蓋/大蘇泛赤壁雲。
( 4)、蓋/追先帝之殊遇。
(5)、故/君子有不戰。
4、“也”用在句中作語氣詞,其後應停頓。
例如:餘聞之也久。
此句朗讀時的節奏是:...
《賣油翁》節奏劃分?
展開全部 《賣油翁》陳/康肅公/谘善射,當世無雙,公/亦/以此/自矜(jīn)。
嚐/射於家圃,有/賣油翁釋擔而立,睨(nì)之,久而不去。
見其發矢/十中八九,但微頷(hàn)之。
康肅問曰:“汝/亦知射乎?吾射/不亦精乎?”翁曰:“無他,但手熟爾。
”康肅忿(fèn)然曰:“爾/安敢輕吾射!”翁曰:“以我酌油/知之。
”乃取一葫蘆/置於地,以錢覆其口,徐/以杓(sháo)/酌油瀝之,自錢孔入,而/錢不濕。
因曰:“我亦無他,惟/手熟爾。
”康肅/笑而遣之。
...
文言文的朗讀節奏怎麼劃分
文言文語句節奏的劃分:一、句首語助詞(又叫句首發語詞)、關聯詞後麵應有停頓。
二、古代是兩個單音節詞,而現代漢語中是一個雙音節詞的,要分開讀。
三、根據語言順序來停頓,即按照“主語-謂語-賓語”、“狀語-謂語”、“動詞-補語”來停頓,也就是說,在主語和謂語之間、動詞和補語之間要作停頓(定語與中心詞之間一般不停頓),以使語意明顯。
四、充當狀語的名詞和中心詞之間要連讀,即名詞作狀語時,一般在該詞前停頓,且不能把狀語與中心詞讀開。
若分開讀,就錯將狀語當成了主語,改變了句子的意思。
五、“而”字後應該停頓。
但“而”字在句中若起到下列作用,那麼就不能停頓,也就是說,“而”字不能和後麵的詞語分開讀,應該連讀。
1.“而”在句中如果連接的是形容詞(或副詞)與動詞,即“形容詞(副詞)+而+動詞”,這時前邊的形容詞或副詞充當狀語,起修飾後麵的動詞的作用,不能分開讀。
2.“而”在句中如果連接的是兩個動詞,即“動詞+而+動詞”,那麼而表示順接,也就是說,前麵一個動作發生了,後麵的動作緊接著就發生了,這時“而”後麵就不能停頓,應和後麵的動詞連續。
3.“而”連接詞性相同的兩個詞語(即兩個名詞、兩個動詞、兩個形容詞),表示並列,相當於“而且”、“又”、“和”或不譯,這時“而”後不應該停頓。
4.“而”表示承遞關係,相當於“而且”、“並且”、“就”或不譯。
六、節奏停頓應體現句子結構的原貌。
七、節奏停頓要體現出省略成分。
八、對古代的國號、年號、官職、爵位、史實、地名要了解,否則易導致朗讀停頓錯誤。
九、“也”用在句中揭示停頓,朗讀時在其後停頓。
如作句尾語氣助詞則不作停頓。
十、停頓要體現關鍵詞的管轄範圍。
十一、句式整齊的四言、五言、六言、七言等,朗讀時可用相同的停頓來讀,使語氣語調一氣貫通。
文言文語句節奏劃分三條規律:一、根據文言句子語法結構確定朗讀節奏(主、謂、賓)。
二、根據發語詞、句首的語氣詞、關聯詞等虛詞或總結性的詞語來確定朗讀節奏。
三、語句倒裝之處要停頓。
還有一點很重要,那就是必須正確理解文意,因為這是確定文言文停頓節奏的前提。
在總結經驗的同時,打好紮實的文言基礎,使自己具有良好的文言語感。
此時/欲下一語描寫/不得翻譯:這時我想用一個詞來描繪眼前的光景,竟然想不出來。
喜賓客/其俸祿雖薄/常不使有餘翻譯:喜歡宴請客人,他的俸祿微薄,常常不使(俸祿)有剩餘。
這些句子停頓是根據上麵節奏劃分規律之三:根據語言順序來停頓,即按照“主語-謂語-賓語”、“狀語-謂語”、“動詞-補語”來停頓,以使語意明顯;和規律之六:節奏停頓應體現句子結構的原貌。
A.餘幼時/即嗜學翻譯:我小時候就特別喜歡讀書。
B.斷句應改為:益慕/聖賢之道翻譯:二十歲成人以後,我更加敬慕古代聖賢的學說。
C.無/鮮肥滋味之享翻譯:沒有新鮮肥美的東西來享用。
D.燁然/若神人翻譯:光彩照人的樣子,如同神人。
這些句子停頓是根據上麵節奏劃分規律之十:停頓要體現關鍵詞的管轄範圍。
這裏A項突出“年幼時”,所以在“年幼時”後停頓是對的;B項強調的是“益慕”,所以在“益慕 ”後停頓才對,再則,“聖賢之道”是一個完整的短語,不可分開,這項就錯了;C項突出強調的是沒有鮮嫩、好吃的肉菜,“無”後停頓是對的;D項是突出光彩照人的樣子,所以“燁然”後停頓是對的。
如何劃分文言文句子的朗讀節奏
展開全部晉/太原中,武陵人/捕魚為業。
緣/溪行,忘/路之遠近。
忽逢/桃花林,夾岸/數/百步,中無/雜樹,芳草/鮮美,落英/繽紛,。
漁人/甚/異之。
複/前行,欲窮/其林。
林盡/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便/舍船,從/口入。
初/極狹,才/通人。
複行/數十步,豁然/開朗。
土地/平曠,屋舍/儼然。
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
阡陌/交通,雞犬/相聞。
其中/往來種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
黃發/垂髫,並/怡然自樂。
見/漁人,乃/大驚,問/所從來,具/答之。
便要/還家,設酒/殺雞/作食。
村中/聞有此人,鹹來/問訊。
自雲/先世避/秦時亂,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不複/出焉,遂/與/外人間隔。
問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
此人/一一/為具言所聞,皆/歎惋。
餘人/各複/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停數日/辭去,此中人/語雲:“不足/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處處/誌之。
及/郡下,詣/太守,說/如此。
太守/即/遣人隨其往,尋向/所誌,遂迷,不複/得路。
南陽/劉子驥,高尚/士也,聞之,欣然/規往。
未果,尋/病終。
後/遂無問津者。
拓展資料一、白話譯文東晉太元年間,武陵郡有個人以打漁為生。
一天,他順著溪水行船,忘記了路程的遠近。
忽然遇到一片桃花林,生長在溪水的兩岸,長達幾百步,中間沒有別的樹,花草鮮嫩美麗,落花紛紛的散在地上。
漁人對此(眼前的景色)感到十分詫異,繼續往前行船,想走到林子的盡頭。
桃林的盡頭就是溪水的發源地,於是便出現一座山,山上有個小洞口,洞裏仿佛有點光亮。
於是他下了船,從洞口進去了。
起初洞口很狹窄,僅容一人通過。
又走了幾十步,突然變得開闊明亮了。
(呈現在他眼前的是)一片平坦寬廣的土地,一排排整齊的房舍。
還有肥沃的田地、美麗的池沼,桑樹竹林之類的。
田間小路交錯相通,雞鳴狗叫到處可以聽到。
人們在田野裏來來往往耕種勞作,男女的穿戴跟桃花源以外的世人完全一樣。
老人和小孩們個個都安適愉快,自得其樂。
村裏的人看到漁人,感到非常驚訝,問他是從哪兒來的。
漁人詳細地做了回答。
村裏有人就邀請他到自己家裏去(做客)。
設酒殺雞做飯來款待他。
村裏的人聽說來了這麼一個人,就都來打聽消息。
他們自己說他們的祖先為了躲避秦時的戰亂,領著妻子兒女和鄉鄰來到這個與人世隔絕的地方,不再出去,因而跟外麵的人斷絕了來往。
他們問漁人現在是什麼朝代,他們竟然不知道有過漢朝, 更不必說魏晉兩朝了。
漁人把自己知道的事一一詳盡地告訴了他們,聽完以後,他們都感歎惋惜。
其餘的人各自又把漁人請到自己家中,都拿出酒飯來款待他。
漁人停留了幾天,向村裏人告辭離開。
村裏的人對他說:“我們這個地方不值得對外麵的人說啊!”漁人出來以後,找到了他的船,就順著舊路回去,處處都做了標記。
到了郡城,到太守那裏去,報告了這番經曆。
太守立即派人跟著他去,尋找以前所做的標記,終於迷失了方向,再也找不到通往桃花源的路了。
南陽人劉子驥是個誌向高潔的隱士,聽到這件事後,高興地計劃前往。
但沒有實現,不久因病去世了。
此後就再也沒有問桃花源路的人了。
二、作品賞析陶淵明成功地運用了虛景實寫的手法,使人感受到桃源仙境是一個真實的存在,顯示出高超的敘事寫景的藝術才能。
但《桃花源記》的藝術成就和魅力絕不僅限於此,陶淵明也不僅僅是企望人們確認其為真實的存在。
所以,在虛景實寫的同時,又實中有虛,有意留下幾處似無非無,似有非有,使人費盡猜想也無從尋求答案的話題。
桃源人的叮囑和故事結尾安排的“不複得路”、“規往未果”等情節,虛虛實實,徜恍迷離,便是這些話題中最堪尋味之筆。
它所暗示於世人的是似在人間非在人間,不是人間勝似人間,隻可於無意中得之而不可於有意中求之,似乎與“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有著某種微妙的內在聯係。
這虛渺靈奧之區始終蒙著一層神秘的麵紗,“借問遊方士,焉測塵囂外”,世人是難以揭曉的。
它的開而複閉,漁人的得而複失,是陶淵明有意留下的千古之謎,“惹得詩人說到今”。
可是,他又在《桃花源詩》中透露了一點消息,說“一朝敞神界”之所以“旋複還幽蔽”,乃是因為“淳薄既異源”!原來桃源民風淳厚,人間世風澆薄,惟恐“使武陵太守至焉,化為爭奪之場”(蘇軾《和桃花源詩序》),玷汙了這塊化外的淨土,即使像劉子驥那樣的人間高尚之士,也得不到一睹仙境的機緣。
《桃花源記》的故事和其他仙境故事有相似之處,描寫了一個美好的世外仙界。
不過應當強調的是,陶淵明所提供的理想模式有其特殊之處:在那裏生活著的其實是普普通通的人,一群避難的人,而不是神仙,隻是比世人多保留了天性的真淳而已;他們的和平、寧靜、幸福,都是通過自己的勞動取得的。
古代的許多仙話,描繪的是長生和財寶,桃花源裏既沒有長生也沒有財寶,隻有一片農耕的景象。
陶淵明歸隱之初想到的還隻是個人的進退清濁,寫《桃花源記》時已經不限於個人,而想到整個社會的出路和廣大人民的幸福。
陶淵明邁出這一步與多年的躬耕和貧困的生活體驗有關。
雖然桃花源隻是空想,隻是作者理想當中的社會,但是能提出這個空想是難能可貴的。
...
陳涉世家全文劃分句子這是原文,請劃分一下句子節奏,若有回答馬上...
一、《天淨沙·秋思》的1~3句的節奏劃分如下: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
二、原文如下:天淨沙·秋思 作者:馬致遠 (元代) 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
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
三、詩哥節奏劃分規律:詩的節奏主要是由大體整齊的語言形式造成的。
大體整齊的語言形式包括三個方麵:一是大體整齊的字數;二是大體整齊的句式;三是朗誦或歌唱時。
停頓的次數也是大體整齊的。
或者說是有一定規律的。
我國古代詩歌可分為齊言詩、雜言詩兩類,應當說其形式都是大致整齊的。
但又略有不同。
先來看齊言詩。
例如在四言詩中,一般是一句兩頓,二二句式:樹木——叢生,百草——豐茂。
秋風——蕭瑟,洪波——湧起。
(曹操《觀滄海》) 在五言詩中,一般是一句三頓,二二一或二一二句式:迢迢——牽牛——星,皎皎——河漢——女。
纖纖——擢——素手,劄劄——弄——機杼。
(《古詩十九首》) 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
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
(陶淵明《飲酒》) 而在七言詩中,一般是四頓,二二二一或二二一二句式:秋風——蕭瑟——天氣——涼,草木——搖落——露——為霜,群燕——辭歸——雁——南翔。
念君——客遊——思——斷腸,慊慊——思歸——戀——故鄉,君何——淹留——寄——他方?(曹丕《燕歌行》) 以上是自先秦至漢魏六朝古詩節奏句式的一般特點。
南朝齊梁之後,隨著漢字四聲的發現,詩人注意到平上去入按照一定的規律交錯互用,會產生一種特別悅耳的音調效果,於是反複試驗,結果就形成了字數、句式、音韻等皆有嚴格要求的近體詩——格律詩。
常見的格律詩有五言律詩、七言律詩、五言絕句與七言絕句等。
這裏的關鍵是平仄。
所謂平仄,是古人對漢字四聲的歸納,與現代漢語的四聲不盡相同。
一般而言,平聲相當於現代漢語的一聲和二聲(即陰平、陽平),仄聲是上、去、入三聲的總稱,其中上聲相當於三聲,去聲相當於四聲,而入聲字在現代漢語(普通話)中已經消失,轉入到其他各聲調中去了。
趙元任在《國音新詩韻》中曾對這五音的標準讀法作了說明,指出這五聲若交錯相間地排在一起,可造成高低起伏而有一定節奏感的效果。
五言或七言格律詩的句式與古體詩節奏句式基本相同,如:君自——故鄉——來,應知——故鄉——事。
來日——綺窗——前,寒梅——著花——未?(王維《雜詩》) 昔人——已乘——黃鶴——去,此地-空餘——黃鶴——樓。
黃鶴——去——不複——返,白雲——千載——空——悠悠。
晴川——曆曆——漢陽——樹,芳草——萋萋——鸚鵡——洲。
日暮——鄉關——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
(崔顥《黃鶴樓》) 但為保持意義單位的完整,句式不一定這樣細分,而可以采取比較粗略的方式,即五言為二三句式,七言為四三或二五句式,如:回樂峰前——沙似雪,受降城下——月如霜。
不知——何處吹蘆管,一夜——征人盡望鄉。
(李益《夜上受降城聞笛》) 昨夜星辰——昨夜風,畫樓西畔——桂堂東。
身無——彩鳳雙飛翼,心有——靈犀一點通。
隔座送鉤——春酒暖,分曹射覆——蠟燈紅。
嗟餘——聽鼓應官去,走馬蘭台——類轉蓬。
(李商隱《無題》) 格律詩與古體詩的最大區別,是要求詞語平仄交錯,以造成音調抑揚頓挫之美。
所以,格律詩的節奏不僅來自頓數的安排,更來自平仄的交替互用。
簡言之,平仄格式是格律詩的要素。
五言律詩的平仄格式有四種基本句型:第一句型:仄仄仄平平,第二句型:仄仄平平仄。
第三句型:平平仄仄平,第四句型:平平平仄仄。
七言律詩不過是五言律詩的擴展,它也有四種基本句型:第一句型:平平仄仄仄平平,第二句型:平平仄仄平平仄。
第三句型:仄仄平平仄仄平,第四句型:仄仄平平平仄仄。
詩人創作五言或七言格律詩,就是以上句型的交替互用。
這種平仄交替互用的基本原則是:在本句中交錯,在對句中對立。
例如陸遊《書憤》的三、四句:樓船在雪瓜洲渡,平平/仄仄/平平/仄 鐵馬秋風大散關。
仄仄/平平/仄仄/平。
如果是五律或七律,還要求中間兩聯即“頷聯”和“頸聯”用對仗,押韻也有諸多限製。
在今人看來,格律無疑限製了詩人表達的自由,聞一多曾喻為“戴著鐐銬跳舞”。
但在古人那裏,這是一種語言藝術的競技,也是一種挑戰,所以唐宋以來不甘示弱的詩人們,無不以格律詩來展示他們爐火純青的詩藝,而讀者往往也是由吟味節奏入手而逐漸領略詩意的。
再看雜言詩。
譬如我們所熟悉的《詩經?魏風?伐檀》的句式且就是參差不齊的雜言詩。
全詩三章,試以第一章為例:坎坎伐檀兮,寘之河之幹兮,河水清且漣漪。
不稼不穡,胡取禾三百廛兮?不狩不獵,胡瞻爾庭有縣貆兮?彼君子兮,不素餐兮!此章共九句,四言4句,五言1句,六言2句,七言1句,八言1句,我們讀起來仍然覺得節奏很鮮明,為什麼呢?首先是押韻。
其次是除第一句外,再把虛字“兮”字去掉,漪字讀輕聲,都能以三個字結尾,如“河之幹”、“清且漣”、“三百廛”、“有縣貆”、“不素餐”,很有規律。
第三,除個別長句子外,...
轉載請注明出處句子大全網 » 今汝成立,當以還汝,是什麼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