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她有時感到女兒女婿實在並沒有“那個”,會有一天,搭,搭,搭,叩門聲是他們特別的調子,走進來,是肩並肩活潑可愛的兩個。
2、孔乙己一到店,所有喝酒的人便看著他,有的叫道:“孔乙己,你臉上又添新傷疤了!”
3、權起更衣,肅追於宇下。——《三國誌·吳書·魯肅傳》(“更衣”指上廁所)
4、聶耳以二十三歲的青春年華,過早的寫下他生命的休止符。——何為《他的進軍號》(通過比喻說法來委婉說明音樂家的早逝。樂譜上的“休止符”是“生命終結”的比喻說法)
5、我二十五年矣,又如是而嫁,則就木焉。——《左傳·僖公二十三年》(“就木”指死)
婉曲,釋義:
不直截了當的表達本意,隻用委婉曲折的方式含蓄閃爍的言辭,流露或暗示想要表達的本意,稱為“婉曲”。婉曲又可分為曲折、微辭、吞吐、含蓄四類。
婉曲型幽默的句子,呦轉型幽默的句子
現在可知的修辭手法有六十三大類,七十八小類。
比喻[分為:明喻、喑喻、借喻、博喻(複喻)、倒喻(逆喻)、反喻、互喻(回喻)、較喻(強喻)、譬喻、飾喻、引喻]; 白描,比擬(比體),避複,變用,層遞,襯墊(襯跌) ,襯托(反襯、陪襯),倒文,倒裝,迭音,疊字複疊,頂真(頂針、聯珠),對比,對仗(對偶、隊仗、排偶),翻新,反複,反問,反語,仿詞,仿化,飛白,分承(並提、合敘、合說);複迭錯綜,複合偏義,共用,合說,呼告,互體,互文,換算,回環,回文,降用,借代,設問,歧謬,排比,拈連,摹繪[分為:摹形,摹聲,摹色],列錦,連及,誇張,警策,示現,雙關,重言,重疊,指代,用典,引用,移用,須真(聯珠),諧音,歇後,象征,鑲嵌,析字,委婉[分為:迂回語、謙敬語、避諱語],婉曲,通感(移覺、移就),跳脫,轉文。
----------------------------------------------------------------------------------------------------------- 常用的修辭格有:比喻、比擬、借代、拈連、誇張、雙關、映襯、移就、對偶、排比、錯綜、仿詞。
------------------------------------------------------------------------------------------------- 概念及其作用 借代:不直說事物的名稱,而是用與本事物有密切關係的事物來代替本事物。
例如:紅領巾參加植樹活動。
“紅領巾”代指“少先隊員”。
設問:為了揭示下文,強調某種觀點而有意提問 反問 :以疑問的形式表達確定的內容,肯定的形式表示的意思是否定的,否定的形式表示的意思是肯定的。
反問在於突出地強調所要表達的意思,所說的話具有一種不可辯駁的氣勢。
比喻:是找出兩個事物之間的相似點,有相似點才能構成比喻,另外比喻就要有本體喻體和喻詞;比喻可以使被描寫的事物形象鮮明生動,加深人們的印象,用它來說明道理時,能使道理通俗易懂,便於人們理解。
對偶:主要針對句子的結構而言,構成對偶的上下句之間必須字數相同,意思相對或相反,兩句才能構成對偶。
反語:就是用褒詞表達貶意。
如"多麼美麗的名稱-進取性",這裏的"多麼美麗的名稱"是褒詞但表貶意。
頂針:是指把前一句結尾的詞語作為後一句起頭的詞語的修辭方法。
例如:竹葉燒了,還有竹枝,竹枝斷了,還有竹鞭;竹鞭砍了,還有竹根。
摹狀:是指對事物的形狀、聲音、色彩如實的摹寫的一種修辭方法。
如:他們輕輕的劃著船,船兩邊的水嘩、嘩、嘩。
迭字:就是一個字重複使用,例如:綠油油的水草。
雙關:在一定的語言環境中,利用語義和語音的條件,有意使語意具有雙重意義,言在此而意在彼,這種修辭方法就是雙關。
雙關有四種:1.諧音雙關。
2.語意雙關。
3.音、形雙關。
4.音、形、義雙關。
諱飾:遇到忌諱的事物不便直說,而用旁的話來代替它、裝飾它的一種修辭方法。
排比:把結構相同或相似、意思密切相關、語氣一致的詞語或句子成串地排列的一種修辭方法。
誇張:運用豐富的想像,在客觀現實的基礎上有目的的擴大或縮小事物的形象特征,以增強表達效果的一種修辭方法。
反複:為了強調某種意思,突出某種感情,有意重複使用某些詞語或句子的一種修辭方法。
擬人:借助豐富的想像,把事物摹擬成人來寫的一種修辭方法。
能夠把甲事物借助豐富的想像摹擬成乙事物。
反語:能增加說話或寫文章的幽默感與諷刺性,具有特殊的表達效果。
對偶:能夠使句子結構整齊勻稱,讀起來琅琅上口,聽起來和諧悅耳,便於記憶和傳誦。
誇張:能夠增強表達效果,突出事物的形象特征。
設問:能夠揭示下文,強調某種觀點。
借代:比較含蓄,能使描寫對象更形象。
排比:能夠使句子結構整齊,語調協調,說理周密,表現充沛,論證雄辯,氣勢磅礴。
雨霖鈴中最婉約的句子
雨霖鈴 ·柳永寒蟬淒切。
對長亭晚,驟雨初歇。
都門帳飲無緒,留戀處、蘭舟催發。
執手相看淚眼,竟無語凝噎。
念去去、千裏煙波,暮靄沉沉楚天闊。
多情自古傷離別,更那堪冷落清秋節!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
此去經年,應是良辰好景虛設。
便縱有千種風情,更與何人說? 我認為最婉約的該是 執手相看淚眼,竟無語凝噎此詞為抒寫離情別緒的千古名篇,也是柳詞和有宋一代婉約詞的傑出代表。
詞中,作者將他離開汴京與戀人惜別時的真情實感表達得纏綿悱惻,淒婉動人。
詞的上片寫臨別時的情景,下片主要寫別後情景。
全詞起伏跌宕,聲情雙繪,是宋元時期流行的“宋金十大曲”之一。
起首三句寫別時之景,點明了地點和節序。
《禮記?月令》雲:“孟秋之月,寒蟬鳴。
”可見時間大約在農曆七月。
然而詞人並沒有純客觀地鋪敘自然景物,而是通過景物的描寫,氛圍的渲染,融情入景,暗寓別意。
秋季,暮色,驟雨寒蟬,詞人所見所聞,無處不淒涼。
“對長亭晚”一句,中間插刀,極頓挫吞咽之致,更準確地傳達了這種淒涼況味。
這三句景色的鋪寫,也為後兩句的“無緒”和“催發”,設下伏筆。
“都門帳飲”,語本江淹《別賦》:“帳飲東都,送客金穀。
”他的戀人在都門外長亭擺下酒筵給他送別,然而麵對美酒佳肴,詞人毫無興致。
接下去說:“留戀處、蘭舟催發”,這七個字完全是寫實,然卻以精煉之筆刻畫了典型環境與典型心理:一邊是留戀情濃,一邊是蘭舟催發,這樣的矛盾衝突何其類銳!這裏的“蘭舟催發”,卻以直筆寫離別之緊迫,雖沒有他們含蘊纏綿,但卻直而能紆,更能促使感情的深化。
於是後麵便迸出“執手相看淚眼,竟無語凝噎”二句。
寥寥十一字,語言通俗而感情深摯,形象逼真 ,如在目前。
真是力敵千鈞!詞人凝噎在喉的就“念去去”二句的內心獨白。
這裏的去聲“念”字用得特別好,讀去聲,作為領格,上承“凝噎”而自然一轉,下啟“千裏”以下而一氣流貫。
“念”字後“去去”二字連用,則愈益顯示出激越的聲情,讀時一字一頓,遂覺去路茫茫,道裏修遠。
“千裏”以下,聲調和諧,景色如繪。
既曰“煙波”,又曰“暮靄”,更曰“沉沉”,著色一層濃似一層 ;既曰“千裏”,又曰“闊”,一程遠似一程。
道盡了戀人分手時難舍的別情。
上片正麵話別,下片則宕開一筆,先作泛論,從個別說到一般。
“多情自古傷離別”意謂傷離惜別,並不自我始,自古皆然。
接以“更那堪冷落清秋節”一句,則極言時當冷落淒涼的秋季,離情更甚於常時。
“清秋節”一辭,映射起首三句,前後照應,針線極為綿密;而冠以“更那堪”三個虛字,則加強了感情色彩,比起首三句的以景寓情更為明顯、深刻。
“今宵”三句蟬聯上句而來,是全篇之警策。
成為柳永光耀詞史的名句。
這三句本是想象今宵旅途中的況味,遙想不久之後一舟臨岸,詞人酒醒夢回,卻隻見習習曉風吹拂蕭蕭疏柳,一彎殘月高掛楊柳梢頭。
整個畫麵充滿了淒清的氣氛,客情之冷落,風景之清幽,離愁之綿邈,完全凝聚在這畫麵之中。
這句景語似工筆小幀,無比清麗。
清人劉熙載在《藝概》中說:“詞有點,有染。
柳耆卿《雨霖鈴》雲:‘多情自古傷離別,更那堪冷落清秋節。
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
’上二句點出離別冷落,‘今宵’二句乃就上二句意染之。
點染之間 ,不得有他語相隔,隔則警句亦成死灰矣。
”也就是說,這四句密不可分 ,相互烘托,相互陪襯,中間若插上另外一句,就破壞了意境的完整性,形象的統一性,而後麵這兩個警句,也將失去光彩。
“此去經年”四句,改用情語。
他們相聚之日,每逢良辰好景,總感到歡娛;可是別後非止一日,年複一年,縱有良辰好景,也引不起欣賞的興致,隻能徒增煩惱。
便縱有千種風情,更與何人說?,遙應上片“ 念去去”;“經年”二字,近應“今宵”,在時間與思緒上均是環環相扣,步步推進。
“便縱有千種風情,更與何人說”,以問句歸納全詞,猶如奔馬收韁,有住而不住之勢;又如眾流歸海,有盡而未盡之致。
此詞之所以膾灸人口,是因為它在藝術上頗具特色,成就甚高。
早在宋代,就有記載說,以此詞的纏綿悱惻、深沉婉約,“隻合十七八女郎,執紅牙板,歌‘楊柳岸、曉風殘月。
這種格調的形成,有賴於意境的營造。
詞人善於把傳統的情景交融的手法運用到慢詞中,把離情別緒的感受,通過具有畫麵性的境界表現出來,意與境會,構成一種詩意美的境界,繪讀者以強烈的藝術感染。
全詞雖為直寫,但敘事清楚,寫景工致,以具體鮮明而又能觸動離愁的自然風景畫麵來渲染主題,狀難狀之景,達難達之情,而出之以自然。
末尾二句畫龍點睛,為全詞生色,為膾灸人口的千古名句。
雙關與婉曲的區別
雙關與婉曲在特定的情況下有異曲同工之妙。
下麵是具體介紹。
雙關在一定的語言環境中,利用詞的多義和同音的條件,有意使語句具有雙重意義,言在此而意在彼,這種修辭手法叫做雙關。
婉曲就是不宜直言,故意把話說得委婉含蓄的意思。
古詩文中的婉曲現象較多,按其方式與原因可分為以下幾類。
一、用借代、比喻以避忌諱。
二、利用諷諭以寄托本意。
三、避冒犯。
對人用敬詞,對已用謙詞,都有不敢冒犯之意。
四、利用雙關,以暗示想說而不願說或不能說的事。
五、交際辭令。
古人在交際過程中,常用其他轉彎抹角的暗示辦法。
說說下麵的句子用了什麼修辭手法。
我們仿佛又看見老人和海鷗在翠湖...
聯想是屬於修辭手法的一種。
下一樓中我幫你貼出修辭手法 聯想在第13。
修辭手法[編輯本段]修辭手法簡介 現在可知的語文修辭手法:有六十三大類,七十八小類。
具體有比喻:可分為:明喻、暗喻、借喻、博喻(又名複喻)、倒喻(又名逆喻)、反喻、互喻(又名回喻)、較喻(又名強喻)、譬喻、飾喻、引喻、隱喻; 有白描,比擬(又名比體),避複,變用,層遞,襯墊(又名襯跌) ,襯托(又名反襯、陪襯),倒文,倒裝,迭音,疊字複疊,頂針(又名聯珠),對比,對仗(又名對偶、隊仗、排偶),翻新,反複,反問,反語,仿詞,仿化,飛白,分承(又名並提、合敘、合說); 有複迭錯綜,複合偏義,共用,合說,呼告,互體,互文,換算,回環,回文,降用,借代,設問,歧謬,排比,拈連,摹繪(又分為:摹形,摹聲,摹色),列錦,連及,誇張,警策,示現,雙關,重言,重疊,指代,用典,引用,移用,須真(又名聯珠),諧音,歇後,象征,鑲嵌,析字,委婉(又分為:迂回語、謙敬語、避諱語),婉曲,通感(又名移覺、移就),跳脫,轉文,複踏。
[編輯本段]常用修辭作用特點 1.比喻: 比喻由三部分構成: 1、本體 2、喻體 3、比喻詞 (比喻和擬人最大的不同在於比喻含有喻體,擬人沒有。
) 作用:將表達的內容說得生動具體形象,給人以鮮明深刻的印象,根據事物的相似點,用具體、淺顯、常見的事物對深奧生疏的事物解說,即打比方,幫助人深入理解。
比喻的三種類型:明喻、暗喻和借喻: 類別| 特點 | 本體 | 比喻詞 |喻體| 例句 明喻|甲像乙| 出現 |像、似的、好像、如、宛如、好比、猶如|出現|那小姑娘好像一朵花一樣。
暗喻|甲是乙| 出現 | 是、成為 |出現|那又濃又翠的景色,簡直就是一幅青山綠水畫。
借喻|甲代乙|不出現| 無 |出現|地上射起無數的箭頭,房頂上落下萬千條瀑布。
例句:像一塊空靈的藍水晶。
朱自清《春》 2.比擬: 借助豐富的想像,把物當成人來寫,或把人當成物來寫,或把甲物當成乙物來寫。
作用:能啟發讀者想像,令文章更生動。
比擬分為擬人和擬物 (1)擬人: 把物當做人寫,賦予物以人的思想、感情、活動,用描寫人的詞來描寫物。
作用:把禽獸鳥蟲花草樹木或其他無生命的事物當成人寫,使具體事物人格化,語言生動形象。
例句: 1.桃樹、杏樹、梨樹、你不讓我,我不讓你,都開滿了花趕趟兒。
《春》 朱自清 2.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
《春望》 杜甫 3.太陽的臉紅起來了。
《春》 朱自清 (2)擬物: ①把人比作物,或把此物當作彼物來寫 例句 1.人群不顧一切,湧了上來。
2.在群眾的呼喝聲中,那個惡霸夾著尾巴逃跑了。
②把甲事物當成乙事物來寫。
例句 1.火山發出一聲咆哮。
2.月光如流水一般, 靜靜地瀉在這一片葉子和花上。
(《荷塘月色》 朱自清) 3.誇張: 對事物的性質,特征等故意地誇張或縮小。
作用:提示事物本質,烘托氣氛,加強渲染力,引起聯想效果。
類別 特點 例句 擴大誇張 對事物形狀、性質、特征、作用、程度等加以誇大 柏油路曬化了,甚至鋪戶門前的銅牌好像也要曬化 縮小誇張 對事物形象、性質、特征、作用、程度等加以縮小 隻能看到巴掌大的一塊天地 超前誇張 把後出現的說成先出現,把先出現的說成後出現 她還沒有端酒懷,就醉了。
4.排比: 把三個或以上結構和長度均類似、語氣一致、意義相關或相同的句子排列起來。
作用:加強語勢、語言氣氛,使文章的節奏感加強,條理性更好,更利於表達強烈的感情(表達效果)。
例句:他們的品質是那樣的純潔和高尚,他們的意誌是那樣的堅韌和剛強,他們的氣質是那樣的淳樸和謙遜,他們的胸懷是那樣的美麗和寬廣。
5.對偶: 字數相等,結構形式相同,意義對稱的一對短語或句子,表達兩個相對或相近的意思。
作用:整齊勻稱,節奏感強,高度概括,易於記憶,有音樂美感。
主要方式 1、正對。
上下句意思上相似、相近、相補、相襯的對偶形式。
例如:牆上蘆葦,頭重腳輕根底淺;山間竹筍,嘴尖皮厚腹中空。
2、反對。
上下句意思上相反或相對的對偶形式。
例如:.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
3、串對(流水對)。
上下句意思上具有承接、遞進、因果、假設、條件等關係的對偶形式。
例句:.才飲長江水,又食武昌魚。
6.反複: 為了強調某個意思,表達某種感情,有意重複某個詞語句子。
1. 連續反複(中間無其他詞語間隔) 例句:山穀回音,他剛離去,他剛離去。
2. 間隔反複(中間有其他的詞語) 例句:好像失了三省,黨國倒愈像一個國,失了東三省誰也不響,黨國倒愈像一個國。
7.設問: 為了此起別人的注意,故意先提出問題,然後自己回答。
作用:引起注意,啟發讀者思考;有助於層次分明,結構緊湊;可以更好地描寫人物的思想活動。
例句:花兒為什麼這樣紅?首先有它的物質基礎。
8.反問(激問、反詰、詰問): 用疑問形式表達確定的意思,用肯定形式反問表否定,用否定形式反問表肯定,隻問不答,答案暗含在反問句中。
作用:加強語氣,發人深思,激發讀者感情,加深讀者印象,增強文中的氣勢和說服力。
例句:我呢,我難道沒有應該責備的地方嗎? 9.引用: 引...
要50句句子以及賞析
古詩文名句欣賞 1、 海日生殘夜,江春入舊年.(王灣《次北固山下》) 簡析:蘊含新事物孕育於舊事物解體之時的哲理. 2、 盈縮之期,不但在天;養怡之福,可得永年.(.曹操《龜雖壽》) 簡析:發揮主觀能動性,樂觀向上,積極進,將終生有益、無憾. 3、 無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識燕歸來.(晏殊《浣溪沙?一曲新詞酒一杯》) 簡析:一切必然要消逝的美好事物都無法阻止其消逝,但在消逝的同時,仍然有美好事物的再生,生活不會因消逝而變得一片虛無.(常用來表達一種“想要挽留卻又不能留住”的心態.或對人生的感慨:盛衰浮沉,生死聚散,也如這花開花落、燕去燕來.) 4、 莫言下嶺便無難,賺得行人空喜歡;正入萬山圈子裏,一山放過一山攔.(楊萬裏《過鬆源晨炊漆公店》)簡析:它蘊涵著要透過現象看本質,不被假象所迷惑的道理. 5、 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朱熹《觀書有感》) 簡析:借景喻理,說明隻有思想永遠活躍,接受種種不同新思想、新知識,方能才思不斷,新水長流.(或:人要心靈澄明,就得不斷學習,時時補充新知.) 6、 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領風騷數百年.(清朝趙翼《論詩》) 簡析:常用來讚美人才的人才輩出,也用來表示一代新人過去,又有一代新人出現,長江後浪推前浪.也含有“世事超越前人,不斷創新,不斷進取的必然趨勢”之哲理. 八年級7、會當淩絕頂,一覽眾山小.(杜甫《望嶽》) 簡析:它包含一切有所作為的人都應具有不怕困難、敢於攀登絕頂,俯視一切的雄心和氣概. 8、山重水複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陸遊《遊山西村》) 簡析: 曆經“山重水複”讓人懷疑無路可走,卻又意外地呈現出光明前景(或:表現感到困惑時,突然見到希望). 9、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漢樂府《長歌行》 簡析:勸勉人們努力珍惜青春年華,世間沒有後悔藥.有“失去才知可貴”的哲理. 10、誰道人生無再少?門前流水尚能西!(蘇軾《浣溪沙?山下蘭芽短浸溪》) 簡析:表現作者雖處困境,仍力求振作精神 .隻要主觀努力,心理健康,仍然能青春永駐,老當益壯. 11、東風不與周郎便,銅雀春深鎖二喬.(杜牧的《赤壁》) 簡析:詩中蘊含機遇造人的哲理,且隱含著詩人對自己生不逢時、懷才不遇的慨歎之情. 12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陶淵明《飲酒》) 簡析:它蘊含著這樣的哲理:隻要有高尚的精神境界,即使身居喧囂人境也無\"喧囂\"之感. 13、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雲帆濟滄海.(李白《 行路難》) 簡析:堅信不怕困難、勇往直前,抱負是必能實現的. 14、落紅不是無情物,化作春泥更護花.(龔自珍《己亥雜詩》) 簡析:闡明事物具有兩重性. 15、抽刀斷水水更流,舉杯銷愁愁更愁.(李白《宣州謝跳樓餞別校書叔雲》) 簡析:詩句最具憂愁、苦悶之意.極欲擺脫,卻又無計可除.有“有新栽花花不發”的意蘊,也告誡人們:酒不解真愁. 16、剪不斷,理還亂,是離愁.別是一般滋味在心頭.(李煜《相見歡》) 簡析:詞句用巧妙地比喻寫\"愁\".寓含一種既無可奈何,又無可解脫的別人不能理解的理趣. 17、不畏浮雲遮望眼,隻緣身在最高層.(王安石《登飛來峰》) 簡析:詩中蘊含站得高,看得遠的道理.與王之渙“欲窮千裏目,更上一曾樓”有異曲同工之妙. 18、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簡析:把對朋友的真摯感情升華為哲理,寫出四海之內有知心朋友,就是在天涯海角也還是近鄰一樣的親近,說明知心朋友是聲息相通的. 19、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但願人長久,千裏共嬋娟.(蘇軾《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 簡析:前三句,表達了作者曠達胸襟,表現了作者感悟人生哲理:世界上不可能有永遠圓滿的事情. 後兩句,從“隔千裏兮共明月”演化而來的,通過寫明月來表達對人生美好祝願,道盡了千載離人心願的詞句是: 20、興,百姓苦;亡,百姓苦!(張養浩《山坡羊潼關懷古》) 簡析:無論朝代的興或亡,最苦的都是老百姓. 21、豈不罹凝寒,鬆柏有本性.(劉楨《贈從弟》) 簡析:隻要有堅貞的信念,任何艱難挫折都不會改變節操. 22、長恨春歸無覓處,不知轉入此中來.(白居易《大林寺桃花》) 簡析:在一處失去的,將會在別出找出來. 23、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幹.(李商隱《無題》) 簡析:常用來比喻教師的工作,被人們用來讚美無私奉獻的精神. 24、沉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劉禹錫《酬樂天揚州初逢席上見贈》) 簡析:表現了豁達的胸懷和奮發向上、努力進取的精神.喻含新事物不斷湧現的理趣. 九年級25、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語淚先流.(李清照《武陵春》) 簡析:景物依舊,人事迥異.有“年年歲歲花相似,歲歲年年人不同”、“世事如棋局局新”的理趣. 26、蒹葭蒼蒼,白露為霜.所謂伊人,在水一方.溯洄從之,道阻且長.溯遊從之,宛在水中央.(《詩經?蒹葭》 簡析:此詩有\"上窮碧落下黃泉,兩處茫茫皆不見\"的不斷尋找追求的理趣. 27、了卻君王天下事,贏得生前身後名.(辛棄疾《破陣子?為陳同甫賦壯詞以寄之》) 簡析:人,一生事業與抱負都為天下,必定名垂千古,流芳百世. 28、今夜偏知春氣暖,蟲聲新透綠窗...
連續的兩個句子是什麼
文章的修辭方法很多,如果細分下來有比喻【分為:明喻、喑喻、借喻、博喻(複喻)、倒喻(逆喻)、反喻、互喻(回喻)、較喻(強喻)、譬喻、飾喻、引喻】; 白描,比擬(比體),避複,變用,層遞,襯墊(襯跌) ,襯托(反襯、陪襯),倒文,倒裝,迭音,疊字複疊,頂真(頂針、聯珠),對比,對仗(對偶、隊仗、排偶),翻新,反複,反問,反語,仿詞,仿化,飛白,分承(並提、合敘、合說);複迭錯綜,複合偏義,共用,合說,呼告,互體,互文,換算,回環,回文,降用,借代,設問,歧謬,排比,拈連,摹繪【分為:摹形,摹聲,摹色】,列錦,連及,誇張,警策,示現,雙關,重言,重疊,指代,用典,引用,移用,須真(聯珠),諧音,歇後,象征,鑲嵌,析字,委婉【分為:迂回語、謙敬語、避諱語】,婉曲,通感(移覺、移就),跳脫,轉文。
-----------------------------------------------------------------------------------------------------------常用的修辭格有:比喻、比擬、借代、拈連、誇張、雙關、映襯、移就、對偶、排比、錯綜、仿詞、設問、反問。
如果我們平時多看一些名家的小說就會發現,其實很多修辭在小說中有很標準的體現,你所說舉例的幾句話是分承,再細化一點是並提!
描寫人困的句子有哪些?
困酣嬌眼,欲開還閉,困來模樣不禁憐。
出自宋代,昏昏然隻想小憩一番:蘇軾《賀新郎·夏景》譯文:程顥《郊行即事》 譯文:歐陽修《阮郎歸·南園春半踏青時》 譯文。
隻能移步在小窗下慢慢的做著針線:陳克《浣溪沙·淺畫香膏拂紫綿》 譯文:大病初愈心情總是鬱悶難解,身體疲乏無力,精神困頓無法出門,我倚著和煦的春風緩步前行。
2 酒困路長惟欲睡,日高人渴漫思茶,敲門試問野人家。
出自宋代,對著溪邊流水,坐在長滿青苔的石頭上休息。
出自宋代,酒意上心頭。
於是敲開一家村民的屋門,畫堂雙燕歸,春光懶困倚微風;病起心情終是怯;秋千慵困解羅衣;感到困倦時,想隨便去哪找點水喝:喝醉困乏了就靠著枕頭臨江而睡,不知道什麼時候會醒來;卯酒醒還困:漸漸困倦,斜倚枕睡得香熟。
10 ,穿過柳絲飄搖的小巷,欹枕臥江流,旋移針線小窗前。
7 :可否給碗茶。
出自宋代:蘇軾《南歌子·寓意》 譯文:早上從酒中醒來,卻還感到疲困; 3 、孤眠清熟。
出自宋代:蘇軾《和子由澠池懷舊》 譯文:你還記得當時往澠池的崎嶇旅程嗎?路又遠,人又疲勞。
6 往日崎嶇還記否,路長人困蹇驢嘶。
出自宋代。
出自唐代:杜甫《江畔獨步尋花·其五》 譯文? 漸困倚,卻又被黃鶯兒無情叫起。
5 興逐亂紅穿柳巷,困臨流水坐苔磯。
出自宋代:黃師塔前的江水向東流去,想要開放卻又緊緊閉上。
蒙混隨風把心上人尋覓。
9 ,還得馬不停蹄,而不能歇息下來做個美夢。
4 縈損柔腸,仙材夢不成。
8 。
出自宋代:米芾《水調歌頭·中秋》 譯文:蘇軾《浣溪沙·簌簌衣巾落棗花》 譯文:路途遙遠,驢子也累得直叫 1 黃師塔前江水東;醉困不知醒,溫暖的春天使人懶洋洋地發困:乘著興致追逐隨風飄飛的紅色花瓣。
出自宋代:蘇軾《水龍吟·次韻章質夫楊花詞》 譯文:受傷柔腸婉曲嬌眼迷離。
豔陽高照,無奈口渴難忍,問:她蕩罷秋千格外疲倦,伴她的隻有梁上雙燕,輕解羅衣床上眠 ...
誰能幫我用“借代,雙關,仿詞,設問,反問,婉曲,對偶,反複,...
借代:滔滔洪水中的群眾,看到了紅五星,看到了迷彩服,就像看到了他們的大救星.設問:什麼是“君子不失色於人,不失口於人”?意思是說,有道德的人待人應該彬彬有禮,不能態度粗暴,也不能出言不遜.反問:小紅品學兼優,難道不是好學生嗎?通感:母親用甜甜的嗓音深情地為我吟唱,輕輕地,像三月的和風,像小溪的流水.小院立即飄滿了她那芳香的音韻.我們目前隻學了這麼多,其他的都不太清楚,做做參考吧.~~~~
春禪到死絲方盡是哪個詩裏的句子
《無題·相見時難別亦難》李商隱 相見時難別亦難,東風無力百花殘。
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幹。
曉鏡但愁雲鬢改,夜吟應覺月光寒。
蓬山此去無多路,青鳥殷勤為探看。
這首詩,以女性的口吻抒寫愛情心理,在悲傷、痛苦之中,寓有灼熱的渴望和堅忍的執著精神,感情境界深微綿邈,極為豐富。
開頭兩句,寫愛情的不幸遭遇和抒情主人公的心境:由於受到某種力量的阻隔,一對情人已經難以相會,分離的痛苦使她不堪忍受。
首句的“別”字,不是說當下正在話別,而是指既成的被迫分離。
兩個“難”字,第一個指相會困難,第二個是痛苦難堪的意思。
前人詩中曾有“別日何易會日難”(曹丕《燕歌行》)“別易會難得”(宋武帝《丁都護歌》)等句,都是以強調重聚之難而感歎離別之苦。
李商隱從這裏推進一步,表明因為“相見時難”所以“別亦難”——難以割舍、痛苦得難以禁受。
詩人在一句之中兩次使用“難”字,第二個“難”字的出現,因重複而給人以輕微的突兀感,造成了詩句的綿聯纖曲之勢,使相見無期的離別之痛因表達方式的低回婉轉而顯得分外的深沉和纏綿;這樣的纏綿情態,在“別易會難得”等平直敘述中是不易體會的。
這位抒情主人公既已傷懷如此,恰又麵對著暮春景物,當然更使她悲懷難遣。
暮春時節,東風無力,百花紛謝,美好的春光即將逝去,人力對此是無可奈何的,而自己的境遇之不幸,和心靈的創痛,也同眼前這隨著春天的流逝而凋殘的花朵一樣,因為美的事物受到摧殘,豈不令人興起無窮的悵惘與惋惜!“東風無力百花殘”一句,既寫自然環境,也是抒情者心境的反映,物我交融,心靈與自然取得了精微的契合。
這種借景物反映人的境遇和感情的描寫,在李商隱的筆底是常見的。
例如《夜雨寄北》的前兩句:“君問歸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漲秋池。
”次句不僅象征詩人留滯巴蜀,而且反映了客子離人的百無聊賴,同“東風無力百花殘”一樣,寫實與象征融為一體,賦予感情以可以感觸的外在形態,也就是通常說的寓情於景的抒情方式。
三、四句,接著寫因為“相見時難”而“別亦難”的感情,表現得更為曲折入微。
“春蠶到死絲方盡”中的“絲”字與“思”諧音,全句是說,自己對於對方的思念,如同春蠶吐絲,到死方休。
“蠟炬成灰淚始幹”是比喻自己為不能相聚而痛苦,無盡無休,仿佛蠟淚直到蠟燭燒成了灰方始流盡一樣。
思念不止,表現著眷戀之深,但是終其一生都將處於思念中,卻又表明相會無期,前途是無望的,因此,自己的痛苦也將終生以隨。
可是,雖然前途無望,她卻至死靡它,一輩子都要眷戀著;盡管痛苦,也隻有忍受。
所以,在這兩句裏,既有失望的悲傷與痛苦,也有纏綿、灼熱的執著與追求。
追求是無望的,無望中仍要追求,因此這追求也著有悲觀色彩。
這些感情,好象在無窮地循環,難以求其端緒;又仿佛組成一個多麵的立體,光從一個角度是不能見其全貌的。
詩人隻用兩個比喻就圓滿地表現了如此複雜的心理狀態,表明他的聯想是很豐富的。
“春蠶”句首先是人的眷戀感情之纏綿同春蠶吐絲綿綿不盡之間的聯想,又從蠶吐絲到“死”方止而推移到人的感情之生死不渝,因此寫出了“到死絲方盡”,使這一形象具有了多種比喻的意義。
南朝樂府西曲歌《作蠶絲》:“春蠶不應老(不應,這裏是“不顧”的意思),晝夜常懷絲。
何惜微軀盡,纏綿自有時。
”造意與《無題》的“春蠶”句相近。
不過,這裏的春蠶“何惜微軀盡”,是在料定“纏綿自有時”、前途頗有希望的情況下產生的意念。
《無題》“春蠶”句則不然,就其表現追求精神而言,它表現的追求是無望的,卻又是不計希望之有無的,感情境界有差異,聯想也更為曲折。
以蠟燭的燃燒比喻痛苦的煎熬,在李商隱以前的南朝樂府中,也不少見。
如“思君如明燭,中宵空自煎”(王融《自君之出矣》),“思君如夜燭,煎淚幾千行”(陳叔達,同題)等皆是。
“蠟炬成灰淚始幹”同樣是用蠟燭作比喻,卻不是單一地以蠟淚比擬痛苦,而是還進一步以“成灰始幹”反映痛苦的感情終生以隨,聯想比前人深微複雜得多,形象的底蘊也因此而豐富得多了。
以上四句著重揭示內心的感情活動,使難以言說的複雜感情具體化,寫得很精彩。
五六句轉入寫外向的意念活動。
上句寫自己,次句想象對方。
“雲鬢改”,是說自己因為痛苦的折磨,夜晚輾轉不能成眠,以至於鬢發脫落,容顏憔悴,亦即六朝詩人吳均所說“綠鬢愁中改,紅顏啼裏滅”(《和蕭洗馬子顯古意六首》)的意思。
但是,《無題》“曉鏡”句說的是清晨照鏡時為“雲鬢改”而愁苦,並且是“但愁”——隻為此而愁。
這就生動地描寫了紆折婉曲的精神活動,而不再是單純地敘述青春被痛苦所消磨這件事了。
自己於夜間因痛苦而憔悴,清晨又為憔悴而痛苦。
夜間的痛苦,是因為愛情的追求不得實現;次日為憔悴而愁,是為了愛情而希望長葆青春,總之,為愛情而憔悴,而痛苦,而鬱悒。
這種晝夜廻環、纏綿往複的感情,仍然表現著痛苦而執著的心曲。
“夜吟”句是推己及人,想象對方和自己一樣痛苦。
他揣想對方大概也將夜不成寐,常常吟詩遣懷,但是愁懷深重,無從排遣,...
轉載請注明出處句子大全網 » 用“婉曲”修辭手法造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