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世有伯樂,然後有千裏馬。千裏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故雖有名馬,祗(zhǐ)辱於奴隸人之手,駢(pián)死於槽(cáo)櫪(lì)之間,不以千裏稱也。
馬之千裏者,一食(shi)或盡粟(sù)一石(dan)。食(sì)馬者不知其能千裏而食(sì)也。是馬也,雖有千裏之能,食(shí)不飽,力不足,才美不外見(xiàn),且欲與常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裏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sì)之不能盡其材,鳴之而不能通其意,執策而臨之,曰:“天下無馬!”嗚呼!其真無馬邪(yé)?其真不知馬也。
譯文
世上先有伯樂,這樣以後就有千裏馬。千裏馬常有,但是伯樂不常有。所以即使有名貴的馬,隻能在馬夫的手裏受屈辱,跟普通的馬一同死在槽櫪之間,不以千裏馬著稱。
日行千裏的馬,吃一頓有時能吃盡一石糧食。飼養馬的人不懂得它有能日行千裏的能力而像普通的馬來喂養它。這樣的馬,雖然有日行千裏的才能,但吃不飽,力氣不足,才能和美好的素質就不能從外麵表現。想要和平常的馬一樣尚且都辦不到,怎麼能要求它日行千裏呢?
鞭打馬不按照(驅使千裏馬的)正確方法;喂養它,不能夠充分發揮它的才能;千裏馬嘶鳴,卻不能懂得它的意思,隻是握著馬鞭站到它的跟前,說:"天下沒有千裏馬!"唉,難道是真的沒有千裏馬嗎?恐怕是真的不認識千裏馬啊!
注釋
1伯樂:孫陽。春秋時人,擅長相(xiàng)馬(現指能夠發現人才的人)。
2 而:但是,可是。
3 故雖有名馬:所以即使有名馬 故:因此 。 雖:即使。名:名貴的。
4 祇辱於奴隸人之手: 也隻能在馬夫的手裏受到屈辱(或埋沒)。祇(zhǐ):隻是。奴隸人:古代也指仆役,這裏指喂馬的人。
辱:這裏指受屈辱而埋沒才能。
5 駢(pián)死於槽(cáo)櫪(lì)之間:(和普通的馬)一同死在槽櫪間。駢,兩馬並駕,引申為一起。駢死:並列而死。於:在。槽櫪:喂牲口用的槽
6 不以千裏稱也:不以千裏馬著稱,即人們並不認識這是千裏馬。 以:用。 稱:稱呼。
7 馬之千裏者:之,定語後置的標誌。
8 一食:吃一頓。食,吃。
9 或:有時,或許,甚至
10 盡:全,這裏作動詞用,是“吃盡”的意思。
11 粟(sù):本指小米,也泛指糧食。
12 石(dàn),容量單位,十鬥為一石,一石約等於一百二十斤。三十斤為鈞,四鈞為石。
13 食馬者:食,通“飼”,喂。
14 其:指千裏馬,代詞。
15 是:這樣,指示代詞。
16 雖:雖然(與前麵的雖不一樣,這裏指雖然)
17 能:本領。
18 足:足夠。
19 才 :才能。
20 美:美好的素質。
21 外見:表現在外麵 見:通“現”,表現;顯現。
22 且:猶,尚且。
23 欲:想要。
24 等:等同,一樣。
25 不可得:不能夠得到。得:能,表示客觀條件允許。
26 安:怎麼,哪裏,疑問代詞。
27 求:要求。
28 策之:鞭打馬。策:用鞭子打,引申為鞭打,這裏指鞭策,駕馭。之:代詞,指千裏馬。
29 以其道:按照(驅使千裏馬的)正確的方法。(以:按照)道:正確的方法。
30 食之:食,通“飼”,喂。
31 盡其材:竭盡它的才能。這裏指喂飽馬,使它日行千裏的能力充分發揮出來。 材:通“ 才 ”才能。
32 鳴:馬叫,
33 通其意:通曉它的意思。
34 執:拿。
35 策:馬鞭,這裏指驅使
36 臨:麵對
37 嗚呼:表示驚歎,相當於“唉”。
38 其(1):難道,表反問語氣,難道。
39 其(2):恐怕,表推測語氣,確實。
40 邪:通“ 耶 ”,表示疑問的語氣詞。相當於“嗎”
41 知:懂得,了解,認識。
42 千裏馬:原指善跑的駿馬,可以日行千裏。現在常用來比喻人才;特指有才華的人。
43 食馬者:指不懂得重用人才的官吏。
44 伯樂:賢明的君主,懂得如何重用人才。
通假字
(1)才美不外見: “ 見 ” 通“ 現 ”,顯現、表現。
(2)食之不能盡其材:“ 食”通“飼”飼養;“ 材 ” 通 “ 才 ”,才能。
(3)其真無馬邪: “ 邪 ” 通 “ 耶 ” ,表示疑問,相當於“ 嗎 ”。
(4)食馬者不知其能千裏而食也:“食”通“飼”,喂養。
(5)祇辱於奴隸人之手:“祇”通“隻”,隻是。
希望可以幫到你!
《馬說》重點詞語解釋和翻譯句子
展開全部原文世有伯樂,然後有千裏馬。
千裏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
故雖有名馬,祗(zhǐ)辱於奴隸人之手,駢(pián)死於槽(cáo)櫪(lì)之間,不以千裏稱也。
馬之千裏者,一食(shi)或盡粟(sù)一石(dan)。
食(sì)馬者不知其能千裏而食(sì)也。
是馬也,雖有千裏之能,食(shí)不飽,力不足,才美不外見(xiàn),且欲與常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裏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sì)之不能盡其材,鳴之而不能通其意,執策而臨之,曰:“天下無馬!”嗚呼!其真無馬邪(yé)?其真不知馬也。
譯文世上先有伯樂,這樣以後就有千裏馬。
千裏馬常有,但是伯樂不常有。
所以即使有名貴的馬,隻能在馬夫的手裏受屈辱,跟普通的馬一同死在槽櫪之間,不以千裏馬著稱。
日行千裏的馬,吃一頓有時能吃盡一石糧食。
飼養馬的人不懂得它有能日行千裏的能力而像普通的馬來喂養它。
這樣的馬,雖然有日行千裏的才能,但吃不飽,力氣不足,才能和美好的素質就不能從外麵表現。
想要和平常的馬一樣尚且都辦不到,怎麼能要求它日行千裏呢? 鞭打馬不按照(驅使千裏馬的)正確方法;喂養它,不能夠充分發揮它的才能;千裏馬嘶鳴,卻不能懂得它的意思,隻是握著馬鞭站到它的跟前,說:"天下沒有千裏馬!"唉,難道是真的沒有千裏馬嗎?恐怕是真的不認識千裏馬啊!注釋1伯樂:孫陽。
春秋時人,擅長相(xiàng)馬(現指能夠發現人才的人)。
2 而:但是,可是。
3 故雖有名馬:所以即使有名馬 故:因此 。
雖:即使。
名:名貴的。
4 祇辱於奴隸人之手: 也隻能在馬夫的手裏受到屈辱(或埋沒)。
祇(zhǐ):隻是。
奴隸人:古代也指仆役,這裏指喂馬的人。
辱:這裏指受屈辱而埋沒才能。
5 駢(pián)死於槽(cáo)櫪(lì)之間:(和普通的馬)一同死在槽櫪間。
駢,兩馬並駕,引申為一起。
駢死:並列而死。
於:在。
槽櫪:喂牲口用的槽6 不以千裏稱也:不以千裏馬著稱,即人們並不認識這是千裏馬。
以:用。
稱:稱呼。
7 馬之千裏者:之,定語後置的標誌。
8 一食:吃一頓。
食,吃。
9 或:有時,或許,甚至10 盡:全,這裏作動詞用,是“吃盡”的意思。
11 粟(sù):本指小米,也泛指糧食。
12 石(dàn),容量單位,十鬥為一石,一石約等於一百二十斤。
三十斤為鈞,四鈞為石。
13 食馬者:食,通“飼”,喂。
14 其:指千裏馬,代詞。
15 是:這樣,指示代詞。
16 雖:雖然(與前麵的雖不一樣,這裏指雖然)17 能:本領。
18 足:足夠。
19 才 :才能。
20 美:美好的素質。
21 外見:表現在外麵 見:通“現”,表現;顯現。
22 且:猶,尚且。
23 欲:想要。
24 等:等同,一樣。
25 不可得:不能夠得到。
得:能,表示客觀條件允許。
26 安:怎麼,哪裏,疑問代詞。
27 求:要求。
28 策之:鞭打馬。
策:用鞭子打,引申為鞭打,這裏指鞭策,駕馭。
之:代詞,指千裏馬。
29 以其道:按照(驅使千裏馬的)正確的方法。
(以:按照)道:正確的方法。
30 食之:食,通“飼”,喂。
31 盡其材:竭盡它的才能。
這裏指喂飽馬,使它日行千裏的能力充分發揮出來。
材:通“ 才 ”才能。
32 鳴:馬叫,33 通其意:通曉它的意思。
34 執:拿。
35 策:馬鞭,這裏指驅使36 臨:麵對37 嗚呼:表示驚歎,相當於“唉”。
38 其(1):難道,表反問語氣,難道。
39 其(2):恐怕,表推測語氣,確實。
40 邪:通“ 耶 ”,表示疑問的語氣詞。
相當於“嗎”41 知:懂得,了解,認識。
42 千裏馬:原指善跑的駿馬,可以日行千裏。
現在常用來比喻人才;特指有才華的人。
43 食馬者:指不懂得重用人才的官吏。
44 伯樂:賢明的君主,懂得如何重用人才。
通假字(1)才美不外見: “ 見 ” 通“ 現 ”,顯現、表現。
(2)食之不能盡其材:“ 食”通“飼”飼養;“ 材 ” 通 “ 才 ”,才能。
(3)其真無馬邪: “ 邪 ” 通 “ 耶 ” ,表示疑問,相當於“ 嗎 ”。
(4)食馬者不知其能千裏而食也:“食”通“飼”,喂養。
(5)祇辱於奴隸人之手:“祇”通“隻”,隻是。
希望可以幫到你!
《馬說》一句原文對應一句翻譯
展開全部 世有伯樂,(世上先有了伯樂)然後有千裏馬。
(這樣以後才有千裏馬)千裏馬常有,(千裏馬是經常有的)而伯樂不常有。
(可是伯樂卻不經常有)故雖有名馬,(所以,即使是很名貴的馬)辱於奴隸之手,(隻辱沒在馬夫的手裏)駢死於槽櫪之間,(跟普通的馬一起死在馬廄裏)不以千裏稱也。
( 而不用千裏馬稱呼)馬之千裏者,(日行千裏的馬)一食或盡粟一石。
(有時吃一頓就要吃盡一石的糧食)食馬者,(馬夫)不知其能千裏而食也。
(不按照它能日行千裏的能力來喂養它)是馬也,(這樣的馬)雖有千裏之能,(雖然有日行千裏的能力)食不飽,(但是吃不飽)力不足,(力氣不足)才美不外見,(它的才能和出色的資質也就表現不出來)且欲與常馬等不可得,(想和平常的馬一樣都不行)安求其能千裏也。
(又怎麼能要求它日行千裏呢 )策之不以其道,(駕馭它不按照駕馭千裏馬的方法)食之不能盡其材,(喂養它不能使它的才能充分發揮出來)鳴之而不能通其意,(聽著它嘶叫卻不知道它要表達的意思)執策而臨之,(馬夫拿著鞭子站在它跟前)曰:“天下無馬。
”嗚呼!其真無馬耶?其真不知馬也!( 說:“天下沒有千裏馬!”唉!難道真的沒有千裏馬嗎?恐怕是他們真的不識千裏馬吧)...
我要這篇文言文翻譯?
所有的工匠製作器物,必定要經過多次轉換(改變形態)才能最終做成。
我輩作文,也必須經多次刪改潤色,才能成為文章,這道理是一樣的。
聽說歐陽文忠公作《晝錦堂記》,原稿開頭兩句是“仕宦至將相,富貴歸故鄉”,多次改訂,最後乃才添兩“而”字。
(即改為“仕宦而至將相,富貴而歸故鄉”);作《醉翁亭記》,原稿起處有數十字。
(歐陽修將原稿)粘貼在臥室內,(反複推敲修改),到後來隻得“環滁皆山也”五字。
他平生作文章,都是如此。
甚至有不留下原稿一字的(情況)。
最近聽說我同鄉朱梅崖先生每寫成一篇文章,必定粘稿於壁,每天常看,動輒刪去十餘字。
到實在沒有可以刪除時,這才定稿給人看。
這都是後輩學人所應當仿效的啊。
關於《馬說》的翻譯問題:“是馬也,雖有千裏之能”一句中“雖”如...
1.(1)喂,現在寫作“飼” (2)吃完 2.食 馬 者 / 不 知 其 能 千 裏/ 而 食 也。
3.(1)想和普通的馬一樣尚且不能夠,又怎麼能讓它日行千裏呢? (2)驅使他不能按照(驅使)千裏馬的方法,喂養它不能喂飽它而使它的才能施展出來,馬嘶鳴卻不能通曉它的意思。
4.伯樂不常有 其真無馬邪?其真不知馬也。
5.表達了作者懷才不遇,壯誌難酬之情和對統治者埋沒、摧殘人才的憤懣和控訴。
希望統治者能識別人才,重用人才,使他們能充分發揮才能。
《馬說》中“馬之千裏者”的“之”是什麼意思?
主旨 世有伯樂,然後又千裏馬.千裏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譯文 世上有了伯樂,然後才有千裏馬.千裏馬經常有,可是伯樂卻不常有.因此即使有名貴的馬,也隻是在奴隸的手中受盡侮辱,跟普通的馬一同死在馬廄裏,不能憑借日行千裏的能力而著稱. 日行千裏的馬,一頓有時能吃一擔糧食.喂馬的人不知道它能日行千裏,把它當作普通馬來喂養.這樣的馬,即使有日行千裏的才能,但是吃不飽,力氣不足,它的才能和美好的素質也就表現不出來,想要跟普通的馬相等尚且辦不到,又怎麼能要求它日行千裏呢? 驅使它不按照正確的方法,喂養它又不能使它充分發揮自己的才能,它叫,卻不能通曉它的意思,握著鞭子走到千裏馬的跟前說:“天下沒有千裏馬!”唉!難道真沒有千裏馬嗎?恐怕真不認識千裏馬吧!
語文文言文《馬說》全句解
世有伯樂,然後有千裏馬。
千裏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
故雖有名馬,隻(zhǐ)辱於奴隸人之手,駢(pián)死於槽(cáo)櫪(lì)之間,不以千裏稱也。
馬之千裏者,一食(shí)或盡粟(sù)一石(dàn,今音為shí)。
食(sì)馬者不知其能千裏而食(sì)也。
是馬也,雖有千裏之能,食(shí)不飽,力不足,才美不外見(xiàn),且欲與常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裏也?策之不以其道,食(sì)之不能盡其材,鳴之而不能通其意,執策而臨之,曰:“天下無馬!”嗚呼!其真無馬邪(yé)?其真不知馬也。
世間有了伯樂,然後才有千裏馬。
千裏馬經常有,可是伯樂不會經常有。
所以即使有出名的馬,也隻是辱沒在仆役的馬夫的手裏,和普通的馬一起死在馬廄的裏麵,不因為日行千裏而出名。
日行千裏的馬,吃一頓有時吃完糧食一石。
喂馬的人不知道它能夠日行千裏,而沒有喂養。
所以這樣的馬,雖然有日行千裏的才能,但是吃不飽,力氣不足,才能和優點不能從外麵表現。
尚且想要和普通的馬一樣都做不到,怎麼能要求它能夠日行千裏呢? 駕馭它不安照駕馭千裏馬的方法,喂養它不能夠充分發揮它的才能,千裏馬嘶鳴,卻不能懂得它的意思,隻是握著馬鞭站到它的跟前,說:“天下沒有千裏馬!”唉,難道是真的沒有千裏馬嗎?還是不認識千裏馬啊?
初二文言文《馬說》《陋室銘》《核舟記》《活版》
《馬 說》 韓 愈 世有伯樂,然後有千裏馬。
千裏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
故雖有名馬,辱於奴隸之手,駢死於槽櫪之間,不以千裏稱也。
馬之千裏者,一食或盡粟一石。
食馬者,不知其能千裏而食也。
是馬也,雖有千裏之能,食不飽,力不足,才美不外見,且欲與常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裏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盡其材,鳴之而不能通其意,執策而臨之,曰:“天下無馬。
”嗚呼!其真無馬耶?其真不知馬也! 翻譯如下: 《馬 說》 韓 愈 世間有了伯樂,然後才會有千裏馬。
千裏馬經常有,可是伯樂卻不會經常有。
所以即使是雄健的馬,也隻能在仆役的手下受屈辱,和普通的馬一起死在馬廄裏,不會獲得千裏馬的稱號。
日行千裏的馬,一頓或許能吃下一石糧食。
喂馬的人不懂得要根據它日行千裏的本領來喂養它。
(所以)這樣的馬,雖然有日行千裏的才能,卻吃不飽,力氣不足,它的才能和美好的素質也就表現不出來,想要跟普通的馬相等尚且辦不到,又怎麼能要求它日行千裏呢? 鞭策它,不按正確的方法,喂養它,又不能使它充分發揮自己的才能,聽它嘶叫,卻不懂得它的意思,(隻是)拿著鞭子站在它跟前說:“天下沒有千裏馬!”唉!難道果真沒有千裏馬嗎?其實是他們真不識得千裏馬啊! 陋室銘 作者:劉禹錫 原 文: 山不在高,有仙則名。
水不在深,有龍則靈。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苔痕上階綠,草色入簾青。
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
可以調素琴,閱金經。
無絲竹之亂耳,無案牘之勞形。
南陽諸葛廬,西蜀子雲亭。
孔子雲:“何陋之有?” 譯 文: 山不一定要高,有了仙人就著名了。
水不一定要深,有了龍就靈異了。
這雖是簡陋的房子,隻是我的品德美好(就不感到簡陋了)。
青苔碧綠,長到台階上,草色青蔥,映入簾子中。
與我談笑的是博學的人,往來的沒有不懂學問的人。
可以彈奏樸素的古琴,閱讀珍貴的佛經。
沒有嘈雜的音樂擾亂兩耳,沒有官府公文勞累身心。
它好比南陽諸葛亮的茅廬,西蜀揚子雲的玄亭。
孔子說:“有什麼簡陋的呢?” 原文 明有奇巧人曰王叔遠,能以徑寸之木,為宮室、器皿、人物,以至鳥獸、木石,罔不因勢象形,各具情態。
嚐貽餘核舟一,蓋大蘇泛赤壁雲。
舟首尾長約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許。
中軒敞者為艙,箬篷覆之。
旁開小窗,左右各四,共八扇。
啟窗而觀,雕欄相望焉。
閉之,則右刻「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左刻「清風徐來,水波不興」,石青糝之。
船頭坐三人,中峨冠而多髯者為東坡,佛印居右,魯直居左。
蘇黃共閱一手卷;東坡右手執卷端,左手撫魯直背;魯直左手執卷末,右手指卷,如有所語。
東坡現右足,魯直現左足,身各微側;其兩膝相比者,各隱卷底衣褶中。
佛印絕類彌勒,袒胸露乳,矯首昂視,神情與蘇黃不屬。
臥右膝,詘右臂支船,而豎其左膝,左臂掛念珠倚之,珠可曆曆數也。
舟尾橫臥一楫。
楫左右舟子各一人。
居右者椎髻仰麵,左手倚一衡木,右手攀右趾,若嘯呼狀。
居左者右手執蒲葵扇,左手撫爐,爐上有壺,其人視端容寂,若聽茶聲然。
其船背稍夷,則題名其上,文曰「天啟壬戌秋日,虞山王毅叔遠甫刻」,細若蚊足,鉤畫了了,其色墨。
又用篆章一,文曰「初平山人」,其色丹。
通計一舟:為人者五,為窗者八,為箬篷,為楫,為爐,為壺,為手卷,為念珠者各一;對聯、題名並篆文,為字共三十有四;而計其長,曾不盈寸,蓋簡桃核修狹者為之。
魏子詳矚既畢,詫曰:嘻!技亦靈怪矣哉!莊、列所載,稱驚猶鬼神者良多,然誰有遊削於不寸之質,而須麋了然者?假有人焉,舉我言以複於我,我必疑其誑。
乃今親睹之。
繇斯以觀,棘刺之端,未必不可為母猴也。
嘻!技亦靈怪矣哉! 譯文 明朝有個特別手巧的人名叫王叔遠,能夠用直徑一寸的木頭,雕刻房屋、器具、人物,以及鳥獸、樹木、石頭,沒有不順著木頭原來的樣子模擬那些東西的形狀,各有各的情態。
王叔遠曾經贈送給我一個用桃核雕刻成的小船,原來刻的是蘇東坡坐船遊覽赤壁。
船從頭到尾長大約八分多一點,高大約兩粒黍子左右。
中間高起並開敞的部分,是船艙,用篛竹葉做成的船篷覆蓋著它。
旁邊開著小窗,左右各有四扇,一共八扇。
打開窗戶來看,雕刻有花紋的欄杆左右相對。
關上窗戶,就看到右邊刻著“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左邊刻著“清風徐來,水波不興”,用石青塗在刻著字的凹處。
船頭坐著三個人,中間戴著高高的帽子並且有很多胡須的人是蘇東坡,佛印在他的右邊,魯直在他的左邊。
蘇東坡、黃魯直一起看一幅書畫橫幅。
蘇東坡用右手拿著書畫橫幅的右端,用左手輕按魯直的脊背。
魯直左手拿著橫幅的末端,右手指著書畫橫幅,好像在說什麼話。
蘇東坡露出右腳,黃魯直露出左腳,各自略微側著身子,他們的互相靠近的兩個膝蓋,各自隱蔽在書畫橫幅下麵的衣褶裏麵。
佛印極像彌勒菩薩,敞開胸襟露出兩乳,抬頭仰望,神態表情和蘇東坡、黃魯直不相關聯。
佛印平放著右膝,彎曲著右臂支撐在船上,並豎起他的左膝,左臂掛著念珠靠著左膝,念珠可以清清楚楚地數出來。
船尾橫放著一支船槳。
船槳的左右兩邊各有一個船工。
在右邊的人梳著椎形的發髻,仰...
2013年河北省中考文言文翻譯
翻譯:我們寫文章,也是要經過多次的刪改,潤飾,然後文章才算寫好.這兩者的道理是一樣的.聽說歐陽修寫《晝錦堂記》,原稿的前兩句是“仕宦至將相,富貴歸故鄉”,後來修改了好多次,最後加了兩個“而”字。
他寫《醉翁亭記》的時候,原稿開始的地方有幾十字。
粘到臥室牆上天天修改。
到後來隻留了“環滁皆山也”五個字。
他平生寫文章文,都是如此。
甚至有不存原稿一字的人。
近來聽聞我們這裏的朱梅崖先生每寫文章一篇,必定要把稿子粘到牆上,每天仔細看,然後去十餘字.直到實在刪不了,才脫稿拿給別人看。
這些都是學子們應該學習的.原題及答案:2013年河北省閱讀下麵的文言文,回答10~14題。
(14分)(一)廿二日天稍和,偕數友出東直,至滿井。
高柳夾堤,土膏微潤,一望空闊,若脫籠之鵠。
於時冰皮始解,波色乍明,鱗浪層層,清澈見底,晶晶然如鏡之新開而冷光之乍出於匣也。
山巒為晴雪所洗,娟然如拭,鮮妍明媚,如倩女之靧麵而髻鬟之始掠也。
柳條將舒未舒,柔梢披風,麥田淺鬣寸許。
10.用朱自清《春》中的句子描述加線句子所寫的景物。
(l分)11.這段文字描寫的內容是什麼?蘊涵了作者怎樣的情感?(4分)(二)我輩作文,必幾經刪潤①,而後文成。
聞歐陽文忠作《晝錦堂記》,原稿首兩句是:“仕宦②至將相,富貴歸故鄉。
”再四改訂,最後乃添兩“而”字。
作《醉翁亭記》,原稿處有數十字。
粘之臥內,到後來又隻得“環滁皆山也”五字。
其平生為文,皆是如此,甚至有不存原稿一字者。
近聞吾鄉朱梅崖③先生,每一文成,必粘稿於壁,逐日熟視,輒④去十餘字。
旬日以後,至萬無可去,而後脫稿⑤示人。
此皆後學所當取法也。
①刪潤:刪改和潤色。
②仕宦:指做官。
③朱梅崖:清代進士。
④輒:總是。
⑤脫稿:(著作)寫完12.下列句子中,加著重號的“而”與例句中的“而”用法相同的一項是(2分)【 】例句:富貴而歸故鄉A.雜然而前陳者(《醉翁亭記》)B.乃記之而去(《小石潭記》)C.然後知生於憂患而死於安樂也(《生於憂患,死於安樂》)D.鳴之而不能通其意(《馬說》)13.把下麵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
(4分)每一文成,必粘稿於壁,逐目熟視,輒去十餘字。
14.“此皆後學所當取法也”一句中的“法”具體指什麼?(3分)答案: 10.(1分)山朗潤起來了11.(4分)描寫滿井明媚的早春景色;蘊含了作者欣喜愉悅的感情。
(每問2分,意思對即可)12.(2分)B13.(4分)每寫完一篇文章,一定把它粘貼在牆壁上,天天仔細閱讀,每次總會刪除十多個字。
(每句1分,意思對即可)14.(3分)作文,必幾經刪潤,而後成文。
轉載請注明出處句子大全網 » 《馬說》重點詞語解釋和翻譯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