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很喜歡飲食的文化,買過好幾本關於吃的書。汪老落筆,平淡處見收放。最早讀汪老的文章是《胡同文化》,選在高中課本裏。後來讀到《受戒》,為之絕倒。那種清新樸實唯美淡婉除了汪曾祺,更有誰呢?
汪曾祺師從沈從文,受老師的影響很大。但若沈從文的文章是山間的虎耳草,汪曾祺的文章就是帶有水鄉氣的菱荇,自有一種淡淡的清香。
《葵.薤》,《十五從軍行》我也讀過,並未悟出其中單葵就有大學問。“采葵持作羹”,葵就是冬莧菜,在四川、江西、湖南、湖北等省有。在吳其浚的《植物名實圖考》則列為蔬菜第一品。
葵原來在中國古代一度是最重要的蔬菜,《詩經》有“七月烹葵及菽”。後魏《齊民要術》以《種葵》為蔬菜第一篇。
據汪老說葵的味道與木耳菜相似:滑的。木耳菜稱落葵,葵的一種。在食堂吃了幾次,都難以下咽,有一種類似茼蒿的野菜的味道。
“薤”原來就是“藠頭”的葉子,“藠頭”小時候吃過幾次,那時覺得極像蒜,現在發現還是有很大區別的。室友室西安人,聽說吃羊肉泡饃要就著糖蒜,和醃藠頭的方法相似。
薤葉極細,故漢樂府有挽歌寫道“薤上露,何易唏,露唏明朝還落複,人死一去何時歸”,悲惋至極!
托物言誌的文章帶賞析句子
“托物言誌”類範文例文1:春光燦爛複燦爛;秋色蕭索複蕭索。
又一個果香飄溢的金秋,又一個辭舊迎新的九月。
重新踏入這個生活了三年的校園,校園依舊美麗,花草依舊清香,然而,心卻不似往年那樣坦然。
繞著熟悉的校園轉過一圈,不知不覺卻又回到那棵熟悉的銀杏樹旁邊,心中萬般悵然。
這時一片金黃的銀杏葉被風吹了下來。
它極不情願地在空中掙紮著盤旋了幾圈,最終還是飄向了大地。
走過去,撿起那片銀杏葉放在掌心,金黃色的葉子像把扇,像隻蝶,又像一個嬌弱的小女孩——不堪一擊,正如我的不堪一擊一樣。
看著它不禁眼前一陣模糊,於是一顆晶瑩剔透的東西落在了這隻金黃色的小精靈身上,實在不忍心讓它如此墜落,於是便把它夾在書本裏。
慢慢的,書本變得越來越厚。
一個風雨交加的午後,我又一次來到這棵銀杏樹旁,看著滿地的落葉上那些匆匆移動的腳步,心痛極了,卻又無能為力。
抬起頭,看著光 禿禿的老銀杏,它依舊那樣高大挺拔地立在那裏。
心裏不禁想:一夜之間,風雨凋零,然而它卻依舊抬頭挺胸,坦然地麵對這一切。
這時忽然想起了一句不知在哪兒看到的話:“落葉並不是死亡,隻是生命的一次退讓!”是啊,也許老銀杏能夠坦然地麵對葉枯葉榮的現實,正是由於它領悟到了生命的退讓吧! 想到這兒,我的心猛然間開闊了許多,於是朝著老銀杏微笑了。
然後,把那些變厚的書本拿出來打開,我要坦然地放飛這些黃色的小精靈,坦然地放飛自己那顆壓抑許久的心。
我明白,既然選擇遠方,便隻顧風雨兼程。
我明白了,既然選擇了複習的這條路,便不會再去為一時的榮辱而耿耿於懷。
我明白了,並不是所有的失誤都代表失敗,並不是所有的前進都通向成功。
我相信,落榜也並不是死亡,而是生命的退讓。
也許,做出退讓的生命會更美麗! 也許,來年的老銀杏一定會更加充滿生機的。
一棵銀杏樹的落葉,引發了一番生命的感悟。
作者以校園裏的一片銀杏葉為意象,蘊藉了自己對自然、人生的深刻思考,道出了一番催人深思、令人頓悟的人生哲理。
“老銀杏能夠坦然地麵對葉枯葉榮的現實,正是由於它領悟到了生命的退讓吧。
” 例文2: 冬季小語 林發 假如春季是大地的再生,那麼凋零的冬季不正是一種孕育嗎? 時序更迭,四季循環,像極一個人生命的曆程,由明媚清純的春進入熱情活力迸放而理想高燃的夏季,然後自盛放的夏轉入成熟的秋,由恬美成熟的秋進入沉思的冬季。
於凜冽的冬季,像極走完了人生另一個曆程,正期待另一次新的超越,正企望另一次新的突破,再展開另一種生命的新境界——期待另一個生命春天的來臨。
生命就是需要不斷超越,也需要不斷地突破,才不致枯滯的。
冬季真是屬於沉思而非凋零的季節,田野上,成熟的稻子已收割,田野裸裎自己的胸膛,沒有稻穗搖曳,更無從聽群蛙齊鳴,往昔有著青春絢麗,如今倒像進入禪境。
這時農人正忙著堆肥,成車成車的堆肥正肥沃著貧瘠的土地;在這冬季,泥土正吸收著新的養分,當明春來臨,牛犁翻鬆了新土,那土地就再洋溢無限的生機。
我們所熟知的自然界,有些動物正在冬眠,冬眠並非死亡,而是一種新的蛻化;有些樹木花草也棄絕了紅花綠葉,但那也不是枯死,明春嫩綠的新芽,將開展一個新的絢麗的夢境。
而守候一季的寒冬,你心裏正孕育著什麼?正想做何種的突破? 我們生命所以貧瘠,原因往往不是放棄了工作,而是因工作而放棄沉思;要不斷地工作,也要不斷地沉思。
生命原是一個不知來自何處去之何方的奇跡,存在也是一個時空的偶然,我們需要不停地奮鬥,高燃理想的赤子之心,來印證我們生命真正的存在,這樣我們便需活躍我們的思維,點燃靈台的明燈,照亮我們該走的路,以便我們繼續跋涉。
生命也是需要不斷跋涉的,不管昨日你有多少功績,不管昨日你靈園裏開了多少花朵,那是屬於昨日;若你一心沉湎昨日的喜悅,就難享今日更清純的歡欣。
今日,一個新的開始,更需要我們前進,更需要我們去孕育,人生是一條永遠走不完的旅程,需要生命的火把,直至成灰而淚盡…… 在這冬季,原不是告退的季節,守候一季寒冬,原在孕育明媚的春天。
詩人意味深長地說過:冬天來了,春天還會遠嗎?在冬季,讓沉思豐盈你的生命,也孕育更新你的疲憊或已充滿創傷的心靈,來孕育一個突破超越而新的春天。
冬季原是沉思的孕育的季節啊! 別放棄,別歎氣,別忘了冬季是沉思孕育的季節。
[賞析]《冬季小語》是篇說理性的散文。
它不以嚴密的邏輯見長,而以豐盈的哲思取勝,撇開對冬天景色的描繪,突出其思想境界的開拓,是構思的顯著特色。
摒棄消極的人生態度,尋求生命的輝煌,顯示出文章的價值取向。
它不是一曲叫人腸斷的悲歌,而是一首感奮精神的進行曲。
例文3:青草的聲音車永靜我一次次地從自己的小屋裏走上原野,我傾聽到了小草的聲音.春天了,它們從睡眠中醒來,在輕輕地舒展著腰身.春天的世界是多麼美好啊,溫暖的土地,和煦的陽光,還有柔和的春風,小草們競相從泥土裏伸出嫩嫩的小手來,和春天相握。
草以自己的柔韌步入了這個世界,那嫩嫩的令人驚喜的一點新綠在慢慢變大變濃,再染成一片片濃碧,然...
中考滿分作文重點語句賞析,每篇3個句子,一共20篇
如果我的心是一朵蓮花/正中擎出一枝點亮的蠟/熒熒雖則單是那一剪光/我也要驕傲地捧出輝煌……——林徽因《蓮燈》 -------“敬畏生命,生命的休戚與共是世界中的大事,自然不懂得敬畏生命,它以最有意義的方式產生著無數的生命,又以毫無意義的方式毀滅著他們……”阿爾伯特.史懷澤說。
——題記堅固的屏障在四川抗震救災中有這樣一個鏡頭深深刺痛了我的心:一個剛為人母的女子,還未曾體會到初為人母的快樂,還未聽到孩子的一句媽媽,就已獨自走上通往天堂的不歸路,但當救援人員移開石板的那一刻我們驚呆了,淚水如雨而下——年輕的母親以自己的雙臂為幼兒圈起了一個生命的屏障,無限生的希望,透過石板傳來嬰兒陣陣的啼哭聲,聽在我們的耳裏是多麼振奮人心,為母親的壯舉,為母愛的偉大,為母愛的本能。
母愛是高尚的渾厚的,無私的,即便用盡一生的愛也無法報答母親的綿綿深情,有人把母親比作一堵高牆,做兒女的就是因為有了這堵高牆才會無憂無慮的生活,才有了避風的港灣……生命的橋梁天空的霞光漸漸淡了下去,深紅的顏色變成了緋紅,緋紅又變為淺紅。
最後,當這一切紅光都消失了的時候,那突然顯得高而遠的天空,則呈現出一片肅穆的神色,在一片廢墟中,我們找到了生的奇跡:一個堅強的教師以自己的身軀撐起了一個如橋梁做的藏匿處,幾個孩子無一死亡,而此時的老師早已了無人形……麵對老師的善舉,我們洞悉了:人的善行出於愛,正是因為他對孩子們的愛才能支起那不朽的生命的橋梁,這個世界正是因為有了愛才變得美好;因為有了愛才會出現一方有難,八方支援的盛景。
在人生的道路上,隻要我們擁有一顆愛心,就會擁有許多。
生命的禮讚“惟當同心人,可與論金鐵。
”在報道中我們看到了來自世界各地的支援,感受到了來自世界各地的關愛。
無數的支援隊員默契的配合著,緊張有序而高效的抱救著有生還希望的人民,也許這些人之前並不認識,但此刻卻因彼此之間的信念而將他們的心與心連在了一起,密不可分,此刻他們的瞳目中隻剩下了救援這兩個刺眼的大字,無論救援的路上有多少阻礙,此刻在他們的心中早已蕩然無存……他們共同的目標而努力,為了共同的勝利而作戰,為了共同的希望而盡情揮灑汗水……“當個人集中到一個集體時,個人具有的抑製作用逐漸消失,所有那些作為原始時代的遺跡而潛伏在人身上是殘忍的,獸性和破壞性的本能則被挑動起來,去尋找自由滿足。
不過,在暗示的影響下,集體也能以刻己的,無私的和獻身於某個理想的形式取得高度的成就……”春天來了花季,如馬蹄般穿花而過,留下一串絕美的回響,扣開心扉,發覺是青春來了。
青春來了,彼時的我不在不諳世事,換上了一件梔子花的襯衫,衣角微微綻放在陽光中,溫柔地擺動。
青春來了,生羽扇綸巾而神魂顛倒。
我安靜地伏在窗邊,一縷暖陽拂過我的麵龐,看著郭敬明的《夏至未至》,感受著屬於青春的疼痛和黯然神傷;讀著韓寒的《三重門》的悲哀,不覺發現自己也現在三重門的窘境中。
我知道,那是青春來了,所以我不計較為哪些優美的篇章而流下的淚;我知道那是青春來了,所以我開始羨慕著十裏洋場中的人們:張愛玲的愛情,林徽因的才情;關紫蘭的閑情。
青春來了,風乍起,吹皺一池春水,留給心中一片小小的悸動。
青春來了,我成功地掙脫了稚氣,換上了成熟的花衣,我成功蒂換下了膩人的娃娃音,歌聲低沉而安穩。
青春來了,自以為孤獨的我開始關注幾米的漫畫,那些或成熟或沉穩的色彩總能引起我的共鳴,似乎是一夜之間,我就從梵高筆下的向日葵落魄到幾米筆下的小孩子。
青春來了,青春帶給我們無數種可能,我抓住“拚搏”這條繩子,努力向上攀爬。
青春來了,我也打開心門,收納春暖花開,等待四季輪回。
沒有徘徊,沒有拚搏的青春,是來的不完整的。
你是否在惆悵?是否眼神堅定地眺望著遠方?同樣的時間,同樣如花般的夢生活的音樂——鍋碗瓢盆的交響曲。
生活的顏色——赤橙黃綠青藍紫。
那麼生活的滋味呢?自然是酸甜苦辣鹹五味瓶啦。
不信?那就去體驗吧!甜的滋味有,苦的滋味更有。
學習生活就是苦的感覺。
這不,數學老師留下的兩黑板作業剛抄完,語文老師又帶來一張考卷,老師說:“要好好消化。
”真是“無邊作業蕭蕭下,不盡考卷滾滾來。
”沒有幾個同學不伸長舌頭拉長臉,苦啊苦!生活是一杯清茶,要你去細細品嚐。
酸甜苦辣,紅黃藍綠,將生活編織成一首甜美的歌,一幅斑斕的畫。
讓我們去體驗,你會發現它是多姿多彩的。
在《春》裏找出五句句子並賞析
《春》是朱自清散文中的名篇佳作,但在作者生前,它卻沒有收入朱先生的散文集中。
《春》不僅在解放前被編入中學語文教材,1981年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學語文編輯室編的《語文》第一冊,也收錄了它。
《春》是一篇滿貯詩意的散文。
它以詩的筆調,描繪了我國南方春天特有的景色:綠草如茵,花木爭榮,春風拂煦,細雨連綿,呈現一派生機和活力;在春境中的人,也精神抖擻,辛勤勞作,充滿希望。
《春》是一幅春光秀麗的畫卷, 《春》是一曲讚美青春的頌歌。
作品起始寫道:“盼望著,盼望著,東風來了,春天的腳步近了。
”兩個“盼望著”的詞語重疊,強化了人們對春天的期盼。
“春天的腳步近了”,更把春天擬人化,似乎春天正在大踏步向我們走來。
看:“一切都像剛睡醒的樣子,欣欣然張開了眼。
山朗潤起來了,水長起來了,太陽的臉紅起來了。
”作者先從總的方麵描繪春境,勾畫出大地回春萬物複蘇的景象。
接著,作者推出五個特寫鏡頭,細致入微地描繪春天的動人景象。
第一個特寫鏡頭是春草:“小草偷偷地從土裏鑽出來,嫩嫩的,綠綠的。
”作者不僅寫出了春草的嫩綠、綿軟,而且還攝下了它對人的誘惑力:人們在草地上“坐著,躺著,打兩個滾,踢幾腳球,賽幾趟跑,捉幾回迷藏。
”這裏的綠茵,已不是單純的自然景物,而成了人們生活的親愛的伴侶——景物變成了情物。
第二個特寫鏡頭是花木爭榮:“桃樹、杏樹、梨樹,你不讓我,我不讓你,都開滿了花趕趟兒。
紅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
”不僅果樹之花爭相鬥妍,而且野花遍地,萬紫千紅。
眾花還以其特有的色香,吸引無數的蜜蜂“嗡嗡地鬧著”,大小蝴蝶翩翩起舞。
這些描寫,活現出春意盎然的氣氛。
作者不以再現自然花色為滿足,還特意馳騁想象的翅膀寫道:果樹之花“帶著甜味,閉了眼,樹上仿佛已經滿是桃兒、杏兒、梨兒。
”想象不僅拓寬了描寫的視野,更從未來角度渲染了春花的可愛。
第三個特寫鏡頭是春風。
較之春花來說,春風是不容易描寫的。
朱自清寫春風,主要抓住了兩點,一是春風的柔和,二是它具有傳聲送味的作用。
作者先用南宋誌南和尚的“吹麵不寒楊柳風”的詩句,來狀寫春風的溫暖,柔和;他猶恐讀者不易領會,馬上來了一句人人能領會的摹寫:“像母親的手撫摸著你”。
“風裏帶來些新翻的泥土的氣息,混著青草味,還有各種花的香,都在微微濕潤的空氣裏醞釀”。
作者從傳味角度寫春風,不僅強化了春的氛圍,也將此段與上兩段關於草、花的描寫自然地連接起來。
春風還把春鳥的歌唱、牧童的笛音,送入人的耳膜,“與輕風流水應和著”。
作者從多方位描寫春風,把這個本來不易表現的事物也寫得栩栩如生。
第四個特寫鏡頭是春雨。
朱自清寫南方的春雨連綿:“看,像牛毛,像花針,像細絲,密密地斜織著,人家屋頂上全籠著一層薄煙。
”這種雨,使樹葉子“綠得發亮,小草也青得逼你的眼”。
雨夜,一點點黃暈的燈光,“烘托出一片安靜而和平的夜”。
白天,“地裏工作的農夫,披著蓑,戴著笠的”——這儼然是一幅春雨農耕圖了。
第五個特寫鏡頭是春境中人的活動。
前四幅畫麵以寫自然景色為主,這幅畫麵則突出人的作為:“城裏鄉下,家家戶戶,老老小小,他們也趕趟兒似的。
一個個都出來了。
舒活舒活筋骨,抖擻抖擻精神,各做各的一份事去”。
在春天,花兒“趕趟兒”地開;人們為了迎春,“也趕趟兒似的”走出家門。
在春天,花卉爭榮,各不相讓;人們“一年之計在於春”,也以隻爭朝夕的精神投入了工作。
在以上盼春、繪春的基礎上,作品最後唱起了對春的讚歌: 春天像剛落地的娃娃,從頭到腳都是新的,它生長著。
春天像小姑娘,花枝招展的,笑著,走著。
春天像健壯的青年,有鐵一般的胳膊和腰腳,他領著我們上前去。
這裏,作者用三個比喻性的排比句式,說明春天是新鮮、美麗、歡快、具有強大生命力的;人類也應當踏著春天的步伐,去創造美好幸福的生活。
《春》是一篇描寫自然風光的出色散文,將它與此前的同類題材《荷塘月色》,使人感到它有兩點突出的變異:一是感情格調有所不同;二是語言風格的變化。
讀《荷塘月色》,使人感到其中流露出作者淡淡的哀愁,而《春》的感情基調則輕鬆愉快、充滿活力。
何以會如此?我猜想至少有這樣兩個原因:一是本文係朱自清應約為中學撰寫的語文教材,從培養青年進取向上出發,作者采用了相應的積極、樂觀的感情基調。
二是作品的青春活力,反映了作者寫作時的心境。
《春》大概寫於1932年下半年或1933年初。
1932年8月,朱自清漫遊歐洲回國不久,便與陳竹隱女士結為美滿夫妻,並於同年9月出任清華大學中國文學係主任;33年4月,又喜得貴子。
朱自清生活中的順境與幸事,不能不對《春》的抒情格調產生影響。
作者樂觀感情的傾注,使得作品情景交融、詩情與畫意結合。
再從語言方麵看,《荷塘月色》的語言固然是漂亮的,但有雕琢痕跡,不夠自然。
而《春》的語言則簡樸、活脫、口語化。
如寫草,“園子裏,田野裏,瞧去,一大片一大片滿是的”;寫花,“你不讓我,我不讓你,都開滿了花趕趟兒”。
這些語言都是從生活中提煉出來的...
摘抄好詞好句加賞析
1.心靈的房間,不打掃就會落滿灰塵。
蒙塵的心,會變得灰色和迷茫。
我們每天都要經曆很多事情,開心的,不開心的,都在心裏安家落戶。
心裏的事情一多,就會變得雜亂無序,然後心也跟著亂起來。
有些痛苦的情緒和不愉快的記憶,如果充斥在心裏,就會使人委靡不振。
所以,掃地除塵,能夠使黯然的心變得亮堂;把事情理清楚,才能告別煩亂;把一些無謂的痛苦扔掉,快樂就有了更多更大的空間。
賞析:人,隻有量力而行,該放就放,當止則止,才能在輕鬆快樂的節奏中,收獲真正應該屬於自己的那份成功。
2.苦樂全憑自已判斷,這和客觀環境並不一定有直接關係,正如一個不愛珠寶的女人,即使置身在極其重視虛榮的環境,也無傷她的自尊。
擁有萬卷書的窮書生,並不想去和百萬富翁交換鑽石或股票。
滿足於田園生活的人也並不豔羨任何學者的榮譽頭銜,或高官厚祿。
賞析:你的愛好就是你的方向,你的興趣就是你的資本,你的性情就是你的命運。
各人有各人理想的樂園,有自已所樂於安享的花花世界。
3.微笑著,去唱生活的歌謠。
不要抱怨生活給予了太多的磨難,不必抱怨生命中有太多的曲折。
大海如果失去了巨浪的翻滾,就會失去雄渾,沙漠如果失去了飛沙的狂舞,就會失去壯觀,人生如果僅去求得兩點一線的一帆風順,生命也就失去了存在的魅力。
賞析:微笑著彈奏從容的弦樂,去麵對挫折,去接受幸福,去品味孤獨,去戰勝憂傷。
4.承受幸福。
幸福需要享受,但有時候,幸福也會輕而易舉的擊敗一個人。
當幸福突然來臨的時候,人們往往會被幸福的旋渦淹沒,從幸福的顛峰上跌落下來。
承受幸福,就是要珍視幸福而不是一味的沉澱其中,如同麵對一壇陳年老酒,一飲而盡往往會爛醉如泥不省人事,隻有細品慢咂,才會品出真正的香醇甜美。
賞析:人生是一種承受,需要學會支撐。
支撐事業,支撐家庭,甚至支撐起整個社會,有支撐就一定會有承受,支撐起多少重量,就要承受多大壓力。
5.不要在人我是非中彼此摩擦。
有些話語稱起來不重,但稍有不慎,便會重重地壓到別人心上;當然,也要訓練自己,不要輕易被別人的話紮傷。
不能決定生命的長度,但你可以擴展它的寬度;不能改變天生的容貌,但你可以時時展現笑容;不能企望控製他人,但你可以好好把握自己;不能全然預知明天,但你可以充分利用今天;不能要求事事順利,但你可以做到事事盡心。
賞析:一個人的快樂,不是因為他擁有的多,而是因為他計較的少。
多是負擔,是另一種失去;少非不足,是另一種有餘;舍棄也不一定是失去,而是另一種更寬闊的擁有。
6. 人生如夢。
生命從無到有,又從有走向無,生生死死,構成社會和世界。
從人生無常這一點來說,人生有如夢幻。
因此,一個 人隻有活得有聲有色、有滋有味,才不枉到這世界上走一回。
“浮生若夢”, “人生幾何”,從生命的短暫性來說,人生的確是一場夢。
因此如何提高生活的質量,怎樣活得有意義,便成了人們的一個永久的話題;“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與永恒的自然相比,人生不過是一場夢。
賞析:從這個意義上來說,在這大自然的包容中,在這曆史的長河中, “人過留跡,雁過留聲”,人來到這世界上走一遭,應當留下一點足跡,一點與山河同在的精神。
7.對於心靈來說,人奮鬥一輩子,如果最終能掙得個終日快樂,就已經實現了生命最大的價值。
有的人本來很幸福,看起來卻很煩惱;有的人本來該煩惱,看起來卻很幸福。
活得糊塗的人,容易幸福;活得清醒的人,容易煩惱。
這是因為,清醒的人看得太真切,一較真兒,生活中便煩惱遍地;而糊塗的人,計較得少,雖然活得簡單粗糙,卻因此覓得了人生的大境界。
賞析:人生的煩惱是自找的。
不是煩惱離不開你,而是你撇不下它。
每個人都是幸福的。
隻是,你的幸福,常常在別人眼裏。
8.我可以把我的友誼在水彩畫幅創作的光彩熠熠,衷情中義。
也許有一天,當時間流逝,早已不小心掉進了遺忘的心湖。
記憶的湖水衝淡了美麗的色彩,淡卻了當年的鐵膽錚錚之情,笑傲江湖,乘風破浪。
那幅畫早已變的卻是齷齪不堪,不得不令人深深惋惜。
也許是女媧給人類創造了甜美彩畫,怕人類不珍惜,加點神水的斑跡,希望給人類帶來多姿多彩的畫麵,在坎坷中鍛造人類的靈性吧。
賞析: 真不知是人心暫時停留了人生水彩的保值期,還是歲月衝淡了人生水彩的奪目光環。
9.幸福是要自己去尋找的,無論你在空間的哪一個角落,在時間的哪一個時刻,你都可以享受幸福,哪怕是你現在正在經曆著一場大的浩劫,你也應該幸福,因為你可以在浩劫中看到曙光,能從浩劫中學到很多別人可能一輩子都學不到的東西,當你擁有了別人所不曾擁有的東西那你就是唯一。
賞析:靜下心來好好想想你所走過的路,體驗過的生活,你就會覺得其實你一直活在幸福的包圍圈中。
10. 人生如畫,生活本身是一副畫,但在涉世未深時,我們都是閱讀觀畫的讀者,而經過了風雨,辯別了事物,我們又變成書中的主角,在各自演譯著精彩.幸福更是一種感覺,幸福是一縷花香,當花開放在心靈深處,隻需微風輕輕吹動,便能散發出悠悠的,讓人陶醉的芳香。
我們!都有責任!賞...
好句好段賞析
展開全部描寫人物外貌的詞語 虎頭虎腦 眉清目秀 麵紅耳赤 白淨柔嫩 滿麵紅光 滿頭銀發 目光炯炯 雙目如潭 火眼金睛 濃眉大眼 慈眉善目 氣宇軒昂 高大魁梧 英姿颯爽 衣著得體 (2)描寫人物表情的詞語 眉開眼笑 破涕為笑 捧腹大笑 笑逐顏開 滿麵春風 洋洋得意 和顏悅色 悠然自得 容光煥發 神采飛揚 氣勢洶洶 神情沮喪 愁眉苦臉 沒精打采 淚流滿麵 (3)描寫人物心情的詞語 心花怒放 滿心歡喜 歸心似箭 心曠神怡 心潮起伏 心悅誠服 心事重重 憂心忡忡 心如刀絞 悲痛欲絕 怒火中燒 心驚膽戰 心慌意亂 心急如焚 心灰意冷 (4)描寫人物的句子 她的臉上有一雙帶著稚氣的、被長長的睫毛裝飾起來的美麗的眼睛,就像兩顆水晶葡萄。
這孩子黑虎頭似的臉上,生著一對銅鈴一般的大眼睛,十分精神。
他的眉毛時而緊緊地皺起,眉宇間形成一個問號;時而愉快地舒展,像個感歎號。
他那紅嘟嘟地臉蛋閃著光亮,像九月裏熟透地蘋果一樣。
他地耳朵白裏透紅,耳輪分明,外圈和裏圈很勻稱,像是一件雕刻出來地藝術品。
她那張小嘴巴蘊藏著豐富的表情:高興時,撇撇嘴,扮個鬼臉;生氣時,撅起的小嘴能掛住一把小油壺。
從這張嘴巴說出的話,有時能讓人氣得火冒三丈,抽泣不止,有時卻讓人忍俊不禁,大笑不已。
李老師有一頭漂亮得頭發,烏黑油亮,又濃又密,她站在陽光下,輕輕地一搖頭,那頭發就會閃出五顏六色地光環。
我地同學蕭紅,梳著一條大辮子,黑亮黑亮的,濃濃的眉毛下嵌著一雙烏黑發亮的大眼睛,看起來蠻漂亮的。
(1)描寫學習態度的詞語 勤奮 刻苦 認真 專注 鑽研 踏實 勤懇 虛心好學 發奮苦讀 腳踏實地 不恥下問 精益求精 刨根問底 廢寢忘食 手不釋卷 如饑似渴 持之以恒 一絲不苟 (2)專心學習的詞語 聚精會神 全神貫注 屏息凝視 目不轉睛 專心致誌 津津有味 掩卷沉思 神情專注 (3)描寫學習的佳句 小飛坐在座位上,埋頭隻顧寫呀寫呀,筆底下好像有源源不斷的泉水湧流出來,用不到一節課的時間,一篇作文竟全寫好了。
曉鴻恰好麵對窗戶坐著,午後的陽光射到她的圓臉上,使她的兩頰更加紅潤;她拿筆的手托著腮,張大的眼眶裏,晶亮的眸子緩慢遊動著,豐滿的下巴微微上翹——這是每當她想出更巧妙的方法來解決一道數學題時,為數學老師所熟悉、喜愛的神態。
每當我做作業時,筆尖沙沙響,好像小鳥在對我唱歌,又好像在鼓勵我:“你要不怕困難,勇攀高峰。
” 她站了起來,回答得那麼準確,那麼自然,那麼流暢,似乎早有準備似的。
她抑揚頓挫地朗誦著,聲調優美,娓娓動聽,舉座動容。
他這個調皮鬼,書念得太快了,劈劈啪啪,像是炒花生米一樣。
娟娟用普通話朗讀課文,聲音脆生生,很是好聽,連陽光也聽得入了迷,偷偷地從窗口鑽進了教室,落在她的書上,久久不願離開。
我貪婪地讀著書,如同一隻饑餓的小羊闖進芳草嫩綠的草地。
她鑽進浩如煙海的書籍裏,如魚兒進入了大海,忘記了時間的流逝。
他勉強打起精神,翻開書,開始就覺得一行行的字在上麵活動起來,像要飛;後來覺得隻是模模糊糊的一片,像一窩螞蟻在紙上亂爬。
他又埋頭寫起作業來,屋裏靜悄悄的,隻聽到鋼筆在紙上沙沙寫字的聲音。
同學們坐在教室裏,聚精會神地聽老師講課,像幾十株花兒在靜悄悄地承受著辛勤園丁的澆灌。
琅琅的讀書聲從各個教室飛出來,像動人的童聲大合唱,音符滿天。
描寫景物的句子,並賞析。
五句
1、世上再也沒有比時鍾更加冷漠的東西了:在您出生的那一刻,在您盡情地摘取青春幻夢的花朵的時刻,它都是同樣分秒不差地滴答著。
——高爾基《時鍾》賞析:這句話運用比喻象征擬人等手法,寫出了時鍾的無情,提醒我們珍惜時間。
2、人行秋色之中,腳下踩的,發上戴的,肩上似有意無意飄墜的,莫非明豔的金黃與黃金。
——餘光中《左手的掌紋》賞析:這句話運用比喻的修辭手法,把落葉比作黃金,生動形象。
3、那雪,白得虛虛幻幻,冷得清清醒醒,那股皚皚不絕一仰難盡的氣勢,壓得人呼吸困難,心寒眸酸。
——餘光中《聽聽那冷雨》賞析:這句話運用疊字,展現了文字的音韻美,表現了雪的冷豔與淒麗。
4、那花瓣落地時依然鮮豔奪目,如同一隻奉上祭壇的大鳥脫落的羽毛,低吟著壯烈的悲歌離去。
——張抗抗《牡丹的拒絕》賞析:這句話運用比喻的修辭手法,把落花比作羽毛,表現了牡丹卓越的風姿。
5、桔紅色的房屋,像披著鮮豔袈裟的老僧,垂頭合目,受著雨底洗禮。
——張愛玲《秋雨》賞析:這句話運用比喻的修辭手法,把房屋比作老僧,寫出了雨中房屋的淡定和冷清。
賞析的方法:1.詞語的使用是否準確、生動;2.運用了什麼樣的寫作方法,如襯托、諷刺、欲揚先抑、前後照應等;3.使用了什麼修辭手法,如比喻、擬人、誇張、排比、對偶、反複、設問、反問等;4.使用了什麼表達方式,如記敘中的議論、抒情、描寫等。
賞析語句!!謝謝!
1、“這一圈小山在冬天特別可愛”,“最妙的是下點小雪呀”,“那些小山太秀氣”都是直抒胸臆的句子。
2、結尾一句“這就是冬天的濟南”看似平淡,卻蘊含著“我愛濟南的冬天,我愛冬天的濟南”的無限情意。
3、虛實結合的句子,如“樹尖上頂著一髻兒白花,好像日本看護婦”,“山尖全白了,給藍天鑲上一道銀邊。
”不僅寫出景物的外形,而且飽含著作者的喜愛之情,閱讀時也要注意體會。
4、說濟南的山坡上有小村莊用的是“臥”一詞,恰當地渲染了一種安適平靜的氣氛,傳神地畫出了小村莊和小雪的神態,就好像它們都有靈性一樣; 5、“山尖全白了,給藍天鑲上一道銀邊”,一個“鑲”字,就好像是山尖、小雪有意為之,而且好像是巧匠的妙手,給人留下想象的空間。
1.對於一個在北平住慣的人,像我,冬天要是不刮風,便覺得是奇跡。
【賞析】“像我”獨立成句,突出了“我”的感受,表明濟南的冬天和“我”心中的冬天實在大不一樣,使文中的描寫顯得親切而真實。
2.濟南的冬天是沒有風聲的。
【賞析】“風聲”二字用得十分準確,“沒有風聲”並不是沒有風,隻是沒有那呼嘯的寒風,準確地寫出了濟南冬天裏風的輕柔。
如果說成是“沒有風”,與實際情況不符。
3.一個老城,有山有水,全在天底下曬著陽光,暖和安適地睡著,隻等春風來把它們喚醒,這是不是個理想的境界? 【賞析】“曬”“睡”“醒”等詞語的準確運用,烘托了一種安閑、舒適、溫暖的“理想”境界。
這裏運用了擬人的修辭手法,賦予老城靈性,體現了老城溫暖可愛的特點,給人以親切、溫馨的感受,把老城給寫活了。
4.這一圈小山在冬天特別可愛,好像是把濟南放在一個小搖籃裏,它們安靜不動地低聲地說“你們放心吧,這兒準保暖和。
【賞析】這個句子用了比喻和擬人的修辭,形象地寫出了濟南四麵環山的地形特點。
同時,將小山寫得像慈母般溫存、可愛、慈善。
生動而巧妙地突出了濟南的冬天溫晴的特點。
(“小搖籃”的“小”正照應了小山的“小”。
“安靜不動”是寫神態,“低聲”是寫聲調。
這兩個修飾語使人想起母親在搖籃邊低聲哼著催眠曲的情態,賦予這一圈小山以慈母之情。
)5.有這樣慈善的冬天,幹啥還希望別的呢! 【賞析】“慈善”通常用來形容人的態度仁慈謙和。
這裏把濟南的冬天當做人來寫,洋溢著人們對濟南溫晴冬天的喜愛和感激之情。
6.樹尖上頂著一臂地白花,好像日本看護婦。
【賞析】“頂”字準確而形象地描繪了樹尖上覆蓋著一點兒白雪的位置、形狀和情態。
[“頂”字又引起下文把矮鬆比作“日本看護婦(護土)”的比喻];“好像日本看護婦”這個比喻形象而貼切地描繪了小雪下矮鬆的秀美情態。
7.山尖全白了,給藍天鑲上一道銀邊。
【賞析】“鑲”的意思是把物體嵌入另一物體內或圍在另一物體的邊緣,這裏的“鑲”形象地描繪出了白色的山尖連接著藍天,就像是一道銀邊圍在藍天邊緣的秀美景觀。
8.一道兒白,一道兒暗黃…… 【賞析】暗”是色彩不鮮豔、沒有光澤的意思。
“暗”字準確地繪出了山上的枯草冬天裏失去光澤的枯黃顏色。
9.這樣,一道兒白,一道兒暗黃,給山們穿上一件帶水紋的花衣。
【賞析】“穿”字既準確表現了雪、草覆蓋的狀態,又引起了“一件帶水紋的花衣”的比喻。
“帶水紋的花衣”這個比喻傳神地描繪了雪色與草色相間的美景,使小雪下的冬景充滿了動態的美。
10.看著看著,這件花衣好像被風兒吹動,叫你希望看見一點更美的山的肌膚。
【賞析】“更美的山的肌膚”可理解為春天來臨後那滿山的花草,表現了人們對春天的憧憬,引人遐想。
(補充:這—聯想與第2段兩個“也許”的幻想照應) 11.等到快回落的時候,微黃的陽光斜射在山腰上,那點薄雪好像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點粉色。
就是下小雪吧,濟南是受不住大雪的,那些小山太秀氣! 【賞析】“忽然害了羞”用擬人的方法,形象生動地描繪了夕陽與白雪交相輝映的嬌美情態。
12.山坡上臥著些小村莊,小村莊的房頂上臥著點雪。
【賞析】兩個“臥”字用得準確、傳神,擬人的手法描繪了一幅安適、恬靜的美好境界,抒發了作者對下雪下濟南美景的喜愛之情。
不給你原文了,對照著書看吧
紅樓夢句子賞析,字數在30字左右
1、(第五回裏)判詞:可歎停機德,堪憐詠絮才.玉帶林中掛,金簪玉裏埋.賞析:由於全書強調“釵黛合”,所以將黛玉和寶釵合在一起,所以這首判詞既是黛玉的,又是寶釵的,這也是十二金釵正冊隻有十一首判詞的原因.判詞中的前兩句肯定了黛玉和寶釵的不同才華,後兩句暗含兩人姓名,也揭示了她們可悲的命運.2、(第三十四回)題帕三絕句 其一:眼空蓄淚淚空垂,暗灑閑拋卻為難?尺幅鮫綃,勞解贈,叫人焉得不傷悲!賞析:黛玉在“神魂弛蕩”的情況下半夜爬起來寫的這詩,因寶玉托晴雯補充:送兩條手帕送來,黛玉一看便知寶玉的惦念,故非常興奮,五味雜陳,於是題筆在手帕上作此詩.
鄉愁
展開全部 鄉 愁一、課文分析讀《鄉愁》這首詩,我們能感到詩人餘光中心靈深處一個執著的主導情感——對中華民族曆史文化的認同感。
很顯然,這首詩以形式上的四個小節,將“鄉愁”分為四個階段。
這四個階段在時間上是前後順承的,即:小時候—長大後—後來—現在。
這幾個標示時間的短語,都明確出現在這首詩每一小節的第一行。
我們可以看出,詩的每一小節,實際上都對應著人生的某個階段。
作者以空間上的阻隔作為這四個階段的共同特征,即:小時候的母子分離—長大後的夫妻分離—後來的母子死別—現在的遊子與大陸的分離。
詩人為每個階段的鄉愁找了一個具體的對應物:郵票、船票、墳墓、海峽。
時空的隔離與變化,推進了詩情的層層深化。
少小離家,與母親書信往來,鄉愁寄托在小小的郵票上。
成年後,為生活而奔波,與愛人聚聚離離,船票成了寄托鄉愁的媒介。
到後來,一方矮矮的墳墓,將我與母親永遠分開了!詩至此處,讀者不禁會想,世間還有什麼樣的離情比死別更令人斷腸?有,那就是鄉愁!一灣淺淺的海峽將“我”與祖國大陸隔開,個人的故鄉之思上升到了家國之思。
全詩在此戛然而止,留下長長的餘味。
《鄉愁》這首詩,無論是內容還是形式,都映射著中國古典詩詞的神韻和魅力。
從內容上說,“鄉愁”是中國傳統文學經久不衰的主題,餘光中雖曾接受過現代主義的浸染,但骨子裏深受中國古典文學的熏陶,詩歌內容觸及思想深處的“中國意識”時,自然而然地攝取了“鄉愁”這一主題。
曆代愛國知識分子有借詩詞歌賦流露家國之思的傳統,本詩在這一點上可謂傳承了民族的曆史文化。
從形式上說,這首詩恰到好處地運用現代漢語,使之帶上了古典詩詞的格律美和音韻美的特點。
詩的節與節、句與句均衡對稱,但整齊中又有參差,長句短句變化錯落;同一位置上詞語的重複和疊詞的運用造成一種類似音樂的回環往複、一唱三歎的旋律,給全詩營造了一種低回悵惘的基調。
二、問題研究“鄉愁”本是一種抽象的情感,但是在餘光中的《鄉愁》裏,它轉化成了具體可感的東西,作者是如何實現這一轉化的?作者巧妙地將“鄉愁”這種情感進行了物化,也就是找到了它的對應物。
在人生的每一個階段裏,“鄉愁”分別寄托在郵票、船票、墳墓和海峽等對應物上,這樣,詩人的鄉愁就不至於無所依附。
類似的托物寄情的技巧在餘光中其他的詩作裏也時有所見。
如:鍾整個大陸的愛在一隻苦瓜皮靴踩過,馬蹄踩過重噸戰車的履帶踩過一絲傷痕也不留下——《白玉苦瓜》台風季,巴士峽的水很擁擠我的血係中有一條黃河的支流黃河太冷,需要摻大量的酒精浮動在杯底的是我的家譜喂!再來杯高粱!——《五陵少年》在林肯解放了的雲下|惠特曼慶祝過的草上坐下,麵對鮮美的野餐|中國中國你哽在我喉間,難以下咽東方式的悲觀——《敲打樂》“鍾整個大陸的愛在一隻苦瓜”,是詩人參觀故宮博物院藏品後吟出的名句,他巧妙地將大陸之愛與一隻晶瑩剔透、幾經劫難仍完好無損的白玉苦瓜聯係到了一起。
而詩人留學異邦因孤獨冷寂而酗酒的情緒,被別出心裁地喻為“黃河太冷,需要摻大量的酒精”。
類似的例子還有,“我便坦然睡去,睡整張大陸……這是最縱容最寬闊的床/讓一顆心滿足地睡去,滿足地想”(《當我死時》),“在此地,在國際的雞尾酒裏,/我仍是一塊拒絕融化的冰”(《我之固體化》),等等,這些詩句均將詩人心中難以言說的情緒物化成具體可感的東西,激蕩著讀者心中共有的情感。
三、詩人評說:溶哀愁於物象(流沙河)這是台灣詩人餘光中的《鄉愁》(寫於1972年)。
這首小詩我用四川土話朗誦過好幾次,聽眾反應強烈。
詩寫得好,一目了然,誰要我來詹詹費詞。
真要叫我說說,卻又感到為難。
這是一粒水晶珠子,內無瑕斑,外無紋痕,而且十分透明,一眼便可看穿,叫我說些什麼。
我看見了的,別人也都看見了,還要我來說嗎。
看來看去,這粒水晶珠子仿佛不是工匠琢磨成的,而是天然形成的……不。
這是詩,人寫的。
既然是人寫的,總不會是一揮而就的,其間必有一個創作過程。
這個過程,如果作者自己出來說說,我們聽了,或有助於今後寫詩,也未可知。
可惜滄海橫隔,同胞難聚,遺憾遺憾。
那麼,參照著寫詩的一般經驗,我就來冒昧地猜一猜餘光中是怎樣寫成這首詩的吧。
故國故鄉故園,人之所戀,古今一樣,中外相同。
翻翻唐詩宋詞,遊子抒寫鄉愁之作,多得叫人吃驚。
現代中國人,粗具文化的,差不多都念過或聽別人念過李白的“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
30年代的和40年代的學生,恐怕都唱過或聽別人唱過這支歌吧:“念故鄉,念故鄉,故鄉真可愛。
天甚清,風甚涼,鄉愁陣陣來。
故鄉人,今何如,念念常不忘。
在他鄉,一孤客,寂寞又淒涼……”隻是這支歌的曲調是從捷克音樂家德沃夏克的《新世界交響樂》裏挪借來的,這點唱的人未必都知道。
至於40年代的那些不願做亡國奴的流亡學生,幾乎沒有一個不會唱《流亡三部曲》的。
“我的家在東北鬆花江上……”台上一唱,台下都哭,感人至深。
這支歌餘光中肯定會唱。
他還會唱《長城謠》:“萬裏長城萬裏長,長城外麵是故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