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別康橋》原是現代詩人徐誌摩膾炙人口的詩篇,是新月派詩歌的代表作品。全詩描述了一幅幅流動的畫麵,構成了一處處美妙的意境,細致入微地將詩人對康橋的愛戀,對往昔生活的憧憬,對眼前的無可奈何的離愁表現得真摯、雋永。後被後人改編成同名歌曲、對聯翻唱。
原文
再別康橋 輕輕的我走了, 正如我輕輕的來; 我輕輕的招手, 作別西天的雲彩。 那河畔的金柳, 是夕陽中的新娘; 波光裏的豔影, 在我的心頭蕩漾。 軟泥上的青荇, 油油的在水底招搖; 在康河的柔波裏, 我甘心做一條水草。 那榆陰下的一潭, 不是清泉,是天上虹; 揉碎在浮藻間, 沉澱著彩虹似的夢。 尋夢?撐一支長篙, 向青草更青處漫溯; 滿載一船星輝, 在星輝斑斕裏放歌。 但我不能放歌, 悄悄是別離的笙簫; 夏蟲也為我沉默, 沉默是今晚的康橋! 悄悄的我走了, 正如我悄悄的來; 我揮一揮衣袖, 不帶走一片雲彩。
朗誦要點
《再別康橋》這首詩優美的韻律和朗朗上口的詞句,多少年來,引得無數詩歌愛好者配樂朗誦或譜曲吟唱。在高校學子中,配樂詩朗誦《再別康橋》更成為各種文藝活動中曆演不衰的保留節目。 朗誦《再別康橋》,有一定難度,一般人很難駕馭。現在我就把朗誦時應注意的要點分享給大家。 首先,要準確把握這首詩的內容,透徹理解其內在含義,這是前提和基礎。固然,朗誦中各種藝術手段的運用十分重要,但是,如果離開了準確透徹地把握內容這個前提,那麼,藝術技巧成了無源之水,無本之木,成了一種純粹的形式主義,也就無法做到傳情,無法讓聽眾動情了。要準確透徹地把握這首詩的內容,應注意以下幾點: 1.正確、深入的理解:朗誦者要把作品的思想感情準確地表現出來,需要透過字裏行間,理解作品的內在含義。要把握作品創作的背景、作品的主題和情感的基調,這樣才會準確地理解作品,才不會把作品念得支離破碎,甚至歪曲原作的思想內容。 2.深刻、細致的感受:有的朗誦,聽起來也有著抑揚頓挫的語調,可就是打動不了聽眾。那就是朗誦者對作品的感受還太淺薄,沒有真正走進作品,而是在那裏無病呻吟。聽眾是敏銳的,他們不會被虛情所動,朗誦者要喚起聽眾的感情,使聽眾與自己同喜同悲同呼吸,必須仔細體味作品,進入角色,進入情境。 3.豐富、逼真的想象:在理解感受作品的同時,往往伴隨著豐富的想象,這樣才能使作品的一個個場景在自己的心中、眼前活動起來,就好象親眼看到、親身經曆一樣。 其次,要合理地運用各種藝術手段,準確地表達作品的內在含義。要抓住這首詩“脈脈的溫情”,“淡淡的傷感”的基調,合理使用停頓、重音、語速、語調等手段,使主題得到體現和升華。 當然,渲染和烘托氣氛的底樂也相當重要,適合選配節奏舒緩一點的曲子,如《月亮門》、《神秘園夜曲》、《星空》、《月光曲》、《秋日私語》、《離別曲》等。 近來,著名朗誦家藝術家康橋先生製作的音畫詩歌MV,在網上頗受歡迎。他朗誦的《再別康橋》聲情並茂,情景交融,意境優美,堪稱佳作,在各個網站等都能欣賞到。
賞析1: 《再別康橋》第1節寫久違的學子作別母校時的萬千離愁。連用三個“輕輕的”,使我們仿佛感受到詩人踮著足尖,像一股清風一樣來了,又悄無聲息地蕩去;而那至深的情絲,竟在招手之間,幻成了“西天的雲彩。”同時透露了難舍難分的離情,給詩定下抒情的基調。第2節至第6節,描寫詩人在康河裏泛舟尋夢。披著夕照的金柳,軟泥上的青荇,樹蔭下的水潭,一一映入眼底。兩個暗喻用得頗為精到:第一個將“河畔的金柳”大膽地想象為“夕陽中的新娘”,使無生命的景語,化作有生命的活物,溫潤可人;第二個是將清澈的潭水疑作“天上虹”,被浮藻揉碎之後,竟變了“彩虹似的夢”。正是在意亂情迷之間,詩人如莊周夢蝶,物我兩誌,直覺得“波光裏的豔影/在我的心頭蕩漾”,並甘心在康河的柔波裏,做一條招搖的水草。這種主客觀合一的佳構既是妙手偶得,也是千錘百煉之功;第5、6節,詩人翻出了一層新的意境。借用“尋夢”,“滿載一船星輝,在星輝斑斕裏放歌”,“但我不能放歌”,“夏蟲也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橋”四個疊句,將全詩推向高潮,正如康河之水,一波三折!而他在青草更青處,星輝斑斕裏跣足放歌的狂態終未成就,此時的沉默而無言,又勝過多少情語啊!最後一節以三個“悄悄的”與首闕回環對應。瀟灑地來,又瀟灑地走。揮一揮衣袖,抖落的是什麼?已毋須贅言。既然在康橋涅磐過一次,又何必帶走一片雲彩呢?全詩一氣嗬成,蕩氣回腸,是對徐誌摩“詩化人生”的最好的描述。胡適嚐言:“他的人生觀真是一種‘單純信仰’,這裏麵隻有三個大字:一個是愛,一個是自由,一個是美。他夢想這三個理想的條件能夠會合在一個人生裏,這是他的‘單純信仰’。他的一生的曆史,隻是他追求這個單純信仰的實現的曆史。”(《追悼徐誌摩》)果真如此,那麼詩人在康河邊的徘徊,不正是這種追尋的一個縮影嗎?徐誌摩是主張藝術的詩的。他深崇聞一多音樂美、繪畫美、建築美的詩學主張,而尤重音樂美。他甚至說:“……明白了詩的生命是在它的內在的音節(Internal rhythm)的道理,我們才能領會到詩的真的趣味;不論思想怎樣高尚,情緒怎樣熱烈,你得拿來徹底的‘音樂化’(那就是詩化),才能取得詩的認識,……”(《詩刊放假》)。 反觀這首《再別康橋》:全詩共七節,每節四行,每行兩頓或三頓,不拘一格而又法度嚴謹,韻式上嚴守二、四押韻,抑揚頓挫,朗朗上口。這優美的節奏象漣漪般蕩漾開來,既是虔誠的學子尋夢的跫音,又契合著詩人感情的潮起潮落,有一種獨特的審美快感。七節詩錯落有致地排列,韻律在其中徐行緩步地鋪展,頗有些“長袍白麵,郊寒島瘦”的詩人氣度。可以說,正體現了徐誌摩的詩美主張。
徐誌摩的《再別康橋》最經典的句子?
一、徐誌摩的《再別康橋》最經典的句子是——輕輕的我走了,正如我輕輕的來;我揮一揮衣袖,不帶走一片雲彩。
二、附原文如下:再別康橋徐誌摩輕輕的我走了,正如我輕輕的來;我輕輕的招手,作別西天的雲彩。
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陽中的新娘,波光裏的豔影,在我的心頭蕩漾。
軟泥上的青荇,油油的在水底招搖;在康河的柔波裏,我甘心做一條水草!那榆蔭下的一潭,不是清泉,是天上虹;揉碎在浮藻間,沉澱著彩虹似的夢。
尋夢?撐一支長篙,向青草更青處漫溯,滿載一船星輝,在星輝斑斕裏放歌。
但我不能放歌,悄悄是別離的笙簫;夏蟲也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橋!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來;我揮一揮衣袖,不帶走一片雲彩。
三、作者簡介:徐誌摩(1897年1月15日—1931年11月19日),浙江海寧硤石人,現代詩人、散文家。
原名章垿,字槱森,留學英國時改名誌摩。
曾經用過的筆名:南湖、詩哲、海穀、穀、大兵、雲中鶴、仙鶴、刪我、心手、黃狗、諤諤等。
徐誌摩是新月派代表詩人,新月詩社成員 。
1915年畢業於杭州一中,先後就讀於上海滬江大學、天津北洋大學和北京大學。
1918年赴美國克拉克大學學習銀行學。
十個月即告畢業,獲學士學位,得一等榮譽獎。
同年,轉入紐約的哥倫比亞大學的研究院,進經濟係。
1921年赴英國留學,入劍橋大學當特別生,研究政治經濟學。
在劍橋兩年深受西方教育的熏陶及歐美浪漫主義和唯美派詩人的影響。
奠定其浪漫主義詩風。
1923年成立新月社。
1924年任北京大學教授。
1926年任光華大學(西南財經大學前身)、大夏大學(華東師範大學前身)和南京中央大學(1949年更名為南京大學)教授。
1930年辭去了上海和南京的職務,應胡適之邀,再度任北京大學教授,兼北京女子師範大學教授。
1931年11月19日因飛機失事罹難。
代表作品有《再別康橋》,《翡冷翠的一夜》。
再別康橋的朗誦技巧
再別康橋 輕輕的/我走了, 正如/我輕輕的來; 我/輕輕的招手, 作別/西天的雲彩。
那/河畔的金柳, 是/夕陽中的新娘; 波光裏的/豔影, 在我的心頭/蕩漾。
軟泥上的/青荇, 油油的/在水底招搖; 在/康河的柔波裏, 我甘心/做一條水草! 那/榆蔭下的一潭, 不是/清泉, 是天上虹/揉碎在浮藻間, 沉澱著/彩虹似的夢。
尋夢?撐一支/長篙, 向青草更青處/漫溯, 滿載/一船星輝, 在星輝斑斕裏/放歌。
但我/不能放歌, 悄悄/是別離的笙簫; 夏蟲/也為我沉默, 沉默/是今晚的康橋。
悄悄的/我走了, 正如/我悄悄的來; 我揮一揮/衣袖, 不帶走/一片雲彩。
可以配一點節奏慢一點的琵琶曲,像和中的前一部分等等,但在朗誦時樂聲要小一些,效果應該不錯。
此詩歌在3'20"左右,舒緩、 柔和、 甜美、 回憶。
徐誌摩的資料和再別康橋的寫作背景
徐誌摩資料:簡介:徐誌摩(1897.1.15~1931.11.19),現代詩人、散文家。
漢族,浙江海寧市硤石鎮人。
徐誌摩是金庸的表兄。
原名章垿,字槱森,留學美國時改名誌摩。
曾經用過的筆名:南湖、詩哲、海穀、穀、大兵、雲中鶴、仙鶴、刪我、心手、黃狗、諤諤等。
徐誌摩是新月派代表詩人,新月詩社成員。
1915年畢業於杭州一中,先後就讀於上海滬江大學、天津北洋大學和北京大學。
1918年赴美國學習銀行學。
1921年赴英國留學,入劍橋大學1當特別生,研究政治經濟學。
在劍橋兩年深受西方教育的熏陶及歐美浪漫主義和唯美派詩人的影響。
關於其死亡: 1931年11月19日早八時,徐誌摩搭乘中國航空公司“濟南號”郵政飛機由南京北上,他要參加當天晚上林徽因在北平協和小禮堂為外國使者舉辦中國建築藝術的演講會。
當飛機抵達濟南南部黨家莊一帶時,忽然大霧彌漫,難辨航向。
機師為尋覓準確航線,隻得降低飛行高度,不料飛機撞上白馬山(又稱開山),當即墜入山穀,機身起火,機上人員——兩位機師與徐誌摩全部遇難。
《再別康橋》寫作背景:關於《再別康橋》的寫作時間和緣起也有幾種說法。
一種說法是,1920年徐誌摩遠渡重洋,從美國到英國研究文學。
在倫敦劍橋大學,他以一個特別生的資格,隨意選科聽課,度過了一年多真正悠閑自在的日子。
據他後來回憶,這是他一生中最幸福的日子。
在風景秀麗的康河兩岸,他仰臥在有星星黃花點綴的蔥綠草坪上,或看書,或看天上的行雲。
有時到碧波蕩漾的康河裏劃船。
他完全陶醉在大自然的懷抱裏,臨到他要離開倫敦的前夕,在一個美麗的黃昏,他在康橋上漫步,流連忘返,寫下了這首詩。
另一種說法是,此詩作於徐誌摩第三次歐遊的歸國途中。
時間是1928年11月6日,地點是中國海。
7月底的一個夏天,他在英國哲學家羅素家中逗留一夜之後,事先誰也沒有通知,一個人悄悄來到康橋找他的英國朋友。
遺憾的是他的英國朋友一個也不在,隻有他熟悉的康橋在默默等待他,一幕幕過去的生活圖景,又重新在他的眼前展現……由於他當時比較盡快,又趕著要去會見另一個英國朋友,故未把這次感情活動記錄下來。
直到他乘船離開馬賽的歸國途中,麵對洶湧的大海了遼闊的天空,才展紙執筆,記下了這次重返康橋的切身感受。
年代表:1910年入杭州府中學堂。
並在校刊《友聲》上發表文章,介紹自然科學知識,提倡用小說改良社會。
1918年赴美國學習銀行學。
1921年開始創作新詩。
赴英國留學,入倫敦劍橋大學當特別生,研究政治經濟學。
在劍橋兩年受西方教育的熏陶及歐美浪漫主義和唯美派詩人的影響。
1922年返國後在報刊上發表大量詩文。
1923年,參與發起成立新月社,加入文學研究會。
1924年與胡適、陳西瀅等創辦《現代詩評》周刊,任北京大學教授。
印度大詩人泰戈爾訪華時任翻譯。
1925年赴歐洲,遊曆蘇、德、意、法等國。
1926年在北京主編《晨報》副刊《詩鐫》,與聞一多、朱湘等人開展新詩格律化運動,影響到新詩藝術的發展。
同年移居上海,任光華大學、大夏大學和南京中央大學教授。
1926年任光華大學、大夏大學和南京中央大學教授。
和胡適、聞一多等人創立“新月書店”、創辦《新月》雜誌。
1927年參加創辦新月書店。
次年《新月》月刊創刊後任主編。
並出國遊曆英、美、日、印等國。
1930年任中華文化基金委員會委員,被選為英國詩社社員。
同年冬到北京大學與北京女子大學任教。
1931年初,與陳夢家、方瑋德創辦《詩刊》季刊,被推選為筆會中國分會理事。
同年11月19日,由南京乘飛機到北平,因遇大霧在濟南附近觸山(中華女子學院山東分院東),故飛機失事,因而遇難。
更為巧合的是,失事飛機叫“濟南號”。
蔡元培為其寫挽聯:談話是詩,舉動是詩,畢生行逕都是詩,詩的意味滲透了,隨遇自有樂土;乘船可死,驅車可死,鬥室生臥也可死,死於飛機偶然者,不必視為畏途。
求學曆程: 小時在家塾讀書,十一歲時,進入硤石開智學堂,從師張樹森,從而打下了古文根柢,成績總是全班第一。
1910 年,徐誌摩滿十四歲時,離開了家鄉,來到[1]杭州,經表叔沈鈞儒介紹,考入杭州府中學堂(1913年改稱浙江一中,現為浙江省杭州高級中學),與鬱達夫同班。
他愛好文學,並在校刊《友聲》第一期上發表論文《論小說與社會之關係》,認為小說裨益於社會,“宜竭力提倡之”,這是他一生的第一篇作品。
同時,他對科學也有興味。
並發表了《鐳錠與地球之曆史》等文。
1915年夏,徐誌摩畢業於浙江一中,接著考入上海浸信會學院暨神學院(滬江大學前身,現為上海理工大學),同年十月,由家庭包辦,與上海寶山縣羅店巨富張潤之之女張幼儀結婚。
生性好動的徐誌摩並沒有安心念完浸信會學院的課程,1916年秋,離滬北上,到天津的北洋大學(天津大學)的預科攻讀法科。
翌年,北洋大學法科並入北京大學,徐誌摩也隨著轉入北大就讀。
在北方上大學的兩年裏,他的生活增添了新的內容,他的思想注入了新的因素。
在這高等學府裏,他不僅鑽研法學,而且攻讀日文、法文及政治學,並涉獵中外文學,這又燃起他對文學的興趣。
這一時...
再別康橋句子的含義
《再別康橋》賞析徐誌摩是浙江海寧縣硤石鎮人,1897年出生,至1931年飛機出事,生活了35年,英年早逝。
原名徐章垿,為什麼改名叫徐誌摩呢?因為他小時侯特別可愛,清末時長著一個大腦袋,留著一個"豬尾巴",所以他的父親就請了一個名叫誌慧的和尚看相,說是將來必成大器。
所以1928年,他出國時改名"徐誌摩"——誌慧和尚摸過的。
一:彩虹似的夢的追尋與幻滅徐誌摩家中富裕。
其父徐深如辦有醬廠,錢莊,綢莊,燈泡廠,在上海,杭州有投資,是滬杭鐵路的股東之一,硤石鎮商會會長,且徐誌摩是家中獨子,深受長輩喜愛。
家庭對他有影響,他活潑好動,喜歡交友。
再者,他的婚姻對他也有影響。
1915年,他在北大讀預科(當時先讀3年預科,再讀5年本科)時,認識了張幼儀,她端莊,善自理,會理財。
有人把她比作《紅樓夢》中的王熙鳳,當然,王熙鳳的品質大大不如張幼儀。
不僅如此,張家更有錢,所以徐家很高興找到這個媳婦。
大家都知道,解放前的婚姻,一為政治,二為經濟。
而徐父是商人,自然很喜歡,更重要的是,張幼儀的大哥張家敖是中國銀行總裁,徐誌摩知道而且認識張家敖。
以前讀書時,張家敖曾視察過徐誌摩就讀的中學,知道徐誌摩的語文好,作文寫得好,所以同意徐誌摩與張幼儀的婚事。
二哥張學勵,是中國現代哲學史上有名的哲學家,民社黨主席。
張學勵介紹徐誌摩認識了梁啟超,梁啟超深愛徐誌摩這個弟子勸他出國深造。
於是1918年8月,徐誌摩赴美留學,同行有汪精衛。
他先到克拉克大學學曆史,一年後取得學士學位。
1919年9月份,他進入哥倫比亞大學學政治經濟學,一年後獲碩士學位。
1920年7月份,徐誌摩不想讀了,到英國劍橋大學找羅素(一位自然哲學家,被徐誌摩稱為英國的"梁啟超"),但兩人失之交臂了。
因為羅素因反對英國參加第一次世界大戰,遭"解聘",而來中國教書,徐誌摩卻赴英國找他,未果。
當然,後來兩人成為非常好的朋友,徐誌摩的愛情觀深受羅素影響。
進不了劍橋,隻有在倫敦大學讀政治經濟博士,認識了陳西瀅,張世昭,林長民(林徽因之父,北洋軍閥司總長)。
經林長民介紹認識劍橋大學教授迪根生,由此進入劍橋大學,當時叫康橋大學,這樣就與康橋發生了聯係。
一>確立誌向: 彩虹似的夢。
因為徐誌摩想在中國建立英國似的資產階級民主政治。
他認為德國人太蠢,幹事機械;法國人太陰,幹事過分;南歐人太亂,頭腦混亂;美國人淺薄,文化曆史不長。
所以比較像樣的是英國。
他曾說過"英國人是自由的,但不機械;時保守的,但不頑固"。
所以他認為在英國實施民主政治的條件,遠在大喊大叫的美國人之上。
所以在他心目中就要樹立一個英國似的資產階級政治製度。
因此在他的一篇散文《吸煙與文化之辯》中,他說過:"我眼是康橋叫我睜的;我的自我意識是康橋給我胚胎的;我的求知欲是康橋給我振動的。
"可見康橋對他的影響之大。
客觀上看,英國的民主是自由的,他非常羨慕,主管上看,他有個追求:愛、美、自由。
同時他最好的朋友胡適也說過"徐誌摩一生追求愛、美、自由",英國正好符合主客觀要求。
二>步入詩壇。
徐誌摩當時留學是想當類似美國國務卿的政治家,後來棄政從文是受到英國19世紀浪漫主義詩人影響,也包括當時一些作家,作品的影響。
同時由於他喜歡結交上流人物,其中曼殊斐爾對他的影響最大。
一天晚上11點鍾,徐誌摩去拜訪曼殊斐爾,雖然隻有20分鍾,但連任談得十分投機。
曼殊斐爾的美給他極大的吸引力,對她的話言聽計從,徐誌摩說過"這20分鍾是不逝的20分鍾",可見給他的印象很深。
他曾說過她的美是完全的美,是純粹的美,是可感不可知的美,是不可分析的美,是自然界的傑作。
所以曼殊斐爾說:"徐誌摩,你將來最好去搞文學,最好不要搞政治。
"這對徐誌摩觸動很大,也是徐誌摩開始走向文學創作的原因。
第二個原因是離婚與失戀的影響。
他在倫敦大學讀書時,認識了16歲的林徽因,在當時稱為"中國第一才女",所以徐誌摩去追求她,但他是結過婚的。
追求時當然遇到阻力,林徽因說:"我是少女,你是有婦之夫,你得先離婚。
"徐誌摩聽後覺得很有希望,於是與1922年赴柏林找張幼儀離婚。
因為浪漫的他認為林徽因是愛、美、自由的化身,雖然張幼儀很好,但是沒有浪漫氣質。
他說:"我要當中國第一個離婚男人"。
通過很多朋友做張幼儀的工作,最後張幼儀同意了,之後兩人關係更好,一禮拜一封信。
離婚後他立刻回到了英國,卻發現林徽因已經到美國學建築學。
可能林徽因的父親認為徐誌摩當女婿不適合。
此刻,老婆沒了,戀人沒了。
兩腳踏空,心悲涼,用詩抒懷,《春》中寫到他看到別人在草叢中戀愛,自己很眼紅,感覺自己很孤獨。
所以開始步入詩壇。
三>迷戀自然。
劍橋大學很美,古典建築群,藍天碧海,鳥語花香,田野裏點綴著農舍,一條康河貫穿其中。
若分析《再別康橋》,必須讀《我所知道的康橋》,介紹了他每天的生活——劃船,看閑書。
這便是他的留學生活,但他不後悔,他說,他讀了三本書:自然書,人生書,社會書.康橋也在其生命中之深1922年回國後,他寫了第一首與...
再別康橋句子賞析
再別康橋句子賞析,推薦給你以下內容:《再別康橋》詩歌語句鑒賞點滴尾批 “輕輕的我走了,正如我輕輕的來;我輕輕的招手,作別西天的雲彩。
” 詩人輕輕的來,似乎讓我們感受到詩人來時的那種一往情深、情意款款;詩人輕輕的走,也似乎讓我們感受到詩人離開時的那種深摯的眷戀不舍,深怕打攪了曾經久居的康橋。
“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陽中的新娘;波光裏的豔影,在我的心頭蕩漾。
” 作者對康橋的感情,是淡雅的,而正是這淡雅才來得綿長;彌淡愈深、愈綿長,正是深情的哲理。
因為淡,因為不忍,所以,詩人時時處處在克製、在小心地疏導放流著內心的激情;可是,卻時不時又流露出那麼一點激烈:原本是冷冷的河畔的金柳,卻在此時的作者的心裏幻化成夕陽中的新娘,原本是冷冷的河中的倒影,在此時也成了詩人心頭激情澎湃的由頭。
金柳和倒影,是冷冷的,是客觀的,是僅僅可觀的;而新娘,卻是激情澎湃的,是溫潤可感的,可觸可摸可激情擁抱的。
在這裏,詩人巧妙地運用了暗喻修辭,就讓我們體會到了作者“輕輕、悄悄、沉默”背後的那種激情和熱烈,體會到了深藏在詩人內心深處的眷戀。
“軟泥上的青荇,油油的在水底招搖;在康河的柔波裏,我甘心做一條水草!” 在詩人的心頭,對康河的眷戀永遠是深情款款的,是柔情蜜意的。
因此,對康河來說,其波是柔的,其泥是軟的;那麼,在康河中的青荇,伴著這“柔波”“軟泥”的自然也是“柔”“軟”的,“油油的”,既抓住了水草的自然物性,又讓我們觸摸到詩人的心靈,在這裏無論是物性還是情意,都是和全詩和諧統一的。
康河、以及康河裏的一切,既是承載著詩人情意的柔情萬種的,又是生氣勃勃的靈動的,你看“青荇,在水底招搖”,如此柔情萬種而又機敏靈動的精靈,怎教人不迷戀,怎教人不甘心做那一條水草呢?更何況,她生長在詩人時時眷念的康河!“那榆蔭下的一潭,不是清泉,是天上虹揉碎在浮藻間,沉澱著彩虹似的的夢。
” 眼神柔柔地觸摸著康橋康河邊的一切,看過了金柳,覓過了青荇,眼神不經意中,又觸碰到了“那榆蔭下的一潭”,哪裏“不是清泉”啊,分明是一潭清泉:金柳的豔影,油油招搖的水草,康河豈是汙濁;輕輕悄悄的來,輕輕悄悄的走,哪裏容得這康河之情半點汙濁?可詩人偏要說這一潭“不是清泉”,哦,原來,詩人看到了點點散綴的“浮藻”,由此詩人又仿佛看到了在康河邊往昔的點滴,仿若這往昔的點滴被揉碎了幻化成了這“浮藻”。
於是,自然的,這一個“清”字就無法容納進這豐富的蘊含,要知道,太“清”了就無需沉澱;而生活的意蘊、詩人對康河的眷戀,卻是需要吟味、沉澱一輩子的,就如那彩虹,雖是短暫的,但卻在人們心中留下了永恒的美麗和魅力。
“尋夢?撐一支長篙,向青草更青處慢溯,滿載一船星輝,在星輝斑斕裏放歌。
” 彩虹似的夢,即將隨著雨過已久而消散,不舍,於是也就想著去追尋;這熟悉的康河康橋,即將別離而去,眷念,對往昔的眷念,於是也少不了去追尋!“尋夢?”自然要尋的。
“撐一支長篙,向青草更青處慢溯”,可是,綿長的康河、青翠的水草,又哪裏有“青草更青處”呢?在詩人的眼裏,康河以及康河裏的一切不都是那麼美好的麼?果不其然,詩人要尋的哪裏是什麼“青草更青處”啊,他要做的僅僅是“慢溯”的過程,他要做的僅僅是“慢溯”中對康河畔往昔的回味。
“慢溯”,“慢溯”,直至詩人的小船載滿了“星輝”;可即使是滿載著星輝,詩人依然在星輝的斑斕中看到在康河邊往昔的生活的斑斕多姿,於是,詩人由衷地想放歌,謳歌康河以及康河邊的那些令人難忘的往昔。
“但我不能放歌,悄悄是別離的笙簫;夏蟲也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橋。
” 沒有節製的詩情,自然會讓詩歌顯得毫不含蓄蘊藉;沒有因理智而節製的情意,也自然會讓人感受到他的膚淺。
果然,像徐誌摩這樣才情兼備的詩人,豈容得他的詩歌的直白,豈容得他對康橋的情思的膚淺呢?於是,詩人沒有“放歌”。
殊不知,正是這“悄悄”、“沉默”方顯得高妙和深沉來。
顯然,詩人他是明白的:“悄悄是別離的笙簫”;當然,一直以她的智慧和魅力浸潤著詩人的康河是有功的:夏蟲和康橋在啟迪著詩人,今晚最好的別離是沉默、是悄悄。
詩人的深沉、淡雅、而頗有哲性的才情和氣質,正是康河給予的。
“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來;我揮一揮衣袖,不帶走一片雲彩。
” 是的,該別離了。
“放歌”,無疑是對康橋的打攪、甚至褻瀆;就是再多停佇片刻,也是對康橋的大不敬。
於是,再回環照應到詩句的開頭,“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來”。
“我輕輕的招手,作別西天的雲彩。
”康河的雲彩,讓人眷戀,卻容不得人褻玩,哪怕是曾經凝視過她千百遍的如我般的學子。
於是,“我揮一揮衣袖,不帶走一片雲彩。
”康河的雲彩,永遠隻能屬於詩人魂牽夢縈的地方,永遠隻沉澱在詩人深摯綿長的記憶中。
另:詩人在數年之後,來到康橋,依然能夠讓我們體會到他心中對康橋永遠不能淡忘的情懷,即使是“再別”!全詩的感情基調:“輕輕的”、“悄悄的”,淡柔而綿長深摯的,有節製的,但時不時又激情噴...
再別康橋的寫作背景和作者資料
寫作背景:此詩作於徐誌摩第三次歐遊的歸國途中。
時間是1928年11月6日,地點是中國上海。
7月底的一個夏天,他在英國哲學家羅素家中逗留一夜之後,事先誰也沒有通知,一個人悄悄來到康橋找他的英國朋友。
遺憾的是他的英國朋友一個也不在,隻有他熟悉的康橋在默默等待他,一幕幕過去的生活圖景,又重新在他的眼前展現……由於他當時時間比較緊急,又趕著要去會見另一個英國朋友,故未把這次感情活動記錄下來。
直到他乘船離開馬賽的歸國途中,麵對洶湧的大海和遼闊的天空,才展紙執筆,記下了這次重返康橋的切身感受。
作者資料:徐誌摩(1897年1月15日—1931年11月19日),現代詩人、散文家。
原名章垿,字槱森,留學英國時改名誌摩。
新月派代表詩人。
先後就讀於上海滬江大學、天津北洋大學和北京大學。
1918年赴美留學學習經濟,1921年赴英國留學,入劍橋大學當特別生,研究政治經濟學。
在劍橋兩年深受西方教育的熏陶及歐美浪漫主義和唯美派詩人的影響。
1923年成立新月社。
1924年任北京大學教授。
1926年任光華大學、大夏大學和南京中央大學(1949年更名為南京大學)教授。
1930年辭去了上海和南京的職務,應胡適之邀,再度任北京大學教授,兼北京女子師範大學教授。
1931年11月19日因飛機失事罹難。
代表作品有《再別康橋》《翡冷翠的一夜》等。
原文:再別康橋輕輕的我走了,正如我輕輕的來;我輕輕的招手,作別西天的雲彩。
----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陽中的新娘;波光裏的豔影,在我的心頭蕩漾。
----軟泥上的青荇,油油的在水底招搖;在康河的柔波裏,甘心做一條水草!----那榆蔭下的一潭,不是清泉,是天上虹;揉碎在浮藻間,沉澱著彩虹似的夢。
----尋夢?撐一支長篙,向青草更青處漫溯;滿載一船星輝,在星輝斑斕裏放歌。
----但我不能放歌,悄悄是別離的笙簫;夏蟲也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橋!----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來;我揮一揮衣袖,不帶走一片雲彩。
求再別康橋句子賞析 請表明句子出處
賞析1: 《再別康橋》第1節寫久違的學子作別母校時的萬千離愁。
連用三個“輕輕的”,使我們仿佛感受到詩人踮著足尖,像一股清風一樣來了,又悄無聲息地蕩去;而那至深的情絲,竟在招手之間,幻成了“西天的雲彩。
”同時透露了難舍難分的離情,給詩定下抒情的基調。
第2節至第6節,描寫詩人在康河裏泛舟尋夢。
披著夕照的金柳,軟泥上的青荇,樹蔭下的水潭,一一映入眼底。
兩個暗喻用得頗為精到:第一個將“河畔的金柳”大膽地想象為“夕陽中的新娘”,使無生命的景語,化作有生命的活物,溫潤可人;第二個是將清澈的潭水疑作“天上虹”,被浮藻揉碎之後,竟變了“彩虹似的夢”。
正是在意亂情迷之間,詩人如莊周夢蝶,物我兩誌,直覺得“波光裏的豔影/在我的心頭蕩漾”,並甘心在康河的柔波裏,做一條招搖的水草。
這種主客觀合一的佳構既是妙手偶得,也是千錘百煉之功;第5、6節,詩人翻出了一層新的意境。
借用“尋夢”,“滿載一船星輝,在星輝斑斕裏放歌”,“但我不能放歌”,“夏蟲也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橋”四個疊句,將全詩推向高潮,正如康河之水,一波三折!而他在青草更青處,星輝斑斕裏跣足放歌的狂態終未成就,此時的沉默而無言,又勝過多少情語啊!最後一節以三個“悄悄的”與首闕回環對應。
瀟灑地來,又瀟灑地走。
揮一揮衣袖,抖落的是什麼?已毋須贅言。
既然在康橋涅磐過一次,又何必帶走一片雲彩呢?全詩一氣嗬成,蕩氣回腸,是對徐誌摩“詩化人生”的最好的描述。
胡適嚐言:“他的人生觀真是一種‘單純信仰’,這裏麵隻有三個大字:一個是愛,一個是自由,一個是美。
他夢想這三個理想的條件能夠會合在一個人生裏,這是他的‘單純信仰’。
他的一生的曆史,隻是他追求這個單純信仰的實現的曆史。
”(《追悼徐誌摩》)果真如此,那麼詩人在康河邊的徘徊,不正是這種追尋的一個縮影嗎?徐誌摩是主張藝術的詩人。
他深崇聞一多音樂美、繪畫美、建築美的詩學主張,而尤重音樂美。
他甚至說:“……明白了詩的生命是在它的內在的音節(Internal rhythm)的道理,我們才能領會到詩的真的趣味;不論思想怎樣高尚,情緒怎樣熱烈,你得拿來徹底的‘音樂化’(那就是詩化),才能取得詩的認識,……”(《詩刊放假》)。
反觀這首《再別康橋》:全詩共七節,每節四行,每行兩頓或三頓,不拘一格而又法度嚴謹,韻式上嚴守二、四押韻,抑揚頓挫,朗朗上口。
這優美的節奏象漣漪般蕩漾開來,既是虔誠的學子尋夢的跫音,又契合著詩人感情的潮起潮落,有一種獨特的審美快感。
七節詩錯落有致地排列,韻律在其中徐行緩步地鋪展,頗有些“長袍白麵,郊寒島瘦”的詩人氣度。
可以說,正體現了徐誌摩的詩美主張。
賞析2: 《再別康橋》是一首寫景的抒情詩,抒發的是什麼呢?三句話概括:是一種留戀之情,惜別之情和理想幻滅後的感傷之情。
意是主觀思想感情;境是詩內描寫的客觀景物。
何謂意境?是人物的主觀思想情感和客觀景物完美的融合,且形成一副具有個性色彩的藝術畫麵,既稱為有意境。
當然我們欣賞徐誌摩的詩和欣賞別的詩一樣,需要調動對生活的積累,需要調動我們對知識的積累,然後我們一節節的講這首詩。
“輕輕的我走了,正如我輕輕的來,我輕輕的招手作別西天的雲彩”這句詩若分析的話,可用幾句話來概括:舒緩的節奏,輕盈的動作,纏綿的情意,同時又懷著淡淡的哀愁。
還有,還加上一句,作別西天的雲彩,西天的彩霞給我們一個印象,就是為後麵的描寫布下了一筆絢麗的色彩,整個景色都是在夕陽映照下的景物。
所以用這句話來概括,為這個詩定下了一個基調。
“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陽下的新娘,波光裏的豔影,在我心頭蕩漾”,這句詩實寫的是康河的美,同時,柳樹在古詩裏“柳”——“留”,留別有惜別的含義,它給詩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多少的牽掛用“在我心頭蕩漾”,把牽掛表現的非常形象。
當然他的手法是比擬的手法(擬人、擬物),與第三句話合在一起講,“軟泥上的青荇,油油的在水底招搖;在康橋的柔波裏,我甘做一條水草”,這一句詩突出了康河的明靜和自由自在的狀況,自由、美正是徐誌摩所追求的。
同時表現一種愛心,那水草好像在歡迎著詩人的到來。
再次,我覺得它不是完全脫離中國詩歌的意境的,它和中國的古詩有相同的地方,就是物我合一。
第二句是化客為主,第三句是移主為客,做到兩相交融,物我難忘。
這兩句詩正好表現出徐誌摩和康橋的密切關係。
這就是我們前麵所講的三個方麵:確定了理想,步入了詩壇,美妙的風光中,抒發自己的情感。
三者是緊密地聯係在一起的,通過具體的形象,來表達自己的感情。
而我們欣賞詩也是從形象入手,來逐漸接受詩人的心靈的。
第四節是轉折點,“那榆蔭下的一潭,不是清泉,是天上虹,揉碎在浮躁間,沉澱著彩虹似的夢”。
這句詩運用了虛實結合的手法,“實”是景物的描寫,“虛”是象征手法的運用。
一潭水很清澈,霞光倒映下來,“不是清泉,是天上虹”,一片紅光,是實寫。
但是,潭水上漂了很多的水藻,擋住了一部分霞光,零零碎碎的,有的紅,有的綠,好像...
徐誌摩的《再別康橋》
《再別康橋》是現代詩人徐誌摩膾炙人口的詩篇,是新月派詩歌的代表作品。
全詩以離別康橋時感情起伏為線索,抒發了對康橋依依惜別的深情。
語言輕盈柔和,形式精巧圓熟,詩人用虛實相間的手法,描繪了一幅幅流動的畫麵,構成了一處處美妙的意境,細致入微地將詩人對康橋的愛戀,對往昔生活的憧憬,對眼前的無可奈何的離愁,表現得真摯、濃鬱、雋永,是徐誌摩詩作中的絕唱。
原文:再別康橋輕輕的我走了,正如我輕輕的來;我輕輕的招手,作別西天的雲彩。
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陽中的新娘;波光裏的豔影,在我的心頭蕩漾。
軟泥上的青荇,油油的在水底招搖;在康河的柔波裏,甘心做一條水草!那榆蔭下的一潭,不是清泉,是天上虹;揉碎在浮藻間,沉澱著彩虹似的夢。
尋夢?撐一支長篙,向青草更青處漫溯;滿載一船星輝,在星輝斑斕裏放歌。
但我不能放歌,悄悄是別離的笙簫;夏蟲也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橋!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來;我揮一揮衣袖,不帶走一片雲彩。
轉載請注明出處句子大全網 » 急求徐誌摩的《再別康橋》賞析及其中心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