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陵是世界上最大最神秘的一座古墓,它南依驪山的層層疊嶂之中,山林蔥鬱;北臨逶迤曲轉、似銀蛇橫臥的渭水之濱。“始皇帝”的陵寢地宮了。目前對這個地宮的傳說很多,給這裏蒙上了一層神秘的色彩,利用現在先進的科學技術,雖然可以挖掘皇陵地宮,但是挖掘後無法保護,而且有一定的危險性。看《盜墓筆記》多了,會喜歡這個景點
秦陵兵馬俑仿寫
秦始皇陵兵馬俑 兵馬俑多用陶冶結合的方法製成,先用陶模作出初胎,再覆蓋一層細泥進行加工刻劃加彩,有的先燒後接,有的先接再燒。
其實當年的兵馬俑各個都有鮮豔和諧的彩繪。
我們發掘過程中發現有的陶俑剛出土時局部還保留著鮮豔的顏色,出土後由於空氣幹燥,顏色就慢慢地脫落了。
現在能看到的隻是殘留的彩繪痕跡。
兵馬俑的車兵、步兵、騎兵列成各種陣勢。
整體風格渾厚、健美、洗練。
如果仔細觀察,臉型、發型、體態、神韻均有差異:陶馬有的雙耳豎立,有的張嘴嘶鳴,有的閉嘴靜立。
所有這些秦始皇兵馬俑都富有感染人的藝術魅力。
秦始皇兵馬俑(一說為宣太後)陪葬坑,是世界最大的地下軍事博物館。
俑坑布局合理,結構奇特,在深5米左右的坑底,每隔3米架起一道東向西的承重牆,兵馬俑排列在牆間空檔的過洞中。
秦陵內共有3個兵馬俑坑,呈品字形排列。
秦始皇一號俑坑,呈長方形,東西長230米,南北寬62米,深約5米,總麵積14260平方米,四麵有斜坡門道。
俑坑中最多的是武士俑,身高1.7米左右,最高的1.9米。
陶馬高1.5米左右,身長2米左右,戰車與實用車的大小一樣。
人、馬車和軍陣是通過寫實手法的藝術再現。
秦俑大部分手執青銅兵器,有弓、弩、箭鏃、鈹、矛、戈、殳、劍、彎刀和鉞。
青銅兵器因經過防鏽處理,埋在地下兩千多年,至今仍然光亮鋒利如新,它們是當時的實戰武器,身穿甲片細密的鎧甲,胸前有彩線挽成的結穗。
軍吏頭戴長冠,數量比武將多。
秦俑的臉型、胖瘦、表情、眉毛、眼睛和年齡有差異。
統一六國之後秦國實行全國征兵製,兵源來自全國各地,這恐怕是他們在臉型、表情、年齡上有差別的主要原因。
工匠們用寫實的藝術手法把它們表現得十分逼真,在這個龐大的秦俑群體中包容著許多顯然不同的個體,使整個群體更顯得活躍、真實、富有生氣。
縱觀這千百個將士俑,其雕塑藝術成就完全達到了一種藝術美的高度。
無論是千百個形神兼備的官兵形象,還是那一匹匹躍躍欲試的戰馬塑造都不是機械的模仿,而是著力顯現它們“內在的生氣、情感靈魂、風骨和精神。
”絕大部分陶俑形象都充滿了個性特征,顯得逼真,自然而富有生氣。
俑坑發現種類齊全,數量空前的青銅兵器極大地豐富了秦兵器研究的領域,其中長鈹,金鉤等都是兵器考古史上的首次發現。
兵器鑄造的標準化工藝、兵器表麵防腐處理技術的發現和研究填補了古代科技史研究的空白。
而秦俑的設計者為了再現2000年前的秦軍“奮擊百萬”氣吞山河的磅礴氣勢,他們不僅僅在於追求單個陶俑的形體高大,而且是精心設計了一個由8000餘件形體高大的俑群構成一組規模龐大的軍陣體係。
右側為一個巨大的方陣,左前方為一個大型疏陣,左後方則是指揮部。
那數千名手執兵器的武士,數百匹曳車的戰馬,一列列、一行行,構成規模宏偉、氣勢磅礴的陣容。
有的頭挽發髻,身穿戰袍,足登短靴,手持弓弩,似為衝鋒陷陣的銳士;有的免盔束發,身穿戰袍,外披鎧甲,手持弓弩,背負銅鏃,似為機智善射的弓箭手;有的頭戴軟帽,穿袍著甲,足登方口淺履,手持長鈹,似為短兵相接的甲士。
還有身穿胡服,外著鎧甲,頭帶軟帽,足登短靴,一手牽馬一手提弓的騎士;有頭帶長冠,兩臂前伸,雙手握髻,技術熟練的禦手;有頭戴長冠,穿戰袍,著長甲,手執無鉤的下級指揮官;有頭戴鶡冠,身著彩色魚鱗甲,雙手扶劍,氣度非凡的將軍。
這栩栩如生的千百個官兵形象,尤其在神態、個性的刻畫方麵,顯得逼真、自然,而富有生氣。
如將軍俑的形象:身材魁梧,身著雙重短褐,外披彩色魚鱗甲,頭帶雙卷尾長冠,昂首挺胸,巍然佇立,有非凡的神態和威嚴的魅力。
一般戰士的神態:有的嘴唇努起胡角反卷,內心似聚結著怒氣;有的立眉圓眼,眉間的肌肉擰成疙瘩,似有超人的大勇;有的濃眉大眼,闊口厚唇,性格憨厚純樸;有的舒眉秀眼,頭微低垂,性格文雅;有的側目凝神,機警敏銳;有的昂首靜思,有的低首若有所思,兩者雖然得刻畫一個“思”字,由於表現手法不同,前者給人的印象是氣宇軒昂略帶傲氣,後者沉靜文雅。
秦俑表現的是古代軍事題材,它既沒有選擇兩方交戰、將士廝殺的戰爭場麵,也沒有選擇將士修整屯兵防守的場麵。
而是捕捉了將士披甲,直兵列陣地,嚴陣以待的臨陣場麵。
盡管我在這個井然有序的靜態軍陣營,藝術家們在單個陶俑的雕塑上,還是力求“偶動與靜之中”。
使那一件件披甲之銳的武士俑昂眉張目,肅然佇立,神態堅定而勇敢,他們好似整裝待發,又好似處於臨戰狀態,還有那一件件駕車的禦手俑,雙臂前伸,緊握髻繩,目視前方,待命而發;那一匹匹曳車的陶馬,兩耳豎立,雙目圓睜,張鼻嘶鳴,躍躍欲試;那一件件騎士俑,右手牽馬,左手提弓,機警的立於馬前,一旦令下,就將馳騁疆場。
正是由這千百個充滿生氣、神態各異的陶俑構成整體靜態的軍陣地,達到了一種意想不到的藝術效果。
“靜極則生動,愈靜則愈動”。
惟有這種靜態的軍陣才能使人們感到軍陣巨大威懾力的深淺莫測。
這樣恢宏的陣列,宏偉的構圖,空前絕後,無與倫比。
大凡參觀過兵馬俑的人們,對於少數陶俑臉部殘留的彩繪...
了解世界名人評價秦始皇陵兵馬俑短句
參考:寧靜很美,美到能濾出心底的嘈雜,蕩滌塵世紛擾的浮躁,洗淨繁華過後的疲憊;美到輕柔的觸摸,便能觸動內心最為真純的柔情;美到能積澱出過往年輪,輾出的心動轍痕。
靜,靜到心清若水,靜到繁華如煙,靜到思緒悠然,那份自得,那點逍遙,宛如河水,叮咚著自已的心事,一路歌舞著流向遠方。
讚美兵馬俑的句子有哪些?
這些兵馬俑真是氣勢磅礴,氣勢恢弘,這些可是中華民族的一大瑰寶啊!是中國人民智慧和文明的結晶,象征著我們泱泱古國的燦爛文化.看著這些兵馬俑模型,我真為我是一個中國人而感到自豪。
秦俑藝術是中國古代雕塑藝術史上的一個典範,它的藝術風格和藝術技巧為後世所繼承和發展,使其藝術傳統源遠流長.今天,來自全世界的人民懷著無比驚奇和稱讚之情來觀賞這一世界奇跡.秦始皇兵馬俑是我們民族的驕傲,也是世界文化的寶貴遺產。
兵馬俑名重當世也不是靠名人名言捧起來的,八千陶俑組成了古代嚴密的軍陣,是秦始皇地下王國的長城的象征。
其磅礴的氣勢,展示了秦王朝大帝國"馬上得天下"的風貌。
一片殘瓦斷垣,被覆蓋在富麗堂皇的現代建築之下,一頁發黃的曆史,呈現出了溜光異彩的魅力,經過楚軍衝天大火的洗禮、舔血撫痕的兵馬俑終於在20世紀70年代走出黃土,熠熠生輝地複活在中華民族揚眉吐氣的時代。
看著那一個個孔武有力的典型的陝西人外貌的秦軍將士,看著那一匹匹昂首嘶鳴奮蹄欲奔的戰馬,仿佛看到殘陽如血浴大旗、仿佛聽到北風瀟瀟戰馬嘶。
有人說:不上長城不算到北京,不去兵馬俑不算到中國,後一句可能是針對國外遊客來說吧,也是站在世界這一高度來看的,由此可見兵馬俑的整體曆史價值及地位在世界曆史上的重要性是勿庸置疑的。
陶俑挖出的時候,還是豐富的彩繪,顏色很鮮豔,但是由於當時文物保護意識太差,沒有保護措施,陶俑表麵的彩繪遇到空氣,不到兩個小時,就氧化變成了灰白色。
到現在,針對陶俑這個情況的保護措施還達不到一定的水平,一直都沒有挖掘2、3號俑坑。
兵馬俑,泥塑的世界,在這裏,可感受到那個久遠王朝的曆史氣息,其政治、軍事、文化、藝術等等,在一個特定的時間和空間凝結成了一點,於是有了這兩千多年後的神秘魅力。
仔細觀察,它們按品字型布局,根據發掘的先後,分別命名一號坑、二號坑、三號坑。
走在兵馬俑坑旁,一股熱血在沸騰,頭上是拱形的館頂,腳下5米是巨大的軍陣,生前這些人拚殺疆場,完成了中國曆史上第一個多民族、集權製的封建統一帝國,開創了華夏文明的新紀元,死後又默默地守侯著他們的君主,給兩千年後的人們展現了昔日的輝煌。
二號坑大部分還掩埋在地下,挖掘出來的陶俑都已破損,倒在坑內,或一隻正在抽刀的手,或一個跪射的姿勢,或一個頭,或半個馬臀,一個車輪子,似乎是一支多兵種的特殊部隊。
好像他們原本在地下存活了二千多年,突然被我們挖出來毀了他們的生命似的,看著讓人心生憐憫,又對那未發掘的部分充滿神秘的想像。
三號坑感覺像是一個指揮機關,整個坑凹形,總共隻有六十多具陶俑,有一輛四匹馬拉的戰車非常完整,都是真人真馬的大小,非常逼真,威風凜凜的站在隊伍的最前方,似乎正在等待命令出發。
馬車後麵是幾個的將軍俑,頭飾和服裝都不一樣,神態比較安祥。
一號坑是最具有震撼力的,一進坑門,迎麵便似有一股殺伐之氣。
上千個步兵俑縱隊橫隊排列整齊,大部份為步兵,隻有少部分牽馬的。
俱是手握兵器,整裝待發。
就覺得這一輛輛精製的馬車、這一個個強壯有力的將士,浩浩蕩蕩的從公元前出發,穿過曆朝曆代的關隘,浴血奮戰、風塵仆仆、兢兢業業,一直走到現在,然而又在突然間,鼓角無聲,天地緘言,硝煙漸散,血雨腥風之後,古戰場挺立著引起全世界千古驚歎的奇跡!也不知道這人來人往的遊客是否會驚了他們的夢,是否會損害他們守護秦始皇陵的職責,這兩千年後不熟悉的一切是否會給他們帶來巨大的不適應,當夜深人靜,遊人散盡時,他們是否也會輕聲交談他們今日的困惑。
看眼前形態各異的將士,雖然外形灰白,可看那表情栩栩如生,無一雷同,兵陣陣法嚴謹,戰袍俑、跪射俑、甲士、將軍等級森嚴,發型裝束、儀態氣質各不相同,雖然在地下塵封了兩千年,仍然氣宇不凡。
按要求改寫句子。
(1)秦始皇陵兵馬俑簡直是一個偉大的奇跡。
(改為反...
不可能一個工匠隻做一個俑,到哪裏去找幾千個具有同樣水平的工匠?當時一定是一種專業分工的流水線式工藝流程,一部分人備泥,一部分人製作俑的身坯,一部分人雕塑細部,頭部的雕塑自然是大師傅的任務。
至於模特,我認為還是真正的軍人,秦皇的禦林軍,普通工匠沒有那種氣質。
秦始皇陵兵馬俑是用真人做的嗎,為何幾千個的長相都不
找當時長得高大俊美點的男子擺姿勢對著做的,所以兵馬俑看上去都是一臉愁容或者僅僅微微一笑的,沒人會喜歡被做成陪葬品啊,工匠雕刻的很精細,據說連手上的生命線都看得到,兵馬俑底下都會寫上工匠名字和地址的,做得不好就會被砍頭,前幾天剛剛去過,聽導遊講解的
我遊覽了萬裏長城、故宮、秦始皇陵兵馬俑和南京長江大橋等名勝古跡...
展開全部 秦始皇陵是中國第一位皇帝秦始皇的陵墓,也稱“麗山”或“酈山”,位於中國陝西省西安以東30公裏臨潼縣的驪山,亦稱驪山園。
建於公元前246年至公元前208年,曆時39年。
現存陵塚高76米,陵園布置仿秦都鹹陽,分內外兩城,內城周長2.5公裏,外城周長6.3公裏。
陵塚位於內城西南,坐西麵東,放置棺槨和陪葬器物的地方,為秦始皇陵建築群的核心,目前尚未發掘。
據目前的考證,已發現的秦始皇兵馬俑被普遍認為位於秦始皇陵的外圍,有戍衛陵寢的含義,是秦始皇陵的有機組成部分。
據《史記·秦始皇本紀》記載,“始皇初即位,穿治酈山,及並天下,天下徒送詣七十餘萬人,穿三泉,下銅而致槨,宮觀百官奇器怪徙藏滿之。
令匠作機弩矢,有所穿近者輒射之。
以水銀為百川江河大海,機相灌輸,上具天文,下具地理。
以人魚膏為燭,度不滅者久之。
”,指出當時修築秦始皇陵的有七十餘萬人。
鑿穿了三層地下水,灌注銅水來填補縫隙,又修造宮殿,設置百官位置,放置奇珍異寶。
用水銀做成百川江河大海,用機械來模擬江河的流動,頂壁裝有天文圖象,下麵置有地理圖形,用娃娃魚的油脂做成長明燈。
陵墓中還有許多機關。
為了防止泄密,在秦始皇入葬後,秦二世又下令將工匠封閉在地宮內城和外城之間。
從科學探測和局部發掘來看,地宮裏存在許多金屬物質,也有很好的排水係統。
至於地宮究竟有多深,學界爭議很大,從20米到50米說法不一。
有學者認為所謂“穿三泉”隻是虛指。
秦陵尚未完工,便出現秦末農民暴動,章邯將修陵的七十萬人全部調去抵抗暴動,至此,秦陵的修建中斷。
項羽破關後,帶兵三十萬挖掘秦陵。
隨後又有牧羊人因尋找丟失的羊群而失手將秦陵地宮燒掉。
但目前尚未發現有力證據,也有學者認為秦始皇陵並未遭到大規模破壞。
根據勘查,確實在秦始皇陵周圍發現汞含量異常,學者認為如果地宮打開過,汞會很快揮發。
因此初步證實了秦始皇陵內含大量水銀的說法。
1987年,秦始皇陵及兵馬俑被列為世界文化遺產。
秦始皇陵兵馬俑的資料
一樓把百度百科複製過來了,我就少說點秦始皇兵馬俑從葬坑位於臨潼宴寨鄉,在秦始皇陵園東側1500米處。
這是一個浩大的地下軍事博物館,被譽為世界第八大奇跡。
1974年春,當地農民在打井時,從2米多深的地下挖出陶俑人頭的碎片,一時議論紛紛。
這一偶然發現,引起了考古部門極大的重視,從此揭開了塵封地下2000多年的文化寶庫。
在發現一號坑和三號坑以後,又於1976年發現二號坑。
一號坑局部挖掘,以於 秦俑坑坐西向東,3座坑呈品字形排列。
3座坑計有陶俑陶馬8000餘件。
自從一號坑開放以來,秦俑博物館以接待國內外觀眾近3000萬,數十個國家的元首親臨參觀,無不讚不絕口。
法國前總理希拉克1979年來這裏參觀,稱讚秦兵馬俑是世界第八大奇跡,認為不看金字塔,不算真正到埃及;不看兵馬俑,不算真正到中國。
秦陵兵馬俑造句 有的……好像……有的……好像…… 快啊 急!!!
1974年春,當地農民在打井時,從2米多深的地下挖出陶俑人頭的碎片,一時議論紛紛。
這一偶然發現,引起了考古部門極大的重視,從此揭開了塵封地下2000多年的文化寶庫。
在發現一號坑和三號坑以後,又於1976年發現二號坑。
一號坑局部挖掘,以於1979年開放;三號坑全部發掘,於1989年開放;二號坑從1994年3月開始挖掘,觀眾可觀看發掘過程。
秦俑坑坐西向東,3座坑呈品字形排列。
3座坑計有陶俑陶馬8000餘件。
自從一號坑開放以來,秦俑博物館以接待國內外觀眾近3000萬,數十個國家的元首親臨參觀,無不讚不絕口。
法國前總理希拉克1979年來這裏參觀,稱讚秦兵馬俑是世界第八大奇跡,認為不看金字塔,不算真正到埃及;不看兵馬俑,不算真正到中國。
一號坑為長方形,東西長230米,南北寬為62米,平均深度為5米,麵積為14260平方米。
地下坑道為土木結構,東西兩側各有斜坡門道5個,南北兩側各有便門兩個,立木封堵門洞,坑上以棚木、蘆席、泥土覆蓋。
坑內每隔3米有一道夯土牆,牆間空當處陳列兵馬俑,底部鋪以青磚。
一號坑計有陶俑陶馬6000餘件,形同真人真馬,以挖出1000餘件。
坑內是由步兵俑和騎兵俑組成的長方形軍陣。
東端是3列麵向東的步兵俑橫隊,每列70件,共計210件,為軍陣的前鋒。
其後是騎兵和駟馬戰車,前後共38列縱隊,每路長180米,戰車與步兵相間排列,這是軍陣的主體。
軍陣的左右兩側各有一列分別麵向南北橫隊,每隊均有武士俑180餘件,為軍陣的側翼衛隊。
西端有3列橫隊,兩列麵東,一列麵西,是軍陣的後衛。
整個軍陣布局嚴密,酷似整裝待發之勢。
武士俑分別執有不同的青銅兵器,近戰的有刀、矛、劍、戟,射擊兵器有弓弩和箭鏃。
其中箭長97厘米,八棱麵。
荊柯刺秦王曾用匕首,秦王就是用這種利劍砍傷刺客的。
雖經兩千多年的剝蝕,劍仍保持堅固鋒利的本色。
為了保護文物和便於參觀。
一號坑建有拱形陳列大廳,總麵積為1.6萬平方米,采光良好,觀眾可從檢閱台一睹坑內兵馬俑的雄姿。
二號坑位於一號坑的東北側和三號坑的東側,呈曲尺形方陣,東西長96米,南北寬為84米,總麵積約為6000平方米。
坑內建築與一號坑相同,但布陣更為複雜,兵種更為齊全,是3個坑中最為壯觀的軍陣。
二號坑建有1.7萬平方米的陳列大廳,是目前我國規模最大、功能最齊全的現代化遺址陳列廳。
秦兵馬俑博物館官長袁仲一解釋說:“一來,為的是更好地保護文物,二來,因為把整個軍陣全部清出地麵,起碼需要5~7年的功夫。
這樣做的好處是遊客既可以參觀到二號坑局部的風采,有可以親眼看到二號坑的挖掘工作。
” 據初步推算,二號坑有陶俑陶馬1300多件,戰車80餘輛,青銅兵器數萬件,其中將軍俑、鞍馬俑、跪姿射俑為首次發現。
二號坑東、西兩端各有4個斜坡門道,北邊有兩個斜坡門道,俑坑坐西麵東,正門在東邊。
坑內布局分為4個單元。
第一單元,位於俑坑東端,四周長廊有立式弩兵俑60個,陣心由八路麵東的160個蹲跪式弩兵俑組成。
弩兵采取陣中張陣的編列,立、跪起伏輪番射擊,以彌弩張緩慢之虞。
第二個單元,位於俑坑的右側,由64乘戰車組成方陣(車係木質,僅留遺跡)。
每列8乘,共有8列。
車前駕有真馬大小的陶馬4匹。
每車後一字排列兵俑3個,中為禦手拉馬轡,另兩個分別立於車左和車右,手持長柄兵器。
第三單元,位於中部,由19輛戰車,264個步兵俑和8個騎士俑組成長方形陣,共分3列。
每匹馬前立騎士俑一個,一手牽馬韁,一手作拉弓狀。
每乘車後除三名車士外,還配有8~36個步兵俑。
第四單元,位於軍陣左側,108個騎士俑和180匹陶鞍馬俑排成11列橫隊,組成長方形騎兵陣。
其中第1、3列為戰車6輛。
每匹馬前,立胡服騎士俑一個,右手牽馬,左手拉弓。
三號坑在一號坑西端25米處,麵積約為520平方米,呈凹字形。
門前有一乘戰車,內有武士俑68個。
從3號坑的布局看,似為總指揮部,統帥左、右、中三軍,隻是沒有建成而已。
四號坑有坑無俑,隻有回填的泥土。
從2個坑的布局和陣法看,二號坑陣式複雜,兵種齊全,是對陣的中堅力量。
這種編組方法在兵書上叫作“大陣包小陣,大營包小營,偶落鉤連,折曲相對。
”《孫臏兵法》說:“在騎與戰者,分為三,一在於右,一在於左,易則多其車,險則多其騎,反則廣其弩”,三者有機結合,才能百戰不殆。
二號坑是這位古代軍事家的理論圖解。
從秦俑坑出土兵器的刻記年號看,兵馬俑從葬坑是秦始皇統一中國前後修建的。
秦始皇憑借他“揮劍決浮雲”、“大略駕群才”的能力,滅六國,統天下。
兵馬俑反映了秦王朝兵強馬壯、叱吒風雲的氣勢。
秦始皇死後,秦二世胡亥繼位,繼續大修阿房宮和弛道,賦稅徭役比以前更為繁重,從而引起農民大起義。
在這種形式下,三號坑中途終斷,四號坑未及放兵馬俑,就匆匆填死了。
發掘中發現有火焚痕跡,可能與楚霸王入關火燒阿房宮有關係。
走進博物館的大廳,隻見在地下5米深的地方,整齊地排列著上千個像真人大小的武士全身呈古銅色,高1.8至1.97米,一個個威武雄壯,真是氣象森嚴,令人望而生畏。
還有如真馬大小的陶馬32匹。
陶馬4匹一組,拖著木質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