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民族主義應向中西文化融合主義轉型
作者:知原
今天在網上剛看到的一篇文章,《我們應該有一個什麼樣的思想體係——由潘嶽南平講話討論所想到的》,我認為是一篇很好的文章,這篇文章將南平經驗的討論引向了很深的層麵,就是我國的思想建設的層麵。
此文提到了當今中國思想界非常普遍的現象,就是在很多方麵許多人的基本觀點其實是相同的,但一爭論卻常常走到了“極端的邊緣”上。此文進一步指出,造成這一情況的原因是“ 各自運用的思想資源方麵存在的問題。”這一觀點也是我非常讚同的。
此文章進一步分析了當今中國的四大思想資源或話語體係:自由主義、新左派、民族主義、 “一群盲無頭緒,高喊馬克思的新革命青年們”。此文認為,“這種紛亂的思想狀況,是導致互聯網上討論出現極端現象的主要原因。”此文進一步指出,“我以為,我們要在一個什麼樣的話語體係下討論,或許是一個更重要的問題。這就如中國的現代化究竟得按西方的現代化標準進行,還是要自己製定一個新的標準進行一樣。”
此文最後認為,“就目前而言,或可為中國帶來屬於自己的話語思想體係的,也許隻有民族主義了,因為他是中國人自身的情懷,是中國人維護自己利益的唯一可靠的思想武器。就產生的本源而言,他不是外來的,是內在的。有人或許會說自由也是本源的,我承認,但就本源的重要性而言,生存是第一位的,自由是第二位的。我們隻有站在第一位的需要點上才能觸摸真實。從這一點上說,民族主義隻是一個思想的平台,通過他才能整合出屬於中國的思想體係。”
此文最後的觀點我也非常讚同,我在以前的文章《中國民族主義的起源、發展和結局》( h ttp://ctk.cn.gs/xhc/zgmzz.htm )中就指出,中國民族主義的最高成就“是能激發出一大群能從中國實情出發,以中國的繁榮強大為本的民族主義者,這些民族主義者能以寬大的胸懷將中國傳統文化的優質與近現代西方文化的優質結合起來創造出一種新型文明的哲人。說的更簡單明了一點就是,我希望中國的民族主義者中能孕育出一些類似於孔子、老子、墨子、韓非等的大哲人。不僅如此,中國的民族主義者中還需要出現一些實幹家,能踐行這些大哲人的治國安邦平天下的學說的人。中國的民族主義隻有發展到這一步才是中國真正獨立自主、繁榮強大之時。”
我在《<興華策>的形成與基本思想》( http://ctk.cn.gs/xulun.htm )的“對我的思想的定性”中進一步將我上麵的觀點表述為:
“許多人常常喜歡把我定性為民族主義,我認為這種定性是片麵的,就我個人而言,我認為將我定性為中西文化融合主義是最恰當的。
事實上,我最初上網時宣傳的就是中西文化融合。後來對網絡有了一定的了解,發現網絡上的思想界對中西文化融合並不關心。當時網絡上的熱門是民族主義、新左派和自由主義三大思潮, 而在這三大思潮中,民族主義和中西文化融合是最為互通的,所以我才發表了一些民族主義方麵的文章。
但現在我覺得我應該再回到中西文化融合問題上來,因為我感到民族主義就其本身而言,始終不是一種建設性力量。民族主義隻是一種外在的表現,它需要一種內在的尋求將我國、我們民族建設成為繁榮、強大、優秀的國家和民族的製度上、文化上的建設方案,而這種內在的製度上、文化上的建設方案正是中西文化融合所要解決的。
實際上,隨著對民族主義爭論的深入,民族主義這種內在的缺限日益暴露,議宣網友提出了什麼是成熟的民族主義的問題,我在一篇文章中的回答就是能將中西文化融合起來的民族主義就是最成熟的中國民族主義。
另外,許多人擔心民族主義會激發民族分裂情緒,這種擔憂是存在的,但中西文化融合主義是不會激發這種情緒的,所以我認為民族主義應該向中西文化融合主義轉型。
事實上,我認為假如中西文化融合能夠成功的話,在後人看來,二十世紀九十年代掀起的民族主義運動是一場啟蒙運動,它起到的作用是為中西文化鋪路。因為這場民族主義是對二十世紀八十年代的崇洋媚外、全盤西化思潮的反擊,它意味著對我們民族精神的重新定位,從此我們擺脫了那種崇洋媚外、全盤西化一統天下的局麵,那種積極探討中西文化融合的思想至少有了一席之地。”
中西文化融合的利與弊?
展開全部 中國民族主義應向中西文化融合主義轉型 作者:知原 今天在網上剛看到的一篇文章,《我們應該有一個什麼樣的思想體係——由潘嶽南平講話討論所想到的》,我認為是一篇很好的文章,這篇文章將南平經驗的討論引向了很深的層麵,就是我國的思想建設的層麵。
此文提到了當今中國思想界非常普遍的現象,就是在很多方麵許多人的基本觀點其實是相同的,但一爭論卻常常走到了“極端的邊緣”上。
此文進一步指出,造成這一情況的原因是“ 各自運用的思想資源方麵存在的問題。
”這一觀點也是我非常讚同的。
此文章進一步分析了當今中國的四大思想資源或話語體係:自由主義、新左派、民族主義、 “一群盲無頭緒,高喊馬克思的新革命青年們”。
此文認為,“這種紛亂的思想狀況,是導致互聯網上討論出現極端現象的主要原因。
”此文進一步指出,“我以為,我們要在一個什麼樣的話語體係下討論,或許是一個更重要的問題。
這就如中國的現代化究竟得按西方的現代化標準進行,還是要自己製定一個新的標準進行一樣。
” 此文最後認為,“就目前而言,或可為中國帶來屬於自己的話語思想體係的,也許隻有民族主義了,因為他是中國人自身的情懷,是中國人維護自己利益的唯一可靠的思想武器。
就產生的本源而言,他不是外來的,是內在的。
有人或許會說自由也是本源的,我承認,但就本源的重要性而言,生存是第一位的,自由是第二位的。
我們隻有站在第一位的需要點上才能觸摸真實。
從這一點上說,民族主義隻是一個思想的平台,通過他才能整合出屬於中國的思想體係。
” 此文最後的觀點我也非常讚同,我在以前的文章《中國民族主義的起源、發展和結局》( h ttp://ctk.cn.gs/xhc/zgmzz.htm )中就指出,中國民族主義的最高成就“是能激發出一大群能從中國實情出發,以中國的繁榮強大為本的民族主義者,這些民族主義者能以寬大的胸懷將中國傳統文化的優質與近現代西方文化的優質結合起來創造出一種新型文明的哲人。
說的更簡單明了一點就是,我希望中國的民族主義者中能孕育出一些類似於孔子、老子、墨子、韓非等的大哲人。
不僅如此,中國的民族主義者中還需要出現一些實幹家,能踐行這些大哲人的治國安邦平天下的學說的人。
中國的民族主義隻有發展到這一步才是中國真正獨立自主、繁榮強大之時。
” 我在《的形成與基本思想》( http://ctk.cn.gs/xulun.htm )的“對我的思想的定性”中進一步將我上麵的觀點表述為: “許多人常常喜歡把我定性為民族主義,我認為這種定性是片麵的,就我個人而言,我認為將我定性為中西文化融合主義是最恰當的。
事實上,我最初上網時宣傳的就是中西文化融合。
後來對網絡有了一定的了解,發現網絡上的思想界對中西文化融合並不關心。
當時網絡上的熱門是民族主義、新左派和自由主義三大思潮, 而在這三大思潮中,民族主義和中西文化融合是最為互通的,所以我才發表了一些民族主義方麵的文章。
但現在我覺得我應該再回到中西文化融合問題上來,因為我感到民族主義就其本身而言,始終不是一種建設性力量。
民族主義隻是一種外在的表現,它需要一種內在的尋求將我國、我們民族建設成為繁榮、強大、優秀的國家和民族的製度上、文化上的建設方案,而這種內在的製度上、文化上的建設方案正是中西文化融合所要解決的。
實際上,隨著對民族主義爭論的深入,民族主義這種內在的缺限日益暴露,議宣網友提出了什麼是成熟的民族主義的問題,我在一篇文章中的回答就是能將中西文化融合起來的民族主義就是最成熟的中國民族主義。
另外,許多人擔心民族主義會激發民族分裂情緒,這種擔憂是存在的,但中西文化融合主義是不會激發這種情緒的,所以我認為民族主義應該向中西文化融合主義轉型。
事實上,我認為假如中西文化融合能夠成功的話,在後人看來,二十世紀九十年代掀起的民族主義運動是一場啟蒙運動,它起到的作用是為中西文化鋪路。
因為這場民族主義是對二十世紀八十年代的崇洋媚外、全盤西化思潮的反擊,它意味著對我們民族精神的重新定位,從此我們擺脫了那種崇洋媚外、全盤西化一統天下的局麵,那種積極探討中西文化融合的思想至少有了一席之地。
”
談談中西方文化的相互融合和發展前景
展開全部 近年來,從報刊上讀到不少探討中西文化方麵的文章。
其中有的文章在談到借鑒、吸取西方文化之長,融合中西文化精華,以實現中國文化多樣性、多元性的時候,多強調中西兩種文化並沒有高低、優劣之分,應“和諧共處”,“共生共榮,並行發展”,“完善融合”。
而對中西文化之間的價值觀念和意識形態存在的矛盾、對立、衝突的一麵,好像視而不見;對我們在促進中西文化融合中,應保持自主地位,堅持“以我為主”的原則,也似乎不在考量之中。
這種認識,引起了我的關注。
誠然,我們期待中西文化從對峙走向對話,彼此之間加強健康的、積極的合作交流;我們也應保持對西方文化開放和包容的態度。
但我認為,不管怎樣,我們必須堅持“以我為主”的方針。
為什麼要強調“以我為主”呢? 首先是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需要。
因為我們正在建設著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它既是先進的、現代的、社會主義的,也是保持著中國文化優秀傳統的、體現著中華民族精神和靈魂的。
****在談到科學發展觀理念時就指出過,這“是在總結中國現代化建設經驗,順應時代潮流基礎上提出來的,也是在繼承中華民族優秀文化傳統的基礎上提出來的”。
“現代中國強調的以人為本、與時俱進、社會和諧、和平發展,既有著中華文明的深厚根基,又體現了時代發展的進步精神。
”①**的話啟示我們:在科學發展觀的指導下,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應當既緊跟改革開放的時代精神,又要發揚優秀文化傳統,堅守精神家園。
這樣才會取得我們期待的碩果。
大家知道,中西文化的內在價值是不同的,這是中外學者都承認的。
在融合中西文化的過程中,我們就是要在堅持中國文化價值的前提下,借鑒、吸取西方文化中對我們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有用有價值的東西。
**總理曾經對中國傳統文化的一些主要精神進行了概括:一是自強不息、剛健有為的進取精神;二是以和為貴、和而不同的和諧精神;三是民為邦本、民貴君輕的民本思想;四是天人合一、民胞物與的人與自然相統一的思想。
②這四點,對我們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無疑是仍有現實意義,仍是富有生命力的、有價值的東西。
如果在融合中西文化的過程中,不能堅守中國文化中這些獨特的東西,而浸染在西方文化中,那麼,日積月累就會不自覺地喪失這些東西。
這對於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來說,便很危險。
這就是我們為什麼要強調“以我為主”的重要原因之一。
其次,我們應當看到,由來已久的西方中心主義強勢並未退潮,在中西文化交流中“西強我弱”的不平衡狀態並未改變。
這是我們麵對的一個現實。
近些年來,西方大力宣揚“新自由主義”,“普世價值觀”,鼓吹“文化全球化”,意欲以西方的價值觀和意識形態,取代世界各民族的傳統文化和價值體係,使全球文化通通西化。
大家記得發生在2 010年初的穀歌事件。
這並非是一個孤立的個案。
早在好幾年前,美國前國務卿奧爾布賴特就說過:“我們要利用互聯網,把美國價值觀送到中國去。
”這次美國穀歌公司以西方的法律和理念,要求中國開放互聯網搜索監管,就是美國兜售“網絡自由”,想用“網絡霸權”來控製世界的典型事例。
正如一位外國政治分析家說的:“美國(在穀歌事件中)采用強勢立場,是試圖影響中國的未來。
”此話是講到了要害處的。
中國外交部發言人說“中國有自己的國情和文化傳統”,中國依法對其監管,理所當然。
我認為,這就是我們的自主地位的體現,也是“以我為主”思想的體現。
再次,我們還應看到另一種不平衡,即中西文化交流上,我們處於嚴重的“入超”狀態。
西方人對中國文化的了解,無法和中國人對西方文化的了解相比擬。
美國邁阿密大學教授邁克爾·福尼,前不久撰文說:“可惜大多數外國人對中國的印象除了京劇和李小龍外還一無所知。
”此話說得或許有點誇張,卻也反映了這種不平衡的客觀存在。
當然這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
一個半世紀來,西方人總是居高臨下,片麵地、盲目地認為西方文化優於、高於、先進於中國文化,隻想大力地向中國輸出西方文化,卻不想實事求是地、平等地來了解、理解中國文化。
這自然和西方的強勢有關,但另一方麵,這和一些中國人、中國學者在文化帝國主義的打擊下,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受到了傷害有密切關係。
一個半世紀來,不少中國學者和一部分知識分子一直自認為中國傳統文化與道德是中國走向現代化的一大障礙。
比如認為中華五千年文明的載體——中國文字太落後,應當廢除,另走一條拉丁化、拚音化的道路;認為用中國哲學武裝起來的保護中華民族生生不息的中國醫學,是不科學的,隻能允許西醫存在,中醫則應當廢除;認為孔子學說應該一概打倒。
諸如此類論調,不曾停止過。
要不是億萬中國老百姓和愛國人士的不斷抗爭與護衛,其後果勢必割斷中華文明、中國文化的根,給中國文化的傳承、發揚和現代化帶來巨大災難。
盡管如今這種中西文化間相互了解的極不平衡狀態,有了很大改觀,但要徹底改觀,還有賴於我們綜合國力的大提升,有賴於全民族的不斷抗爭,有賴於不斷提高我們的民族自尊心...
中西文化的衝突與融合的曆程
近代社會是從古代社會發展而來,曆史的分期存在於曆史的延續中,近代社會的變遷隻有同古代社會的政治、經濟、文化結構及與此聯係的生活、風俗相對比,才能得到認知和說明,近代文化的狀貌也隻有同傳統文化相對比才能得到真切的認知。
為了勾勒出近代文化嬗變的脈絡,我們先對傳統文化的核心內容做一個簡述。
一 中國古代幾千年,人們在宗法血緣關係與小農經濟相結合的社會生活中,創造了發達的農業文明,同時也造就了一種成熟的倫理——政治型文化模式,從先秦儒、道、 墨、法等諸子百家到漢代獨尊儒術再到宋明理學,使這一倫理——政治型文化體係越來越成熟,這種文化模式塑造了中國人的文化觀念,其價值趨向就是注重倫理道德,追求社會的安定和人際的和諧,注重心理感情的安逸,注重內在超越的精神價值。
這種傳統文化觀念伴隨著小農經濟和大一統的政治等級製度,維係著傳統社會生活得以平穩緩慢地運行。
中國傳統文化的核心是儒家思想文化。
儒家思想文化歸結起來有三個主要內容。
第一,天道的觀念,儒家信天,言天,天即是指自然界的天,又是指主宰人世之天。
這個天不象基督教的上帝,有一個具體的形象,但它在冥冥之中安排人世間的一切,天有五行,木火土金水,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為冬、金為秋、土為 季夏、火為夏、木為春、春主生,夏主長、季夏主養、秋主收、冬主藏。
天的意誌為天命,儒家講,人道和天道是相通的,為人道可以參天,王者不可以不知天,王者要觀天道而行事。
顯然這種人格化的天帶有相當大的神秘性。
在這一觀念下,儒家借助於天的權威又豎起皇帝的權威,皇帝的另一個名字叫天子,即上天的兒子,為天子受命與天。
因此,聖旨詔書的開頭語,常是“奉天承運”。
這樣,皇權在觀念上同天道連在一起,皇帝就是上天在人間的代表,在世代承襲的過程中積澱而成為傳統。
在中國封建社會裏,天道的觀念根深蒂固像山一樣壓在中國人的心頭,如此的沉重而無法解脫。
第二,大一統的思想。
儒家認為,“春秋”中國的大一統是“天地之常經,古今之通誼也”,大一統是天經地意不可違背的事情。
在漫長的封建社會中儒家大一統的理論,反對和製止了許多可能出現的動亂和分裂,曾經起到過巨大的凝聚作用。
但我們也要看到,大一統的理論總是在維護中央集權的專製統治,排斥了許多不應該排斥的事物,並由此在某些方麵也阻礙了社會的發展。
第三,綱常倫理,這是儒家政治文化思想的核心,自西漢以來成為維係封建製度的精神力量。
在政治生活中它關注的不是每個個體的人,而是人與人之間的義務關係。
它強調人應當遵守他在社會關係中所承擔的角色和規範。
而中國封建社會從來就承認人與人的不平等,正是在承認不平等的前提下儒家提出了調整人際關係的“三綱五常”的思想,即君為臣綱、父為子綱、夫為妻綱。
五常即為君臣、父子、夫婦、兄弟、朋友五種倫常關係,叫做君臣有義、父子有親、夫婦有別、長幼有序、朋友有信。
這種典型的封建社會的人倫關係是建立在宗法血緣關係與小農經濟相結合家族取向很深的社會之上的。
封建社會的國家實際上就是家族的擴大。
於是儒家將家族的人倫關係政治化,提出忠孝合一,家國合一,道德教化的政治思想。
在儒家看來,既然國家是建立在三綱五常的人倫關係之上的,那麼治理國家就不能依靠武力,而要靠統治者的道德教化,靠統治者自身的道德修養,所謂誠心、正意、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
儒家的政治理想是建立在對個人人格的要求之上的,對政治事物的關心和參與也就隻限於聖君賢相,或士大夫階層。
而一般的民眾隻能期盼“五百年必有王者興”的理想境界出現。
縱觀中國封建社會幾千年,儒家的道德政治在現實生活中很少實現,聖君不多,昏君暴君卻比比皆是。
所以說儒家的道德政治帶有很大的空想成分。
二 中國傳統文化與西方近代文化是完全不同質的兩種文化,這種不同不僅僅由於兩種文化的模式和形態不同,更由於兩者還是處於不同發展階段的上的文化。
即中國傳統文化是封建文化、農業文化,西方近代文化是 資本主義文化、工業文化。
西方近代文化同中國傳統文化相比是一種高勢能文化,它傳入中國後必將對封建的意識形態、思想文化以巨大的衝擊,最終的結果是動搖封建社會、封建製度的根基。
因此,當西方文化傳播進中國後,必然要引起封建勢力的頑強抵抗與中國的傳統文化發生激烈的衝突。
因為,從封建的倫理綱常以及相應的價值觀念出發,是很難接受西方自由、平等、博愛的價值觀的。
正如近代思想家嚴複在分析中西文化之異時所指出的那樣:“中國最重三綱,而西人首明平等;中國親親,而西人尚賢;中國以孝治天下,而西人以公治天下;中國尊主,而西人隆民;中國貴一道而同風,而西人喜黨居而洲處;中國多忌諱,而西人重譏評。
其於財用也,中國重節流,而西人重開源;中國追淳樸,而西人求歡虞。
其接物也,中國美謙屈,而西人務發舒;中國尚節文,而西人樂簡易。
其於為學也,中國誇多識,而西人尊新知。
其於禍災也,中國為天數,而西人持人力。
”由此可見,中西思想文化的差異是全...
中西方文化的相互融合和發展前景有哪些?
前景有:首先,從地理環境方麵,人的成長離不開他的環境所賦予他的種種特點和品性。
同樣,一個民族的生活環境也必然對一民族的文化個性的塑造起到一定的作用。
西方各個國家的領土普遍都不是很大,並且緊緊相依,四周又有諸多的海域.國土麵積不大,意味著他們的能源就會想到貧乏。
但隨時代的發展,國內的能源匱乏,影響到了自身的發展。
正是西方所處的地理環境及其他們的資源狀況,決定他們的民族的性格都具有外擴性特點.相對於西方國家而言,中國就顯得內斂許多。
其次,從社會生活層麵講,西方由於受到希伯萊文文化的影響和熏陶,在往後的生活當中,宗教可以是如影隨行,非常之重要.在中古階段,還一度對整個西方起到壟斷作用,教會的勢力之強已達到主宰國家運行的地步.同時希臘、羅馬文化對西方的影響也相當深遠,在文藝複興以後,它們的作用得到了淋漓盡致的發揮,對近現當代的西方的發展可以說都起到決定性的影響。
最後,從文化精神講,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就好親兄弟一般,當然就不會用心去加以研究對待了,從而也就沒有科學精神的誕生,早期中國的科學發明,隻是基於實用的目的,並沒有把所發現的東西,提煉成知識,做係統的研究.這也就造成了中國本有的發明成了別人利用後發展的工具。
中西方文化差異與文化融合各有哪些方麵
展開全部中國與西方國家的差別在於中國以儒家理論為基礎形成了“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整體意識。
由於曆史的發展進程和社會意識形態演變的不同,造成了社會製度和文化背景的差異,也導致了東西方人的價值觀相差較大的現象。
中國傳統文化強調謙遜謹慎、平和不爭,以多數人的利益為出發點考慮問題,並以此作為評判是非對錯的標準進行傳承,而西方人則信奉個人主義,以個人的成敗來評定其人生價值。
隻有通過東西方的價值觀念差異來認識文化差異,才能理解文化背景不同的人們的行為方式,從而避免跨文化交流帶來的誤解。
...
現代文明與傳統文化的衝突或融合、、名句和事例、、多多益善。
你也是嘉定一中的嗎 春秋戰國處於奴隸製向封建製過渡階段,那些諸子的論述是自由開放的.從漢開始,開始逐步形成了有益於封建王朝的統治.科舉製度更是成為整個社會的核心.儒家思想也從孔子的克己複禮君子慎獨即對自己的道德(即人心)約束作顏回這樣安貧樂道人的初衷,逐步發展為修齊治平是做官,中庸之道是混,論語也成為禮教,一種對行為的約束,甚至背棄人心,人性.如貞節牌坊.八股文的訓練也逐漸把血液中具有創新意識的人都淘汰了..現在,不僅在青少年中,甚至在一些領導幹部心目中,對傳統文化尚存在一些誤區。
他們認為:現在我國最大的政治就是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還用去學過去的老古董?甚至有些非中文係的本科生,在上詩詞選修課時也都提出這樣幼稚的問題;甚或還有人認為:現在是學習西方先進的科學技術的時代,怎麼還去學封建社會的文化呢?認為這是穿舊鞋、走老路、開倒車,與現代化建設背道而馳。
物質文明建設與現代化關係十分密切。
比如北京市早在十餘年前就毅然決定了北京的支柱產業:文化和高科技兩項,其中文化產業,多半是傳統文化,因為北京的文物眾多,人文景觀在全國獨占鼇頭。
又如旅遊經濟,在很多省市都是支柱產業,如雲南、西安、杭州、南京、開封、洛陽等古都,普陀山、五台山、峨眉山、武夷山、華山、泰山、蒿山等寺觀經濟都是依托傳統文化中的文物古跡、人文景觀、古鎮古街風貌等獲得旅遊經濟效益。
湖南桃源縣就因為陶淵明的《桃花源記》而旅遊昌盛,武昌的黃鶴樓就因為唐朝崔灝的《黃鶴樓》詩而名揚天下,杭州西湖就因為柳永一首《望海潮》有“三秋桂子,十裏荷花”而馳名中外,昆明大觀樓就因為有《大觀樓長聯》而享盛名,浙江諸暨就因為是西施的故鄉而發展興旺,成都都江堰就因為李冰治水、川主廟、二郎廟而遊人如織……現在連外國人都在利用中國傳統文化,搞文化產業,搶占文化市場,如日本的花木蘭動漫卡通就是竊取中華傳統文化搞的。
韓國電視劇很多情節都源出中國儒家的親情倫理。
英國也想製造孫悟空的動漫卡通占領中國市場。
當今美英文化產業業已超過汽車製造業。
可見,傳統文化與現代化的關係密切。
看電影《刮痧》問:中西文化融合的利與弊?
中醫的誕生基礎是草藥學,也就是說古人在沒有現在的各種成分檢測儀器的時候,通過草藥對人體的各種作用而逐步形成的。
西醫則是建立在生物化學基礎上的,各種藥物都是化學物品,天然的和合成的,全部可以通過化學實驗室製作出來。
中醫的醫理是君臣相輔,見效較西醫稍緩;西醫則可以形容為頭痛醫頭,腳痛醫腳,目標明確而直接,效果顯著。
不過大家都明白是藥三分毒的道理,中醫對人體的損傷是最小的,西醫效果急而對人體損傷較大。
融合的話,則可以用中醫的醫理指導西醫“攻擊”方向;也就是大概可以這樣比喻融合的方向:中醫是參謀部和憲兵,西醫是各個集團軍團。
以上純屬個人見解,拋磚引玉。
中西方文化的融合最早在什麼時候?請把參考的文獻標明,我需要寫一...
可以從被動的融合和主動融合兩方麵談啊。
主動融合:曆史上遊曆中國的西方學者、商人、傳教士等友好往來;新中國成立後與西方國家建交。
被動融合:民族的血淚史。
被侵略時期的強迫接受。
建議你到你們學校的電子書庫查詢,每個學校都會買這樣的書庫,裏麵有大量的文獻資料和最新的專業論文,免費的喔(學校已經付過費了),一般都是PDF格式的。
我寫論文時用的就是學校提供的電子資料庫,海量查詢,資料綽綽有餘。
中西方文化差異與文化融合各有哪些方麵
中國與西方國家的差別在於中國以儒家理論為基礎形成了“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整體意識。
由於曆史的發展進程和社會意識形態演變的不同,造成了社會製度和文化背景的差異,也導致了東西方人的價值觀相差較大的現象。
中國傳統文化強調謙遜謹慎、平和不爭,以多數人的利益為出發點考慮問題,並以此作為評判是非對錯的標準進行傳承,而西方人則信奉個人主義,以個人的成敗來評定其人生價值。
隻有通過東西方的價值觀念差異來認識文化差異,才能理解文化背景不同的人們的行為方式,從而避免跨文化交流帶來的誤解。
我國傳統文化和中西方文化的融合對我國經濟的影響
你這個問題總的很大,感覺好象是一個論文的命題。
如果不是論文的話我胡說你亂聽,如果是論文的話我健議你先看一本書。
《世界是平的》恩道爾寫的。
不錯。
經濟說白了就是人類的一種欲望行為。
中國的傳統文化所指天、地、君、親、師。
其要義就是德,如果就單純來講從漢代道德就是帝王從思想上控製國民一種操縱方式(包括佛教等)。
西方世界的精神觀講究個人中心,講究自我、個人自由。
在他的個人世界觀裏自我是世界觀的要義。
思想決定行會,所以中國人的思維方式決定他們命題就是從道德角度考慮的較多,而西方人考慮的從個人角度考慮的較多。
中國現有的經濟行為主要還是以西方國家為主自我經濟為輔。
外國是有方有圓,中國是方就是圓,圓就是方。
轉載請注明出處句子大全網 » 中西文化融合的利與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