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陣子》辛棄疾描寫戰前準備,體現軍營生活句子
晏殊:《破陣子》燕子來時新社,梨花落後清明。
池上碧苔三四點,葉底黃鸝一兩聲,日長飛絮輕。
巧笑東鄰女伴,采桑徑裏逢迎。
疑怪昨宵春夢好,元是今朝鬥草贏,笑從雙臉生。
【賞析】此詞純用白描,筆調活潑,風格樸實,形象生動,展示了少女的純潔心靈。
二十四節氣,春分連接清明,正是一年春光最堪留戀的時節。
春已中分,新燕將至,此時恰值社日也將到來,古人稱燕子為社燕,以為它常是春社來,秋社去。
詞人所說的新社,指的即是春社了。
那時每年有春秋兩個社日,而尤重春社,鄰裏聚會,酒食分餐,賽會歡騰,極一時一地之盛。
閨中少女,也“放”了“假”,正所謂“問知社日停針線”,連女紅也是可以放下的,呼姊喚妹,門外遊玩。
詞篇開頭一句,其精神全在於此。
按民族“花曆”,又有二十四番花信風,自小寒至穀雨,每五日為一花信,每節應三信有三芳開放;按春分節的三信,正是海棠花、梨花、木蘭花。
梨花落後,清明在望。
詞人寫時序風物,一絲不苟。
當此季節,氣息芳潤,池畔苔生鮮翠,林叢鸝囀清音。
春光已是苒苒而近晚了,神情更在言外。
清明的花信三番又應在何處?那就是桐花、麥花與柳花。
所以詞人接著寫的就是“日長飛絮輕”。
古有詩雲:“落盡海棠飛盡絮,困人天氣日初長”,可以合看。
文學評論家於此必曰:寫景;狀物!而不知時序推遷,觸人思緒也。
當此良辰佳節之際,則有二少女,出現於詞人筆下:在采桑的路上,她們正好遇著;一見麵,西鄰女就問東鄰女:“你怎麼今天這麼高興?夜裏做了什麼好夢了吧!快說來聽聽!”東鄰笑道:“莫胡說!人家剛才和她們鬥草來著,得了彩頭呢!”“笑從雙臉生”五字,再難另找一句更好的寫少女笑吟吟的句子來替換。
何謂雙臉?蓋臉本從眼際得義,而非後人混指“嘴巴”也。
故此詞,美在情景,其用筆明麗清婉,秀潤無倫,而別無奇特可尋之跡;迨至末句,收足全篇,神理盡出,天時人事,物態心情,全歸於此。
請解說一下破陣子這首詞每句的含義
破陣子 為陳同甫賦壯詞以寄之 辛棄疾 醉裏挑燈看劍,夢回吹角連營。
八百裏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聲,沙場秋點兵。
馬作的盧飛快,弓如霹靂弦驚。
了卻君王天下事,贏得生前身後名。
可憐白發生! 譯文: 醉夢裏挑亮油燈觀看寶劍,夢醒時聽見軍營的號角聲響成一片。
把牛肉分給部下享用美餐,讓樂器奏起雄壯的軍樂鼓舞士氣。
這是秋天在戰場上閱兵。
戰馬像的盧一樣,跑得飛快,弓箭像驚雷一樣,震耳離弦。
完成君王統一國家的大業,取得世代相傳的美名。
可憐已成了白發人! 注釋: ①破陣子:詞牌名。
題目是《為陣同甫賦壯詞以寄》。
②挑(tiǎo)燈:把油燈的芯挑一下,使它明亮。
③夢回:夢醒。
吹角:軍隊中吹號角。
連營:連接成片的軍營。
④八百裏:指牛。
古代有一頭駿牛,名叫“八百裏駁(bò)”。
麾(huī)下:指部下將土。
麾,古代指軍隊的旗幟。
炙(zhì):烤熟的肉。
⑤五十弦:古代有一種瑟有五十根弦。
詞中泛指軍樂合奏的各種樂器。
翻:演奏。
塞外聲,反映邊塞征戰的樂曲。
⑥的(dí)盧:一種烈性快馬。
相傳三國時劉備被人追趕,騎“的盧”一躍三丈過河,脫離險境。
⑦霹靂(pī lì):響聲巨大的強烈雷電。
⑧了(liǎo)卻:完成。
天下事:指收複中原。
賞析一: 這是辛棄疾寄給陳亮(字同甫)的一首詞。
陳亮是一位愛國誌士,一生堅持抗金的主張,他是辛棄疾政治上、學術上的好友。
他一生不得誌,五十多歲才狀元及第,第二年就死了。
他倆同是被南宋統治集團所排斥、打擊的人物。
宋淳熙十五年,陳亮與辛棄疾曾經在江西鵝湖商量恢複大計,但是後來他們的計劃全都落空了。
這首詞可能是這次約會前後的作品。
這詞全首都寫軍中生活,也可以說是寫想象中的抗金軍隊中的生活。
上片描寫在一個秋天的早晨沙場上點兵時的壯盛場麵。
開頭兩句寫軍營裏的夜與曉,“醉裏挑燈看劍”一句有三層意思:“看劍”表示雄心,“挑燈”點出時間,醉裏還挑燈看劍是寫念念不忘報國。
次句“夢回吹角連營”,寫拂曉醒來時聽見各個軍營接連響起雄壯的號角聲。
上句是看,此句是聞。
接下三句寫兵士們的宴飲、娛樂生活和閱兵場麵,詞的境界逐漸伸展、擴大。
“八百裏分麾下炙”,八百裏炙是指烤牛肉。
“麾”是軍旗。
全句的意思是:兵士們在軍旗下麵分吃烤熟的牛肉。
“五十弦翻塞外聲”,指各種樂器合奏出雄壯悲涼的軍歌。
古代的瑟有五十弦。
李商隱詩:“錦瑟無端五十弦。
”這詞裏的“五十弦”,當泛指合奏的各種樂器。
“翻”,指演奏。
“塞外聲”,指雄壯悲涼的軍歌。
下片寫投入戰鬥的驚險場麵:“馬作的盧飛快”,“的盧”,駿馬名。
相傳三國劉備在荊州遇厄,的盧馬載著他一躍三丈,越過檀溪(《三國誌·先主傳》引《世說》)。
“作”,作“如”解。
“弓如霹靂弦驚”,比喻射箭時弓弦的響聲如雷震。
“了卻君王天下事”兩句,描寫戰鬥獲勝,大功告成時將軍意氣昂揚的神情。
“天下事”指收複中原。
收複中原,不僅是君王的事,也是人民共同關心的大事。
末句一結,卻轉到在南宋統治集團的壓抑下,恢複祖國河山的壯誌無從實現的悲憤。
這一轉折,使上麵所寫的願望全部成為幻想,全部落空。
這首詞題是“壯詞”,前麵九句的確可稱得上是壯詞,但是最後一句使全首詞的感情起了變化,使全首詞成為悲壯的而不是雄壯的。
前麵九句是興高采烈、雄姿英發的。
最後一句寫出了現實與理想的大矛盾,理想在現實生活中的幻滅。
這是辛棄疾一生政治身世的悲憤,也同樣是陳亮的悲憤。
辛棄疾被稱為宋詞豪放派的宗師。
在這首詞中表現的藝術風格有兩方麵:一是內容感情的雄壯,它的聲調、色彩與婉約派的作品完全不同。
二是他這首詞結構布局的奇變。
一般詞分片的作法,大抵是上下片分別寫景和抒情,這個詞調依譜式應在“沙場秋點兵”句分片。
而這首詞卻把兩片內容緊密連在一起,過變不變(過變是第二片的開頭)。
依它的文義看,這首詞的前九句為一意,末了“可憐白發生”一句另為一意。
全首詞到末了才來一個大轉折,並且一轉折即結束,文筆很是矯健有力。
前九句寫軍容寫雄心都是想象之辭。
末句卻是現實情況,以末了一句否定了前麵的九句,以末了五字否定前麵的幾十個字。
前九句寫的酣恣淋漓,正為加重末五字失望之情。
這樣的結構不但宋詞中少有,在古代詩文中也很少見。
這種藝術手法也正表現了辛詞的豪放風格和他的獨創精神。
但是辛棄疾運用這樣的藝術手法,不是故意賣弄技巧、追求新奇,這種表達手法正密切結合他的生活感情、政治遭遇。
由於他的恢複大誌難以實現,心頭百感噴薄而出,便自然打破了形式上的常規,這決不是一般隻講究文學形式的作家所能做到的 賞析二: 辛棄疾20歲時,就在家鄉曆誇(今山東濟南)參加了抗金起義。
起義失敗後,他回到南宋,當過許多地方的長官。
他安定民生,訓練軍隊,極力主張收複中原,卻遭到排斥打擊。
後來,他長期不得任用,閑居近二十年。
這首詞,抒寫了他夢寐以求、終生不變的抗敵救國的理想,抒寫了壯誌不酬的悲憤心情。
詞的上片,寫作者閑居家中心情苦悶,隻能借酒澆愁;然而,就是在深夜酒醉之時,還一次又一次地撥亮燈火,...
...中與“夜闌臥聽風吹雨,鐵馬冰河入夢來”意義相近的句子是?描寫...
由開頭“醉裏挑燈看劍,夢回吹角連營”我們可知這的確是作者夢中的想象之境.“把烤牛肉分給部下,樂隊演奏北疆歌曲.這是秋天在戰場上閱兵.”描繪想象中軍旅生活的情景.最後一句“可憐白發生”,可看出全詞基調應是壯誌難酬的憤慨.他之所以在醉夢與夢醒的落差下感慨“可憐白發生”(可惜我已經生出白發,不再年少啦!)未盡之意就是說要是我還年輕那該多好啊,我必然上陣殺敵,建一番功業.這就說明他是渴望夢中的場景,渴望從軍抗敵,建功立業的.綜上所述,我認為這句話對.
破陣子 為陳同甫賦壯詞以寄之 描寫了什麼場景
場景: 詞的上片,寫作者閑居家中心情苦悶,隻能借酒澆愁;然而,就是在深夜酒醉之時,還一次又一次地撥亮燈火,久久地端詳著曾伴隨自己征戰殺敵的寶劍,渴望著重上前線,揮師北伐。
作者帶著這樣的思念和渴望進入夢中。
他恍惚覺得天已拂曉,連綿不斷的軍營裏響起了一片嘹亮雄壯的號角聲。
他把大塊的烤牛肉犒勞將士們,讓他們分享;軍樂隊奏著高亢激越的邊塞戰歌,以助興壯威。
在秋風獵獵的戰場上,他檢閱著各路兵馬,準備出征。
詞的下片,緊接著描寫了壯烈的戰鬥和勝利的結局:將士們騎駿馬飛奔,快如"的盧",風馳電掣;拉開強弓萬箭齊發,響如"霹靂",驚心動魄。
敵人崩潰了,徹底失敗了。
他率領將士們終於完成了收複中原、統一祖國的偉業,贏得了生前死後不朽的英名。
到這裏,我們看到了一個意氣昂揚、抱負宏大的忠勇將軍的形象,他"金戈鐵馬,氣吞萬裏如虎"!然而,在詞的最後,作者卻發出一聲長歎:"可憐白發生!"從感情的高峰猛的跌落下來。
原來,那壯闊盛大的軍容,橫戈躍馬的戰鬥,以及輝煌勝利,千秋功名,不過全是夢境。
實際上,在苟安賣國的統治集團的壓製下,作者報國無門,歲月虛度。
"可憐白發生",包含著多少難以訴說的鬱悶、焦慮、痛苦和憤怒啊! 原詩: 《破陣子·為陳同甫賦壯詞以寄之》 辛棄疾 醉裏挑(tiǎo)燈看劍,夢回吹角連營。
八百裏分麾(huī)下炙(zhì),五十弦翻塞(sài)外聲。
沙場秋點兵。
馬作的(dí) 盧飛快,弓如霹靂弦(xián)驚。
了(liǎo)卻君王天下事,贏得生前身後名。
可憐白發(fà)生! 賞析: 此詞以兩個二、二、二的對句開頭,通過具體、生動的描述,表現了多層情意。
第一句,隻六個字,卻用三個連續的、富有特征性的動作,塑造了一個壯士的形象,讓讀者從那些動作中去體會人物的內心活動,去想象人物所處的環境,意味無窮。
為什麼要吃酒,而且吃"醉"?既"醉"之後,為什麼不去睡覺,而要"挑燈"?"挑"亮了"燈",為什麼不幹別的,偏偏抽出寶劍,映著燈光看了又看?……這一連串問題,隻要細讀全詞,就可能作出應有的回答,因而不必說明。
"此時無聲勝有聲"。
用什麼樣的"說明"還能比這無言的動作更有力地展現人物的內心世界呢? "挑燈"的動作又點出了夜景。
那位壯士在夜深人靜、萬籟俱寂之時,思潮洶湧,無法入睡,隻好獨自喝酒。
喝"醉"之後,仍然不能平靜,便繼之以"挑燈",又繼之以"看劍"。
翻來覆去,總算睡著了。
而剛一入睡,方才所想的一切,又幻為夢境。
"夢"了些什麼,也沒有明說,卻迅速地換上新的鏡頭:"夢回吹角連營"。
壯士好夢初醒,天已破曉,一個軍營連著一個軍營,響起一片號角聲。
這號角聲,多麼富有催人勇往無前的力量啊!而那位壯士,也正好是統領這些軍營的將軍。
於是,他一躍而起,全副披掛,要把他"醉裏"、"夢裏"所想的一切統統變為現實。
三、四兩句,可以不講對仗,詞人也用了偶句。
偶句太多,容易顯得呆板;可是在這裏恰恰相反。
兩個對仗極工、而又極其雄健的句子,突出地表現了雄壯的軍容,表現了將軍及士兵們高昂的戰鬥情緒。
"八百裏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聲":兵士們歡欣鼓舞,飽餐將軍分給的烤牛肉;軍中奏起振奮人心的戰鬥樂曲。
牛肉一吃完,就排成整齊的隊伍。
將軍神采奕奕,意氣昂揚,"沙場秋點兵"。
這個"秋"字下得多好!正當"秋高馬壯"的時候,"點兵"出征,預示了戰無不勝的前景。
按譜式,《破陣子》是由句法、平仄、韻腳完全相同的兩"片"構成的。
後片的起頭,叫做"過片",一般的寫法是:既要和前片有聯係,又要"換意",從而顯示出這是另一段落,形成"嶺斷雲連"的境界。
辛棄疾卻往往突破這種限製,《虞美人。
別茂嘉十二弟》如此,這首《破陣子》也是如此。
"沙場秋點兵"之後,大氣磅礴,直貫後片"馬作的盧飛快,弓如霹靂弦驚":將軍率領鐵騎,快馬加鞭,神速奔赴前線,弓弦雷鳴,萬箭齊發。
雖沒作更多的描寫,但從"的盧馬"的飛馳和"霹靂弦"的巨響中,仿佛看到若幹連續出現的畫麵:敵人紛紛落馬;殘兵敗將,狼狽潰退;將軍身先士卒,乘勝追殺,一霎時結束了戰鬥;凱歌交奏,歡天喜地,旌旗招展。
這是一場反擊戰。
那將軍是愛國的,但也是追求功名的。
一戰獲勝,功成名就,既"了卻君王天下事",又"贏得生前身後名",豈不壯哉! 如果到此為止,那真夠得上"壯詞"。
然而在那個被投降派把持朝政的時代,並沒有產生真正"壯詞"的條件,以上所寫,不過是詞人孜孜以求的理想而已。
詞人展開豐富的想象,化身為詞裏的將軍,剛攀上理想的高峰,忽然一落千丈,跌回冷酷的現實,沉痛地慨歎道:"可憐白發生!"白發已生,而收複失地的理想成為泡影。
想到自己徒有淩雲壯誌,而"報國欲死無戰場"(借用陸遊《隴頭水》詩句),便隻能在不眠之夜吃酒,隻能在"醉裏挑燈看劍",隻能在"夢"中馳逐沙場,快意一時。
……這處境,的確是"悲哀"的。
然而又有誰"可憐"他呢?於是,他寫了這首"壯詞",寄給處境同樣"可憐"的陳同甫。
同甫是陳亮的字。
學者稱為龍川先生...
轉載請注明出處句子大全網 » 破陣子描寫軍營生活的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