翠翠是沈從文心目中的湘西苗族文化女神,是沈從文用“他者”(西方)的眼光看出來的湘西苗族幕的“本質”。
“翠翠在風日裏長養著,把皮膚變得黑黑的,觸目為青山綠水,一對眸子清明如水晶。自然既長養她且教育她,為人天真活潑,處處儼然如一隻小獸物。人又那麼乖,如山頭黃麂一樣,從不想到殘忍事情,從不發愁,從不動氣。平時在渡船上遇陌生人對她有所注意時,便把光光的眼睛瞅著那陌生人,作成隨時皆可舉步逃入深山的神氣,但明白了人無機心後,就又從從容容在水邊玩耍了。”
這個形象可以說是“優美、健康、自然”。不過這形象也含有深深的隱痛:“黃麂一樣……隨時皆可舉步逃入深山”,隱喻苗族先人在漢族的壓力下,從中原地區向洞庭湖地區遷徙,並溯沅水退入湘西的深山裏。深山是他們最後的庇護所和自由天地,在這裏他們是“在家的”。
翠翠的形象取材於瀘溪絨線鋪的女孩、青島嶗山的鄉村女子和“身邊的新婦”沈夫人。《邊城》裏的愛情故事,討論的是文化問題,性的話語和文化的話語交織在一起。翠翠的形象凝聚了沈從文的文化戀母情結,銘刻下沈從文對湘西苗族文化的無盡傷逝和眷戀。
翠翠的身世是個悲劇,翠翠的父親是個綠營屯戊軍人,嚴格地說,對苗族文化而言是一種異質(heterogeneity)。翠翠本身是漢文化(父係文化)和苗文化(母係文化)融合的產物。從翠翠父母的愛情悲劇裏,我們可以看到漢文化同苗族文化的不平等關係,以及這種權力關係在苗/漢文化關係上的曆史衝突和曆史悲劇(如乾嘉苗民起義)。
翠翠這個無所歸依的孤雛無疑是湘西苗族文化的象征。
“在一種近於奇跡中,這遺孤居然長大成人,一轉眼便十三歲了。”
爺爺這個閱盡人事、飽經風霜的老人是苗族古老曆史的象征。“爺爺和翠翠”是苗族“民族古老,文化年輕”的形象的說明。爺爺目睹了翠翠父母的悲劇,“口中不怨天,心卻不能完全同意這不幸的安排”。“他從不思索自己的職務對於本人的意義,隻是靜靜地很忠實的在那裏活下去”。“翠翠大了,他也得把翠翠交給一個人,他的事才算完結!交給誰?必需什麼樣的人方不委屈她?”年邁衰老的爺爺是翠翠唯一的依靠,“假若爺爺死了”,翠翠這個曆史的孤兒能否加入到新的曆史的腳步中去呢?
黃狗與苗族盤犬崇拜和犬始祖神話有關,也與二老儺送有關。《邊城》第十節,二老劃龍舟翻船落水,翠翠斥黃狗說:“得了,裝什麼瘋,你又不劃船,誰要你落水呢?”又《鳳子》第三章,紳士將他的狗取名為“儺送”——“那紳士把信件接到手上,吩咐那隻較大的狗:‘儺送,開門去罷’。”
白塔
苗族傳統價值觀念的象征,如風俗淳樸、重義輕利等,也就是沈從文說的“正直素樸人情美”。
渡船
這隻方頭渡船很有特點:船上立一枝竹竿,掛一個鐵環,在兩岸牽一段廢纜。有人過渡時,把鐵環掛在廢纜上,牽船來回過渡——這是一個封閉、單調的意象,是一種與河流(線性時間、一元曆史)無關的存在狀態,隱喻苗族古老的生活方式。
“鳳灘、茨灘不為凶,下麵還有繞雞籠;繞雞籠也容易下,青浪灘浪如屋大。爺爺,你渡船也能下鳳灘、茨灘、青浪灘嗎?”
時間觀
翠翠“輕輕哼著巫師十二月裏為人還願請神的歌玩”,請張果老、鐵拐李、關夫子、尉遲公、洪秀全、李鴻章等“雲端下降慢慢行”,“今來坐席又何妨!”——這是一種原始的時間意識,在這裏,所有的時間段落:過去、現在、未來都共時性地展現。以祖先崇拜和原型回歸為基礎的時間描述,通過節日期間的神話和禮儀慶祝活動,不斷地獲得再生。
邊城的人們用端午、中秋、過年等周期循環的節日記錄時間,漢族的改朝換代對他們幾乎沒有影響,西曆(公元紀年)還沒有進入邊城,以西方的眼光看來,“邊城”在世界曆史之外。
在不舍晝夜的川流上,翠翠一家守著渡船,日複一日地,過著十分拮據的生活。白塔守護著渡頭,守護著翠翠一家,守護著翠翠的夢(翠翠在白塔下午睡,夢裏為山鳥歌聲所浮)。
(二)
翠翠大了,多了些思索,多了些夢——看到團總家王小姐有一副麻花絞的銀手鐲,心中有些韻羨、發癡。“白雞關出老虎咬人,不咬別人,團總的小姐派第一……大姐戴副金簪子,二姐戴副銀釧子,隻有我三妹沒得什麼戴,耳朵上長年戴條豆芽菜”。翠翠通過與其他女孩的區別來認識自己,這是形成“自我”的必然途徑。
船總順順家向翠翠提親,翠翠想到許多事:“老虎咬人的故事,與人對罵時四句頭的山歌,造紙作坊中的方坑,鐵工廠熔鐵爐裏泄出的鐵漿……”
“老虎咬人的故事”與團總王小姐有關。王小姐以碾房陪嫁與二老攀親的事重重地壓在翠翠心上,“白雞關出老虎咬人,不咬別人,團總的小姐派第一”,這是翠翠對“碾房陪嫁”這件事的虛幻的超越。
給分啊親
“四句頭的山歌是看牛、砍柴、割豬草的小孩子隨口亂唱的”——翠翠其實仍未脫離童雛狀態。
“方坑”與性有關(凹形物),也與死亡有關(爺爺的墳是“方阱”)。從某種意義上說,翠翠(苗族文化)的新生、成人,就是爺爺(苗族古老曆史)的死亡。“鐵漿”是少女發育成熟,性的覺醒——翠翠處於少女和少婦的邊緣。
翠翠的年齡——十五六歲的少女——很關鍵。湘西苗族文化的這種“本質”(少女),是沈從文用作為“他者”的西方的眼光看出來的;或者說,在這裏,湘西苗族文化被“少女化”了。用(日本)竹內好的話來說:對非西方民族而言,“現代性”首先意味著一種自己的主體性被剝奪的狀態。
翠翠和大老二老的關係是黑格爾的主客體二元對立的關係:翠翠是少女、被看者(spectacle)和聽者,大老二老是男人、看者(spectator,大老二老都誇過翠翠長得好看)和說者(說媒和唱歌)。翠翠隻有得到男性(漢族、西方)的喚醒和肯定,才能從少女長大成人,才具有成人才有的“主體性”。翠翠愛情的美滿,既是翠翠個人的成人儀式,也是湘西苗族文化的現代化轉型。
在這裏,翠翠個人的發育成長過程與曆史的發展是同步的。通過個人的經曆展現民族的自我改造,這是成長小說(德語bildungsroman)的模式,當然,在《邊城》的結尾,翠翠的成長並沒有完成。
大老二老同時愛上翠翠,這是兩種文化觀念為爭奪湘西苗族文化女神的歸屬權而發生的曆史衝突。大老二老的形象以及他們對翠翠的不同的“看法”和“說法”,應該按照“國家話語密碼”來解讀。
邊城 片段摘抄+句子賞析+人物事件分析,不需太深奧,700
《邊城》所寫的故事很簡單,然而卻極美:在湘西風光秀麗、人情質樸的邊遠小城,生活著靠擺渡為生的祖孫二人,外公年逾七十,仍很健壯,孫女翠翠十五歲,情竇初開。
他們熱情助人,純樸善良。
兩年前在端午節賽龍舟的盛會上,翠翠邂逅當地船總的二少爺儺送,從此種下情苗。
儺送的哥哥天保喜歡上美麗清純的翠翠,托人向翠翠的外公求親,而地方上的王團總也看上了儺送,情願以碾坊作陪嫁把女兒嫁給儺送。
儺送不要碾坊,想娶翠翠為妻,寧願作個擺渡人。
於是兄弟倆相約唱歌求婚,讓翠翠選擇。
天保知道翠翠喜歡儺送,為了成全弟弟,外出闖灘,遇意外而死。
儺送覺得自己對哥哥的死負有責任,拋下翠翠出走他鄉。
外公因翠翠的婚事操心擔憂,在風雨之夜去世。
留下翠翠孤獨地守著渡船,癡心地等著儺送歸來,“這個人也許永遠不回來了,也許明天回來!”小說以兼具抒情詩和小品文的優美筆觸,表現自然、民風和人性的美,描繪了水邊船上所見到的風物、人情,是一幅詩情濃鬱的湘西風情畫,充滿牧歌情調和地方色彩,形成別具一格的抒情鄉土小說。
一、山水美《邊城》展現在我們麵前的是這樣一副畫麵:“有一小溪,溪邊有座白色小塔,塔下住了一戶單獨的人家。
這人家隻一個老人,一個女孩子,一隻黃狗。
小溪流下去,繞山岨流,約三裏便彙入茶峒的大河,人若過溪越小山走去,則一隻裏路就到了茶峒城邊。
溪流如弓背,山路如弓弦,故遠近有了小小差異。
小溪寬約二十丈,河床為大片石頭作成。
靜靜的水即或深到一篙不能落底,卻依然清澈透明,河中遊魚來去皆可以計數。
”小說中那清澈見底的河流,那憑水依山的小城,那河街上的吊腳樓,那攀引纜索的渡船,那關係茶峒“風水”的白塔,那深翠逼人的竹篁中鳥雀的交遞鳴叫,……這些富有地方色彩的景物,都自然而又清麗,優美如畫讓人如入夢境,無不給人美的享受。
二、風情美沈從文在《邊城》描繪了一幅他童年記憶中、理想世界中的美麗湘西地域風俗畫。
這幅風俗畫是優美的、精致的、奇麗的,它蘊涵了湘西邊地的自然風光、社會風俗、人際關係、人情人性等等,積澱著深厚博大而又神秘瑰麗的楚文化。
沈從文說:我要表現的本是一種“人生的形式”一種“優美、健康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
”因此,《邊城》中就有了一個質樸而又清新的世界,一個近乎“世外桃源”式的鄉村社會,表現出仁厚、純樸的土性鄉風。
他筆下的湘西是這樣的:中秋節,青年男女用對歌的形式在月夜下傾吐愛意;端午節,家家鎖門閉戶,到河邊、上吊角樓觀賞龍舟競賽,參加在河中捉鴨子的活動,“不拘誰把鴨子捉到,誰就成為鴨子的主人”;正月十五,舞龍、耍獅子、放煙火,“小鞭炮如落雨的樣子”,小城沉浸在一片歡樂之中……這種氛圍裏生活的人們質樸而又善良,任何劍拔弩張在這裏都顯得格格不入。
在劃船比賽中,勝利的隊伍可以得到一枚小銀牌,在邊城之外,總會有人計較誰會得到它,但是在邊城人看來,銀牌不拘纏到船上哪一個人的頭上,都顯出一船人合作努力的光榮。
在邊城,沒有爭名奪利。
“從文出生於苗漢雜居的湘西,他最熟悉的是這一地區的風土人情。
非但熟悉,而且是熱愛。
”施蟄存如是說。
三、人性美邊城的人民是“一群未被近代文明汙染”的善良人,他們保持著昔日寧靜和諧的生活環境與純樸勤儉的古老民風。
透過字裏行間,我們能感受到沈先生努力建構了一個充滿自然人性的世外桃源,創造的人物閃爍著人性中率真、美麗、虔誠的一麵,邊城的人民就是人性美的代表。
在《邊城》裏麵,我們看到的是人的淳樸、勤儉、友善、和平的景象。
“管理這渡船的,就是住在塔下的那個老人。
活了七十年,從二十歲起便守在這溪邊,五十年來不知把船來去渡了多少年。
年紀雖那麼老了,本來應當休息了,但天不許他休息,他仿佛不能夠同這一分生活離開,他從不思索自己的職務對於本人的意義,隻是靜靜的很忠實的在那裏活下去。
”文章在寫到掌管水碼頭順順時說:“這個大方灑脫的人,事業雖十分順手,卻因歡喜交朋結友,慷慨而又能濟人之急,……明白出門人的甘苦,理解失意人的心情……為人卻那麼公正無私……既正直和平,又不愛財”。
在說到兩位年青人的時候,又寫得是那樣受人歡迎:“結實如小公牛……豪放豁達,不拘常套小節……和氣親人,不驕惰,不浮華。
”而更讓人稱奇的那隻小狗也格外顯得乖巧、懂事:“有時又與祖父黃狗一同在船上,過渡時與祖父一同動手,船將岸邊,祖父正向客人招呼:慢點,慢點時,那隻黃狗便口銜繩子,最先一躍而上,且儼然懂得如何方為盡職似的,把船繩緊銜著拖船攏岸。
”主人公翠翠是其中刻畫得最成功的一個人物形象,她是湘西山水孕育出來的一個精靈,“她在風日裏成長著,皮膚黑黑的,觸目青山綠水,一對眸子清如水晶,自然撫養著她,教育著她。
”她“為人天真活潑,處處儼然如一隻小獸物”,“從不想殘忍的事情,從不發愁,從不動氣”。
邊城的風日、山水,使她出落成一個眉清目秀、聰慧溫柔,且帶幾分矜持、幾分嬌氣的少女。
她是美的精靈與化身。
儺送遠走他鄉,爺爺溘然長世,她痛苦悲...
《邊城》裏麵主要人物的分析
《邊城》裏人物不多,整個文本出場人物不過十幾個,主要人物六個,作家沒有用濃墨重彩去描繪這些人物,至始都是用淡淡的筆調敘訴。
翠翠: 1、形象美 《邊城》中翠翠是個迷人的形象,她是眾多男性作家心中理想的女性,是沈從文筆下希臘神廟中女神,具有“天人合一”的靈性。
2、人性美、人情美 她天真善良,溫柔恬靜,與爺爺一直過著勤儉、寧靜的生活,隨著年齡增長,沒有一點社會雜質,隻是純淨與天真。
3、成長的煩惱 翠翠大了,多了些思索,多了些煩惱,翠翠在與其她女孩區別中認識自己,“自我”意識不斷增強,在其過程中,她的性格、心理都發生了變化,多了些憂思與羞澀。
她感覺自己的生命中好像缺少了什麼,但又不知是什麼,日子便成了痛苦的東西,就這樣一天一天的過去了,從這些中,其實沈從文更想表達的是在一方封閉的農業文明沃土上,封閉的環境、平凡無變化的生活,淒慘的身世,構起翠翠心靈的壁壘,當外顯的個性無法張揚時,翠翠心理隻能呈現出“深深閉鎖”和濃烈悲情。
4、渴望完整的愛 這裏的愛包括愛情與親情。
祖父疼愛備至,但翠翠的愛仍是殘缺的,在成長中所遇到的問題,更加造成不安與恐懼,內心孤寂。
一個舊社會的女子,找到歸宿是他們最大的心願,也是長輩的希望,外公至使至終都為她擔憂,他不想看到悲劇的重演,但翠翠對於愛情卻是迷惘與困惑的,表現出的是一種主觀化、情緒化,到最後才明白。
老船夫: 忠於職守、克盡本分 古道熱腸、重義輕利 善良樸實、深愛至親 天保: 天保個性豪爽,他是船總的大兒子,卻愛上貧苦擺渡人的孫女。
他知道弟弟也愛上翠翠時,很大程度成全了弟弟,充分表現他的手足之情,後來因外出闖灘,既為弟弟感到幸福,同時消解自己的難受,可以說是為親情與愛情而死。
儺送: 任性、酷愛自由 沒有拜金主義色彩 苦心追求愛情...
《邊城》的情節概括,及翠翠和爺爺的人物形象分析。
《邊城》情節:在湘西風光秀麗、人情質樸的邊遠小城,生活著靠擺渡為生的祖孫二人,外公年逾七十,仍很健壯,孫女翠翠十五歲,情竇初開。
他們熱情助人,純樸善良。
兩年前在端午節賽龍舟的盛會上,翠翠邂逅當地船總的二少爺儺送,從此種下情苗。
儺送的哥哥天保喜歡上美麗清純的翠翠,托人向翠翠的外公求親,而地方上的王團總也看上了儺送,情願以碾坊作陪嫁把女兒嫁給儺送。
儺送不要碾坊,想娶翠翠為妻,寧願作個擺渡人。
於是兄弟倆相約唱歌求婚,讓翠翠選擇。
天保知道翠翠喜歡儺送,為了成全弟弟,外出闖灘,遇意外而死。
儺送覺得己對哥哥的死負有責任,拋下翠翠出走他鄉。
外公因翠翠的婚事操心擔憂,在風雨之夜去世。
留下翠翠孤獨地守著渡船,癡心地等著儺送歸來,“這個人也許永遠不回來了,也許明天回來!” 翠翠的人物形象分析:翠翠:“在風日裏成長著,皮膚黑黑的,觸目青山綠水,一對眸子清如水晶,自然撫養著她,教育著她。
”翠翠乖巧伶俐又帶有山區女孩的淳樸活潑,天真善良而不嬌嫩,具有大自然賦予的活力。
她是一個生動透明的“美”的形象,“美”的化身。
1、情竇初開、渴望愛情。
十五歲的翠翠朦朧中渴望著愛情。
“在成熟的生命中,覺得好像缺了什麼。
……想要在一件新的人事上攀住它”;渴望新的生活,“好像生活太平凡了,忍受不住。
於是胡思亂想:下桃源縣,過洞庭湖”。
聽父母的故事,神往傾心。
幻想著能像母親一樣出走爭取自己的幸福,善良的心地又使她難以付諸行動。
對儺送一見傾心,但又含蓄而不善表白。
她從小失去了父母,與外祖孫相依為命,最擔心爺爺會離她而去。
如當她想像自己為愛情私奔就設想到爺爺要搭下水船去殺了她的時候,就嚇怕起來。
所以對相依為命的外祖父的無限深沉的依戀使她不能隻顧自己的幸福而棄之於不顧。
於是,她隻能在對美好愛情的期盼與對美好親情的依戀中“無故尋愁覓恨”。
2、內心孤寂 文中寫道“她看天上的紅雲,聽著渡口飄來鄉生意人的雜亂聲音,心中有些薄薄的淒涼。
”因為沒有人能夠理解這位思春少女的情懷,所以她感到“這日子成為痛苦的東西了”。
她為這無可奈何而痛苦。
盡管爺爺對她關愛備至,但並不能真正理解這個青春少女的內心世界。
天寶和儺送為她而決鬥,她卻毫不知情,隻能在夢中暫時得到愛情的實現。
天寶闖灘而死,儺送遠走他方,爺爺為她的婚事而憂慮,她卻並不能了解這一切前因後果,隻能苦苦等待心上人的歸來,而她要等的人,“也許永遠回不來了,也許明天回來。
” 3、命運自主者 在沈從文小說中,翠翠是為數不多的能為自己命運做主的鄉下女孩。
是命運自主的歌者。
爺爺為翠翠指定的丈夫是大老,這也是通過媒人提親的“車路”,但翠翠心裏愛的是二老,翠翠沒有接受爺爺的安排,爭取自己的愛情,並為自己的愛情努力過,當她聽說團總的小姐與二老聯姻,就唱了一首歌:“白雞關,出老虎,不要別人,團總的小姐排第一”,這在巫風盛行的湘西,這是翠翠通過巫語捍衛愛情的手段。
4、聰明伶俐、善解人意、乖巧甚至有點狡黠。
她正當婚姻,麵對爺爺不失時機的委婉引導,她“不能忘記”;麵對爺爺旁敲側擊地詢問,她會閃爍其辭的表明態度。
當爺爺提及到儺送向她攀交情的時候,先是“吃了一驚”,然後借故走開。
她會把夜晚聽到的為她而唱的愛情,當作夢境講給爺爺;她會把自己未來幸福的擔憂融合在對爺爺的依戀中講給他聽…… 總之,翠翠是一個聰慧溫婉、靦腆多情、伶俐乖巧的花季少女,她過著自由的生活,關心爺爺,也被爺爺寵愛關心;但她已經到了情竇初開的年齡,祖父並不能真正理解她,她的內心是清純的,同時又是孤寂的。
在她身上,對外祖父深沉的依戀和對愛情的真摯期盼,外表的溫婉靦腆和內心的熾熱乖巧,異乎尋常地融合為一體。
她是小說為我們塑造的一個光輝的極富審美意義的少女形象。
爺爺的人物形象分析:爺爺: 是忠厚善良、勤勞堅強的一個老船工。
他經受了女兒女婿雙雙徇情的悲慘人生,但依然懷著強烈的責任心在溪上擺渡。
性格特征:1、忠於職守 克盡本分 五十年如一日撐船擺渡,不管白天黑夜,刮風下雨。
即使是令人神往的端陽龍舟,他都寂寞地守著渡船。
“他從不思索自己職務對於本人的意義,隻靜靜地忠實地在那裏活下去。
” 他是溪邊渡口的擺渡人,“在職務上毫不兒戲”。
2、古道熱腸 重義輕利 每到“十四中寨逢場”,“因為明白過渡人是要趕回城中吃晚飯的,人來一個就渡一個,不便要人站在那岸邊呆等”,因此,即使外孫女幾次三番地喚他回去,即使看到她情緒異常,他也會堅持渡完最後一個人才收工。
過渡的人感激老人的熱誠盡責,饋贈他,他卻甘守清貧,“儼然吵嘴時的認真神氣:‘我有口糧,三鬥米七百錢,夠了’”。
3、善良樸實 深愛至親 雖然他忠於職守,但他是一個深愛著至親的、心細如發的老人。
因為女兒女婿的悲劇,在他心裏留下了永遠不可磨滅的傷痕。
他對孫女關心備至,關心她的生活,也關心她的婚姻。
為了把翠翠托付給一個實在的人,他親自上街打探消息,並啟發翠翠去戀愛去響應儺送的愛慕。
翠翠愛聽儺送的情歌,他就天天...
邊城順順的人物形象分析
大老象父親——船總順順。
沈從文說順順的原型是《往事》(1926.11)中的“長子四叔”。
《往事》中的一個重要情節是:沈從文和他大哥各人坐在一隻籮筐裏,被長子四叔從城裏擔到鄉下。
《往事》中的人物關係是:長子四叔—大哥—二哥沈從文;《邊城》中的人物關係是:順順—大老天保—二老儺送。
《邊城》裏大老二老的隱喻已經呼之欲出了。
不過,在我看來,順順這個形象是“湘西王”陳渠珍的隱喻。
船總順順,是“一個前清時便在營伍中混過日子來的人物,革命時在著名的陸軍四十九標做個什長”,做碼頭執事人的代替者時,還隻五十歲。
高中語文課文邊城中人物形象分析
翠翠翠翠是個天真善良、溫柔清純的小女孩,是作者傾注“愛”與“美”的理想的藝術形象。
翠翠來到人間,便是愛的天使與愛的精靈。
她爺爺把她領大,一老一少相依為命。
她既是愛情的女兒,又是大自然的女兒。
在她身上“天人合一”,她是美的精靈與化身。
翠翠身上的“美”,是通過她的愛情故事逐步表現出來的:第一階段:翠翠愛情萌生階段。
她在小鎮看龍舟初遇儺送,愛情的種子就萌芽了。
第二階段:翠翠愛情的覺悟階段。
兩年後又進城看龍舟,她的愛情意識已完全覺醒。
第三階段:翠翠對愛情執著的階段。
她在愛上儺送後,沒想到儺送的哥哥也愛上了她。
出於對愛情的忠貞,她明確向爺爺表示拒絕。
然而,她與儺送的愛情卻忽然受到嚴重挫折,儺送遠走他鄉、爺爺也死了使她一夜之間“長成大人”。
最後,她像爺爺那樣守住擺渡的崗位,苦戀並等待著儺送的歸來,這些充分表現了翠翠性格堅強的一麵。
爺爺爺爺保有著中國傳統的美德,他對孫女翠翠親情無限。
為翠翠的親事操心擔憂,盡力促成翠翠愛情的實現。
在生活上,對翠翠也是無比關懷,不讓翠翠坐熱石頭,惟恐翠翠生病;在感情上盡力體諒翠翠的心思,翠翠憂傷寂寞時為她講故事、說笑話、唱歌。
他也是淳樸厚道卻也倔強的老人,他為翠翠美麗而自信驕傲,為了翠翠嫁一個好人家,他不計地位的貧寒低賤,內心淒苦憂慮與責任自信交錯。
天保天保個性豪爽、慷慨。
他是船總的大兒子,卻愛上了貧苦擺渡人的孫女。
他知道弟弟也愛翠翠,兩人唱歌“決鬥”,他卻因為自己先提了親,“作哥哥的走車路占了先”,一定要弟弟先唱;弟弟“一開口”,他知道自己不是“敵手”,就很大度地成全了弟弟,充分表現了他的手足之情。
後來他外出闖灘,既是為了弟弟的幸福,也是為了消解自己心中的失望和難過,“好忘卻了上麵的一切”。
最後意外遇難,可以說他是為了親情和愛情而死。
儺送儺送有著他母親的美好品格,細膩。
儺送孤獨地追求著愛情,和哥哥的“決鬥”,夜半唱情歌,卻並不為心上人所知。
最後也孤獨地出走,不知飄泊到什麼地方。
...
《邊城》的語言特點、人物形象、情節環境?
人物形象: 先看翠翠這個形象。
她是一個在青山綠水中長大的孩子,無父無母,和爺爺相依為命。
自幼缺少母愛,心中有一種朦朦朧朧的向往,而外公忙於渡船,心事又無處訴說,四周生機勃勃的景物使她感到淒涼和寂寞,於是胡思亂想起來,幻想出逃讓外公去尋她,可是想到外公找不到她時的無奈,又為外公擔憂起來,為自己的想法的後果害怕自責。
她的天真善良、溫柔清純不帶一點兒世俗的塵滓。
因為外公不理解她的心事,更使她倍感落寞與孤獨,悲傷的哭了起來。
她情竇初開,對愛情有一份朦朧的向往和一種講不明白的感受,聽外公講媽媽的故事,神往傾心;夢中聽到二佬的歌聲覺得自己在飛,是做了一個定美頂甜的夢;在外公和她"講笑話"的時候,內心充滿羞澀;期盼著再聽到二佬的歌聲,久候不至,心中充滿落寞和惆悵;而當外公唱了十個歌後,她又自語的說"我又摘了一把虎耳草了"。
沈從文細膩的描繪出了這個自然之子的那種朦朧、又帶有一絲淒涼的心態,這是一個完全與自然融合在一起的清純少女的形象,在平凡的生活中有她自然似的哀與樂。
再在看爺爺。
敦厚樸實,恪盡本分,為了讓過渡人能趕回家吃晚飯,在渡船上忙個不停。
疼愛翠翠,感情上盡力體諒,在她煩心的時候為她講故事、唱歌;操心她的親事,想促成她的愛情,引翠翠注意夜晚的歌聲。
生活上無比關心,不讓坐熱石頭。
對從小失去父母從翠翠滿心的溫和和悲憫。
女兒女婿的悲劇,在他的心裏留下不可磨滅的傷痕,擔心翠翠走她母親的老路,就不告訴翠翠晚上唱歌的事實,也不告訴她天保兄弟的選擇。
翠翠是這個老船夫生活的精神依托。
他擔憂著翠翠在自己離開人世後的生活,想把她的生活安排的更好一些,有一個好的歸宿。
從這個人物身上,我們看到了他對孫女的深厚的愛,同時也感覺到他的身上有一份擺不脫的沉重、孤獨和寂寞。
這相依為命的祖孫倆使我們看到了人世間至純至美的祖孫之愛。
最後看天保兄弟,節選部分寫的內容不多,但我們透過這一點點,依舊可以看到人性的光輝。
作哥哥的天保走車路占了先,無論如何也不肯先開腔唱歌當明知自己不是弟弟的敵手,就決定離開,就此,讓我們深深的體會到了那份濃厚的誠摯的手足之情。
翠翠、爺爺、天保兄弟,他們有著各自的喜與樂,甘與苦,這些喜樂甘苦源起於普通的人生之事,亦消散於普通的人生之事。
這些純樸的祖孫之愛和誠摯的手足之情,便構成了自然純樸的人性美。
環境描寫: 課文節選部分有多處對自然環境作描寫。
文章開篇就有一段環境描寫: 黃昏來時翠翠坐在家中屋後白塔下,看天空為夕陽烘成桃花色的薄雲。
十四中寨逢場,城中生意人過中寨收買山貨的很多,過渡人也特別多,祖父在渡船上忙個不息。
天快夜了,別的雀子似乎都在休息了,隻杜鵑叫個不息。
石頭泥土為白日曬了一整天,草木為白日曬了一整天,到這時節皆放散一種熱氣。
空氣中有泥土氣味,有草木氣味,且有甲蟲類氣味。
翠翠看著天上的紅雲,聽著渡口飄鄉生意人的雜亂聲音,心中有些兒薄薄的淒涼。
這段環境描寫,再現了邊城的溫柔、美麗、平靜,遠離世俗的塵囂。
後麵還陸續的寫道了一些: 月光如銀子,無處不可照及,山上篁竹在月光下皆成為黑色。
身邊草叢中蟲聲繁密如落雨。
間或不知道從什麼地方,忽然會有一隻草鶯"落落落落噓?quot;囀著它的喉嚨,不久之間,這小鳥兒又好象明白這是半夜,不應當那麼吵鬧,便仍然閉著 那小小眼兒安睡了。
月光極其柔和,溪麵浮著一層薄薄白霧,這時節對溪若有人唱歌,隔溪應和,實在太美麗了。
這些景物寫出了邊城的清幽、秀麗和寧靜,是一個原始的純淨的大自然的再現。
從這裏,我們看到了邊城清麗明淨的自然美。
沈從文如此著力於邊城的自然景物,其中一個重要的意圖,就是以自然的明淨狀寫湘西人心靈之明淨。
於是,自然純樸的人性美和清麗明淨的自然美就構成了一種"優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
試分析《邊城》中翠翠這一人物形象
翠翠的形象分析 (邊城)中的主人公翠翠,是沈從文向往的優美人性與人生的化身與極致。
這個湘西少女,是渡船老人的外孫女,祖孫倆相依為命, 長期生活在山水間、渡船上,青山綠水與古樸的環境造就了翠翠清 澈透明的性格,她美麗、熱情、純真,從不發愁,從不動氣,又從小常 看著老人向那些困憊的旅人贈飲一杯涼茶,甚至不收過渡者的賞 錢,過著勤儉、寧靜的生活。
隨著歲月的更替,翠翠的情感發生了變 化,作者細膩地展示了這個少女情竇初開時充滿愛的心靈,她喜歡 看迎送新娘的喜轎,愛在頭發上插朵野花,樂於聽人唱歌,因為在一 次龍舟競渡時邂逅船總的兒子儺送,從此暗暗傾心。
至此,作者向 讀者展現了翠翠的青春的覺醒和萌動,朦朧的憧憬和少女羞澀的美 妙心態,表現人類感情中極為美好的一麵。
而在儺送遠走,渡船老 人又溘然長逝後,翠翠懷著對老祖父的傷悼之情和對戀人的思念, 守著渡口,雖有失落,但依然抱著期待,盡管儺送“這個人也許永遠 不回來了,也許明天回采”,翠翠仍一如既往,因循著傳統的方式,平 和地生活著、等待著。
作者通過這一形象,特別是通過這一人物在 愛情生活中的態度,描繪出人世間一種純潔美好的感情、謳歌了象 征著愛與美的人性與人生,“為人類‘愛’字作一度恰如其分的說明”...
賞析《邊城》裏的句子,要詳細的
(1)由四川過湖南去,靠東有一條官道。
這官道將近湘西邊境到了一個地方名為“茶峒”的小山城時,有一條小溪,溪邊有座白色小塔,塔下住了戶單獨的人家。
這人家隻一個老人,一個女孩,一隻黃狗。
賞析示例:作者采用了第三人稱的角度來敘述故事,以一個局外人的身份來關注生活在湘西地區的一群人的生存狀態和生活方式。
句式簡短,語言平實,語調平和舒緩,娓娓道來,給讀者一種輕鬆、愉悅之感。
(2)翠翠在風日裏長養著,把皮膚變得黑黑的,觸目為青山綠水,故眸子清明如水晶。
自然既長養她且教育她,故天真活潑,處處儼如一隻小獸物。
人又那麼乖,如山頭黃麂一樣,從不想到殘忍事情,從不發愁,從不動氣。
平時在渡船上遇到陌生人對她有所注意時,便把光光的眼睛瞅著那陌生人,作成隨時皆可舉步入深山的神氣,但明白了人無機心後,就又從從容容的在水邊玩耍了。
賞析:在平和的敘述語調之中飽含著作者對翠翠由衷的欣賞與讚美之情。
黑黑的皮膚,光光的眼睛如水晶,天真活潑如小獸,善良淳樸如黃麂,從從容容無心機。
作者運用了多個比喻句、排比句將翠翠淳樸可愛的形象展現在我們麵前。
其實我們還可以發現作者很巧妙地將現代白話與古代語言結合起來,如“故”“皆”“舉步入深山”等詞語的運用得體,句式雖不整齊,但節奏感較強,有一種流動著的韻律感。
(1)通過人物之間的對話來表現人物的心理情感。
①老船夫即刻把船拉過來,一麵拉船,一麵啞聲兒喊問:“翠翠,翠翠,是不是你?”翠翠不理會祖父,口中卻輕輕地說:“不是翠翠,不是翠翠,翠翠早被河裏的大鯉魚吃去了。
” 賞析示例:這段對話很有情趣,可以看到翠翠對祖父沒有兌現自己諾言的嗔怪,也發泄了自己內心因跟儺送的爭吵帶來的不快。
翠翠的答語有很濃厚的小孩子氣,寫出了她的單純可愛。
②祖父說:“順順一家人真好,大方得很。
大老也很好。
這一家人都好!”翠翠說:“一家人都好,你認識他們一家人嗎?” ――這是翠翠和爺爺在看龍船趁夜色回家時的對話,爺爺在稱讚大老,希望翠翠能夠對大老有好感,但是爺爺並沒有明白翠翠的心思,她卻在想二老,言語中透露出翠翠對爺爺的嗔怪。
③(祖父:)“翠翠,莫鬧,我摔到河裏去,鴨子會走脫的!” “誰也不稀罕那隻鴨子!” ――爺爺的喋喋不休令翠翠心裏很煩,煩的是爺爺不理解自己的心思;她的話語裏包含著對大老的排斥,對儺送的暗戀。
(2)通過動作神態描寫來寫人物心理情感。
例①:有時過渡的是從川東過茶峒的小牛,是牛羊,是新娘子的花轎,翠翠必爭著作渡船夫,站在船頭,懶懶地攀引纜索,讓船緩緩地過去,牛羊花轎上岸後,翠翠必跟著走,站到小山頭,目送這些東西走去很遠了,方回到船上,把船牽靠到近家的岸邊。
且獨自低低地學小羊叫著,學母牛叫著,或采把野花縛在頭上,獨自裝扮新娘子。
――這段文字出現在小說的開始,翠翠正值豆蔻年華,對新娘子特別好奇,感覺特別新鮮,由此引發了對自己未來美好生活的渴望。
句中疊詞的運用使語調舒緩有致,增強了抒情性。
小說中第6節也寫到了新娘子過河,這次看到的情形在翠翠的心裏引起了更大的波瀾,她要爺爺給她吹“娘送女”的曲子,翠翠對愛情的向往更深了。
例②:翠翠正在屋門前剝豌豆,來了客並不如何注意。
但聽到客人進門說“賀喜賀喜”,心中有事,不敢再蹲在屋門邊,就裝著追趕菜園地的雞,拿了竹篙唰唰的搖著,一麵口中輕輕喝著,向屋後白塔跑去。
――本段選自小說的第十一節頭。
順順派人到碧溪?認親戚來了,翠翠此時的內心是多麼的慌亂!為了緩解自己內心的羞澀與慌亂之情,隻好假裝去趕菜地的雞,向白塔跑去。
例③:翠翠第二天第二次在白塔下菜園裏,被祖父詢問到自己主張時,仍然心兒憧憧的跳著,把頭低下不作理會,隻顧用手去掏蔥。
――這個細節描寫很傳神,寫出了翠翠內心裏仍然沒有決定時的矛盾心理,但是讀者知道她的心裏是愛著儺送的。
(3)以景和物來側麵寫人物的心理情感。
例子①:翠翠弄明白了,人來做媒的是大老,不曾把頭抬起,心忡忡的跳著,臉燒得厲害,仍然剝她的豌豆,且隨手把空豆莢拋到水中去,望著他們在水中從從容容的流走,自己儼然從容了許多。
教師賞析:本段寫到了翠翠將空豆莢拋入河中,看豆莢從從容容地流走,作者以這個情景來暗示出翠翠對大老的不滿意,讓自己別把大老提親的事情放在心上,自己的心裏也輕鬆多了。
例②:雨後放晴的天氣,日頭炙到人肩上背上已有點兒力量。
溪邊蘆葦水楊柳,菜園中菜蔬,莫不繁榮滋茂,帶著一分野性的生氣。
草叢裏綠色蚱蜢各處飛著,翅膀搏動空氣時皆習習作聲。
枝頭新蟬聲音已漸漸宏大。
兩山深翠逼入竹篁中,有黃鳥與竹雀鳴叫。
翠翠感覺著,望著,聽著,同時也思索著: ――這段文字選自小說的第11節後幾段,作者主要通過對景物的描寫來表現翠翠的複雜心理。
句中寫到日頭火辣辣的,令人煩躁;楊柳樹、菜蔬的繁榮滋茂且帶有野性,蚱蜢飛,新蟬叫,黃鳥與竹雀鳴,嘈雜、熱鬧的環境實際上是翠翠複雜與矛盾心理的暗示,含蓄地寫出了翠翠麵對來自大老和二老以及王團總幾個方麵...
邊城人物評析
邊城人物評析如下: (1)翠翠: 翠翠是一個天真善良、溫柔清純、聰明乖巧的少女。
自幼父母雙亡的她和外公相依為命,對外公關心備至。
因為外公不理解她的心事,雖然有外公無微不至照顧自己,但是並不能真正理解她作為一個青春少女的情懷,內心無比孤獨。
她情竇初開,愛上了儺送,感情純潔真摯。
但少女的羞澀又使她難以明確表達。
麵對爺爺的委婉引導,旁敲側擊的詢問,雖心知肚明,卻又閃爍其辭地表明態度。
最後天保闖灘而死,儺送離家出走,外公為她的婚事憂愁而亡,她隻能淒涼地守著渡船,等待著心上人的歸來,沒有人能告訴她要孤獨地等到什麼時候。
但她仍矢誌不渝地等待著心上的人的歸來,表現了她愛的執著。
總之,翠翠是一個善良聰慧溫婉多情的少女,外表的溫婉羞澀與內心的熾熱多情融為一體,是一個成功而又獨特的人物形象。
(2) 爺爺: 爺爺是中國傳統美德的典範。
他善良純樸、熱心好客、甘守清貧、盡職盡責。
對孫女無比疼愛。
為翠翠的親事操心擔憂,盡力促成翠翠愛情的實現。
在生活上,對翠翠也是無比關懷,不讓翠翠坐熱石頭,惟恐翠翠生病;在感情上盡力體諒翠翠的心思,翠翠憂傷寂寞時為她講故事、說笑活、唱歌。
外公因為女兒和女婿的悲劇,在他心裏留下不可磨滅的傷痕。
翠翠害怕地痛哭讓他覺得莫名其妙,他給孫女講母親的故事,更讓孫女感觸不已。
對於天保兄弟的選擇,他卻沒有直接告訴翠翠,反而讓孫女“心中不免有點亂”。
他對翠翠“溫和悲憫地笑”,表現了他內心的矛盾,既愛孫女,又害怕她再走母親的老路,卻不能直接說出來。
節選部分以後因天保的死造成孫女的悲劇,他又無能為力,不能向任何人求助訴說,隻能撒手而去。
可以說他是在孤獨中死去的。
(3) 天保兄弟: 天保個性豪爽、慷慨。
他是船總的大兒子,卻愛上了貧苦擺渡人的孫女。
他喜歡翠翠,托媒被糊裏糊塗地拒絕回來,他不知道翠翠喜歡儺送,儺送也喜歡翠翠,在不知情中踏入了愛情的矛盾中。
後來他知道弟弟也愛翠翠,兩人唱歌“決鬥”,他卻因為自己先提了親,“作哥哥走車路占了先”,一定要弟弟先唱“一開口”,他知道自己不是“敵手”,就很大度地成全了弟弟,充分表現了他的手足之情,後來他外出闖灘,一是為了弟弟的幸福,也是為了自己心中的失望和難過,“好忘卻了上麵的一切”,最後意外遇難,可以說是為了親情和愛情而死。
也正是他孤獨的歸宿。
儺送也可以說孤獨地追求愛情,和哥哥的“決鬥”,夜半唱情歌,卻並不為心上人所知。
最後也孤獨地出走,不知道飄泊到什麼地方。
...
分析一下裏翠翠這個人物形象
翠翠在風日裏長養著,把皮膚變得黑黑的,觸目為青山綠水,一對眸子清明如水晶。
自然既長養她且教育她,為人天真活潑,處處儼然一隻小獸物。
人又那麼乖,如山頭黃鹿一樣,從不想到殘忍事情,從不發愁,從不動氣。
平時在渡船上遇陌生人對她有所注意時,便把光光的眼睛瞅著那陌生人,作成隨時皆可舉步逃入深山的神氣,但明白了人無心機後,便又從從容容的在水邊玩耍了。
”作者在此沒有濃墨重彩地描寫她的外貌,而是用“小獸物”,“山頭黃麂”幾個簡單的比喻烘托出翠翠驚人的生動與活潑,展現出她身上棄絕了世俗塵埃的純真與清新。
翠翠是茶峒軍人與老船夫獨生女忠貞愛情的結晶,翠翠來到人間,便是愛的天使與愛的精靈。
從小隨爺爺在小小的山城長大,她成長於重義輕利、安信自約的淳樸風氣中,又得山川靈秀,秀外慧中,自然分外綽約動人。
她沐浴著自然的雨露,和著自然的節奏生長。
她是大自然的女兒,是快樂無憂的天使。
翠翠的成長固然與她所處的邊地環境是分不開的,她深受其樸實民風的熏陶,更深受其朝夕相處的爺爺的為人處世影響。
沒有母親的翠翠,的許多少女時期的小心思,是沒人可以理解的。
翠翠感到日子“好像缺少了點什麼”,她覺得委屈,自然地遷怒到唯一可以向之撒嬌的祖父,她並不當真地胡思亂想著自己出走以後帶給爺爺的懲罰。
注意,翠翠的“懲罰”手段仍然是建立在兩人親情深厚的基礎上,她深知祖父愛她,所以讓他嚐嚐失去她的痛苦。
更感人的是後麵,隻是這樣一個念頭,就嚇壞了翠翠,她不敢想像沒有祖父的生活,竟不顧爺爺正忙著搖船,一次又一次叫爺爺回家,仿佛晚一點他們真會分開。
其實,翠翠此時心裏並沒有一個明確的要求或一件具體的事情,她就是那麼“莫名其妙”地感到日子空虛心情鬱悶,這是一種無法言說的不安或不快,但又是一種確確實實的存在。
因為無法言說,所以沒人能幫助你;因為確實存在,所以它總在折磨你。
這就是孤獨感。
翠翠這清醒的白日夢,把一個少女單純而隱秘的內心情感展現的淋漓盡致。
文中寫翠翠與二老單獨見麵的次數隻有兩次。
第一次翠翠年紀還小,另外又因聽了水手們的閑談,誤解了二老口中的“吊腳樓”,說什麼也不肯上去,甚至開爆了粗口。
第二次是在二老家的吊腳樓上,此時翠翠受順順的邀請來了,並且被一群人“仔仔細細”地看了半天,最後終於忍受不住,悄悄得溜了出來。
可沒想到的是竟在此刻撞到了剛從水裏爬出來的二老。
此時又一次麵對二老的邀請翠翠臉上發著燒,一句話也說不出來,心裏隻是想著:“黃狗跑到什麼地方去了呢?”好一個羞澀的女孩啊!是啊,那隻黃狗跑到哪裏去了呢?翠翠這時也想尋個借口跑開吧。
從她身上我們看到了東方女性所特有的含蓄美,不過含蓄的過了也不太好。
鄉村女孩特有的那種靦腆、羞澀、矜持,以及戀愛期女孩的溫柔、嬌氣顯現得淋漓盡致。
另外,當翠翠的爺爺幾次用半開玩笑的方式與她談論婚事的時候,卻都是以“翠翠總默不作聲”告終。
翠翠似乎在逃避那個話題,她那小小心腔裏的小小心事都丟給老船夫猜去了。
她在愛上儺送之後,沒想到儺送的哥哥天保也愛上了她,她對天保的“車路”托媒求親,先是默不出聲,到最後“癡著,忽地站起,半簸箕豌豆便傾倒到水中去了”到第二天,爺爺再次問及此事時,“仍然心兒忡忡的跳著,把頭低下不作理會,隻顧用手去掐蔥。
”默默中翠翠表現出了對愛情的忠貞專一,流露出對天保這份愛的拒絕;心裏老想著送鴨子的儺送,早將天保求親的事“忘掉”了。
翠翠與儺送的愛情卻沒有如此完美,他們不斷受到嚴重挫折。
先是愛情的逃難者天保駕油船下辰州,在茨灘漩水中淹壞了,儺送也同船總吵了一陣去了桃源;後來爺爺在天保死後,摸清翠翠的心事,又撮合她與儺送的婚事,心急火熱地進城去船總家探聽船總順順是否答應儺送與王團總女兒聯姻;在碰壁之後他鬱鬱猝死在暴風雨之夜。
爺爺的溘然長逝使她在一夜之間“長成大人”。
她痛苦悲傷,但沒有在訇然倒塌的生活大廈前崩潰,她謝絕了船總讓她住進他家的好意,她要像爺爺那樣守住了擺渡的崗位,苦戀著並等待著儺送的歸來??“這個人也許永遠不回來了,也許明天回來!”剩下的或許隻是綿綿無絕期的守望。
當儺送和翠翠被生生分離後,讀者最不情願看到的是在翠翠身上再次重複著母親的悲劇。
令人們欣慰的是翠翠與儺送沒有像母親與軍人那樣雙雙殉情而死,儺送也沒有放棄這份愛情,“爸爸,你以為這事為你,家中多座碾坊多個人,你可以快活,你就答應了。
若果為的是我,我要好好想一想,過些日子再說吧。
我尚不知道我應當得座碾坊,還是應當得一隻渡船;因為我命裏或隻許我撐個渡船。
”為了愛情,儺送堅決地抵禦著物質的誘惑。
再看翠翠她遠比絕望的母親更勇敢更堅強,她懷著希望與自己坎坷的命運作持久的抗爭。
接受種種磨難而等待儺送的歸來,勇敢接受不幸命運的挑戰。
在愛情挫折中翠翠的性格因此展現出了柔中有剛的美。
總之,翠翠是一位清純可愛的鄉村女孩,是美的化身。
她的愛情故事是一首淒美的歌,她是作者鄉戀情感與懷舊思想孕育起來的一個血肉豐滿...
轉載請注明出處句子大全網 » 在文章《邊城》中找出相應的句子分析人物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