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四句寫景,述登高見聞,緊扣秋天的季節特色,描繪了江邊空曠寂寥的景致.
首聯為局部近景,頷聯為整體遠景.後四句抒情,寫登高所感,圍繞作者自己的身世遭遇,抒發了窮困潦倒、年老多病、流寓他鄉的悲哀之情.頸聯自傷身世,將前四句寫景所蘊含的比興、象征、暗示之意揭出;尾聯再作申述,以衰愁病苦的自我形象收束.
此詩語言精練,通篇對偶,一二句尚有句中對,充分顯示了杜甫晚年對詩歌語言聲律的把握運用已達圓通之境.
登高
作者:杜甫
風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
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袞袞來。
萬裏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台。
艱難苦恨繁霜鬢,潦倒新停濁酒杯。
賞析:
首聯連借風、天、猿、渚、沙、鳥六種景物,並以急、高、哀、清、白、飛等詞修飾,指明了節序和環境,渲染了濃鬱的秋意,風物具有鮮明的夔州地區特征。這兩句不僅是工對的聯語,而且句中自對,如“ 天高”對“風急”,“沙白”對“渚清”。句法嚴謹,語言錘煉,素來被視為佳句。
頷聯前句寫山,上承首句;後句寫水,上承次句。寫山為遠望 ,寫水為俯瞰。落木而說“蕭蕭”,並以“無邊”修飾,如聞秋風蕭瑟,如見敗葉紛揚;長江而說“ 滾滾”,並用“不盡”一詞領起,如聞滾滾濤聲,如見湍湍水勢。兩句詩,無論是描摹形態,還是形容氣勢,都極為生動傳神。從蕭瑟的景物和深遠的意境中,可以體察出詩人壯誌難酬的感慨之情和悲涼心境。
詩篇後四句抒發登高所生之慨。頸聯上句寫羈旅之愁。“常作客”,表明詩人多年漂泊不定的處境;“萬裏”,說明夔州距離家鄉非常遙遠,是從距離上渲染愁苦之深;“悲秋”,又是從時令上烘托悲哀之重,“秋 ”字是在前兩聯寫足秋意後,順勢帶出,並應合著“ 登高 ”的節候。下句寫孤病之態。“百年”,猶言一生;“百年多病”,遲暮之年百病纏身 ,痛苦之情可想而知;“獨”字,寫出舉目無親的孤獨感 ;“登台”二字是明點題麵,情才因景而生。這兩句詞意精煉,含意極為豐富,敘述自己遠離故鄉,長期漂泊,而暮年多病,舉目無親,秋季獨自登高,不禁滿懷愁緒。尾聯進一步寫國勢艱危,仕途坎坷,年邁和憂愁引得須發皆白;而因疾病纏身,新來戒酒,所以雖有萬般愁緒,也無以排遣。古人重陽節登高照例是要飲酒的,而詩人連這點歡樂也失去了。這一聯分承五、六句 :“艱難”備嚐是因“常作客”所致;“潦倒”日甚又是“多病”的結果。詩前半寫景,後半抒情,在寫法上各有錯綜之妙。
首聯著重刻畫眼前具體景物 ,好比畫家的工筆,形、聲、色、態,一一得到表現。次聯著重渲染整個秋天氣氛,好比畫家的寫意,隻宜傳神會意,讓讀者用想象補充 。三聯表現感情,從縱(時間)、橫(空間)兩方麵著筆,由異鄉飄泊寫到多病殘生。四聯又從白發日多,護病斷飲,歸結到時世艱難是潦倒不堪的根源。這樣,杜甫憂國傷時的情操,便躍然紙上。追問
太多了追答
抱歉。追問一首經典的詩不是三言兩語可以道盡的。
可不可以幫我總結一下追答
首聯指明了節序和環境,渲染了濃鬱的秋意,更多追問頷聯寫山,寫水。從蕭瑟的景物和深遠的意境中,可以體察出詩人壯誌難酬的感慨之情和悲涼心境;
頸聯上句寫羈旅之愁。“下句寫孤病之態。
尾聯進一步寫國勢艱危,仕途坎坷,年邁和憂愁引得須發皆白;而因疾病纏身,新來戒酒,所以雖有萬般愁緒,也無以排遣。
杜甫的《登高》為什麼是千古七律第一?
《登高》是唐代偉大詩人杜甫於大曆二年(767)秋天在夔州所作的一首七律.前四句寫景,述登高見聞,緊扣秋天的季節特色,描繪了江邊空曠寂寥的景致。
首聯為局部近景,頷聯為整體遠景。
後四句抒情,寫登高所感,圍繞作者自己的身世遭遇,抒發了窮困潦倒、年老多病、流寓他鄉的悲哀之情。
頸聯自傷身世,將前四句寫景所蘊含的比興、象征、暗示之意揭出;尾聯再作申述,以衰愁病苦的自我形象收束。
此詩語言精練,通篇對偶,一二句尚有句中對,充分顯示了杜甫晚年對詩歌語言聲律的把握運用已達圓通之境。
原文:風急天高猿嘯哀, 渚清沙白鳥飛回。
無邊落木蕭蕭下, 不盡長江滾滾來。
萬裏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台。
艱難苦恨繁霜鬢, 潦倒新停濁酒杯。
白話譯文:風急天高猿猴啼叫顯得十分悲哀,水清沙白的河洲上有鳥兒在盤旋。
無邊無際的樹木蕭蕭地飄下落葉,望不到頭的長江水滾滾奔騰而來。
悲對秋景感慨萬裏漂泊常年為客,晚年疾病纏身今日獨自登上高台。
曆盡了苦難後雙鬢已長滿了白發,衰頹滿心偏又暫停了澆愁的酒杯。
此詩載於《杜工部集》,全詩通過登高所見秋江景色,傾訴了詩人長年漂泊、老病孤愁的複雜感情,慷慨激越、動人心弦。
此詩前四句寫登高見聞。
首聯對起。
詩人圍繞夔州的特定環境,用“風急”二字帶動全聯,一開頭就寫成了千古流傳的佳句。
夔州向以猿多著稱,峽口更以風大聞名。
秋日天高氣爽,這裏卻獵獵多風。
詩人登上高處,峽中不斷傳來“高猿長嘯”之聲,大有“空穀傳響,哀轉久絕”(《水經注·江水》)的意味。
詩人移動視線,由高處轉向江水洲渚,在水清沙白的背景上,點綴著迎風飛翔、不住回旋的鳥群,真是一幅精美的畫圖。
其中天、風,沙、渚,猿嘯、鳥飛,天造地設,自然成對。
不僅上下兩句對,而且還有句中自對,如上句“天”對“風”,“高”對“急”;下句“沙”對“渚”,“白”對“清”,讀來富有節奏感.經過詩人的藝術提煉,十四個字,字字精當,無一虛設,用字遣辭,“盡謝斧鑿”,達到了奇妙難名的境界。
更值得注意的是:對起的首句,末字常用仄聲,此詩卻用平聲入韻。
沈德潛因有“起二句對舉之中仍複用韻,格奇而變”(《唐詩別裁》)的讚語。
頷聯集中表現了夔州秋天的典型特征。
詩人仰望茫無邊際、蕭蕭而下的木葉,俯視奔流不息、滾滾而來的江水,在寫景的同時,便深沉地抒發了自己的情懷。
“無邊”“不盡”,使“蕭蕭”“滾滾”更加形象化,不僅使人聯想到落木窸窣之聲,長江洶湧之狀,也無形中傳達出韶光易逝,壯誌難酬的感愴.透過沉鬱悲涼的對句,顯示出神入化之筆力,確有“建瓴走阪”、“百川東注”的磅礴氣勢。
前人把它譽為“古今獨步”的“句中化境”,是有道理的。
杜甫《登高》全文
杜甫《登高》的全文是:風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
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
萬裏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台。
艱難苦恨繁霜鬢,潦倒新停濁酒杯。
1. 譯文:風急天高猿猴啼叫顯得十分悲哀,水清沙白的河洲上有鳥兒在盤旋。
無邊無際的樹木蕭蕭地飄下落葉,望不到頭的長江水滾滾奔騰而來。
悲對秋景感慨萬裏漂泊常年為客,一生當中疾病纏身今日獨上高台。
曆盡了艱難苦恨白發長滿了雙鬢,衰頹滿心偏又暫停了澆愁的酒杯。
2. 作者簡介:杜甫(712-770),字子美,自號少陵野老,世稱“杜工部”、“杜少陵”等,漢族,河南府鞏縣(今河南省鞏義市)人,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杜甫被世人尊為“詩聖”,其詩被稱為“詩史”。
杜甫與李白合稱“李杜”,為了跟另外兩位詩人李商隱與杜牧即“小李杜”區別開來,杜甫與李白又合稱“大李杜”。
他憂國憂民,人格高尚,他的約1400餘首詩被保留了下來,詩藝精湛,在中國古典詩歌中備受推崇,影響深遠。
759-766年間曾居成都,後世有杜甫草堂紀念。
3. 作品鑒賞 折疊整體賞析 此詩載於《杜工部集》,全詩通過登高所見秋江景色,傾訴了詩人長年漂泊、老病孤愁的複雜感情,慷慨激越、動人心弦。
此詩前四句寫登高見聞。
首聯對起。
詩人圍繞夔州的特定環境,用“風急”二字帶動全聯,一開頭就寫成了千古流傳的佳句。
夔州向以猿多著稱,峽口更以風大聞名。
秋日天高氣爽,這裏卻獵獵多風。
詩人登上高處,峽中不斷傳來“高猿長嘯”之聲,大有“空穀傳響,哀轉久絕”(《水經注·江水》)的意味。
詩人移動視線,由高處轉向江水洲渚,在水清沙白的背景上,點綴著迎風飛翔、不住回旋的鳥群,真是一幅精美的畫圖。
其中天、風,沙、渚,猿嘯、鳥飛,天造地設,自然成對。
不僅上下兩句對,而且還有句中自對,如上句“天”對“風”,“高”對“急”;下句“沙”對“渚”,“白”對“清”,讀來富有節奏感。
經過詩人的藝術提煉,十四個字,字字精當,無一虛設,用字遣辭,“盡謝斧鑿”,達到了奇妙難名的境界。
更值得注意的是:對起的首句,末字常用仄聲,此詩卻用平聲入韻。
沈德潛因有“起二句對舉之中仍複用韻,格奇而變”(《唐詩別裁》)的讚語。
頷聯集中表現了夔州秋天的典型特征。
詩人仰望茫無邊際、蕭蕭而下的木葉,俯視奔流不息、滾滾而來的江水,在寫景的同時,便深沉地抒發了自己的情懷。
“無邊”“不盡”,使“蕭蕭”“滾滾”更加形象化,不僅使人聯想到落木窸窣之聲,長江洶湧之狀,也無形中傳達出韶光易逝,壯誌難酬的感愴。
透過沉鬱悲涼的對句,顯示出神入化之筆力,確有“建瓴走阪”、“百川東注”的磅礴氣勢。
前人把它譽為“古今獨步”的“句中化境”,是有道理的。
前兩聯極力描寫秋景,直到頸聯,才點出一個“秋”字。
“獨登台”,則表明詩人是在高處遠眺,這就把眼前景和心中情緊密地聯係在一起了。
“常作客”,指出了詩人飄泊無定的生涯。
“百年”,本喻有限的人生,此處專指暮年。
“悲秋”兩字寫得沉痛。
秋天不一定可悲,隻是詩人目睹蒼涼恢廓的秋景,不由想到自己淪落他鄉、年老多病的處境,故生出無限悲愁之緒。
詩人把久客最易悲愁,多病獨愛登台的感情,概括進一聯“雄闊高渾,實大聲弘”的對句之中,使人深深地感到了他那沉重地跳動著的感情脈搏。
此聯的“萬裏”“百年”和上一聯的“無邊”“不盡”,還有相互呼應的作用:詩人的羈旅愁與孤獨感,就象落葉和江水一樣,推排不盡,驅趕不絕,情與景交融相洽。
詩到此已給作客思鄉的一般含意,添上久客孤獨的內容,增入悲秋苦病的情思,加進離鄉萬裏、人在暮年的感歎,詩意就更見深沉了。
尾聯對結,並分承五六兩句。
詩人備嚐艱難潦倒之苦,國難家愁,使自己白發日多,再加上因病斷酒,悲愁就更難排遣。
本來興會盎然地登高望遠,此時卻平白無故地惹恨添悲,詩人的矛盾心情是容易理解的。
前六句“飛揚震動”,到此處“軟冷收之,而無限悲涼之意,溢於言外”(《詩藪》)。
詩前半寫景,後半抒情,在寫法上各有錯綜之妙。
首聯著重刻畫眼前具體景物,好比畫家的工筆,形、聲、色、態,一一得到表現。
次聯著重渲染整個秋天氣氛,好比畫家的寫意,隻宜傳神會意,讓讀者用想象補充。
三聯表現感情,從縱(時間)、橫(空間)兩方麵著筆,由異鄉飄泊寫到多病殘生。
四聯又從白發日多,護病斷飲,歸結到時世艱難是潦倒不堪的根源。
這樣,杜甫憂國傷時的情操,便躍然張上。
此詩八句皆對。
粗略一看,首尾好像“未嚐有對”,胸腹好象“無意於對”。
仔細玩味,“一篇之中,句句皆律,一句之中,字字皆律”。
不隻“全篇可法”,而且“用句用字”,“皆古今人必不敢道,決不能道者”。
它能博得“曠代之作”(均見胡應麟《詩藪》)的盛譽,就是理所當然的了。
杜甫 登高意境
登高 年代:【唐】 作者:【杜甫】 體裁:【七律】 類別:【】 風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
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
萬裏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台。
艱難苦恨繁霜鬢,潦倒新停濁酒杯。
【注釋】 【注解】: 1、渚:水中的小洲。
2、回:回旋。
3、百年:猶言一生。
4、潦倒:猶言困頓,衰頹。
5、新停:這時杜甫正因病戒酒。
【簡析】: 這首詩是大曆二年(767)年杜甫在夔州時所作。
蕭瑟的秋天,在詩人的筆下被寫得有聲有色,而引發出來的感慨更是動人心弦。
這不僅由於寫了自然的秋,更由於詩人對人生之秋所描繪的強烈的感情色彩。
頷聯狀景逼真,是後人傳誦的名句。
頸聯兩句,十四個字包含了多層含意,備述了人生的苦況,更令人寄予強烈的同情。
古人有農曆九月九日登高的習俗,這首詩就是唐代宗大曆二年(767)的重陽節時詩人登高抒懷之作。
此時杜甫寓居長江畔的夔州(今四川省奉節縣),患有嚴重的肺病,生活也很困頓。
全詩通過對淒清的秋景的描寫,抒發了詩人年邁多病、感時傷世和寄寓異鄉的悲苦。
詩篇前四句描寫登高聞見之景。
首聯連借風、天、猿、渚、沙、鳥六種景物,並以急、高、哀、清、白、飛等詞修飾,指明了節序和環境,渲染了濃鬱的秋意,風物具有鮮明的夔州地區特征。
這兩句不僅是工對的聯語,而且句中自對,如“ 天高”對“風急”,“沙白”對“渚清”。
句法嚴謹,語言錘煉,素來被視為佳句。
頷聯前句寫山,上承首句;後句寫水,上承次句。
寫山為遠望 ,寫水為俯瞰。
落木而說“蕭蕭”,並以“無邊”修飾,如聞秋風蕭瑟,如見敗葉紛揚;長江而說“ 滾滾”,並用“不盡”一詞領起,如聞滾滾濤聲,如見湍湍水勢。
兩句詩,無論是描摹形態,還是形容氣勢,都極為生動傳神。
從蕭瑟的景物和深遠的意境中,可以體察出詩人壯誌難酬的感慨之情和悲涼心境。
詩篇後四句抒發登高所生之慨。
頸聯上句寫羈旅之愁。
“常作客”,表明詩人多年漂泊不定的處境;“萬裏”,說明夔州距離家鄉非常遙遠,是從距離上渲染愁苦之深;“悲秋”,又是從時令上烘托悲哀之重,“秋 ”字是在前兩聯寫足秋意後,順勢帶出,並應合著“ 登高 ”的節候。
下句寫孤病之態。
“百年”,猶言一生;“百年多病”,遲暮之年百病纏身 ,痛苦之情可想而知;“獨”字,寫出舉目無親的孤獨感 ;“登台”二字是明點題麵,情才因景而生。
這兩句詞意精煉,含意極為豐富,敘述自己遠離故鄉,長期漂泊,而暮年多病,舉目無親,秋季獨自登高,不禁滿懷愁緒。
尾聯進一步寫國勢艱危,仕途坎坷,年邁和憂愁引得須發皆白;而因疾病纏身,新來戒酒,所以雖有萬般愁緒,也無以排遣。
古人重陽節登高照例是要飲酒的,而詩人連這點歡樂也失去了。
這一聯分承五、六句 :“艱難”備嚐是因“常作客”所致;“潦倒”日甚又是“多病”的結果。
詩前半寫景,後半抒情,在寫法上各有錯綜之妙。
首聯著重刻畫眼前具體景物 ,好比畫家的工筆,形、聲、色、態,一一得到表現。
次聯著重渲染整個秋天氣氛,好比畫家的寫意,隻宜傳神會意,讓讀者用想象補充 。
三聯表現感情,從縱(時間)、橫(空間)兩方麵著筆,由異鄉飄泊寫到多病殘生。
四聯又從白發日多,護病斷飲,歸結到時世艱難是潦倒不堪的根源。
這樣,杜甫憂國傷時的情操,便躍然紙上。
此詩八句皆對。
粗略一看,首尾好象“未嚐有對”,胸腹好象“無意於對”,細細體味,“一篇之中,句句皆律,一句之中,字字皆律”,無怪乎胡應麟盛譽其為“曠代之作”清代楊論推崇此詩為“杜集七言律詩第一 ”(杜詩鏡銓)),明人胡應麟更說此詩“當為古今七言律第一,不必為唐人七言律第一 。
”
賞析 杜甫 的 登高這首詩。
一句一句賞析
這首詩就是五十六歲的老詩人在這極端困窘的情況下寫成的。
那一天,他獨自登上夔州白帝城外的高台,登高臨眺,百感交集。
望中所見,激起意中所觸;蕭瑟的秋江景色,引發了他身世飄零的感慨,滲入了他老病孤愁的悲哀。
於是,就有了這首被譽為“古今七言律第一”的曠世之作。
杜甫一共活了58歲。
杜甫《登高》全文
《登高》 年代:唐 作者:杜甫 體裁:七律 風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
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
萬裏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台。
艱難苦恨繁霜鬢,潦倒新停濁酒杯。
【注解】: 1、渚:水中的小洲。
2、回:回旋。
3、百年:猶言一生。
4、潦倒:猶言困頓,衰頹。
5、新停:這時杜甫正因病戒酒。
【簡析】: 這首詩是大曆二年(767)年杜甫在夔州時所作。
蕭瑟的秋天,在詩人的筆下被寫得有聲有色,而引發出來的感慨更是動人心弦。
這不僅由於寫了自然的秋,更由於詩人對人生之秋所描繪的強烈的感情色彩。
頷聯狀景逼真,是後人傳誦的名句。
頸聯兩句,十四個字包含了多層含意,備述了人生的苦況,更令人寄予強烈的同情。
古人有農曆九月九日登高的習俗,這首詩就是唐代宗大曆二年(767)的重陽節時詩人登高抒懷之作。
此時杜甫寓居長江畔的夔州(今四川省奉節縣),患有嚴重的肺病,生活也很困頓。
全詩通過對淒清的秋景的描寫,抒發了詩人年邁多病、感時傷世和寄寓異鄉的悲苦。
詩篇前四句描寫登高聞見之景。
首聯連借風、天、猿、渚、沙、鳥六種景物,並以急、高、哀、清、白、飛等詞修飾,指明了節序和環境,渲染了濃鬱的秋意,風物具有鮮明的夔州地區特征。
這兩句不僅是工對的聯語,而且句中自對,如“ 天高”對“風急”,“沙白”對“渚清”。
句法嚴謹,語言錘煉,素來被視為佳句。
頷聯前句寫山,上承首句;後句寫水,上承次句。
寫山為遠望 ,寫水為俯瞰。
落木而說“蕭蕭”,並以“無邊”修飾,如聞秋風蕭瑟,如見敗葉紛揚;長江而說“ 滾滾”,並用“不盡”一詞領起,如聞滾滾濤聲,如見湍湍水勢。
兩句詩,無論是描摹形態,還是形容氣勢,都極為生動傳神。
從蕭瑟的景物和深遠的意境中,可以體察出詩人壯誌難酬的感慨之情和悲涼心境。
詩篇後四句抒發登高所生之慨。
頸聯上句寫羈旅之愁。
“常作客”,表明詩人多年漂泊不定的處境;“萬裏”,說明夔州距離家鄉非常遙遠,是從距離上渲染愁苦之深;“悲秋”,又是從時令上烘托悲哀之重,“秋 ”字是在前兩聯寫足秋意後,順勢帶出,並應合著“ 登高 ”的節候。
下句寫孤病之態。
“百年”,猶言一生;“百年多病”,遲暮之年百病纏身 ,痛苦之情可想而知;“獨”字,寫出舉目無親的孤獨感 ;“登台”二字是明點題麵,情才因景而生。
這兩句詞意精煉,含意極為豐富,敘述自己遠離故鄉,長期漂泊,而暮年多病,舉目無親,秋季獨自登高,不禁滿懷愁緒。
尾聯進一步寫國勢艱危,仕途坎坷,年邁和憂愁引得須發皆白;而因疾病纏身,新來戒酒,所以雖有萬般愁緒,也無以排遣。
古人重陽節登高照例是要飲酒的,而詩人連這點歡樂也失去了。
這一聯分承五、六句 :“艱難”備嚐是因“常作客”所致;“潦倒”日甚又是“多病”的結果。
詩前半寫景,後半抒情,在寫法上各有錯綜之妙。
首聯著重刻畫眼前具體景物 ,好比畫家的工筆,形、聲、色、態,一一得到表現。
次聯著重渲染整個秋天氣氛,好比畫家的寫意,隻宜傳神會意,讓讀者用想象補充 。
三聯表現感情,從縱(時間)、橫(空間)兩方麵著筆,由異鄉飄泊寫到多病殘生。
四聯又從白發日多,護病斷飲,歸結到時世艱難是潦倒不堪的根源。
這樣,杜甫憂國傷時的情操,便躍然紙上。
此詩八句皆對。
粗略一看,首尾好象“未嚐有對”,胸腹好象“無意於對”,細細體味,“一篇之中,句句皆律,一句之中,字字皆律”,無怪乎胡應麟盛譽其為“曠代之作”清代楊論推崇此詩為“杜集七言律詩第一 ”(杜詩鏡銓)),明人胡應麟更說此詩“當為古今七言律第一,不必為唐人七言律第一 。
”(《詩藪》)
杜甫的登高的意象表達了什麼樣的感情
囧嘎、我也跑到這來了、...還木著能抄上呢,盡然是你剛問下的...不好好學習,跑著來搜答案、.沒正確答案了分給我昂、 ——張進 秋興八首其一 譯文 楓樹在深秋露水的侵蝕下逐漸凋零、殘傷,巫山和巫峽也籠罩在蕭瑟陰森的迷霧中。
巫峽裏麵波浪滔天,上空的烏雲則像是要壓到地麵上來似的,天地一片陰沉。
花開花落已兩載,看著盛開的花,想到兩年未曾回家,就不免傷心落淚。
小船還係在岸邊,雖然我不能東歸,飄零在外的我,心卻長係故園。
又在趕製冬天禦寒的衣服了,白帝城上搗製寒衣的砧聲一陣緊似一陣。
看來又一年過去了,我對故鄉的思念也愈加凝重,愈加深沉…… 賞析 一、 大曆元年(766),杜甫在雲安養病半年,然後遷到夔州,即今四川奉節。
他在夔州仍經常臥病在床,這《秋興八首》就是在這時寫的一組七律。
這八首詩,是完整的組詩,因景寄情,既抒發了詩人漂泊之感、故國之思,也深深地寄托著對李唐王朝盛衰的感歎與悲哀。
這首詩的第一聯,描繪了巫山、巫峽一帶蕭瑟、陰森的秋景,以此來襯托情思。
“江間”句寫江上波浪很大,“塞上”句意即關塞上的風雲連接大地,周圍一片陰晦。
這兩句所寫的自然現象,是社會動蕩不安,自感沒有出路的象征。
第三聯句意是:菊花已兩度開放(即已是兩年),花上凝聚著自己回憶過去歲月的眼淚一隻孤獨的小船緊係著我回鄉的心。
這兩個句子表達了滯留的悲苦及對故鄉的思念感情。
第四聯說人們都動刀動尺趕製寒衣,傍晚,高高的白帝城傳出陣陣搗衣聲,詩人以此表現歲月催人的感慨。
詩真實地表述了滯留異地的悲傷。
二、 秋興者,遇秋而遣興也,感秋生情之意。
《秋興八首》是杜甫晚年為逃避戰亂而寄居夔州時的代表作品,作於大曆元年(公元766年),時詩人56歲。
全詩八首蟬聯,前呼後應,脈絡貫通,組織嚴密,既是一組完美的組詩,而又各篇各有所側重。
每篇都是可以獨立的七言律詩。
王船山在《唐詩評選·卷四》中說:“八首如正變七音,旋相為宮而自成一章,或為割裂,則神態盡失矣。
” 八首之中,第一首總起,統帥後麵七篇。
前三首寫夔州秋景,感慨不得誌的平生,第四首為前後過渡之樞紐,後四首寫所思之長安,抒發“處江湖遠則憂其君”的情愫。
聲身居巫峽而心係長安就是這組詩的主要內容和線索。
全詩以“秋”作為統帥,寫暮年飄泊、老病交加、羈旅江湖,麵對滿目蕭瑟的秋景而引起的國家興衰、身世蹉跎的感慨;寫長安盛世的回憶,今昔對比所引起的哀傷;寫關注國家的命運、目睹國家殘破而不能有所為、隻能遙憶京華的憂愁抑鬱。
全詩於淒清哀怨中,具沉雄博麗的意境。
格律精工,詞彩華茂,沉鬱頓挫,悲壯淒涼意境深宏,讀來令人蕩氣回腸,最典型地表現了杜律的特有風格,有很高的藝術成就。
首章對秋而傷羈旅,是全詩的序曲,總寫巫山巫峽的秋聲秋色。
用陰沉蕭瑟、動蕩不安的景物環境襯托詩人焦慮抑鬱、傷國傷時的心情。
亮出了“身在夔州,心係長安”的主題。
起筆開門見山敘寫景物之中點明地點時間。
“玉露”即白露,秋天,草木搖落,白露為霜。
“巫山巫峽”,詩人所在。
二句下字密重,用“凋傷”、“蕭森”給意境籠罩著敗落景象,氣氛陰沉,定下全詩感情基調。
接著用對偶句展開“氣蕭森”的悲壯景象。
“江間”承“巫峽”,“塞上”承“巫山”,波浪在地而兼天湧,風雲在天而接地陰,可見整個天地之間充風雲波浪,極言陰晦蕭森之狀。
萬裏長江滾滾而來,波濤洶湧,天翻地覆,是眼前的實景;“塞上風雲”既寫景物也寓時事。
當時土蕃入侵,邊關吃緊,處處是陰暗的戰雲,虛實兼之。
此聯景物描繪之中,形象地表達了詩人和時局那種動蕩不安、前途未卜的處境和作者胸中翻騰起伏的憂思與鬱勃不平之氣。
把峽穀深秋、個人身世、國家淪喪囊括其中,波瀾壯闊,哀感深沉。
[1]頸聯由繼續描寫景物轉入直接抒情,即由秋天景物觸動羈旅情思。
與上二句交叉承接,“叢菊”承“塞上”句,“孤舟”承“江間”句。
“他日”即往日,去年秋天在雲安,今年此日在夔州,均對叢菊,故雲“兩開”,“叢菊兩開他日淚”,表明去年對叢菊掉淚,今年又對叢菊掉淚;兩開而字,實乃雙關,既指菊開兩度,又指淚流兩回,見叢菊而流淚,去年如此,今年又如此,足見羈留夔州心情的淒傷。
“故園心”,實即思念長安之心。
“係”字亦雙關詞語:孤舟停泊,舟係於岸;心念長安,係於故園。
從雲安到夔州苦苦掙紮了兩年,孤舟不發,見叢菊再開,不禁再度流淚,心總牽掛著故園。
詩人《客社》一詩亦雲:“南菊再逢人病臥”,《九日》又雲:“係舟身萬裏”,均可參讀。
此處寫得深沉含蓄,耐人尋味。
身在夔州,心係故園,為下七首張目。
尾聯在時序推移中敘寫秋聲。
西風凜冽,傍晚時分天氣更是蕭瑟寒冷,意味冬日即將來臨,人們在加緊趕製寒衣,白帝城高高的城樓上,晚風中傳來急促的砧聲。
白帝城在東,夔州府在西,詩人身在夔州,聽到白帝城傳來的砧杵之聲。
砧杵聲是婦女製裁棉衣時,槌搗衣服的聲音。
砧即搗衣之石。
此詩末二句,關合全詩,回到景物,時序由白天推到日暮,客子羈旅之情更見艱難,故能結上生下,下麵接著寫夔州孤城,...
分析杜甫《登高》的思想性和藝術特點
最佳答案登高 作者:杜甫 風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
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
萬裏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台。
艱難苦恨繁霜鬢,潦倒新停濁酒杯。
這首詩是大曆二年(767)年杜甫在夔州時所作。
蕭瑟的秋天,在詩人的筆下被寫得有聲有色,而引發出來的感慨更是動人心弦。
這不僅由於寫了自然的秋,更由於詩人對人生之秋所描繪的強烈的感情色彩。
頷聯狀景逼真,是後人傳誦的名句。
頸聯兩句,十四個字包含了多層含意,備述了人生的苦況,更令人寄予強烈的同情。
古人有農曆九月九日登高的習俗,這首詩就是唐代宗大曆二年(767)的重陽節時詩人登高抒懷之作。
此時杜甫寓居長江畔的夔州(今四川省奉節縣),患有嚴重的肺病,生活也很困頓。
全詩通過對淒清的秋景的描寫,抒發了詩人年邁多病、感時傷世和寄寓異鄉的悲苦。
詩篇前四句描寫登高聞見之景。
首聯連借風、天、猿、渚、沙、鳥六種景物,並以急、高、哀、清、白、飛等詞修飾,指明了節序和環境,渲染了濃鬱的秋意,風物具有鮮明的夔州地區特征。
這兩句不僅是工對的聯語,而且句中自對,如“ 天高”對“風急”,“沙白”對“渚清”。
句法嚴謹,語言錘煉,素來被視為佳句。
頷聯前句寫山,上承首句;後句寫水,上承次句。
寫山為遠望 ,寫水為俯瞰。
落木而說“蕭蕭”,並以“無邊”修飾,如聞秋風蕭瑟,如見敗葉紛揚;長江而說“ 滾滾”,並用“不盡”一詞領起,如聞滾滾濤聲,如見湍湍水勢。
兩句詩,無論是描摹形態,還是形容氣勢,都極為生動傳神。
從蕭瑟的景物和深遠的意境中,可以體察出詩人壯誌難酬的感慨之情和悲涼心境。
詩篇後四句抒發登高所生之慨。
頸聯上句寫羈旅之愁。
“常作客”,表明詩人多年漂泊不定的處境;“萬裏”,說明夔州距離家鄉非常遙遠,是從距離上渲染愁苦之深;“悲秋”,又是從時令上烘托悲哀之重,“秋 ”字是在前兩聯寫足秋意後,順勢帶出,並應合著“ 登高 ”的節候。
下句寫孤病之態。
“百年”,猶言一生;“百年多病”,遲暮之年百病纏身 ,痛苦之情可想而知;“獨”字,寫出舉目無親的孤獨感 ;“登台”二字是明點題麵,情才因景而生。
這兩句詞意精煉,含意極為豐富,敘述自己遠離故鄉,長期漂泊,而暮年多病,舉目無親,秋季獨自登高,不禁滿懷愁緒。
尾聯進一步寫國勢艱危,仕途坎坷,年邁和憂愁引得須發皆白;而因疾病纏身,新來戒酒,所以雖有萬般愁緒,也無以排遣。
古人重陽節登高照例是要飲酒的,而詩人連這點歡樂也失去了。
這一聯分承五、六句 :“艱難”備嚐是因“常作客”所致;“潦倒”日甚又是“多病”的結果。
詩前半寫景,後半抒情,在寫法上各有錯綜之妙。
首聯著重刻畫眼前具體景物 ,好比畫家的工筆,形、聲、色、態,一一得到表現。
次聯著重渲染整個秋天氣氛,好比畫家的寫意,隻宜傳神會意,讓讀者用想象補充 。
三聯表現感情,從縱(時間)、橫(空間)兩方麵著筆,由異鄉飄泊寫到多病殘生。
四聯又從白發日多,護病斷飲,歸結到時世艱難是潦倒不堪的根源。
這樣,杜甫憂國傷時的情操,便躍然紙上。
此詩八句皆對。
粗略一看,首尾好象“未嚐有對”,胸腹好象“無意於對”,細細體味,“一篇之中,句句皆律,一句之中,字字皆律”,無怪乎胡應麟盛譽其為“曠代之作”清代楊論推崇此詩為“杜集七言律詩第一 ”(杜詩鏡銓)),明人胡應麟更說此詩“當為古今七言律第一,不必為唐人七言律第一 。
”(《詩藪》)
杜甫登高賞析
這首詩是大曆二年(767)年杜甫在夔州時所作。
蕭瑟的秋天,在詩人的筆下被寫得有聲有色,而引發出來的感慨更是動人心弦。
這不僅由於寫了自然的秋,更由於詩人對人生之秋所描繪的強烈的感情色彩。
頷聯狀景逼真,是後人傳誦的名句。
頸聯兩句,十四個字包含了多層含意,備述了人生的苦況,更令人寄予強烈的同情。
古人有農曆九月九日登高的習俗,這首詩就是唐代宗大曆二年(767)的重陽節時詩人登高抒懷之作。
此時杜甫寓居長江畔的夔州(今四川省奉節縣),患有嚴重的肺病,生活也很困頓。
全詩通過對淒清的秋景的描寫,抒發了詩人年邁多病、感時傷世和寄寓異鄉的悲苦。
詩篇前四句描寫登高聞見之景。
首聯連借風、天、猿、渚、沙、鳥六種景物,並以急、高、哀、清、白、飛等詞修飾,指明了節序和環境,渲染了濃鬱的秋意,風物具有鮮明的夔州地區特征。
這兩句不僅是工對的聯語,而且句中自對,如“ 天高”對“風急”,“沙白”對“渚清”。
句法嚴謹,語言錘煉,素來被視為佳句。
頷聯前句寫山,上承首句;後句寫水,上承次句。
寫山為遠望 ,寫水為俯瞰。
落木而說“蕭蕭”,並以“無邊”修飾,如聞秋風蕭瑟,如見敗葉紛揚;長江而說“ 滾滾”,並用“不盡”一詞領起,如聞滾滾濤聲,如見湍湍水勢。
兩句詩,無論是描摹形態,還是形容氣勢,都極為生動傳神。
從蕭瑟的景物和深遠的意境中,可以體察出詩人壯誌難酬的感慨之情和悲涼心境。
詩篇後四句抒發登高所生之慨。
頸聯上句寫羈旅之愁。
“常作客”,表明詩人多年漂泊不定的處境;“萬裏”,說明夔州距離家鄉非常遙遠,是從距離上渲染愁苦之深;“悲秋”,又是從時令上烘托悲哀之重,“秋 ”字是在前兩聯寫足秋意後,順勢帶出,並應合著“ 登高 ”的節候。
下句寫孤病之態。
“百年”,猶言一生;“百年多病”,遲暮之年百病纏身 ,痛苦之情可想而知;“獨”字,寫出舉目無親的孤獨感 ;“登台”二字是明點題麵,情才因景而生。
這兩句詞意精煉,含意極為豐富,敘述自己遠離故鄉,長期漂泊,而暮年多病,舉目無親,秋季獨自登高,不禁滿懷愁緒。
尾聯進一步寫國勢艱危,仕途坎坷,年邁和憂愁引得須發皆白;而因疾病纏身,新來戒酒,所以雖有萬般愁緒,也無以排遣。
古人重陽節登高照例是要飲酒的,而詩人連這點歡樂也失去了。
這一聯分承五、六句 :“艱難”備嚐是因“常作客”所致;“潦倒”日甚又是“多病”的結果。
詩前半寫景,後半抒情,在寫法上各有錯綜之妙。
首聯著重刻畫眼前具體景物 ,好比畫家的工筆,形、聲、色、態,一一得到表現。
次聯著重渲染整個秋天氣氛,好比畫家的寫意,隻宜傳神會意,讓讀者用想象補充 。
三聯表現感情,從縱(時間)、橫(空間)兩方麵著筆,由異鄉飄泊寫到多病殘生。
四聯又從白發日多,護病斷飲,歸結到時世艱難是潦倒不堪的根源。
這樣,杜甫憂國傷時的情操,便躍然紙上。
此詩八句皆對。
粗略一看,首尾好像“未嚐有對”,胸腹好像“無意於對”,細細體味,“一篇之中,句句皆律,一句之中,字字皆律”,無怪乎胡應麟盛譽其為“曠代之作”清代楊論推崇此詩為“杜集七言律詩第一 ”(杜詩鏡銓)),明人胡應麟更說此詩“當為古今七言律第一,不必為唐人七言律第一 。
”(《詩藪》)
求杜甫的登高寫一篇讀後感急
詩篇前四句描寫登高聞見之景。
首聯連借風、天、猿、渚、沙、鳥六種景物,並以急、高、哀、清、白、飛等詞修飾,指明了節序和環境,渲染了濃鬱的秋意,風物具有鮮明的夔州地區特征。
這兩句不僅是工對的聯語,而且句中自對,如“ 天高”對“風急”,“沙白”對“渚清”。
句法嚴謹,語言錘煉,素來被視為佳句。
頷聯前句寫山,上承首句;後句寫水,上承次句。
寫山為遠望 ,寫水為俯瞰。
落木而說“蕭蕭”,並以“無邊”修飾,如聞秋風蕭瑟,如見敗葉紛揚;長江而說“ 滾滾”,並用“不盡”一詞領起,如聞滾滾濤聲,如見湍湍水勢。
兩句詩,無論是描摹形態,還是形容氣勢,都極為生動傳神。
從蕭瑟的景物和深遠的意境中,可以體察出詩人壯誌難酬的感慨之情和悲涼心境。
詩篇後四句抒發登高所生之慨。
頸聯上句寫羈旅之愁。
“常作客”,表明詩人多年漂泊不定的處境;“萬裏”,說明夔州距離家鄉非常遙遠,是從距離上渲染愁苦之深;“悲秋”,又是從時令上烘托悲哀之重,“秋 ”字是在前兩聯寫足秋意後,順勢帶出,並應合著“ 登高 ”的節候。
下句寫孤病之態。
“百年”,猶言一生;“百年多病”,遲暮之年百病纏身 ,痛苦之情可想而知;“獨”字,寫出舉目無親的孤獨感 ;“登台”二字是明點題麵,情才因景而生。
這兩句詞意精煉,含意極為豐富,敘述自己遠離故鄉,長期漂泊,而暮年多病,舉目無親,秋季獨自登高,不禁滿懷愁緒。
尾聯進一步寫國勢艱危,仕途坎坷,年邁和憂愁引得須發皆白;而因疾病纏身,新來戒酒,所以雖有萬般愁緒,也無以排遣。
古人重陽節登高照例是要飲酒的,而詩人連這點歡樂也失去了。
這一聯分承五、六句 :“艱難”備嚐是因“常作客”所致;“潦倒”日甚又是“多病”的結果。
詩前半寫景,後半抒情,在寫法上各有錯綜之妙。
首聯著重刻畫眼前具體景物 ,好比畫家的工筆,形、聲、色、態,一一得到表現。
次聯著重渲染整個秋天氣氛,好比畫家的寫意,隻宜傳神會意,讓讀者用想象補充 。
三聯表現感情,從縱(時間)、橫(空間)兩方麵著筆,由異鄉飄泊寫到多病殘生。
四聯又從白發日多,護病斷飲,歸結到時世艱難是潦倒不堪的根源。
這樣,杜甫憂國傷時的情操,便躍然紙上。
自己節選吧!!
轉載請注明出處句子大全網 » 登高 杜甫 賞析每一句賞析,要簡短,字少,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