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文言句式的概述
古代漢語和現代漢語的句法大致相同,由於語言的發展和演變,也存在一些差異。掌握有別於現代漢語的常見文言句式,是文言文閱讀所必需的能力。這裏主要掌握判斷句、被動句、倒裝(變式)句、省略句。
一、判斷句
用“者……也”表判斷
“陳勝者,陽城人也。”(陳勝是陽城人)
“方柯者,語文小棧之站長也。”(方柯是語文小棧網站的站長)
“廉頗者,趙之良將也。”(廉頗是趙國的良將)
句末用“也”表判斷
“城北徐公,齊國之美麗者也。”(城北徐公是齊國的美麗的人)
“方柯,天才也。”(方柯是天才)
用“者”表判斷
“方柯者,中國之人。”(方柯,是中國人)
用“為”表判斷
“為天下理財,不為征利。”(……不能說是設法生財)
用“乃”表判斷
“是乃狼也。”(這是狼)
“電腦乃高科技用具。”(電腦是高科技用具)
文言文判斷句最顯著的特點就是基本上不用判斷詞"是"來表示,而往往讓名詞或名詞性短語直接充當謂語,對主語進行判斷,其句式有如下幾種表示法:
“......者,......也。”這是文言判斷句最常見的形式。主語後用“者”,表示提頓,有舒緩語氣的作用,謂語後用“也”結句,對主語加以肯定的判斷或解說。如:“陳涉者,陽城人也。”(《史記.了涉世家》)
“......,......也。”判斷句中,有時“者”和“也”不一定同時出現,一般省略"者",隻用“也”表判斷。如:“操雖托名漢相,其實漢賊也。”(《資治通鑒》)
“......者,......。”有的判斷句,隻在主語後用“者”表示提頓,這種情況不常見。如:“四人者,廬陵蕭君圭君玉,長樂王回深父,餘弟安國平父,安上純父。”(王安石《遊褒禪山記》)
“......者也。”在句末連用語氣詞“者也”,表示加強肯定語氣,這時的“者”不表示提頓,隻起稱代作用。這種判斷句,在文言文中也比較常見。如:“城北徐公,齊國之美麗者也。”(《戰國策.齊策》)
無標誌判斷句。文言文中的判斷句有的沒有任何標誌,直接由名詞對名詞作出判斷。如:“劉備天下梟雄。”(《赤壁之戰》)另外,在文言文中有時為了加強判斷的語氣,往往在動詞謂語前加副詞“乃、必、亦、即、誠、皆、則”等。
需要注意的是,判斷句中謂語前出現的“是”一般都不是判斷詞,而是指示代詞,作判斷句的主語,而有些判斷句中的“是”也並非都不表示判斷,“是”在先秦古漢語中少作判斷詞,在漢以後作判斷詞則多起來。還有,肯定判斷謂語前加的副詞和否定判斷謂語前加的否定副詞“非”,都不是判斷詞。
判斷句是對事物的性質、情況、事物之間的關係做出肯定或否定判斷的句子。文言中常用以下幾種形式表示判斷。
1.用“者”或“也”表判斷。這是典型的文言判斷形式。有用“……者,…也”的,其中“者”表停頓,“也”表判斷;有單用“者”或“也”的;也有“者也”在句尾連用的。
例如:陳勝者,陽城人也。(司馬遷《陳涉世家》)
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韓愈《師說》)
四人者,廬陵蕭君圭君玉,長樂王回深父,……(王安石《遊褒禪山記》)
項脊軒,舊南閣子也。(歸有光《項脊軒誌》)
夫戰,勇氣也。(《左傳·曹判論戰》)
蓮,花之君子者也。(周敦頤《愛蓮說》)
2.用副詞“乃”“則”“即”“皆”“耳”等表判斷。這種形式也較為多見。例如:
當立者乃公子扶蘇。(司馬遷《陳涉世家》)
此則嶽陽樓之大觀也。(範仲淹《嶽陽樓記》)
即今之偶然在墓者也。(張溥《五人墓碑記》)
夫六國與秦皆諸侯。(蘇洵《六國論》)
3.用動詞“為”“是”表判斷。其中“是”表判斷,要注意和用作代詞的“是”的區別。例如:
故今之墓中全乎為五人也。(張溥《五人墓碑記》)
如今人方為刀俎,我為魚肉,何辭為? (司馬遷《鴻門宴》)
問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陶淵明《桃花源記》)
巨是凡人,偏在遠郡,行將為人所並。(司馬光《赤壁之戰》)
石之鏗然有聲者,所在皆是也。(代詞,這樣) (蘇軾《石鍾山記》)
同行十二年,不知木蘭是女郎。(《木蘭詩》)
4.用否定副詞“非”等表示否定的判斷。例如:
六國破滅,非兵不利,戰不善,弊在賂秦(蘇洵《六國論》)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堅利也……(《孟子·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5.直接表示判斷。既不用判斷詞,也不用語氣詞,通過語意直接表示判斷。例如:
劉備天下條雄。(司馬光《赤壁之戰》)
劉豫州王室之胃。(同上)
第二課時 教學內容:被動句
教學目標:讓學生能夠判定什麼是被動句,並能準確翻譯出來。
教學實施過程:
二、 被動句
什麼是被動句?所謂被動,是指主語與位於之間的關係是被動關係,也就是說,主語是位於動詞所表示的行為的被動者、受害者,而不是主動者、實施者。
用“為”表被動
“身死人手,為天下笑者。”(……被天下人嘲笑)
用“被”表被動
“忠而被謗,能無怨乎?”(忠心卻被別人誹謗,能不怨恨嗎?)
用“見”表被動
“……徒見欺”(……白白地被欺騙)
用“於”表被動
“受製於人”(被人控製)
“不能容於遠近。”(不能被鄰裏所容)
被動句總結 文言文中,被動句的主語是謂語動詞所表示的行為被動者,受事者,而不是主動者,施事者。在古漢語中,在古漢語中,被動句主要有兩大類型:一是在標誌的被動句,即借助一些被動詞來表示,二是無標誌的被動句,又叫意念被動句。
1、有標誌的被動句,大體有以下幾種形式:
動詞後用介詞“於”表被動,“於”起介紹引進動作行為的主動者的作用。如:“故內惑於鄭袖,外欺於張儀。”(《史記.屈原列傳》)這裏“惑”、“欺”的動作是由“於”後的“鄭袖”、“張儀”發出來的。
有時也在介詞“於”或動詞前加“受”,形成“受......於......。”的形式表被動。如:“吾不能舉金吳之地,十萬之從,受製於人。”(《資治通鑒》)
用“見”、“於”,“見......於......。”表被動。如:“秦城恐不可得,徒見欺。”(《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臣誠恐見欺於王而負趙。”(同上)“暴見於王。”(《孟子.梁惠王下》)
“見”有一種特殊用法和表被動的“見”的形式很相近,如:“冀君實或見怒也。”(《答司馬諫議書》)這裏的“見”不表被動,它是放豐動詞前,表示對自己怎麼樣的客氣說法,像現代漢語中的“見諒”等那為此種用法。用“為”,“為......所.....。”表被動。如:“(巨)偏在遠郡,
行將為人所並。”(《資治通鑒》)
用“被”表被動。如:“予猶記周公之被逮,在丁卯三月之望。”(張溥《五人墓碑記》)
1、 無標誌的被動句,這種情況是指沒有被動詞的被動句。如:“荊州之民附操者,逼兵勢耳。”(《資治通鑒》)這裏的“逼兵勢”是“被兵勢所逼”的意思。
被動句是表示被動意義的句子。文言中,常常借助一些介詞表示被動。
1.用介詞“於”“受……於……”表被動(“於”引出動作的主動者)。例如:
則今之高爵顯位,一旦抵罪,或脫身以逃,不能容於遠近。(張溥《五人墓碑記》)
六藝經傳皆通習之,不拘於時,學於餘。(韓愈《師說》)
吾不能舉全吳之地,十萬之眾,受製於人。(司馬光《赤壁之戰》)
2.用“為”“為……所……”(“為”引出動作的主動者)或“……為所……”表被動。
例如:
及其衰也,數十伶人困之,而身死國滅,為天下笑。(歐陽修《伶官傳序》)
吳廣素愛人,士卒多為用者。(司馬遷《陳涉世家》)
今不速往,恐為操所先。(司馬光《赤壁之戰》)
有如此之勢,而為秦人積威之所劫。(蘇洵《六國論》)
不者,若屬皆且為所虜。(司馬遷《鴻門宴》)
3.用“見”“見……於……”表被動(“於”引出動作的主動者)。例如:
動見瞻觀,何時易乎? (曹丕《與吳質書》)
吾長見笑於大方之家。(《莊子·秋水》)
4.用介詞“被”表被動。例如:
予猶記周公之被逮。(張溥《五人墓碑記》)
參佐無不被係束。(《世說新語·桓南郡好獵》)
5.動詞本身表被動。這是意念上的被動句,需要根據上下文來判別。例如:
蔓草猶不可除,況君之寵弟乎? (《左傳·鄭伯克段於鄢》)
傅說舉於版築之間,膠鬲舉於魚鹽之中,……(《孟子·生於憂患,死於安樂》)
第三課時
教學內容:省略句
教學目標:讓學生能夠判定什麼是省略句子,並能準確翻譯出來。
教學實施過程:
三、 省略句
1、 主語的省略
就是把主語省略掉。
例如:
(1) 承前省。如:永州之野產異蛇,(是蛇)黑質而白章;(蛇)觸草 木,草木盡死;(蛇)以齧人,(人)無禦之者。[承前省主語]
蹇叔之子與師,哭而送之。(《淆之戰》)
(2)承後省。如:“沛公謂張良曰:‘(公)度我至軍中,公乃入。’” 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戶。十月蟋蟀,入我床下。(《詩經?七月》)
(3)自述省。如:“(予)愛是溪,(予)得其尤絕者家焉。”
(4) 對話省。如:“(孟子)曰:‘獨樂樂,與人樂樂,孰樂?’(王)曰:‘不若與人。’”
2、 謂語的省略
就是把謂語省略掉。”
例如“夫戰,勇氣也。一鼓作氣,再(鼓)而衰,三(鼓)而竭……。
3、修飾語和中心詞的省略。如:
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吾)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吾)客之美我者,欲有求於我也。[修飾語的省略]
行一不義(事),殺一無罪(人),而得天下,不為也。[中心詞的省略]
3、賓語與兼語的省略。文言文不但常省略動詞賓語,也常省略兼語結構中的兼語。如:
(趙括)嚐與其父言兵事,(趙)奢不能難(之),然不謂(之)善。
杞子自鄭使(人)告於秦。
鄭穆公使(人)視客館。
屠懼,投(之)以骨。(《狼》)
4、介詞和介詞賓語的省略。如:
死馬且買之(以)五百金,況生馬乎?
臣與將軍戮力而攻秦,將軍戰(於)河南,臣戰(於)河北。
試與他蟲鬥,(他)蟲盡靡。又試之(以)雞,果如臣言。
此人一一為(之)具言所聞
旦日,客從外來,與(其)坐談。(《鄒忌諷齊王訥諫》)
5、分句的省略。如:
然力足以至焉,(而未至,)於人為可譏,而在己為有悔。
騏驥一躍,不能十步;駑馬十駕,(亦可致遠),功在不舍
古今漢語都有成分省略,但又有所不同。這不同又表現在兩方麵:一是古漢語中省略的情況更多,二是現代漢語習慣上不能省的古漢語也可省。
省略句總結
句子成分的省略,在文言文和現代漢語中都有,不過,文言文中的活力句更普遍。常見的有以下幾種情形:
1省略主語有承前麵的主語省略,有呼應下文省略,在對話中也常常省略主語。文言文中的第三稱代詞“之”、“其”不能作主語,也是文言文中主語多省略的原因之一。如:“自吾氏三世居是鄉,積於今六十年矣,而鄉鄰之日蹙。殫其地之出,竭其廬之入,號呼而轉徒,饑渴而頓踣,觸風雨,犯寒暑,呼噓毒癘,往往而死者相藉也。”有時一個複句或一段話中多處省略主語,這些主語並不一貫,即所指不是同一對象,在閱讀和翻譯時要注意。如:“見漁人,乃大驚,問所從來。具答之。便要還家,設酒殺雞作食。”(《桃花源記》)在翻譯成現代漢語時,省略的主語要補充出來。
2省略謂語為主是句子裏最重要的成分,一般是不能省略的。但在特定情況下也有承接上文、呼應下文或因對話而省略的。如:“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論語》六則)後一分句省略了謂語“擇”。在譯成現代漢語時,被省略的為主要補充出來。
3省略賓語賓語的省略有兩種情況:省略動詞的賓語和省略介詞的賓語。如:“以相如功大,拜為上卿。”(《廉頗藺相如列傳》)這句話就省略了動詞謂語“拜”的賓語“之”又如:“豎子不足與謀!”(《鴻門宴》)這句話中省略了介詞“與”的賓語“之”。在文言文中,介詞“以”、“為”、“與”的賓語"之"往承上文省略。在譯成現代漢語時,省略了的動詞賓語或介詞賓語要補充出來。
4省略介詞在文言文中,介詞“於”和“以”常被省略。如:“後數日驛至,果地震隴西。”(《張衡傳》)句中省略了介詞“於”。又如:“賜之彘肩。”(《鴻門宴》)句中省略了介詞“以”。澤為現代漢語時,省略了的介詞也要補充出來。
第四課時
教學內容:倒裝句----賓語前置
教學目標:讓學生能夠判定什麼是賓語前置句,並能準確翻譯出來。
教學實施過程:
四、倒裝句(賓語前置;狀語後置;定語後置;主語後置)
(一)、賓語前置
1、 否定句中代詞賓語前置
這類賓語前置,要具備兩個條件:一是賓語必須是代詞;二是必須是否定句,由“不”、“未”、“毋”、“莫”等否定詞表示。在這種情況下,代詞賓語要放在動詞之前和否定詞之後。例如:
《碩鼠》:“三歲貫汝,莫我肯顧。”“莫我肯顧”應理解成“莫肯顧我”。
忌不自信《鄒忌諷齊王納諫》〈戰國策〉
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寡人之於國也》〈孟子〉
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師焉,或不(否)焉。(之,賓語提前的標誌) 《師說》
古之人不餘欺也! 《石鍾山記》蘇軾
不吾知其亦已兮,苟(隻要)餘情其信芳(美好)。 《離騷》屈原
東望愁泣,若不自勝。 《柳毅傳》李朝威
見大王愛女牧羊於野,所(代詞,“之人”)不忍視。 《柳毅傳》李朝威
是以後世無傳焉,臣未之聞也。 《齊桓晉文之事》〈孟子〉
保民而王,莫之能禦也。 《齊桓晉文之事》〈孟子〉
而良人未之知也。 《齊人有一妻一妾》〈孟子〉
2、疑問句中代詞賓語前置
文言文中用疑問代詞“誰”、“何”、“奚”、“安”等做賓語時往往放在動詞的前麵。
例如:《鴻門宴》:“良問曰:‘大王來何操?’”“何操”應理解為“操何”
吾孰與徐公美?《鄒忌諷齊王納諫》〈戰國策〉
以五十步笑百步,則何如? 《寡人之於國也》〈孟子〉
彼且奚適也? 《逍遙遊》〈莊子〉
彼且惡(何)乎待哉? 《逍遙遊》〈莊子〉
沛公安在? 《鴻門宴》〈史記〉
夫晉,何厭之有?(之,賓語提前的標誌) 《燭之武退秦師》〈左傳〉
吾實為之,其又何尤(怨)? 《祭十二郎文》韓愈
洞庭君安在哉? 《柳毅傳》李朝威
無情郎安在? 《柳毅傳》李朝威
3、介詞賓語提前: 在現代漢語中,介詞後麵跟著賓語,組成介賓結構,用來修飾動詞謂語。在文言文中,介詞賓語往往置與介詞之前,形成一種倒置的現象。例如:
《嶽陽樓記》:“臆!微斯人吾誰與歸?”“誰與歸”應理解為“與誰歸”。
一旦山陵崩,長安君何以自托於趙? 《觸龍說趙太後》〈戰國策〉
不為者與不能者之形(情形),何以異? 《齊桓晉文之事》〈孟子〉
吾王庶幾無疾病與,何以能鼓樂也?何以能田(畋)獵也? 《莊暴見孟子》〈孟子〉
不然,籍何以至此? 《鴻門宴》〈史記〉
餘是以記之。 《石鍾山記》蘇軾
將子無怒,秋以為期。 《衛風?氓》〈詩經〉
是以區區不能廢遠。 《陳情表》李密
是以君子遠庖廚也。 《齊桓晉文之事》〈孟子〉
奚以知其然也? 《逍遙遊》〈莊子〉
4、特殊結構:用"之"、"是"將賓語提前。
前世不同教,何古之法?(效法哪一個古代)
宋何罪之有?(宋國有什麼罪過?)
惟命是聽 (成語)
惟利是圖 (成語)
惟馬首是瞻 《馮婉貞》
惟兄嫂是依 《祭十二郎文》韓愈
惟你是問。
5、普通賓語前置
在一般性的賓語前置中,大家要注意語感。
賓語前置總結
文言文中,動詞或介詞的賓語,一般置於動詞或介詞之後,但在一定條件下,賓語會前置,其條件是:
第一、疑問句中,疑問代詞作賓語,賓語前置。這類句子,介詞的賓語也是前置的。如:“沛公安在?”(《史記.項羽本記》)這種類型的句子關鍵是作賓語的疑問代詞(像:誰、何、奚、曷、胡、惡、安、焉等)。值得注意的是,介詞“以”的賓語比較活躍,即使不是疑問代詞,也可以前置。如:“餘是以記之,以俟觀人風者得焉。”(柳宗元《捕蛇者說》)其中的“是”是一般代詞,但也前置了。
第二、文言否定句中,代詞作賓語,賓語前置。這類句子有兩點要注意,一是否定句(一般句中必須有“不”、“未”“毋”、“無”、“莫”等否定詞);二是代詞作賓語。如:“時人莫之許也。”(陳壽《三國誌.諸葛亮傳》)正常語序應該是“時人莫許之也。”
第三、用“之”或“是”把賓語提前取動詞前,以突出強調賓語。這時的“之”隻是賓語前置的標誌,沒有什麼實在意義。如:“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韓愈《師說》)有時,還可以在前置的賓語前加上一個範圍副詞“唯”,構成“唯......是......”的格式。如:“唯利是圖”、“唯命是從”等。
第四、介詞賓語前置的情況除了第一種情況外,還有一種情況,就是方位詞、時間詞作賓語時,有時也前置;例如:“業文南向坐。”(《史記.項羽本記》)意思是“業文麵向南坐。”
第五課時
教學內容:倒裝句----定語後置;狀語後置
教學目標:讓學生能夠判定什麼是定語後置、狀語後置句子,並能準確翻譯出來。
教學實施過程:
(二)、定語後置:
在古漢語中將定語移置在中心詞之後的現象。定語後置一般有三種情況:
1)、中心詞+定語+者或中心詞+之+定語+者
楚人有涉江者。(《察今》)
石之鏗然有聲者,所在皆是也。(《石鍾山記》)
大閹之亂,縉紳而能不易其誌者,四海之大,有幾人歟? 《五人墓碑記》張溥
遂率子孫荷擔者三夫。 《愚公移山》〈列子〉
2)、中心詞+之+形容詞(定語)
蚓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上食埃土,下飲黃泉,用心一也。(《勸學》)
帶長鋏之陸離兮,冠切雲之崔嵬。(《涉江》)
四海之大,有幾人歟?
3)、中心詞+數量詞(定語)
馬之千裏者,一食或盡粟一石。(《馬說》)
我持白璧一雙,欲獻項王;玉鬥一雙,欲與亞父。(《鴻門宴》)
(三)、狀語後置:
現代漢語中狀語置於謂語之前,若置於位於之後便是補語。但在文言文中,處於補語的成分往往要以狀語來理解。例如:
《鴻門宴》:“將軍戰河北,臣戰河南。”“戰河
參考資料:遼寧高考語文
【指出下列句子中詞類活用現象,並譯成現代漢語1.賈人夏則資皮,冬...
詞類活用 百科名片 漢語的詞類劃分,在上古就已奠定了基礎.實詞可以分成名詞、動詞、形容詞和數詞等類;虛詞可此分成代詞、副詞、介詞、連詞、助詞、歎詞、兼詞等類.某個詞屬於某一詞類比較固定,各類詞在語句中充當什麼成分也有一定的分工. 目錄 簡介 種類1、名詞活用為動詞: 2、形容詞活用為動詞: 3、數量詞活用為動詞: 4、使動用法: 5、意動用法: 簡介 種類 1、名詞活用為動詞: 2、形容詞活用為動詞: 3、數量詞活用為動詞: 4、使動用法: 5、意動用法: 展開 編輯本段簡介 比如名詞經常用作主語、賓語、定語,動詞經常用作謂語,形容詞經常用作定語、狀語和謂語,數詞經常用作定語,代詞經常用作主語、賓語、定語,副詞精華長用作狀語、補語,等等.這些基本功能是古今相同的. 在古漢語中,某些詞在特定的語言環境中又可以靈活運用,臨時改變它的基本功能,在句中充當其它類詞.詞的這種臨時的靈活運用,就叫做詞類活用. 總的來說,古代漢語中的詞類活用主要有:名詞活用為動詞,名詞的使動用法和意動用法;動詞的使動用法,動詞活用為名詞;形容詞動詞或名詞,形容的使動用法和意動用法;數詞活用為動詞,數詞的使動用法;等等.此外,名詞用作狀語的現象在古代漢語中也很常見.名詞用作狀語,並不是詞類活用,但是在現代漢語中,普通名詞一般不能用作狀語,古今有別. 編輯本段種類 1、名詞活用為動詞: 古代漢語當表示同某事物或方位處所等有關的行為變化時,常常使用表示這一事物、方位處所的名詞來表示,這就是名詞活用為動詞. ①規律:名詞連用,非並列修飾關係,且無謂語,一般前一個名詞做動詞. 例:晉軍函陵.——《燭之武退秦師》 軍為名詞,在這裏就解釋為駐軍,作動詞用 ②規則:名詞後緊接代詞或所處名詞,介賓短語.名詞活用做動詞 今王鼓樂於此. 鼓樂:擊鼓奏樂 ③名詞前有副詞或能願動詞(欲,能)名詞活用做動詞 雲霏霏兮欲雨. 雨:下雨 ④名詞前用“而”與動詞或動詞性短語相連接,名詞活用做動詞 扣舷而歌之. 歌:唱歌 衣冠而見之.衣冠:穿上衣服,戴上帽子 2、形容詞活用為動詞: 把表示某種性狀的形容詞按動詞的語法規則使用,並表示與該性狀相關的行為變化.或形容詞活用作一般動詞就是形容詞作謂語且帶了賓語(又不是使動意動用法).這就是形容詞活用為動詞. 例:鄰之厚,君之薄也——《燭之武退秦師》 厚、薄皆為形容詞,在這解釋為變雄厚、變薄弱,做動詞用 3、數量詞活用為動詞: 把表示某種數量的數量詞按動詞的語法規則使用,並表示與該數量相關的行為變化,這就是數量詞活用為動詞. 例 ①霸主將德是以,而二三之,其何以長有諸侯乎?〔做霸主是憑德行,但貴國(晉)使自己的德行沒有定準,那怎麼長期掌握諸侯呢?〕 ②籍令秦始皇長世,……雖四三皇,六五帝,曾不足比隆也.(假若秦始皇長壽的話,……那麼即使是使秦始皇與三皇並列變成四皇,與五帝並列變成六帝,也不能比擬秦始皇的隆盛) [簡析]數詞的使動用法,在於使事物發生數量的(如例②的“四”“六”)或以數量為比喻的(如例①的“二三”,“使……反反複複”)變化. 4、使動用法: 所謂使動用法,其動詞和賓語的關係,需要用“使賓語怎麼樣”的語言形式去理解和語譯. 例:①焉用亡鄭以陪鄰? ②項伯殺人,臣活之. ③廣故數言欲亡,忿恚尉. 以上例句中的“亡”“活”“忿恚”都是不及物動詞,都不能帶賓語,但因分別跟了“鄭”“之”“尉”,成為使動用法.“亡鄭”即“使鄭國滅亡”;“活之”即“使之活”,這裏可譯為“救了他”;“忿恚尉”即“使尉忿恚(發怒)”. 1)動詞的使動用法: 是指主語所代表的人或物不施行謂語動詞所表示的行為動作,而是主語使賓語所代表的人或物發出這個動作. 例如: 不及物動詞類: ①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生於憂患,死於安樂》) ②廣故數言欲亡,忿恚尉.(《陳涉世家》) ③明月別枝驚鵲,清風半夜鳴蟬.(辛棄疾《西江月》) ④凍風時作,作則飛沙走礫.(《滿井遊記》) 及物動詞也有活用為使動的,但較少見.例如: ①晉侯飲趙盾酒.(《左傳沸》) ②序八州而朝同列,百有餘年矣.(賈誼《過秦論》) 2)形容詞的使動用法: 就是當形容詞活用為動詞後,主語使賓語所代表的人或物具有這個形容詞 所表示的性質或狀態. 例如: ①故天將降大任於是人也,必先苦其心誌,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 ②春風又綠江南岸.(王安石《泊船瓜洲》) 3)名詞的使動用法: 就是當名詞活用為動詞後,主語使賓語所代表的人或物成為這個名詞所代表的人或物. 例 ①故天將降大任於是人也,必先苦其心誌,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孟子告子下》生於憂患,死於安樂) ②春風又綠江南岸.(王安石《泊船瓜洲》) 5、意動用法: 其動詞和賓語的關係,需要用“認為(或以為)賓語怎麼樣”的語言形式去理解或語譯. 1)形容詞的意動用法:是主語在主觀上認為賓語所代表的人或事物具有這個形容詞所表示的性質和狀態. 例如: ①漁人甚異之.(《桃花源記》) ②邑人奇之,稍稍賓客其父.(《傷仲永》) ③其家甚智其子,而疑鄰人之父.(《韓非子匪的選罰》) 2...
世說新語的一詞多義 詞類活用 特殊句式
一、文言句式的概述 古代漢語和現代漢語的句法大致相同,由於語言的發展和演變,也存在一些差異。
掌握有別於現代漢語的常見文言句式,是文言文閱讀所必需的能力。
這裏主要掌握判斷句、被動句、倒裝(變式)句、省略句。
一、判斷句 用“者……也”表判斷 “陳勝者,陽城人也。
”(陳勝是陽城人) “方柯者,語文小棧之站長也。
”(方柯是語文小棧網站的站長) “廉頗者,趙之良將也。
”(廉頗是趙國的良將) 句末用“也”表判斷 “城北徐公,齊國之美麗者也。
”(城北徐公是齊國的美麗的人) “方柯,天才也。
”(方柯是天才) 用“者”表判斷 “方柯者,中國之人。
”(方柯,是中國人) 用“為”表判斷 “為天下理財,不為征利。
”(……不能說是設法生財) 用“乃”表判斷 “是乃狼也。
”(這是狼) “電腦乃高科技用具。
”(電腦是高科技用具) 文言文判斷句最顯著的特點就是基本上不用判斷詞"是"來表示,而往往讓名詞或名詞性短語直接充當謂語,對主語進行判斷,其句式有如下幾種表示法: “......者,......也。
”這是文言判斷句最常見的形式。
主語後用“者”,表示提頓,有舒緩語氣的作用,謂語後用“也”結句,對主語加以肯定的判斷或解說。
如:“陳涉者,陽城人也。
”(《史記.了涉世家》) “......,......也。
”判斷句中,有時“者”和“也”不一定同時出現,一般省略"者",隻用“也”表判斷。
如:“操雖托名漢相,其實漢賊也。
”(《資治通鑒》) “......者,......。
”有的判斷句,隻在主語後用“者”表示提頓,這種情況不常見。
如:“四人者,廬陵蕭君圭君玉,長樂王回深父,餘弟安國平父,安上純父。
”(王安石《遊褒禪山記》) “......者也。
”在句末連用語氣詞“者也”,表示加強肯定語氣,這時的“者”不表示提頓,隻起稱代作用。
這種判斷句,在文言文中也比較常見。
如:“城北徐公,齊國之美麗者也。
”(《戰國策.齊策》) 無標誌判斷句。
文言文中的判斷句有的沒有任何標誌,直接由名詞對名詞作出判斷。
如:“劉備天下梟雄。
”(《赤壁之戰》)另外,在文言文中有時為了加強判斷的語氣,往往在動詞謂語前加副詞“乃、必、亦、即、誠、皆、則”等。
需要注意的是,判斷句中謂語前出現的“是”一般都不是判斷詞,而是指示代詞,作判斷句的主語,而有些判斷句中的“是”也並非都不表示判斷,“是”在先秦古漢語中少作判斷詞,在漢以後作判斷詞則多起來。
還有,肯定判斷謂語前加的副詞和否定判斷謂語前加的否定副詞“非”,都不是判斷詞。
判斷句是對事物的性質、情況、事物之間的關係做出肯定或否定判斷的句子。
文言中常用以下幾種形式表示判斷。
1.用“者”或“也”表判斷。
這是典型的文言判斷形式。
有用“……者,…也”的,其中“者”表停頓,“也”表判斷;有單用“者”或“也”的;也有“者也”在句尾連用的。
例如:陳勝者,陽城人也。
(司馬遷《陳涉世家》) 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
(韓愈《師說》) 四人者,廬陵蕭君圭君玉,長樂王回深父,……(王安石《遊褒禪山記》) 項脊軒,舊南閣子也。
(歸有光《項脊軒誌》) 夫戰,勇氣也。
(《左傳·曹判論戰》) 蓮,花之君子者也。
(周敦頤《愛蓮說》) 2.用副詞“乃”“則”“即”“皆”“耳”等表判斷。
這種形式也較為多見。
例如: 當立者乃公子扶蘇。
(司馬遷《陳涉世家》) 此則嶽陽樓之大觀也。
(範仲淹《嶽陽樓記》) 即今之偶然在墓者也。
(張溥《五人墓碑記》) 夫六國與秦皆諸侯。
(蘇洵《六國論》) 3.用動詞“為”“是”表判斷。
其中“是”表判斷,要注意和用作代詞的“是”的區別。
例如: 故今之墓中全乎為五人也。
(張溥《五人墓碑記》) 如今人方為刀俎,我為魚肉,何辭為? (司馬遷《鴻門宴》) 問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
(陶淵明《桃花源記》) 巨是凡人,偏在遠郡,行將為人所並。
(司馬光《赤壁之戰》) 石之鏗然有聲者,所在皆是也。
(代詞,這樣) (蘇軾《石鍾山記》) 同行十二年,不知木蘭是女郎。
(《木蘭詩》) 4.用否定副詞“非”等表示否定的判斷。
例如: 六國破滅,非兵不利,戰不善,弊在賂秦(蘇洵《六國論》)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堅利也……(《孟子·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5.直接表示判斷。
既不用判斷詞,也不用語氣詞,通過語意直接表示判斷。
例如: 劉備天下條雄。
(司馬光《赤壁之戰》) 劉豫州王室之胃。
(同上) 第二課時 教學內容:被動句 教學目標:讓學生能夠判定什麼是被動句,並能準確翻譯出來。
教學實施過程: 二、 被動句 什麼是被動句?所謂被動,是指主語與位於之間的關係是被動關係,也就是說,主語是位於動詞所表示的行為的被動者、受害者,而不是主動者、實施者。
用“為”表被動 “身死人手,為天下笑者。
”(……被天下人嘲笑) 用“被”表被動 “忠而被謗,能無怨乎?”(忠心卻被別人誹謗,能不怨恨嗎?) 用“見”表被動 “……徒見欺”(……白白地被欺騙) 用“於”表被動 “受製於人”(被人控製) “不能容於遠近。
”(不能被鄰裏...
關於語文古文中詞類活用和特殊句式的練習
詞類活用文言文中,在特定的語言環境中,某些實詞臨時改變它原來所屬詞類的意義和功能,當成另一類詞使用,這種現象叫“詞類活用”。
詞類活用主要有以下幾種情況:①名詞活用為動詞。
如“域民不以封疆之界”中的“域”意思是限製。
一狼洞其中 “洞”,打洞 婦撫兒乳 “乳”,喂奶 名之者誰 “名”,取名 公將鼓之 “鼓”,擊鼓 置人所罾魚腹中 “罾”,用網捕 狼不敢前 “前”,上前 願為市鞍馬 “市”,買 不能名其一處也 “名”說出 ②名詞作狀語。
如“箕畚運於渤海之尾”中的“箕畚”指用箕畚(裝土石),表示運輸的工具。
其一犬坐於前 “犬”,像狗一樣 狐鳴呼曰 孔子東遊 乃丹書帛曰 北通巫峽,南極瀟湘亮躬耕於隴畝 “躬”親自 ③形容詞活用為名詞。
如:“此皆善良”中的“善良”指善良、誠良的人。
溫故而知新 “故”,舊的知識;“新”, 新的知識 親舊知其如此 親戚朋友 將軍身被堅執銳 堅固的盔甲,銳利的武器 百廢具興 廢棄的事情 行陣和睦,優劣得所 “優劣”,能力強與能力弱的人 作奸犯科 “奸”,邪惡的事。
④形容詞活用為動詞。
如:“親賢臣,遠小人”中的“親”“遠”意為親近,疏遠。
京中有善口技者 擅長 善於 恢弘誌士誌氣 發揚光大⑤動詞活用為名詞。
如:“殫其地之出,竭其廬之入”中的“出”“入”意為出產的東西,收入的東西。
猛浪若奔 奔跑的馬 屠懼,投以骨 屠戶⑥意動用法。
某些名詞、形容詞帶了賓語,語意含有“以……為……”,“認為……是……A.名詞的意動,主觀上認為賓語是什麼 例: 父利其然也 。
利:原為名詞,現做意動動詞,可譯為“認為這樣是有利的” B.形容詞的意動,主觀上認為賓語具有某種特征、特點。
例:不恥下問 認為……是恥辱 一覽眾山小 “小”,認為……都是渺小的 固以怪之矣 “怪之”,認為這樣很怪異⑦使動用法 A.動詞的使動用法 廣故數言欲亡,忿恚尉 “忿恚”使……惱怒 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動”,使……動,“忍”,使……忍 B.形容詞的使動用法 苦其心誌,勞其筋骨 “苦”,使……受苦 “勞”,使……勞累 無案牘之勞形 “勞”使……勞累文言句式 1.判斷句。
古漢語判斷句一般用名詞或名詞性短語對主語進行判斷,一般不用判斷詞“是”字。
其基本形式是“……者,……也”,“……,……者”,“……,… …也”。
另一種是用“則”“皆”“乃”“為”“即”“非”等判斷詞表示肯定或否定判斷。
還有一種情況是不用判斷詞,要根據上下文判斷。
(1)“為”表肯定判斷,可譯為“是”例:中蛾冠兒多髯者為東坡 (2)“乃”表肯定判斷,可譯為“是” 例:吾聞二世少子也,不當立,當立者乃公子扶蘇 (3)“即”表肯定判斷,可譯為“就是”例:吟鞭東指即天涯 (4)“則”表肯定判斷,可譯為“是”、“就是”例:此則嶽陽樓之大觀也 非天質之卑,則心不若餘之專耳 則素湍綠潭,回清倒影 (5)“是”做動詞,表肯定判斷 例:斯是陋室,惟吾德 聞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漢- (6)“非”表否定判斷,可譯為“不是” 非天質之卑 兵革非不堅利也 (7)“……,……者也” 牡丹,花之富貴者也;蓮,花之君子者也。
(8)“……者,……也”。
陳勝者,陽城人也,字涉。
然而不勝者,是天時不如地利也 (9)“……者,……” 例:馬之千裏者,一食或盡粟一石 (10)“……,……也” 例:魚,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 夫戰,勇氣也 (11)“……也”例:此誠危急存亡之秋也2.被動句。
主要有兩種情況:一是用“於”“為”“為……所”“見”字表被動句。
二是沒有被動詞,意思上隱含被動,要根據上下文語意去推斷。
(1)沒有標誌詞語,意念上的被動 帝感其誠,命誇娥氏二子負二山 被……所感動 (2)有標誌詞語 a “為”表被動 國險而民附,賢能為之用 b “為……所……”舌一吐而二蟲盡為所吞 “為所吞”即“被……吞掉” c “於”表被動 管夷吾舉於士 “舉於……”即“在……被舉薦”。
3.倒裝句。
倒裝句主要有四種:( 1)主謂倒裝。
在感歎句或疑問句中,為了強調謂語而將它放到句首,以加強感歎或疑問語氣。
(2)賓語前置。
否定句中代詞充當賓語、疑問代詞充當動詞或介詞的賓語以及用“之”字或“是”字作為提賓標誌時,賓語通常都要前置。
(3)定語後置。
古漢語中有時為了突出修飾語,將定語放在中心詞之後。
(4)介賓結構後置 (1)主謂倒裝 主謂倒裝也叫謂語前置或主語。
古漢語中。
謂語的位置也和現代漢語中一樣,一般放在主語之後,但有時為了強調和突出謂語的意義,在一些疑問句或感歎句中,就把謂語提前到主語前麵。
例:甚矣,汝之不惠。
全句是“汝之不惠甚矣”。
謂語前置,表強調的意味,可譯為“你太不聰明了”。
(2)賓語前置 文言文中,動詞或介詞的賓語,一般放置於動詞或介詞之後,但在一定條件下,賓語會前置。
A疑問句中,疑問代詞做賓語,賓語前置。
這類句子,介詞的賓語也是前置的。
a 介賓倒裝 例:孔文子何以謂之“文”也? “何以”是“以何”的倒裝,可譯為“為什麼” 微斯人,吾誰與歸 “吾誰與歸”是“吾與誰歸”的倒裝,可譯為“我和誰通道呢” b謂賓倒裝 例:何有於我哉?“何有”是“有何”的倒裝。
古漢語中...
的文言現象(通假字,一詞多義,詞類活用,特殊句式)看清楚就要...
二、文本疏通 第一段 褒禪山亦謂之華山,唐浮圖慧褒始舍於其址①,而卒葬之②【褒禪山也叫華山.唐代和尚慧褒開始在山麓築屋定居,死後葬在這裏.】;以故其後名之曰“褒禪”③.【因為這個緣故,從那以後人們稱這座山為“褒禪”.】今所謂慧空禪院者,褒之廬塚也④.【在人們所說的慧空禪院,就是慧褒的弟子在慧褒墓旁蓋的屋舍.】距其院東五裏,所謂華山洞者,以其乃華山之陽名之也⑤.【現離那禪院東邊五裏,是人們所說的華山洞,因為它在華山的南麵而這樣稱呼它.】距洞百餘步,有碑仆道⑥,其文漫滅⑦,獨其為文猶可識曰“花山”⑧.【距離山洞一百多步,有一塊石碑倒在路旁,那上麵的碑文已經模糊不清,隻有從它殘存的字還可以辨認出“花山”的名稱.】今言“華”如“華實”之“華”者,蓋音謬也⑨.【現在把“華”念作“華實”的“華”,原來是讀音錯了.】 【文言現象】 ①浮圖:梵(fàn)語(古印度語)音譯詞,也寫作“浮屠”或“佛圖”,本意是佛或佛教徒,這裏指河山.慧褒:唐代高僧.舍:名詞活用作動詞,建舍定居.址:地基,基部,基址,這裏指山腳.②而:連詞,並且.卒:死,去世.之:指褒禪山麓.③以故:因為(這個)緣故,譯為“因此”.名:命名,動詞.禪:梵語譯音“禪那”的簡稱,意思是“靜思”,指佛家追求的一種境界.後來泛指有關佛教的人和事物,如禪師、禪子、坐禪、禪房、禪宗、禪林、禪杖等.褒禪,慧褒禪師.④慧空禪院:寺院名.廬(zhǒng)塚:古時為了表示孝敬父母或尊敬師長,在他們死後的服喪期間,為守護墳墓而蓋的屋舍,也稱“廬墓”.這裏指慧褒弟子在慧褒墓旁蓋的屋舍.廬:屋舍.(一說指慧褒生前的屋舍.)塚:墳墓.⑤華山洞:南宋王象生《輿地紀勝》寫作“華陽洞”,看正文下出應寫作“華陽洞”.以:因為.乃:表示判斷,有“為”、“是”的意思.陽:山的南麵.古代稱山南為“陽”,山北為“陰”.名:命名,動詞.⑥仆道:“仆(於)道”的省略,倒在路旁.⑦其文漫滅:碑文模糊,磨滅.文:碑文,與下文“獨其為文(碑上殘存的文字)”的“文”不同.⑧獨:唯獨,隻有.其:指代石碑.文:文字,這裏指的是碑上殘存的文字.猶:還,仍.⑨今言“華”(huā)如“華(huá)實”之“華(huá)”者,蓋音謬也:漢字最初隻有“華(huā)”字,沒有“花”字,後來有了“花”字,“華”“花”分家,“華”才讀為huá.(王安石認為碑文上的“花”是按照“華”的古音而寫的今字,仍應讀huā,而不應讀“華(huá奢侈、虛浮)實”的huá.按,這裏說的不是五嶽中的“華(huà)山”).言:說.蓋:承接上文,解釋原因,有“大概因為”的意思.謬:錯誤. 【內容分析】 第一部分(第一、二段),記遊山所見的景物和經過,是記敘部分.可以分為兩層. 第一層(第一段),介紹褒禪山概況. 文章緊扣題目,以“褒禪山亦謂之華山”一句起頭,點明作者所遊的地方是“褒禪山”,以及這座山的另一個名稱“華山”.由這句的“褒禪山”一名引出褒禪山名稱由來,點出禪院.寫禪院,既證實褒禪山名稱由來,又引出“距其院東五裏”的華山洞.寫華山洞的位置和命名緣由,為下文寫遊華山洞作交待,其中寫華山洞命名緣由又與開頭一句照應.記仆碑文字,循名責實,辨“華山”誤讀,不僅回應開頭一句,證明褒禪山本名“華山”,亦即“花山”,也為後文的議論伏筆.記敘的景物由禪院到華山洞,再到仆碑,反映了遊覽行蹤.全段以山名起始,以考證山名結尾,在內容上環環相扣. 第二段 其下平曠,有泉側出,而記遊者甚眾,——所謂前洞也①.【華山洞下邊平坦空曠,有泉水從旁邊湧出,題字記遊的人很多,這是人們所說的“前洞”.】由山以上五六裏,有穴窈然②,入之甚寒,問其深,則其雖好遊者不能窮也③,——謂之後洞.【順山而上走五六裏,有個洞穴幽暗深遠,走進洞穴十分寒冷,問它的深度,就是那些喜歡遊覽的人也不能走到盡頭,人們叫它“後洞”.】餘與四人擁火以入④,入之愈深,其進愈難,而其見⑤愈奇.【我和同遊的四個人拿著火把走進去.進洞越深,前進越困難,然而見到的景象也越奇特.】有怠而欲出者,曰:“不出,火且盡”;遂與之俱出⑥.【有鬆氣懈怠想要退出的夥伴說:“如果不出去,火把將要燒完!”於是跟他們一起退出洞來.】蓋餘所至,比好遊者尚不能十一⑦,然視其左右,來而⑧記之者已少.【大約我走到的地方,比起那些喜歡遊覽的人來說,還不到十分之一,然而看那左右的洞壁,來到這裏題字記遊的已經少了.】蓋其又深,則其至又加少矣⑨.【大概洞更深,那麼到達那裏的人就更少了.】方是時⑩,予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也⑾.【正當決定從洞中退出的時候,我的體力還足夠繼續前進,火把也還足夠繼續照明.】既其出⑿,則或咎其欲出者⒀,而餘亦悔其隨之而不得極夫遊之樂也⒁.【我們已經出洞了,便有人責怪那要求退出來的人,我也後悔自己隨從他們,以至不能盡那遊覽的樂趣.】 【文言現象】 ①側出:從旁邊湧出,記遊:指在洞壁上題詩文留念.②上:名詞活用作動詞,向上走.窈(yǎo)然:深遠幽暗的樣子.③問:探究,追究.深,形容詞活用作名詞,深度.則:副詞,用於判斷句表示肯定,相當於...
愛蓮說中的一詞多義,古今異義,詞類活用,通假字,特殊句型,成語...
能查到的內容如下。
供朋友參考。
愛蓮說詞類活用:1.蔓:名詞用作動詞,長枝蔓。
例句:不蔓不枝 2.枝:名詞用作動詞,生枝杈。
例句:不蔓不枝 3.遠:形容詞作動詞,遠播,遠遠地傳送出去。
例句:香遠益清 4.清:形容詞作動詞,顯得清幽。
例句:香遠益清 古今異義詞:(亭亭淨植)植: 古義:立 今義:種植 (宜乎眾矣)宜: 古義:當。
和乎連用,有當然的意思 今義:合適,應當。
一詞多義:之:結構助詞,的(水陸草木之花);代詞,代替人或事物(等閑視之,置之度外);助詞,取消句子獨立性,無實意(予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愛蓮說》)或舒緩語氣 焉:語氣詞(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兼詞(故日月星辰移焉《共工怒觸不周山》) 清:清澈(濯清漣而不妖);清香(香遠益清) 遠:遠播,形容詞用作動詞(香遠益清);不可以去靠近它,也就是距離長,(可遠觀而不可近褻玩焉) 鮮:少 ( 陶後鮮(xiǎn)有聞);新鮮,(無鮮肥滋味之享);鮮豔,(芳草鮮美) 直:挺立 (中通外直);隻,僅僅 (豈直五百裏哉) 特殊句式 【判斷句】 予謂菊,花之隱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貴者也;蓮,花之君子者也:判斷句。
以上三句均用“者也”表示判斷。
【被動句】 予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染,沾染汙穢。
【文章主旨句】 蓮,花之君子者也。
【省略句】 濯清漣而不妖(謂語 “ 濯 ”前麵省略了主語“蓮”)
是不是隻有古漢語中才有賓語前置,定語後置,狀語後置?現代漢語中...
字詞①:王wàng關中:在關中稱王。
饗xiǎng:犒勞。
美姬jī:美女。
素善:平時交好。
鯫zōu短小、淺陋。
當dāng:抵當。
故:舊,交情。
少長:年少年長。
卮zhī:酒器。
為壽:祝健康。
籍吏民:造吏民名冊。
非常:意外的變故。
戮力:合力。
玦jué:半環形的玉器。
翼蔽:像鳥翅張蔽。
瞋chēn目:瞪眼。
眥zì:眼眶。
跽jì:雙膝著地上身挺直。
彘zhì肩:豬前腿。
俎zǔ:砧板。
道芷陽:取道芷陽。
間行:從小路走。
字詞②通假字:距:拒,把守。
內:納,使進入。
要:邀請。
倍:背棄。
蚤:早。
坐:座。
不:否。
文言知識⑴.試找出文中的詞類活用現象:例句 活用類型 釋義1.項伯乃夜馳之沛公軍 名詞作狀語 連夜2.吾得兄事之 同上 像對待兄長一樣3.常以身翼蔽沛公 同上 像翅膀一樣4.沛公欲王關中 名詞用作動詞 稱王5.沛公軍霸上 同上 駐軍6.籍吏民,封府庫 同上 登記在冊7.範曾數目項王 同上 用眼示意8.道芷陽間行 名作動/名作狀 取道/從小路9.刑人如恐不勝 同上 處罰10.亡去不義,不可不語 名詞用作動詞 11.項伯殺人,臣活之 動詞用作使動 使…活12.破秦入鹹陽者王之 名詞用作使動 使…為王 13.從百餘騎來見項王 同上 使…跟從14.素善留侯張良 形容詞用作動詞 交好15.拔劍撞而破之 形容詞用作動詞 擊碎、擊破16.沛公今事有急 形容詞用作名詞 緊急的情況⑵試判斷下列加線詞語的意義,並區分與現代漢語的不同。
① 君安與項伯有故有交情/有 緣故②沛公奉卮酒為壽,約為婚姻祝健康/生日慶祝兒女親家,女方之父為婚,男方之父為姻/男女嫁娶事③備他盜之出入與非常也意外的變故/副詞,很④今人有大功而擊之現在 別人(指沛公)/現在的人,與古人相對⑤而聽細說小人的讒言/詳細說來⑶成語積累鴻門宴/勞苦功高/項莊舞劍,意在沛公/人為刀俎,我為魚肉/秋毫無犯
文言文中詞類活用有哪幾種?
一)名詞的活用 ⒈ 名詞活用為一般動詞 ⑴名詞後麵帶賓語,名詞活用為動詞 例如 ①驢不勝怒,蹄之。
②今王鼓樂於此。
③冠切雲之崔嵬。
簡析 “蹄”本是名詞,在句中卻接了賓語“之”,這時“蹄”起到了動詞的作用,所以應該活用為動詞,是“踢”的意思;名詞“鼓”帶賓語“樂”,用作動詞:彈奏;名詞“冠”帶賓語“切雲之崔嵬”,用作動詞:戴。
⑵名詞後麵帶補語,名詞活用為動詞 例如 ①履至尊而製六合。
②鄭商人弦高市於周。
簡析 名詞“履”帶補語“至尊”,用作動詞:登上;“市”帶補語“於周”,用作動詞:做買賣。
⑶前麵有能願動詞或副詞,名詞活用為動詞 例如 ①假舟楫者,非能水也。
②今王與百姓同樂,則王矣。
簡析 “水”前帶副詞“非”和能願動詞“能”,用作動詞:遊水;名詞“王”前有副詞“則”,用作動詞:統治天下、稱王。
⑷同一名詞迭用,或兩個名詞連用,這兩個名詞既不是疊字,又不是聯合、偏正、複指關係,那麼,其中一個名詞常用作動詞 例如 ①如曰今日當一切不事事。
簡析 名詞“事”迭用,第一個用作動詞:做、從事。
⑸前麵有結構助詞“所”, 名詞活用為動詞 例如 ①置人所罾魚腹中。
簡析 名詞“罾”前有結構助詞“所”。
用作動詞:用網捕捉。
⑹方位名詞常用作動詞,有的前麵有連詞“而”或副詞,有的前麵既沒有連詞“而”也沒有副詞 例如 ①秦師遂東。
簡析 方位名詞“東”前麵有副詞“遂”,用作動詞:向東進發。
⒉名詞的使動用法 ⑴表示使賓語成為這個名詞所代表的人或物,或使賓語產生這個名詞用作動詞後所表示的動作 例如 ①縱江東父兄憐而王我,我何麵目見之? 簡析 “王”後跟“我”作賓語,是“使我為王”。
⑵作使動用法的名詞,後麵也偶爾有省略賓語 例如 ①天子不得而臣也,諸侯不得而友也。
簡析 “不得而臣”相當於“不得而臣之”;“不得而友”相當於“不得而友之”,意思是“不得使之為臣”“不得使之為友”(不能和他作朋友)。
⑶方位名詞,是名詞的一類,活用為動詞後有時也有使動用法 例如 ①故王不如東蘇子,秦必疑齊而不信蘇子矣。
②築室百堵,西南其戶。
簡析 方位名詞的使動用法,便是使賓語表示的人或物向某一方向行動 “東蘇子”,意思是使蘇子(蘇代)往東去;“西南其戶”,意思是使門戶向著西方或南方開著。
⒊ 名詞的意動用法 例如 ①孟嚐君客我。
簡析 名詞“客”後帶賓語“我”,活用作意動詞。
“客我”即“以我為客”,意即“把我當做客人”。
⒋ 名詞直接做狀語 ⑴名詞在表示動作行為的狀態、特征時,活用為狀語 例如 ①席卷天下,包舉宇內,囊括四海之意。
簡析 名詞“席”、“包”、“囊”分別作狀語:像席子一樣,像包裹一樣,像口袋一樣。
⑵名詞表示動作行為的態度、方式,活用為狀語 例如 ①群臣吏民能麵刺寡人之過者。
簡析 名詞“麵”做動詞“刺”的狀語,表示“刺” 的方式:當麵。
⑶ 名詞表示動作行為所用的工具,活用為狀語 例如 ① 黔無驢,有好事者船載以入。
簡析 名詞“船”作動詞“載”的狀語,表示“載”所用的工具:用船裝。
⑷ 名詞在表示動作行為發生的地點時,活用為狀語 例如 ① 孤帆一片日邊來。
簡析 名詞“日邊”作動詞“來”的狀語,表示“來”的地點:從日邊。
⑸名詞在表示動作行為發生的時間時,活用為狀語 例如 ①良庖歲更刀。
簡析 時間名詞“歲”作動詞謂語“更”的的狀語,表示“更” 的性質:每年。
⑹名詞在表示動作行為的趨向時,活用為狀語 例如 ①南取百越之地。
簡析 方位名詞“南”做“取”的狀語,表示行為動作的趨向:向南。
⑺名詞表示情況逐漸地發生變化,活用為狀語 例如 ①而鄉鄰之生日蹙。
簡析 名詞“日”作形容詞謂語“蹙”的狀語,表示“蹙” ,這種情況逐漸的發展變化:一天天,一天比一天。
(二)動詞的活用 ⒈動詞活用為名詞 例如 ①奉不可失,敵不可縱。
簡析 動詞“奉”用作名詞,意即“奉送的機會”,作句子的主語。
⒉動詞的使動用法 ⑴動詞的使動用法主要集中在不及物動詞上 例如 ①焉用亡鄭以陪鄰? ②項伯殺人,臣活之。
簡析 以上例句中的“亡”“活”都是不及物動詞,都不能帶賓語,但因分別跟了“鄭”“之”,成為使動用法。
“亡鄭”即“使鄭國滅亡”;“活之”即“使之活”,這裏可譯為“救了他”。
⑵某些及物動詞也有使動用法,這種情況比較少見 例如 ①謹食之,時而獻焉。
②晉侯飲趙盾酒。
簡析 “食”,吃,是及物動詞,但這裏不是捕蛇者吃蛇,而是捕蛇者“使蛇吃”(讓蛇吃東西),可譯為喂養。
“食”用作使動意義後讀sì; “飲”,及物動詞,但這裏說的不是晉侯飲趙盾的酒,而是晉侯給趙盾喝酒,讓趙盾喝酒。
“飲”用作使動意義時讀yìn。
⒊ 動詞的為動用法 例如 ①死國可乎。
簡析 “死”是為動用法,“死國”即“為國而死”。
(三)形容詞的活用 ⒈形容詞活用為名詞 例如 大行不顧細謹。
簡析 “細謹”,形容詞用作名詞,意即“細枝末節”。
⒉形容詞活用為一般動詞 ⑴形容詞用在“所”字之後,便活用為動詞 例如 ①世之所高,莫若黃帝。
簡析 “高”本是形容詞,但在本句中作了成分,譯作“推崇”。
⑵形容詞放在能願動詞...
轉載請注明出處句子大全網 » 詞類活用有哪幾種活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