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橋仍在,波心蕩,冷月無聲。
宋·薑夔《揚州慢》[淮左名都]。波心蕩:月映水中,波光搖曳的情狀。這兩句大意是:揚州名勝二十四橋仍然曆曆在目,但已無昔日繁華,隻有冷冷清清的月亮映在水中,無聲地伴著水波蕩漾,發出幽冷的光。這兩句詞寫的是揚州冬日雪夜的景色,作於宋孝宗淳熙三年(公元1176年)。此時,揚州幾經戰亂,一片淒涼,所以作者用婉轉淒清的筆觸,將這座滿目破敗的古城寫得清幽冷竣.詞句可化用來描寫雪夜清幽的月色。
的賞析
這首詞寫於宋孝宗淳熙三年(1176)冬至日,詞前的小序對寫作時間、地點及寫作動因均作了交待。
薑夔因路過揚州,目睹了戰爭洗劫後揚州的蕭條景象,撫今追昔,悲歎今日的荒涼,追憶昔日的繁華,發為吟詠,以寄托對揚州昔日繁華的懷念和對今日山河破的哀思。
白石到達揚州之時,離金主完顏亮南犯隻有十五年,當時作者隻有二十幾歲。
這首震今爍古的名篇一出,就被他的叔嶽肖德藻(即千岩老人)稱為有“黍離之悲”。
《詩經·五風·黍離》篇寫的是周平王東遷之後,故宮恙浮,長滿禾黍,詩人見此,悼念故園,不忍離去。
“淮左名都,竹西佳處,解鞍少住初程。
”“淮左名都”:宋朝設置淮南東路和淮南西路,淮南東路稱淮左,揚州是淮南東路的治所。
“竹西”是揚州城東的竹西亭,是揚州的一處古跡。
詞一開始就點出揚州是淮左的著名的都城,而竹西亭又是環境清幽、景色迷人的名勝,這一切吸引著詞人在開始的旅程中下馬駐足停留。
“過春風十裏,盡薺麥青青。
”詞人想好好地遊遊名城,觀賞古跡,但看到的卻是一番淒涼荒蕪的景象。
杜牧《揚州》詩描寫揚州是“街垂千步柳,霞映兩重城。
”在《贈別》詩中又說:“春風十裏揚州路,卷上珠簾總不如。
”昔日的揚州如此風光綺麗,而如今的揚州卻是一片青青的薺菜和野麥了。
“薺麥青青”,襯托出昔日的亭台樓閣已蕩然無存,這裏的居民也已在戰亂中死亡或逃散,無比蕭條。
“自胡馬窺江去後,廢池喬木,猶厭言兵。
”自從高宗時金人兩次南侵,古都揚州隻剩下荒廢的池台和高大的古樹,而劫後幸存的人們不願再提起那幾次可怕殘忍的戰爭。
可見戰爭給人的創痛太巨大了,傷痕還刻在他們的心上。
“猶厭言兵”表示人們對戰爭的極度憎恨,也刻畫了曾經創傷的人們的複雜的心理狀態。
陳廷焯在《白雨齋詞話》中說:“‘猶厭言兵’四字,包括無限傷亂語,他人累千百言,亦無此韻味”。
“漸黃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
”詞繼續描寫空城荒涼的景象。
到了黃昏時分,戍樓上又吹起了淒涼清苦的號角,使人感想到陣陣的寒意,號角聲在空城上回蕩。
號角的聲音,更反襯出這座空城的可怕的寂靜。
有時是無聲勝有聲,這裏是以有聲反襯無聲,更覺淒涼靜寂。
詞的上片寫景,著重寫詞人初到揚州的所見所聞,一片蕭條、空闊、冷落、荒涼的景象。
下片寫情,用杜牧重新來到揚州的假想,傷今懷古,抒發感慨。
“杜郎俊賞,算而今、重到須驚。
”杜牧是一個有卓越賞鑒的詩人,假如杜牧重到揚州,看到古都的今昔滄桑之變,一定會十分吃驚的。
這幾句寫杜牧,實際上也是寫詞人自己,揚州的變化出乎他的意料,使他心靈受到很大的震動。
“縱豆蔻詞工,青樓夢好,難賦深情。
”杜牧《贈別》詩:“娉娉嫋嫋十三餘,豆蔻梢頭二月春。
”以初春枝頭的豆蔻比喻十三四歲少女的美好姿態。
杜牧的《遣懷》詩有“十年一覺揚州夢,贏得青樓薄幸名”詩句,回憶自己當年在揚州時的放浪生活。
這裏的“豆蔻詞工,青樓夢好”,是指杜牧的才華。
縱然有寫“豆蔻”、“青樓夢”那樣的春風詞筆,也難以表達此時悲愴的深情。
前麵“重到須驚”為一層,這裏“難賦深情”又進一層。
“二十四橋仍在,波心蕩,冷月無聲。
”杜牧《寄揚州韓綽判官》詩:“二十四橋明月夜,玉人何處教吹簫?”二十四橋舊址在今揚州西郊,相傳古有二十四個美人在此吹簫。
夜晚,作者還在月下徘徊,看到的是二十四橋仍然存在,可如今再也聽不到美人吹簫的聲音了,冰冷的月光沉浸在水中,水波空自蕩漾,顯得十分清冷、空寂。
“念橋邊紅藥,年年知為誰生。
”“紅藥”是指紅色的芍藥花。
二十四橋又名紅藥橋,附近盛產紅芍藥花。
這幾句是說,想橋邊的紅芍藥,還是一年一度地盛開著,可它們是為誰生長為誰開放呢?可見已經無人來欣賞它們了。
經過戰亂,這裏的人有的死去,有的逃亡,即便留下來的,也沒有賞花的心情了。
芍藥花的情懷是多麼的寂寞啊,物尚如此,何況是人?結處含不盡之意於言外。
薑夔終身布衣,不曾仕宦,當然更不可能帶兵殺敵,因此,他不能象嶽飛、辛棄疾那樣發為壯詞。
他對國事的關懷,是用比興寄托的手法寫入詞中,委婉蘊藉。
張炎《詞源》說他的詞“不惟清空,又且騷雅,讀之使人神觀飛越。
”“騷雅”便有格調,“清空”就有神韻。
這首《揚州慢》詞,寫揚州戰亂後的蕭條景象,感懷家國,哀時傷亂,抒寫了深沉的“黍離之悲”。
詞中還融化了杜牧的詩句,使形象更加鮮明,增加了文采,又以昔日的繁華,反襯了今日的荒涼,反而使詞更沉鬱,內容更豐厚。
詞中“過”、“盡”、“自”、“廢”、“漸”、“杜”、“算”、“縱”、“二”、“念”等字都作去聲,用於領頭處,增加了句子的跌宕飛動之美,而將去聲字用於句子中間,則增加句子的傳神之韻,如“波心蕩,冷月無聲”中的“蕩”字,以響亮的聲音來體現水波蕩漾,冷月無聲的境界,既具神韻又添音韻之諧婉。
這首詞正體現了薑夔作詞追求“騷雅”和“清空”的特點。
用今昔對比的反襯手法來寫景抒情,是這首詞的特色之一。
上片用昔日的“名都”來反襯今日的“空城”;以昔日的“春風十裏揚州路...
薑夔《揚州慢》,詞中使用了唐詩的句子有
梁園日暮亂飛鴉,極目蕭條三兩家。
庭樹不知人去盡,春來還發舊時花。
《山房春事》 岑參朱雀橋邊野草花,烏衣巷口夕陽斜。
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如尋常百姓家。
《烏衣巷》 劉禹錫燕語如傷舊國春,宮花旋落已成塵。
自從一閉風光後,幾度飛來不見人。
《隋宮燕》 李益淮左名都,竹西佳處,解鞍少駐初程。
過春風十裏,盡薺麥青青。
自胡馬窺江去後,廢池喬木,猶厭言兵。
漸黃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
杜郎俊賞,算而今、重到須驚。
縱豆蔻詞工,青樓夢好,難賦神情。
二十四橋仍在,波心蕩、冷月無聲。
念橋邊紅藥,年年知為誰生! 《揚州慢》 薑夔這幾首均為懷古詩,在內容上有個共同特點:借古傷今,即抒發昔盛今衰的感慨。
《山房春事》著力描寫“梁園”今日的蕭條景象,往日周圍三百多裏盛極一時的梁園,如今已令人目不忍睹:縱目遠眺,偌大的梁園隻有三兩戶人家,幾隻烏鴉在夕陽的餘暉中亂飛,不時發出刺耳的鳴叫。
再看,庭院中的樹全然不管世事巨變,春來之時仍然開出絢麗的花朵。
前兩句用對比手法,凸顯梁園今日的衰敗,後兩句用擬人化的手法,在對庭樹的埋怨中寄寓自己深深的感慨。
《烏衣巷》前兩句也是描寫蕭條的景象,後兩句則選取了一個極尋常又極富表現力的特寫鏡頭:“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如尋常百姓家。
” 這裏,燕子被賦予了曆史見證人的身份,過去棲息在王謝權門高大廳堂的簷檁之上,如今卻飛如尋常百姓家。
今昔鮮明的對比,確實令人不勝感慨。
《隋宮燕》則全讓“燕”出場。
春天到來,宮花依舊盛開,旋即凋謝化為泥土,目睹隋朝盛事的燕子雙雙低語,像是為逝去的“舊國春”而感傷。
詩人將自己的所見所感通過似乎帶有靈性的燕子來表現,虛中有實,幻中見真,把隋宮今日的衰敗寫得別有風味。
《揚州慢》的對比更為明顯一些:昔日的“春風十裏”,亭台樓閣;今日已“薺麥青青”,雜草叢生。
在此基礎上,詞人又擬人化手法,說經過戰亂之後,就連喬木都厭談兵事。
下片先采用側麵描寫,說如果杜牧再來,也會為揚州的慘象而震驚,縱使他再有才華也寫不出其中況味,最後,詞人又把自己的感慨寄托在橋邊的“紅藥”:紅藥呀,紅藥,揚州的繁華早已化為了塵土,你年年開花,究竟是為誰呢!這類詩,詩人著力要表現的是某一古跡今日的衰敗,所以,我們欣賞的時候,注意力要放在詩人表現衰敗景象的手法。
...
《揚州慢》抒發了作者什麼樣的思想感情?
白石創製的詞調《揚州慢》,是他成熟時期的代表作。
孝宗淳熙三年(1176)冬,他二十二歲,自漢陽出遊,途經金人兩次蹂躪、慘遭兵燹(燹,讀xiǎn;兵燹,戰爭造成的焚燒破壞等災害)的揚州,看到昔日繁華的商業都城,已是“市塵盡薺麥,號角吹宵寒”,更顯得空蕩淒涼。
眼前的景象和愛國的情思,激起他強烈的感情,用精辟對比的詞藻度成此曲,傳為佳作。
範詞作 揚州慢·淮左名都 【南宋】薑夔 淳熙丙申至日,予過維揚。
夜雪初霽,薺麥彌望。
入其城則四顧蕭條,寒水自碧,暮色漸起,戍角悲吟。
予懷愴然,感慨今昔,因自度此曲。
千岩老人以為有《黍離》之悲也。
淮左名都,竹西佳處,解鞍少駐初程。
過春風十裏,盡薺麥青青。
自胡馬窺江去後,廢池喬木,猶厭言兵。
漸黃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
杜郎俊賞,算而今、重到須驚。
縱豆蔻詞工,青樓夢好,難賦深情。
二十四橋仍在,波心蕩、冷月無聲。
念橋邊紅藥,年年知為誰生?[2] [3]賞析:這首詞寫於宋孝宗淳熙三年(1176)冬至日,詞前的小序對寫作時間、地點及寫作動因均作了交待。
薑夔因路過揚州,目睹了戰爭洗劫後揚州的蕭條景象,撫今追昔,悲歎今日的荒涼,追憶昔日的繁華,發為吟詠,以寄托對揚州昔日繁華的懷念和對今日山河破的哀思。
白石到達揚州之時,離金主完顏亮南犯隻有十五年,當時作者隻有二十幾歲。
這首震今爍古的名篇一出,就被他的叔嶽肖德藻(即千岩老人)稱為有“黍離之悲”。
《詩經·五風·黍離》篇寫的是周平王東遷之後,故宮恙浮,長滿禾黍,詩人見此,悼念故園,不忍離去。
“淮左名都,竹西佳處,解鞍少住初程。
”“淮左名都”:宋朝設置淮南東路和淮南西路,淮南東路稱淮左,揚州是淮南東路的治所。
“竹西”是揚州城東的竹西亭,是揚州的一處古跡。
詞一開始就點出揚州是淮左的著名的都城,而竹西亭又是環境清幽、景色迷人的名勝,這一切吸引著詞人在開始的旅程中下馬駐足停留。
“過春風十裏,盡薺麥青青。
”詞人想好好地遊遊名城,觀賞古跡,但看到的卻是一番淒涼荒蕪的景象。
杜牧《揚州》詩描寫揚州是“街垂千步柳,霞映兩重城。
”在《贈別》詩中又說:“春風十裏揚州路,卷上珠簾總不如。
”昔日的揚州如此風光綺麗,而如今的揚州卻是一片青青的薺菜和野麥了。
“薺麥青青”,襯托出昔日的亭台樓閣已蕩然無存,這裏的居民也已在戰亂中死亡或逃散,無比蕭條。
“自胡馬窺江去後,廢池喬木,猶厭言兵。
”自從高宗時金人兩次南侵,古都揚州隻剩下荒廢的池台和高大的古樹,而劫後幸存的人們不願再提起那幾次可怕殘忍的戰爭。
可見戰爭給人的創痛太巨大了,傷痕還刻在他們的心上。
“猶厭言兵”表示人們對戰爭的極度憎恨,也刻畫了曾經創傷的人們的複雜的心理狀態。
陳廷焯在《白雨齋詞話》中說:“‘猶厭言兵’四字,包括無限傷亂語,他人累千百言,亦無此韻味”。
“漸黃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
”詞繼續描寫空城荒涼的景象。
到了黃昏時分,戍樓上又吹起了淒涼清苦的號角,使人感想到陣陣的寒意,號角聲在空城上回蕩。
號角的聲音,更反襯出這座空城的可怕的寂靜。
有時是無聲勝有聲,這裏是以有聲反襯無聲,更覺淒涼靜寂。
詞的上片寫景,著重寫詞人初到揚州的所見所聞,一片蕭條、空闊、冷落、荒涼的景象。
下片寫情,用杜牧重新來到揚州的假想,傷今懷古,抒發感慨。
“杜郎俊賞,算而今、重到須驚。
”杜牧是一個有卓越賞鑒的詩人,假如杜牧重到揚州,看到古都的今昔滄桑之變,一定會十分吃驚的。
這幾句寫杜牧,實際上也是寫詞人自己,揚州的變化出乎他的意料,使他心靈受到很大的震動。
“縱豆蔻詞工,青樓夢好,難賦深情。
”杜牧《贈別》詩:“娉娉嫋嫋十三餘,豆蔻梢頭二月春。
”以初春枝頭的豆蔻比喻十三四歲少女的美好姿態。
杜牧的《遣懷》詩有“十年一覺揚州夢,贏得青樓薄幸名”詩句,回憶自己當年在揚州時的放浪生活。
這裏的“豆蔻詞工,青樓夢好”,是指杜牧的才華。
縱然有寫“豆蔻”、“青樓夢”那樣的春風詞筆,也難以表達此時悲愴的深情。
前麵“重到須驚”為一層,這裏“難賦深情”又進一層。
“二十四橋仍在,波心蕩,冷月無聲。
”杜牧《寄揚州韓綽判官》詩:“二十四橋明月夜,玉人何處教吹簫?”二十四橋舊址在今揚州西郊,相傳古有二十四個美人在此吹簫。
夜晚,作者還在月下徘徊,看到的是二十四橋仍然存在,可如今再也聽不到美人吹簫的聲音了,冰冷的月光沉浸在水中,水波空自蕩漾,顯得十分清冷、空寂。
“念橋邊紅藥,年年知為誰生。
”“紅藥”是指紅色的芍藥花。
二十四橋又名紅藥橋,附近盛產紅芍藥花。
這幾句是說,想橋邊的紅芍藥,還是一年一度地盛開著,可它們是為誰生長為誰開放呢?可見已經無人來欣賞它們了。
經過戰亂,這裏的人有的死去,有的逃亡,即便留下來的,也沒有賞花的心情了。
芍藥花的情懷是多麼的寂寞啊,物尚如此,何況是人?結處含不盡之意於言外。
薑夔終身布衣,不曾仕宦,當然更不可能帶兵殺敵,因此,他不能象嶽飛、辛棄疾那樣發為壯詞。
他對國事的關懷,是用比興寄托的手法寫入詞中,委婉...
古詩詞句子賞析的方法?賞析時要不要翻譯句子?
太多了,隨便一搜就是,下次自己先搜一搜吧。
可翻可不翻吧,個人習慣翻個大概。
有些重要的詞是要翻的古詩詞鑒賞技巧 考點: 1、鑒賞作品的形象、語言、表達技巧 2、評價作品的思想內容 鑒賞作品的形象、語言、表達技巧,在命題上可以是綜合要求,也可以就某一方麵提出問題,也可能和評價作品的思想內容結合起來考查。
因此,我們要全麵提高鑒賞能力,不能有偏廢。
一、鑒賞詩歌的形象 鑒賞詩歌的形象就是通過分析詩歌意象的個性特征,感悟其中所包含的作者的思想感情和詩歌的社會意義。
A、注意意象的色彩(字麵和暗示)。
色彩傳遞著詩人不同的情感體驗。
暖色—熱烈活潑、積極向上、意氣風發; 冷色—冷漠低沉、消極頹唐、孤寂淒涼。
如:“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杜甫《絕句》),詩中“黃、翠、白、青”四種鮮明的色彩,織成一幅絢麗的圖景,傳達出無比歡欣的心情。
B、通過動靜結合,相互映襯的手法開拓詩境,傳達情感。
如:“人閑桂花落,夜靜春山空。
月出驚山鳥,時鳴春澗中。
”(王維《鳥鳴澗》),詩中“花落、月出、鳥鳴”這些動態的景物,既使詩顯得富有生機,又突出顯示了“春澗” 的幽靜。
C、詩歌的形象有時與民族曆史文化、傳統風俗習慣、生活方式、心理特點等各方麵發生聯係,被賦予某種特殊意義。
我們在鑒賞時要優先考慮這些具有象征意義的特殊意象。
特殊意象: “望月懷遠” 、“傷春悲秋”、“見流水則思年華易逝,梧桐細雨則淒楚悲涼”。
鴻雁——思鄉,信使; 杜鵑——薄命佳人,憂國誌士,哀惋,至誠; 鷓鴣——思鄉,淒情;東籬——山塵脫俗之境; 菊花——高潔品質;楊柳——依依離別; 歲寒三友(鬆、竹、梅)——傲骨 桃花——美人;鳥——自由。
分析詩歌形象應注意景和情、物與 情;景和人,物與人之間的關係。
a.借景抒情 “明月鬆間照,清泉石上流。
”(王維《山居秋瞑》) b.托物言誌 “零落成泥碾作塵,隻有香如故。
”(陸遊《卜算子?詠梅》) “粉身碎骨渾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間”。
( 於謙《詠石灰》) c.感物傷懷 “誰憐一片影,相失萬重雲?”(杜甫《孤雁》) d.情景交融 “遲日江山麗,春風花草香。
泥融飛燕子,沙暖睡鴛鴦。
” (杜甫《絕句》) 二、鑒賞詩歌的語言 1、熟記常用術語,如:準確、生動、形象、傳神、凝練、精辟、簡潔、明快、清新、雋永、新奇、優美、絢麗、工麗、含蓄、質樸、自然、奔放等。
2、注意“詩眼”(“煉字”) 如:“紅杏枝頭春意鬧”;“春風又綠江南岸”;“映階碧草自春色,隔葉黃鸝空好音。
” “疏影橫斜水清淺,暗香浮動月黃昏。
” ——梅影疏淡,幽香縷縷,梅花神態活現。
“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
” ——明顯用了擬人手法,既是曲中之情,又是吹笛人之心。
“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
” ——用字新鮮,突出了詩人內心的痛苦。
3、注意 “煉句” 由於詩歌篇幅、韻腳的約束或修辭的需要,詩人往往會對詩句進行特殊的處理,所以我們必須掌握一些古詩詞的語法知識,才能讀懂詩歌,進而鑒賞詩歌。
A、詞類活用 如:李商隱《無題》:“曉鏡但愁雲鬢改,夜吟應覺月光寒” 常建《題破山寺後禪院》:“山光悅鳥性,潭影空人心”悅,使……歡快;空,使……空明。
B、互文見義 如:杜牧《泊秦淮》“煙籠寒水月籠沙” ——煙月籠罩著寒水,煙月籠罩著沙。
杜甫《客至》“花徑不曾緣客掃,蓬門今始為君開”——花徑不曾緣客掃而今始為君掃,蓬門不曾緣客開而今始為君開。
C、倒裝 如:王維《山居秋暝》“竹喧歸浣女,蓮動下漁舟” ——“竹喧浣女歸,蓮動漁舟下”。
杜甫《秋興八首》“香稻啄餘鸚鵡粒,碧梧棲老鳳凰枝” ——“鸚鵡啄餘香稻粒,鳳凰棲老碧梧枝”。
杜甫在這裏主要寫京城長安的風物之美,強調那裏的稻米和梧桐的非同尋常。
D、省略 “山河破碎風飄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雞聲茅店月,人跡板橋霜” 三、鑒賞詩歌的表達技巧 1、表現手法: 托物言誌、情景交融、寓理於事、聯想、想象、渲染、對比、襯托、虛實結合、動靜結合、正側麵結合、直抒胸臆、卒章顯誌、借古諷今、欲揚先抑、欲抑先揚等; 2、修辭手法: 比喻、比擬、借代、對偶、誇張、象征、對比、襯托、雙關、設問、反問、反語、通感、互文、用典、化用、疊詞等; 3、表達方式:敘述、描寫、抒情、議論。
寓理於事: 詩歌分抒情詩和敘事詩兩大種,其中還有一種說理詩,雖數量不多,但影響頗大。
這些詩都是通過具體事物來說理。
幾大詩人如杜甫、陸遊、蘇軾的作品中經常可以看到深含理趣的句子。
“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
不識廬山真麵目,隻緣身在此山中。
”(《題西林壁》蘇軾)——說明陷在裏麵不能跳出來,往往被各種現象所迷惑,看不到事件的真相。
朱熹《觀書有感》裏的“半畝方塘一鑒開,天光雲影共徘徊。
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
” 陸遊的《遊山西村》“山重水複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 王之渙的《登鸛雀樓》“欲窮千裏目,更上一層樓。
” 修辭: 詩文中運用修辭手法,其作用大體和其它文體中的修辭作用一樣。
...
求這首詩的賞析?
關於《黍離》一詩的主旨,雖然《詩序》說得明白:“黍離,閔宗周也。
周大夫行役,至於宗周,過故宗廟宮室,盡為禾黍。
閔周室之顛覆,彷徨不忍去,而作是詩也。
”而且從此詩序於王風之首,確見其為編詩者之意旨。
但曆來爭訟頗多,三家詩中韓、魯遺說與毛序異,宋儒程頤更有臆說以為“彼稷之苗”是彼後稷之苗。
近人讀詩,新說迭出,比較有代表性的有郭沫若在《中國古代社會研究》中將其定為舊家貴族悲傷自己的破產而作,餘冠英則在《詩經選》中認為當是流浪者訴述他的憂思。
還有藍菊蓀的愛國誌士憂國怨戰說(《詩經國風今譯》),程俊英的難舍家園說(《詩經譯注》)等。
說法雖多,詩中所蘊含的那份因時世變遷所引起的憂思是無可爭辯的,雖然從詩本文中無法確見其具體背景,但其顯示的滄桑感帶給讀者的心靈震撼是值得細加體味的。
另一方麵,從詩教角度視之,正因其為大夫閔宗周之作,故得列於《王風》之首,此為詩說正統,不可不及,以下從兩方麵細析之。
閔宗周之詩何以列於《王風》之首,先得弄清何為《王風》,鄭箋雲:“宗周,鎬京也,謂之西周。
周,王城也,謂之東周。
幽王之亂而宗周滅,平王東遷,政遂微弱,下列於諸侯,其詩不能複《雅》,而同於《國風》焉。
”可見《王風》兼有地理與政治兩方麵的含義,從地理上說是王城之歌,從政治上說,已無《雅》詩之正,故為《王風》。
此詩若如《詩序》所言,其典型情境應該是:平王東遷不久,朝中一位大夫行役至西周都城鎬京,即所謂宗周,滿目所見,已沒有了昔日的城闕宮殿,也沒有了都市的繁盛榮華,隻有一片鬱茂的黍苗盡情地生長,也許偶爾還傳來一兩聲野雉的哀鳴,此情此景,令詩作者不禁悲從中來,涕淚滿衫。
這樣的情和這樣的景化而為詩是可以有多種作法的,詩人選取的是一種物象濃縮化而情感遞進式發展的路子,於是這首詩具有了更為寬泛和長久的激蕩心靈的力量。
全詩共三章,每章十句。
三章間結構相同,取同一物象不同時間的表現形式完成時間流逝、情景轉換、心緒壓抑三個方麵的發展,在迂回往複之間表現出主人公不勝憂鬱之狀,“三章隻換六字,而一往情深,低回無限”(方玉潤《詩經原始》)。
詩首章寫詩人行役至宗周,過訪故宗廟宮室時,所見一片蔥綠,當年的繁盛不見了,昔日的奢華也不見了,就連剛剛經曆的戰火也難覓印痕了,看哪,那綠油油的一片是黍在盛長,還有那稷苗淒淒。
“一切景語皆情語也”(王國維《人間詞話》),黍稷之苗本無情意,但在詩人眼中,卻是勾起無限愁思的引子,於是他緩步行走在荒涼的小路上,不禁心旌搖搖,充滿悵惘。
悵惘尚能承受,令人不堪者是這種憂思不能被理解,“知我者謂我心憂,不知我者謂我何求”。
這是眾人皆醉我獨醒的尷尬,這是心智高於常人者的悲哀。
這種大悲哀訴諸人間是難得回應的,隻能質之於天:“悠悠蒼天,此何人哉?”蒼天自然也無回應,此時詩人鬱懣和憂思便又加深一層。
第二章和第三章,基本場景未變,但“稷苗”已成“稷穗”和“稷實”。
稷黍成長的過程頗有象征意味,與此相隨的是詩人從“中心搖搖”到“如醉”、“如噎”的深化。
而每章後半部分的感歎和呼號雖然在形式上完全一樣,但在一次次反覆中加深了沉鬱之氣,這是歌唱,更是痛定思痛之後的長歌當哭。
難怪此後曆次朝代更迭過程中都有人吟唱著《黍離》詩而淚水漣漣:從曹植唱《情詩》到向秀賦《思舊》,從劉禹錫的《烏衣巷》到薑夔的《揚州慢》,無不體現這種興象風神。
其實,詩中除了黍和稷是具體物象之外,都是空靈抽象的情境,抒情主體“我”具有很強的不確定性,基於這一點,欣賞者可根據自己不同的遭際從中尋找到與心靈相契的情感共鳴點。
諸如物是人非之感,知音難覓之憾,世事滄桑之歎,無不可借此宣泄。
更進一層,透過詩本文所提供的具象,我們可以看到一個孤獨的思想者,麵對雖無靈性卻充滿生機的大自然,對自命不凡卻無法把握自己命運的人類的前途的無限憂思,這種憂思隻有“知我者”才會理解,可這“知我者”是何等樣的人呢?“悠悠蒼天,此何人哉?”充滿失望的呼號中我們看到了另一個詩人的影子。
“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吟出《登幽州台歌》的陳子昂心中所懷的不正是這種難以被世人所理解的對人類命運的憂思嗎?讀此詩者當三思之。
如何賞析詩句
一、品味富於表現力的“詩眼”或“題眼”。
如李清照《如夢令》“昨夜雨疏風驟,濃睡不消殘酒。
試問卷簾人,卻道海棠依舊。
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
”全詞“詩眼”是“綠肥紅瘦”,極富表現力。
其表現力既體現在鮮明貼切,如用“肥”字寫葉,不僅有多,大之意,還可以聯想到潤澤鮮亮之狀,非常準確、凝練;又體現在感情溶注,如用“瘦”字寫花,不僅有少、小之狀,還可以感受到惋惜憐憫之情,配合全詞情調,表達出感傷哀婉情調。
又如賈島的《題李凝幽居》“閑居少鄰並,草徑入荒園。
/鳥宿池邊樹,僧敲月下門。
/過橋分野色,移石動雲根。
/暫去還來此,幽期不負言。
”題目中“幽”字就是“題眼”,這是理解全詩的鑰匙。
全詩每聯緊扣“幽”字展開,首聯寫居處的“幽”:閑居一隅,闃寂無人,草徑清幽,荒園寥落。
頷聯與頸聯寫環境的“幽”:頷聯以響襯靜,鳥兒在池邊的樹上啾啾啼叫,老僧在皎潔的月光下輕輕敲門,這一切更顯出環境的清幽;頸聯從黑夜寫到白天,還是從環境上著眼,不過視野闊多了,過小橋,繞巨石,一路走來,處處清幽,滿眼野趣,詩人內心的欣悅之情油然而生。
尾聯透露詩人對隱逸生活的向往之情。
可見,要品讀詩詞,抓住“詩眼”,“題眼”是關鍵。
二、剖析詩詞的思想內容。
要正確理解古詩詞的思想內容,最根本的是要學會知人論世,正如魯迅先生所說的:“倘要論文,最好是顧及全篇,並且顧及作者全人,以及他所處的社會狀態,這才較為確鑿。
”如前麵李清照的《如夢令》,我們必須聯係當時的背景:李清照與趙明誠夫婦感情篤厚,但是“結縭 未久,明誠即負笈遠遊,易安殊不忍別”(劉逸生《宋詞小劄》),並抓住一問一答進行分析,我們就不難領悟到這首詞的感傷情懷,既有愛花惜春的遺憾,又有紅顏易老的傷感,更有惜別懷人的煩悶,幾股愁思扭結,於“短幅中藏有無數曲折”。
所以,評價古詩詞,要學會知人論世,從整體上把握詩詞的基調和主旨,是鑒賞古詩詞的根本。
三、探究用典化句的妙用。
古詩詞常引用典故,化用詩句,以豐富的內涵,引人聯想。
鑒賞古詩詞,一定要了解典故及化用詩句的來源和含義,發掘典故及詩句在古詩詞中的妙用。
如薑夔《揚州慢》中“過春風十裏,盡薺麥青青”。
即化用杜牧“春風十裏揚州路”的詩句。
此處化用,使揚州城昔日繁華與眼前蕭條形成鮮明對比,傷今懷古更深一層。
探究用典化句的妙用,是準確領悟古詩詞的基礎。
四、體會修辭手法的表達效果。
古詩詞中,因形象性與抒情性的需要,常借助各種藝術手法來表現,其中最主要的是比喻、起興、擬人、誇張、對偶、反複,襯托等,把握了這些手法的表達效果,就能更好地體會詩詞的形象,領悟作者的感情。
如賀知章《詠柳》“碧玉妝成一樹高,萬條垂下綠絲絛。
不知細葉誰裁出,二月春風似剪刀。
”作者摒棄簡單直觀的描寫方法,打破傳統的詠物言誌的思路,以奇特的想象,巧妙的比喻,為我們塑造出一個別具浪漫色彩的新穎形象。
首句以“碧玉”(指樂府《碧玉歌》中一位名叫碧玉的美麗女郎)喻樹,使詩歌開篇即以嶄新的形象引人入勝。
次句,寫柳樹萬千柔弱下垂的枝條,恰似女郎身上條條綠色絲帶在披拂,以絲帶喻柳條,突出輕柔披拂的特征,活畫出春柳如絲的形象,給人以生機盎然的美感。
末兩句一問一答,再次用巧妙的比喻讚美春柳。
一“細”一“裁”,把新柳嫩葉的細長柔軟、清新可愛加以精心傳神的描繪,透露出作者驚喜讚美之情。
“二月春風似剪刀”,把春風喻為碧玉巧手中的剪刀,變虛為實,想象奇特。
賀知章把柳樹比作一個嫋娜多姿的女郎,描繪了一幅生機勃勃的春景,流露了對春天生命力的讚美。
因此,鑒賞古詩詞,必須弄清修辭手法及其所指的具體形象,才能正確理解和把握詩句的深刻內涵。
五、領悟古詩詞的意境。
意境是作品達到的藝術境界,是作者思想感情和生活圖景的和諧統一。
領悟古詩詞的意境是鑒賞的最高層級,可使鑒賞者得到美的享受,情感的熏陶,心靈的淨化,從而主動自覺地去創造、拓寬古詩詞的藝術境界。
領悟意境要注重比較、挖掘求新、聯想創新。
如:陸遊《卜算子·詠梅》與範成大《霜天曉角·梅》兩首詠梅都偏重於虛寫,以梅喻人,借梅抒懷,但意境不同。
從環境看,陸詞選了一個風雨黃昏,突出環境的淒苦,奠定了梅花的“寂寞”形象;範詞為筆下的梅花選擇了一個雪後月夜的環境,烘托了梅花的幽獨形象。
從作者的感情寄托來看,陸詞寫了梅花的“寂寞”形象之後,以“獨自”、“如故”兩層含義深化梅花不邀寵、不取媚、獨自承受風雨打擊,獨自承受狐獨淒苦的主觀精神。
“無意苦爭春,一任群芳妒”,作者依據梅花開於百花之先的特點,生發為梅花的精神境界,她並不追求在春天開放,為的是不與百花爭寵鬥豔,任隨百花妒忌,甘願獨受淒寒,賦予梅花不求榮華的高尚情操。
“如故”進一步讚美了梅花高潔剛強、永葆節操的可貴的品格。
“零落”、“成泥”、“碾作塵”逐層強化地假設出梅花的慘烈命運,反跌出“隻有香如故”的可貴。
作者以詠梅言誌,花品人格融彙一體。
範詞中的梅花沒有陸詞梅花的多層次品...
宋詞薑夔揚州慢
一、《揚州慢》原文作者:薑夔淮左名都,竹西佳處,解鞍少駐初程。
過春風十裏,盡薺麥青青。
自胡馬窺江去後,廢池喬木,猶厭言兵。
漸黃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
杜郎俊賞,算而今、重到須驚。
縱豆蔻詞工,青樓夢好,難賦深情。
二十四橋仍在,波心蕩冷月無聲。
念橋邊紅藥,年年知為誰生。
二、注釋①淮左:宋在蘇北和江淮設淮南東路和淮南西路,淮南東路又稱淮左。
②竹西:揚州城東一亭名,景色清幽。
③春風十裏:借指昔日揚州的最繁華處。
④胡馬窺江:1129年和1161年,金兵兩次南下,揚州都遭慘 重破壞。
這首詞作於1176年。
⑤杜郎:唐朝人杜牧 ,他以在揚州詩酒清狂著稱。
⑥青樓夢:杜牧《遺懷》,“十年一覺揚州夢,贏得青樓薄幸名。
”⑦二十四橋:在揚州西郊,傳說有二十四美人吹簫於此。
⑧橋邊紅藥:二十四橋又名紅藥橋,橋邊生紅芍藥。
三、賞析盡管薑夔一生以遊士終老,但白石詞並不僅僅是遊士生涯的反映,展現在他筆下的是折射出多種光色的情感世界。
誠然,由於生活道路和審美情趣的製約,較之辛詞,薑詞的題材較為狹窄,對現實的反映也略顯淡漠。
但他並不是一位不問時事的世外野老。
薑夔身曆高、孝、光、寧四朝,其青壯年正當宋金媾和之際,朝廷內外,文恬武嬉,將恢複大計置於度外。
薑夔也曾因此而痛心疾首,深致慨歎。
淳熙二年,他客遊揚州時便有感於這座曆史名城的凋敝和荒涼,而自度此曲,抒寫黍離之悲。
在作年可考的薑夔詞中,這是最早的一首。
上片由“名都”、“佳處”起筆,卻以“空城”作結,其今昔盛衰之感昭然若揭。
“過春風十裏,盡薺麥青青”,自虛處傳神,城池荒蕪、人煙稀少、屋宇傾頹的淒涼情景不言自明,這與杜甫的“城春草木深”(《春望》)用筆相若。
“春風十裏”,並非實指一路春風拂麵,而是化用杜牧詩意,使作者聯想當年樓閣參差、珠簾掩映的盛況,反照今日的衰敗景象。
“胡馬窺江”二句寫金兵的劫掠雖然早已成為過去,而“廢池喬木”猶以談論戰事為厭,可知當年帶來的戰禍兵燹有多麼酷烈!陳廷焯《白雨齊詞話》認為:“‘猶厭言兵’四字,包括無限傷亂語,他人累千百言,亦無此韻味。
”薑詞以韻味勝,其佳處即在於淡語不淡,其中的韻味反倒是某些濃至之語所不及的。
“清角”二句,不僅益增寂淒,而且包含幾多曲折:下有同仇敵愾之心,而上無抗金北伐之意,這樣,清泠的號角聲便隻能徒然震響在兵燹之餘的空城。
詞的下片,作者進一步從懷古中展開聯想:晚唐詩人杜牧的揚州詩曆來膾炙人中,但如果他重臨此地,必定再也吟不出深情繾綣的詩句,因為眼下隻有一彎冷月、一泓寒水與他倘佯過的二十四橋相伴;橋邊的芍藥花雖然風姿依舊,卻是無主自開,不免落寞。
尤其“二十四橋”二句, 愈工致,愈慘淡,可謂動魄驚心。
蕭德藻認為此詞“有黍離之悲”,的確深中肯綮。
四、作者簡介薑夔,南宋文學家、音樂家。
人品秀拔,體態清瑩,氣貌若不勝衣,望之若神仙中人。
往來鄂、贛、皖、蘇、浙間,與詩人詞家楊萬裏、範成大、辛棄疾等交遊。
慶元中,曾上書乞正太常雅樂,他少年孤貧,屢試不第,終生未仕,一生轉徙江湖,靠賣字和朋友接濟為生。
他多才多藝,精通音律,能自度曲,其詞格律嚴密。
其作品素以空靈含蓄著稱,有《白石道人歌曲》等。
薑夔對詩詞、散文、書法、音樂,無不精善,是繼蘇軾之後又一難得的藝術全才。
如何賞析詩歌中的句子
(1)鑒賞口訣:一.看類型。
從詩歌內容的角度來看,古典詩歌的考查基本類型有以下幾類。
①送別類。
②懷古類。
③思鄉懷人類。
表達對家鄉或親人思念為主。
④戰爭或邊塞類。
⑤閑適類。
⑥借景抒情類。
⑦托物言誌類。
⑧愛情類。
⑨民生類。
以上九種類弄,隻要學生掌握住基本的閱讀水平,在認真閱讀原詩二至三遍後,基本可以定住類型。
二.定感情。
意象找到之後,全詩感情自然顯現。
能夠表現詩歌感情-色彩的詞語有:愉悅、歡快、激憤、沉痛、悲憤、哀傷、悲涼、讚美、仰慕、惜別、依戀、豪邁、閑適、恬淡、迷戀、熱愛、憂愁、寂寞、傷感、孤獨、煩悶、堅守節操、憂國憂民等。
三.定主旨。
即確定詩歌所表現的思想內容,這是詩歌創作的核心,同時也是詩歌鑒賞的核心。
詩歌的思想內容不外乎以下幾個方麵:熱愛祖國大好河山、憂國憂民、懷古傷今、反對戰爭、追求和平、蔑視權貴、憤世嫉俗、懷才不遇、寄情山水、歸隱田園、登高覽勝、惜春悲秋、憶友懷舊、思鄉念親、相知相親、別恨離愁等。
四.找意象(典故)。
詩歌鑒賞的重點從某種意義上說就是正確把握詩歌所描寫的意象,即詩歌中所描寫的形象(人、物、景、事)。
而古代詩歌當中許多的意象都是有它們各自的喻意的。
雖然這種意象的喻意在不同的意境當中有可能有不同,但多數情況之下卻是有其共通之處的五.找技巧。
一首詩歌寫的好壞,與它所采用的表達技巧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而表達技巧又要從表達方式、修辭手法,表現手法等三個方麵去分析。
六.品風格。
“風格”是指由於作者的生活經曆、藝術素養等造成的不同的創作特色。
如李白之詩清新飄逸,杜甫之詩沉鬱頓挫,陶淵明之詩衝淡平和,王維之詩詩中有畫,韓愈的詩深奧險怪,白居易的詩通俗鮮明。
再如,按詞論家說,蘇軾、辛棄疾之詞豪邁奔放,柳永、李清照之詞婉約含蓄。
詩歌鑒賞的最後,或者說到了細微之處,要讓學生體會出作者的語言風格及語言所要達到的表達效果。
而與相關的一些術語有:剛艦雄奇、悲壯、曠達、蒼涼、沉鬱、飄逸、含蓄、纏綿、清新、明麗、秀麗、恬淡、淒美、明快等。
語言表達效果:真摯感人、動人心魄、催人淚下、意境高遠、情景交融、耐人尋味、言有盡而意無窮。
以上六點看起來很分散,似把詩歌給拆開來讀了,但實際情況絕非如此。
這正如我們常說的一句話,不過我把它稍做了一點修改:“師傅引對門,修行在個人。
”隻有讓學生懂得了詩歌鑒賞的門道,才能使學生建立一種賞析的思路,進而在不斷的賞析中培養起一種屬於自己的賞析風格。
二、詩歌內容、思想情感(一)、詩歌內容分類贈友送別詩、借景抒情詩、思婦閨情詩、托物言誌詩、詠史懷古詩羈旅行役詩、邊塞征戰詩、即景抒懷詩、山水田園詩送別詩多是叮嚀對方,讚頌對方。
或訴依依別情或言別後的思念。
詠古詩多是對古代人或事的憑吊。
或為緬懷先賢,追慕古人,或表達自己建功立業的願望,或訴自己生不逢時的感慨,或感歎昔盛今衰,借古諷今。
戰爭詩要麼表現保家衛國的豪情,要麼表現舍身殺敵的壯烈,要麼表現戰士凱旋的豪邁,要麼表現對戰爭的厭惡,揭露戰爭帶給親人、家鄉、人民的苦難,控訴封建統治者發動戰爭的罪惡。
邊塞詩則為對邊塞軍旅生活的描寫,或表現邊塞苦寒的生活環境,或表現壯麗的邊塞風光。
思鄉詩、閨怨詩及羈旅行役詩則重在表現對親人的思念,或表達婦女的柔情別緒、憂愁傷感。
或表現遊子異地生活的淒楚辛酸和對家鄉親人的思念之情。
寫景抒情詩和詠物言誌詩(包括山水田園詩,隱逸詩等),往往表現詩人自己與眾不同、不願與世俗同流合汙的高尚品質,或者表達自己懷才不遇、報國無門的傷感,或者表現其他或喜或悲或憂的複雜懷感,或者表現祖國山河的壯麗,表達對大好河山的無限熱愛。
有的則借景(物)來表達自己遠大的誌向和自己高尚的本質。
(二)、詩詞中常見的思想情感1憂國傷時:揭露統治者的昏庸腐朽如:杜牧《過華清宮》(長安回望繡成堆,山頂千門次第開。
一騎紅塵妃子笑,無人知是荔枝來。
)反映離亂的痛苦如:杜甫《春望》(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
峰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
白頭搔更短,渾欲不勝簪。
)同情人民的疾苦如:《茅屋為秋風所破歌》、白居易《賣炭翁》對國家民族前途命運的擔憂如:杜甫《登樓》(花近高樓傷客心,萬方多難此登臨。
錦江春色來天地,玉壘浮雲變古今。
北極朝廷終不改,西山寇盜莫相侵。
可憐後主還祠廟,日暮聊為梁父吟。
)這是一首感時撫事的詩。
作者寫登樓望見無邊春色,想到萬方多難,浮雲變幻,不免傷心感喟。
進而想到朝廷就象北極星座一樣,不可動搖,即使吐蕃入侵,也難改變人們的正統觀念。
最後坦露了自己要效法諸葛亮輔佐朝廷的抱負,大有澄清天下的氣概。
全詩即景抒情。
2、建功報國建功立業的渴望如:曹操《龜雖壽》(神龜雖壽,猶有竟時。
騰蛇乘霧,終為土灰。
老驥伏櫪,誌在千裏。
烈士暮年,壯心不已。
盈縮之年,不但在天。
養怡之福,可得永年。
幸甚至哉,歌以詠誌。
)陸遊《書憤》(早歲那知世事艱)保家衛國的決心如:王昌齡《從軍行》(青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