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門三父子,皆是大文豪”的意思是“一家人父親和兩個兒子,都是著名的文學家。”
句中“三父子”指的是北宋著名文學家蘇洵及其兩個兒子蘇軾、蘇轍,父子三人同為“唐宋八大家”。語句出自**同誌在四川眉山市三蘇祠的題詞語。
蘇洵字明允,自號老泉,與其子蘇軾、蘇轍並以文學著稱於世,世稱“三蘇”。擅長於散文,尤其擅長政論,議論明暢,筆勢雄健,著有《嘉祐集》二十卷,及《諡法》三卷,均與《宋史本傳》並傳於世。
蘇軾字子瞻,又字和仲,號東坡居士,自號道人,世稱蘇仙。詩題材廣闊,清新豪健,善用誇張比喻,獨具風格,與黃庭堅並稱“蘇黃”。詞開豪放一派,與辛棄疾同是豪放派代表,並稱“蘇辛”。 又工書畫。有《東坡七集》、《東坡易傳》、《東坡樂府》等。
蘇轍字子由,一字同叔,自號潁濱遺老。著有《欒城集》等。
曹氏父子三人詩歌特點的不同之處
曹操詩慷慨悲壯,剛健雄放。
他筆下的題材常與軍事活動相聯係,這與他的經曆有密切關係。
曹丕詩多寫遊子思婦,男女風情,風格婉約陰柔,悱惻纏綿,細膩委婉,情感淒涼哀怨。
曹植前期的詩歌樂觀開朗,昂揚豪邁,清剛健美。
後期詩歌由於他的生活背景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其詩歌風格也變得隱曲深沉,情緒低落。
“三曹”同為建安時期的詩人,具有共同的建安風骨特點,但由於三人的社會地位、經曆不同,其風格表現為同中有異,異中有同。
正因如此,“三曹”的文學形象才更加鮮明,更具魅力。
...
表示父子三人的成語
《世說》男人之才子陳元方 陳元方,名紀,字元方,東漢穎川許昌(今河南許昌東)人。
在《世說新語》裏,直接介紹陳元方言行的至少有八條,分布在《德行》《言語》《政事》《方正》《規箴》《夙慧》六門。
這八條記錄,除了《德行》之10的內容(華歆遇子弟甚整,雖閑室之內,嚴若朝典。
陳元方兄弟恣柔愛之道,而二門之裏,兩不失雍熙之軌焉)為空泛評價的話以外,其餘的七條,都是七個精彩的瞬間,記載了陳元方和他的家人們的生活。
要說陳元方,得先說他的父親陳太丘。
“太丘”本是河南一個地名,陳元方的父親陳實(音為“實”,字為寶蓋頭下麵一個“是”)曾經是那裏的行政長官,所以後人稱他為“陳太丘”。
這人為官清廉,家裏簡陋到連拉車的仆役都沒有。
應宰府招見的時候,叫大兒子陳元方親自拉車,車上坐著老爺子抱著小孫子長文,二兒子季方則隨後挑著行李。
到了宰府,主人設宴招待他們,當時的八大名士號稱“八龍”,一個給他們開門打簾,一個行酒,其他的六龍輪番布菜。
可見陳家父子所得到的禮遇是非常非常高的(見《德行》之6、陳太丘詣荀朗陵,貧儉無仆役,乃使元方將車,季方持杖後從,長文尚小,載著車中。
既至,荀使叔慈應門,慈明行酒,餘六龍下食,文若亦小,坐著膝前。
於時太史奏:「真人東行。
」)這一道獨特的風景成為當地的奇聞,人們甚至給這父子三個畫像後廣為傳誦,說他們出行是“真人東行”,尊稱他們父子三人為“三君”。
陳老爺子一生最得意的事情,應該是生了陳元方和陳季方這麼兩個才學見識都非常高明的兒子,並且這兩個兒子又給他生了很出色的孫子,陳家可謂滿門俊才。
某天,元方的兒子長文和季方的兒子孝先爭吵,各自誇耀自己的父親的功業德品高,吵了好久爭不出勝負,這兩個娃娃跑到爺爺陳太丘那裏,要老爺子下結論。
沒想到老爺子不緊不慢地說:“論學識品行,元方和季方各有所長,互為兄長,難以分出高下優劣啊!”(見《德行》之8、陳元方子長文,有英才,與季方子孝先,各論其父功德,爭之不能決。
谘於太丘,太丘曰:「元方難為兄,季方難為弟。
」)不知道小兄弟兩個聽到爺爺的決斷會不會滿意,但是爺爺的發自內心的得意和讚賞,以及後來長文孝文的才學出眾,卻不由得後世為父母的人生出些嫉妒來———生子孫若此,夫複何求!這個故事流傳很廣泛,並成了個成語叫“難兄難弟”。
“難”字讀陰平(即口語所說的普通話“一聲”),本來是“各有長處,難以分出高下”的意思,到了今天,卻將“難”解釋成了“苦難”的“難”,“難”的讀音也成了去聲(即口語所說的普通話“四聲”),成了“一起患難的人,共處同一個困難境地的人”的意思。
如今偶爾在一些生僻的文章裏,也還是將“難”字讀陰平,意思是“譏諷同樣的壞”,取其原意的反意。
不過後來無論哪種解釋,都已經不是原來的麵目了。
陳元方自幼就非常出色,《世說新語》裏記載了他小時候的幾個故事: 故事一:陳元方七歲的時候,某天父親陳太丘跟一位朋友約定一同出門,約好正午時碰頭。
正午已過,不見那朋友來,太丘不再等候就自己走了。
後來那人來了,陳元方當時正在門外玩,那人便問元方:“你父親在家嗎?”元方答道:“等您好久都不來,他已經走了。
”那人便發起脾氣來,罵道:“真不是個好東西!跟別人約好一塊兒走,卻把別人丟下,自個兒走了!”元方說:“您跟我爸爸約好正午一同出發,您正午不到,就是不講信用;對人家兒子罵他的父親,就是失禮。
”那人頓時感到尷尬加慚愧,便從車裏下來,想跟元方握手,卻不想元方連頭也不回地走進了自家的大門。
(見《方正》之、陳太丘與友期行,期日中。
過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後乃至。
元方時年七歲,門外戲。
客問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
」友人便怒曰:「非人哉!與人期行,相委而去。
」元方曰:「君與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則是無信;對子罵父,則是無禮。
」友人慚,下車引之。
元方入門不顧。
)作者借陳紀的責客語,從反麵來說明“信”和“禮”的重要性。
陳元方小小年紀,說話行事鎮靜沉著,麵對咄咄逼人的成年人針鋒相對,指出對方不但“無信”,而且“無禮”,義正而辭嚴,逼得對方無言可答,並以拂袖進門表明自己的態度,七歲的時候就有如此見識作為,真是叫人歎服。
故事二:陳太丘家簡貧無仆役,有客人來了,陳老爺子和他們作徹夜暢談,命大兒子元方二兒子季方去給客人煮飯。
小兄弟兩個把米放到鍋裏,就去聽大人們談講,聽到入神,竟忘記了繼續撈米蒸飯,將本來要作的幹米飯煮成了稀粥。
陳老爺子來問,就老老實實地回答,隻顧著聽大人們談講了。
陳老爺子於是問他們:“那你們說說,都聽到什麼了?”兩兄弟很快講所得到的感受全部複述了一回,要點中心全都記得清清楚楚,陳老爺子聽了非常滿意,就說:“稀粥就稀粥吧,何必非得是蒸飯呢。
”(《夙慧》之1、賓客詣陳太丘宿,太丘使元方、季方炊。
客與太丘論議,二人進火,俱委而竊聽。
炊忘著簞,飯落釜中。
太丘問:「炊何不餾?」元方、季方長跪曰:「大人與客語,乃俱竊聽,炊忘著簞,飯今成糜...
古代文人三蘇指什麼父子三人
古代文人三蘇指蘇洵、蘇軾、蘇轍父子三人。
三蘇指北宋散文家蘇洵(號老泉,字明允)和他的兒子蘇軾(字子瞻,號東坡居士,世人稱為蘇東坡)、蘇轍( 字子由,自號潁濱遺老。
1039~1112) 。
三蘇”為唐宋八大家中的三位【唐宋八大家是唐宋時期八大散文代表作家的合稱,即唐代的韓愈、柳宗元和宋代的歐陽修、蘇洵、蘇軾、蘇轍(蘇洵是蘇軾、蘇轍的父親,蘇軾是蘇轍的哥哥)、王安石、曾鞏。
(分為唐二家和宋六家)】。
宋仁宗嘉定初年,蘇洵和蘇軾、蘇轍父子三人都到了東京(今河南開封市)。
由於歐陽修的賞識和推譽,他們的文章很快著名於世。
士大夫爭相傳誦,一時學者競相仿效。
“三蘇”並稱始見於宋王辟之《澠水燕談錄》。
[1] 該書卷四“才識條”說:“蘇氏文章擅天下,目其文曰‘三蘇’,蓋洵為老蘇,軾為大蘇,轍為小蘇也。
”蘇洵的文章說古論今,縱橫評說,長於分析,很有氣勢,代表作《六國論》。
蘇軾是宋代偉大的文學家,又擅長繪畫和書法。
他在詩、詞、散文等方麵都有傑出的成就。
現存2300多首詩,340餘首詞和散文。
他的詩意境新、筆力壯、變化多。
佳作有《題西林壁》、《飲湖上初晴後雨》等。
他是宋代詞壇豪放派的創始人,詞作視野開闊,想象豐富,筆力奔放,雄健豪邁。
他的散文代表了北宋文學鼎盛時期的成就。
蘇轍是個善於駕馭多種文章的散文家,其文“汪洋澹泊。
深醇溫粹,似其為人。
”他的詩又受蘇軾影響,風格也相近,現存詩1189首。
...表白了什麼?表達了什麼思想感情?課後思考練習的地3題還有哪些...
課文—白楊 車窗外是茫茫的大戈壁,沒有山,沒有水,也沒有人煙.天和地的界限並不那麼清晰,都是渾黃一體. 從哪兒看得出列車在前進呢? 那就是沿著鐵路線的一行白楊樹.每隔幾秒鍾,窗外就飛快地閃過一個高大挺秀的身影. 一位旅客正望著這些戈壁灘上的衛士出神. “爸爸,”大孩子搖著他的腿,“你看那樹多高!”爸爸並沒有從沉思中回過頭來,倒是旁邊的妹妹插嘴了: “不,那不是樹,那是大傘.” “哪有這麼大的傘!” “你看它多直!”妹妹分辯著. “它是樹,不是傘!”哥哥肯定地說. 小小的爭論打斷了爸爸的思路,他微笑著,慢慢地撫摸孩子們的頭,說: “這不是傘,是白楊樹.” 哥哥還不滿足:“為什麼它這麼直,長得這麼大?” 爸爸的微笑消失了,臉色變得嚴肅起來.他想了一會兒,對兒子和小女兒說:“白楊樹從來就這麼直.哪兒需要它,它就在哪兒很快地生根發芽,長出粗壯的枝幹.不管遇到幹旱還是洪水,它總是那麼直,那麼堅強,不軟弱,也不動搖.” 爸爸隻是向孩子們介紹白楊樹嗎?不是的,他也在表白著自己的心.而這,孩子們現在還不能理解. 他們隻知道爸爸在新疆工作,媽媽也在新疆工作.他們隻知道爸爸這回到奶奶家來,接他們到新疆去念小學,將來再念中學.他們隻知道新疆是個很遠很遠的地方,要坐幾天火車,還要坐幾天汽車. 現在呢,孩子們多了一點知識.在通向新疆的路上,有許許多多白楊樹.這兒需要它們,它們就在這兒生根了. 爸爸摟著孩子,望著窗外閃過去的白楊樹,又陷入沉思.突然,他的嘴角又浮起了一絲微笑,那是因為他看見火車前進方向的右麵,在一棵高大的白楊樹身邊.幾棵小樹正迎著風沙成長起來. 解說:作家文筆清新流暢,人物描寫生動.文章由樹及人,從孩子關於白楊的爭論開始,引出爸爸對白楊特點的介紹,托物言誌,借物喻人;然後寫爸爸借白楊表明了自己紮根邊疆的誌向,並希望孩子也能夠成為邊疆建設者的心願.在作者的描寫和敘述中,沒有直接歌頌這些無私奉獻的建設者,而是將戈壁上高大挺秀的白楊與紮根邊疆的建設者形象逐步交融在一起.車窗外的白楊——與茫茫戈壁站得高大挺秀;父親眼中的白楊——不擇環境,不懼災害,茁壯成長;父親心中的白楊——就是紮根邊疆、無私奉獻的邊疆建設者的化身. 作者的人物描寫非常傳神,對父子三人進行了語言描寫和神態刻畫,孩子天真爛漫,父親嚴肅而又不失親切.在心理描寫上則非常含蓄,沒有過多直接的敘述,而是以神傳情,意境深遠,通過神態的變化來體現感情的波瀾. 選編這篇課文,一是讓學生繼續學習把握課文主要內容的方法,聯係上下文,理解含義深刻的句子;二是體會課文是怎樣借物喻人,讚頌邊疆建設者的;三是進一步加深對西部的了解. 本課的教學重點是通過白楊樹的外在特點感悟其內在品質;難點是體會寫法,感悟樹的某些特點與人的某些品質之間的相通、相似之處.
三蘇是指,什麼父子三人
蘇軾父子三人史稱三蘇···········蘇洵簡介:父親蘇序,母親史氏,有兩位兄長蘇澹、蘇渙。
蘇洵少時不好讀,19歲時娶妻程氏,27歲時立下決心發奮讀書,經過十多年的苦讀,學業大進;仁宗嘉祐元年(1056),他帶領蘇軾、蘇轍到汴京,謁翰林學士歐陽修。
歐陽修很讚賞他的《權書》、《衡論》、《幾策》等文章,認為可與賈誼、劉向相媲美,於是向朝廷推薦。
一時公卿士大夫爭相傳誦,文名因而大盛。
嘉祐二年(1057年),二子同榜應試及第,轟動京師。
嘉祐三年(1058年),仁宗召他到舍人院參加考試,他推托有病,不肯應詔。
嘉祐五年(1060年),經韓琦推薦任秘書省校書郎,後為霸州文安縣主簿,又授命與陳州項城(今屬河南)縣令姚辟同修禮書《太常因革禮》一百卷。
書成不久,即去世,追贈光祿寺丞。
···········蘇軾簡介:蘇軾(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又字和仲,號“東坡居士”,世人稱其為“蘇東坡”。
漢族,眉州(今四川眉山,北宋時為眉山城)人,祖籍欒城。
北宋著名文學家、書畫家、詞人、詩人,美食家,唐宋八大家之一,豪放派詞人代表。
···········蘇轍簡介:蘇轍(1039-1112) 字子由,漢族,眉州眉山(今屬四川)人。
嘉佑二年(1057)與其兄蘇軾同登進士科。
神宗朝,為製置三司條例司屬官。
因反對王安石變法,出為河南推官。
哲宗時,召為秘書省校書郎。
元佑元年為右司諫,曆官禦史中丞、尚書右丞、門下侍郎因事忤哲宗及元豐諸臣,出知汝州、再謫雷州安置,移循州。
徽宗立,徙永州、嶽州複太中大夫,又降居許州,致仕。
自號潁濱遺老。
卒,諡文定。
唐宋八大家之一,與父洵、兄軾齊名,合稱三蘇。
一門父子三詞客,千古文章四大家。
()哪個人
此聯乃清人所作,上聯言蘇門父子三人均為填詞名家,下聯四大家是韓、柳、歐、蘇四家,其中蘇家包括蘇洵、蘇軾、蘇轍,仍然是對蘇門的盛讚;千古文章讓四家,四家文章蘇門占其一,四家非四人。
另外在北宋文壇上,歐陽修堪稱領袖,蘇門為主力,是以四家裏是沒有王安石的,到唐宋八大家裏才加上了曾鞏和王安石。
此對聯是四川眉山三蘇祠的楹聯,上下聯都是頌揚三蘇的,一門父子三詞客是:蘇洵、蘇軾、蘇轍 千古文章四大家是:韓愈 柳宗元 歐陽修 蘇軾 蘇軾與其父蘇洵、弟蘇轍,世人合稱“三蘇”。
宋王辟之《澠水燕談錄》雲:“蘇氏文章擅天下,目其文曰三蘇。
”洵為老蘇,軾為大蘇,轍為小蘇。
清人張鵬翮撰其三蘇祠聯曰:“一門父子三詞客,千古文章四大家。
”把韓愈、柳宗元、歐陽修、蘇軾稱為“四大家
三國時父子三人都是詩人指的
《三字經》:“蘇老泉,二十七.始發奮,讀書籍.” 說的是蘇洵發奮的故事: 蘇洵(1009~1066),字明允,自號老泉,北宋眉山人,北宋著名散文家.在妻子程氏的勸告下,27歲才開始發奮讀書,經過十多年的閉門苦讀,學業大進.嘉祐元年,攜子蘇軾、蘇轍到汴京,以22篇文章謁見歐陽修,受其賞識,由此名聲大振.後人因其二子蘇軾、蘇轍均以文學聞名,故稱他為“老蘇”,將他們父子三人合稱為“三蘇”,均列入唐宋八大家.蘇洵為文見解精辟,語言鋒利,縱橫扌卑闔,很有戰國縱橫家的風度.著有《嘉祐集》十五卷.
轉載請注明出處句子大全網 » 「一門三父子,都是大文豪」句中三父子指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