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
寂寞時你又一次
闖入我的心靈
我在心裏呼喚你的名字
腦際不斷閃過你的身影
因為你代表著我的青年時代
那時會愛你愛得那樣深情
之後,命運給了你那麼多不公正
可回首往事你卻談笑風聲
寂寞時你又一次
闖入我的心靈
終於你走了過來步履輕盈
老了些相貌穿著還那樣普通
象一枝花期早已開過的玫瑰
甚至仿佛連綠葉也已凋零
麵對未來人生嚴峻的提問
你的回答始終是那樣真誠
寂寞時你又一次
闖入我的心靈
三字經中對我們生活成長有益的句子
1、子不學 非所宜 幼不學 老何為 解釋:小孩子不肯好好學習,是很不應該的。
一個人倘若小時候不好好學習,到老的時候既不懂做人的道理,又無知識,能有什麼用呢? 2、玉不琢 不成器 人不學 不知義 解釋:一個人的成才之路如同雕刻玉器一樣,玉在沒有打磨雕琢以前和石頭沒有區別,人也是一樣,隻有經過刻苦磨練才能成為一個有用的人。
三字經中關於學習的句子有什麼
1. 人之初,性本善。
性相近,習相遠。
2. 苟不教,性乃遷。
教之道,貴以專。
3. 昔孟母,擇鄰處。
子不學,斷機杼。
4. 竇燕山,有義方。
教五子,名俱揚。
5. 養不教,父之過。
教不嚴,師之惰。
6. 子不學,非所宜。
幼不學,老何為。
7. 玉不琢,不成器。
人不學,不知義。
8. 為人子,方少時。
親師友,習禮儀。
9. 香九齡,能溫席。
孝於親,所當執。
10. 融四歲,能讓梨。
弟於長,宜先知。
11. 首孝悌,次見聞。
知某數,識某文。
12. 三綱者,君臣義。
父子親,夫婦順。
13. 論語者,二十篇。
群弟子,記善言。
14. 孟子者,七篇止。
講道德,說仁義。
15. 孝經通,四書熟。
如六經,始可讀。
16. 詩書易,禮春秋。
號六經,當講求。
三字經中最喜歡的句子及理由
《三字經》釋義 人之初,性本善。
性相近,習相遠。
【譯文】人生下來的時候都是善良的,隻是由於成長過程中,後天的學習環境不一樣,性情也就有了好與壞的差別。
苟不教,性乃遷。
教之道,貴以專。
【譯文】如果從小不好好教育,善良的本性就會變壞。
為了使人不變壞,最重要的方法就是要專心一致地去教育孩子。
昔孟母,擇鄰處。
子不學,斷機杼。
【譯文】戰國時,孟子的母親曾三次搬家,是為了使孟子有個好的學習環境。
一次孟子逃學,孟母就割斷織機的布來教子。
竇燕山,有義方。
教五子,名俱揚。
【譯文】五代時,燕山人竇禹鈞教育兒子很有方法,他教育的五個兒子都很有成就,同時科舉成名。
養不教,父之過。
教不嚴,師之惰。
【譯文】僅僅是供養兒女吃穿,而不好好教育,是父親的過錯。
隻是教育,但不嚴格要求就是做老師的過錯。
子不學,非所宜。
幼不學,老何為。
【譯文】小孩子不肯好好學習,是很不應該的。
一個人倘若小時候不好好學習,到老的時候既不懂做人的道理,又無知識,能有什麼用呢? 玉不琢,不成器。
人不學,不知義。
【譯文】玉不打磨雕刻,不會成為精美的器物;人若是不學習,就不懂得禮儀,不能成才。
為人子,方少時。
親師友,習禮儀。
【譯文】做兒女的,從小時候就要親近老師和朋友,以便從他們那裏學習到許多為人處事的禮節和知識。
香九齡,能溫席。
孝於親,所當執。
【譯文】東漢人黃香,九歲時就知道孝敬父親,替父親暖被窩。
這是每個孝順父母的人都應該實行和效仿的。
融四歲,能讓梨。
弟於長,宜先知。
【譯文】漢代人孔融四歲時,就知道把大的梨讓給哥哥吃,這種尊敬和友愛兄長的道理,是每個人從小就應該知道的。
首孝悌,次見聞。
知某數,識某文。
【譯文】一個人首先要學的是孝敬父母和兄弟友愛的道理,接下來是學習看到和聽到的知識。
並且要知道基本的算術和高深的數學,以及認識文字,閱讀文學。
一而十,十而百。
百而千,千而萬。
【譯文】我國采用十進位算術方法:一到十是基本的數字,然後十個十是一百,十個一百是一千,十個一千是一萬……一直變化下去。
三才者,天地人。
三光者,日月星。
【譯文】還應該知道一些日常生活常識,如什麼叫“三才”?三才指的是天、地、人三個方麵。
什麼叫“三光呢?三光就是太陽、月亮、星星。
三綱者,君臣義。
父子親,夫婦順。
【譯文】什麼是“三綱”呢?三綱是人與人之間關係應該遵守的三個行為準則,就是君王與臣子的言行要合乎義理、相互之間遵守道義,父母子女之間相親相愛,夫妻之間和順相處。
曰春夏,曰秋冬。
此四時,運不窮。
【譯文】再讓我們看一看四周環境,春、夏、秋、冬叫做四季。
這四時季節不斷變化,春去夏來,秋去冬來,如此循環往複,永不停止。
曰南北,曰西東。
此四方,應乎中。
【譯文】說到東、南、西、北,這叫作“四方”,是指各個方向的位置。
這四個方位,必須有個中央位置對應,才能把各個方位定出來。
曰水火,木金土。
此五行,本乎數。
【譯文】至於說到“五行”,那就是金、木、水、火、土。
這是中國古代用來指宇宙各種事物的抽象概念,是根據一、二、三、四、五這五個數字和組合變化而產生的。
曰仁義,禮智信。
此五常,不容紊。
【譯文】如果所有的人都能以仁、義、禮、智、信這五種不變的法則做為處事做人的標準,社會就會永保祥和,所以每個人都應遵守,不可怠慢疏忽。
稻梁菽,麥黍稷。
此六穀,人所食。
【譯文】人類生活中的主食有的來自植物,像稻子、小麥、豆類、玉米和高梁,這些是我們日常生活的重要食品。
馬牛羊,雞犬豕。
此六畜,人所飼。
【譯文】在動物中有馬、牛、羊、雞、狗和豬,這叫六畜。
這些動物和六穀一樣本來都是野生的。
後來被人們漸漸馴化後,才成為人類日常生活的必需品。
曰喜怒,曰哀懼。
愛惡欲,七情俱。
【譯文】高興叫作喜,生氣叫作怒,悲傷叫作哀,害怕叫作懼,心裏喜歡叫愛,討厭叫惡,欲望叫作欲,合起來叫七情。
這是人生下來就有的七種感情。
青赤黃,及黑白。
此五色,目所識。
【譯文】青色、黃色、赤色、黑色和白色,這是我國古代傳統的五種顏色,是人們的肉眼能夠識別的。
酸苦甘,及辛鹹。
此五味,口所含。
【譯文】在我們平時所吃的食物中,全能用嘴巴分辯出來的,有酸、甜、苦、辣和鹹,這五種味道。
膻焦香,及腥朽。
此五臭,鼻所嗅。
【譯文】我們的鼻子可以聞出東西的氣味,氣味主要有五種,即羊膻味、燒焦味、香味、魚腥味和腐朽味。
匏土革,木石金。
絲與竹,乃八音。
【譯文】我國古代人把製造樂器的材料,分為八種,即匏瓜、粘土、皮革、木塊、石頭、金屬、絲線與竹子,稱為“八音”。
曰平上,曰去入。
此四聲,宜調協。
【譯文】我們的祖先把說話聲音的聲調分為平、上、去、入四種。
四聲的運用必須和諧,聽起來才能使人舒暢。
高曾祖,父而身。
身而子,子而孫。
【譯文】由高祖父生曾祖父,曾祖父生祖父,祖父生父親,父親生我本身,我生兒子,兒子再生孫子。
自子孫,至玄曾。
乃九族,人之倫。
【譯文】由自己的兒子、孫子再接下去,...
不要太輕信於人的名句
《三字經》:“蘇老泉,二十七.始發奮,讀書籍.” 說的是蘇洵發奮的故事: 蘇洵(1009~1066),字明允,自號老泉,北宋眉山人,北宋著名散文家.在妻子程氏的勸告下,27歲才開始發奮讀書,經過十多年的閉門苦讀,學業大進.嘉祐元年,攜子蘇軾、蘇轍到汴京,以22篇文章謁見歐陽修,受其賞識,由此名聲大振.後人因其二子蘇軾、蘇轍均以文學聞名,故稱他為“老蘇”,將他們父子三人合稱為“三蘇”,均列入唐宋八大家.蘇洵為文見解精辟,語言鋒利,縱橫扌卑闔,很有戰國縱橫家的風度.著有《嘉祐集》十五卷.
轉載請注明出處句子大全網 » 對於總是輕信別人的人用三字經裏兩句詩句是哪兩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