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句出自《玉樓春·別後不知君遠近》: 作者:歐陽修 (宋) 別後不知君遠近。觸目淒涼多少悶。漸行漸遠漸無書,水闊魚沈何處問。 夜深風竹敲秋韻。萬葉千聲皆是恨。故欹單枕夢中尋,夢又不成燈又燼。 “漸行漸遠漸無書”,“ 漸 ”字的三次疊用,將思君的婦人的想象意念從近處逐漸推向遠處,仿佛去追尋那杳無書信的愛人的足跡,可是,水闊魚沉,無處尋蹤。她隻有沉浸在“ 水闊魚沉何處問”的無窮哀怨之中。“水闊”是“遙遠”的象征,“魚沉”是“無書”的象征。“何處問”三字,將思婦欲求無路、欲訴無門的那種不可名狀的愁苦,抒寫得痛切心肺。
山高水闊知何處上一句是什麼這句話是什麼意思
此句出自《玉樓春·別後不知君遠近》: 作者:歐陽修 (宋) 別後不知君遠近。
觸目淒涼多少悶。
漸行漸遠漸無書,水闊魚沈何處問。
夜深風竹敲秋韻。
萬葉千聲皆是恨。
故欹單枕夢中尋,夢又不成燈又燼。
“漸行漸遠漸無書”,“ 漸 ”字的三次疊用,將思君的婦人的想象意念從近處逐漸推向遠處,仿佛去追尋那杳無書信的愛人的足跡,可是,水闊魚沉,無處尋蹤。
她隻有沉浸在“ 水闊魚沉何處問”的無窮哀怨之中。
“水闊”是“遙遠”的象征,“魚沉”是“無書”的象征。
“何處問”三字,將思婦欲求無路、欲訴無門的那種不可名狀的愁苦,抒寫得痛切心肺。
描寫山高水清的句子
描寫祖國山河的句子 青山看不厭,流水趣何長——唐.錢起《陪考功王員外城東池亭宴》 江作青羅帶,山如碧玉簪——唐.韓愈《送桂州嚴大夫同用南字》 青山遮不住,畢竟東流去——宋.辛棄疾《菩薩蠻。
書江西造口壁》 會當淩絕頂,一覽眾山小——唐.杜甫《望嶽》 江流天地外,山色有無中——唐.王維《漢江臨泛》 雲來山更佳,雲去山如畫,山因雲晦明,雲共山高下——元.張養浩《雙調雁兒落兼得勝令》 兩岸青山相對出,孤帆一片日邊來——唐.李白《望天門山》 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
——宋.蘇軾《題西林壁》 山重水複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宋.陸遊《遊山西村》 一水護田將綠繞,兩山排闥送青來——宋.王安石《書湖陰先生壁》 餘霞散成綺,澄江靜如練——(南朝)齊.謝眺《晚登三山還望京邑》 氣蒸雲夢澤,波撼嶽陽城——唐.孟浩然《望洞庭湖贈張丞相》 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複回——唐.李白《將進酒》 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唐.李白《望廬山瀑布》 孤帆遠影碧空盡,惟見長江天際流——唐.李白《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 水光瀲灩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宋.蘇軾《飲湖上初晴後雨》
有關山和水的詩句
《望天門山》 李白 天門中斷楚江開, 碧水東流至此回。
兩岸青山相對出, 孤帆一片日邊來。
《行香子·過七裏灘 》蘇軾 一葉舟輕,雙槳鴻驚。
水天清、影湛波平。
魚翻藻鑒,鷺點煙汀。
過沙溪急,霜溪冷,月溪明。
重重似畫,曲曲如屏。
算當年、虛老嚴陵。
君臣一夢,今古空名。
但遠山長,雲山亂,曉山青。
《山水粉圖》 陳子昂 山圖之白雲兮。
若巫山之高丘。
紛群翠之鴻溶。
又似蓬瀛海水之周流。
信夫人之好道。
愛雲山以幽求。
《望廬山瀑布其一》年代:唐 作者: 李白西登香爐峰,南見瀑布水。
掛流三百丈,噴壑數十裏。
欻如飛電來,隱若白虹起。
初驚河漢落,半灑雲天裏。
仰觀勢轉雄,壯哉造化功。
海風吹不斷,江月照還空。
空中亂潈射,左右洗青壁。
飛珠散輕霞,流沫沸穹石。
而我樂名山,對之心益閑。
無論漱瓊液,還得洗塵顏。
且諧宿所好,永願辭人間。
《寄揚州韓綽判官》年代:唐 作者: 杜牧青山隱隱水迢迢,秋盡江南草未凋。
二十四橋明月夜,玉人何處教吹簫。
《山居秋暝》——王維空山新雨後,天氣晚來秋。
明月鬆間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歸浣女,蓮動下漁舟。
隨意春芳歇,王孫自可留。
《書湖陰先生壁》王安石 茅簷長掃淨無苔,花木成畦手自栽。
一水護田將綠繞,兩山排闥送青來。
《難言》年代:唐 作者: 韋應物掬土移山望山盡,投石填海望海滿。
持索捕風幾時得,將刀斫水幾時斷。
未若不相知,中心萬仞何由款。
《廬山瀑布》年代:唐 作者: 徐凝虛空落泉千仞直,雷奔入江不暫息。
今古長如白練飛,一條界破青山色。
《畫》遠看山有色,近聽水無聲。
春去花還在,人來鳥不驚。
《登金陵鳳凰台》年代:唐 作者:李白鳳凰台上鳳凰遊,鳳去台空江自流。
吳宮花草埋幽徑,晉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鷺洲。
總為浮雲能蔽日,長安不見使人愁。
《浣溪沙》年代:現代 作者: 沈祖棻碧水朱橋記昔遊,而令換盡舊沙鷗。
江南風景漸成秋。
故國青山頻入夢,江潭老柳自縈愁。
強因斜照一登樓。
山重水複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遊山西村》 年代:宋 作者: 陸遊 高山不難越,淺水何足厲。
——《和陶桃花源》年代:宋 作者:蘇軾靈山多秀色,空水共氤氳。
——《湖口望廬山瀑布泉》年代:唐 作者:張九齡 招太靈兮山之巔,山屹山兮水淪漣。
——《演興四首·招太靈》 年代:唐 作者: 元結 峨眉山月半輪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發清溪向三峽,思君不見下渝州。
——《峨眉山月歌》 年代:唐 作者: 李白惜山不厭山行遠。
山中禽鳥頻驚見。
小雨似憐春。
霏霏容易晴。
青裙田舍婦。
饁餉前村去。
溪水想平腰。
喚船依斷橋。
——《菩薩蠻》 年代:宋 作者: 黃機 剩水殘山供悵望,舊歡新怨費沉思。
——《浣溪沙》 年代:現代 作者: 沈祖棻 王孫此際,山重水遠,何處賦西征。
——《少年遊》 年代:宋 作者: 晏幾道鳳兮鳳兮非無凰,山重水闊不可量。
——《琴曲歌辭·司馬相如琴歌》 年代:唐 作者: 張祜 山重水遠,雲閑天淡,遊子斷腸中。
——《少年遊》 年代:宋 作者: 張先山重水遠景無盡,翠幕金屏開目前。
——《奉和子瞻內翰見贈長韻》 年代:宋 作者: 王詵迢迢遠在青山上,山高水闊難容足。
——《紫躑躅》 年代:唐 作者: 元稹 寥落千餘裏,山高水複清。
——《過申州作》 年代:唐 作者: 方幹鶴舞鹿眠春草遠,山高水闊夕陽遲。
——《夢仙》 年代:唐 作者: 韓偓山高水清亦奇觀,怪問胡不生人材。
——《右溪道中偶作》 年代:宋 作者: 陳文蔚君獨何為至於此,山非山兮水非水。
——《悲歌贈吳季子》 年代:清 作者: 吳偉業遊人去後楓林夜,月滿空山可奈何。
見說仙人此避秦,愛隨流水一溪雲。
——《遊武夷,作棹歌呈晦翁十首》 年代:宋 作者: 辛棄疾芳原綠野恣行時,春入遙山碧四圍。
興逐亂紅穿柳巷,困臨流水坐苔磯。
——《郊行即事》 年代:宋 作者: 程顥玉匙金龠牢鎖扃,但見山高水冷冷。
——《舟中望羅浮山》 年代:宋 作者: 楊萬裏何物可諭此,山高水茫茫。
——《寄在伯三首後一首並示逸》 年代:宋 作者: 趙蕃 屈原放逐楚江濱,山高水疾誰與鄰。
——《偶得牡丹之白者賦之》 年代:宋 作者: 趙蕃隴頭流水,流離山下。
——《隴頭歌辭》 年代:南北朝 作者: 北朝民歌鏡湖流水漾清波,狂客歸舟逸興多。
山陰道士如相見,應寫黃庭換白鵝。
——《送賀賓客歸越》 年代:唐 作者: 李白 山明水淨夜來霜,數樹深紅出淺黃.——《秋詞》 年代:唐 作者: 劉禹錫 雲靜天高,山明水闊。
——《鵲橋仙》 年代:宋 作者: 王庭珪 山明水麗照斜日,一片天池千朵蓮。
——《白雀返棹李王二子送餘過虞山下作四絕句》 年代:明 作者: 王寵 又到黃昏別有天,落霞明水月銜山。
——《登冠山次瞻叔兄壁間舊韻》 年代:宋 作者: 魏了翁瀉霧傾煙撼撼雷,滿山風雨助喧豗。
爭知不是青天闕,撲下銀河一半來。
——《瀑布》年代:唐 作者:褚載山水若從奇處看,西湖終是小家容。
——《南遊吟草》 年代:現代 作者: 鬱達夫遙望洞庭山水翠,白銀盤裏一青螺。
——《望洞庭》 年代:唐 作者: 劉禹錫 日落山水靜,為君起鬆聲。
——《詠風》 年代:唐 作者: 王勃
欲寄彩箋兼尺素,山高水闊知何處這兩句詩是什麼意思
彩箋,這裏指題詩的詩箋;尺素,指書信。
兩句一縱一收,將主人公音書寄遠的強烈願望與音書無寄的可悲現實對照起來寫,更加突出了“滿目山河空念遠”的悲慨,詞也就這渺茫無著落的悵惘中結束。
“山長水闊”和“望盡天涯”相應,再一次展示了令人神往的境界,而“知何處”的慨歎則更增加搖曳不盡的情致。
晏殊詞《蝶戀花·檻菊愁煙蘭泣露》賞析 檻菊愁煙蘭泣露,羅幕輕寒,燕子雙飛去。
明月不諳離恨苦,斜光到曉穿朱戶。
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
欲寄彩箋兼尺素,山長水闊知何處!檻(jian四聲)菊愁煙蘭泣露,羅幕輕寒,燕子雙飛去。
明月不諳離恨苦,斜光到曉穿朱戶。
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
欲寄彩箋兼尺素,山長水闊知何處! [譯文] 欄杆依靠著綠樹,春風在輕輕飄拂柳絲。
是誰在撥弄彈奏著傷心的樂曲!一對燕子穿過珠簾雙雙飛去。
滿眼看去,滿天飄拂著飄落的柳絮。
紅杏正在開放,霎時,清明時又下起陣陣急雨。
濃睡醒來,隻聽見黃鶯亂啼,驚破了我的好夢,再也無法尋覓。
此為晏殊寫閨思的名篇。
詞之上片運用移情於景的手法,選取眼前的景物,注入主人公的感情,點出離恨;下片承離恨而來,通過高樓獨望把主人公望眼欲穿的神態生動地表現出來。
王國維在《人間詞話》中把此詞“昨夜西風”三句和歐陽修、辛棄疾的詞句一起比作治學的三種境界,足見本詞之負盛名。
全詞深婉中見含蓄,廣遠中有蘊涵。
起句寫秋曉庭圃中的景物。
菊花籠罩著一層輕煙薄霧,看上去似乎在脈脈含愁;蘭花上沾有露珠,看起來又象在默默飲泣。
蘭和菊本就含有某種象喻色彩(象喻品格的幽潔),這裏用“愁煙”、“泣露”將它們人格化,將主觀感情移於客觀景物,透露女主人公自己的哀愁。
“愁”、“泣”二字,刻畫痕跡較顯,與大晏詞珠圓玉潤的語言風格有所不同,但在借外物抒寫心情、渲染氣氛、塑造主人公形象方麵自有其作用。
次句“羅幕輕寒,燕子雙飛去。
”寫新秋清晨,羅幕之間蕩漾著一縷輕寒,燕子雙雙穿過簾幕飛走了。
這兩種現象之間本不一定存在聯係,但在充滿哀愁、對節候特別敏感的主人公眼中,那燕子似乎是因為不耐羅幕輕寒而飛去。
這裏,與其說是寫燕子的感覺,不如說是寫簾幕中人的感受,而且不隻是在生理上感到初秋的輕寒,而且在心理上也蕩漾著因孤孑淒淒而引起的寒意。
燕的雙飛,更反托出人的孤獨。
這兩句純寫客觀物象,表情非常微婉含蓄。
接下來兩句“明月不諳離恨苦,斜光到曉穿朱戶。
”從今晨回溯昨夜,明點“離恨”,情感也從隱微轉為強烈。
明月本是無知的自然物,它不了解離恨之苦,而隻顧光照朱戶,原很自然;既如此,似乎不應怨恨它,但卻偏要怨。
這種仿佛是無理的埋怨,卻有力地表現了女主人公在離恨的煎熬中對月徹夜無眠的情景和外界事物所引起的悵觸。
“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
”過片承上“到曉”,折回寫今晨登高望遠。
“獨上”應上“離恨”,反照“雙飛”,而“望盡天涯”正從一夜無眠生出,脈理細密。
“西風凋碧樹”,不僅是登樓即目所見,而且包含有昨夜通宵不寐臥聽西風落葉的回憶。
碧樹因一夜西風而盡凋,足見西風之勁厲肅殺,“凋”字正傳出這一自然界的顯著變化給予主人公的強烈感受。
景既蕭索,人又孤獨,在幾乎言盡的情況下,作者又出人意料地展現出一片無限廣遠寥廓的境界:“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
”這裏固然有憑高望遠的蒼茫之感,也有不見所思的空虛悵惘,但這所向空闊、毫無窒礙的境界卻又給主人公一種精神上的滿足,使其從狹小的簾幕庭院的憂傷愁悶轉向對廣遠境界的騁望,這是從“望盡”一詞中可以體味出來的。
這三句盡管包含望而不見的傷離意緒,但感情是悲壯的,沒有纖柔頹靡的氣息;語言也洗淨鉛華,純用白描。
這三句是本詞中流傳千古的佳句。
高樓騁望,不見所思,因而想到音書寄遠:“欲寄彩箋兼尺素,山長水闊知何處!”彩箋,這裏指題詩的詩箋;尺素,指書信。
兩句一縱一收,將主人公音書寄遠的強烈願望與音書無寄的可悲現實對照起來寫,更加突出了“滿目山河空念遠”的悲慨,詞也就在這渺茫無著落的悵惘中結束。
“山長水闊”和“望盡天涯”相應,再一次展示了令人神往的境界,而“知何處”的慨歎則更增加搖曳不盡的情致。
在婉約派詞人許多傷離懷遠之作中,這是一首頗負盛名的詞。
它不僅具有情致深婉的共同特點,而且具有一般婉約詞少見的寥闊高遠的特色。
它不離婉約詞,卻又在某些方麵超越了婉約詞
山高水闊是成語嗎?
此句出自《玉樓春·別後不知君遠近》: 作者:歐陽修 (宋) 別後不知君遠近。
觸目淒涼多少悶。
漸行漸遠漸無書,水闊魚沈何處問。
夜深風竹敲秋韻。
萬葉千聲皆是恨。
故欹單枕夢中尋,夢又不成燈又燼。
“漸行漸遠漸無書”,“ 漸 ”字的三次疊用,將思君的婦人的想象意念從近處逐漸推向遠處,仿佛去追尋那杳無書信的愛人的足跡,可是,水闊魚沉,無處尋蹤。
她隻有沉浸在“ 水闊魚沉何處問”的無窮哀怨之中。
“水闊”是“遙遠”的象征,“魚沉”是“無書”的象征。
“何處問”三字,將思婦欲求無路、欲訴無門的那種不可名狀的愁苦,抒寫得痛切心肺。
轉載請注明出處句子大全網 » 山高水闊知何處上一句是什麼這句話是什麼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