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庭,地白、樹、鴉,露。桂花 查看原帖>>
《十五夜望月》中前兩句景物描寫的作用
前者是直接抒情,後者是間接抒情 靜夜思 李 白 床 前 明 月 光, 疑 是 地 上 霜。
舉 頭 望 明 月, 低 頭 思 故 鄉。
[注釋] 1.靜夜思:在靜靜的夜晚所引起的思念。
2.疑:懷疑,以為。
3.舉頭:抬頭。
[簡析] 這首詩寫的是在寂靜的月夜思念家鄉的感受。
詩的前兩句“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是寫詩人在作客他鄉的特定環境中一刹那間所產生的錯覺。
一個獨處他鄉的人,白天奔波忙碌,倒還能衝淡離愁,然而一到夜深人靜的時候,心頭就難免泛起陣陣思念故鄉的波瀾。
何況是在月明之夜,更何況是月色如霜的秋夜。
“疑是地上霜”中的“疑”字,生動地表達了詩人睡夢初醒,迷離恍惚中將照射在床前的清冷月光誤作鋪在地麵的濃霜。
而“霜”字用得更妙,既形容了月光的皎潔,又表達了季節的寒冷,還烘托出詩人飄泊他鄉的孤寂淒涼之情。
詩的後兩句“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則是通過動作神態的刻畫,深化思鄉之情。
“望”字照應了前句的“疑”字,表明詩人已從迷朦轉為清醒,他翹首凝望著月亮,不禁想起,此刻他的故鄉也正處在這輪明月的照耀下。
於是自然引出了“低頭思故鄉”的結句。
“低頭”這一動作描畫出詩人完全處於沉思之中。
而“思”字又給讀者留下豐富的想象:那家鄉的父老兄弟、親朋好友,那家鄉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那逝去的年華與往事……無不在思念之中。
一個“思”字所包涵的內容實在太豐富了。
這首五言絕句從“疑”到“望”到“思”形象地揭示了詩人的內心活動,鮮明地勾勒出一幅月夜思鄉圖。
詩歌的語言清新樸素,明白如話;表達上隨口吟出,一氣嗬成。
但構思上卻是曲折深細的。
詩歌的內容容易理解,但詩意卻體味不盡。
明人胡應麟說:“太白諸絕句,信口而成,所謂無意於工而無不工者”(《詩藪·內編》)。
這首《靜夜思》可以說是李白詩歌的“自然”和“無意於工而無不工”的藝術特色的極好說明。
作者簡介:李白(701-762),字太白,唐代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
他寫了大量歌頌祖國河山、揭露社會黑暗和蔑視權貴的詩歌。
他的詩對後人有深遠的影響。
王建《十五夜望月》賞析 中庭地白樹棲鴉,冷露無聲濕桂花。
今夜月明人盡望,不知秋思落誰家。
賞析 這是一首中秋之夜望月思遠的七絕。
它首先予人的印象是情景如畫。
殷璠《河嶽英靈集》卷上讚王維詩“著壁成繪”,用蘇軾的話來說就是“詩中有畫”。
這一評語也可移之於評一切有意境的唐詩。
正因為如此,所以曆代畫家喜作唐人詩意畫。
明《唐詩畫譜》中就有以這首詩為題材的版畫。
它的背景為曲岸遠山,長空明月。
畫麵中心是一處臨水的勝遊之地,曲欄圍著竹木太湖石,一株高大的落葉梧桐樹上有幾隻棲鴉,樹旁生長著枝葉婆娑的秋桂。
樹下五人,兩人望月而語,談興正濃。
旁一戴襆頭揮扇的官員和一帶方巾倚童而立的老者正全神貫注地聆聽他們談天。
整個畫麵遠近主從。
層次井然,有動有靜,和諧統一,頗為傳神。
但這幅版畫僅是畫家別出心裁構想出的意境,和王建原作並不一一吻合,而且它對全詩點睛之筆——秋思未作充分表達,實是美中不足。
在這一點上,詩歌語言藝術顯示了它的不可代替性。
在民俗中,中秋節的形成曆史悠久。
據《周禮》記載,當時人已在中秋之夜擊鼓奏樂以迎寒。
到後代節日氣氛愈來愈濃,此夜常是家人或親友團聚在一起賞月。
所以一旦離別,總會使人逢節思親。
杜甫《八月十五夜月》曾抒發過他的秋思:“滿目飛明鏡,歸心折大刀。
轉蓬行地遠,攀桂仰天高……。
”王建也是望月興歎,但寫法完全不同,很有創造性。
甚至更耐人回味。
王詩原題“十五夜望月”下有的版本尚有“寄杜郎中”四宇,似是寄友人杜元穎的。
在詩題下又注雲:“時會琴客”,說明佳節良友相聚,並非獨吟。
“中庭地白樹棲鴉”明寫賞月環境,暗寫人物情態,精煉而含蓄。
它象馬致遠的(天淨沙)(《秋思》)首句一樣借助特有的景物一下子就將蕭瑟蒼涼之景推到讀者眼前,予人以難忘的印象。
這是一座樸素的住宅,夜深了,詩人偕客步出廳堂來到庭院。
低頭但見地上月華如水。
一片白色。
庭樹的影子枝葉扶疏,象是紙上的水墨畫。
步月者循聲望去,樹冠間影影綽綽有宿在枝頭的幾隻烏鴉。
全句無一字提到人,而又使人處處想到清宵的望月者。
第二句“冷露無聲濕桂花”緊承上句,借助感受進一步渲染中秋之夜。
在桂花諸品中,秋桂香最濃。
在皎潔的月亮上某些環形火山的陰影曾使富於幻想的人賦予它美好的形象,說它是月宮裏的桂樹。
有的傳說還說人間的桂樹是天上落下來的種子生成的。
宋之問“桂子月中落,天香雲外飄”(《靈隱寺》)令人產生無限遐想。
王建這句詩因桂香襲人而發。
古人以為霜露之類似雨雪都從天而降,因而詩人探桂時奇怪冰涼的露水把花枝沁得這麼濕卻沒聽到一點聲音。
如此落筆,既寫出了一個具體可感的中秋之夕,又表現了夜之深和靜,讀者仿佛身臨其境,覺得桂香與寒氣襲人而來了。
第三四句“今夜月明人盡望,不知秋思落誰家”,采取了忽然宕開的寫法,從作者的一群人的望月聯想到天下人的望月,又由賞月的活動升華到思人懷遠,意境闊大,含蓄不露。
張若虛《春江花月夜》曾寫到遊子思婦的...
十五夜望月名句賞析簡短50個字最後兩句?
“人盡望”是用聯想的手法,將前麵詩人一個人的深夜不眠、望月懷人的情景普羅到每一個人身上,擴大了詩歌的境界,使一己一時之情有了更為普遍的意義。
結句一問,仿佛在說:普天之下,不知還有多少人正飽受離恨之苦啊!暗含對時世與人生的感喟,情意深曲,感人肺腑。
《十五夜望月》前倆句詩中描繪了景物(
中庭地白樹棲鴉,冷露無聲濕桂花。
今夜月明人盡望,不知秋思落誰家?【賞析】:題中的“十五夜”,結合三、四兩句來看,應指中秋之夜。
詩題,《全唐詩》作《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
杜郎中,名不詳。
在唐代詠中秋的篇什中,這是較為著名的一首。
“中庭地白樹棲鴉”。
月光照射在庭院中,地上好像鋪了一層霜雪。
蕭森的樹蔭裏,鴉鵲的聒噪聲逐漸消停下來,它們終於適應了皎月的刺眼驚擾,先後進入了睡鄉。
詩人寫中庭月色,隻用“地白”二字,卻給人以積水空明、澄靜素潔之感,使人不由會聯想起李白的名句“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沉浸在清美的意境之中。
“樹棲鴉”,主要應該是聽出來的,而不是看到的。
因為即使在明月之夜,人們也不大可能看到鴉鵲的棲宿;而鴉鵲在月光樹蔭中從開始的驚惶喧鬧(周邦彥《蝶戀花》詞有句“月皎驚烏棲不定”,也就是寫這種意境)到最後的安定入睡,卻完全可能憑聽覺感受出來。
“樹棲鴉”這三個字,樸實、簡潔、凝煉,既寫了鴉鵲棲樹的情狀,又烘托了月夜的寂靜。
“冷露無聲濕桂花”。
由於夜深,秋露打濕庭中桂花。
如果進一步揣摩,更會聯想到這桂花可能是指月中的桂樹。
這是暗寫詩人望月,正是全篇點題之筆。
詩人在萬籟俱寂的深夜,仰望明月,凝想入神,絲絲寒意,輕輕襲來,不覺浮想聯翩,那廣寒宮中,清冷的露珠一定也沾濕了桂花樹吧?這樣,“冷露無聲濕桂花”的意境,就顯得更悠遠,更耐人尋思。
你看他選取“無聲”二字,那麼細致地表現出冷露的輕盈無跡,又渲染了桂花的浸潤之久。
而且豈隻是桂花,那樹下的白兔呢,那揮斧的吳剛呢,那“碧海青天夜夜心”的嫦娥呢?詩句帶給我們的是多麼豐富的美的聯想。
明月當空,難道隻有詩人獨自在那裏凝神注望嗎?普天之下,有誰不在低回賞月,神馳意遠呢?於是,水到渠成,吟出了“今夜月明人盡望,不知秋思落誰家”。
前兩句寫景,不帶一個“月”字;第三句才明點望月,而且推己及人,擴大了望月者的範圍。
但是,同是望月,那感秋之意,懷人之情,卻是人各不同的。
詩人悵然於家人離散,因而由月宮的淒清,引出了入骨的相思。
他的“秋思”必然是最濃摯的。
然而,在表現的時候,詩人卻並不采用正麵抒情的方式,直接傾訴自己的思念之切;而是用了一種委婉的疑問語氣:不知那茫茫的秋思會落在誰的一邊(“誰家”,就是“誰”,“家”是語尾助詞,無實義)。
明明是自己在懷人,偏偏說“秋思落誰家”,這就將詩人對月懷遠的情思,表現得蘊藉深沉。
似乎秋思唯詩人獨有,別人盡管也在望月,卻並無秋思可言。
這真是無理之極,然而愈顯出詩人情癡,手法確實高妙。
在煉字上,一個“落”字,新穎妥貼,不同凡響,它給人以動的形象的感覺,仿佛那秋思隨著銀月的清輝,一齊灑落人間似的。
《全唐詩》錄此詩,“落”字作“在”,就顯得平淡寡味,相形見絀了。
這首詩意境很美,詩人運用形象的語言,豐美的想象,渲染了中秋望月的特定的環境氣氛,把讀者帶進一個月明人遠、思深情長的意境,加上一個唱歎有神、悠然不盡的結尾,將別離思聚的情意,表現得非常委婉動人。
《十五夜望月》點題的詩句是?
點題之句為“今夜月明人盡望,不知秋思落誰家.”另附上賞析:王建《十五夜望月》 中庭地白樹棲鴉,冷露無聲濕桂花.今夜月明人盡望,不知秋思落誰家?題中的“十五夜”,結合三、四兩句來看,應指中秋之夜.詩題,《全唐詩》作《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杜郎中,名不詳.在唐代詠中秋的篇什中,這是較為著名的一首.“中庭地白樹棲鴉”.月光照射在庭院中,地上好象鋪了一層霜雪.蕭森的樹蔭裏,鴉鵲的聒噪聲逐漸消停下來,它們終於適應了皎月的刺眼驚擾,先後進入了睡鄉.詩人寫中庭月色,隻用“地白”二字,卻給人以積水空明、澄靜素潔之感,使人不由會聯想起李白的名句“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沉浸在清美的意境之中.“樹棲鴉”,主要應該十五夜望月是聽出來的,而不是看到的.因為即使在明月之夜,人們也不大可能看到鴉鵲的棲宿;而鴉鵲在月光樹蔭中從開始的驚惶喧鬧(周邦彥《蝶戀花》詞有句“月皎驚烏棲不定”,也就是寫這種意境)到最後的安定入睡,卻完全可能憑聽覺感受出來.“樹棲鴉”這三個字,樸實、簡潔、凝煉,既寫了鴉鵲棲樹的情狀,又烘托了月夜的寂靜.“冷露無聲濕桂花”.由於夜深,秋露打濕庭中桂花.如果進一步揣摩,更會聯想到這桂花可能是指月中的桂樹.這是暗寫詩人望月,正是全篇點題之筆.詩人在萬籟俱寂的深夜,仰望明月,凝想入神,絲絲寒意,輕輕襲來,不覺浮想聯翩,那廣寒宮中,清冷的露珠一定也沾濕了桂花樹吧?這樣,“冷露無聲濕桂花”的意境,就顯得更悠遠,更耐人尋思.你看他選取“無聲”二字,那麼細致地表現出冷露的輕盈無跡,又渲染了桂花的浸潤之久.而且豈隻是桂花,那樹下的白兔呢,那揮斧的吳剛呢,那“碧海青天夜夜心”的嫦娥呢?詩句帶給我們的是多麼豐富的美的聯想.明月當空,難道隻有詩人獨自在那裏凝神注望嗎?普天之下,有誰不在低回賞月,神馳意遠呢?於是,水到渠成,吟出了“今夜月明人盡望,不知秋思落誰家”.前兩句寫景,不帶一個“月”字;第三句才明點望月,而且推己及人,擴大了望月者的範圍.但是,同是望月,那感秋之意,懷人之情,卻是人各不同的.詩人悵然於家人離散,因而由月宮的淒清,引出了入骨的相思.他的“秋思”必然是最濃摯的.然而,在表現的時候,詩人卻並不采用正麵抒情的方式,直接傾訴自己的思念之切;而是用了一種委婉的疑問語氣:不知那茫茫的秋思會落在誰的一邊(“誰家”,就是“誰”,“家”是語尾助詞,無實義).明明是自己在懷人,偏偏說“秋思落誰家”,這就將詩人對月懷遠的情思,表現得蘊藉深沉.似乎秋思唯詩人獨有,別人盡管也在望月,卻並無秋思可言.這真是無理之極,然而愈顯出詩人情癡,手法確實高妙.在煉字上,一個“落”字,新穎妥貼,不同凡響,它給人以動的形象的感覺,仿佛那秋思隨著銀月的清輝,一齊灑落人間似的.《全唐詩》錄此詩,“落”字作“在”,就顯得平淡寡味,相形見絀了.這首詩意境很美,詩人運用形象的語言,豐美的想象,渲染了中秋望月的特定的環境氣氛,把讀者帶進一個月明人遠、思深情長的意境,加上一個唱歎有神、悠然不盡的結尾,將別離思聚的情意,表現得非常委婉動人.
轉載請注明出處句子大全網 » 《十五夜望月》詩句前兩句寫景,描繪了哪些景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