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公旦者,周武王弟也。①自文王在時,旦為子孝,②篤仁,異於髃子。
及武王即位,旦常輔翼武王,用事居多。武王九年,東伐至盟津,周公輔行。
十一年,伐紂,至牧野,③周公佐武王,作牧誓。破殷,入商宮。已殺紂,周公把大鉞,召公把小鉞,以夾武王,釁社,告紂之罪於天,及殷民。釋箕子之囚。封紂子武庚祿父,使管叔、蔡叔傅之,以續殷祀。篃封功臣同姓戚者。
封周公旦於少昊之虛曲阜,④是為魯公。周公不就封,留佐武王。
注①集解譙周曰:“以太王所居周地為其采邑,故謂周公。”索隱周,地名,在岐山之陽,本太王所居,後以為周公之菜邑,故曰周公。即今之扶風雍東北故周城是也。諡曰周文公,見國語。
注②索隱鄒誕本“孝”作“敬”也。
注③正義韂州即牧野之地,東北去朝歌七十三裏。
注④正義括地誌雲:“兗州曲阜縣外城即魯公伯禽所築也。”
武王克殷二年,天下未集,武王有疾,不豫,髃臣懼,太公、召公乃繆卜。①周公曰:“未可以戚我先王。”②周公於是乃自以為質,設三壇,周公北麵立,戴璧秉圭,③告於太王、王季、文王。④史策祝曰:⑤“惟爾元孫王發,勤勞阻疾。⑥若爾三王是有負子之責於天,以旦代王發之身。⑦旦巧能,多材多蓺,能事鬼神。⑧乃王發不如旦多材多蓺,不能事鬼神。乃命於帝庭,敷佑四方,⑨用能定汝子孫於下地,四方之民罔不敬畏。⑩無墜天之降葆命,我先王亦永有所依歸。⑾今我其即命於元龜,⑿爾之許我,我以其璧與圭歸,以俟爾命。⒀爾不許我,我乃屏璧與圭。”⒁周公已令史策告太王、王季、文王,欲代武王發,於是乃即三王而卜。卜人皆曰吉,發書視之,信吉。⒂周公喜,開鑰,乃見書遇吉。⒃周公入賀武王曰:
“王其無害。旦新受命三王,維長終是圖。⒄茲道能念予一人。”⒅周公藏其策金縢匱中,⒆誡守者勿敢言。明日,武王有瘳。
注①集解徐廣曰:“古書‘穆’字多作‘繆’。”
注②集解孔安國曰:“戚,近也。未可以死近先王也。”鄭玄曰:“二公欲就文王廟卜。戚,憂也。未可憂怖我先王也。”
注③集解孔安國曰:“璧以禮神,圭以為贄。”
注④集解孔安國曰:“告謂祝辭。”
注⑤集解孔安國曰:“史為策書祝*(祠)**[詞]*也。”鄭玄曰:“策,周公所作,謂簡書也。祝者讀此簡書,以告三王。”
注⑥集解徐廣曰:“阻,一作‘淹’。”
注⑦集解孔安國曰:“大子之責,謂疾不可救也。不可救於天,則當以旦代之。
死生有命,不可請代,聖人□臣子之心以垂世教。”索隱尚書“負”為“丕”,今此為“負”者,謂三王負於上天之責,故我當代之。鄭玄亦曰“丕”讀曰“負”。
注⑧集解孔安國曰:“言可以代武王之意。”
注⑨集解馬融曰:“武王受命於天帝之庭,布其道以佑助四方。”
注⑩集解孔安國曰:“言武王用受命帝庭之故,能定先人子孫於天下,四方之民無不敬畏也。”
注⑾集解孔安國曰:“言不救,則墜天寶命也;救之,則先王長有所依歸矣。”
鄭玄曰:“降,下也。寶猶神也。有所依歸,為宗廟之主也。”正義墜,直類反。
注⑿集解孔安國曰:“就受三王之命於元龜,卜知吉凶者也。”馬融曰:“元龜,大龜也。”
注⒀集解孔安國曰:“許謂疾瘳。待命,當以事神也。”馬融曰:“待汝命。
武王當愈,我當死也。”
注⒁集解孔安國曰:“不許,不愈也。屏,藏。言不得事神。”
注⒂集解孔安國曰:“占兆書也。”
注⒃集解王肅曰:“鑰,藏占兆書管也。”
注⒄集解孔安國曰:“我新受三王命,武王維長終是謀周之道。”
注⒅集解馬融曰:“一人,天子也。”鄭玄曰:“茲,此也。”
注⒆集解孔安國曰:“藏之於匱,緘之以金,不欲人開也。”
其後武王既崩,成王少,在強葆之中。①周公恐天下聞武王崩而畔,周公乃踐阼代成王攝行政當國。管叔及其髃弟流言於國曰:“周公將不利於成王。”②周公乃告太公望、召公奭曰:“我之所以弗辟③而攝行政者,恐天下畔周,無以告我先王太王、王季、文王。三王之憂勞天下久矣,於今而後成。武王蚤終,成王少,將以成周,我所以為之若此。”於是卒相成王,而使其子伯禽代就封於魯。周公戒伯禽曰:“我文王之子,武王之弟,成王之叔父,我於天下亦不賤矣。然我一沐三捉發,一飯三吐哺,起以待士,猶恐失天下之賢人。子之魯,慎無以國驕人。”
注①索隱強葆即“繈褓”,古字少,假借用之。正義強闊八寸,長八尺,用約小兒於背而負行。葆,小兒被也。
注②集解孔安國曰:“放言於國,以誣周公,以惑成王也。”
注③正義音避。
管、蔡、武庚等果率淮夷而反。周公乃奉成王命,興師東伐,作大誥。遂誅管叔,殺武庚,放蔡叔。收殷餘民,以封康叔於韂,封微子於宋,以奉殷祀。寧淮夷東土,二年而畢定。諸侯鹹服宗周。
天降祉福,唐叔得禾,異母同穎,①獻之成王,成王命唐叔以饋周公於東土,作饋禾。
周公既受命禾,嘉天子命,②作嘉禾。東土以集,周公歸報成王,乃為詩貽王,命之曰鴟鴞。③王亦未敢訓周公。④
注①集解徐廣曰:“一作‘穗’。穎即穗也。”索隱尚書曰“異畝”,此“母”義並通。鄒誕本同。
注②集解徐廣曰:“嘉,一作‘魯’,今書序作‘旅’也。”索隱徐廣雲一作“魯”,“魯”字誤也。今書序作“旅”。史記嘉天子命,於文亦得,何須作“嘉旅”?
注③集解毛詩序曰:“成王未知周公之誌,公乃為詩以遺王,名之曰鴟鴞。”
毛傳曰:“鴟鴞,□塇也。”
注④集解徐廣曰:“訓,一作‘誚’。”索隱按:尚書作“誚”。誚,讓也。此作“訓”,字誤耳,義無所通。徐氏合定其本,何須雲一作“誚”也!
成王七年二月乙未,王朝步自周,至豐,①使太保召公先之雒相土。②其三月,周公往營成周雒邑,③卜居焉,曰吉,遂國之。
注①集解馬融曰:“周,鎬京也。豐,文王廟所在。朝者,舉事上朝,將即土中易都,大事,故告文王、武王廟。”鄭玄曰:“步,行也,堂下謂之步。豐、鎬異邑,而言步者,告武王廟即行,出廟入廟,不以為遠,為父恭也。”索隱豐,文王所作邑。後武王都鎬,於豐立文王廟。按:豐在鄠縣東,臨豐水,東去鎬二十五裏也。
注②集解鄭玄曰:“相,視也。”
注③集解公羊傳曰:“成周者何?東周也。”何休曰:“名為成周者,周道始成,王所都也。”
成王長,能聽政。於是周公乃還政於成王,成王臨朝。周公之代成王治,南麵倍依以朝諸侯。①及七年後,還政成王,北麵就臣位,堏堏如畏然。②
注①集解禮記曰:“周公朝諸侯於明堂之位,天子負斧依,南向而立。”鄭玄曰:“周公攝王位,以明堂之禮儀朝諸侯也。不於宗廟,避王也。天子,周公也。
負之言倍也。斧依,為斧文屏風於戶牖之閑,周公於前立也。”
注②集解徐廣曰:“堏堏,謹敬貌也。見三蒼,音窮窮。一本作‘夔夔’也。”
初,成王少時,病,周公乃自揃其蚤沉之河,以祝於神曰:“王少未有識,奸神命者乃旦也。”亦藏其策於府。成王病有瘳。及成王用事,人或譖周公,周公奔楚。①成王發府,見周公禱書,乃泣,反周公。
注①索隱經典無文,其事或別有所出。而譙周雲“秦既燔書,時人欲言金縢之事,失其本末,乃雲‘成王少時病,周公禱河欲代王死,藏祝策於府。成王用事,人讒周公,周公奔楚。成王發府見策,乃迎周公’”,又與蒙恬傳同,事或然也。
周公歸,恐成王壯,治有所淫佚,乃作多士,作毋逸。毋逸稱:“為人父母,為業至長久,子孫驕奢忘之,以亡其家,為人子可不慎乎!故昔在殷王中宗,嚴恭敬畏天命,自度①治民,震懼不敢荒寧,②故中宗饗國七十五年。其在高宗,③久勞於外,為與小人,④作其即位,乃有亮暗,三年不言,⑤言乃讙,⑥不敢荒寧,密靖殷國,⑦至於小大無怨,⑧故高宗饗國五十五年。⑨其在祖甲,⑩不義惟王,久為小人⑾於外,知小人之依,能保施小民,不侮□寡,⑿故祖甲饗國三十三年。”⒀多士稱曰:“自湯至於帝乙,無不率祀明德,帝無不配天者。⒁在今後嗣王紂,誕淫厥佚,不顧天及民之從也。⒂其民皆可誅。”*(周多士)*“文王日中昃不暇食,饗國五十年。”作此以誡成王。
注①集解孔安國曰:“用法度也。”
注②集解馬融曰:“知民之勞苦,不敢荒廢自安也。”
注③正義武丁也。
注④集解孔安國曰:“父小乙使之久居人閑,勞是稼穡,與小人出入同事也。”
馬融曰:“武丁為太子時,其父小乙使行役,有所勞役於外,與小人從事,知小人艱難勞苦也。”鄭玄曰:“為父小乙將師役於外也。”
注⑤集解孔安國曰:“武丁起其即王位,則小乙死,乃有信嘿,三年不言,言孝行著也。”鄭玄曰:“楣謂之梁,暗謂廬也。”
注⑥集解鄭玄曰:“讙,喜悅也。言乃喜悅,則臣民望其言久矣。”
注⑦集解馬融曰:“密,安也。”
注⑧集解孔安國曰:“小大之政,民無怨者,言無非也。”
注⑨集解尚書雲五十九年。
注⑩集解孔安國、王肅曰:“祖甲,湯孫太甲也。”馬融、鄭玄曰:“祖甲,武丁子帝甲也。”索隱孔安國以為湯孫太甲,馬融、鄭玄以為武丁子帝甲。按:
紀年太甲唯得十二年,此雲祖甲享國三十三年,知祖甲是帝甲明矣。
注⑾集解孔安國曰:“為王不義,久為小人之行,伊尹放之桐宮。”馬融曰:
“祖甲有兄祖庚,而祖甲賢,武丁欲立之,祖甲以王廢長立少不義,逃亡民閑,故曰‘不義惟王,久為小人’也。武丁死,祖庚立。祖庚死,祖甲立。”
注⑿集解孔安國曰:“小人之所依,依仁政也。故能安順於觽民,不敢侮慢惸獨也。”
注⒀集解王肅曰:“先中宗後祖甲,先盛德後有過也。”
注⒁集解孔安國曰:“無敢失天道者,故無不配天也。”
注⒂集解徐廣曰:“一作‘敬之’也。”駰案:馬融曰“紂大淫樂其逸,無所能顧念於天施顯道於民而敬之也”。
成王在豐,天下已安,周之官政未次序,於是周公作周官,官別其宜,作立政,①以便百姓。百姓說。
注①集解孔安國曰:“周公既致政成王,恐其怠忽,故以君臣立政為戒也。”
周公在豐,病,將沒,曰:“必葬我成周,①以明吾不敢離成王。”周公既卒,成王亦讓,葬周公於畢,②從文王,以明予小子不敢臣周公也。
注①集解徐廣曰:“韂世家雲管叔欲襲成周,然則或說尚書者不以成周為洛陽乎?諸侯年表□曰‘齊、晉、楚、秦,其在成周,微之甚也’。”
注②正義括地誌雲:“周公墓在雍州鹹陽北十三裏畢原上。”
周公卒後,秋未獲,暴風雷*(雨)*,禾盡偃,大木盡拔。周國大恐。成王與大夫朝服以開金縢書,①王乃得周公所自以為功代武王之說。②二公及王乃問史百執事,③史百執事曰:“信有,昔周公命我勿敢言。”成王執書以泣,④曰:“自今後其無繆卜乎!⑤昔周公勤勞王家,惟予幼人弗及知。今天動威以彰周公之德,惟朕小子其迎,我國家禮亦宜之。”⑥王出郊,天乃雨,反風,禾盡起。⑦二公命國人,凡大木所偃,盡起而築之。⑧歲則大孰。於是成王乃命魯得郊⑨祭文王。⑩魯有天子禮樂者,以曪周公之德也。
注①索隱據尚書,武王崩後有此雷風之異。今此言周公卒後更有暴風之變,始開金縢之書,當不然也。蓋由史遷不見古文尚書,故說乖誤。
注②集解徐廣曰:“一作‘簡’。”駰案:孔安國曰“所藏請命策書本也”。
注③集解孔安國曰:“二公倡王啟之,故先見書也。史百執事皆從周公請命者。”
鄭玄曰:“問者,問審然否也。”
注④集解鄭玄曰:“泣者,傷周公忠孝如是而無知之者。”
注⑤集解孔安國曰:“本欲敬卜吉凶,今天意可知,故止。”
注⑥集解王肅曰:“亦宜曪有德也。”正義孔安國雲:“周公以成王未寤,故留東未還。成王改過自新,遣使者逆之,亦國家禮有德之宜也。”王、孔二說非也。按:言成王以開金縢之書,知天風雷以彰周公之德,故成王亦設郊天之禮以迎,我國家先祖配食之禮亦當宜之,故成王出郊,天乃雨反風也。
注⑦集解孔安國曰:“郊,以玉幣謝天也。天即反風起禾,明郊之是也。”馬融曰:“反風,風還反也。”
注⑧集解徐廣曰:“築,拾也。”駰案:馬融曰“禾為木所偃者,起其木,拾其下禾,乃無所失亡也”。
注⑨集解禮記曰:“魯君祀帝於郊,配以後稷,天子之禮。”
注⑩集解禮記曰:“諸侯不得祖天子。”鄭玄曰:“魯以周公之故,立文王之廟也。”
周公卒,子伯禽固已前受封,是為魯公。①魯公伯禽之初受封之魯,三年而後報政周公。周公曰:“何遲也?”伯禽曰:“變其俗,革其禮,喪三年然後除之,故遲。”太公亦封於齊,五月而報政周公。周公曰:“何疾也?”曰:“吾簡其君臣禮,從其俗為也。”及後聞伯禽報政遲,乃歎曰:“嗚呼,魯後世其北麵事齊矣!夫政不簡不易,民不有近;平易近民,民必歸之。”②
注①索隱周公元子就封於魯,次子留相王室,代為周公。其餘食小國者六人,凡、蔣、邢、茅、胙、祭也。
注②集解徐廣曰:“一本雲‘政不簡不行,不行不樂,不樂則不平易;平易近民,民必歸之’。又一本雲‘夫民不簡不易;有近乎簡易,民必歸之’。”索隱言為政簡易者,民必附近之。近謂親近也。
伯禽即位之後,有管、蔡等反也,淮夷、徐戎亦並興反。①於是伯禽率師伐之於肸,作肸誓,②曰:“陳爾甲胄,無敢不善。無敢傷牿。③馬牛其風,臣妾逋逃,④勿敢越逐,敬⑤複之。⑥無敢寇攘,逾牆垣。⑦魯人三郊三隧,⑧歭爾芻茭、糗糧、楨幹,⑨無敢不逮。我甲戌築而征徐戎,[一0]無敢不及,有大刑。”⑾作此肸誓,遂平徐戎,定魯。
注①集解孔安國曰:“淮浦之夷,徐州之戎,並起為寇。”
注②集解徐廣曰:“肸,一作‘鮮’,一作‘獮’。”駰案:尚書作“粊”。孔安國曰“魯東郊之地名也”。索隱尚書作“費誓”。徐廣雲一作“鮮”,一作“獮”。
按:尚書大傳見作“鮮誓”,鮮誓即肸誓,古今字異,義亦變也。鮮,獮也。言於肸地誓觽,因行獮田之禮,以取鮮獸而祭,故字或作“鮮”,或作“獮”。孔安國雲“費,魯東郊地名”,即魯卿季氏之費邑地也。
注③正義古毒反。牿,牛馬牢也。令臣無傷其牢,恐牛馬逸。
注④集解鄭玄曰:“風,走逸。臣妾,畼役之屬也。”
注⑤集解徐廣曰:“一作‘振’。”
注⑥集解孔安國曰:“勿敢□越壘伍而求逐也。觽人有得佚馬牛,逃臣妾,皆敬還。”
注⑦集解鄭玄曰:“寇,劫取也。因其失亡曰‘攘’。”
注⑧集解王肅曰:“邑外曰郊,郊外曰隧。不言四者,東郊留守,故言三也。”
注⑨集解孔安國曰:“皆當儲歭汝糧,使足食;多積芻茭,供軍牛馬。”馬融曰:“楨、幹皆築具,楨在前,幹在兩旁。”正義糗,去九反。楨音貞。
注⑩集解孔安國曰:“甲戌日當築攻敵壘距堙之屬。”
注⑾集解馬融曰:“大刑,死刑。”
魯公伯禽卒,①子考公酋立。②考公四年卒,立弟熙,③是謂煬公。煬公築茅闕門。④六年卒,子幽公宰立。⑤幽公十四年。幽公弟垊殺幽公而自立,是為魏公。⑥魏公五十年卒,子厲公擢立。⑦厲公三十七年卒,魯人立其弟具,是為獻公。獻公三十二年卒,⑧子真公濞立。⑨
注①集解徐廣曰:“皇甫謐雲伯禽以成王元年封,四十六年,康王十六年卒。”
注②索隱係本作“就”,鄒誕本作“遒”。
注③索隱一作“怡”。考公弟。
注④集解徐廣曰:“一作‘第’,又作‘夷’。世本曰‘煬公徙魯’,宋忠曰:‘今魯國’。”
注⑤索隱係本名圉。
注⑥集解徐廣曰:“世本作‘微公’。”索隱係本“垊”作“弗”,音沸。“魏”作“微”。且古書多用魏字作微,則太史公意亦不殊也。
注⑦索隱係本作“翟”,音持角反。
注⑧集解徐廣曰:“劉歆雲五十年。皇甫謐雲三十六年。”
注⑨索隱真音慎,本亦多作“慎公”。按:韂亦有真侯,可通也。濞,係本作“摯”,或作“鼻”,音匹位反。鄒誕本作“慎公坙”。
真公十四年,周厲王無道,出奔彘,共和行政。二十九年,周宣王即位。
三十年,真公卒,弟敖立,是為武公。
武公九年春,武公與長子括,少子戲,①西朝周宣王。宣王愛戲,欲立戲為魯太子。周之樊仲山父諫宣王曰:“廢長立少,不順;不順,必犯王命;犯王命,必誅之:故出令不可不順也。令之不行,政之不立;②行而不順,民將□上。
③夫下事上,少事長,所以為順。今天子建諸侯,立其少,是教民逆也。④若魯從之,諸侯效之,王命將有所壅;⑤若弗從而誅之,是自誅王命也。⑥誅之亦失,不誅亦失,⑦王其圖之。”宣王弗聽,卒立戲為魯太子。夏,武公歸而卒,⑧戲立,是為懿公。
注①正義許義反,又音許宜反,後同。
注②集解韋昭曰:“令不行則政不立。”
注③集解韋昭曰:“使長事少,故民將□上。”
注④集解唐固曰:“言不教之順而教之逆。”
注⑤集解韋昭曰:“言先王立長之命將壅塞不行也。”
注⑥集解韋昭曰:“先王之命立長,今魯亦立長,若誅之,是自誅王命。”
注⑦集解韋昭曰:“誅之,誅王命;不誅,則王命廢。”
注⑧集解徐廣曰:“劉歆雲立二年。”
懿公九年,懿公兄括之子伯禦①與魯人攻弑懿公,而立伯禦為君。伯禦即位十一年,周宣王伐魯,殺其君伯禦,而問魯公子能道順諸侯者,②以為魯後。樊穆仲曰:③“魯懿公弟稱,④肅恭明神,敬事耆老;賦事行刑,必問於遺訓而谘於固實;⑤不幹所問,不犯所*(知)**[谘]*。”宣王曰:“然,能訓治其民矣。”乃立稱於夷宮,⑥是為孝公。自是後,諸侯多畔王命。
注①正義禦,我嫁反,下同。
注②集解徐廣曰:“順,一作‘訓’。”正義道音導。順音訓。
注③集解韋昭曰:“穆仲,仲山父之諡也。猶魯叔孫穆子謂之穆叔也。”
注④正義尺證反。
注⑤集解徐廣曰:“固,一作‘故’。”韋昭曰:“故實,故事之是者。”
注⑥集解韋昭曰:“夷宮者,宣王祖父夷王之廟。古者爵命必於祖廟。”
孝公二十五年,諸侯畔周,犬戎殺幽王。秦始列為諸侯。
二十七年,孝公卒,子弗湟立,①是為惠公。
注①集解徐廣曰:“表雲弗生也。”索隱係本作“弗皇”。年表作“弗生”。
惠公三十年,晉人弑其君昭侯。四十五年,晉人又弑其君孝侯。
四十六年,惠公卒,長庶子息①攝當國,行君事,是為隱公。初,惠公適夫人無子,②公賤妾聲子生子息。息長,為娶於宋。宋女至而好,惠公奪而自妻之。③生子允。④登宋女為夫人,以允為太子。及惠公卒,為允少故,魯人共令息攝政,不言即位。
注①索隱隱公也。係本隱公名息姑。
注②正義適音的。
注③索隱左傳宋武公生仲子,仲子手中有“為魯夫人”文,故歸魯,生桓公。
今此雲惠公奪息婦而自妻。又經傳不言惠公無道,左傳文見分明,不知太史公何據而為此說。譙周亦深不信然。
注④集解徐廣曰:“一作‘軌’。”索隱係本亦作“軌”也。
隱公五年,觀漁於棠。①八年,與鄭易天子之太山之邑祊及許田,君子譏之。
②
注①集解賈逵曰:“棠,魯地。陳漁而觀之。”杜預曰:“高平方與縣北有武棠亭,魯侯觀漁台也。”
注②集解穀梁傳曰:“祊者,鄭伯之所受命於天子而祭泰山之邑也。許田乃魯之朝宿之邑。天子在上,諸侯不得以地相與。”
十一年冬,公子揮諂謂隱公曰:“百姓便君,君其遂立。吾請為君殺子允,君以我為相。”①隱公曰:“有先君命。吾為允少,故攝代。今允長矣,吾方營菟裘之地而老焉,②以授子允政。”揮懼子允聞而反誅之,乃反譖隱公於子允曰:“隱公欲遂立,去子,子其圖之。請為子殺隱公。”子允許諾。十一月,隱公祭鍾巫,③齊於社圃,④館於蒍氏。⑤揮使人殺隱公於蒍氏,而立子允為君,是為桓公。
注①集解左傳曰:“羽父請殺桓公,將以求太宰也。”
注②集解服虔曰:“菟裘,魯邑也。營菟裘以作宮室,欲居之以終老也。”杜預曰:“菟裘在泰山梁父縣南。”
注③集解賈逵曰:“鍾巫,祭名也。”
注④集解杜預曰:“社圃,園名。”
注⑤集解服虔曰:“館,舍也。蒍氏,魯大夫。”
桓公元年,鄭以璧易天子之許田。①二年,以宋之賂鼎入於太廟,君子譏之。
②
注①集解麋信曰:“鄭以祊不足當許田,故複加璧。”
注②集解穀梁傳曰:“桓公內殺其君,外成人之亂,受賂而退,以事其祖,非禮也。”公羊傳曰:“周公廟曰太廟。”
三年,使揮迎婦於齊為夫人。六年,夫人生子,與桓公同日,故名曰同。同長,為太子。
十六年,會於曹,伐鄭,入厲公。
十八年春,公將有行,①遂與夫人如齊。申繻諫止,②公不聽,遂如齊。
齊襄公通桓公夫人。公怒夫人,夫人以告齊侯。夏四月丙子,齊襄公饗公,③公醉,使公子彭生抱魯桓公,因命彭生折其脅,公死於車。魯人告於齊曰:“寡君畏君之威,不敢寧居,來修好禮。禮成而不反,無所歸咎,請得彭生除醜於諸侯。”齊人殺彭生以說魯。立太子同,是為莊公。莊公母夫人因留齊,不敢歸魯。
注①集解杜預曰:“始議行事也。”
注②集解賈逵曰:“申繻,魯大夫。”
注③集解服虔曰:“為公設享燕之禮。”
莊公五年冬,伐韂,內韂惠公。
八年,齊公子糾來奔。九年,魯欲內子糾於齊,後桓公,桓公發兵擊魯,魯急,殺子糾。召忽死。齊告魯生致管仲。魯人施伯曰:①“齊欲得管仲,非殺之也,將用之,用之則為魯患。不如殺,以其屍②與之。”莊公不聽,遂囚管仲與齊。齊人相管仲。
注①正義世本雲:“施伯,魯惠公孫。”
注②索隱本亦作“死”字也。
十三年,魯莊公與曹沬會齊桓公於柯,曹沬劫齊桓公,求魯侵地,已盟而釋桓公。桓公欲背約,管仲諫,卒歸魯侵地。十五年,齊桓公始霸。二十三年,莊公如齊觀社。①
注①集解韋昭曰:“齊因祀社,搜軍實以示軍容,公往觀之。”
三十二年,初,莊公築台臨黨氏,①見孟女,②說而愛之,許立為夫人,割臂以盟。③孟女生子斑。斑長,說梁氏女,④往觀。圉人犖自牆外與梁氏女戲。⑤斑怒,鞭犖。莊公聞之,曰:“犖有力焉,遂殺之,是未可鞭而置也。”斑未得殺。會莊公有疾。
莊公有三弟,長曰慶父,次曰叔牙,次曰季友。莊公取齊女為夫人曰哀薑。哀薑無子。哀薑娣⑥曰叔薑,生子開。莊公無適嗣,愛孟女,欲立其子斑。莊公病,而問嗣於弟叔牙。叔牙曰:“一繼一及,魯之常也。⑦慶父在,可為嗣,君何憂?”莊公患叔牙欲立慶父,退而問季友。季友曰:“請以死立斑也。”莊公曰:“曩者叔牙欲立慶父,柰何?”季友以莊公命命牙待於針巫氏,⑧使針季劫飲叔牙以鴆,⑨曰:“飲此則有後奉祀;不然,死且無後。”牙遂飲鴆而死,魯立其子為叔孫氏。⑩八月癸亥,莊公卒,季友竟立子斑為君,如莊公命。侍喪,舍於黨氏。⑾
注①集解賈逵曰:“黨氏,魯大夫,任姓。”
注②集解賈逵曰:“黨氏之女。”索隱即左傳雲孟任。黨氏二女。孟,長也;
任,字也,非姓耳。
注③集解服虔曰:“割其臂以與公盟。”
注④集解杜預曰:“梁氏,魯大夫也。”
注⑤集解服虔曰:“圉人,掌養馬者,犖其名也。”正義犖,力角反。
注⑥正義田戾反。
注⑦集解何休曰:“父死子繼,兄死弟及。”
注⑧集解杜預曰:“針巫氏,魯大夫也。”
注⑨集解服虔曰:“鴆鳥,一曰運日鳥。”
注⑩集解杜預曰:“不以罪誅,故得立後,世繼其祿也。”
注⑾正義未至公宮,止於舅氏。
先時慶父與哀薑私通,欲立哀薑娣子開。及莊公卒而季友立斑,十月己未,慶父使圉人犖殺魯公子斑於黨氏。季友礶陳。①慶父竟立莊公子開,是為湣公。
②
注①集解服虔曰:“季友內知慶父之情,力不能誅,故避其難出奔。”
注②索隱係本名啟,今此作“開”,避漢景帝諱耳。春秋作“閔公”也。
湣公二年,慶父與哀薑通益甚。哀薑與慶父謀殺湣公而立慶父。慶父使卜齮襲殺湣公於武闈。①季友聞之,自陳與湣公弟申如邾,請魯求內之。魯人欲誅慶父。慶父恐,奔莒。於是季友奉子申入,立之,是為厘公。②厘公亦莊公少子。哀薑恐,奔邾。季友以賂如莒求慶父,慶父歸,使人殺慶父,慶父請奔,弗聽,乃使大夫奚斯行哭而往。慶父聞奚斯音,乃自殺。齊桓公聞哀薑與慶父亂以危魯,及召之邾而殺之,以其屍歸,戮之魯。魯厘公請而葬之。
注①集解賈逵曰:“卜齮,魯大夫也。宮中之門謂之闈。”正義齮,魚綺反。
闈音韋。
注②索隱湣公弟名申,成季相之,魯國以理,於是魯人為僖公作魯頌。
季友母陳女,故亡在陳,陳故佐送季友及子申。季友之將生也,父魯桓公使人卜之,曰:“男也,其名曰‘友’,閑於兩社,為公室輔。①季友亡,則魯不昌。”
及生,有文在掌曰“友”,遂以名之,號為成季。其後為季氏,慶父後為孟氏也。
注①集解賈逵曰:“兩社,周社、亳社也。兩社之閑,朝廷執政之臣所在。”
厘公元年,以汶陽鄪封季友。①季友為相。
注①集解賈逵曰:“汶陽,鄪,魯二邑。”杜預曰:“汶陽,汶水北地也。汶水出泰山萊蕪縣。”索隱“鄪”或作“費”,同音秘。按:費在汶水之北,則“汶陽”非邑。賈言二邑,非也。地理誌東海費縣,班固雲“魯季氏邑”。蓋尚書費誓即其地。
九年,晉裏克殺其君奚齊、卓子。①齊桓公率厘公
史記中太史公自序有哪些名句?
太史公自序中隻有一句 且夫孝始於事親,中於事君,終於立身.但其史記中其他本紀列傳中有很多,比如:名句項莊舞劍,意在沛公.(史記·項羽本紀) 不鳴則已,一鳴驚人.(史記·滑稽列傳) 眾口鑠金,積毀銷骨.(史記·張儀列傳)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史記·李將軍傳) 失之毫厘,謬以千裏.(史記·太史公自序) 燕雀安知鴻鵠之誌哉.(史記·陳涉世家) 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裏之外.(史記·高祖本紀) 忠言逆耳利於行,良藥苦口利於病.(史記·留侯世家) 人固有一死,或重於泰山,或輕於鴻毛.(史記·報任少卿書) 智者千慮,必有一失;愚者千慮,必有一得.(史記·淮陰侯 列傳) 人各任其能,竭其力,以得所欲.故物賤之征貴,貴之征賤,各功其業,樂其事,若水之趨下,日夜無休時,不召而自來,不求而民出之.項莊舞劍,意在沛公.(史記·項羽本紀) 且夫孝始於事親,中於事君,終於立身.《太史公自序》 夫禮禁未然之前,法施已然之後;法之所為用者易見,而禮之所為禁者難知.《報任安書》然我一沐三捉發,一飯三吐哺,起以待士,猶恐失天下之賢人.《魯周公世家》 山不厭高,水不厭深,周公吐哺,天下歸心.(曹操《短歌行》) 夫運籌策帷帳之中,決勝於千裏之外,吾不如子房.大風起兮雲飛揚,威加海內兮歸故鄉,安得猛士兮守四方!《高祖本紀》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王昌齡《出塞》) 林暗草驚風,將軍夜引弓,平明尋白羽,沒在石棱中(盧綸《塞下曲》)著名的有:軒轅天子 出自《史記·五帝本紀》 網開一麵 出自《史記·殷本紀》 囊血射天 出自《史記·殷本紀》 酒肉池林 出自《史記·殷本紀》 左支右絀 出自《史記·周本紀》 焚書坑儒 出自《史記·秦始皇本紀》 指鹿為馬 出自《史記·秦始皇本紀》 拔山扛鼎 出自《史記·項羽本紀》 先發製人 出自《史記·項羽本紀》 破釜沉舟 出自《史記·項羽本紀》 鴻門宴 出自《史記·項羽本紀》 項莊舞劍,意在沛公 出自《史記·項羽本紀》 沐猴而冠 出自《史記·項羽本紀》 霸王別姬 出自《史記·項羽本紀》 四麵楚歌 出自《史記·項羽本紀》 無顏見江東父老 出自《史記·項羽本紀》 一敗塗地 出自《史記·高祖本紀》 約法三章 出自《史記·高祖本紀》 明修棧道,暗度陳倉 出自《史記·高祖本紀》 運籌帷幄 出自《史記·高祖本紀》 高屋建瓴 出自《史記·高祖本紀》 臥薪嚐膽 出自《史記·越王勾踐世家》 鳥盡弓藏 出自《史記·越王勾踐世家》 一狐之腋 出自《史記·趙世家》 招搖過市 出自《史記·孔子世家》 韋編三絕 出自《史記·孔子世家》 鴻鵠之誌 出自《史記·陳涉世家》 積毀銷骨 出自《史記·張儀列傳》 毛遂自薦 出自《史記·平原君列傳》 脫穎而出 出自《史記·平原君列傳》 歃血為盟 出自《史記·平原君列傳》 因人成事 出自《史記·平原君列傳》 一言九鼎 出自《史記·平原君列傳》 一字千金 出自《史記·呂不韋列傳》 奇貨可居 出自《史記·呂不韋列傳》 圖窮匕見 出自《史記·刺客列傳》 雞鳴狗盜 出自《史記·孟嚐君列傳》 拔山扛鼎 出自《史記·項羽本紀》 先發製人 出自《史記·項羽本紀》 破釜沉舟 出自《史記·項羽本紀》 鴻門宴 出自《史記·項羽本紀》 項莊舞劍,意在沛公 出自《史記·項羽本紀》 沐猴而冠 出自《史記·項羽本紀》 霸王別姬 出自《史記·項羽本紀》 四麵楚歌 出自《史記·項羽本紀》 無顏見江東父老 出自《史記·項羽本紀》 一敗塗地 出自《史記·高祖本紀》 約法三章 出自《史記·高祖本紀》 明修棧道,暗度陳倉 出自《史記·高祖本紀》 運籌帷幄 出自《史記·高祖本紀》 高屋建瓴 出自《史記·高祖本紀》招搖過市 出自《史記·孔子世家》 韋編三絕 出自《史記·孔子世家》鴻鵠之誌 出自《史記·陳涉世家完璧歸趙 出自《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 負荊請罪 出自《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 怒發衝冠 出自《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 刎頸之交 出自《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 膠柱鼓瑟 出自《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 紙上談兵 出自《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圖窮匕見 出自《史記·刺客列傳》 背水一戰 出自《史記·淮陰侯列傳》 肝腦塗地 出自《史記·淮陰侯列傳》 多多益善 出自《史記·淮陰侯列傳》狡兔三窟 出自《史記·孟嚐君列傳》
用文言文介紹小孩出生的句子有哪些?
“其先劉媼嚐息大澤之陂,夢與神遇。
是時雷電晦冥,太公往視,則見蛟龍於其上。
已而有身,遂產高祖。
”——《史記》一.其他句子1.“附寶,見大電光繞北鬥樞星,照郊野。
感附寶,孕二十五月,生黃帝於壽丘。
”(《帝王世紀》)2.“成王少,在繈褓之中。
”——司馬遷《史記 魯周公世家》二.文言文中“生孩子”的說法生了男孩子是“弄璋之喜”,生了女孩子是“弄瓦之喜”。
三.生孩子,如何發文言文短信?其一:內子將於8月分娩,喜期伊邇,闔家欣悅,弟尤喜不自勝。
今馳電相告,諸至親好友定亦覺喜從天降也。
臨月嬰誕,或屆滿月良辰,當邀諸位相聚一慶。
其二:您侄媳將於8月分娩,喜期伊邇,闔家欣悅,侄尤喜不自勝。
今馳電相告,長者定亦覺喜從天降也。
臨月嬰誕,或屆滿月良辰,當邀長輩與友朋相聚一慶。
其三:愛人將於8月分娩,喜期伊邇,闔家欣悅,我尤喜不自勝。
今馳電相告,諸至親好友定亦為我倍感歡欣也。
臨月嬰誕,或屆滿月良辰,當邀諸位相聚一慶。
《史記·魯周公世家》說魯國亡於前249年
魯國,中國周朝分封的姬姓諸侯國,為周武王的弟弟周公之子伯禽所建立。
西周初年周公輔佐天子周成王東征滅掉了夥同武庚叛亂的奄國,分封周公長子伯禽於奄國故土,建立魯國,國都為曲阜,疆域在泰山以南,今山東省南部。
魯國先後傳二十五世,三十六位君主,曆時800年左右。
魯頃公二十四年(公元前256年),魯國為楚考烈王所滅。
在周代的眾多邦國中,魯國是姬姓"宗邦",諸侯"望國",故"周之最親莫如魯,而魯所宜翼戴者莫如周"。
魯國成為典型周禮的保存者和實施者,世人稱"周禮盡在魯矣"。
魯國[1]創始者周公旦為周族人,因此魯國的主體民族是周族和當地的夷 族組成。
公元前1046年1月20日,周武王殺紂滅商後不久,即封周公旦於魯,都曲阜。
周公旦因輔佐天子,未能就封,乃由嫡長子伯禽前往就封。
自三皇五帝以來,中國的政治地理架構是軍國架構,由天子之師的行軍序列轉化而來。
征戰天下的過程中,天子之師的野戰行軍序列是:前軍,由太子統領;中軍,由天子統領(天子兼領前、後軍);後軍,由庶長子統領。
得天下後,沒有了野戰,天子之師的前、中、後三軍隨即轉化為東南軍區、中部軍區和西北軍區。
天子本人駐蹕中部軍區(河洛地區),太子駐節東南軍區(總部設在曲阜。
),庶長子駐節西北軍區(總部設在幽燕地區)。
黃帝時代就是這樣的體製(黃帝長子青陽駐節“鑄”,在曲阜附近。
注意黃帝元子的名號“青陽”本義為“東方”;黃帝庶長子夷鼓駐節幽燕,在涿鹿一帶;黃帝本人駐蹕河洛地區的新鄭)。
少昊時代頒布的二十八星宿,有名為“心”之宿,有三顆星:心前星(心宿一,東起第一星)、心中星(心宿二,東起第二星)、心後星(心宿三,東起第三星),依次另名為“太子”、“天王”、“庶子”。
拿黃帝父子三人的駐地與心宿三星比較,就知道兩者在方向和名稱含義上是大體一致的。
為什麼要實行軍國體製呢,因為遠古時代中國大地上部族眾多,文化差異大,不容易實現民族融和,武裝叛亂時常發生,天下不能長治久安,故需要將野戰部隊轉化為軍區部隊,以各保一方平安。
滅商後,東夷集團成為周王室最大的政治對手,所以,周王室沿襲黃帝的做法,武王代文王,駐守河洛地區;周公代太子,駐守曲阜地區;召公是文王庶長子(據《帝王世紀》所記),駐守幽燕地區。
因此,魯國實際上是周代的東南軍區,燕國是周代的西北軍區。
這一曆史事實的文獻記載是:公羊隱五年傳:“自陝而東,周公主之;自陝而西,召公主之。
”事實上,“魯”的本義是“魚兒擺尾”。
因為凡從魯之字都寓有這個含義。
如櫓:舟船尾部一種推動船體前進的船具,係仿生自魚尾,使用時左右擺動,像魚兒遊動時的擺尾。
亦可寫作“艪”等(詳細說明請參見本百科詞條“魯”) 另外,與“魯”相關的詞彙中,魯字皆有“任性”之義(因為魚兒擺尾是它們的天性),如“魯莽”(任性草率)、粗魯(粗野任性)、“魯直”(任性率直)。
所以,周公旦之所以封魯,是武王希望他遊進東夷集團這個“大海”,發揮魚兒擺尾的天性,左右掃蕩敵對勢力。
所以,“魯”就是掃蕩東夷敵國的意思,與其東南軍區的職責相吻合。
...(每空1分,6分)(1)然我,,起以待士,猶恐失天下之賢人。
(...
踐組詞踐阼[ jiàn zuò ] 1.走上阼階主位。
古代廟寢堂前兩階,主階在東,稱阼階。
阼階上為主位。
《禮記·曲禮下》:“踐阼,臨祭祀。
” 孔穎達 疏:“踐,履也;阼,主人階也。
天子祭祀升阼階……履主階行事,故雲踐阼也。
” 2.亦作“ 踐胙 ”、“ 踐祚 ”。
即位;登基。
《史記·魯周公世家》:“ 周公 恐天下聞 武王 崩而畔, 周公 乃踐阼代 成王 攝行政當國。
”《史記·太史公自序》:“ 漢 既初興,繼嗣不明,迎王踐祚,天下歸心。
”《隸釋·漢費亭侯曹騰碑陰》:“踐胙之初,受爵於東土,厥功章然。
”《晉書·劉頌傳》:“ 武帝 踐阼,拜尚書三公郎,典科律,申寃訟。
” 唐 柳宗元 《唐故給事中皇太子侍讀陸文通先生墓表》:“是歲,嗣天子踐祚而理。
” 宋 蘇轍 《龍川別誌》卷下:“及 仁宗 晏駕,皇子踐阼,賞定策之功,以 韓公 為首。
” 清 平步青 《霞外攟屑·掌故·肅順專款》:“ 載垣 等身膺顧命,我皇上衝齡踐阼,未能同心襄讚,竟敢跋扈不臣,其罪大惡極,莫此為甚。
”《清史稿·聖祖紀三》:“朕八齡踐祚,在位五十餘年,今年近七旬矣。
”實踐[ shí jiàn ] 1.指改造社會和自然的有意識的活動 2.實際去做;履行 3.白求恩同誌是實踐了這一條列寧主義路線的。
--《紀念白求恩》踐諾[ jiàn nuò ] 履行諾言。
踐踏[ jiàn tà ] 比喻摧殘蹈矩踐墨[ dǎo jǔ jiàn mò ] 指遵守規矩。
同“蹈矩循規”。
踐約[ jiàn yuē ] 履行事先約定的事情(多指約會)牛羊勿踐[ niú yáng wù jiàn ] 勿使牛羊踐踏。
比喻愛護。
勝踐[ shèng jiàn ] 猶勝遊。
踐規踏矩[ jiàn guī tà jǔ ] 猶循規蹈矩。
如何提高高考文言文得分率
一.營造文言文學習良好氛圍的必要性分析。
《語文新課程標準》中強調:“閱讀淺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釋和工具書理解基本內容” 可以說,《語文新課程標準》降低了學習文言文的要求,並且中考文言文考試篇目限定於課本,從道理上講,應該有相當理想的成績,結果卻相反,很出乎意外。
筆者調查了50多位中學語文老師發現,在文言文教學過程中,大多數的老師十分注重語句翻譯、記憶,以及進行針對性練習,教學過程嚴謹。
然而在文言文學習過程中,大多數學生認為,這樣學習文言文的過程比較枯燥,效率不高、體會不深,懵懂如學另外一門外語,甚至覺得老師煞費苦心的教好文言文,是老師的一廂情願,學生隻能“逆來順受”。
學習文言文的效率不高的原因在何處,筆者分析如下: 1、學生離開了理解文言文的情境。
文言文確實不像現代文那樣,讓學生一下讀來流暢上口,通曉其意。
學生難以接受翻譯斟字酌句的煩瑣,難以懂得文言拮倔聱牙的表達,難以體會古人情感真實豐富的抒發。
例如《鄒忌諷齊王納諫》中,鄒忌問妻、妾、客同樣一個問題,“我孰與城北徐公美?”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
”他們異口同聲的回答,語意相同但句式不同,文字略有變化,卻表達了不同人物的不同語氣和不同心理。
學生理解上文,往往一上來就與文字、句式較勁,然後急著回答老師“語氣為何不同的原因”的問題,而不在具體故事情境中體會。
這樣,文言文理解膚淺呆板、不深刻形象,掌握急促草草、不穩當牢固。
2、學生離開了文言文運用的情境。
趙普“半部論語治天下”說明了學以致用情境的重要。
然而,在日常生活中,學生交流不會刻意用文言表達,覺得那是比較迂腐的表現,孔乙己“多乎哉,不多也”就是一證。
在教學課堂中,我們老師也可能會忽視經典語句在不同情境下活用的特殊性。
例如:“醉翁之意不在酒”,老師經常把它形容美國在聯合國大唱人權高調的表現,並把它理解為別有用心。
但是,此時的“醉翁之意不在酒”,在《醉翁亭記》中就不宜這樣理解。
其實,文言文的運用,也需要學生一定的文化品位。
由於學生文化素質的限製,學生倒是對新興簡單的網絡語言情有獨鍾,而對文言文的(運用)置之不理。
3、學生離開了文言文人文的情境。
文言文包涵著豐富的詩畫意蘊,散發著獨特的文化魅力,凝聚著深厚的民族情感。
然而,學生似乎不能領略到文言文其中的精妙處。
例如《生於憂患死於安樂》一文,學生理解了文章的“憂患意識”,“逆境出人才”的重要知識,但是,問其憂患意識的現代意義,如何讓自己成為人才,學生一籌莫展、一片茫然。
這關鍵在於人文情境的缺失。
文言文的人文情境的創設,就是要求學生關注當代社會文化生活、關注自身素質涵養,努力在文言文學習中受到良好熏陶,提高生活品味,培育健康人格。
例如“憂患意識”的人文情境的創設即讓學生憂患於和平年代中的戰爭、發展社會中的環境、美好生活中的絕症……讓學生學習到古人博大的胸襟,肩負起傳承優秀文明的責任、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
可見,營造文言文學習的良好氛圍是非常有必要的。
二.營造文言文學習良好氛圍的策略性思考。
既然學習文言文需要一個良好的情境,同時營造文言文學習良好氛圍是那樣的重要,我們就應該為其進行策略性思考。
1、吟哦諷誦而後得之 吟哦諷誦就是要學生放聲朗讀,讀得正確、流暢,抑揚頓挫中將語言形象化,將情感美化、深化。
讓學生沉浸其中,讀出文章的味道來並有所“得”。
“舊書不厭百回讀,熟讀深思子自知”, “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 這就是吟哦諷誦精妙呈現。
例如:《陳涉世家》中“發閭左適戍漁陽九百人,屯大澤鄉 ”的反複朗讀中與“發閭左適戍漁陽,九百人屯大澤鄉”進行了區別,對秦興徭役、發民謫戍曆史有了深刻的理解。
《鄒忌諷齊王納諫》中齊威王在鄒忌諷諫之後說“善”。
一個字簡練精純、運用恰當,表明了齊威王對鄒忌勸諫的肯定,說明他是一位有魄力的開明君主。
所以“善”字讀起來,應在短音中讀出齊威王的威嚴明智,在高音中讀出齊威王的大膽胸襟,一代明君可謂形神逼肖。
2、品味感悟而重修身 針對文言文教學,葉聖陶先生認為:“ 吟誦的時候,對於討究所得的不僅理智地了解,而且親切地體會,不知不覺之間,內容和理法化而為讀者自己的東西了,這是最可寶貴的一種境界。
”陶淵明讀書, “奇文共欣賞,疑義相與析”,而“每有會意,便欣然忘食”,便是個好例子。
在《嶽陽樓記》中我們吟詠著範仲淹“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偉大的政治抱負時,更應體味 “先憂後樂”即“吃苦在前,享樂在後”的現實意義。
在《魚我所欲也》中我們高歌“舍生取義”的神聖時,更應感受曆代仁人誌士,為國捐軀,慷慨赴難的意誌。
通過品味感悟,學生親切地體會,讓文言文學習有滋有味;學生獨特的審美情趣也讓文言文內涵熠熠生輝。
同時,學生也將優秀的文化精髓汲取內化,臻於至善,不同程度地提高了自身的文化修養。
3、積累貫通而學致用 歐陽修詩雲:“學既積於心,猶...
怎麼學好文言文
一、根據單音詞雙音詞推斷 文言實詞以單音詞為主,這與現代漢語詞彙以雙音詞為主有很大區別。
如:《鄒忌諷齊王納諫》:“今齊地方千裏”,這裏的“地方”是兩個詞,是“土地”“方圓”的意思,而今天變成一個固定的意思了。
可見,如果不把握文言實詞以單音詞為主的特點,就會因在理解上失誤而答錯題。
在答題過程中,我們可以采用組詞的方法,將古文中的單音詞組成現代漢語中的雙音詞,就能很方便地理解文義。
如 “齊師伐我” ,將這四個單音詞分別組成 “齊國 ”、“軍隊”、“討伐”、“我國” 四個雙音詞,即可將“齊師伐我”的文意理解清楚了。
二、利用結構相似的句式推斷 古人行文,往往采用一些字數同、結構相同或相似的語句,各句在相對應的位置上,使用同義、反義或意思相關的詞,我們就可以利用這些語言結構中,處於對應位置上的詞語往往在意義上相同、相近或相反、相對的特點,求得詞語正確的解釋。
如:“忠不必用兮,賢不必以。
”“用”和“以”位置相同,“以”的意思就是“用”的意思。
如 “殫其地之出,竭其廬之人。
”中的“殫”義可由熟悉詞“竭”的意義推知,“奉之彌繁,侵之愈急。
”句中的“彌”可由“愈”義推知。
另外“ 信而見疑,忠而被謗。
”、“ 通五經,貫六藝。
”等句子都可以用這種方法來推斷實詞或者句子的含義。
三、利用詞性變化辨別 詞類活用是古漢語中某些實詞的特殊用法,是一種非常普遍的語言現象。
在古代漢語裏,有些詞可以按照一定的語言習慣而靈活運用,甲類詞臨時具備了乙類詞的語法特點,並臨時做乙類詞用,這種語法現象就叫做文言的詞類活用。
常見的類型有:名詞、形容詞活用為動詞,名詞作狀語,動詞、形容詞活用為名詞,動詞、形容詞、名詞的使動用法,形容詞、名詞的意動用法。
詞類活用是古漢語中某些實詞的特殊用法,是一種非常普遍的語言現象。
課本裏比較常見的就有“名詞作狀語”、“名詞活用為動詞”、“形容詞活用為動詞”、“形容詞活用為名詞”、“動詞活用為名詞”、“使動”和“意動”等多種,非常複雜。
如果不了解這種現象,把握不好其活用的規律,不僅領會不了文章的內容,反而會鬧出笑話。
如:“其一犬坐於前。
”“犬”,是名詞作狀語,意為“像犬那樣”; “今王鼓樂於此。
” 四、利用成語來推斷 借成語推求詞義。
成語是文化積澱下來的一種載體。
文言文中的許多單音節詞都保留在成語或現代漢語語素中流傳下來。
,我們在實際生活中掌握了不少成語,可利用這些成語中的意義來推斷文言實詞的意義。
如“臣從其計,大王赤赦臣。
”,從成語“言聽計從”可以推斷“從”是“聽從”的意思。
踐字怎麼組詞並組一個句子
踐組詞踐阼[ jiàn zuò ] 1.走上阼階主位。
古代廟寢堂前兩階,主階在東,稱阼階。
阼階上為主位。
《禮記·曲禮下》:“踐阼,臨祭祀。
” 孔穎達 疏:“踐,履也;阼,主人階也。
天子祭祀升阼階……履主階行事,故雲踐阼也。
” 2.亦作“ 踐胙 ”、“ 踐祚 ”。
即位;登基。
《史記·魯周公世家》:“ 周公 恐天下聞 武王 崩而畔, 周公 乃踐阼代 成王 攝行政當國。
”《史記·太史公自序》:“ 漢 既初興,繼嗣不明,迎王踐祚,天下歸心。
”《隸釋·漢費亭侯曹騰碑陰》:“踐胙之初,受爵於東土,厥功章然。
”《晉書·劉頌傳》:“ 武帝 踐阼,拜尚書三公郎,典科律,申寃訟。
” 唐 柳宗元 《唐故給事中皇太子侍讀陸文通先生墓表》:“是歲,嗣天子踐祚而理。
” 宋 蘇轍 《龍川別誌》卷下:“及 仁宗 晏駕,皇子踐阼,賞定策之功,以 韓公 為首。
” 清 平步青 《霞外攟屑·掌故·肅順專款》:“ 載垣 等身膺顧命,我皇上衝齡踐阼,未能同心襄讚,竟敢跋扈不臣,其罪大惡極,莫此為甚。
”《清史稿·聖祖紀三》:“朕八齡踐祚,在位五十餘年,今年近七旬矣。
”實踐[ shí jiàn ] 1.指改造社會和自然的有意識的活動 2.實際去做;履行 3.白求恩同誌是實踐了這一條列寧主義路線的。
--《紀念白求恩》踐諾[ jiàn nuò ] 履行諾言。
踐踏[ jiàn tà ] 比喻摧殘蹈矩踐墨[ dǎo jǔ jiàn mò ] 指遵守規矩。
同“蹈矩循規”。
踐約[ jiàn yuē ] 履行事先約定的事情(多指約會)牛羊勿踐[ niú yáng wù jiàn ] 勿使牛羊踐踏。
比喻愛護。
勝踐[ shèng jiàn ] 猶勝遊。
踐規踏矩[ jiàn guī tà jǔ ] 猶循規蹈矩。
...
《史記》中的“世家”是給什麼人作的傳?
基本上記載的也是一個、一個諸侯國的 發展過程,基本上每個世家也包括很多諸侯國王, 所以也不是30位王候,而是30世家!!! 《史記》30世家分別是: 031.卷三十一·吳太伯世家第一 032.卷三十二·齊太公世家第二 033.卷三十三·魯周公世家第三 034.卷三十四·燕召公世家第四 035.卷三十五·管蔡世家第五 036.卷三十六·陳杞世家第六 037.卷三十七·衛康叔世家第七 038.卷三十八·宋微子世家第八 039.卷三十九·晉世家第九 040.卷四十·楚世家第十 041.卷四十一·越王句踐世家第十一 042.卷四十二·鄭世家第十二 043.卷四十三·趙世家第十三 044.卷四十四·魏世家第十四 045.卷四十五·韓世家第十五 046.卷四十六·田敬仲完世家第十六 047.卷四十七·孔子世家第十七 048.卷四十八·陳涉世家第十八 049.卷四十九·外戚世家第十九 050.卷五十·楚元王世家第二十 051.卷五十一·荊燕世家第二十一 052.卷五十二·齊悼惠王世家第二十二 053.卷五十三·蕭相國世家第二十三 054.卷五十四·曹相國世家第二十四 055.卷五十五·留侯世家第二十五 056.卷五十六·陳丞相世家第二十六 057.卷五十七·絳侯周勃世家第二十七 058.卷五十八·梁孝王世家第二十八 059.卷五十九·五宗世家第二十九 060.卷六十·三王世家第三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