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象深刻的句子:晏子不入,曰:“使狗國者從狗門入。今臣使楚,不當從此門入。”
翻譯:晏子不進去,說:"出使到狗國的人從狗洞進去,今天我出使到楚國來,不應該從這個洞進去。"
這是楚王對晏子的第一次刁難,也是最體現晏子不卑不亢、能言善辯、機智聰慧的地方。更為全篇開了個好頭,為之後打下了基礎。
楚王三次想侮辱晏子,結果不但輕而易舉被晏子化解了,最後反被晏子侮辱了。成語的意思是說自己所受到的侮辱難堪,都是因為自己造成的。
誰有《晏子使楚》的翻譯與筆記?
晏子出使到楚國去。
楚國的君臣想耍笑一下晏子,顯顯楚國的威風。
他們知道晏子是個矮個子,就在大門旁邊開了一個小洞,讓晏子從這個小洞進城去。
晏子走到小洞前邊,看了看,說:“這是狗洞,不是城門。
出使狗國的人,才從狗洞進。
今天,我是出使楚國,不是出使狗國。
請問我是來到了狗國呀,還是來到了楚國?”楚人無話可對,隻好打開城門,迎接晏子進去。
晏子見到楚王,楚王笑嘻嘻地說:“怎麼,齊國就沒有人了嗎?” 晏子知道楚王是在諷刺他,就不動聲色地回答說:“您這是什麼話!單是我們齊國首都臨淄,就有七八千戶人家。
街上的行人要是都張開衣袖,就可以遮天蔽日;要是都甩一下汗水,就可以彙集成一場大雨,人擠得肩膀挨著肩膀,腳尖碰著腳跟。
大王,您怎麼說齊國沒有人呢?” 楚王說:“既然有這麼多人,為什麼要派你這樣的人來出使呢?” 晏子不慌不忙地回答:“噢!這您就不知道了。
我們齊國派遣使臣有個規矩:要是對方是個上等國家,就派一個有本事、有德行的人去;要是對方是個下等的國家,就派一個碌碌無能的人去。
因為我是最沒出息的人,所以才把我派到你們楚國來。
” 注釋 使——出使,被派遣前往別國。
後麵的兩個使字,一個作名詞即使者,一個作動詞即委派。
短——長短,這裏是人的身材矮小的意思。
延——作動詞用,就是請的意思。
儐者——儐,音賓。
儐者,就是專門辦理迎接招待賓客的人。
臨淄——淄,音資。
臨淄,地名,古代齊國的都城,在現今山東省。
閭——音驢,古代的社會組織單位,二十五戶人家編為一閭。
三百閭,表示人口眾多。
袂——音妹,就是衣裳的袖子。
踵——音種,就是人的腳後跟。
命——命令,這裏是委任、派遣的意思。
主——主張,這裏是規矩、章程的意思。
後麵的主字,是指主人、國君。
不肖——就是不賢,沒有德才的人。
晏子將使楚。
楚王聞之,謂左右曰:“晏嬰,齊之習辭者也,今方...
小題1:A犯罪 B 隻,僅僅 C 到……麵前 D通“嬉”,開玩笑小題2:僅僅是葉子相似,它們的果實的味道卻不同。
小題3:B小題4:晏子采取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的辦法,也可答比喻說理和類比論證的方法。
用橘生淮南則為橘,生淮北則為枳,來比喻齊國人在齊國不偷,到楚國來就偷盜,說明楚國民風很差。
晏子巧言善變,所以楚王自取其辱。
(言之成理即可)小題1:試題分析:坐在古代有:①座位,②因犯……罪或錯誤。
③因為。
④訴訟的意思。
在這裏可以理解為犯罪。
徒有①徒步,步行。
②徒黨,同一類的人;③被罰服勞役的人;④空;⑤隻,僅僅的意思。
這裏是隻,僅僅的意思。
詣有①到……去;②學問達到高深的境界的意思。
這裏是到……麵前的意思。
注意 熙 是通假字,通“嬉”,開玩笑的意思。
點評:要確定文言實詞在具體語境中的含義,不僅要靠平時的積累,還要在積累的基礎上掌握一些推斷詞義的方法。
小題2:試題分析:徒是隻,僅僅的意思,其實是兩個詞,其是它們的意思,實是果實的意思,不要當成一個詞了。
點評:理解並翻譯文言句子時,既要注意顧及全篇,又要字斟句酌,還注意落實一些重點詞語。
小題3:試題分析: A、 晏子將使楚的使是出使的意思,秦王使人謂安陵君曰的“使”是是“派”的意思。
B、 所以然者何 此先漢所以興隆也中的“所以”都是“……的原因”的意思。
C、齊人固善盜乎的固是本來的意思,固國不以山溪之險是“鞏固”的意思。
D、寡人反取病焉的“焉”是語氣詞,三人行必有我師焉的“焉”是兼詞,在其中的意思。
點評:近年來,一詞多義仍是文言文閱讀的主要考點之一。
考查方式為解釋或辨析,題型以填空和選擇為主。
對於這類題目的解答,一要靠平時的積累,將文言文中常見的一詞多義現象進行歸納,並理解記憶。
二要結合具體的語言環境,根據上下文的意思判斷。
小題4:試題分析:晏子避席對曰:“嬰聞之,橘生淮南則為橘,生於淮北則為枳,葉徒相似,其實味不同。
所以然者何?水土異也。
今民生長於齊不盜,入楚則盜,得無楚之水土使民善盜耶!”這是用得比喻說理和類比論證的方法,齊國人在齊國不偷,到楚國來就偷盜,這說明是楚國的民風,帶壞了人。
這是晏子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令楚王自取其辱。
點評:分析理解文言文的內容,要在讀懂原文的基礎上,翻譯概括出來,要理解文章的深層含義,分析原因要從原文中找到根據。
如何對《晏子使楚》一課進行評課
《晏子使楚》這篇曆史故事記敘了春秋時期齊國的晏子出使楚國的事。
楚王想侮辱晏子,晏子以自己的聰明才智,針鋒相對,反駁了楚王,維護了國家尊嚴。
由“進城門”、“見楚王”、“赴酒席”三個小故事組成,三個小故事的記敘方法基本上一致,都是先寫楚王想侮辱晏子,再是寫晏子智鬥楚王,最後寫楚王隻好認輸。
整個教學環節放開讓學生自讀自悟,給了學生比較多的學習討論時間。
課堂是學生學習的陣地,他們才是課堂的主人,要讓學生主動參與到學習中來,就需要教師能創設富有情趣教學活動,枯燥的讀背,學生肯定要喪失興趣,他們喜歡新奇事物,喜歡展示自我。
所以我讓他們都參與到課文裏,擔任齊國小記者的身份。
表演是孩子喜歡的節目,為了演好角色,學生就必須主動去讀課文,揣摩人物的心理。
這是一個需要多種才能的綜合活動,需要學生發揮創造能力。
師生的關係完全是平等的,教師隻是活動的設計者和組織者。
本課教學能放開讓學生自讀自悟,最大限度地還給學生較多交流討論,獨立思考,合作學習的時間。
“朗讀表演”等形式拓展學生學習的空間。
引導學生多讀書,通過讀書,感受到晏子的智慧。
當學生真正感受到晏子語言的妙處時,讀起來一定是津津有味,愛不釋手,越讀越想讀。
在此基礎上,通過表演又加深了對語言文字的理解,對其中蘊含的情感有了切身的體會,在動態的思維與活動中,提高對語言的感悟能力,提高了學生的綜合實踐能力。
特別是第2個小故事的學習很好地進行語言訓練,讓孩子把文中的句子轉變成四字詞語:揮汗成雨,張袂成陰,摩肩接踵等等,學生在表演這個故事時,還可以變換句子,用上這些詞語,課後作業就可以引導學生積累四字詞語,這樣既積累豐富了學生的語言,又加深了對文章的理解。
王老師這節課值得我們學習的太多,無論是教師的文化底蘊,還是駕馭課堂的藝術,教育教學任重道遠!《晏子使楚》評課稿二《晏子使楚》這篇曆史故事記敘了春秋時期齊國的晏子出使楚國的事。
楚王三次侮辱,晏子以自己的聰明才智,針鋒相對,反駁了楚王,維護了國家尊嚴,得到了楚王的尊重。
本文記敘語言簡潔生動,通過對話展開情節,刻畫人物,雙方辯詞的鋒芒,都表現得準確而生動,恰當地體現了人物的身份特征。
三個小故事的記敘方法基本上一致,都是先寫楚王想侮辱晏子,再寫晏子智鬥楚王,最後寫楚王隻好認輸。
梁老師上的是第二課時,這節課她通過四個板塊來完成教學任務:一、複習導入;二走進課文的三個小故事,體會晏子的聰明才智,能言善辯;三通過演課本劇、分角色朗讀等形式讓學生加深對課文內容的認識;四、總結全課。
整節課思路清晰,結構完整,從中可以看出梁老師課前做了大量的準備工作。
記得梁老師上這節課前在我們班試上,當時我匆匆上了第一課時,她上第二課時,因為學生沒有充分預習,對課文不熟悉,加上對我們班學生不了解,上起來很生澀,學生不積極發言,效果沒出來。
她這節課賽課,可以說比在我們班上完善多了,(當然也還有不盡人意的地方)而且感覺學生比較配合,有不少精彩的生成。
這些都值得我好好學習。
下麵來談談我的感受:做的比較好的方麵:一、複習導入。
1、先讓學生個別讀、開火車、齊讀的方式複習生字詞,再選1、2個詞來說話,而且跟課文內容有關,這一點借鑒了梁秋娥老師的好做法,體現由易到難的過程,學生既掌握了詞語,又複習了課文內容,一舉幾得,學以致用,挺好,而且學生也說得不錯,我記得是朱廣交用了2個以上的說得不錯。
2、讓學生回顧上一節初讀課文後,晏子給你怎樣的印象?(你覺得晏子是個怎樣的人?)這時學生積極發言,學生回答後,梁老師及時表揚,鼓勵,學生絕大部分積極參與到了課堂的學習,這一點非常值得學習。
二、走進課文的三個小故事,梁老師通過自主學習,交流等教學環節的設置,讓學生感悟晏子的聰明才智,以讀代講,讀中感悟,在教學中沒有平均使用力量,對三個小故事的處理是有層次的。
主要抓住第二個小故事重點指導,體現高年段教學目標以及學法指導“引-扶-放”。
第一個故事,通過抓對句子的理解,老師課件出示相關句子“這是個狗洞,不是城門。
隻有訪問狗國,才從狗洞進去。
我在這兒等一會兒,你們先去問個明白,楚國到底是個怎樣的國家?”讓學生讀,理解晏子為什麼不直接說楚國是狗洞,從而達到理解晏子說話的巧妙之處。
第二個故事側重抓住人物的語言、動作、神態。
楚王瞅了他一眼,冷笑一聲說:“難道齊國沒有人了嗎?”老師課件出示句子,讓學生齊讀,後問學生:“你讀懂了什麼?”老師為了降低問題難度,還重點讓學生理解句子中的“人”指哪些人?(人才,能人)學生很快就知道楚王是諷刺齊國沒人才。
然後抓住晏子的話“敝國有個規矩……”,引導學生理解晏子先貶低自己達到貶低楚國的目的。
最後讓學生按自己的理解讀,並說說為什麼這樣讀?設計意圖很好(培養個性朗讀)。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尊重學生自讀自悟、尊重學生的多元化理解、倡導個性化朗讀。
第三個故事...
急求!!!晏子使楚文言文教案。
教學構想】 認識中華文化豐厚博大的方式有很多,去博物館看實物,聽解說員講解,直觀而清晰;翻開文獻,自主去尋覓,迅速而全麵,通過文字還能直接觸摸那些智慧的靈魂,可是一個致命的弱點,就是文字的障礙。
許多學生害怕文言文,再好的內容,學生走不進去,也是惘然。
《晏子使楚》是學生接觸文言文以來,第一篇較長的文本,文中故事頗具戲劇性,雙方不太友善的對話中暗藏諸多機巧:楚王聽說晏子是善於辭令之人,想借機刁難他,楚國君臣商議,決定通過誣蔑齊人為盜,進而誣蔑“齊人善盜”。
這些貶損與侮辱,表麵上是刁難晏子,實則矛頭直指齊國。
麵對楚王君臣的挑釁,晏子臨陣不亂,機警應變,巧施辯辭,應付裕如。
針對楚王誣蔑齊人“善盜”,晏子引用橘化為枳的故事,類比推理出,齊人在齊不盜,入楚卻盜,正是楚地水土、地氣即社會環境造成,讓楚王“反取病焉”。
晏子這種應變的機智,不懼大國,不畏強暴的鬥爭精神,曆經再長的歲月,依然閃爍著熠熠光采。
我們的學生,處在這個社會越來越開放,國與國間的交往越來越頻繁的時代,對國際時事的關注較之建國以來任何時期的同齡人有了更大的熱情和興趣,此時看機智、愛國、頗具外交能力的晏子,一定能引發他們進行積極健康的情感體驗,有助於他們確立美好的人生理想。
那麼,我們就以內容去點燃學生興趣的火花,再將他們急於知曉內容的積極心理不著痕跡地轉到掃清文字障礙的環節上,最終興味盎然不費氣力地攻下這一篇較長的文言文吧。
【教學設計】 教學目標:1、弄清文意,積累實詞 2、學習晏子臨辱不懼,智勝強敵的精神與智慧 教學重難點:1、課文內容的紮實把握。
2、全麵了解暈子的外交智慧,以激勵激勵學生的學習熱情。
教學安排:1、自主、合作學習及比較閱讀,突破重難點。
2、一課時。
教學步驟: 一、 導入:外語學校是培養外交家的搖籃,作為外校人,當然應該關注古、今、中、外的外交家的風采,你最喜歡的外交家是誰,能說一件他的外交成功的案例嗎?(或說說你印象最深的外交事例) (生答) (師與生分享時事:最近以106歲高齡去世的宋美齡曾是風靡美國的中國外交家,1943年就是她以嫻熟的英文,高雅的氣度,善辯機敏的口才、不卑不亢的表現征服了美國,征服了羅斯福,使得羅斯福能派“飛虎隊”援助中國人民抗日,對日起到了一定的打擊作用。
) 讓我們將眼光再投射到遙遠的諸侯紛爭、戰火頻仍的春秋時期。
去領略一下齊國著名政治家,外交家晏嬰的外交風采(板書課題)。
(導語設計是針對外語學校的學生實際,能激起學生確立美好的夢想,與時事勾連能激起學生對世界的關注,極大調動學生主動學習的興趣。
) 二、 自主學習:請大家看課文。
借助注釋、工具書自讀、自查、自通文意,請你將認為應積累的詞圈點起來。
不清楚的地方請打上?號。
(設計此環節,是為了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習慣,這是下一環節合作學習的基礎。
) 三、 合作學習: 1、 四人小組討論 ①各自的疑難,仍不能解決的派代表上台板書出來。
②每人口譯一遍課文,互相訂正。
2、 各小組板書出的不懂的問題全班共同解決。
生答或師答。
提示:該積累的實詞如習、辱、坐、詣、徙,師要有意識地提請學生理解記憶。
(這一環節設計充分利用合作學習的優勢,最大限度地由學生自主討論及借助工具書解決疑難問題。
) 四、 請一生讀課文。
其他學生就他的斷句、讀音、語氣、語調等進行評議、訂正。
並趁此時機齊讀全文。
(通過以上環節的學習,此時的讀就是一個質量較高的誦讀,這既是對以上學習的檢驗,同時也可進一步夯實課文的理解把握。
) 五、 請一個同學把這個故事講出來(給故事取名叫“晏子智鬥楚王”),隻有一個要求: 盡量忠實於原文。
學生評價,修訂。
(這一環節的設計是以上學習總檢驗,之所以設計成講故事而不是直接說是翻譯,是為了弱化學生的畏難心理,讓他們在有興趣的積極心態下翻譯全文。
) 六、 再讀全文,處理課後練習一、二再落實對課文內容的理解。
(充分利用好設計科學的課後練習,係統深入地理解課文。
) 七、 拓展比較 : 1、 其實晏子出使楚國還有兩個故事發生了,將這三件事連起來看,我們可以更完整地領略他作為外交家的風采,《語文讀本》第七冊261麵,師範讀,生齊讀。
請對照注釋、看懂原文、再看譯文。
2、 從這兩篇看,麵對楚國君臣的一再刁難,晏子是如何一一應對的呢? 我們來列個表看看。
師給出對比項,小組討論師生共同完成。
明確: 楚 王 晏 子 刁 難 目 的 應 對 技 巧 設小門迎接 戲弄其矮 使狗國者從狗門入 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 使楚不入 笑齊無人 指晏子不配為使 齊人多 巧移話題 使不肖主 以退為進 誣齊人為盜 指責齊人善盜 引“化橘為枳”指出 比喻、類推 楚之水土使民善盜 反取其辱 不辱使命 (這一設計既拓展學生的閱讀麵,在比較中有助於全麵理解晏子的外交智慧,同時也能引導學生充分利用鄂教版編寫得較好的《讀本》資源。
) 八、 作為現代人,作為有誌於做一名報效國家的外交官,我們確實無比敬佩幾千年前的這位外交家,請你對這位古人說一句話: 晏子,我要...
概括文章主要內容
閱讀文章是從整體到部分再到整體,即初讀文章,了解大意後,再理解字詞,讀懂每句話,給文章分段和歸納段意,最後回到文章整體上來,進而抓住文章的主要內容,並概括中心思想。
概括文章的主要內容,就是要搞清楚全文主要講的是什麼。
隻有掌握了文章的主要內容,才能正確領會文章的中心思想。
文章的主要內容,一般應概括得完整簡要。
概括文章主要內容的方法:1、段意合並法。
段落大意概括了一段的主要內容。
把每段大意綜合起來,加以概括,就是整篇文章的主要內容。
這是最常用的方法。
用這種方法要注意兩點:1、各段大意之間,有的要加上一些過渡詞語,以便讀起來通順貫。
2、要區分重點段落和非重點段落,做到有詳有略,有的甚至可以舍去。
2、要素串連法。
寫人記事的文章,一般有時間、地點、人物、事件(包括起因、經過、結果)等基本要素。
把這幾個基本要素弄清了,用詞語串連起來,就是文章的主要內容。
如《飛奪瀘定橋》就可以這樣來概括主要內容。
3、問題概括法。
作者寫一篇文章,往往是圍繞一個中心,抓住幾個問題,按一定的順序寫的。
讀寫一篇文章,我們可想一想,作者所要說明的是哪幾個問題?把這幾個問題概括起來,就是文章的主要內容。
如《窮人》一文,讀後可以行先提出以下幾個問題:桑娜在等丈夫回來的時候,發生了什麼事情?她是怎樣做的?又是怎樣想的?為什麼她會這樣想?丈夫回來以後,她又是怎麼想的?一一回答這些問題,就是課文的主要內容。
4、標題追溯法。
有些以內容命題的文章,我們可以根據標題去閱讀,追溯文章的主要內容,這叫“標題追溯法”。
如《偉大的友誼》一課,我們抓住標題便可追溯到主要內容。
5、內容借助法。
這種方法,就是借肋文章中的句或段來總結方要內容。
如《養花》一課,結尾的“有喜有憂,有笑有淚,有花有果,有香有色。
既須勞動,又長見識,這就是養花的樂趣。
”總結了全文的主要內容。
總之,不管運用哪種方法,都必須先認真閱讀課文,分析理解,在此基礎上,才能正確概括文章的主要內容。
同時,各種方法結合運用,效果更好。
集錦二、概括能力有很強的綜合性,而小學生又以形象思維見長。
一篇課文要用一兩句話表達出主要內容,對小學生來說確實不易。
究其原因,總結起來有三點:1、縮不短。
概括課文大意時,常常講著講著就接近複述的。
2、該不該刪。
在概括課文大意時,分不清楚哪些內容該留,哪些內容該刪。
3、抓不住重點。
課文內容那麼多,顧前不顧後,很難快速把握重點。
如何幫助學生準確、簡潔、快速地概括出課文主要內容,在教學實踐中,我總結了如下五種方法----1、課題擴充法。
題目是文章的眼睛,透過題目我們往往能捕捉到很多課文信息。
不少課文的題目,就是文章內容的高度概括。
歸納這類文章的主要內容,我們可以借助課題。
首先要讀懂字麵上表達的意思,再根據課文內容把課題擴展成一句完整的話,在此基礎上逐步進行豐滿,使表達更加完整,更加全麵。
如《草船借箭》,讀課文後,請學生把課題四個字擴展成一句話:諸葛亮利用草船向曹操“借”來了十萬支箭。
在此基礎上請學生補上借箭的起因,及周瑜最後的態度,然後稍加整理就能概括出課文的主要內容:周瑜妒忌諸葛亮,要求他十天之內趕造十萬支箭。
諸葛亮利用草船向曹操“借”來了十萬支箭。
周瑜自歎不如。
學會從課題入手也就悟到了“概括”與“具體”之間的關係了。
2、段意合並法。
一篇文章由幾個段落組成,我們可以用合並段落大意的方法概括文章主要內容。
先理清文章脈絡,寫出每大段的意思,再根據文章內容分清主次。
如果都是主要的,就把段意合並起來;如果有的主要,有的次要,則需要抓住主要的,舍掉次要的。
合並時,要對各段的大意做適當的修改,刪除重複的內容,綜合相同的內容。
如《祖國,我終於回來了》,課文第一大段主要寫了:錢學森聽到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的消息,決心早日回國;第二大段主要寫了:美國當局用種種手段迫害錢學森,阻撓他回國;第三大段主要寫了:在世界各國主持正義的人們的支持下,在中國政府和人民的關懷下,錢學森終於回到了祖國。
三個大段的內容合並起來,稍加整理就可以概括出文章的主要內容:錢學森聽到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的消息,決心早日回到祖國,而美國當局用種種手段迫害他,阻撓他回國。
最後,在中國人民、世界人民的關心支持下,錢學森終於回到了祖國。
3、重點突出法。
有些文章,重點部分十分突出,而全文的主要內容就在其中。
因此,隻要抓住這個重點部分的段落大意,再加上一些必要的補充交代,全文的主要內容就歸納出來了。
具體的操作:可以先簡單地讀讀課文,了解大致內容。
然後找出文章的重點段,弄清作者在重點段中要表達的意思,再聯係其餘各段作適當補充,文章的主要內容就自然概括出來了。
如《落花生》一文,重點部分是第二大段:一家人嚐花生,談論花生的好處,並以花生喻做人要做務實有用的人。
以此為核心,聯係文中其他內容,就不難概括出全文的主要內容:作者一家人在後園過花生節,他們邊品嚐花生,邊談論花生的好處,父親以花生...
請問如何概括文章的主要內容。
閱讀文章是從整體到部分再到整體,即初讀文章,了解大意後,再理解字詞,讀懂每句話,給文章分段和歸納段意,最後回到文章整體上來,進而抓住文章的主要內容,並概括中心思想。
概括文章的主要內容,就是要搞清楚全文主要講的是什麼。
隻有掌握了文章的主要內容,才能正確領會文章的中心思想。
文章的主要內容,一般應概括得完整簡要。
概括文章主要內容的方法:1、段意合並法。
段落大意概括了一段的主要內容。
把每段大意綜合起來,加以概括,就是整篇文章的主要內容。
這是最常用的方法。
用這種方法要注意兩點:1、各段大意之間,有的要加上一些過渡詞語,以便讀起來通順貫。
2、要區分重點段落和非重點段落,做到有詳有略,有的甚至可以舍去。
2、要素串連法。
寫人記事的文章,一般有時間、地點、人物、事件(包括起因、經過、結果)等基本要素。
把這幾個基本要素弄清了,用詞語串連起來,就是文章的主要內容。
如《飛奪瀘定橋》就可以這樣來概括主要內容。
3、問題概括法。
作者寫一篇文章,往往是圍繞一個中心,抓住幾個問題,按一定的順序寫的。
讀寫一篇文章,我們可想一想,作者所要說明的是哪幾個問題?把這幾個問題概括起來,就是文章的主要內容。
如《窮人》一文,讀後可以行先提出以下幾個問題:桑娜在等丈夫回來的時候,發生了什麼事情?她是怎樣做的?又是怎樣想的?為什麼她會這樣想?丈夫回來以後,她又是怎麼想的?一一回答這些問題,就是課文的主要內容。
4、標題追溯法。
有些以內容命題的文章,我們可以根據標題去閱讀,追溯文章的主要內容,這叫“標題追溯法”。
如《偉大的友誼》一課,我們抓住標題便可追溯到主要內容。
5、內容借助法。
這種方法,就是借肋文章中的句或段來總結方要內容。
如《養花》一課,結尾的“有喜有憂,有笑有淚,有花有果,有香有色。
既須勞動,又長見識,這就是養花的樂趣。
”總結了全文的主要內容。
總之,不管運用哪種方法,都必須先認真閱讀課文,分析理解,在此基礎上,才能正確概括文章的主要內容。
同時,各種方法結合運用,效果更好。
集錦二、概括能力有很強的綜合性,而小學生又以形象思維見長。
一篇課文要用一兩句話表達出主要內容,對小學生來說確實不易。
究其原因,總結起來有三點:1、縮不短。
概括課文大意時,常常講著講著就接近複述的。
2、該不該刪。
在概括課文大意時,分不清楚哪些內容該留,哪些內容該刪。
3、抓不住重點。
課文內容那麼多,顧前不顧後,很難快速把握重點。
如何幫助學生準確、簡潔、快速地概括出課文主要內容,在教學實踐中,我總結了如下五種方法----1、課題擴充法。
題目是文章的眼睛,透過題目我們往往能捕捉到很多課文信息。
不少課文的題目,就是文章內容的高度概括。
歸納這類文章的主要內容,我們可以借助課題。
首先要讀懂字麵上表達的意思,再根據課文內容把課題擴展成一句完整的話,在此基礎上逐步進行豐滿,使表達更加完整,更加全麵。
如《草船借箭》,讀課文後,請學生把課題四個字擴展成一句話:諸葛亮利用草船向曹操“借”來了十萬支箭。
在此基礎上請學生補上借箭的起因,及周瑜最後的態度,然後稍加整理就能概括出課文的主要內容:周瑜妒忌諸葛亮,要求他十天之內趕造十萬支箭。
諸葛亮利用草船向曹操“借”來了十萬支箭。
周瑜自歎不如。
學會從課題入手也就悟到了“概括”與“具體”之間的關係了。
2、段意合並法。
一篇文章由幾個段落組成,我們可以用合並段落大意的方法概括文章主要內容。
先理清文章脈絡,寫出每大段的意思,再根據文章內容分清主次。
如果都是主要的,就把段意合並起來;如果有的主要,有的次要,則需要抓住主要的,舍掉次要的。
合並時,要對各段的大意做適當的修改,刪除重複的內容,綜合相同的內容。
如《祖國,我終於回來了》,課文第一大段主要寫了:錢學森聽到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的消息,決心早日回國;第二大段主要寫了:美國當局用種種手段迫害錢學森,阻撓他回國;第三大段主要寫了:在世界各國主持正義的人們的支持下,在中國政府和人民的關懷下,錢學森終於回到了祖國。
三個大段的內容合並起來,稍加整理就可以概括出文章的主要內容:錢學森聽到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的消息,決心早日回到祖國,而美國當局用種種手段迫害他,阻撓他回國。
最後,在中國人民、世界人民的關心支持下,錢學森終於回到了祖國。
3、重點突出法。
有些文章,重點部分十分突出,而全文的主要內容就在其中。
因此,隻要抓住這個重點部分的段落大意,再加上一些必要的補充交代,全文的主要內容就歸納出來了。
具體的操作:可以先簡單地讀讀課文,了解大致內容。
然後找出文章的重點段,弄清作者在重點段中要表達的意思,再聯係其餘各段作適當補充,文章的主要內容就自然概括出來了。
如《落花生》一文,重點部分是第二大段:一家人嚐花生,談論花生的好處,並以花生喻做人要做務實有用的人。
以此為核心,聯係文中其他內容,就不難概括出全文的主要內容:作者一家人在後園過花生節,他們邊品嚐花生,邊談論花生的好處,父親以花生來比喻,...
在語文教學中如何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
在語文教學中,閱讀教學是最花費時間和精力的。
在平時的課堂教學裏,我們教師總是用盡心思地講解,也要求學生認真地聽講,可每一次語文測試後,都麵臨著一個難題,那就是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差。
所以一張試卷中的閱讀理解題目的簡單與否,決定了測試結果質量的好壞。
望著試卷上的紅叉叉,無不令我們語文老師頭疼,心急;無不使我們的學生煩惱,恐懼,從而造成了“閱讀難,難閱讀”的局麵。
閱讀理解能力是一項最基本,最重要的語文能力,作為小學語文教師,我們該如何來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讓學生擺脫“閱讀難,難閱讀”的困擾呢?通過近段時間的理論知識學習,受到了一些啟示,並總結如下: 一. 重視語文課堂教學,培養學生的感悟能力。
1.課前預習課文,初知文章大意。
做好課前預習是檢測學生自主學習的重要環節。
上課前,語文教師可適當地布置預習提示,讓學生通過認真預習,知道課文大概講了什麼內容,能畫出文中的重點詞語和句子,對於不理解的,一定要求利用語文工具書來解決,或者聯係上下文的內容,與同桌或小組討論。
還要求學生能找出自己喜歡的句子,段落,多讀多悟,這樣既鍛煉了學生自主閱讀的能力,又提高教師課堂教學的效率。
2.啟發學生讀中感悟,關注學生的讀書感受。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要讓學生充分地讀,在讀書中整體感知,在讀中有所感悟,在讀中培養語感,在讀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閱讀理解能力是以感悟,體驗為基礎的語文能力。
古人雲:“書讀百遍,其義自見。
”所以一篇文章多讀,讀熟,我們也就理解,明白了它的內容。
閱讀教學時,學生讀書的方式有多種,但我們要多訓練學生“眼到心到”的默讀,因為默讀隻能用眼睛看,並要求做到邊讀邊思考,而且還要有比較快的速度。
所以學生讀文時,引導學生邊讀邊思考,把每一個詞語,每一句話讀通,讀懂。
讀完課文後,想想課文講的是什麼,並能用自己的話概括全文的大意。
在教學時應多鼓勵學生把自己的讀後感悟,不同的看法,大膽地說出來。
由於學生的個性特點,知識積累,情感體驗不同,對於同一事物會有不同的感受,作為新課標下的語文教師應大膽放手,讓學生在課堂上多讀,多悟,多說,多交流自己的個人感悟。
閱讀教學就是學生,教師,文本對話的過程,通過讀說練來與語文情感共鳴,幫助學生更深地體會文章的思想感情,同時也培養了學生對文章的感悟能力,也助於提高學生的語言口頭表達能力和概括能力。
3.課後分小組輔導,鞏固訓練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
如果單靠語文課堂閱讀教學的訓練是遠遠不夠的。
教師可利用課後時間,布置一些同步閱讀習題,把不同層次水平的學生分為一小組,讓他們一起閱讀短文,一起討論問題,一起說出自己的看法。
要求每一位學生讀完一篇短文後都說說讀懂了什麼,然後再由優秀的學生來總結內容,因為學生的語言更易於被學生接受,更易於被學生聽懂。
這樣,優秀的學生的解題,分析能力由此提高,其他學生的思維也由此被熏陶,在這潛移默化中學會了解答題。
二. 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
1.調動學生閱讀的積極性。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
”所以教師要努力激發學生課外閱讀的興趣,讓他們愉悅地進行課外閱讀,快樂地接受自己想要學習的語文知識。
學生的閱讀量僅局限於語文課本的幾十篇文章是遠遠不夠的。
《新課程標準》明確指出小學的課外閱讀總量不少於100萬字,背誦優秀詩文60篇(段)。
可現實上,大部分的學生認為讀書是枯燥無味的,對讀書提不起什麼興趣。
所以我們語文老師除了平時有意識地糾正這些錯誤的思想外,還可嚐試以下的方法:第一,同步推薦書籍。
在語文教學時,當學完一篇課文後,教師可根據實際情況,向學生推薦同類的或同作者的作品。
例如:教學《冬陽.童年.駱駝隊》時,結合課文中的“就這樣,我寫了一本《城南舊事》”一句話和課後的資料袋,推薦學生讀《城南舊事》。
教師也可以給學生讀《城南舊事》的一小片段,讓學生感受小英子和她的好朋友妞兒的不同的童年生活,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望。
還可以利用《回顧﹒拓展》中的“課外書屋”引導學生讀好書,讀成本的書,在讀書中積累語言,在讀書中體會情感。
第二,開展豐富的實踐活動。
小學生是很喜歡參加各種活動的,因此,創造生動活潑,形式多樣的課外活動,能使享受到閱讀的樂趣,感受閱讀的重要性,從而更進一步激發他們的閱讀熱情。
例如:開展講故事比賽,成語接龍,猜謎語等活動,激發學生的表現欲望,促使學生產生一種自我主動閱讀的意識。
還可以引導學生結合課文內容,編課本劇。
如在教學《晏子使楚》,可布置學生自己找夥伴,自導自演課本劇,這樣不僅提高了學生的閱讀感悟能力,還提高與他人合作的能力. 2.注重閱讀的讀思結合。
孔子說:“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作為語文教師不僅要重視學生的讀,還要引導學生怎樣讀。
語文課程標準說過:讓學生在閱讀實踐中逐步學會獨立思考。
如果學生在讀的過程中沒有“思”的參與,那麼學生讀到的隻會是單純的無意義的“字”,隻有邊讀邊思考,才會透過“文字”,理解文字所表達的...
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如何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
在語文教學中,閱讀教學是最花費時間和精力的。
在平時的課堂教學裏,我們教師總是用盡心思地講解,也要求學生認真地聽講,可每一次語文測試後,都麵臨著一個難題,那就是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差。
所以一張試卷中的閱讀理解題目的簡單與否,決定了測試結果質量的好壞。
望著試卷上的紅叉叉,無不令我們語文老師頭疼,心急;無不使我們的學生煩惱,恐懼,從而造成了“閱讀難,難閱讀”的局麵。
閱讀理解能力是一項最基本,最重要的語文能力,作為小學語文教師,我們該如何來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讓學生擺脫“閱讀難,難閱讀”的困擾呢?通過近段時間的理論知識學習,受到了一些啟示,並總結如下: 一. 重視語文課堂教學,培養學生的感悟能力。
1.課前預習課文,初知文章大意。
做好課前預習是檢測學生自主學習的重要環節。
上課前,語文教師可適當地布置預習提示,讓學生通過認真預習,知道課文大概講了什麼內容,能畫出文中的重點詞語和句子,對於不理解的,一定要求利用語文工具書來解決,或者聯係上下文的內容,與同桌或小組討論。
還要求學生能找出自己喜歡的句子,段落,多讀多悟,這樣既鍛煉了學生自主閱讀的能力,又提高教師課堂教學的效率。
2.啟發學生讀中感悟,關注學生的讀書感受。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要讓學生充分地讀,在讀書中整體感知,在讀中有所感悟,在讀中培養語感,在讀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閱讀理解能力是以感悟,體驗為基礎的語文能力。
古人雲:“書讀百遍,其義自見。
”所以一篇文章多讀,讀熟,我們也就理解,明白了它的內容。
閱讀教學時,學生讀書的方式有多種,但我們要多訓練學生“眼到心到”的默讀,因為默讀隻能用眼睛看,並要求做到邊讀邊思考,而且還要有比較快的速度。
所以學生讀文時,引導學生邊讀邊思考,把每一個詞語,每一句話讀通,讀懂。
讀完課文後,想想課文講的是什麼,並能用自己的話概括全文的大意。
在教學時應多鼓勵學生把自己的讀後感悟,不同的看法,大膽地說出來。
由於學生的個性特點,知識積累,情感體驗不同,對於同一事物會有不同的感受,作為新課標下的語文教師應大膽放手,讓學生在課堂上多讀,多悟,多說,多交流自己的個人感悟。
閱讀教學就是學生,教師,文本對話的過程,通過讀說練來與語文情感共鳴,幫助學生更深地體會文章的思想感情,同時也培養了學生對文章的感悟能力,也助於提高學生的語言口頭表達能力和概括能力。
3.課後分小組輔導,鞏固訓練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
如果單靠語文課堂閱讀教學的訓練是遠遠不夠的。
教師可利用課後時間,布置一些同步閱讀習題,把不同層次水平的學生分為一小組,讓他們一起閱讀短文,一起討論問題,一起說出自己的看法。
要求每一位學生讀完一篇短文後都說說讀懂了什麼,然後再由優秀的學生來總結內容,因為學生的語言更易於被學生接受,更易於被學生聽懂。
這樣,優秀的學生的解題,分析能力由此提高,其他學生的思維也由此被熏陶,在這潛移默化中學會了解答題。
二. 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
1.調動學生閱讀的積極性。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
”所以教師要努力激發學生課外閱讀的興趣,讓他們愉悅地進行課外閱讀,快樂地接受自己想要學習的語文知識。
學生的閱讀量僅局限於語文課本的幾十篇文章是遠遠不夠的。
《新課程標準》明確指出小學的課外閱讀總量不少於100萬字,背誦優秀詩文60篇(段)。
可現實上,大部分的學生認為讀書是枯燥無味的,對讀書提不起什麼興趣。
所以我們語文老師除了平時有意識地糾正這些錯誤的思想外,還可嚐試以下的方法:第一,同步推薦書籍。
在語文教學時,當學完一篇課文後,教師可根據實際情況,向學生推薦同類的或同作者的作品。
例如:教學《冬陽.童年.駱駝隊》時,結合課文中的“就這樣,我寫了一本《城南舊事》”一句話和課後的資料袋,推薦學生讀《城南舊事》。
教師也可以給學生讀《城南舊事》的一小片段,讓學生感受小英子和她的好朋友妞兒的不同的童年生活,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望。
還可以利用《回顧﹒拓展》中的“課外書屋”引導學生讀好書,讀成本的書,在讀書中積累語言,在讀書中體會情感。
第二,開展豐富的實踐活動。
小學生是很喜歡參加各種活動的,因此,創造生動活潑,形式多樣的課外活動,能使享受到閱讀的樂趣,感受閱讀的重要性,從而更進一步激發他們的閱讀熱情。
例如:開展講故事比賽,成語接龍,猜謎語等活動,激發學生的表現欲望,促使學生產生一種自我主動閱讀的意識。
還可以引導學生結合課文內容,編課本劇。
如在教學《晏子使楚》,可布置學生自己找夥伴,自導自演課本劇,這樣不僅提高了學生的閱讀感悟能力,還提高與他人合作的能力. 2.注重閱讀的讀思結合。
孔子說:“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作為語文教師不僅要重視學生的讀,還要引導學生怎樣讀。
語文課程標準說過:讓學生在閱讀實踐中逐步學會獨立思考。
如果學生在讀的過程中沒有“思”的參與,那麼學生讀到的隻會是單純的無意義的“字”,隻有邊讀邊思考
有沒有初中語文文言文對比閱讀的題
閱讀下麵兩段文言文,做6~9題.[甲]吳廣素愛人,士卒多為用者,將尉醉,廣故數言欲亡,憤恚尉,令辱之,以激怒其眾.尉果笞廣.尉劍挺,廣起奪而殺尉,陳勝佐之,並殺兩尉.召令徒屬曰:"公等遇雨,皆已失期,失期當斬.籍弟令毋斬,而戍死者固十六七.且壯士不死即已,死即舉大名耳.王侯將相寧有種乎!"徒屬皆曰:"敬受命."乃詐稱受子扶蘇,項燕,從民欲也.袒右,稱大楚.為壇而盟,祭以尉首.陳勝自立為將軍,吳廣為都尉,攻大澤鄉,收而攻蘄.乃令符離人葛嬰將兵徇蘄以東攻銍,酂,苦,柘,譙,皆下之, 行收兵.比至陳,車六七百乘,騎千餘,卒數萬人.(節選自《陳涉世家》)[乙]秦二世元年七月,陳勝等起大澤中.其九月,會稽守①通謂梁②曰:"江西皆反,此亦天亡秦之時也.吾聞先即製人,後則為人所製.吾欲發兵,使公即恒楚將".是時恒楚亡在澤中.梁曰:"恒楚亡,人莫知其處,獨籍③知之耳."梁乃出,誡籍持劍居外待.梁複入,與守坐,曰:"請如籍,使受命召恒楚."守曰:"諾."須臾,梁睨④籍曰:"可行矣!"於是籍遂拔劍斬守頭.項梁持守頭,佩其印授.門下大驚,擾亂,籍所擊殺數十百人.一府中皆懾伏,莫敢起.……於是梁為會稽守,籍為裨將,徇下縣.(節選自《史記·項羽本紀》)[注釋]①會稽守:會稽郡的郡守.②梁:項梁,是項羽的叔父.③籍:項籍.項籍字羽,所以又稱項羽.④睨:斜眼看.6. 試解釋下列加點詞字的意思.(2分)①吳廣素愛人 素②比至陳 比③時時而間進 間④天下之疾犬也 疾7. 用現代漢語翻譯文中畫橫線的句子.(4分)①廣故數言欲亡,憤恚尉,令辱之,以激怒其眾.譯: ②犬兔俱罷,各死其處.譯: 8. 請用自己的話概括甲乙兩段文字的主要內容.(4分)答: 9. 從甲乙兩文所敘的事件中,可看出陳涉和項梁各是怎樣的一個人 (4分)答: 答案:6. ①素:向來 ②比:等到 ③將:統帥,率領 ④亡:逃亡(2分,每解釋對兩個得1分)7. ①吳廣故意多次說要逃跑,使軍官惱怒,讓他們責辱他,(借此)來激怒士卒. ②我聽說先動手可以製服對方,後動手就被對方所製.(4分.每句2分,不要求文字一致,翻譯正確,無語病即可)8. 甲文中記敘了陳勝,吳廣發動起義的過程.乙文寫項梁奪取郡守之位的兵變過程.(4分,各2分)9. 陳勝是一個富有謀略,機智果敢,並有一定組織和領導才能的確人.項梁是一個沉著老練(或老謀深算,陰險狡詐等)做事迅速果斷,善於隨機應變的人.(4分.各2分)陳勝者.陽城人也,字涉.吳廣者,陽夏人也,字叔.陳涉少時,嚐與人傭耕,輟耕之壟上,悵恨久之,曰:"苟富貴,無相忘."傭者笑而應曰:"若為傭耕,何富貴也 " 陳涉太息曰:嗟乎!燕雀安知鴻鵠之誌哉!"……行收兵.比至陳,車六七百乘,騎千餘,卒數萬人.攻陳,陳守令皆不在,獨守丞與戰譙門中.弗勝,守丞死,乃入據陳.數日,號令召三老,豪傑與皆來會計事.三老,豪傑皆曰:"將軍身被堅執銳,伐無道,誅暴秦,複立楚國之社稷,功宜為王."陳涉乃立為王,號為張楚.當此時,諸郡縣苦秦吏者,皆刑其長吏,殺之以應陳涉.陳勝王凡六月.已為王,王陳.其故人嚐與傭耕者聞之,之陳.扣宮門曰:"吾欲見涉." 宮門今欲縛之.自辯數,乃置,不肯為通.陳王出,遮道而呼涉.陳王聞之,乃召見,載與俱歸.入宮,見殿屋帷帳,客曰:"夥頤①!涉之為王沉沉者②"楚人謂多為夥,故天下傳之,夥涉為王,由陳涉始.客出入愈發舒,言陳王故情.或說陳王曰:"客愚無知,顓③妄言,輕威."陳王斬之.諸陳王故人皆自引去,由是無親陳王者.[注釋:①夥頤:夥,表示眾多的意思;頤,通"矣",歎詞.②沉沉者:富麗深邃的樣子.③顓(zhuān):獨一,專擅.13.解釋下列句中加點的詞語.(2分)①比至陳:( ) ②或說陳王曰: ( )14.把下列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4分)①陳涉太息曰:"嗟乎!燕雀安知鴻鵠之誌哉!"②諸陳王故人皆自引去,由是無親陳王者.15.你怎樣看待陳勝所說的"苟富貴,無相忘"這句話 (2分)16.你認為陳涉建立政權前後成功和失敗的原因各是什麼 我們能從中得到什麼啟示 (2分)①原因: ① 啟示: 答案:13.(1)及,等到(2)有人(本題2分.每小題1分)14.(1)陳涉長歎一聲說:"燕雀怎麼知道天鵝的誌向呢!"(2)眾多陳涉的老朋友,舊相識都各自離開,因此再也沒有親近陳涉的人了.(本題4分.每小題2分,譯錯1處扣1分,扣完為止)15.反映出他不滿現狀,渴求改變命運的心態及對富貴生活的向往,表現出與窮朋友同甘共苦的心願.(2分,隻答後一句也可)16.①得人心成功,失人心失敗.(1分)②人心向背是成敗的關鍵.(1分)閱讀兩則短文,回答問題甲 文侍中侍郎郭攸之,費禕,董允等,此皆忠良,誌慮忠純,是以先帝簡拔以遺陛下.愚以為宮中之事,事無大小,悉以谘之,然後施行,必能裨補闕漏,有所廣益.將軍向寵,性行淑均,曉暢軍事,試用於昔日,先帝稱之曰能,是以眾議舉寵為督.愚以為營中之事,悉以谘之,必能使行陣和睦,優劣得所.乙 文晏子為齊相,出.其禦①之妻從門間而窺.其夫為相禦,擁大蓋,策駟馬②,意氣揚揚,甚自得也.既而歸,其妻請去③.夫問其故.妻曰:"晏子長不滿六尺,身相④齊國,名顯諸侯.今...
如何提高小學語文教學中的語言訓練
語文教學中如何有效進行語言訓練《語文課程標準》科學地闡明了培養學生理解、運用祖國語言文字的能力是小學語文的特殊任務,是其他任何學科也代替不了的。
小學語文教學的實質是對學生進行語言訓練,通過訓練,全麵培養學生的聽、說、讀、寫的能力。
葉聖陶先生曾經講過:“什麼是訓練呢?就是要使學生學的東西變成他們自己的東西。
”這話說得再明白不過了。
老先生在這裏講的不是廣義上的訓練,而是有關於語文教學方麵的“訓練”,語文的核心問題是語言,語文訓練歸根結蒂就是語言訓練。
語言是工具,學生在學習語文的過程中,如何把語言這個工具變成自己手裏的工具,唯一的途徑也就是訓練。
學生是語言文字訓練的主體。
縱觀當前的課堂教學實踐,在課改理念的引領下,教師的語言訓練意識比較強,但對怎樣有效地進行語言文字訓練還不得要領,具體體現在:課內不訓練,課外訓練,訓練缺乏過程,訓練形式化。
作為小學語文老師,要精心挖掘語文因素,認真分析課文的語文因素,采用多種形式,強化對學生的語言訓練。
《晏子使楚》師:晏子“故意笑了笑”這種笑是一種什麼樣的笑?生:自嘲的笑。
師:還可以大膽地想象,晏子的表情會是什麼樣的笑?生:(模仿笑)師:什麼笑?生:笑裏藏刀的笑。
生:晏子這個笑指的是得意的笑。
(得意地讀)師:還有嗎?生:有點譏笑、嘲笑。
(嘲笑地讀)師:剛才有同學說笑裏藏刀,我覺得,楚王那個冷笑,那裏麵才可以說是藏了刀。
晏子,他笑裏究竟藏的是什麼?生:智慧……師:那叫智慧。
哎!就是這故意地笑一笑,笑出了自信,笑出了幽默,笑出了瀟灑。
請同學們按自己的體會好好的朗讀。
師:你們的朗讀告訴我們,就是這笑一笑,我們就能想象晏子的脾氣、性格、骨氣。
讓我們再次為晏子的這種智慧喝彩!…… 一、朗讀積累訓練著名特級教師沈大安說:“一個語言片斷被確定為訓練點,呈現在學生麵前,那是因為意思不易明白需要細加研究,或是寫法對學生有可借鑒之處值得反複品味。
無論哪一種情況,都需要多讀。
掌握閱讀方法,積累語言材料,陶冶思想情操,三者的交彙點便是讀,尤其是有感情地朗讀”會讀、讀懂,既是閱讀教學的目標,又是進行語言訓練的手段。
課堂上要擠出時間加強朗讀訓練,讓學生按照自己喜歡的方式,喜歡的速度去讀。
精彩的片斷,嚐試讓學生去積累,並時常加以鞏固使學生掌握語言規律並內化語言。
二、語句比較訓練詞語和句子是組成語言大廈的基礎材料,是構成文章的基本單位。
作者的思想感情是通過關鍵詞句表達出來的。
課文中有些詞句,特別是那些表現文章中心、表達情感的精妙傳神的詞句,往往具有“牽一發而動全身”的作用,我們隻要抓住這些重點詞句進行分析、比較和細細品味,學生的語感就會得到升華。
三、語言表達訓練利用教材訓練學生的語言表達是很有效的辦法。
小學語文教材對學生進行語言表達訓練提供了較廣泛的內容和多種形式。
在教學中,要盡量讓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語言表達實踐。
根據每篇課文的內容讓學生圍繞一個中心寫一段話。
讓學生通過對課文中“精品語言”的感受和模仿,促進學生表達能力的發展,逐步走向個性化。
此外,將口語訓練貫穿於每一節語文中,還可以培養他們敢於表達自己見解的習慣,優化口語交際教學,激發學生的表達欲望。
讓學生在生與生,師與生中發展個性化語言。
轉載請注明出處句子大全網 » 《晏子使楚》前置小研究中印象深刻的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