應該是叫《大智度論》。佛經從印度傳來以後根據翻意經典的人歸納一下,分為了三藏十二部。三藏就是經藏、律藏、論藏三部分。我們通常所讀的像《金剛經》、《妙法連華經》屬於經藏。經藏主要是講佛教的一些要義。律藏就是佛教所製定的戒律,像《四分律》。論藏,是對佛典經義加以論議,化精簡為詳明,以決擇諸法性相;為佛陀教說之進一步發展,而後人以殊勝之智慧加以組織化、體係化的論議解釋。
佛經中講隻有經曆過苦日子才會珍惜好日子的句子
四聖諦 苦集滅道。
人生八苦:生、老、病、死。
求不得、怨憎會、五陰熾盛苦。
認識到苦諦,進而知道苦由渴愛生,渴愛生苦是苦集諦,渴愛滅則苦滅,是苦滅諦。
由八正道可以滅苦得道,是道諦。
我們說的苦日子、好日子,在佛菩薩聖賢僧看來,都是苦。
苦日子本來是苦。
好日子由於難以長久,是無常壞滅苦。
另外窮人的好日子在富人看來是苦,富人的好日子在帝王看來是苦。
好壞沒有固定標準。
關鍵看人心。
知足就是好日子。
貪念如果不加控製,永遠沒有滿足的時候,永遠處於渴求中。
當然佛法也叫人們怎麼過上富足的生活。
持誦《佛說善生子經》、《吉祥經》就可知道如何才能過上幸福生活。
佛經裏說緣分的句子有那些?
佛曰:一花一世界,一葉一菩提。
佛曰:苦海無涯,回頭是岸。
佛曰:前世五百年的回眸才換得今世的擦肩而過 佛曰:為何不必? 佛曰:一切皆為虛幻 佛曰:不可說,不可說 佛曰:菩提並無樹,明鏡亦無台,世本無一物,何處染塵埃! 佛曰:放下屠刀,立地成佛 佛曰:救人一命,勝造七級浮屠 佛曰:一念愚即般若絕,一念智即般若生。
問曰:“為何人有善惡之分?” 佛曰:“人無善惡,善惡存乎爾心” 問曰:“如何能靜?如何能常?” 佛曰:“尋找自我。
” 問曰:“世間為何多苦惱?” 佛曰:“隻因不識自我。
” 問曰:“人為何而活?” 佛曰:“尋根。
” 問曰:“何謂之根?” 佛曰:“不可說。
” 佛曰:不可說,不可說,一說即是錯 佛曰:人生有八苦:生,老,病,死,愛別離,怨長久,求不得,放不下。
佛曰:命由己造,相由心生,世間萬物皆是化相,心不動,萬物皆不動,心不變,萬物皆不變。
佛曰:笑著麵對,不去埋怨。
悠然,隨心,隨性,隨緣。
注定讓一生改變的,隻在百年後,那一朵花開的時間。
佛曰:刹那便是永恒。
佛曰:種如是因,收如是果,一切唯心造。
佛曰:愛別離,怨憎會,撒手西歸,全無是類。
不過是滿眼空花,一片虛幻。
佛曰:由愛故生憂,由愛故生怖,若離於愛者,無憂亦無怖 佛曰:以物物物,則物可物;以物物非物,則物非物。
物不得名之功,名不得物之實,名物不實,是以物無物也。
佛曰:人無善惡,善惡存乎爾心。
佛經講無欲無求的句子,怎樣做到無欲無求,無欲無求
形容人胸懷心胸的句子1、心胸開闊:不要為令人不快的區區瑣事而心煩意亂,悲觀失望。
2、悟道是在任何情況下都能心胸寬廣地活著。
3、在這個世界上想有所成就的話,我們需要的是豁達大度,心胸開闊。
我一向主張做人要寬宏大量,通情達理。
4、心胸寬廣的人沒有痛苦,欲望無窮的人沒有歡樂。
5、所謂完善的人,就是心胸寬廣,富有獻身和犧牲精神,誓為全人類的幸福而努力奮鬥的人。
6、心胸開闊些,爭不起來;得失看輕些,爭不起來;目標降低些,爭不起來;功利稍淡些,爭不起來。
欲望讓人像伏在草叢深處的獅子,按捺不住蠢蠢欲動。
權錢爭到手了,幸福不見了;名聲爭到手了,快樂不見了;利益爭到手了,心安不見了。
詩人蘭德曾說:我和誰都不爭,和誰爭我都不屑!()7、心胸開闊的人,能正確看待自身與他人差別。
不會自輕自賤盲目崇拜英雄和偶像把任何人都看得比自己優越;不會盲目自信無謂貶低他人;不因別人權力財富地位而憤憤不平;願意以自己實力戰勝對手,而不是因對手缺陷使自己獲勝;不計較在每件事情上是否公平,隻願自己內心快活與充實。
8、人之心胸,多欲則窄,寡欲則寬。
(句子大全www.xuejuzi.cn)。
9、我們普通眾生和佛陀的區別,就在於佛陀的心懷寬廣,佛經講:“心包太虛,量周沙界”。
用開闊的心胸來容人容事,是一種精神、一種境界。
10、人生苦短,給自己一個愉悅的心情,胸懷寬廣的人才能永遠快樂。
形容人胸懷心胸的詩句1、大道如青天,我獨不得出------唐.李白《行路難》2、舉世皆濁我獨清,眾人皆醉我獨醒------戰國.屈原《漁夫》3、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宋.文天祥《過零丁洋》4、長安何處在,隻在馬蹄下------唐.岑參《憶長安曲二章寄龐催》5、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戰國.屈原.《離騷》6、新鬆恨不高千尺,惡竹應須斬萬竿------唐.杜甫《將赴成都草堂途中有作》7、少年心事當拂雲------唐.李賀《致酒行》8、不要人誇顏色好,隻留清氣滿乾坤------元.王冕《墨梅》9、千淘萬漉雖辛苦,吹盡狂沙始到金------唐.劉禹錫《浪淘沙》10、疾風知勁草,板蕩識誠臣------唐.李世民《賜蕭禹》11、生當作人傑,死亦為鬼雄------宋.李清照《絕句》(《烏江》)12、寧可枝頭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風中------宋.鄭思肖《畫菊》13、立誌欲堅不欲銳,成功在久不在速------宋.張孝祥《論治體劄子.甲申二月九日》14、老驥伏櫪,誌在千裏烈士暮年,壯心不已------三國.魏.曹操《龜雖壽》15、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雲帆濟滄海------唐.李白《行路難》16、一片冰心在玉壺------唐.王昌齡《芙蓉樓送辛漸》17、粉身碎骨渾不怕,要留青白在人間------明.於謙《石灰吟》18、刑天舞幹戚,猛誌固常在------晉.陶淵明《讀山海經十三首》19、直如朱絲繩,清如玉壺冰------南朝.宋.鮑照《代白頭吟》20、與天地兮比壽,與日月兮齊光------戰國.楚.屈原《涉江》21、莫道桑榆晚,微霞尚滿天------唐.劉禹錫《酬樂天詠誌見示》22、願君學長鬆,慎勿作桃李------唐.李白《贈韋侍禦黃活裳二首》23、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唐.李白《夢遊天姥吟留別》24、健兒須快馬,快馬須健兒------北朝民歌.《折楊柳歌辭》25、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盡還複來------唐.李白《將進酒》26、時窮節乃現,一一垂丹青------宋.文天祥《正氣歌》27、亦餘心之所善兮,雖九死其猶未悔------屈原《離騷》28、時人莫小池中水,淺處不妨有臥龍------唐.竇庠《醉中贈符載》形容人胸懷心胸的成語1、【海納百川,有容乃大】:大海的寬廣可以容納眾多河流;有比喻人的心胸寬廣可以包容一切。
2、【開誠相見】:開誠:敞開胸懷,顯示誠意。
形容待人誠懇,顯示出真心實意。
3、【宰相肚裏能撐船】:形容一個人寬宏大量。
4、【激濁揚清】:激:衝去;濁:髒水;清:清水。
衝去汙水,讓清水上來。
比喻清除壞的,發揚好的。
5、【幕天席地】:把天作幕,把地當席。
原形容心胸開闊。
現形容在野外作業的艱苦生活。
6、【人棄我取】:別人拋棄的東西我拾起來。
原指商人廉價收買滯銷物品,待漲價賣出以獲取厚利,後用來表示不跟別人爭,仍然有好處。
7、【心寬體胖】:原指人心胸開闊,外貌就安詳。
後用來指心情愉快,無所牽掛,因而人也發胖。
8、【捐棄前嫌】:拋棄舊有的嫌隙。
9、【心曠神怡】:曠:開闊;怡:愉快。
心境開闊,精神愉快。
10、【遏惡揚善】:遏:阻止;揚:宣揚。
禁絕壞事,宣揚提倡好事。
11、【虛懷若穀】:虛:謙虛;穀:山穀。
胸懷象山穀一樣深廣。
形容十分謙虛,能容納別人的意見。
12、【寬大為懷】:對人抱著寬大的胸懷。
13、【寬大為懷】:對人抱著寬大的胸懷。
14、【襟懷灑落】:襟懷:胸懷;灑落:灑脫。
心情坦率,光明正大。
15、【雞蟲得失】:象雞啄蟲,人縛雞那樣的得失。
比喻微小的得失,無關緊要。
16、【恢宏大度】:心胸開闊,氣量宏大。
17、【豁達大度】:豁達:胸襟開闊;大度:試題大。
形容人寬宏開通,能容人。
18、【一笑置之】:笑一笑,就把它放在一邊了。
表示不當回事。
19、【恢廓大度】:恢廓:寬大,開闊。
心胸開闊,氣量宏大,不計較個人的利...
佛法講無我,為什麼佛經裏要安置一句如是我聞的我
佛經裏的我,指的是阿難尊者,為什麼不是其他的大弟子?因為佛陀入滅之際,曾對多聞第一的阿難囑咐,經藏之卷首必須置有「如是我聞”,以區別外道的經典。
另外,在佛陀滅度後,七葉窟結集經典,阿難因為平生侍佛不離,因此大眾公推他登座誦出佛陀曾經說的經文。
由於阿難尊者多聞又兼慧解,所以佛經之卷首都有「如是我聞”,表示是阿難聽聞佛陀親口所說的。
是隨順世諦,假立賓主。
主要是令眾生啟發信心,顯示般若實相。
...
看看佛經怎麼說念一句阿彌陀佛的功德
淨空法師---「此一句佛號,唯佛與佛乃能究竟」,這是講這一句佛號的功德利益誰知道?隻有佛知道,等覺菩薩都搞不清楚。
「十地菩薩不離念佛」,這一句是《華嚴經》上講的。
十地是從初地到十地,講地上菩薩,這十個階級的菩薩統統是念阿彌陀佛。
為什麼?普賢、文殊帶領他們求生淨土。
淨土要不殊勝,為什麼華藏世界十地菩薩還要往生到淨土?「此一句佛號,唯佛與佛乃能究竟」,這是講這一句佛號的功德利益誰知道?隻有佛知道,等覺菩薩都搞不清楚。
功德太不可思議!我們學了這一部《無量壽經》才稍稍有一點體會,我們對於名號功德生起信心。
從哪裏生起的?從經上所說的四十八願五劫修行。
這真不容易,五劫是多長的時間!說的是大劫,不是中劫、不是小劫,如果是中劫、小劫他一定注明,不注明都是大劫。
一個大劫是一個世界的成住壞空一次,世界成住壞空五次,他修行沒間斷。
這樣的功德,成就極樂世界依正莊嚴,讓四十八願願願兌現,沒有一願是虛願。
「是以等覺大士亦不離念佛」,文殊、普賢是等覺。
「我等凡夫,但當老實念去」,念老在此地教我們,我們隻要老老實實念去。
「《要解》雲:以持名善根福德同佛故」,這個本真不得了,持名的善根跟阿彌陀佛相等。
這能相信嗎?能,我們隻要跟阿彌陀佛的心接上,把阿彌陀佛的功德變成自己的功德。
能不能做到?能做到。
文摘恭錄—淨土大經解演義(第五六九集)
佛經 聖經中 關於說人一切都是命中注定 不用太過執著的句子 要又好聽...
釋迦牟尼佛說:"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做如是觀”… 所以要無為~要隨緣~無為並非甚麼都不做~上班還是要努力負責~謀事在人~成事在天~~要平常心~要隨緣~ 好人&壞人'身上都累積了累世的業力(基督教的原罪)~(五百年得一人身…所以佛教有雲:人們下輩子大多是動物)~既然人類身上有這麼多的業力~那麼'往往就不是人類說了算的~(隻能接受神佛的安排…隻剩善念)~
看看佛經怎麼說念一句阿彌陀佛的功德
淨空法師---「此一句佛號,唯佛與佛乃能究竟」,這是講這一句佛號的功德利益誰知道?隻有佛知道,等覺菩薩都搞不清楚。
「十地菩薩不離念佛」,這一句是《華嚴經》上講的。
十地是從初地到十地,講地上菩薩,這十個階級的菩薩統統是念阿彌陀佛。
為什麼?普賢、文殊帶領他們求生淨土。
淨土要不殊勝,為什麼華藏世界十地菩薩還要往生到淨土?「此一句佛號,唯佛與佛乃能究竟」,這是講這一句佛號的功德利益誰知道?隻有佛知道,等覺菩薩都搞不清楚。
功德太不可思議!我們學了這一部《無量壽經》才稍稍有一點體會,我們對於名號功德生起信心。
從哪裏生起的?從經上所說的四十八願五劫修行。
這真不容易,五劫是多長的時間!說的是大劫,不是中劫、不是小劫,如果是中劫、小劫他一定注明,不注明都是大劫。
一個大劫是一個世界的成住壞空一次,世界成住壞空五次,他修行沒間斷。
這樣的功德,成就極樂世界依正莊嚴,讓四十八願願願兌現,沒有一願是虛願。
「是以等覺大士亦不離念佛」,文殊、普賢是等覺。
「我等凡夫,但當老實念去」,念老在此地教我們,我們隻要老老實實念去。
「《要解》雲:以持名善根福德同佛故」,這個本真不得了,持名的善根跟阿彌陀佛相等。
這能相信嗎?能,我們隻要跟阿彌陀佛的心接上,把阿彌陀佛的功德變成自己的功德。
能不能做到?能做到。
文摘恭錄—淨土大經解演義(第五六九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