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說》一文中表達全文主旨的句子是千裏馬常有 而伯樂不常有
馬說
作者:韓愈
⑴世有伯樂,然後有千裏馬。千裏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故雖有名馬,隻辱於奴隸人之手,駢死於槽櫪之間,不以千裏稱也。
⑵馬之千裏者,一食或盡粟一石。食馬者不知其能千裏而食也。是馬也,雖有千裏之能,食不飽,力不足,才美不外見,且欲與常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裏也?
⑶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盡其材,鳴之而不能通其意,執策而臨之,曰:“天下無馬!”嗚呼!其真無馬邪?其真不知馬也。
《馬說》中點明全文主旨的句子是?
中心論點就是高度概括全文的簡單明了的一句話.意思是下文全部都是圍繞這一句話而展開的論證和論據來證明作者的觀點 .馬說的中心論點是“世有伯樂,然後有千裏馬”,也就是說明本文是通過對千裏馬不遇伯樂用來比喻需要有明君發現賢才.而接下來文章都是圍繞這一句展開描寫的.主要的意義、用意或目的(也就是中心思想).而主旨句是“(其真無馬耶),其真不知馬也”是本文作者發出的感歎,同時表現了作者懷才不遇,壯誌難酬的悲憤之情,和對封建統治者不能識別人才,埋沒人才的控訴.這是作者借文章想表達的....
《馬說》中點明主旨的是哪一句
1用原文語句回答下列問題.⑴千裏馬被埋沒的根本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⑵千裏馬被埋沒的直接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⑶千裏馬有怎樣可悲的遭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⑷點明全文主旨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⑸人們常用文中兩句話概括自己懷於不遇,這兩句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⑹揭示千裏馬被埋沒的原因,表達了才能之士的悲憤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⑺文中韓愈說明庸者“不知馬”的具體表現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⑻有一個名人曾說過:“世上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發現.”由此,我們聯想到本文中的一句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⑼文中哪句話包含了一個反題,指明了千裏馬對伯樂的依賴關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0)一個人驟然得誌,官職升得很快,用一個與馬有關的成語來比喻:_____________.(11)在封建社會裏,有才能的人被壓製、埋沒,而一個人一旦得勢,則親朋好友即使平庸也跟著發達,所謂“一人得道,___________________”.2.本文作者借千裏馬和伯樂的傳說,巧妙地運用比喻的手法,表達作者憤慨的情感.說說伯樂,千裏馬和“食馬者”、“策馬者”分別比喻什麼?3.首句“世有伯樂,然後有千裏馬”在文中有什麼作用?指明了千裏馬和伯樂的什麼關係?4.“千裏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揭示了當時怎樣的社會現象?5.“千裏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6.“世有伯樂,然後有千裏馬.千裏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聯係生活實際,談談你對這幾句話的理解?7.“安求其能千裏也?”一句用了什麼修辭方法?其作用是什麼?8.找出文中描寫“食馬者”平庸、 愚妄淺薄的語句,並說明其所用的修辭方法有作用?9.讀到“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盡其材,鳴之而不能通其意,執策而臨之,曰:‘天下無馬’時”你有什麼感受?10.本文結尾兩句,對全文有什麼作用?11.“ 策之不以其道”中的“道”在文中具體指什麼?12.你怎樣理解文中表現的作者的思想感情?13.作者的人才觀中什麼?你對這種人才觀是怎樣看的?14.聯係實際,談談你是如何看待人才和伯樂之間的關係的?15.龔自珍“我勸天公重抖擻,不拘一格降人才”和本文闡述的觀點是否相矛盾?談談你的看法.16.“世有伯樂,然後有千裏馬”,你是否同意作者的觀點?請做簡要闡述.答案1略2.伯樂:識別人才,利用人才的封建統治者.千裏馬:有才能的人.食馬者和策馬者:埋沒人才,愚妄淺薄的統治者.3.提出中心論點,開篇點出論證的前提,有提挈全文的作用.指明千裏馬對伯樂的依賴關係.4 .統治者昏庸淺薄,世上缺少識別人才的伯樂.5.憤世嫉俗,對統治者不能識別和選拔重用人才的不滿,對被壓製折人才的同情,以及自己懷才不遇的抑鬱心情.6.有了伯樂,才會有千裏馬,如果沒有伯樂,即使有千裏馬,也不能被人發現,也就等於沒有千裏馬,說明伯樂對千裏馬的命運起決定作用.7.反問.表達作者憤怒譴責“食馬者”的思想感情,增強了語言的氣勢.8.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盡其材,鳴之而不能通其意.排比,使文章具有辛辣的嘲諷,把“食馬者”的平庸無能寫得淋漓盡致,增強了語言的氣勢.9.對千裏馬的遭遇的深切同情,對封建統治者埋沒人才,摧殘人才表示強烈憤慨.10.點明文章主旨.“不知馬”三個字是文章主旨所在.11.千裏馬的特性.12.對封建統治者不能識別人才、摧殘人才、埋沒人才的現象表達了強烈的憤慨.13.作者主張通過伯樂發現人才.這種人才觀具有片麵性,選拔人才可多途徑多層次、多方麵選拔.14.可以圍繞千裏馬應充實自己並主動抓住機遇展露才華,而伯樂應該是不拘一格來發現人才.15.《馬說》強調的是要善於發現人才,重用人才;而龔自珍則要不拘一格降人才,是呼喚能拯救天下的人才.16.言之成理即可.如:我認為千裏馬自身素質更重要.千裏馬應具備自人推銷的能力,不應一味等待伯樂的賞識,應主動地尋找機會展示自己.
愛蓮說點明文章主旨的句子
中心論點就是高度概括全文的簡單明了的一句話.意思是下文全部都是圍繞這一句話而展開的論證和論據來證明作者的觀點 .馬說的中心論點是“世有伯樂,然後有千裏馬”,也就是說明本文是通過對千裏馬不遇伯樂用來比喻需要有明君發現賢才.而接下來文章都是圍繞這一句展開描寫的.主要的意義、用意或目的(也就是中心思想).而主旨句是“(其真無馬耶),其真不知馬也”是本文作者發出的感歎,同時表現了作者懷才不遇,壯誌難酬的悲憤之情,和對封建統治者不能識別人才,埋沒人才的控訴.這是作者借文章想表達的.
馬說,句子填空人們常引用韓愈《馬說》中的句子:“,.,.”來說明:...
世有伯樂,然後有千裏馬.千裏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 被埋沒的根本原因:論點;點明中心) 2.食馬者不知其能千裏而食也/(其不知馬也 可不寫)(被埋沒的直接原因)(據2010年河北保定望都所發語文教參) 3.其真無馬邪?其真不知馬也.(再次點明文章中心句子) 4.點明中心的主旨句:其真不知馬也.5.屈辱致死:駢死於槽櫪之間
文中點明主旨的句子是什麼?兒童節到了,上帝接三個孩子到天上玩,...
能夠表現統治者平庸淺薄,愚妄無知的語句是:執策而臨之,曰:“天下無馬!”(1)本文的中心論點是:世有伯樂,然後有千裏馬.(2)千裏馬的悲慘遭遇是:祗辱於奴隸人之手,駢死於槽櫪之間.(3)千裏馬被埋沒的根本原因是:食馬者不知其能千裏而食也.(4)千裏馬被埋沒的直接原因是:食不飽,力不足,才美不外見,且欲與常馬等不可得.(5)食馬者“不知馬”的具體表現是: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盡其材,鳴之而不能通其意.(6)對“食馬者”的無知發出強烈的譴責的語句是:且欲與常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裏也?(7)表現“食馬者”以“知馬者”身份歎息的語句是:執策而臨之,曰:“天下無馬!”(8)全文的主旨句是:世有伯樂,後有千裏馬.(9)有一位名人曾說過:“世上不是沒有美,而是缺少發現美的眼睛.”由此我們可想到《馬說》的一句話:千裏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10)表明千裏馬和伯樂關係的語句是:世有伯樂,然後有千裏馬.(11)能夠表現統治者平庸淺薄,愚妄無知的語句是:執策而臨之,曰:“天下無馬!”(12)領起全文作用的句子是:世有伯樂,然後有千裏馬.(13)表明愚妄無知,平庸淺薄的統治者對千裏馬的不公正的待遇的句子是: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盡其材,鳴之而不能通其意(14)表明作者對千裏馬被埋沒的感歎的句子是:其真無馬邪?其真不知馬也.(15)能表明千裏馬外在特征的句子是:馬之千裏者,一食或盡粟一石.(16)寫千裏馬有異於常馬的特征的句子是:一食或盡粟一石.(17)運用設問句表達作者心中感慨的句子是:其真無馬邪?其真不知馬也.(18)美往往存在於平凡的事物當中,有時我們為了刻意的追求完美,往往忽略了身邊的美,使其遭受不應有的遭遇,使我們為之遺憾痛心,這種遭遇與〈〈馬說〉〉中千裏馬的遭遇相似,相應的句子是:祗辱於奴隸人之手,駢死於槽櫪之間.(19)點明伯樂對千裏馬的命運起決定作用的句子是:世有伯樂,然後有千裏馬.(20)揭示千裏馬才能被埋沒的原因的句子是: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盡其材.
轉載請注明出處句子大全網 » (馬說)概括全文主旨的句子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