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旌旗:借代,指部隊.
閻羅:借喻,指人間的反動統治者.
〔二〕
烽煙:借代,戰爭.
此頭須向國門懸:引用,引用春秋時期吳越爭霸中伍子胥的故事.
〔三〕
血雨腥風:借喻,指反動派對人民的血腥屠殺.
取義成仁:引用,春秋·魯·孔丘《論語·衛靈公》.
運用借代的句子,並指出借代了什麼。
(3
借代句:借代的方法很多,主要有以下幾種:一、部分代整體。
即用事物具有代表性的部分代本體事物。
例如:②兩岸青山相對出,孤帆一片日邊來。
(《望天門山》)例②用船的一部分“帆”代替船。
二、特征代本體。
即用借體(人或事物)的特征、標誌去代替本體事物的名稱。
例如:③圓規一麵憤憤的回轉身,一麵絮絮的說,慢慢向外走去……(《故鄉》)④旌旗十萬斬閻羅。
(《梅嶺三章》)例③是特征代本體,因為楊二嫂長得細腳伶仃,故稱之為“圓規”。
例 ④ 是標誌代本體,借“旌旗”代替軍隊或武裝力量。
三、具體代抽象。
例如:⑤南國烽煙正十年。
(《梅嶺三章》)例⑤中的“烽煙”,原是古代邊境用以報警的煙火,這裏代指戰爭,把戰爭這個抽象的概念具體化、形象化了。
四、工具代本體。
例如:⑥等到驚蟄一犁土的季節,十家已有八戶亮了囤底,揭不開鍋。
(《榆錢飯》)例⑥中的“囤”是裝糧食的工具,用“亮了囤底”代指缺了糧:“鍋”是做飯的工具,用“揭不開鍋”代指沒飯吃。
五、專名代泛稱。
用具有典型性的人或事物的專用名稱代替本體事物的名稱。
例如:⑦你們殺死一個李公樸,會有千百萬個李公樸站起來!(《最後一次講演》)例⑦中第二個“李公樸”,代指不怕流血犧牲,為爭取民主和平而戰鬥的人們。
梅嶺三章的點擊答案
一、基本積累(略)二、熟讀精思2. 指出下列句子運用的修辭手法(1)借代 (2)引用3. 第一個"得"的意思是__能夠__;第二個"得"的意思是__寫成__。
4. D5. 解釋下列句子的含義(1)看到革命勝利的希望,表達革命必勝的堅定信念。
(2)它死也要親眼目睹革命的勝利,國民黨的滅亡。
三、能力展示(1)"十萬旌旗" 強調 "十萬",它強調人數之多。
文中句強調召集起那些為革命獻身的人,人數多少是次要的,因為它要體現的是革命到底的決心。
(2)文中句更能體現出對革命的忠貞,一旦投身革命,決無二心。
(3)革命的目的是還天下百姓的自由生活。
文中句更能寫出革命的意義革命這對美還未來的憧憬與追求。
《梅嶺三章》中比喻,引用,借代有哪些
引用,春秋·魯·孔丘《論語·衛靈公》。
自由花:借喻。
此頭須向國門懸,指革命成功。
閻羅:借喻,指反動派對人民的血腥屠殺。
取義成仁,指人間的反動統治者,指部隊:借代,戰爭:引用,引用春秋時期吳越爭霸中伍子胥的故事。
〔三〕血雨腥風:借喻〔一〕旌旗:借代。
〔二〕烽煙...
急需一句使用對偶和借代修辭手法的句子.
借代的定義 借代,顧名思義便是以一物借來代替一物出現,因此多數為名詞.當在使用時,必須考慮替代的正當性與通用性,盡量不要化簡為繁,並且也要讓文義通順才行. 通俗的說,是說話或寫文章時不直接說出所要表達的人或事物,而是借用與它密切相關的人或事物來代替,這種修辭方法叫借代. 被替代的叫“本體”,替代的叫“借體”,“本體”不出現,用“借體”來代替. [編輯本段]借代的作用 恰當地運用借代可以突出事物的本質特征,增強語言的形象性,而且可以使文筆簡潔精煉,語言富於變化和幽默感. 恰當地運用借代可以引人聯想,使表達收到形象突出、特點鮮明、具體生動的效果. 例如:①把名字刻入石頭的,名字比屍首爛得更早.(《有些人》) 例①中的“石頭”,通常用來作紀念碑的材料,這裏借“石頭”代紀念碑,含蓄地揭示出與人民為敵的反動統治者想名垂後世的美夢終將破滅. [編輯本段]借代的運用 借代的方法很多,主要有以下幾種: 一、部分代整體.即用事物具有代表性的部分代本體事物. 例如:②兩岸青山相對出,孤帆一片日邊來.(《望天門山》) 例②用船的一部分“帆”代替船. 二、特征代本體.即用借體(人或事物)的特征、標誌去代替本體事物的名稱. 例如:③圓規一麵憤憤的回轉身,一麵絮絮的說,慢慢向外走去……(《故鄉》) ④旌旗十萬斬閻羅.(《梅嶺三章》) 例③是特征代本體,因為楊二嫂長得細腳伶仃,故稱之為“圓規”.例 ④ 是標誌代本體,借“旌旗”代替軍隊或武裝力量. 三、具體代抽象. 例如:⑤南國烽煙正十年.(《梅嶺三章》) 例⑤中的“烽煙”,原是古代邊境用以報警的煙火,這裏代指戰爭,把戰爭這個抽象的概念具體化、形象化了. 四、工具代本體. 例如:⑥等到驚蟄一犁土的季節,十家已有八戶亮了囤底,揭不開鍋.(《榆錢飯》) 例⑥中的“囤”是裝糧食的工具,用“亮了囤底”代指缺了糧:“鍋”是做飯的工具,用“揭不開鍋”代指沒飯吃. 五、專名代泛稱.用具有典型性的人或事物的專用名稱代替本體事物的名稱. 例如:⑦你們殺死一個李公樸,會有千百萬個李公樸站起來!(《最後一次講演》) 例⑦中第二個“李公樸”,代指不怕流血犧牲,為爭取民主和平而戰鬥的人們. [編輯本段]借代與借喻的區別 借代與借喻有相近的地方,都是用一事物代另一事物,但它們的性質卻完全不同.借喻是喻中有代,借代是代而不喻;借喻側重相似性,借代側重相關性;借喻可以改為明喻,借代則不能. 借代的本體與借體之間有實在的關係,一般地說,這種關係還是相當密切的; 借喻的本體與喻體是本質不同的事物,人們不過根據它們之間具有的相似點,通過聯想把它們聯係起來. [編輯本段]借代的種類 1喻借,即比喻性借代.其真義與借義之間的語意關係是相似. 2旁借,即非比喻性借代.其真義與借義之間的語意關係不是相似,而是其它關係.對偶 對偶就是用字數相等,結構形式相同,意義對稱的一對短語或句子來表達兩個對稱或相近意思的一種修辭手法,其主要方式有 1、正對.上下句意思上相似、相近、相補、相襯的對偶形式. 例如: a.牆上蘆葦,頭重腳輕根底淺;山間竹筍,嘴尖皮厚腹中空. 2、反對.上下句意思上相反或相對的對偶形式. 例如: b.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 3、串對(流水對).上下句意思上具有承接、遞進、因果、假設、條件等關係的對偶形式. 例如: c.才飲長江水,又食武昌魚. 例如:春冬之時,則素湍綠潭,回清倒影.絕巘多生怪柏,懸泉瀑布,飛漱其間.清榮峻茂,良多趣味. 根據上下句的形式又可以把對偶分為嚴式對偶和寬式對偶,嚴式對偶要求上下兩句字數相等,詞性相對、結構相同、平厭相對、不重複用字.如例句曲.寬式對偶對嚴式對偶五條要求隻要有一部分達到就可以,不很嚴格,如例句c. 對偶和對仗是兩種極為相象的語言形式.所謂“相象”,是說它們相同之處較多而不同之點較少,所以區別起來就較為困難,甚至連一些工具書對這兩個概念都解釋得含糊其辭,不甚了了.如《辭海》“對仗”條下注釋曰:“指詩文詞句的對偶.”陝西教育出版社的《古文自學辭典》則解釋“對偶”為“修辭方法一種,……詩歌中叫‘對仗’.”如此以“對偶”注“對仗”,用“對仗”釋“對偶”的輾轉解說,造成了概念的混淆,其結果是使人誤以為“對偶”與“對仗”是一回事,是一個概念的兩種稱謂.那麼,究竟什麼是“對偶”?什麼是“對仗”?二者有什麼區別呢? 1、對仗的基本特點是“對立”,對偶的基本特點是“對稱”. 2、對偶主要是從結構開工上說的,它要求結構相稱,字數相等;對比是從意義上說的,它要求意義相反或相近,而不管結構形式如何. 3、對偶裏的“反對”(如“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就意義說是對比,就形式說是對偶,這是修辭手法的兼類現象.)
【梅嶺三章表現詩人為了革命事業死而不已的詩句梅嶺三章對未來充滿...
借代,顧名思義便是借一物來代替另一物出現,因此多數為名詞。
使用時,必須考慮替代的正當性與通用性,盡量不要化簡為繁,並且要讓文義通順。
並且,此時的借代一般是類似於以小見大,用小事物來反映大的局麵或情況,使句子形象具體。
通俗的說,借代是一種說話或寫文章時不直接說出所要表達的人或事物,而是借用與它密切相關的人或事物來代替的修辭方法。
被替代的叫“本體”,替代的叫“借體”,“本體”不出現,用“借體”來代替。
恰當地運用借代可以引人聯想,使語句擁有形象突出、特點鮮明、文筆精煉、具體生動的效果。
借代的修辭效果可以用十六字概括:以簡代繁,以實代虛,以奇代凡,以事代情。
借代的方法很多,主要有以下幾種:部分代整體 即用事物具有代表性的部分代本體事物。
例如:兩岸青山相對出,孤帆一片日邊來。
(《望天門山》) 用船的一部分“帆”代替船。
特征代本體 即用借體(人或事物)的特征、標誌去代替本體事物的名稱。
例如:旌旗十萬斬閻羅。
(《梅嶺三章》) 是標誌代本體,借“旌旗”代替軍隊或武裝力量。
具體代抽象 例如:1.南國烽煙正十年。
(《梅嶺三章》) 例1中的“烽煙”,原是古代邊境用以報警的煙火,這裏代指戰爭,把戰爭這個抽象的概念具體化、形象化了。
工具代本體 例如:1.等到驚蟄一犁土的季節,十家已有八戶亮了囤底,揭不開鍋。
(《榆錢飯》) 例1中的“囤”是裝糧食的工具,用“亮了囤底”代指缺了糧;“鍋”是做飯的工具,用“揭不開鍋”代指沒飯吃。
專名代泛稱 用具有典型性的人或事物的專用名稱代替本體事物的名稱。
例如:1.你們殺死一個李公樸,會有千百萬個李公樸站起來!(《最後一次講演》) 例1中第二個“李公樸”,代指不怕流血犧牲,為爭取民主和平而戰鬥的人們。
以結果代原因 例如:令人捧腹 捧腹是捧著肚子,捧腹的原因是出現笑話或令人發笑的東西。
以“捧腹”的結果代之“笑話”等令人發笑的原因。
形象代本體 例如:上麵坐著兩個老爺,東邊的一個是馬褂,西邊的一個是西裝。
編輯本段借代與借喻的區別 借代與借喻有相近的地方,都是用一事物代另一事物,但它們的性質卻完全不同。
借喻是喻中有代,借代是代而不喻; 借喻側重相似性,借代側重相關性; 借喻可以改為明喻,借代則不能。
借代的本體與借體之間有實在的關係,一般地說,這種關係還是相當密切的; 借喻的本體與喻體是本質不同的事物,人們不過根據它們之間具有的相似點,通過聯想把它們聯係起來。
梅嶺三章點擊第6題答案
一:表現了作者無法脫險的處境,表現至死不渝堅貞氣節二:回顧平生,激勵後死者要繼承遺誌,奮勇殺敵三:表現了作者的期望,作者樂觀、堅定的革命信念和敢為信仰犧牲的革命精神聯係:1、現在處境 2、回憶,期望 3、展望未來內容上各有側重,又有內在聯係,表現了作者的精神
借喻和借代有什麼區別?
區別: 借喻是比喻的一種,直接借比喻的事物來代替被比喻的事物,被比喻的事物和比喻詞都不出現; 借代也是不直接把所要說的事物名稱說出來,而用跟它有關係的另一種事物名稱代替它。
二者有很大的相似性。
區別它們,主要把握是相似性,還是相關性:原事物與代替它的事物之間,如果具有相似性,就是借喻;具有相關性,就是借代。
區別借代與借喻的最簡便的方法是借喻可以還原為明喻,借代則不能。
借喻是一種省略了本體和比喻詞的比喻,完全可以根據具體語境把本體找出來,再加一個“像”字將借喻還原成明喻的形式。
寫作的修辭手法: 1.比喻: 比喻由三部分構成: 1、本體 2、喻體 3、比喻詞 (比喻和擬人最大的不同在於比喻含有喻體,擬人沒有。
) 作用:將表達的內容說得生動具體形象,給人以鮮明深刻的印象,根據事物的相似點,用具體、淺顯、常見的事物對深奧生疏的事物解說,即打比方,幫助人深入理解。
比喻的三種類型:明喻、暗喻和借喻: 類別 特點 本體 比喻詞 喻體 例句 明喻 甲像乙 出現 像、似的、好像、如、宛如、好比、猶如 出現 那小姑娘好像一朵花一樣。
暗喻 甲是乙 出現 是、成為 出現 那又濃又翠的景色,簡直就是一幅青山綠水畫。
借喻 甲代乙 不出現 無 出現 地上射起無數的箭頭,房頂上落下萬千條瀑布。
例句:整個的是塊空靈的藍水晶。
——老舍《濟南的冬天》 2.比擬: 借助豐富的想像,把物當成人來寫,或把人當成物來寫,或把甲物當成乙物來寫。
作用:能啟發讀者想像,令文章更生動。
比擬分為擬人和擬物 (1)擬人: 把物當做人寫,賦予物以人的動作、行為、思想、感情、活動,用描寫人的詞來描寫物。
作用:把禽獸鳥蟲花草樹木或其他無生命的事物當成人寫,使具體事物人格化,語言生動形象。
例句: 1.桃樹、杏樹、梨樹、你不讓我,我不讓你,都開滿了花趕趟兒。
——《春》 朱自清 2.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
——《春望》 杜甫 3.太陽的臉紅起來了。
——《春》 朱自清 (2)擬物: ①把人比作物,或把此物當作彼物來寫。
例句: 1.人群不顧一切,湧了上來。
2.在群眾的呼喝聲中,那個惡霸夾著尾巴逃跑了。
②把甲事物當成乙事物來寫。
例句: 1.火山發出一聲咆哮。
2.月光如流水一般, 靜靜地瀉在這一片葉子和花上。
——《荷塘月色》 朱自清 3.誇張: 對事物的性質,特征等故意地誇大或縮小。
作用:提示事物本質,烘托氣氛,加強渲染力,引起聯想效果。
(1)擴大誇張:對事物形狀、性質、特征、作用、程度等加以誇大。
例句:柏油路曬化了,甚至鋪戶門前的銅牌好像也要曬化。
(2)縮小誇張:對事物形象、性質、特征、作用、程度等加以縮小。
例句: 隻能看到巴掌大的一塊天地。
(3)超前誇張:把後出現的說成先出現,把先出現的說成後出現。
例句:她還沒有端酒杯,就醉了。
4.排比: 把三個或以上結構和長度均類似、語氣一致、意義相關或相同的句子排列起來。
作用:加強語勢、語言氣氛,使文章的節奏感加強,條理性更好,更利於表達強烈的感情(表達效果)。
例句:他們的品質是那樣的純潔和高尚,他們的意誌是那樣的堅韌和剛強,他們的氣質是那樣的淳樸和謙遜,他們的胸懷是那樣的美麗和寬廣。
5.對偶: 字數相等,結構形式相同,意義對稱的一對短語或句子,表達兩個相對或相近的意思。
作用:整齊勻稱,節奏感強,高度概括,易於記憶,有音樂美感。
主要方式: 1、正對。
上下句意思上相似、相近、相補、相襯的對偶形式。
例如:牆上蘆葦,頭重腳輕根底淺;山間竹筍,嘴尖皮厚腹中空。
2、反對。
上下句意思上相反或相對的對偶形式。
例如:.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
3、串對(流水對)。
上下句意思上具有承接、遞進、因果、假設、條件等關係的對偶形式。
例句:.才飲長江水,又食武昌魚。
6.反複: 為了強調某個意思,表達某種感情,有意重複某個詞語句子。
1. 連續反複(中間無其他詞語間隔)。
例句:山穀回音,他剛離去,他剛離去。
2. 間隔反複(中間有其他的詞語) 。
例句:好像失了三省,黨國倒愈像一個國,失了東三省誰也不響,黨國倒愈像一個國。
作用:主要運用在詩文中,起到反複詠歎,表達強烈的情感的作用。
同時,反複的修辭手法還可以使詩文的格式整齊有序,而又回環起伏,充滿語言美。
7.設問: 為了引起別人的注意,故意先提出問題,然後自己回答。
作用:引起注意,啟發讀者思考;有助於層次分明,結構緊湊;可以更好地描寫人物的思想活動。
例句:花兒為什麼這樣紅?首先有它的物質基礎。
8.反問(激問、反詰、詰問): 用疑問形式表達確定的意思,用肯定形式反問表否定,用否定形式反問表肯定,隻問不答,答案暗含在反問句中。
作用:加強語氣,發人深思,激發讀者感情,加深讀者印象,增強文中的氣勢和說服力。
例句:我呢,我難道沒有應該責備的地方嗎? 9.引用: 引用現成的話(成語、詩句、格言、典故等)來提高語言表達效果,分和兩種。
作用:使論據確鑿充分,增強說服力,富啟發性,而且語言精煉,含蓄典雅。
明 引(直接引用)。
例句:孔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
」是故弟子不...
請舉一個運用借代來表示誇張的句子吧。
多謝!
聯想是屬於修辭手法的一種。
下一樓中我幫你貼出修辭手法 聯想在第13。
修辭手法[編輯本段]修辭手法簡介 現在可知的語文修辭手法:有六十三大類,七十八小類。
具體有比喻:可分為:明喻、暗喻、借喻、博喻(又名複喻)、倒喻(又名逆喻)、反喻、互喻(又名回喻)、較喻(又名強喻)、譬喻、飾喻、引喻、隱喻; 有白描,比擬(又名比體),避複,變用,層遞,襯墊(又名襯跌) ,襯托(又名反襯、陪襯),倒文,倒裝,迭音,疊字複疊,頂針(又名聯珠),對比,對仗(又名對偶、隊仗、排偶),翻新,反複,反問,反語,仿詞,仿化,飛白,分承(又名並提、合敘、合說); 有複迭錯綜,複合偏義,共用,合說,呼告,互體,互文,換算,回環,回文,降用,借代,設問,歧謬,排比,拈連,摹繪(又分為:摹形,摹聲,摹色),列錦,連及,誇張,警策,示現,雙關,重言,重疊,指代,用典,引用,移用,須真(又名聯珠),諧音,歇後,象征,鑲嵌,析字,委婉(又分為:迂回語、謙敬語、避諱語),婉曲,通感(又名移覺、移就),跳脫,轉文,複踏。
[編輯本段]常用修辭作用特點 1.比喻: 比喻由三部分構成: 1、本體 2、喻體 3、比喻詞 (比喻和擬人最大的不同在於比喻含有喻體,擬人沒有。
) 作用:將表達的內容說得生動具體形象,給人以鮮明深刻的印象,根據事物的相似點,用具體、淺顯、常見的事物對深奧生疏的事物解說,即打比方,幫助人深入理解。
比喻的三種類型:明喻、暗喻和借喻: 類別| 特點 | 本體 | 比喻詞 |喻體| 例句 明喻|甲像乙| 出現 |像、似的、好像、如、宛如、好比、猶如|出現|那小姑娘好像一朵花一樣。
暗喻|甲是乙| 出現 | 是、成為 |出現|那又濃又翠的景色,簡直就是一幅青山綠水畫。
借喻|甲代乙|不出現| 無 |出現|地上射起無數的箭頭,房頂上落下萬千條瀑布。
例句:像一塊空靈的藍水晶。
朱自清《春》 2.比擬: 借助豐富的想像,把物當成人來寫,或把人當成物來寫,或把甲物當成乙物來寫。
作用:能啟發讀者想像,令文章更生動。
比擬分為擬人和擬物 (1)擬人: 把物當做人寫,賦予物以人的思想、感情、活動,用描寫人的詞來描寫物。
作用:把禽獸鳥蟲花草樹木或其他無生命的事物當成人寫,使具體事物人格化,語言生動形象。
例句: 1.桃樹、杏樹、梨樹、你不讓我,我不讓你,都開滿了花趕趟兒。
《春》 朱自清 2.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
《春望》 杜甫 3.太陽的臉紅起來了。
《春》 朱自清 (2)擬物: ①把人比作物,或把此物當作彼物來寫 例句 1.人群不顧一切,湧了上來。
2.在群眾的呼喝聲中,那個惡霸夾著尾巴逃跑了。
②把甲事物當成乙事物來寫。
例句 1.火山發出一聲咆哮。
2.月光如流水一般, 靜靜地瀉在這一片葉子和花上。
(《荷塘月色》 朱自清) 3.誇張: 對事物的性質,特征等故意地誇張或縮小。
作用:提示事物本質,烘托氣氛,加強渲染力,引起聯想效果。
類別 特點 例句 擴大誇張 對事物形狀、性質、特征、作用、程度等加以誇大 柏油路曬化了,甚至鋪戶門前的銅牌好像也要曬化 縮小誇張 對事物形象、性質、特征、作用、程度等加以縮小 隻能看到巴掌大的一塊天地 超前誇張 把後出現的說成先出現,把先出現的說成後出現 她還沒有端酒懷,就醉了。
4.排比: 把三個或以上結構和長度均類似、語氣一致、意義相關或相同的句子排列起來。
作用:加強語勢、語言氣氛,使文章的節奏感加強,條理性更好,更利於表達強烈的感情(表達效果)。
例句:他們的品質是那樣的純潔和高尚,他們的意誌是那樣的堅韌和剛強,他們的氣質是那樣的淳樸和謙遜,他們的胸懷是那樣的美麗和寬廣。
5.對偶: 字數相等,結構形式相同,意義對稱的一對短語或句子,表達兩個相對或相近的意思。
作用:整齊勻稱,節奏感強,高度概括,易於記憶,有音樂美感。
主要方式 1、正對。
上下句意思上相似、相近、相補、相襯的對偶形式。
例如:牆上蘆葦,頭重腳輕根底淺;山間竹筍,嘴尖皮厚腹中空。
2、反對。
上下句意思上相反或相對的對偶形式。
例如:.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
3、串對(流水對)。
上下句意思上具有承接、遞進、因果、假設、條件等關係的對偶形式。
例句:.才飲長江水,又食武昌魚。
6.反複: 為了強調某個意思,表達某種感情,有意重複某個詞語句子。
1. 連續反複(中間無其他詞語間隔) 例句:山穀回音,他剛離去,他剛離去。
2. 間隔反複(中間有其他的詞語) 例句:好像失了三省,黨國倒愈像一個國,失了東三省誰也不響,黨國倒愈像一個國。
7.設問: 為了此起別人的注意,故意先提出問題,然後自己回答。
作用:引起注意,啟發讀者思考;有助於層次分明,結構緊湊;可以更好地描寫人物的思想活動。
例句:花兒為什麼這樣紅?首先有它的物質基礎。
8.反問(激問、反詰、詰問): 用疑問形式表達確定的意思,用肯定形式反問表否定,用否定形式反問表肯定,隻問不答,答案暗含在反問句中。
作用:加強語氣,發人深思,激發讀者感情,加深讀者印象,增強文中的氣勢和說服力。
例句:我呢,我難道沒有應該責備的地方嗎? 9.引用: 引...
轉載請注明出處句子大全網 » 《梅嶺三章》中比喻,引用,借代有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