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為表裏。
語意連貫主要指的是意思的前後銜接,包括總分、並列、承接、遞進、轉折等等關係,而這些關係不能僅憑意思前後相繼,在表達上必須借助一定的語言形式來表示,這就是形式銜接。
形式銜接上,各種關係有各種關係的關聯詞,例如並列:而且。承接:然後、於是就。遞進:不但……而且……轉折:雖然……但是……等等,這些關聯詞的恰當運用和內容的連貫相呼應,使語言形成前後一貫的銜接形式。
話語的形式銜接與語義連貫有什麼關係
在高中英語閱讀教學中, 應從以下兩個方麵,即詞彙關係和語法關係出發,讓學生在閱讀過程中認識,了解這兩個方麵的關係,從而獲得語篇手段和技巧,培養語境反應和重構能力。
1閱讀教學中的詞彙關係詞彙關係是指語篇中出現的一部分詞彙之間存在語義上的聯係或重複,或由其它詞語替代,如代詞代替名詞,助動詞(如:do)代替實義動詞等,或共同出現,如factory與manager,worker 等用在一個語義場中。
隻有詞彙的相對集中,才能保證語篇的主題和語義場(semantic field)的統一(胡壯麟,2001)。
因此,這裏所說的詞彙包括許多詞彙學中的詞項,不僅是單詞(words),它們不受形式變化的製約,如單複數 (ert/eter)es,時體(work / worked)和詞等等。
這些詞在形式上略有不同,基本詞義不變,故具有語篇銜接力。
其他的還包括有同義、反義、上下義 (如classroom是blackboard的上義詞,即blackboard是classroom的下義詞)互補來使語篇達到語義上的連貫。
韓禮德和哈桑(1976)把英語詞彙銜接關係分為詞的複現和詞的同現關係(collocation)( Halliday & Hasan, 1976)。
1.1詞彙的複現關係詞的複現指的是某一詞以原詞、同義詞、近義詞(near-synonym)、上義詞、下義詞(hyponym)、概括詞(general word)或其他形式重複出現在語篇中,語篇中的句子通過這種複現關係達到了相互銜接,意義統一完整。
詞彙的複現關係可分為四種(胡壯麟,1994):原詞複現: 通過原詞在語篇中的複現,我們能夠直接抓住語篇中所要講的中心意思。
閱讀中通過詞彙複現來達到銜接與連貫,進而突出主題。
同義詞、近義詞複現: 同義和近義指具有同樣意義或相近意義的不同詞項之間的接應關係,不管這個詞的意義是指人、物、過程或性質。
如:近義詞的複現能夠幫助我們理解它們所談論的,所指的是同一種事物,從而達到結構上的銜接和意義上的連貫。
上下義詞:上義詞是指那些具有概括意義的詞彙,這些詞彙涵容著許多表示具體指向的下義詞。
我們可以利用這些下義詞來回答就此類關係提出的閱讀理解題。
了解這種上下義關係,有助於我們理解句中的含義。
概括詞複現:概括詞是指那些詞義寬泛具有總括意義的詞彙,如:people,place,thing,之類的詞語在語篇中都可以和具體的地名,物名,動物名等相互呼應使用。
這種銜接手段即概括詞複現關係(黃國文,1988)。
需要注意的是,詞彙的複現,特別是原詞複現關係,無論是對已經出現的事物或話題進行重述,還是提供某種新的信息,都能對語篇的前後銜接發揮不可忽視的功能。
有時,正是由於這些手段的使用,段落或語篇才有可能成為一個意義完整、上下連貫的整體。
這絕不等同於語言表達中的羅嗦重複。
羅嗦重複屬於一種語病,而詞彙複現則是有意識地重複使用關鍵詞來達到連接語篇的目的(朱永生,1995)。
此外,如使用得當,我們還能體會出當時說話人或作品中的人物感情,或極端高興或極端悲痛或因無理而一時語塞。
通過詞的複現我們可以判斷語篇主題和作者的觀點。
另外,在科技文獻中,重複詞語的情況是作者為了強調其概念的正確和重要(張德祿,1992)。
選擇一個銜接最連貫的句子,要給出解釋(或者最好給出原文出處)。
銜接 xián jiē釋義:事物首尾連接。
指用某個物體連接兩個分開的物體。
例句:大橋把兩條公路銜接起。
後一事物與前一事物互相連接。
例句:文章前後銜接頗好。
連貫 lían guàn指連接,貫穿。
連貫”是書麵表達中句子排列組合的規則以及加強語言聯係與銜接使之更為通暢的方法。
例句:“戲的困難之處是曆史時間太長,人物的線索太長,無法連貫起來。
”
與下麵文字銜接起來最為連貫的一個句子是 [ ] 可惜正月過去了,閏土...
把不同的段落組織成一個完整的篇章,段落之間語意要連貫。
要做到語意連貫,可以使用一些銜接或過渡的方法。
銜接是利用一定的詞語或相應的句式巧妙連接,常常用在意思聯係比較緊密的段與段之間,使篇章前後連貫,脈絡分明。
主要有意合和關聯兩種。
意合,就是相鄰的段與段之間靠一定的語義關係自然組合。
例如恩格斯的《在馬克思墓前的講話》前兩段:3月14日下午兩點三刻,當代最偉大的思想家停止思想了。
讓他一個人留在房裏還不到兩分鍾,等我們再進去的時候,便發現他在安樂椅上安靜地睡著了但已經是永遠地睡著了。
這個人的逝世,對於歐美戰鬥著的無產階級,對於曆史科學,都是不可估量的損失。
這位巨人逝世以後所形成的空白,不久就會使人感覺得到。
前一段寫馬克思的去世,後一段寫他去世所造成的損失,兩段語意自然銜接,用的就是意合。
關聯,就是相鄰的段與段之間用一定的語言材料銜接起來。
常見的有以下幾種關聯方式:一種是在段與段之間用表示次序(如第一、第二,首先、其次等)、時間或空間的詞語連接。
例如夏衍的《包身工》,每寫一段包身工的生活,開頭先交代時間:“舊曆四月中旬,清晨四點一刻,天還沒亮……”,“四點半之後,當晨光初顯的時候……”,“五點鍾,上工的汽笛聲響了……”。
這樣,時間線索時隱時現,思路十分清晰。
此外,在分析包身工製度發展的原因時,還用表示順序的“第一”“第二”“第三”等,銜接得非常好。
這樣的銜接在一般的說明文、議論文、規章類應用文或科技論文中用得比較多。
一種是在段與段之間用表示順接(如“於是、所以、因此”等)或反接(如“然而、但是、可是”等)的關聯詞語來連接。
例如魯迅的《祝福》,前兩段寫回到魯鎮的情形,段尾說:“無論如何,我明天決計要走了。
”第三段緊跟著說:“況且,一想到昨天遇到祥林嫂的事,也就使我不能安住。
”這是用“況且”表示兩段的遞進關係。
又如魯迅《記念劉和珍君》的第四部分:我在十八日早晨,才知道上午有群眾向執政府請願的事;…… 然而即日證明是事實了,…… 但段政府就有令,說她們是“暴徒”!但接著就有流言,說她們是受人利用的。
慘象,已使我目不忍視了;流言,尤使我耳不忍聞。
…… 第一段先說有人遇害而我有些懷疑;第二段開頭用“然而”轉折,說明我的懷疑不對,她們的被殺是事實;後邊兩段雖然各有一句,但作者讓它們獨立成段,並且在開頭使用“但”字連接,最後一段是作者由此引發的議論。
關聯詞語的使用,使得段與段之間銜接緊密、自然,作者的憤怒之情也溢於言表。
一種是利用某些意思有聯係的詞語連接,包括同一詞語、同義詞語、反義詞語等。
例如唐的《同誌的信任》,第一段從魯迅同陌生女子見麵寫起,寫到“自己也立刻帶著紙包和那封信,急急忙忙走回家裏”;第二段緊接著寫“燈下,他打開紙包”,結尾處寫到“紙上立刻現出了淡淡的字跡”;第三段馬上又寫“這是……一封信”。
這樣前後銜接,連貫自然。
又如魯迅的《祝福》,祥林嫂問“我”死後的一家人能否見麵時,“我”在那一段的結尾處說:“其實,究竟有沒有靈魂,我也說不清。
”然後順著這句話用一段說明自己當時的心理,中間又說:“而況明明說過‘說不清’,……”下一段接著又說:“‘說不清’是一句極有用的話。
……”三段用相同的話語前後關聯,使得文章思路不斷,連貫自然。
還有一種是利用意思有聯係的句子相銜接,如同一句式、同義句式、相近的句式或反義句式等。
詩歌常常采用這種銜接方法。
例如柯岩的《**,你在哪裏》,其中四段都用“我們對著……喊:**”開頭,不僅使篇章層次清晰,意思表達連續不斷,而且銜接得非常緊密。
其他文章也常常使用這種銜接方式。
例如高曉聲的《陳奐生上城》:“漏鬥戶主”陳奐生,今日悠悠上城來。
他到城裏去幹啥?他到城裏去做買賣。
…… 他去賣什麼?賣油繩。
…… 賺了錢打算幹什麼?打算買一頂簇新的、刮刮叫的帽子。
…… 開始寫陳奐生“悠悠上城來”,接著三段分別用設問句開頭,相同的句式,將三個段落巧妙地銜接在一起。
過渡是利用過渡段或過渡句巧妙連接,常常用在意思轉折比較大的段與段之間,如兩個不同的事件、兩種不同的內容、兩個不同的場麵等。
過渡可以使用具有承上啟下作用的段,這就是過渡段。
過渡段一般比較短小,大多是一句話或一個句群。
如魯迅的《藤野先生》,先敘述清國留學生在東京的情況,然後寫道:到別的地方去看看,如何呢?這句話就是一個過渡段,它把敘述的重點由東京自然地過渡到了仙台,使上下兩層意思連接緊密。
又如魯迅的《拿來主義》,先用四段批判“送去主義”,接著另起一段說:語言與運用銜接和過渡我在這裏也並不想對於“送去”再說什麼,否則太不“摩登”了。
我隻想鼓吹我們再吝嗇一點,“送去”之外,還得“拿來”,是為“拿來主義”。
這個過渡段,先總結上文,結束對“送去主義”的批判;然後引出下文,正式提出“拿來主義”。
這樣,就把上下兩段意思自然而然地連接了起來。
過渡也可以使用具有承上啟下作用的句子,這就是過渡句。
過渡句常常用在...
轉載請注明出處句子大全網 » 話語的形式銜接與語意連貫有什麼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