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之市”的“之”《鄭人買履》
“輟耕之壟上”的“之”《陳涉世家》
文言文句子成分
句子成分組成的基本模式:(定語)+主語+[狀語]+謂語+(定語)+賓語+補語(表1)主語在謂語之前狀語在謂語之前賓語在謂語之後定語在主語或賓語之前。
在文言文中,主語主要由名詞或代詞或名詞性短語充當;謂語主要由動詞或者形容詞充當;賓語主要由名詞或代詞或名詞性短語充當;定語主要由形容詞充當;狀語主要由副詞和介詞結構充當;補語主要由介詞結構充當。
如果將這些成分代入(表1)即可演變成:名、代+[副詞或介詞結構]+動+(形容詞)+名、代+〈介詞結構〉
文言文句子成分
句子成分組成的基本模式:(定語)+主語+[狀語]+謂語+(定語)+賓語+補語(表1)主語在謂語之前狀語在謂語之前賓語在謂語之後定語在主語或賓語之前。
在文言文中,主語主要由名詞或代詞或名詞性短語充當;謂語主要由動詞或者形容詞充當;賓語主要由名詞或代詞或名詞性短語充當;定語主要由形容詞充當;狀語主要由副詞和介詞結構充當;補語主要由介詞結構充當。
如果將這些成分代入(表1)即可演變成:名、代+[副詞或介詞結構]+動+(形容詞)+名、代+〈介詞結構〉...
求語文古文的句子成分,請一一解釋說明,還有“之”,“而”的意...
古文的句子成分與現代漢語相似,也要有主謂賓,定狀補。
一般還有倒裝句,如賓語前置,狀語後置,定語後置等。
之的含義常用的有以下幾種:(1)翻譯為“的”,如“水陸草木之花”。
(2)做代詞,代指的內容依文意而定,如“驢不勝怒,蹄之”中的“之”代指老虎。
(3)不翻譯。
不翻譯的情況有幾種,一是主謂之間不翻譯,如“予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一是賓語前置的標誌,如“何陋之有”;一是定語後置的標誌,如“無絲竹之亂耳”;也有狀語後置的標誌。
(4)翻譯為“去,到”,如“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而的用法主要有四種:(1)表轉折,如“學而不思則罔”,翻譯為“卻”。
(2)表順承,如“擇其善者而從之”,表示有先後順序。
(3)表並列,如“敏而好學”,翻譯為“並且”。
(4)表修飾,如“默而知之”,翻譯為“的”。
自己歸納的,望采納~
怎麼分析文言文的句子成分
明確:1、單句成分位置關係主 狀 謂 賓主語在謂語之前狀語在謂語之前賓語在謂語之後定語在主語或賓語之前.2、各個句子成分由什麼詞充當主語:名詞,代詞,名詞性短語.謂語:動詞,形容詞賓語:名詞,代詞,名詞性短語.狀語:副詞,介賓短語四、短語:大於詞,小於句.任何句子不加標點即為短語.A名詞短語:以名詞為主體、中心,整體上具有名詞性,語法作用大致與名詞相同.可作主語賓語.1、並列關係用“和、跟、同、與、及、以及、或”連接例如:工人農民 城市和鄉村、2、偏正關係名詞和定語組成,修飾語+中心語.定語是修飾語,名詞叫中心語.例如:壯麗山河3、方位短語(上下左右中東西南北前後)例如:黑板上4、“的”字短語例如:吃的、喝的、我們班的5、複指短語例如:司機老王B動詞短語:能充當任何成分.1、並列式例如:調查研究2、偏正式(狀語+動詞)例如:立即動身3、動賓式:例如:挖地道4、動補式例如:變得更美麗5、連動式例如:開門進屋打開本講課6、兼語式例如:請你參加(“你” 是“請”的賓語,“參加”的主語,一兼二職,兼語C、形容詞短語:能充當任何成分.1、並列式例如:堅韌和剛強2、偏正式例如:非常生動3、形補:漂亮極了D、主謂短語例如:春天來了E、介賓短語介詞加名詞或名詞性短語或代詞構成.表方向,處所,時間,方式,目的,原因,對象等.一般充當狀語或補語.例如:我們坐在高高的土堆旁邊(補語)我們在高高的土堆旁邊坐著(狀語)F、固定短語包括:主要是成語二課時教學內容:文言文中的詞類活用現象教學過程:一、展示例子,思考在現代漢語中,1、名詞能否做謂語?一般是由動詞充當.2、名詞能否做狀語?一般是由副詞、介賓短語充當3、形容詞動詞能否做主語、賓語?一般是由名詞充當4、不及物動詞能否帶賓語?一般是由及物動詞充當請看例句:二月草已( )請分析成分.空處應是謂語,必由動詞充當.空處是“芽”,今天看,是名詞,此處活用為動詞,發芽.明確:處在這個位置上,得有這個詞性.語言環境決定詞性.二、明確幾個規則:1、分析句子成分可判斷詞類活用.2、名、形、不及物動詞帶賓語具備了使動、意動的條件.3、名詞直接作狀語,翻譯為介賓短語.4、意動用法譯為“認為······怎麼樣”“以······為”“把······當作”三、活用原因古代漢語實詞不豐富,句法不嚴格,分工不細,不明.思考下麵的句子,看那些詞性變化了,為什麼?1、名詞活用(1)活用為動詞例如:左右欲刃相如一狼洞其中天雨牆壞(2)活用為使動詞(使動用法)例如:君將哀而生之乎先破秦入鹹陽者王之(3)活用為意動詞(意動用法)例如:稍稍賓客其父(4)直接作狀語例如:操軍破,必北還2、動詞活用(1)用作名詞例如:懼有伏焉(2)活用作使動詞(使動用法)例如:項伯殺人,臣活之3、形容詞活用:(1)用作名詞例如:采百花之長而各去其短(2)用作動詞例如:素善留候張良(3)用作使動詞(使動用法) 例如:春風又綠江南岸4、數詞為動詞例如:與臣而將四矣四、回顧(1)詞性由於環境而臨時改變.因為詞在某個成分的位置上而變.詞義隨之而變.(2)翻譯是關鍵.多讀多見就好了.三課時教學內容:文言文中的特殊句式教學過程:一、今天的句子,一般是“主+狀+謂+賓”古代的句子,主語可在謂語後,賓語可在謂語前,狀語可在謂語後,定語可在主語賓語後.相對今天而言,其語序十分特殊,所以稱為特殊句式.正確翻譯後可判斷特殊句式.二、形象展示.做六個模具,在“名標”上分別寫六個成分,比較古今句子成分的位置關係.請出六們貴賓(佳賓)就座.四大家領導:主 狀 謂 賓縣委 政府 人大 政協三、按類型分析1、判斷句古代漢語中,以名詞或名詞短語作謂語.現代漢語中,以判斷詞“是”作謂語.(1)……者……也(2)者也(3)……,……也(4)乃、為、即(5)“是”例如:陳勝者,陽城人也吳廣,陽夏人也.劉備天下梟雄當立者乃公子扶蘇中峨冠而多髯者為東坡2、省略句一般省略主語、賓、介賓、謂、“於”例如:蓋以(之)誘敵必以情(處理)(觸龍)入而徐趨公弗許(之)問之(於)客曰3、賓語前置句賓語在謂語的前麵.例如:古之人不餘欺也!(否定句中代詞做賓語前置)沛公安在?(疑問句疑問代詞作賓語前置)4、主謂倒裝主語在謂語的後麵.例如:甚矣,汝之不惠你不聰明,太厲害了!5、定語後置定語在中心詞(名詞)後麵.例如:居廟堂之高處在高高的廟堂上.6、介賓短語後置翻譯後可以發現,在現代漢語中介賓短語是狀語,在謂語之前.而在古代漢語中是補語,在謂語之後.例如:投之以骨以骨投之用骨頭扔給狼
詳解各種文言句式
一、判斷句式 文言文判斷句最顯著的特點就是基本上不用判斷詞“是”來表示,而往往用名詞或名詞性短語直接充當謂語,用以對主語進行判斷,常見句式有如下幾種: 1.……者,……也 這是文言判斷句最常見的形式。
主語後用“者”,表示停頓,有舒緩語氣的作用;謂語後用“也”結句,表示對主語加以肯定的判斷或解說。
例1 陳涉者,陽城人也。
(《史記·陳涉世家》) 2.……,……也 判斷句中,有時“者”和“也”不一定同時出現,一般省略“者”,隻用“也”表判斷。
例2 操雖托名漢相,其實漢賊也。
(《資治通鑒》) 3.……者,…… 有的判斷句,也可以隻在主語後用“者”表示停頓,但這種情況不常見。
例3 四人者,廬陵蕭君圭君玉,長樂王回深父,餘弟安國平父,安上純父。
(王安石《遊褒禪山記》) 4.……者也 在句末連用語氣詞“者也”,表示加強肯定語氣,這時的“者”不表示停頓,隻起稱代作用,而且這種判斷句式在文言文中也比較常見。
例4 城北徐公,齊國之美麗者也。
《戰國策·齊策》) 5.無標誌判斷句 文言文中的判斷句有的沒有任何標誌,直接由名詞對名詞作出判斷。
例5 劉備天下梟雄。
(《赤壁之戰》) 在文言文中有時為了加強判斷的語氣,往往在動詞謂語前加副詞“乃、必、亦、即、誠、皆、則”等。
需要注意的是,判斷句中謂語前出現的“是”一般都不是判斷詞,而是指示代詞,作判斷句的主語;而有些判斷句中的“是”也並非都不表示判斷。
“是”在先秦古漢語中少作判斷詞,在漢以後作判斷詞的用法則多起來。
另外,肯定判斷謂語前加的副詞和否定判斷謂語前加的否定副詞“非”,都不是判斷詞。
二、被動句式 文言文中,被動句的主語是謂語動詞所表示的行為被動者、受事者,而不是主動者、施事者。
在古漢語中,被動句主要有兩大類型:一是有標誌的被動句,即借助一些被動詞來表示;二是無標誌的被動句,又叫意念被動句。
有標誌的被動句大體上有以下幾種形式: 1.動詞後用介詞“於”表被動,“於”起介紹引進動作行為的主動者的作用 例6 故內惑於鄭袖,外欺於張儀。
”《史記·屈原列傳》) 分析 這裏“惑”“欺”的動作分別是由“於”後的“鄭袖”“張儀”發出來的。
2.有時也在介詞“於”或動詞前加“受”,形成“受……於……”的形式 例7 吾不能舉全吳之地,十萬之眾,受製於人。
”(《資治通鑒》) 分析 “受製於人”,即被人牽製或製服。
“受……於……”成了被動句式。
3.用“見”“於”“見……於……”表被動 例8 秦城恐不可得,徒見欺。
(《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 分析 這裏的“見欺”表示被動,引出了施動者——“秦城恐不可得”的對象。
例9 臣誠恐見欺於王而負趙。
(同上) 分析 這裏的被動句采用了“見……於……” 的形式,用“於”介紹出被動句的賓語。
例10 暴見於王。
(《孟子·梁惠王下》) 分析 此句用“見”表示被動,使用同例9,“於”的後麵介紹出被動句的賓語。
4.“見”還有一種特殊用法與表被動的“見”的形式很相近 例11 冀君實或見怒也。
(《答司馬諫議書》) 分析 這裏的“見”不表被動,它是放在動詞前,表示對自己怎麼樣的客氣說法。
現代漢語中的“見諒”也是此種用法。
5.用“為”“為……所……”表被動 例12 (巨)偏在遠郡, 行將為人所並。
(《資治通鑒》) 2 文言句式複習指要 分析 此句采用“為……所……”的格式,“為”讀wèi, 介詞,“被”的意思,與“所”合成,表示被動。
6.用“被”表被動 例13予猶記周公之被逮,在丁卯三月之望。
(張溥《五人墓碑記》) 分析 此被動句和現代漢語中的被動句意思一樣,直接采用介詞“被”表示被動。
7.無標誌的被動句 例14 荊州之民附操者,逼兵勢耳。
” (《資治通鑒》) 分析 這裏的“逼兵勢”是“被兵勢所逼”的意思。
三、倒裝句式 現代漢語的句子成分的順序,一般為“主—謂—賓”“定(狀)—中心詞”。
但在文言文中,在一定條件下,句子成分的順序會發生變化,這就是古漢語中所謂的倒裝句,即指文言文中一些句子成分的順序出現了前後顛倒的情況。
其倒裝形式主要有以下幾種: 1.主謂倒裝(謂語前置或主語後置) 古漢語中,謂語的位置也和現代漢語中一樣,一般放在主語之後,但有時為了強調和突出謂語的意義,在一些疑問句或感歎句中,就把謂語提前到主語前麵。
例15 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 分析 正常的句式應是“汝之不惠甚矣!” 2.賓語前置 文言文中,動詞或介詞的賓語一般置於動詞或介詞之後,但在一定條件下賓語會前置,其條件是: ⑴疑問句中,疑問代詞作賓語,賓語前置。
在這類句子中,介詞的賓語也是前置的。
例16 沛公安在?(《史記·項羽本記》) 分析 值得注意的是,介詞“以”的賓語比較活躍,即使不是疑問代詞,也可以前置。
例17 餘是以記之,以俟觀人風者得焉。
(柳宗元《捕蛇者說》) 分析 其中的“是”是一般代詞,但也前置了。
⑵文言否定句中,代詞作賓語時,賓語前置。
對於這類句子,有兩種形式需要注意:一是否定句,一般句中必須有“不”“未”“毋”“無”“莫”等否定詞;二是代詞作賓語。
...
找劃分句子成分的文言句式請把例句極其各成分劃分好的句子!
★變式句(即倒裝句) 現代漢語的句子成分的順序,一般為“王—謂—賓”、“定(狀)—中心詞”,但在文言文中,在一定條件下,句子成分的順序會發生變化的,這就是古漢語中的所謂倒裝句,即指文言文中一些句子成分的順序出現了前後顛倒的情況。
現代漢語的結構:[ ] , ( ) .||[ ] . ( ) . 。
倒 謂語前置句 賓語前置句 裝 定語後置句 句 狀語後置句 1、 謂語前置句。
古漢語中,謂語的位置也和現代漢語中一樣,一般放在主語之後,但有時為了強調和突出謂語的意義,在一些疑問句或感歎句中,就把謂語提前到主語前麵。
怒吼吧,黃河! 怎麼了,你? 美哉,我少年中國! 例①:“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 ★汝之不惠||甚矣! ②安在||公子能急人之困也!(《信陵君竊符救趙》) ★公子能急人之困||在安! 2、 賓語前置 ①否定句中代詞作賓語,賓語提前。
三歲貫汝。
||[莫]我[肯]顧。
忌||[不]自信。
(古)之人||[不]餘欺也。
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是以後世無傳焉,臣||[未]之聞也。
保民而王,||[莫]之[能]禦也。
而良人||[未] 之知也。
“時人||[莫]之許也。
” ②疑問句中代詞作動詞或介詞的賓語,賓語提前(誰、何、奚、曷、胡、惡、安、焉等) A.動賓前置。
“沛公||安在?”(《史記.項羽本記》) 大王||來何操?時不我待。
B。
介賓前置 微斯人,吾||[誰與]歸? 一旦山陵崩,長安君||[何以]自托[於趙]? 不然,籍||[何以]至此? ||[係以]知其然也? ③用 “之”作標誌把賓語提到前邊。
宋||何罪之有? “他人之心,予忖度之 ”―― ||夫子之謂也。
何陋之有? 其李將軍之謂也? “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
”(《師說》) ④ 唯……是…… “唯利是圖”、“唯命是從” 諸君而有意,唯餘馬首是瞻。
唯你是問。
唯才是舉。
3、定語後置 ? 文言文中,定語的位置一般也在中心詞前邊,但有時為了突出,中心詞的地位,強調定語所表現的內容,或使語氣流暢,往往把定語放在中心詞之後. “中心詞+之+後置定語” 如:蚓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 “中心詞+後置定語+者” 如:“求人可使報秦者,未得。
”(《廉頗藺相如列傳》) 遂率子孫荷擔者三人 大閹之亂,縉紳而不易其誌者 “中心詞+之+後置定語+者” “石之鏗然有聲者,所在皆是也。
”(蘇軾《石鍾山記》) 鏗然有聲者之石,所在皆是也。
馬之千裏者 4、介詞結構後置(即狀語後置) ⑴用介詞“於”組成的介賓短語在文言文中大都處在補語的位置。
“青,取之於藍,而青於藍。
”(荀子《勸學》) 正常語序應為:青,於藍中取,而於藍青。
公與之乘,戰於長勺。
若亡鄭而有益於君。
靜女其姝,俟我於城隅。
⑵介詞“以”組成的介賓短語,在今譯時,一般都作狀語。
如《項羽本記》中:“具告以事。
” 即“以事具告。
” 五畝之宅,樹之以桑。
申之以孝悌之義。
⑶介詞“乎”組成的介賓短語在補語位置時,在翻譯時,可視情況而定其成分。
“生乎吾前,其聞道也固先乎吾。
”(韓愈《師說》) 句子中的“生乎吾前”既可譯為“在我的前麵出生”,此時為狀語後置 ,即: “乎(在)吾前生,其聞道也固乎(比)吾先。
” 又可譯為“生在我的前麵”,作補語。
★省略句 句子中省略某詞或某種成分的現象,在文言文中是很多的。
最常見的有以下幾種: 1.省略主語。
2.省略謂語。
3.省略賓語。
4.省略介詞。
5. 省略量詞:寒暑易節,始一(次)返焉。
◇省略主語 ①“……( )度我至軍中,公乃入。
”(司馬遷《鴻門宴》) “……( 公 )度我至軍中,公乃入。
” ②“見漁人,乃大驚,問所從來。
具答之。
便要還家,設酒殺雞作食。
”(《桃花源記》) (村民)見漁人,乃大驚,問所從來。
(漁人)具答之。
(村民)便要還家,設酒殺雞作食。
” ③永州之野產異蛇,黑質而白章。
觸草木,盡死。
以齧人,無禦之者。
◇注意:不同的主語要翻譯出來。
◆省略謂語 ①“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論語》) (吾)“擇其善者而從之,( )其不善者而改之。
② 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
《左傳》 一鼓作氣,再( )而衰,三( )而竭。
③公之視廉將軍孰與秦王? ◇省略賓語: ⑴ 動詞賓語的省略。
⑵ 介詞賓語的省略。
如何利用現代漢語句子成分分析文言特殊句式與詞類活用
文言文教學中,學生最頭痛的是對特殊文言句式中的倒裝句式和詞類活用現象的理解.經過多年教學實踐,我發覺,運用現代漢語句子成分分析法來理解文言倒裝和詞類活用,效果很好.一般過程如下:一、理解現代漢語句子成分(一)例句:例1.[昨天],(我們)的班長[在家裏][一連]寫了(語文) 作業.狀語定語主語狀語狀語謂語補語定語賓語例2.[慢慢地],他[從地上]爬.狀語主語狀語謂語補語例3.(秋日)的天空[格外]晴朗定語主語狀語謂語例4.(你說)的這件事我知道定語主語謂語(二)句子成分特征強調1.現代漢語句子成分位置[狀語](定語)主語[狀語]謂語(定語) 賓語2.主語特征:動詞、形容詞一般不能作主語.3.賓語特征:動詞、形容詞一般不能作賓語.4.謂語特征:不及物動詞、形容詞不能帶賓語.5.現代漢語有補語,而文言文沒有補語.6.除時間名詞可直接作狀語外,一般名詞不直接作狀語二、如何運用現代漢語句子成分的位置特點判斷文言文倒裝句式基本要求:將文言文翻譯成符合現代漢語語言習慣的現代文,與現代漢語句子成分位置比較:1.如果主語與謂語的位置發生顛倒,即為主.
求解:文言文中如何看主謂賓語、等等句子成分。
一、 基本方法:直譯和意譯 文言文翻譯的基本方法有直譯和意譯兩種. 所謂直譯,是指用現代漢語的詞對原文進行逐字逐句地對應翻譯,做到實詞、虛詞盡可能文意相對.直譯的好處是字字落實;其不足之處是有時譯句文意難懂,語言也不夠通順. 所謂意譯,則是根據語句的意思進行翻譯,做到盡量符合原文意思,語句盡可能照顧原文詞義.意譯有一定的靈活性,文字可增可減,詞語的位置可以變化,句式也可以變化.意譯的好處是文意連貫,譯文符合現代語言的表達習慣,比較通順、流暢、好懂.其不足之處是有時原文不能字字落實. 這兩種翻譯方法當以直譯為主,意譯為輔. 二、 具體方法:留、刪、補、換、調、變. “留”:就是保留.凡是古今意義相同的詞,以及古代的人名、地名、物名、官名、國號、年號、度量衡單位等,翻譯時可保留不變. 例如:《晏子使楚》中的“楚王”、“晏嬰”、“晏子”等不用翻譯. “刪”,就是刪除.刪掉無須譯出的文言虛詞.例如:“寡人反取病焉”的“焉”是語氣助詞,可不譯,本句的意思就是“我反而自討沒趣.”(《晏子使楚》)又如:“子猷、子敬俱病篤,而子敬先亡”中的“而”是連詞,可不譯,整句意思是“子猷與子敬都病重,子敬先死去.” “補”,就是增補.(1)變單音詞為雙音詞,如《桃花源記》中“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妻子”一詞是“妻子、兒女”的意思;(2)補出省略句中的省略成分,如《人琴俱亡》中“語時了不悲”,翻譯為:(子猷)說話時候完全不悲傷. “換”,就是替換.用現代詞彙替換古代詞彙.如把“吾、餘、予”等換成“我”,把“爾、汝”等換成“你”. “調”就是調整.把古漢語倒裝句調整為現代漢語句式.例如《人琴俱亡》中“何以都不聞消息”,“何以”是“以何”的倒裝,賓語前置句,意思是“為什麼”. “變”,就是變通.在忠實於原文的基礎上,活譯有關文字.“子猷問左右”(人琴俱亡))中的“左右”指的是“手下的人”,“左右對曰”(《晏子使楚》中的“左右”指的是“近臣”. 古文翻譯口訣 古文翻譯,自有順序,首覽全篇,掌握大意; 先明主題,搜集信息,由段到句,從句到詞, 全都理解,連貫一起,對待難句,則需心細, 照顧前文,聯係後句,仔細斟酌,揣摩語氣, 力求做到,合情合理,詞句之間,聯係緊密. 若有省略,補出本意,加上括號,表示增益. 人名地名,不必翻譯,人身稱謂,依照貫例, "吾""餘"為我,"爾""汝"為你.省略倒裝,都有規律. 實詞虛詞,隨文釋義,敏化語感,因句而異. 譯完之後,還須仔細,逐句對照,體會語氣, 句子流暢,再行擱筆. 三、要做好文言文翻譯題,就必須掌握必要的方法 (一)增.就是增補,在翻譯時增補文言文省略句中的省略成分.注意:補出省略的成分或語句,要加括號. 1、增補原文省略的主語、謂語或賓語.例1:“見漁人,乃大驚,問所從來.”譯句:“(桃源中人)一見漁人,大為驚奇,問他是從哪裏來的.”例2:“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 “再”“三”後省略了謂語“鼓”,翻譯時要補上.例3:“君與具來.”“與”後省略了賓語“之 ”. 2、增補能使語義明了的關聯詞.例:“不治將益深”是一個假設句,譯句:“(如果)不治療就會更加深入”. (二)刪.就是刪除,凡是古漢語中的發語詞、在句子結構上起標誌作用的助詞和湊足音節的助詞等虛詞,因在現代漢語中是沒有詞能代替,故翻譯時無須譯出,可刪去.例1:“夫戰,勇氣也.” 譯句:“戰鬥,靠的是勇氣”.“夫”為發語詞,刪去不譯.例2:“孔子雲:何陋之有?”譯句:“孔子說:有什麼簡陋的呢?”“之”為賓語前置的標誌,刪去不譯.例3:“師道之不傳也久矣.”譯句:“從師學習的風尚已經很久不存在了.” “也”為句中語氣助詞,起到舒緩語氣的作用,沒有實在意義.在翻譯時,完全可以去掉. (三)調.就是調整,在翻譯文言文倒裝句時,應把古漢語倒裝句式調整為現代漢語句式,使之符合現代漢語表達習慣,才能使譯句通順.這就需要調整語句語序,大體有四種情況: 1、前置謂語後移. 例:“甚矣!汝之不惠.”可調成“汝之不惠甚矣”. 2、後置定語前移.例: “群臣吏民,能麵刺寡人之過者,受上賞.”可調成“能麵刺寡人之過群臣吏民”. 3、前置賓語後移.例:“ 何以戰?”可調成“以何戰”.4、介賓短語前移.“ 還自揚州.”可調成“自揚州還”. (四)留.就是保留,凡是古今意義相同的詞、專有名詞、國號、年號、人名、物名、人名、官職、地名等,在翻譯時可保留不變.例:“慶曆四年春,滕子京謫守巴陵郡.” 譯句:“慶曆四年的春天,滕子京被貶到巴陵郡做太守.”“慶曆四年”為年號,“巴陵郡”是地名,可直接保留. (五)擴.就是擴展. 1、把文言文中的單音節詞擴為同義的雙音節詞或多音節詞.例:“更若役,複若賦,則如何?”譯句:“變更你的差役,恢複你的賦稅,那麼怎麼樣呢?”“役”、“賦”擴展為雙音節詞. 2、對於一些緊縮複句或言簡義豐的句子,在翻譯時,要根據句義擴展其內容,才能使意思表達清楚.例:“懷敵附遠,何招而不至?”譯句:“使敵人降服,讓遠方的人歸附,招撫誰,誰會不來呢?” (六)縮.就是凝縮,文言文中的有些句子...
轉載請注明出處句子大全網 » 在文言文中“之”翻譯成“去“”到”的句子有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