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的解釋
“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是說自己到了七十歲的時候隨心行事也可以不逾越規矩了。
【原文】子曰:“吾十有五而誌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
” 【譯文】孔子說:“我十五歲立誌於大學之道;三十歲能夠自立於道;四十歲能無所迷惑;五十歲懂得了天道物理的根本規律;六十歲所聞皆通;七十歲能隨心所欲而不越出法度。
” 【賞析】在本章裏,孔子自述了他學習和修養的過程。
這一過程,是一個隨著年齡的增長,思想境界逐步提高的過程。
就思想境界來講,整個過程分為三個階段:十五歲到四十歲是學習領會的階段;五十、六十歲是安身立命的階段,也就是不受環境左右的階段;七十歲是主觀意識和做人的規則融合為一的階段。
在這個階段中,道德修養達到了最高的境界。
...
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的解釋
“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是說自己到了七十歲的時候隨心行事也可以不逾越規矩了。
【原文】子曰:“吾十有五而誌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
” 【譯文】孔子說:“我十五歲立誌於大學之道;三十歲能夠自立於道;四十歲能無所迷惑;五十歲懂得了天道物理的根本規律;六十歲所聞皆通;七十歲能隨心所欲而不越出法度。
” 【賞析】在本章裏,孔子自述了他學習和修養的過程。
這一過程,是一個隨著年齡的增長,思想境界逐步提高的過程。
就思想境界來講,整個過程分為三個階段:十五歲到四十歲是學習領會的階段;五十、六十歲是安身立命的階段,也就是不受環境左右的階段;七十歲是主觀意識和做人的規則融合為一的階段。
在這個階段中,道德修養達到了最高的境界。
"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什麼意思
子曰:“吾十有五而誌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
”(《為政第二》) 這段話,一定是他在七十歲以後快八十時所講的話,應該是孔子站在人生的製高點上對自己一生的為人和事業的回顧和總結,所以這個“學”字一定不同平常。
他十五歲便開始致力的事業,一定是到現在還一直在從事的人生學說和真理探索,決不是我們平常說的“學習”、“念書”之類的“學”。
我們如果理解孔子從十五歲才開始做學問,或者開始學習,那就太小瞧他了。
他的學習讀書應該從很小就開始了,隻是在十五歲上明白了人生的真諦,便立誌於建立自己的人生體係和思想學說。
所以說,“誌於學”的“學”,也應該是自己的人生學說,與“學而時習之”的“學”字是一個意思,正相呼應。
有了人生的方向和奮鬥的目的,然後再通過十五年的努力探索和親身實踐,終於在三十歲上得到了成就,形成了自己的人生觀和世界觀,那就是對於人生禮義道德有了完整的體係和說法。
這便是“三十而立”,謂自己的學說得以建立。
一旦他有了“克己複禮”的事業,即是他從孩童到成人的標誌,又是他傳播真理、教化天下事業的開端。
作為一個人類文明的自覺載體,他建立自己人生思想與學說的目的就是為了傳播文明。
通過十年的驗證和磨煉,傳播和教化,在學中知不足,在教中知困,而且有不足便補充,有困惑就解決。
所以,到了四十歲上,便可以教學相長,左右逢源,遊刃有餘。
也就是說,自己在各個方麵都得到了成熟,能夠說服自己和別人了。
人都具有思想活動,是為了說服和支配自己的心理和行為;導師卻必須有思想體係,因為他一定要說服別人。
沒有思想體係,那一定說服不了別人。
傳播文明的過程,其實是個說服人的過程。
在這個說服人的過程中,孔子做到了無所困惑,什麼問題都難不倒他了。
再經過十年的努力去說服和教化天下,困惑越來越少,覺悟自然越來越高,不再會為世俗的名利等俗務所纏身了,生活得瀟灑自在多了。
這才是真正的“不惑”。
他知道了天地自然運行的規律,研究大自然所賦予萬物和人類的命運,也包括自己的命運。
認識了什麼該興,什麼該亡;誰能成功,誰必失敗,這裏都是因為他們各自本身的規律所製約。
這就是所謂的“天命”,有著自身特殊的規律。
知道了這一點,就不會胡作非為了。
五十歲以前,也許孔子還想過去改造什麼,到了這時,他的人生境界有了質的飛躍,“知天命”就是對自然規律的認知和順應,從此不會再逆天而行了。
人身上的感覺器官中,眼、耳、鼻、舌、身、意,佛家稱之為“六根”,由之對應的外界事物被稱做“六塵”:色、聲、香、味、觸、法;“六根”執著“六塵”便形成了“六識”:喜、怒、愛、思、憂、欲。
這三個“六”便構成了十八層地獄,是人類痛苦的根源,便如《西遊記》中孫悟空所殺的那六個賊:眼看喜、耳聽怒、鼻嗅愛、舌嚐思、身本憂、意見欲。
(見第十四回《心猿歸正,六賊無蹤》) 從我們自身的理解,“六根”之中,“身”、“意”屬於整體的概念,“鼻”則隻管呼吸,“舌”和“眼”則可以開闔自如,隻有“耳根”關閉不住,無時無刻不在接受著外界的信息刺激。
而這些信息不見得都合乎自己的心願,你會聽到許多不理解的聲音,煩惱由之而來,痛苦與日俱增,反而違背了自己生命的自然。
從心所欲,不逾矩: 做事都能夠趁心如意,但卻並沒有超越社會的行為準則 孔子知天命後又修養了十年,明白了一切都是自然而然的。
即使是那些逆耳的話,聽了之後自己也無能為力,剩下的隻是徒喚奈何,生氣也隻是徒增煩惱,受到最大損害的隻是自己。
有了這樣的認識,自然也就不會再執著任何東西了。
這就是“耳順”。
耳官一旦通順,開闔自如,接受心靈的主宰,才能看淡人間的一切,一切行為都能夠順應自然生命的規律,不再會有牽掛攪心之事,人也就返樸歸真而成為自然的了。
自然的人便不會有所限製和拘束,這就是“耳順”之後十年之間孔子所成就的本領和境界:
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钜。
中的逾是什麼意思
“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是說自己到了七十歲的時候隨心行事也可以不逾越規矩了。
【原文】子曰:“吾十有五而誌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
” 【譯文】孔子說:“我十五歲立誌於大學之道;三十歲能夠自立於道;四十歲能無所迷惑;五十歲懂得了天道物理的根本規律;六十歲所聞皆通;七十歲能隨心所欲而不越出法度。
” 【賞析】在本章裏,孔子自述了他學習和修養的過程。
這一過程,是一個隨著年齡的增長,思想境界逐步提高的過程。
就思想境界來講,整個過程分為三個階段:十五歲到四十歲是學習領會的階段;五十、六十歲是安身立命的階段,也就是不受環境左右的階段;七十歲是主觀意識和做人的規則融合為一的階段。
在這個階段中,道德修養達到了最高的境界。
...
【說說“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的含義】作業幫
“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是說自己到了七十歲的時候隨心行事也可以不逾越規矩了.【原文】子曰:“吾十有五而誌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 【譯文】孔子說:“我十五歲立誌於大學之道;三十歲能夠自立於道;四十歲能無所迷惑;五十歲懂得了天道物理的根本規律;六十歲所聞皆通;七十歲能隨心所欲而不越出法度.” 【賞析】在本章裏,孔子自述了他學習和修養的過程.是一個隨著年齡的增長,思想境界逐步提高的過程.就思想境界來講,整個過程分為三個階段:十五歲到四十歲是學習領會的階段;五十、六十歲是安身立命的階段,也就是不受環境左右的階段;七十歲是主觀意識和做人的規則融合為一的階段.在這個階段中,道德修養達到了最高的境界.
“隨心所欲而不逾矩”什麼意思?
別聽下麵胡扯,這句話的意思就是你“想幹什麼就幹什麼,但是從來都不出格”,這講的是一種境界,就這個意思。
別以為我瞎掰,這是當代孔子之風的周孝正(人民大學社會學教授)老師講的。
原文是“子曰:“吾十有五而誌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
” 孔子的意思就是說“我到了七十歲了,才達到這種“想幹什麼就幹什麼,但是從來都不出格”的境界,換句話說就是“出格的事我也不想”,真正的了解自己...
從心所欲而不愈規矩,這句話什麼意思
孔子說:“吾十有五而誌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
”這是孔子68歲時對自己的一個總結。
最後這句話的意思是:到了七十歲時,自己的修養已達到這樣的境界:用不著有意識的控製自己,即使自己隨意而為,也不會超越禮法(規矩)。
說明此時孔子的修養已經由必然王國達到了自由王國的境界。
...
轉載請注明出處句子大全網 » 70而從心所欲不逾規解釋句子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