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遠和近》,
你,
一會看我,
一會看雲。
我覺得,
你看我時很遠,
你看雲時很近。
這首詩很像攝影中的推拉鏡頭,利用“你”、“我”、“雲”主觀距離的變換,來顯示人與人之間習慣的戒懼心理和人對自然原始的親切感。
這組對比並不是毫無傾向的,它隱含著“我”對人性複歸自然的願望。
——顧 城
【鑒賞一】
《遠和近》雖隻有短短的六句,卻容納了對曆史反思的豐富內涵。“遠”、“近”:是物理距離概念,這是客觀存在,有科學的衡量標準。但在情感作用下產生的心理距離卻不同,“遠”可以變“近”,“近”可以變“遠”。詩中用“你”、“我”、“雲”心理距離的變換,曲折地反映了人與人之間的隔閡、戒備以及詩人對和諧、融洽的理想人際關係的向往、追求。
詩中的“你”、“我”、“雲”三個意象都具有一定的象征意義。“你”、“我”都生活在客觀現實中、同屬於社會的組成人員,“雲”則象征著美麗淳樸的大自然。“你看我時很遠”,這是地近心遠,“咫尺天涯”:“你看雲時很近”,這是地遠心近,“天涯若比鄰”。詩人這種“人遠天涯近”的辯證感情方式已成為人審美理想的發展的方式,即“由客體的真實,趨向主體的真實,由被動的反映,趨向主觀的創造。”
這首詩看似信手拈來,實則匠心獨運,給人的印象是:自然而不自然,工巧而不矯飾。
【鑒賞二】
《遠和近》一詩,是詩人對不正常生活的本質發現。此詩初發表時,被視為難懂的怪詩。按照當時僵化的閱讀方式,人們已被習慣鈍化的思維模式,此詩確實難於解讀。因為在目光可視之間,你與我的距離不可能遠於你與雲的距離。可詩人為什麼覺得“你看我時很遠,你看雲時很近”呢?原因是詩人所寫的是一種非正常的生活,是一種被扭曲了的人際關係。在這扭曲了的關係中,一切都顛倒了。本應相親相近的人與人的關係,由於心的阻隔而疏遠了,顯得那麼孤寂而不可接近;因為人際關係的疏遠,人與自然反而拉近了距離,顯得十分親近。也許,正是由於人與自然的親切可近,更進一步顯示出人的孤寂;也許,正是這孤寂,常使顧城想到夢的天國。可顧城應該知道,在這個充滿矛盾的世界上,夢的天國是不存在的。
【鑒賞三】
這首詩是朦朧詩裏非常著名的詩篇,是被許多人傳誦的詩歌。
在詩歌中顧城表達了人對於遠近的哲理思考,人和自然,人和人的關係。
這種關係充滿了一種辨證的距離、一種美和對愛的得失的痛苦。近處的愛人卻是遠在天邊,天上的雲卻在心靈近處。愛人可近卻不可能真正地接近,自然被隔離在遠方卻在愛人的心旁。
詩歌裏表現出一種透明的美、純淨的美、神奇變幻的美,帶有一種痛苦的思辯地憂傷。
顧城說他想“用心中的純銀,鑄一把鑰匙,去開啟那天國的門,向著人類。”可是“時間的馬,累倒了。”即使在他最好的美麗詩篇裏,他的悲傷和失望也淡淡地透露出來。
顧城的詩歌賞析
顧城的詩歌,我覺得下麵四首最有代表性!一、遠和近你一會看我一會看雲我覺得你看我時很遠你看雲時很近二、一代人 黑夜給了我黑色的眼睛, 我卻用它尋找光明。
三、土地是彎曲的土地是彎曲的我看不見你我隻能遠遠看見你心上的藍天藍嗎?真藍那藍色就是語言我想使世界感到愉快微笑卻凝固在嘴邊還是給我一朵雲吧擦去晴朗的時間我的眼睛需要淚水我的太陽需要安眠四、我是一個任性的孩子我是一個任性的孩子 ——我想在大地上畫滿窗子,讓所有習慣黑暗的眼睛都習慣光明。
也許我是被媽媽寵壞的孩子我任性我希望每一個時刻都像彩色蠟筆那樣美麗我希望能在心愛的白紙上畫畫畫出笨拙的自由畫下一隻永遠不會流淚的眼睛一片天空一片屬於天空的羽毛和樹葉一個淡綠的夜晚和蘋果我想畫下早晨畫下露水所能看見的微笑畫下所有最年輕的沒有痛苦的愛情她沒有見過陰雲她的眼睛是晴空的顏色她永遠看著我永遠,看著絕不會忽然掉過頭去我想畫下遙遠的風景畫下清晰的地平線和水波畫下許許多多快樂的小河畫下丘陵——長滿淡淡的茸毛我讓它們挨得很近讓它們相愛讓每一個默許每一陣靜靜的春天激動都成為一朵小花的生日我還想畫下未來我沒見過她,也不可能但知道她很美我畫下她秋天的風衣畫下那些燃燒的燭火和楓葉畫下許多因為愛她而熄滅的心畫下婚禮畫下一個個早早醒來的節日——上麵貼著玻璃糖紙和北方童話的插圖我是一個任性的孩子我想塗去一切不幸我想在大地上畫滿窗子讓所有習慣黑暗的眼睛都習慣光明我想畫下風畫下一架比一架更高大的山嶺畫下東方民族的渴望畫下大海——無邊無際愉快的聲音最後,在紙角上我還想畫下自己畫下一隻樹熊他坐在維多利亞深色的叢林裏坐在安安靜靜的樹枝上發愣他沒有家沒有一顆留在遠處的心他隻有,許許多多漿果一樣的夢和很大很大的眼睛我在希望在想但不知為什麼我沒有領到蠟筆沒有得到一個彩色的時刻我隻有我我的手指和創痛隻有撕碎那一張張心愛的白紙讓它們去尋找蝴蝶讓它們從今天消失我是一個孩子一個被幻想媽媽寵壞的孩子我任性
顧城詩句賞析
對於一貫唯美的顧城來說,小巷裏發生的,是一個美麗而傷感的故事。
正是這個故事,致使詩人,多年後,還魂牽夢繞,難以忘懷。
??然而,這是一條“沒有門/沒有窗”的小巷。
??有門,詩人可以用鑰匙打開。
有窗,詩人可以破窗而入。
但是,隨著時光的流失,這些對於詩人來說,已經是不可能的了。
絕望的情緒,首次流露。
??但是,詩人並沒有死心,仍然在絕望中抱有一絲渴望。
於是,“拿把舊鑰匙/敲著厚厚的牆”。
本來,用鑰匙敲牆,就有驢唇不對馬嘴之嫌,屬於一個人絕望之際的愚蠢之舉,何況還是一把“舊鑰匙”呢?短短兩行,就將詩人傷感絕望的情緒推向極至,不愧為大家之作。
??顧城多短詩,但大多小詩不小:靈氣,節製,層次感強,張力十足。
《小巷》同樣體現了他的這一藝術特色。
??
求幾首顧城或者舒婷的經典的詩,要賞析
顧城詩歌賞析 小 巷 小巷 又彎又長 我用一把鑰匙 敲著厚厚的牆 被曆史拋入黑暗中的一代青年,一旦站在陽光下,自然會有一種恍恍惚惚的感覺,這種迷惘,這種失落感,在北島的詩中表現為“沿著鴿子的哨音/我尋找著你”(《迷途》),在舒婷的詩中表現為“隔著永恒的距離/他們悵然相望”(《船》),在梁小斌的詩中表現為“我的鑰匙丟了”(《中國,我的鑰匙丟了》)。
顧城沒有歎息,也沒有去尋找鑰匙,而是拿起鑰匙尋找自己的房間,尋找自己在社會中應有的位置。
“小巷”是“又彎又長”的,“牆”是“厚厚的”,要尋找,必須付出相當的代價,也可能要走很長的路;然而抒情主人公是堅定的,那個“我”在頑強地敲著,邊走邊敲。
詩人隻選擇了幾個簡單意象:“小巷”、“鑰匙”、“牆”,構成了一個象征意味很強的流動畫麵,畫麵中那個敲牆的主人公,並非是一個人,而是整整一代青年,不,也包括中年、老年。
這個世界上的許許多多人不是終生都在尋找嗎? 弧 線 鳥兒在疾風中 迅速轉向 少年去撿拾 一枚分幣 葡萄藤因幻想 而延伸的觸絲 海浪因退縮 而聳起的背脊 詩人將四個弧線的意象並行排列,給人一種暗示,一種理性思考。
詩的“確定性”,在於標題對“弧線”的點明,在於四個意象所顯示的表層含義:自然界與人類社會的一切運動都采取弧線形式,“不止不行”、“不屈不伸”這是萬物運動的規律;詩的“不確定性”一麵則隱藏在意象組合所構建的深層結構之中。
“鳥兒”在疾風中“轉向”,“葡萄藤”自然生長的“觸絲”,“海浪”的自然變化,這自然界的“弧線”不是很美嗎?然而“少年”因為“一枚分幣”而屈身“撿拾”,這種人為的“弧線”,卻不能給人以美感。
詩的朦朧性帶來多種暗示:畸形社會中人的價值的貶值,社會不良風氣對天真心靈的汙染,自然界弧線的和諧美與人為弧線不和諧的對比,對社會走過一段彎路的暗喻等等,讀者可以見仁見智,不必求其固定答案。
詩不是為著解答什麼,隻是啟示。
我國古典詩詞中有“雞聲茅店月”,“枯藤老樹昏鴉”,“一川煙草、滿城風絮,梅子黃時雨”的佳句。
西方意象派詩有龐德的名句:“人群中這些麵孔幽靈一般顯現;/濕漉漉的黑色枝條上的許多花瓣”(《在一個地鐵車站》)。
顧城的這首詩同樣省略了連接成分的意象詩,並非獨創,隻是由於欣賞習慣的惰性因襲,曾經被指責為“不知所雲”。
一代人 顧 城 黑夜給了我黑色的眼睛, 我卻用它尋找光明。
顧城的這首詩隻有兩句,但是卻在當代詩歌史上具有相當重的份量,以其高度的曆史概括性和辯證思維的哲理之光而具有很高的美學價值和強烈的藝術力量。
這首詩準確地表達了一代人的感情曆程,閃射著強烈的時代色彩。
“黑夜給了我黑色的眼睛”,“黑夜”象征動亂的年代,“黑色的眼睛”是既指實,又指虛。
我們“龍的傳人”是黃皮膚、黑眼睛、黑頭發,這是實指。
黑色又有陰暗、低沉、哀傷的情緒色彩,這又有虛指的意義存在。
**十年,在一代人心中,尤其是年輕一代的心中,投下了沉重的陰影,留下了累累創傷,造成陰鬱、苦悶和哀傷。
有人說這一代是沉淪的一代、迷惘的一代,確實有一定的道理。
但是沉淪也罷,迷惘也罷,是誰造成的呢?詩人明確地指出是“黑夜”,這就很準確地指
求顧城的詩鑒賞
一代人黑夜給了我黑色的眼睛 我卻用它尋找光明【賞析】這首詩寫於改革開放的初期,題目交待了這一代人經曆了十年動亂。
“黑夜”是那個十年的背景;“黑色的眼睛”是經過變形的意象,滲透出強烈的感情色彩;“光明”與“黑夜”劇烈的反差觸發人們的想象與思考。
這首詩短短兩行,體現了一種現代美的風格,打破了傳統的和諧構圖,以不和諧的意象組合營造觸目驚心的藝術效果,迫使人們對曆史進行反思。
顧城的詩《自信》的賞析
為之前的賞析補充:也算是我的個人的理解~其中第三段,那個沮喪不敢哭泣的孩子,既是命運也是作者的內心。
第一段描述,他不相信“宿命”代表著叛逆的釋放,但“沮喪不敢哭泣的孩子”代表著作者稚嫩的內心,既有蔑視命運也有引申表達自己無法擺脫這顆“稚嫩”的內心。
...
顧城的經典詩句有哪些
【1】:你不願意種花,你說,我不願看見它一點點凋落。
是的,為了避免結束,你避免了一切開始。
——顧城 《避免》【2】:你, 一會看我, 一會看雲。
我覺得, 你看我時很遠, 你看雲時很近。
——顧城 《遠和近》【3】:一切都明明白白,但我們仍匆匆錯過,因為你相信命運,因為我懷疑生活。
——顧城 《錯過》【4】:我從沒有被誰知道,所以也沒有被誰忘記。
在別人的回憶中生活,並不是我的目的。
遇見是兩個人的事,離開卻是一個人的決定。
遇見隻是一個開始,離開卻是為了遇見下一個離開;這是一個流行離開的世界,但是我們都不擅長告別。
——顧城 【5】:我需要,最狂的風,和最靜的海。
——顧城 【6】:草在結它的種子,風在搖它的葉子。
我們站著,不說話,就十分美好。
——顧城 《門前》【7】:黑夜給了我一雙黑色的眼睛 而我卻用它來尋找光明 ——顧城 《一代人》【8】:我多麼希望,有一個門口,早晨,陽光照在草上。
我們站著,扶著自己的門窗,門很低,但太陽是明亮的。
草在結它的種子,風在搖它的葉子,我們站著,不說話,就十分美好。
——顧城 《門前》【9】:我從沒被誰知道,所以也沒被誰忘記。
在別人的回憶中生活,並不是我的目的。
——顧城 《早發的種子》【10】:我希望, 每一個時刻, 都象彩色蠟筆那樣美麗。
我希望, 能在心愛的白紙上畫畫, 畫出笨拙的自由, 畫下一隻永遠不會, 流淚的眼睛。
一片天空, 一片屬於天空的羽毛和樹葉, 一個淡綠的夜晚和蘋果。
我想畫下早晨, 畫下露水, 所能看見的微笑。
畫下所有最年輕的, 沒有痛苦的愛情。
——顧城 《我是一個任性的孩子》【11】:你應該是一場夢, 我應該是一陣風。
——顧城 《你和我》【12】:睡吧 合上雙眼 世界就與我無關 ——顧城 《生命幻想曲》【13】:執者失之。
我想當一個詩人的時候,我就失去了詩,我想當一個人的時候,我就失去了我自己。
在你什麼也不想要的時候,一切如期而來。
——顧城 《執者失之》【14】:人時已盡,人世還長,我在中間,應該休息 ——顧城 【15】:小巷 又彎又長 沒有門 沒有窗 我拿把舊鑰匙 敲著厚厚的牆 ——顧城 《小巷》顧城簡介:顧城(1956—1993),男,原籍上海,1956年9月24日生於北京一個詩人之家,中國朦朧詩派的重要代表,被稱為當代的“唯靈浪漫主義”詩人。
顧城在新詩、舊體詩和寓言故事詩上都有很高的造詣,其《一代人》中的一句“黑夜給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卻用它尋找光明”成為中國新詩的經典名句。
顧城17歲開始寫作生涯,給各個報社雜誌投稿。
1987年開始遊曆歐洲做文化交流,1988年便隱居新西蘭激流島,過自給自足的生活,1993年10月8日在其新西蘭寓所因婚變,用斧頭砍傷妻子謝燁後自縊於一棵大樹之下,謝燁隨後不治身亡。
作品特點 童話階段1969年至1982年是其創作的前期,整體風格明麗純淨,這個階段出現了兩個創作高峰——1970年到1972年以及1977年到1982年。
顧城在這個時期寫出了許多天才之作,他專注於自然界那些美好、純淨而明媚的事物,輔以豐富奇崛的想象,為讀者創造了一個令人神往、不可思議的藝術空間,也為自己打造了一個理想的童話世界。
他是一個天生的詩人,他此時的創作不是依靠社會經驗,而是依仗其對萬物的敏感和與生俱來的才華,當然,他也在用心思考和探索,詩中也流露出輕微的虛無和頹廢的情緒。
顧城早期的童話詩語言簡潔,具有孩童語言的特征,空靈純淨,句式通常很短,意境十分優美,精細的藝術感覺將一切聲色光味都混合成一個奇妙的世界。
孩子可以說是一個較為獨特的意象,顧城的詩歌中的孩子意象有自己獨特的所指。
這樣的詩歌意象的營造應該說是相當成功的,同為藝術門類中的不同樣式,表演藝術中的意象營造有時也有異曲同工之妙。
顧城在詩歌的內容上,寫大自然中的動物植物等童話元素;在技法上多采用擬人態;在寫作視角上是童年視角;而在在藝術風格上單純明麗出自一顆童心。
顧城的詩句是自然天成的。
他的詩固然離紛紜複雜的社會人生的表象遠了一些,但他貼近的是安靜自得的宇宙生命的本真狀態。
這恰是詩的最為真實的,也是最好的狀態。
顧城的詩言簡易讀,沒有意象、語言及形式上的障礙。
顧城的詩歌一般句式十分簡短,語言不生僻,一般都是司空見慣的詞語,文字純淨簡單。
在《我是一個任性的孩子》中,詩人構建了一個清新流麗的童話世界,用詩人獨有的想象力,打破了現實世界給他的束縛,實現了在心靈上的自由。
在《北方的孤獨者》和《愛斯基摩人的雪屋裏》顧城不僅在藝術世界中參悟婚姻和愛情的真諦,而且在現實生活中傾其一生去追求,甚至為了心中的真愛不惜與世俗為敵,向道德開戰。
轉變時期1983年到1986年屬於他創作的中期,這個時期的作品是詩人自我的探索和轉變的時期,褒貶不一。
從這部分作品讀者能明顯感覺出與前期和後期作品的差異與聯係,承前啟後,這個階段是詩人創作轉變的過渡期。
這時期的作品依然保有濃鬱的童話色彩,同時也有了更深的內涵,可能是現實與理想的衝突在顧城身上發生的作用,使他不能繼續一成不變地作簡單的詩,不得不去處理內...
顧城的詩《自信》的賞析
第一段:一般都是按掌紋來算命,攥起拳頭,就是說不再相信那些莫須有的命運,自己成功與否要靠自己去創造,而不是相信那些“必然”的掌紋所告訴你的命運。
也就是要有信心,對自己有信心。
第二段:一般來說,風再怎麼悠閑也是比人的速度快的吧?讓悠閑的風在身後吃驚,也就是說明了要去奮鬥,盡可能去超越那些看似不可能超越的目標。
也就是暗含主題,自信,如果你沒有自信,又怎麼會去勇於超越呢?第三段:做自己命運的主導者,讓命運跟在自己身後。
其實全詩都貫穿著“自信”,而並不是非要讀到第三段才知道作者說的是什麼。
分為三段,也就是三個部分:決定奮鬥——開始超越——主導命運而要做到這一切就是因為自信。
我覺得“沮喪得不敢哭泣的孩子”形容得很好。
一般人都認為冥冥之中命運決定著自己一切。
而在這裏命運變成了一個孩子,而且是沮喪得不敢哭泣的孩子,強烈的寫出了自信的重要,也就是自己的意識決定自己所能擁有的。
(這是我自己讀過後的感受,可不是複製過來的,而且我覺得比上麵的那個要更詳細吧?嗬嗬,不過上麵那個第三段的解釋我覺得挺不錯的。
)
顧城的詩《雨》如何賞析
“殺人是一朵荷花/殺了就拿在手上/手是不能換的,才能真正把握住屬於心靈的那部分生命訂婚 這個世界是唯一的 人都要回家 都要用布把星星蓋好 然後把燈碰亮 影子撲倒在牆上 好像出現了門 接著又拖到床下 去啃那捆過時的消息 經過折疊的禮貌 懸掛在糕點旁邊 客人們研究一番水彩 就用勺去劃瓷器 媽媽叫女兒了 聲音不長不短 水流平穩地撫摸著 沒有洗淨的碗碟 她在走廊盡頭 靠緊釘死的窗子 河流在遠處抽動 似乎閃耀著慟哭分析它可以用暴力美學的角度: 顧城送給謝燁的訂婚禮物是一把匕首。
電影也闡述“向死而生”的主題:隻有讓不屬於自己的那部分思想,盡管肉體已死,但他的靈魂依舊在他的詩和畫中遊蕩。
” 想起了1989年的美國電影《死亡詩社》。
“死亡,是汲取生命中所有的精華。
”老師約翰·基汀把這句美國哲學家亨利·梭羅的詩宣講給他新一屆的學生。
海德格爾的觀點是,在顧城詩中是常見之物。
2009年,江蘇文藝出版社出版了《顧城的詩,顧城的畫》,顧城畫了很多魚:《神山古廟說魚圖》(1990;一直等/,顧城隻是一個敢於去品嚐死亡滋味的莽漢。
他充滿暴力的欲望、《魚在盤子裏想家》(1993.3)等。
文學批評家羅蘭·巴特有一個觀點:“圖畫一有意義,就立即變成一種寫作——它們像寫作一樣,人隻要還沒有亡故,就以向死存在的方式活著——即“向死而生”;凶手/愛/把鮮豔的死亡帶來。
” 《新街口》一詩寫於1993年,更具對自由的強烈渴求意味。
而魚代表逝者如斯的時間——從中可以看出顧城的心意,在中國傳統的符號體係中,這個時候,從中可以看出一個詩人對暴力美學的迷戀成為了悲劇的主因,詩人是一個懺悔者 “海笑了/給我看/會遊泳的鳥/會飛的魚/會唱歌的沙灘/對那永恒的質疑/卻不發一言。
” 像《規避》(1980年)中出現的“鳥”和“魚”.7)、《燈火化魚圖》(1990,但把握不了暴力美學——那是政治家、軍閥和大商人的遊戲,而他隻是一個幻覺詩人——一個不明生活本質的少年而已。
1971年,15歲的顧城在海灘上寫出了他的代表作《生命幻想曲》:“睡吧!合上雙眼/、那部分靈魂死去。
“魚”和“鳥”。
佛魔一念。
顧城有著聖徒所有的潛質,他獻給了詩。
在他的詩與畫中,通過魚,他想回來,既有與性相關的隱喻之意;世界就與我無關……”這是宿命。
死後,你會有更多感受,需要詞彙。
”顧城的圖畫中,“魚”和“鳥”構成了最基本、最常見的詞彙,《我把刀給你們》一詩把死亡寫得更加絢爛。
最後,學生們站上課桌朗誦惠特曼的詩《船長,我的船長》。
相比之下,回到今天我們的生活中——這意味著他的懺悔。
多讀顧城的詩:“我把刀子給你們/你們這些殺害我的人/像花藏好它的刺……再刻一些花紋,再刻一些花紋/.7)、《魚在盤不想家》(1993.1)。
在顧城後期的詩中,“殺人”這一意象並非罕見
轉載請注明出處句子大全網 » 求顧城經典詩句及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