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若失本心,即當懺悔,懺悔之法,是為清涼。(金剛三昧經)
2、菩薩若能隨順眾生,則為隨順供養諸佛。若於眾生尊重承事,則為尊重承事如來。若令眾生生歡喜者,則令一切如來歡喜。(華嚴經普賢行願品)
3、我若多嗔及怨結者,十方現在諸佛世尊皆應見我,當作是念:雲何此人欲求菩提而生嗔恚及以怨結?此愚癡人,以嗔恨故,於自諸苦不能解脫,何由能救一切眾生?(華嚴經修慈分)
4、迦葉白佛:我等從今,當於一切眾生生世尊想。若生輕心,則為自傷。佛言:善哉快論。(首楞嚴三昧經依寶王論節文)
5、應代一切眾生受加毀辱,惡事向自己,好事與他人。(梵網經)
6、離貪嫉者能淨心中貪欲雲翳,猶如夜月,眾星圍繞。(理趣六波羅蜜多經)
7、生死不斷絕,貪欲嗜味故,養怨入丘塚,虛受諸辛苦。(大寶積經富樓那會)
8、是身如掣電,類乾闥婆城,雲何於他人,數生於喜怒?(諸法集要經)
9、嗔恚之害則破諸善法,壞好名聞,今世後世,人不喜見。(佛遺教經)
10、行少欲者,心則坦然,無所憂畏,觸事有餘,常無不足。(佛遺教經)
11、身語意業不造惡,不惱世間諸有情,正念觀知欲境空,無益之苦當遠離。(有部律周利槃陀伽尊者,三月不能誦得,即此伽陀也)
12、名譽及利養,愚人所愛樂,能損害善法,如劍斬人頭。(有部律)
13、世間色聲香味觸,常能誑惑一切凡夫,令生愛著。(智者大師)
14、嗔是失佛法之根本,墜惡道之因緣,法樂之冤家,善心之大賊,種種惡口之府藏。(智者大師)
15、凡夫學道法,唯可心自知,造次向他道,他即反生誹。諦觀少言說,人重德能成,遠眾近靜處,端坐正思惟。但自觀身行,口勿說他短,結舌少論量,默然心柔軟。無知若聾盲,內智懷實寶,頭陀樂閑靜,對修離懈惰。(道宣律師)
16、處眾處獨,宜韜宜晦,若啞若聾,如癡如醉,埋光埋名,養智養慧,隨動隨靜,忘內忘外。(翠嚴禪師)
17、我且問你,忽然臨命終時,你將何抵敵生死?須是閑時辦得下,忙時得用,多少省力。休待臨渴掘井,做手腳不迭,前路茫茫,胡鑽亂撞。苦哉苦哉。(黃檗襌師)
18、鼻有墨點,對鏡惡墨,但揩於鏡,其可得耶?好惡是非,對之前境,不了自心,但尤於境,其可得耶?洗分別之鼻墨,則一鏡圓淨矣。萬境鹹真矣。執石成寶矣。眾生即佛矣。(飛錫法師)
19、修行人大忌說人長短是非,乃至一切世事非幹己者,口不可說,心不可思。但口說心思,便是昧了自己。若專煉心,常搜己過,那得工夫管他家屋裏事?粉骨碎身,唯心莫動。收拾自心如一尊木雕聖像坐在堂中,終日無人亦如此。旛蓋簇擁香花供養亦如此。讚歎亦如此。毀謗亦如此。修行人常常心上無事,時時刻刻體究自己本命元辰端的處。(盤山禪師)
20、元無我人,為誰貪嗔?(圭峰法師)
21、報緣虛幻,不可強為。浮世幾何,隨家豐儉。苦樂逆順,道在其中。動靜寒溫,自愧自悔。(佛眼禪師)
22、學道人逐日但將檢點他人底工夫,常自檢點,道業無有不辦,或喜或怒或靜或鬧,皆是檢點時節。(大慧襌師)
23、化人問幻士,穀響答泉聲,欲達吾宗旨,泥牛水上行。(永明禪師)
24、千峰頂上一茅屋,老僧半間雲半間,昨夜雲隨風雨去,到頭不似老僧閑。(歸宗芝庵襌師)
25、過去事已過去了,未來不必預思量;隻今便道即今句,梅子熟時梔子香。(石屋襌師)
26、即今休去便休去,若覓了時無了時。(雲峰襌師)
27、瑣瑣含生營營來去者,等彼器中蚊蚋,紛紛狂鬧耳。一化而生,再化而死,化海漂蕩,竟何所之?夢中複夢,長夜冥冥,執虛為實,曾無覺日,不有出世之大覺大聖,其孰與而覺之歟?(仁潮禪師)
28、縱宿業深厚,不能頓斷,當方便製抑,自勸自心。(妙禪師)
29、放開懷抱,看破世間,宛如一場戲劇,何有真實?(蓮池大師)
30、達宿緣之自致,了萬境之如空,而成敗利鈍,興味蕭然矣。(蓮池大師)
31、伊庵權禪師用功甚銳。至晚,必流涕曰:今日又隻恁麼空過,未知來日工夫如何?師在眾,不與人交一言。(蓮池大師)
32、畏寒時欲夏,苦熱複思冬,妄想能消滅,安身處處同。草食勝空腹,茅堂過露居,人生解知足,煩惱一時除。(蓮池大師)
33、人之過惡深重者,亦有效驗。或心神昏塞轉頭即忘;或無事而常煩惱;或見君子而赧然消沮;或聞正論而不樂;或施惠而人反怨;或夜夢顛倒;甚則妄言失誌,皆作孽之相也。苟一類此,即須奮發,舍舊圖新,幸勿自誤!(袁了凡)
34、隻‘強順人情,勉就世故。’八個字,誤卻你一生大事。道業未成,無常至速!急宜斂跡韜光,一心向道,不得再誤!(西方確指)
35、深潛不露,是名持戒,若浮於外,未久必敗。有口若啞,有耳若聾,絕群離俗,其道乃崇。(西方確指)
36、種種惡逆境界,盡情看作真實受益之處。名利、聲色、飲食、衣服、讚譽、供養種種順情境界,盡情看作毒藥毒箭(蕅益大師)
37、將身心世界全體放下,作一超方特達之觀。(蕅益大師)
38、善友罕逢,惡緣偏盛,非咬釘嚼鐵,刻骨鏤心,何以自拔哉?(蕅益大師)
39、何不趁早放下幻夢塵勞,勤修戒定智慧?(蕅益大師)
40、勿貪世間文字詩詞而礙正法!勿逐慳、貪、嫉妒、我慢,鄙覆習氣,而自毀傷!(蕅益大師)
41、內不見有我,則我無能;外不見有人,則人無過;一味癡呆,深自慚愧!劣智慢心痛自改革!(蕅益大師)
42、籬菊數莖隨上下,無心整理任他黃,後先不與時花競,自吐霜中一段香。(誦帚襌師)
43、從今以後,願遁世不見知而不悔,作一齋公齋婆,向廚房灶下安隱過日,今生不敢複作度人妄想(彭二林)
44、幸賴善緣得聞法要,此千生萬劫轉凡成聖之時。尚複徘徊歧路,乍前乍卻,則更曆千生萬劫,亦如是而止耳!況輾轉淪陷,更有不可知者哉?(彭二林)
45、輪轉生死中,無須臾少息,猶複熙熙如登春台,曾不知佛與菩薩為之痛心而慘目也。(彭二林)
46、汝信心頗深,但好張羅及好遊、好結交,實為修行一大障,祈沉潛杜默,則其益無量。戒之!(印光大師)
47、汝是何等根機,而欲法法鹹通耶?其急切紛擾,久則或致失心。(印光大師)
48、當主敬存誠,於二六時中,不使有一念虛浮怠忽之相,及與世人酬酢,唯以忠恕為懷,則一切時,一切處,惡念自無從而起。(印光大師)
49、直須將一個死字掛到額顱上。(印光大師)
50、若善男子、善女人,聞說淨土法門,心生悲喜,身毛為豎如拔出者。當知此人,此過去宿命已作佛道來也。(無量清淨平等覺經依迦才淨土論引文)
51、汝今亦可自厭生死老病痛苦,惡露不浮,無可樂者!(無量壽經)
52、無憂惱處,我當往生,不樂閻浮提濁惡世也。(觀無量壽佛經)
53、才有病患,莫論輕重,便念無常,一心待死。(善導大師)
54、我未曾見聞,慈悲而行惱,互共相嗔恚,願生阿彌陀。若人如恒河,惡口加刀杖,如是皆能忍,則生清淨土。(諸法無行經)
55、生宏律範,死歸安養,平生所得,唯二法門。(靈芝元照律師)
56、凡聞惡聲,則念阿彌陀佛以消禳之,願一切人不為惡行。凡見善事,則念阿彌陀佛以讚助之,願一切人皆為善行。無事則默念阿彌陀佛,常在目前,便念念不忘。能如此者,其於淨土決定往生。(王龍舒)
57、人生能有幾時?電光眨眼便過!趁未老未病,抖身心,撥世事;得一日光景,念一日佛名;得一時工夫,修一時淨業;由他命終,我之盤纏預辦,前程穩當了也。若不如此,後悔難追!(天如禪師)
58、如就刑戮,若在狴牢,怨賊所追,水火所逼;一心求救,願脫苦輪。(天如襌師)
59、於此土聲色諸境,作地獄想、苦海想、火宅想。諸寶物作苦具想。飲食衣服,如膿血鐵皮想。(妙什襌師)
60、此界釋迦已滅,彌勒未生,賢聖隱伏。眾生奔波苦海,猶失父之兒,若不以極樂願王為歸,誰為救護?(妙什襌師)
61、聞教便行,奚待更勸?(妙什襌師)
62、惟名聞利養,甜愛軟賊,及嗔心嗔火;雖有佛力,不能救焉!行者當深加精進,以攘卻之!(妙什襌師)
63、又複當護人心,勿使誇嫌,動用自若;息世雜善,不貪名利,將過歸己,捐棄伎能,惟求往生。(妙什禪師)
64、娑婆有一愛之不輕,則臨終為此愛所牽;矧多愛乎?極樂有一念之不一,則臨終為此念所轉;矧多念乎?(幽溪法師)
65、若生恩愛時,當念淨土眷屬無有情愛,何當得生淨土?遠離此愛。若生嗔恚時,當念淨土眷屬無有觸惱,何當往生淨土?得離此嗔。若受苦時,當念淨土無有眾苦,但受諸樂。若受樂時,當念淨土之樂,無央無待。凡曆緣境,皆以此意而推廣之,則一切時處,無非淨土之助行也。(幽溪法師)
66、如何說得娑婆苦?苦事紛紛等蝟毛!(西齋禪師)
67、當屏人獨處,自辦道業,以設像為師,經論為侶。(袁宏道)
68、五濁惡世,寒熱苦惱,穢相熏炙,不容一刻居住。(袁宏道)
69、問:人不信淨土,恐隻是本來福薄?答:此言甚是!(蓮池大師)
70、餘下劣凡夫,安分守愚,平生所務,惟是南無阿彌陀佛六字。今老矣!倘有問者,必以此答。(蓮池大師)
71、當生大歡喜,切勿懷憂惱,萬緣俱放下,但一心念佛。往生極樂國,上品蓮花生,見佛悟無生,還來度一切。(蓮池大師)
72、世情淡一分,佛法自有一分得力。娑婆活計輕一分,生西方便有一分穩當。彈指歸安養,閻浮不可留。(蕅益大師)
73、歸命大慈父,早出娑婆關。(蕅益大師)
74、世之最可珍重者,莫過精神;世之最可愛惜者,莫過光陰;一念淨即佛界緣起,一念染即九界生因,凡動一念即十界種子,可不珍重乎?是日已過,命亦隨減,一寸時光即一寸命光,可不愛惜乎?茍知精神之可珍重,則不浪用,則念念執持佛名。光陰不虛度,則刻刻薰修淨業。(徹悟禪師)
75、悲哉眾生!欲念未除,道根日壞。佛之視汝,將何以堪?(彭二林)
76、子等歸向極樂,全須打得一副全鐵心腸,外不為六塵所染;內不為七情所錮;汙泥中便有蓮花出現也。(彭二林)
77、蓮花種子,榮悴由人。時不相待,珍重!珍重!(彭二林)
78、上品見佛速,下品見佛遲,雖有遲速異,終無退轉時。參禪病著相,念佛貴斷疑,實實有淨土,實實有蓮池。(張守約)
79、念阿彌陀佛,正覺圓滿之名;觀極樂世界,清淨莊嚴之相;如此滯著,隻怕未能切實;果能切實,則世間種種幻化妄緣,自當遠離。(悟開禪師)
80、隨忙隨閑,不離彌陀名號,順境逆境,不忘往生西方(印光法師。以下悉同)
81、誠與恭敬,實為超凡入聖,了生脫死之極妙秘訣。
82、業障重、貪嗔盛、體弱、心怯、但能一心念佛,久之自可諸疾鹹愈。
83、佛固不見棄於罪人,當承玆行以往生耳。
84、須信娑婆實實是苦,極樂實實是樂,深信佛言,了無疑惑。
85、應發切實誓願,願離娑婆苦,願得極樂樂。其願之切,當如墮廁坑之急求出離;又如係牢獄之切念家鄉;己力不能自出,必求有大勢力者提拔令出。
86、業識未消,三昧未成,縱談理性,終成畫餅。
87、入理深談,且緩數年!
88、一句南無阿彌陀佛,隻要念得熟,成佛尚有餘裕!不學他法,又有何憾?
89、汝雖於淨土法門,頗生信心;然猶有好高騖勝之念頭,未能放下,而未肯以愚夫愚婦自命。
90、其有平日自命通宗通教,視淨土若穢物,恐其汙己者;臨終多是手忙腳亂,呼爺叫娘。
91、汝妄想之心遍天遍地,不知息心念佛,所謂向外馳求,不知返照回光。
92、今見好心出家在家四眾,多是好高騖遠,不肯認真專修淨業,總由宿世善根淺薄,今生未遇通人。
93、當今之時,其世道局勢,有如安臥積薪之上,其下已發烈火,尚猶悠忽度日,不專誌求救於一句佛號,其知見之淺近甚矣。
94、心跳惡夢,乃宿世惡業所現之兆。然現境雖有善惡,轉變在乎自己,惡業現而專心念佛,則惡因緣為善因緣。
95、當恪守淨宗列祖成規,持齋念佛,改惡修善,知因識果,植福培德,以企現生消除業障,臨終正念往生,庶不虛此一生,及親為如來弟子耳。
96、但當誌心念佛,以消舊業,斷不可起煩躁心,怨天尤人。
97、具縛凡夫,若無貧窮疾病等苦,將日奔馳於聲色名利之場而莫之能已。誰肯於得意烜赫之時,回首作未來沉溺之想乎?
98、欲得佛法實益,須向恭敬中求,有一分恭敬,則消一分罪業,增一分福慧。
99、念佛要時常作將死、將墮地獄想,則不懇切亦自懇切,不相應亦自相應,以怖苦心念佛,即是出苦第一妙法,亦是隨緣消業第一妙法。
100、末法眾生,無論有善根無善根,皆當決定專修淨土;善根有,固宜努力,無,尤當篤培。
101、汝須自知好歹,修行要各盡其分,潛修默契方可,急急改過攝心念佛。
...關於佛理的也好…詩句,或者優美的句子,唯美的…要那種文字比...
為人處事:養天地正氣,法古今完人逢人不說人間事,便是人間無事人行路難,不在山,不在水,隻在人心反複間君子藏器於身,待時而動知止而後有定,定而後能靜,靜而後能安,安而後能慮,慮而後能得仁者以財發身,不仁者以身發財.詩句:豐而不餘一言,約而不失一辭世上功名兼將相,人間聲價是文章老當益壯,寧知白首之心?窮且益堅,不墜青雲之誌立誌欲堅不欲銳,成功在久不在速雲山蒼蒼,江水泱泱,先生之風,山高水長佛理:未生時,誰是我?已生時,我是誰?大悲無淚,大悟無言,大笑無聲人生有八苦:生,老,病,死,愛別離,怨長久,求不得,放不下下下人有上上智
幫忙想句形容水墨畫的詩句~
????唐代的“詩佛”王維尤以其清幽淡遠空寂超曠的的山水詩而傳誦千古,王維的山水詩崇尚寫意,追求韻味與情感的最高藝術,大有“不著一字,盡得風流”的妙處,也有“言外之意,味外之旨”的無窮品味。
王維的飽有禪味的山水詩,被曆代理論家們推崇備至。
陸時雍在其《詩鏡總論》中寫“摩詰寫色清微,已望陶謝之藩矣……離象得神,披情著性,後之作者誰能之?”王維對中國的山水詩發展確有較大影響,而他的山水詩的成就,是和他的把禪學理念演化為自己詩歌創作指導思想,把禪人參禪悟道的某些方式引進詩歌創作有關的,而也正是他詩中的禪理禪趣,構成了其空靈流動的詩歌意境。
本文試就禪與詩的結合,南宗禪的禪學理論對王維山水詩的影響以及互動作用,對後世詩歌、理論發展的意義等方麵,進行簡要的分析。
一、宗教理念與審美體驗的融合 王維生活在盛唐時期,中國佛學已經發展到了全麵成熟的階段。
當時,不近天台、三論、唯識諸宗已經具備了完整的理論體係,南禪也確立了相當成熟的核心思想。
王維與禪的關係當然是最為密切:王維是中國文學史上唯一享有“詩佛”之稱譽的詩人。
這一方麵是因為他的佛學理論修養非常精深,曆史上很少有詩人能夠企及;另一方麵,也是因為他能堅持較為嚴格的宗教實踐,通過對禪門妙法的透徹參悟,深得禪家三昧,以至有些詩達到了“字字入禪”的境地。
當然,王維的禪學理念與審美體驗的融合也還是有多方麵的促成因素的。
首先最重要的原因是南禪的發展,達摩把禪傳入中國後經六祖慧能,使這種“不立文字”,重於內省的宗教體驗與文人市井更加接近了。
南禪的三境界:其一“落葉滿空山,何處尋行跡”;其二“空山無人,水流花開”;其三“萬古長空,一朝風月”;這些感悟對後對世界的關照,使生活中現世的世界象鏡象一樣,如相中之色,水中之花,發生了改變,其本身獲得了從世俗事物之中解脫後的自由感:禪,更關注人的心境,這時便在審美的層次上和文學發生了關聯,它體現在王維的隱逸精神方麵。
王維也是一個向內心深度開掘的文人。
他身上的隱逸文化有著精粹的體現。
如:禪宗的“放舍身心,令其自在”對王維的隱逸人格有著三方麵的影響:第一,它是以積極主動的出世與消極被動的抗世相結合的姿態來對待現實的社會生活;第二,它是一種情緒化的、悲劇性的、“超常”的人格精神;第三,它追求一種精神自由,重視生命意義,甘於孤獨沉寂的人格精神。
這裏可以列舉王維在19歲時所創作的《桃源行》,在這首詩中,王維超越了陶淵明的“結廬在人境”,而著意塑造了另一個“坐看紅樹不知遠,行盡清溪不見人”,“平明閭巷掃花開,薄暮魚樵乘水入”的境界。
這已經是一種文人雅士對於內心禪意境界的向往,有著精巧典雅的格調,也有著幽深高遠的文化氣了。
逸本來就是從隱逸風尚中超拔提升出來的,它超然、悠然、隱遁、空靈的旨趣最自然不過地表現了隱逸的人格精神中的另一種氣度。
隱逸文化與禪宗結合,使王維的詩由城市的喧囂走向山野的寧靜及孤寂的文化,更注重將自然美、人的美和精神美提升到人格精神的層麵,從藝術的角度,這無疑是一種進步。
由於與禪學理念的互滲與交融,王維的對於淡泊生活的追求更呈現出一種深奧的冥想,更是一種悠然的心境,已不再不同於陶淵明的“晨興理荒穢,帶月荷鋤歸”,“沾衣不足惜,但使願無違”,而是要達到“行到水窮處,坐看雲起時”,“古木無人徑,深山何處鍾”的審美體驗之中去。
在這一層次講,王維把禪學的理念應用於他的山水詩,使山水詩的思想意蘊、更加幽冥了。
其次,宗教體驗其所以能在王維這裏高度融合,除了宗教體驗本身就具有審美體驗的內涵這一因素外,還與王維本人對解脫方式有關。
他在《山中示弟》中說:“山林吾喪我”,在《飯覆金山僧》詩中更明確地說:“一悟寂為樂,此身閑有餘。
”王維的母親信佛,王維本人也許與許多僧人有往來,他的字摩詰,出自佛教經典《維摩詰經》,根據近代國學大師陳寅恪先生的考證,“維摩詰”是除惡降魔的意思,和他那些散發著淡淡禪意的山水詩相映成趣。
王維有意將自己一生的悔惱痛苦消除泯滅於佛教這個精神王國和幽寂淨靜的山林自然境界之中。
換言之,空門山林、寂靜之樂就是他解脫煩惱痛苦的最好方式,這樣,它就必然要通過宗教體驗和審美體驗才能實現自己的目的。
禪悟這種中國特有的宗教體驗的目的即是為了明心見性,而中國文人徜徉於大自然中優遊山水之審美體驗也往往是為了得到一種“與天和諧,謂之天樂”(《莊子,天道》)的“天人合一”的至高和洽之境界。
另外,王維一生的仕途都不很得意,十五歲即離家赴都,在長安“遊曆諸貴之間”,以自己的才能知名於上流社會,然在官場又屢遭排擠,內心極為痛苦“心中常欲絕,發亂不能整。
”(《林園即事寄舍弟沈》),在理想破滅的嚴酷現實麵前,詩人即不願同流合汙,又感到自己無能為力,出路何在?他要在宗教體驗中尋求一種解脫,自然會有這樣的句子出現“一生幾許傷心事,不向空門何處銷”(《歎白發》)。
王維的審美體驗就與他的禪學理念很完美地結合在...
關於湖泊美麗景色的詩句
描寫湖泊景色的詩句有: 孤山寺北賈亭西,水麵初平雲腳低.——唐·白居易《錢塘湖春行》 千裏鶯啼綠映紅,水村山郭酒旗風.——唐·杜牧《江南春》 八月湖水平,涵虛混太清.——唐·孟浩然《望洞庭湖贈張丞相》 天門中斷楚江開,碧水東流至此回.——唐·李白《望天門山》 竹外桃花三兩枝,春江水暖鴨先知.——宋·蘇軾《惠崇》 孤帆遠影碧空盡,惟見長江天際流.——唐·李白《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 水月通禪寂,魚龍聽梵聲.——唐·韓翃《送僧歸日本》 望君煙水闊,揮手淚沾巾.——唐·錢起《餞別王十一南遊》 行到水窮處,坐看雲起時.——唐·王維《終南別業》 蒹葭蒼蒼,白露為霜.所謂伊人,在水一方.——《詩經蒹葭》 賞析: 《錢塘湖春行》選自《白氏長慶集》。
是一首寫西湖頗具盛名的七言律詩。
這首詩寫早春的西湖極有特色,讀後會同詩人一樣,愛上這湖光山色。
白居易是在公元822年的七月被任命為杭州剌史的時候創作了這首詩。
這首《江南春》,千百年來素負盛譽。
四句詩,既寫出了江南春景的豐富多彩,也寫出了它的廣闊、深邃和迷離。
這首《江南春》,千百年來素負盛譽。
四句詩,既寫出了江南春景的豐富多彩,也寫出了它的廣闊、深邃和迷離。
《望洞庭湖贈張丞相》,是一首述懷詩,寫得很委婉。
在唐代,門閥製度是很森嚴的,一般的知識分子很難得有機會登上政治舞台。
要想在政治上尋找出路,知識分子須向有權有勢的達官貴人求助,寫些詩文呈送上去,希望得到賞識,引薦提拔。
公元733年,孟浩然西遊長安,時值張九齡出任朝廷丞相,便寫了這首詩贈給張九齡,希望他給予幫助。
這首詩寫了碧水青山,白帆紅日,交映成一幅色彩絢麗的畫麵。
但這畫麵不是靜止的,而是流動的。
隨著詩人行舟,山斷江開,東流水回,青山相對迎出,孤帆日邊駛來,景色由遠及近再及遠地展開。
詩中用了六個動詞“斷、開、流、回、出、來”,山水景物呈現出躍躍欲出的動態,描繪了天門山一帶的雄奇闊遠。
一、二句寫出了天門山水雄奇險峻不可阻遏的氣勢,給人驚心動魄之感;三、四句寫足也寫活了渾闊茫遠的水勢。
這首題畫詩既保留了畫麵的形象美,也發揮了詩的長處。
詩人用他饒有風味、虛實相間的筆墨,將原畫所描繪的春色展現得那樣令人神往。
在根據畫麵進行描寫的同時,蘇軾又有新的構思,從而使得畫中的優美形象更富有詩的感情和引人入勝的意境。
這首送別詩有它特殊的感情色調。
它不同於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川》那種少年剛腸的離別,也不同於王維《渭城曲》那種深情體貼的離別。
這首詩,表現的是一種充滿詩意的離別。
其之所以如此,是因為這是兩位風流瀟灑的詩人的離別,還因為這次離別跟一個繁華的時代、繁華的季節、繁華的地區相聯係,在愉快的分手中還帶著詩人李白的向往,這就使得這次離別有著無比的詩意。
這是贈給日本僧人的送別詩。
詩之起筆突兀,本是送別,前兩句卻不寫送歸,偏從來路寫起。
“若夢行”表現長時間乘舟航海的疲憊、恍惚的狀態,以襯歸國途中的艱辛,並啟中間兩聯。
頷聯寫海上航行時的迷茫景象,暗示歸途邈遠。
“浮天”狀海路之遠,海麵之闊,寓含著對僧人長途顛簸的關懷和體貼。
“法舟”扣緊僧人身分,又含有人海泛舟、隨緣而往之意蘊,儲蓄空靈,意蘊豐富。
頸聯寫僧人在海路中依然不忘法事修行,在月下坐禪,在舟上誦經。
“水月”喻禪理,“魚龍聽”切海行,又委婉表現僧人獨自誦經而謹守佛律的品性,想象豐富。
尾聯用“一燈”描狀僧人歸途中之寂寞,隻有孤燈相伴,這是實處。
但實中有虛,“一燈”又喻禪理、佛理。
虛實相映成趣。
此詩後半首不明寫送歸,而寫海上景物,這就拓寬詩境,不受內容拘泥,使較窄的題目,能有豐富的內容,成為好的詩篇。
這是首送別詩,寫與友人離別時的情景。
友人已乘舟向煙水迷蒙的遠方駛去,但詩人還在向他灑淚揮手送別。
漸漸地,看不見友人的旅舟了,江麵上鳥在飛著,不知它們要飛往何處;遠處隻有青山默默地對著詩人。
朋友乘坐的船兒沿長江向遠處去了,詩人在斜陽裏佇立,想象著友人即將遊五湖的情景。
就這樣離別了,不知有誰知道詩人對朋友的悠悠相思。
詩人借助眼前景物,通過遙望和凝思,來表達離愁別恨,手法新穎,不落俗套。
這首詩沒有描繪具體的山川景物,而重在表現詩人隱居山間時悠閑自得的心境。
詩的前六句自然閑靜,詩人的形象如同一位不食人間煙火的世外高人,他不問世事,視山間為樂土。
不刻意探幽尋勝,而能隨時隨處領略到大自然的美好。
結尾兩句,引入人的活動,帶來生活氣息,詩人的形象也更為可親。
當我們處在與“在水一方”類似的境遇時,應當欣賞的是它的銳意追求,而不是它的悲觀失望。
這首詩以水、蘆葦、霜、露等意象營造了一種朦朧、清新又神秘的意境。
早晨的薄霧籠罩著一切,晶瑩的露珠已凝成冰霜。
一位羞澀的少女緩緩而行。
詩中水的意象正代表了女性,體現出女性的美,而薄薄的霧就像是少女蒙上的紗。
她一會出現在水邊,一會又出現在水之洲。
尋找不到,急切而又無奈的心情正如螞蟻爬一般癢,又如刀絞一般痛。
就像我們常說的“距離產生美感”,這種...
古代詩和現代詩有什麼不同?
古體詩,除楚辭外的各種詩歌體裁。
也稱古詩、古風。
古體詩格律自由,不拘對仗、平仄,押韻較寬,篇幅長短不限,句子有四言、五言、六言、七言體和雜言體。
四言詩,在近體詩中已經不存在了,雖不加“古”字,但不言而喻,就知道是古體詩。
《詩經》中收集的上古詩歌以四言詩為主。
兩漢、魏、晉仍有人寫四言詩,曹操的《觀滄海》、陶淵明的《停雲》都是四言詩的典型例子。
五言和七言古體詩作較多,簡稱五古、七古。
五古最早產生於漢代。
《古詩十九首》都是五言古詩。
漢代以後,寫五言古詩的人很多。
南北朝時的詩大都是五言的,唐代及其以後的古體詩中五言的也較多。
而七古的產生可能早於五古。
但在唐代以前不如五古多見。
到了唐代,七古大量地出現,唐人又稱七古為長句。
雜言詩也是古體詩所獨有的。
詩句長短不齊,有一字至十字以上,一般為三、四、五、七言相雜,而以七言為主,故習慣上歸入七古一類。
《詩經》和漢樂府民歌中雜言詩較多。
漢魏以來樂府詩配合音樂,有歌、行、曲、辭等。
唐人樂府詩多不合樂。
唐宋時代的雜言詩形式多種多樣:有七言中雜五言的,如張籍的《行路難》;有七言中雜三言的,如張耒的《牧牛兒》;有七言中雜三、五言的,如李白的《將進酒》;有七言中雜二、三、四五言至十言以上的,如杜甫的《茅屋為秋風所破歌》;有以四、六、八言為主雜以五、七言的,如李白的《蜀道難》。
此外,古絕句在唐時也有作者;都屬古體詩範圍。
古體詩在發展過程中與近體詩有交互關係,南北朝後期出現了講求聲律、對偶,但尚未形成完整的格律,介乎古體、近體之間的新體詩。
唐代一部分古詩有律化傾向,乃至古體作品中常融入近體句式。
但也有些古詩作者有意識與近體相區別,多用拗句,間或散文化來避律。
而近體詩是指從1840年鴉片戰爭前後開始,到1919年五四運動興起前為止,將近100年左右的詩歌。
它代表了一個曆史時期即資產階級舊民主主義革命時期的詩歌,也是從傳統的古典詩歌到現代意義的新詩的過渡,在中國詩歌史上具有不容忽視的地位。
這一時期,詩歌相當繁榮,作家和作品數量眾多。
陳衍《近代詩鈔》僅就見聞所及,采錄鹹豐以來詩人360餘人。
孫殿起《販書偶記》及其《續編》著錄道光以來刊刻的別集不下1500餘種,其中不少是詩集或詩文合集。
由於近代中國在資本主義列強侵略下發生了巨變,由一個獨立的封建國家逐漸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國家,產生了新的階級成分、社會思潮和社會矛盾,因此,近代詩也開始衝破清代傳統詩歌的樊籬,出現新潮流。
近代進步詩人往往是思想家和政治活動家,他們以詩歌為武器,緊密圍繞近代各個時期的重大鬥爭,深刻地反映了資產階級舊民主主義革命曆程和反帝反封建的革命內容。
在鴉片戰爭爆發前“山雨欲來風滿樓”的形勢裏,近代啟蒙思想家龔自珍以其特有的敏感和蹊徑獨辟的詩歌,揭示清王朝封建專製主義統治的危機,呼號變革,期望能對腐朽現實實行“勁改革”的人才的興起,揭開了近代進步詩歌潮流的序幕,也為近代詩歌與現實政治密切結合奠定了基礎。
接著,魏源、林則徐、張維屏、張際亮、朱琦、貝青喬、金和等一批經曆了鴉片戰爭的詩人,懷抱愛國深憂和民族義憤,突出地反映了鴉片戰爭這一重大曆史事件。
他們的詩歌抨擊侵略者,痛斥投降派,謳歌抗敵英烈,為中華民族反帝鬥爭留下了光輝形象和曆史畫卷。
稍後,太平天國人民革命政權提出“棄偽從真”的反封建的文化綱領,革命領袖們的詩歌,以抒寫吊民伐罪的理想、改天換地的氣魄、百折不撓的英雄主義精神,傳達出廣大人民的心聲。
1894年中日甲午戰爭之後,隨著資產階級登上政治舞台並開展起改良主義政治運動,近代詩歌也被推進到一個新階段。
黃遵憲努力創作“以舊風格含新意境”的“新派詩”,梁啟超響亮提出“詩界革命”的口號,推譽黃遵憲為“詩界革命”的旗幟。
黃遵憲的詩,“詩之外有事,詩之中有人”,具體、鮮明、生動地反映了從鹹豐以來到“庚子事變”前後的曆史麵貌,貫串著救亡圖存、變法趨新和對賣國投降與頑固守舊勢力所進行的鬥爭,充分體現了資產階級改良主義運動時期的時代精神。
康有為、梁啟超、譚嗣同、嚴複、林紓、蔣智由、丘逢甲等,也都各有所側重,以不同風格的詩歌,表現了呼號變法圖強的共同主題和追求進步救國的誌士激情。
1900年“庚子事變”之後,資產階級民主革命派開始在詩壇上嶄露頭角,以詩歌為革命號角,將近代詩歌進一步推向新領域。
秋瑾的詩激昂慷慨,洋溢著革命英雄主義和不怕犧牲的大無畏精神,富有巾幗英雄的氣概。
稍後,革命文學團體南社,在辛亥革命前不到兩年的時間裏,社員發展至200餘人,辛亥革命後,更劇增至1000多人,聚集了一大批傾向革命的文化人。
其代表詩人柳亞子的詩是民主革命鬥爭的回響,他伴隨革命曆程,圍繞主要矛盾和重大事件,抒發壯懷與激情,充滿愛國主義和民主主義精神。
南社其他重要詩人陳去病、高旭、周實、寧調元、馬君武、蘇曼殊等也都表現了反帝反封建反清革命的思想和對自由、民主、國家富強的理想的熱烈追求。
近代是西學東漸、資本主義...
"渭城朝雨浥輕塵, 客舍青青柳色新。
勸君更盡一杯酒, 西出陽關無...
送使安西 王 維渭城朝雨浥輕塵客舍青青柳色新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王維(701~761)中國唐代詩人,畫家。
字摩詰。
祖籍太原祁(今山西祁縣),其父遷家蒲州(今山西永濟)。
開元九年 (721)進士, 因通音律授大樂丞。
不久因故謫濟州司倉參軍。
開元二十二年,被張九齡擢為右拾遺。
2年後九齡罷相,他倍感沮喪,有歸隱心。
二十五年,奉使赴河西節度副大使崔希逸幕,後以殿中侍禦史知南選。
安史亂前,官至給事中。
40多歲時,先後隱居終南山和輞川,亦官亦隱。
思想日趨消極,佛教信仰日益發展。
安史亂中被俘,被迫做偽官。
亂平,降為太子中允。
後複累遷至給事中,以尚書右丞終,世稱王右丞。
王維詩現存不足400首,其中以描繪山水田園和歌詠隱居生活一類成就最大。
名作如《終南山》、《漢江臨泛》、《山居秋暝》、《青溪》、《過香積寺》、《藍田山石門精舍》、《輞川集》20首、《新晴野望》等。
王維的大多數山水田園之作,在描繪自然美景的同時,流露出閑居生活中閑逸蕭散的情趣。
或靜謐恬淡,或氣象蕭索,或幽寂冷清,表現了詩人對現實漠不關心甚至禪學寂滅的思想情緒。
加之藝術技巧很高,頗為後人所推崇。
王維的其他題材如送別、紀行一類詩中,常有寫景佳句,如“山中一半雨,樹杪百重泉”(《送梓州李使君》)、“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使至塞上》)等,曆代傳誦不衰。
王維的詩,詩中有畫,畫中有詩。
他對自然美的感受獨特而細致入微,筆下山水景物特具神韻,略事渲染而意境悠長,色彩鮮明優美,極有畫意。
他寫景動靜結合,善於細致地表現自然界的光色和音響變化。
他的寫景詩,常用五律、五絕,篇幅短小,語言精美,音節舒緩,宜於表現山水幽靜和詩人恬適的心情。
王維是盛唐山水田園詩派的代表人物。
他繼承和發揚了謝靈運開創的山水詩而獨樹一幟,使山水田園詩的成就達到了一個高峰,在中國詩歌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
王維其他方麵也有佳作。
有反映軍旅和邊塞生活的題材,有對俠義精神的讚頌,有的揭露時弊,諷刺權貴。
一些贈別親友和寫日常生活的小詩,如《送元二使安西》、《相思》、《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送沈子福歸江東》等,古今傳誦;其中前二首當時即播為樂曲,廣為傳唱。
這些小詩都是五絕或七絕,情真語摯,有淳樸深厚之美,可與李白、王昌齡的絕句相媲美,代表了盛唐絕句的最高成就。
他的應製詩、唱和詩及宣揚佛理的詩,偶有名篇佳句,多不足取。
王維的五律和五、七言絕句造詣最高,其他各體也都擅長,在唐代詩壇是很突出的。
其七律或雄渾華麗,或澄淨秀雅,為明七子所師法。
七古形式整飭,氣勢流蕩。
散文清幽雋永,極富詩情畫意,如《山中與裴秀才迪書》。
王維生前及後世均享有盛名,有“天下文宗”、“詩佛”的美稱。
對後人影響很大。
曆代編注其集很多,明顧起經《類箋唐王右丞詩集》10卷(後附文集4卷)是現存最早的注本。
清趙殿成《王右丞集箋注》是迄今較好的注本。
王維還精於繪畫。
他能將詩歌與繪畫相互溝通,被蘇軾譽之為“詩中有畫”、“畫中有詩”。
能作人物、佛像、尤長於山水、青綠、水、墨兼擅,更以水墨山水為人稱許。
所作破墨山水,筆跡勁爽,“雲峰石色,絕跡天機,非繪者之所及也”。
對後世影響頗大。
明末董其昌在其創立的南北宗論中,將王維列為南宋繪畫之祖。
王維的繪畫作品在北宋還有較多存世,僅《宣和畫譜》著錄的作品就達126幅,但今已無作品傳世。
曆史上有“詩聖”還有什麼?
還有醫聖、書聖、 酒聖、文聖、史聖、武聖、草聖、畫聖、茶聖。
一、詩聖杜甫(公元712年-公元770年),字子美,漢族,河南鞏縣(今河南鞏義)人,杜甫曾祖父杜依藝由湖北襄陽赴任鞏縣縣令,舉家遷入鞏縣。
曆祖父杜審言、父親杜閑,再到杜甫,杜家在鞏縣已是四代85年。
京兆杜氏分支之一的襄陽杜氏,後徙河南鞏縣。
自號少陵野老,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與李白合稱“李杜”。
為了與另兩位詩人李商隱與杜牧即“小李杜”區別,杜甫與李白又合稱“大李杜”,杜甫也常被稱為“老杜”。
杜甫在中國古典詩歌中的影響非常深遠,被後人稱為“詩聖”,他的詩被稱為“詩史”。
後世稱其杜拾遺、杜工部,也稱他杜少陵、杜草堂。
二、醫聖張仲景,名機,東漢南陽郡涅陽人(今河南省鄧縣穰東鎮),約生於 公元150年,卒於219年。
詩聖 杜甫(公元712--770年),字子美,生於河南鞏縣(今河南省鞏縣),是初唐有名詩人杜審言的孫子。
他在天寶五年(公元746年)到了長安,後又去應考科舉,因李林甫把權弄奸,杜甫和全體應考者都落了第,故終生未成進士。
因曾居長安城南少陵,故自稱少陵野老,世稱杜少陵。
三十五歲以前讀書與遊曆。
天寶年間到長安,仕進無門,困頓了十年,才獲得右衛率府胄曹參軍的小職。
安史之亂開始,他流亡顛沛,竟為叛軍所俘;脫險後,授官左拾遺。
乾元二年(七五九),他棄官西行,最後到四川,定居成都一度在劍南節度使嚴武幕中任檢校工部員外郎,故又有杜工部之稱。
晚年舉家東遷,途中留滯夔州二年,出峽。
漂泊鄂、湘一帶,貧病而卒。
三、書聖王羲之(303年—361年,一作321年—379年),字逸少,漢族,東晉時期著名書法家,有“書聖”之稱。
琅琊(今屬山東臨沂)人,後遷會稽山陰(今浙江紹興),晚年隱居剡縣金庭。
曆任秘書郞、寧遠將軍、江州刺史,後為會稽內史,領右將軍。
其書法兼善隸、草、楷、行各體,精研體勢,心摹手追,廣采眾長,備精諸體,冶於一爐,擺脫了漢魏筆風,自成一家,影響深遠。
風格平和自然,筆勢委婉含蓄,遒美健秀。
代表作《蘭亭序》被譽為“天下第一行書”。
在書法史上,他與其子王獻之合稱為“二王”。
四、酒聖杜康 明清時期的《白水縣誌》中記載“杜康,字仲宇,為我縣康家衛人,善造酒”的記載。
杜康溝裏的泉水“隱隱噴出,至冬不竭,流四裏許入白水河,鄉民謂此水至今有酒味”。
相傳杜康正是取些水造酒,有文字為證:“他邑酒,足滋酒;白之酒獨醫病。
故飲之終日,而無沉湎之患;服之終身而得氣血之和。
鄰裏百裏許,多沽酒於白。
先澤之遺,本地獨得其身,至今遺址槽沿存,此其明驗也。
” 杜康生卒於白水,是白水人民的驕傲。
杜康酒釀出了淳厚的風土人情,釀出了古老的白水文化。
明清、民國年間,白水燒鍋千家,酒坊四鄉。
三國時,曹操吟詠出了“慨當以慷,憂思難忘,何以解憂,唯有杜康”的千古絕唱:唐朝詩人杜甫寫出了“夜深彭衙道,月照白水山”、“杜酒勞頻勸”的優美詩句:晚唐詩人皮日休亦有“滴滴連有聲,空凝杜康語”的佳句傳頌,濃香的杜康酒將黃土高原的淳樸和熱烈展現得淋淳盡致。
五、文聖孔子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
春秋後期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的創始人。
魯國人。
是儒家學派的創始人,提出了“仁”的思想,是中國古代著名的思想家和教育家。
他發憤為學,博學多能。
他開創了私人講學的風氣,廣收門徒,收的學生不管貧富貴賤,據說有3000弟子,其中優秀的有72人。
他成為文化傳播的使者。
他曾周遊列國,晚年專心從事古代文獻整理與傳播工作,致力於教育,整理《詩》、《書》等古代典籍,刪修《春秋》。
其學生將其思想言行記載在《論語》中。
孔子經其終生倡導和曆代儒家的發展,使中國儒家學說成為中華文化的主流,作為中國人的指導思想逾兩千餘年。
孔子思想體係的核心是德治主義,他執著地倡導德化社會與德化人生。
德化社會的最高標準是“禮”,德化人生的最高價值是“仁”。
孔子教導人們積極奉行“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己所不欲,勿施放人”的‘忠恕之道“,以建立正確的人生觀和正確處理人與人之間的關係。
孔子倡明”天人合一“之教,以善處人與自然的關係,他還闡述和弘揚了人不僅要”仁民“,也要”愛物“的道理。
孔子堅決主張國家要實行”富之教之“的德政,使社會與文化得到發展。
孔子認為文明的最高成就在於造就理想人格以創立理想社會,通過潛誌躬行”內聖外王之道“,以達到”天下為公“、”大同世界“:之境界。
由於孔子的卓越貢獻和思想影響深遠,他才被中國人尊為至聖先師,萬世師表。
五、史聖司馬遷 前145或前135~?西漢史學家,文學家。
字子長,左馮翊夏陽(今陝西韓城西南)人。
生於漢景帝中元五年(前145),一說生於漢武帝建元六年(前135),卒年不可考。
司馬遷10歲開始學習古文書傳。
約在漢武帝元光、元朔年間,向今文家董仲舒學《公羊春秋》,又向古文家孔安國學《古文尚書》。
20歲時,從京師長安南下漫遊,足跡遍及江淮流域和中原地區,所到之處考察風俗,采集傳說。
不久仕為郎中,成為漢武...
虛雲老和尚說的那句話是怎麼說的,凡世間罵我輕我笑我者 不如忍他讓...
昔日寒山問拾得曰:世間謗我、欺我、辱我、笑我、輕我、賤我、惡我、騙我、如何處治乎? 拾得雲:隻是忍他、讓他、由他、避他、耐他、敬他、不要理他、再待幾年你且看他。
寒山雲:還有甚訣可以躲得? 拾得雲:我曾看過彌勒菩薩偈,你且聽我念偈曰: 有人罵老拙,老拙隻說好;有人打老拙,老拙自睡倒。
涕唾在麵上,隨它自幹了,我也省氣力,他也無煩惱。
這樣波羅密,便是妙中寶。
若知這消息,何愁道不了? 人弱心不弱,人貧道不貧,一心要修行,常在道中辦。
世人愛榮華,我不爭場麵;名利總成空,貪心無足厭。
金銀積如山,難買無常限;古今多少人,那個活幾千。
這個逞英雄,那個做好漢,看看兩發白,年年容顏變, 日月像拋梭,光陰如射箭,不久病來侵,低頭暗嗟歎, 自想年少時,不把修行辦,得病想回頭,閻王無轉限。
馬上放下手,回頭未為晚;也不論是非,也不把家辦, 也不爭人我,也不做好漢,罵著也不覺,問著如啞漢, 打著也不理,推著混身轉,也不怕人笑,也不做臉麵, 幾年兒女債,拋開不再見。
好個爭名利,轉眼荒郊伴。
我看世上人,都是精扯淡。
勸君即回頭,單把修行幹。
做個大丈夫,一刀截兩段;跳出紅火坑,做個清涼漢。
悟得真常理,日月為鄰伴。
”...
急求情景美文片段
“陪伴空城的,應是閑鍾。
正如葉落之於秋;塵埃之於光陰;流水之於溪旁歇腳的逆旅。
那一瞬不是為著相逢,而是為著沒有錯過而欣喜。
為著這一瞬,所以不憚說分離,且不管這分離竟是真的海角天涯遙遙無期。
因著這無期在心中有期,所以不憚等待;因著這等待而凋殘了多少季的花期,所以梳一把白發,歲月蕭蕭地落地。
且把山色和水色在目極處絞織成如畫的山水,恍惚中,那山是我,那水是你……” “等我的人,我卻無夢相贈。
身,已如秋蓬;心,寄托行雲流水,我怎能再做春閨夢裏人?” ——摘自簡媜的《一口閑鍾》 【一】 陽光鋪展成路。
金色的輻射場內,天高雲淡,風輕微。
忽隱忽現的影子,肆意行走,恍惚迷離。
這是秋風吻涼心情的日子。
屋前的樹葉,仿佛一夜間變黃似的,在進進出出之間強烈地刺激著眼睛與情緒。
而間或看到的幾片在空中翩舞飄落,又予人一種濃鬱的淒涼的況味。
【二】 紅拂虛夢水連天,柳絮年年飄似雪。
人生的風塵,來來回回,不知疲倦地吹。
時針,鎮定地行走,孤獨地遠去。
一段時間來,天氣還是悶熱無比,讓人感覺到南國夏日的綿長。
斷不知此時冷的氣息正彌漫於北國。
寒風再起時,想必北方的曠野已漸成蕭索的意味。
而紫砂泡綠湘妃淚,唉乃聲中讀《離騷》。
蟄居於都市的自己,終日埋頭於書卷文字之中,竟好似忘記了季節的更替與侵襲。
乍抬眼,一場浩蕩而至的秋風撞得落地的窗欞幽幽地響,身上也宛若透著絲絲的涼意。
【三】 窗外芳草斜陽的光彩,像是等待一場古老的黑暗。
退潮後的海灘,礁石嶙峋,宛如裸露著的心事。
“一朵花摘了很久,枯萎了也舍不得丟; 一把傘撐了很久,雨停了也記不得收; 一條路走了很久,天黑了也走不到盡頭; 一句話想了很久,心碎了也說不出口” 輕撫靈魂的琴弦,思緒成水,恍如暗暗湧動的浪潮,任意東西,沒有方向。
心海泛舟,誰在我的文字裏這樣滯留著不肯離去,成為我驀然回首中的燈火?誰在我文字裏這樣執著地舍不得走遠,成為我文字中的永恒?誰美麗了我的文字,誰總是睡在我的心河之上,讓我把文字寫進月光,順著洛水靜靜流淌…… 玫瑰在暗夜裏綻放,掩盡了它所有芬芳。
月光的瀑布,洗亮眼睛,靈魂靠近雪天的琴手,你的誘惑在耳畔細語。
花飛葉舞的季節裏,你用豐盈的血液,點燃隱匿深處的激情。
溫柔的絮語如絲絲縷縷的陽光,和煦地照耀著我冰凍的心田。
驀然回首,亮麗的靈魂擊節而歌,聽花開花落、風吹斷枝的聲音,一路穿越寂寞的風塵。
千百次回旋之後,迎著燦爛的風,一剪寒梅已化作青春的書箋,夾入一本古典的詩經。
站在歲月的風口,聽潮起潮落。
在月亮的河床遭遇,世襲的榮譽,次弟綻開高貴的心扉。
給你的愛一直很安靜,總是在字裏行間愛著你。
每個流霞的黃昏,在岸邊用清碧如玉的流水默默地為你作詩。
沉默的手指,撫摸著鍵盤,為你碾盡一池墨香,記錄下所有流逝的情節,一段接著一段,悄悄延續。
千古的情在文字裏演繹,過往的愛在文字中繽紛,金色的錦緞在時空中無邊鋪展。
【四】 身邊的人來來往往,耳邊的老歌聽聽停停。
透過窗外如水的月色,探出頭去,看到的是滿街繁華的燈火。
依舊是萬丈紅塵,車水馬龍,熙熙攘攘。
總獨自在夜深人靜時冥想,體會著似曾遙遠的虛空。
留一方清雅的角落,讓靈魂駐腳,任由思緒的音符在平靜的心底漾起層層柔柔的漣漪。
折一片月光給你,孤單的心,睡在月色之外。
不需要任何的繁華的裝點,隻希望多年以後,伴你琴瑟和諧,於古麗文章中染滿掌的芬芳,留一紙清香,為人生填奏最後一曲動人的華章。
你說我像那位丁香雨巷裏款款走來的姑娘。
那些月光流蕩的舷邊,及那細雨霏霏的路上,有我給你的真心祈願。
幸福的花瓣純潔的花瓣,因為我們共有的夢幻而綽約。
洛水的彼岸是你,你日夜踏浪而歌,歌聲清越,我循著歌聲尋你。
是否,我和你,真的隻是隔著一朵花的距離? 【五】 敲擊世俗的門,一扇接著一扇,為著那跌宕起伏的夢想,追逐陽光的味道,走了很久很久。
在命運的水麵下漂泊,看它偶爾泛起漣漪,感悟做翅,靈犀指路,依舊尋找著你,用最脆弱的記憶,最堅硬的時間,一路追隨。
今夜,又為你提筆寫下心中最清麗動人的樂音。
困守古道邊纏綿的藤蘿,把淚流推向悲傷角落。
躲在小屋裏,聽明媚的憂傷在字裏行間淺唱低吟。
拒絕盜版—……%**% 讀者文摘網 www.helloread.com#*—…… 佛說:活在當下。
可是,我纖細的雙手總是挽不住流年,於是每一個當下也都成了曆史。
好想去走一趟,那條長長窄窄的老街;好想有趟渡船,渡我到對岸。
卻未知,對岸繁華三千,紅塵裏可有擺渡的人?清明靈台,上下求索的禪機,何處是重生的明媚? 【六】 一縷孤芳的幽魂,坐在寒冷的枝頭,用潔靜的冷豔分離著過往夢境。
曾在玫瑰色的夢裏,說著傻得可以的謊話,閉上眼睛以為自己就在天堂。
當歲月的指針尖銳的敲醒沉睡中的夢,才發現原來自己一直還在原地。
當時間的載體變成了股股紊亂的線頭,疑問從遙遠的天邊閃現,墜落一地破碎的語言,思緒無限。
碎成片斷的柔情,走過輪回裏的曾經,布滿了世俗荊棘的陷阱。
薄暮風中,無人知的思想幽穀,終年有霧。
【七】 徘徊的路...
和晨有關的美好的古詩,古詞是哪些?
1、唐·李白《清平樂·畫堂晨起》 畫堂晨起,來報雪花墜。
高卷簾櫳看佳瑞,皓色遠迷庭砌。
盛氣光引爐煙,素草寒生玉佩。
應是天仙狂醉,亂把白雲揉碎。
譯文: 清晨堂上剛剛睡起,有人來報雪花飄墜。
高卷窗簾看瑞雪飄飛,白色遠近迷漫了階級。
紛揚的氣勢如爐煙蒸騰,素寒花草掛一身玉瑕。
該不是天上的神仙狂醉,胡亂把潔白的雲彩揉碎。
2、唐·柳宗元《晨詣超師院讀禪經》 汲井漱寒齒,清心拂塵服。
閑持貝葉書,步出東齋讀。
真源了無取,妄跡世所逐。
遺言冀可冥,繕性何由熟。
道人庭宇靜,苔色連深竹。
日出霧露餘,青鬆如膏沐。
澹然離言說,悟悅心自足。
譯文: 汲來清涼井水漱口刷牙,心清了再拂去衣上塵土。
悠閑地捧起佛門貝葉經,信步走出東齋吟詠朗讀。
佛經真諦世人並無領悟,荒誕之事卻為人們追逐。
佛儒精義原也可望暗合,但修養本性我何以精熟。
道人禪院多麼幽雅清靜,綠色鮮苔連接竹林深處。
太陽出來照著晨霧餘露,蒼翠鬆樹宛若沐後塗脂。
清靜使我恬淡難以言說,悟出佛理內心暢快滿足。
3、宋·陸遊《蝶戀花·桐葉晨飄蛩夜語》 桐葉晨飄蛩夜語。
旅思秋光,黯黯長安路。
忽記橫戈盤馬處。
散關清渭應如故。
江海輕舟今已具。
一卷兵書,歎息無人付。
早信此生終不遇。
當年悔草長楊賦。
譯文: 我於深秋時節從前線奉調回京,一路上但見枯黃的桐葉在晨光中颯颯飄落,又聽到寒蛩不停地在夜裏悲鳴。
麵對如此蕭瑟的秋景,想到回京後再也難以受到重用的現實,心中十分沮喪灰暗。
忽然憶起當年在前線橫戈盤馬、縱橫疆場的戰鬥生活,那大散關上和清渭之濱大概還戰事依舊吧。
想到將來黯淡的前途,我頓時萌生了駕舟隱居江湖的想法,隻可惜自己早就了然於胸的那套北伐抗金策略無人可以托付,不能讓其繼續為恢複大業作出應有的貢獻。
如果早知道我的一腔愛國之誌和作戰策略終不會得到皇上的理解和采納,我當年又何必煞費苦心地去勸諫皇上呢? 4、魏晉·陶淵明《歸園田居·其三》 種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晨興理荒穢,帶月荷鋤歸。
道狹草木長,夕露沾我衣。
衣沾不足惜,但使願無違。
譯文: 我在南山下種植豆子,地裏野草茂盛豆苗豌稀。
清晨早起下地鏟除雜草,夜幕降披月光扛鋤歸去。
狹窄的山徑草木叢生,夜露沾濕了我的衣。
衣衫被沾濕並不可惜.隻希望不違背我歸耕田園的心意。
5、清·鄭燮《山中雪後》 晨起開門雪滿山,雪晴雲淡日光寒。
簷流未滴梅花凍,一種清孤不等閑。
譯文: 清晨起來剛一開門,看到山頭已被一場大雪覆蓋。
此時,天 空已放晴,初升太陽的光芒,透過淡淡的白雲,也變得寒冷了。
房簷的積雪尚未開始融化,院落的梅花枝條仍被冰雪凝凍。
這樣一種清冷、孤寂的氣氛,是多麼不尋常啊!
轉載請注明出處句子大全網 » 佛理詩,或者佛家經典語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