娓呮按鈿 不是成語,含 鈿 字的成語隻有2個:
1、鈿合金釵
diàn hé jīn chāi
【解釋】鈿盒和金釵,相傳為唐玄宗與楊貴妃定情之信物。泛指情人之間的信物。
【出處】唐·白居易《長恨歌》:“唯將舊物表深情,鈿合金釵寄將去。”
【結構】聯合式
【用法】作賓語;指情人之間的信物
【例句】~細語處,算誰在,回廊影下。 ◎宋·柳永《二郎神》詞
2、金釵鈿合
jīn chāi diàn hé
【解釋】金釵和鈿合。傳說中 唐玄宗 與 楊貴妃 定情的信物。 唐 陳鴻 《長恨歌傳》:“進見之日,奏《霓裳羽衣曲》以導之;定情之夕,授金釵鈿合以固之。”
【出處】唐·陳鴻《長恨歌傳》:“進見之日,奏《霓裳羽衣曲》以導之;定情之夕,授金釵鈿合以固之。”
【結構】聯合式成語
讀《使至塞上》,《渡荊門送別》中寫景的句子有什麼感受?!!!!...
征蓬出漢塞,歸雁入胡天。
征蓬出漢塞歸雁入胡天是表示他的心境跟秋日一樣淒涼\蕭瑟,表現他被貶謫的淒涼和苦楚其中“山隨平野盡,江入大荒流。
月下飛天鏡,雲生結海樓。
”為寫景從詩人筆下的水光山色,太空的奇異景象以及離鄉惜別的情思中,感受到詩人對祖國大好河山的細致觀察和讚頌,體會到詩人剛剛走向社會的那種青春勃發、積極進取的精神。
【渡荊門送別中寫景的句子描繪了長江的什麼景和什麼景】作業幫
全詩意境高遠,想象瑰麗,形象奇偉,語言精美,具有高度的藝術概括力.“山隨平野盡,江入大荒流”,寫得逼真如畫,有如一幅長江出峽渡荊門的長軸山水圖,與杜甫的“星垂平野闊,月湧大江流”及王維的“江流天地外,山色有無中”等描摹同樣膾炙人口.“月下飛天鏡,雲生結海樓”一聯,何其瑰麗,“下”與“飛”之配搭,“生”與“結”之合用,把水中月影的變化過程及海市蜃樓的奇特幻象寫活了,令人歎為觀止.
《渡荊門送別》寫景的句子什麼順序《渡荊門送別》寫景的句子<br/
《渡荊門送別》寫景的句子《渡荊門送別》中寫景的句子按從近及遠的順序描繪的其中“山隨平野盡,江入大荒流.月下飛天鏡,雲生結海樓.”為寫景從詩人筆下的水光山色,太空的奇異景象以及離鄉惜別的情思中,感受到詩人對祖國大好河山的細致觀察和讚頌,體會到詩人剛剛走向社會的那種青春勃發、積極進取的精神.------------------------------------------------------征蓬出漢塞,歸雁入胡天.征蓬出漢塞歸雁入胡天是表示他的心境跟秋日一樣淒涼蕭瑟,表現他被貶謫的淒涼和苦楚其中“山隨平野盡,江入大荒流.月下飛天鏡,雲生結海樓.”為寫景從詩人筆下的水光山色,太空的奇異景象以及離鄉惜別的情思中,感受到詩人對祖國大好河山的細致觀察和讚頌,體會到詩人剛剛走向社會的那種青春勃發、積極進取的精神.全詩意境高遠,想象瑰麗,形象奇偉,語言精美,具有高度的藝術概括力.“山隨平野盡,江入大荒流”,寫得逼真如畫,有如一幅長江出峽渡荊門的長軸山水圖,與杜甫的“星垂平野闊,月湧大江流”及王維的“江流天地外,山色有無中”等描摹同樣膾炙人口.“月下飛天鏡,雲生結海樓”一聯,何其瑰麗,“下”與“飛”之配搭,“生”與“結”之合用,把水中月影的變化過程及海市蜃樓的奇特幻象寫活了,令人歎為觀止.
渡荊門送別寫江南美景的句子
仍憐故鄉水,萬裏送行舟。
《渡荊門送別》唐 李白 渡遠荊門外,來從楚國遊。
山隨平野盡,江入大荒流。
月下飛天鏡,雲生結海樓。
仍憐故鄉水,萬裏送行舟。
作品鑒賞詩人李白一生足跡幾乎踏遍了祖國的名山大川,寫了不少歌頌祖國壯麗河山的名詩佳篇。
公元725年,二十五歲的李白初次出蜀漫遊,由水路乘船遠行,經巴渝,出三峽,直向荊門山之外駛去,目的是到湖北、湖南一帶楚國故地遊覽。
“渡遠荊門外,來從楚國遊”,指的就是這一壯遊。
這時候的青年詩人,興致勃勃,坐在船上沿途縱情觀賞巫山兩岸高聳雲霄的峻嶺,一路看來,眼前景色逐漸變化,船過荊門一帶,已是平原曠野,視域頓然開闊,別是一番景色。
“山隨平野盡,江入大荒流。
”以遊動的視角寫出了景物的變化,船由蜀地到荊門,山巒從作者的眼中一點一點的消失,奔騰的水從山巒中奔向江河中。
景中蘊藏著詩人喜悅開朗的心情和青春的蓬勃朝氣。
寫完山勢與流水,詩人又以移步換景手法,從不同角度描繪長江的近景與遠景:“月下飛天鏡,雲生結海樓。
”長江流過荊門以下,河道迂曲,流速減緩。
晚上,江麵平靜時,俯視月亮在水中的倒影,好像天上飛來一麵明鏡似的;日間,仰望天空,雲彩興起,變幻無窮,結成了海市蜃樓般的奇景。
這正是從荊門一帶廣闊平原的高空中和平靜的江麵上所觀賞到的奇妙美景。
如在崇山峻嶺的三峽中,自非亭午夜分,不見曦月,夏水襄陵,江麵水流湍急洶湧,那就很難有機會看到“月下飛天鏡”的水中影像;在隱天蔽日的三峽空間,也無從望見“雲生結海樓”的奇景。
這一聯以水中月明如圓鏡反襯江水的平靜,以天上雲彩構成海市蜃樓襯托江岸的遼闊,天空的高遠,藝術效果十分強烈。
頷頸兩聯,把生活在蜀中的人,初次出峽,見到廣大平原時的新鮮感受極其真切地寫了出來。
李白在欣賞荊門一帶風光的時候,麵對那流經故鄉的滔滔江水,直抒胸臆,不禁起了思鄉之情:“仍憐故鄉水,萬裏送行舟。
”江水流過的蜀地也就是曾經養育過他的故鄉,而又初次離別的他不可能不無限留戀,依依難舍。
但詩人不說自己思念故鄉,而說故鄉之水戀他。
這首詩寫出作者濃濃的思鄉之情,詩以濃重的懷念與惜別之情結尾,言有盡而情無窮。
[2] 這首詩是李白出蜀時所作。
荊門,即荊門山,位於今湖北宜都縣西北,長江南岸,與北岸虎牙山隔江對峙,形勢險要,自古即有楚蜀咽喉之稱。
“仍憐故鄉水,萬裏送行舟。
”詩人從“五歲誦六甲”起,直至二十五歲遠渡荊門,一向在四川生活,讀書於戴天山上,遊覽峨眉,隱居青城,對蜀中的山山水水懷有深摯的感情,江水流過的蜀地也就是曾經養育過他的故鄉,初次離別,他怎能不無限留戀,依依難舍呢?但詩人不說自己思念故鄉,而說故鄉之水戀戀不舍地一路送我遠行,懷著深情厚意,萬裏送行舟,從對麵寫來,越發顯出自己思鄉深情。
詩以濃重的懷念惜別之情結尾,言有盡而情無窮。
詩題中的“送別”應是告別故鄉而不是送別朋友,詩中並無送別朋友的離情別緒。
清沈德潛認為“詩中無送別意,題中二字可刪”(《唐詩別裁》),這並不是沒有道理的。
這首詩意境高遠,風格雄健,形象奇偉,想象瑰麗。
“山隨平野盡,江入大荒流”,寫得逼真如畫,有如一幅長江出峽渡荊門長軸山水圖,成為膾炙人口的佳句。
如果說優秀的山水畫“咫尺應須論萬裏”,那麼,這首形象壯美瑰瑋的五律也可以說能以小見大,以一當十,容量豐富,包涵長江中遊數萬裏山勢與水流的景色,具有高度集中的藝術概括力。
渡荊門送別中詩人在寫景中蘊含著喜悅開朗心情和青春的,蓬勃朝氣的...
渡荊門送別李白渡遠荊門外,來從楚國遊。
山隨平野盡,江入大荒流。
月下飛天鏡,雲生結海樓。
仍憐故鄉水,萬裏送行舟。
詩人在寫景中蘊含著喜悅開朗心情和青春的,蓬勃朝氣的句子是:月下飛天鏡,雲生結海樓長江流過荊門以下,河道迂曲,流速減緩。
晚上,江麵平靜時,俯視月亮在水中的倒影,好象天上飛來一麵明鏡似的;日間,仰望天空,雲彩興起,變幻無窮,結成了海市蜃樓般的奇景。
這正是從荊門一帶廣闊平原的高空中和平靜的江麵上所觀賞到的奇妙美景。
如在崇山峻嶺的三峽中,自非亭午夜分,不見曦月,夏水襄陵,江麵水流湍急洶湧,那就很難有機會看到“月下飛天鏡”的水中影像;在隱天蔽日的三峽空間,也無從望見“雲生結海樓”的奇景。
這一聯以水中月明如圓鏡反襯江水的平靜,以天上雲彩構成海市蜃樓襯托江岸的遼闊,天空的高遠,藝術效果十分強烈。
頷頸兩聯,把生活在蜀中的人,初次出峽,見到廣大平原時的新鮮感受極其真切地寫了出來。
頸聯兩句反襯江水平靜,展現江岸遼闊,天空高遠,充滿了浪漫主義色彩。
>描寫了哪些景色?
船穿行壯麗雄偉的三峽之後,來到湖北荊門山,荊門山與長江之北的虎牙山兩兩相對,形成一道門,自荊門以下,長江便流入了平原地區。
李白站在船頭,仰望著群山萬壑絢爛景色,滿眼的風光充溢著他激動的胸懷。
兩岸的山漸漸地低矮下去,當船行出荊門後,他的視野變得開闊起來,天與地連成了一片,浩浩蕩蕩的江水變得平緩起來…… 在月夜,李白望著平靜的江水,望著天上的圓月,他詩情萬丈,回到船艙中,寫下了這首壯麗的詩篇。
首聯“渡遠荊門外,來從楚國遊。
”交代了自己的行程和目的地,從荊門外遙遠的故鄉,乘著船兒來,要到美麗的楚國追尋他的夢想。
頷聯“山隨平野盡,江入大荒流”,用信手拈來的句子給我們展示了一幅壯闊的山水畫卷。
黛色的青山,漸漸地躺下了,躺在了一望無際的平曠的原野的懷抱裏,消失得無影無蹤。
奔騰的江水啊,漸漸放緩了他的腳步,不再喘息,不再跳躍,隻是無聲地向東流淌、流淌。
長江像一條純白的練帶,鑲嵌在綠色的原野中,望不到它的邊際,天蒼蒼,野茫茫……我們仿佛看到一個意氣風發的李白,在眺望遠方。
夜幕降臨了,將船泊在岸邊。
皓月升起,月擁江心,好似從青天之上飛下了一麵巨大的明鏡,在江麵上閃耀著光芒,天上人間,盈盈相連。
江麵上霧氣升騰,雲霧變換,忽而凝結成海市蜃樓,那裏有美麗的燈光,那裏有一起吟詩的友人,那裏有賢名的君臣……詩人“一鳴驚人,一飛衝天”的宏大願望,早已經穿越了明月江水,穿越了迷茫的霧氣,他似乎看到了一片光明的仕途。
尾聯“仍憐故鄉水,萬裏送行舟”,照應開頭,回到現實。
麵朝西方,掬起一潑江水,可愛的故鄉水啊,就讓它洗去臉上的征塵吧,就讓它托起我的船兒,不遠萬裏,把我送到夢想的地方。
李白乘船遠去了。
我們還在品味他豪邁的詩篇:詩歌描繪了荊門江山如畫的壯美景象,用他的意氣風發、樂觀豪邁的情懷,醉倒了多少我們這樣的後來人。
渡荊門送別的詩句即賞析
渡荊門送別 李白 渡遠荊門外①, 來從楚國遊②。
山隨平野盡, 江入大荒流③。
月下飛天鏡④, 雲生結海樓⑤。
仍恰故鄉水⑥, 萬裏送行舟。
詩文翻譯 自劍門之外的西蜀沿江東下, 來到了楚國境內作一次旅遊。
崇山隨著荒野出現漸漸逝盡, 長江進入了莽原也緩緩而流。
月影倒映江中像是飛來天鏡, 雲層締構城郭幻出海市蜃樓。
我依然憐愛這來自故鄉之水, 行程萬裏繼續漂送我的行舟。
詩文注釋 ①荊門:荊門山,在今湖北宜都西北,長江南岸。
②楚國:今湖北、湖南一帶。
③大荒:廣闊的原野。
④天鏡:比喻明月。
⑤海樓:即蜃樓,海上形成的一種幻景。
⑥故鄉水:指長江,來自作者的家鄉四川。
詩文賞析 這是一首送別詩,大概是青年李白出蜀時所作,和傳統意義上的送別詩不一樣。
一般的送別詩多以送別朋友,告別親人,分別情人為題材,而這首詩我們看不出是李白送別朋友,還是父老鄉親在送別李白,抑或是情人之間的深情款款,揮淚離別。
這首詩別具一格地寫出了故鄉山水陪伴詩人、萬裏護送的動人情景,構思巧妙,情意婉曲,形象奇偉,想象瑰麗,的確是送別詩中的極品。
首聯交待詩人的一路遊蹤和出遊目的。
青年李白才情橫溢,朝氣蓬勃,不遠萬裏,放舟東下,經巴渝,出三峽,直赴荊門之外的楚國故地。
古樸原始的楚地風情,深沉厚重的文化底蘊,風雨滄桑的曆史變遷,無一不像磁石一樣緊緊地吸引著神往外界的李白。
朝思暮想,壯浪一遊,眼看詩人的夢想就要成為現實,詩人怎麼能不歡欣鼓舞、喜出望外呢? 頷聯遠眺近觀,觸目生情,描山繪水,情彩飛揚。
上句說山,船行江上,山隨水走,急湍勝箭,猛浪若奔,兩岸青山或刀劈斧削鬼斧神工,或懸崖峭壁森然,隨舟隨水相對挺出,撲麵而來,轉瞬即逝。
最後,呈現在詩人眼前的是一片空闊平坦的漠漠曠野。
“隨”字化靜為動,傳神生輝,給人以青山挺立,紛至遝來,舟行江上,應接不暇之感;亦可看出詩人風神爽朗,心馳神往之態。
下句說水,地勢平坦,視野開闊;江流天地,波濤滾滾;排山倒海,一往無前。
“入”字平中見奇,力透紙背,既寫出了江流奔騰直瀉,壯浪形骸的氣勢;又展現詩人高亢激越,樂觀開朗的情懷。
兩句詩寫得境界雄奇,視界高遠,氣勢飛動,形象壯觀,更體現出詩人初來乍看,心動神奇的驚詫歡愉之情。
頸聯遠觀近察,俯仰生輝,繪月描雲,瑰麗生情。
上句寫晚上,仰觀天宇,皓月當空,銀輝四射;俯察江流,明月倒映,皎潔如鏡。
著一“飛”字,動感十足,神韻完備,既寫出了“月亮走,我也走”的如影隨形之感,又喚起詩人童話般的美妙聯想。
月亮猶如天上來客,飛抵江流,沉落水底,親近詩人,追隨詩人,相依相伴,情意綿綿。
下句寫白天,仰望天空,彩雲興起,變幻無窮,結成了海市蜃樓般的奇景。
嵌一“結”字,擬人生情,引人聯想。
彩雲猶如心靈手巧的美麗織女,一到早上,就鋪撒出五彩斑斕的錦緞來,似在裝點美麗的天空,又如迎接遠道而來的詩人。
這一聯感受新奇,想象天真,色彩斑斕,意境奇麗,充分表現出詩人與月同行、與雲同飄的興奮喜悅之情。
尾聯呼應標題,點明主旨,舍萬千風物不說,單寫“故鄉水,送親人”,別具情趣,耐人尋味。
李白從“五歲誦六甲”起,直至二十五歲遠渡荊門,一向在四川生活,讀書於戴天山上,遊覽峨眉,隱居青城,對蜀中的山山水水懷有深摯的感情,江水流過的蜀地也就是曾經養育過他的故鄉,初次離別,他怎能不無限留戀,依依難舍呢?但詩人不說自己思念故鄉,而說故鄉之水戀戀不舍一路護送,萬裏相隨,形影不離,從對麵寫來,越發顯出自己的思鄉深情。
綜觀全詩,似乎詩人寫送別之情隻有尾聯兩句,其實不然,中間兩聯寫景,移步換形,滿目生情。
寫兩岸青山相對挺立,寫江流天地、地老天荒,寫月照孤舟、依依相伴,寫彩雲飄飄、絢麗燦爛,全是為了烘托一江“故鄉水”,一顆“明月心”。
詩人要走了,離開生他養他的山水明月,這些親山、親水、明月、彩雲,依依難舍,萬裏相送啊!這份山水親情充盈天地,熠熠生輝。
遊子的李白,形式上離開了故鄉山水,實質上,縱然走到天涯海角,心裏永遠裝著故鄉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
李白《渡荊門送別》中的語句“
這首詩是李白出蜀時所作。
荊門,即荊門山,位於今湖北宜都縣西北,長江南岸,與北岸虎牙山隔江對峙,形勢險要,自古即有楚蜀咽喉之稱。
李白這次出蜀,由水路乘船遠行,經巴渝,出三峽,直向荊門山之外駛去,目的是到湖北、湖南一帶楚國故地遊覽。
“渡遠荊門外,來從楚國遊”,指的就是這一壯遊。
這時候的青年詩人,興致勃勃,坐在船上沿途縱情觀賞巫山兩岸高聳雲霄的峻嶺,一路看來,眼前景色逐漸變化,船過荊門一帶,已是平原曠野,視域頓然開闊,別是一番景色: “山隨平野盡,江入大荒流。
” 前句形象地描繪了船出三峽、渡過荊門山後長江兩岸的特有景色:山逐漸消失了,眼前是一望無際的低平的原野。
它好比用電影鏡頭攝下的一組活動畫麵,給人以流動感與空間感,將靜止的山嶺摹狀出活動的趨向來。
“江入大荒流”,寫出江水奔騰直瀉的氣勢,從荊門往遠處望去,仿佛流入荒漠遼遠的原野,顯得天空寥廓,境界高遠。
後句著一“入”字,力透紙背,用語貼切。
景中蘊藏著詩人喜悅開朗的心情和青春的蓬勃朝氣。
寫完山勢與流水,詩人又以移步換景手法,從不同角度描繪長江的近景與遠景: “月下飛天鏡,雲生結海樓。
” 長江流過荊門以下,河道迂曲,流速減緩。
晚上,江麵平靜時,俯視月亮在水中的倒影,好象天上飛來一麵明鏡似的;日間,仰望天空,雲彩興起,變幻無窮,結成了海市蜃樓般的奇景。
這正是從荊門一帶廣闊平原的高空中和平靜的江麵上所觀賞到的奇妙美景。
如在崇山峻嶺的三峽中,自非亭午夜分,不見曦月,夏水襄陵,江麵水流湍急洶湧,那就很難有機會看到“月下飛天鏡”的水中影像;在隱天蔽日的三峽空間,也無從望見“雲生結海樓”的奇景。
這一聯以水中月明如圓鏡反襯江水的平靜,以天上雲彩構成海市蜃樓襯托江岸的遼闊,天空的高遠,藝術效果十分強烈。
頷頸兩聯,把生活在蜀中的人,初次出峽,見到廣大平原時的新鮮感受極其真切地寫了出來。
李白在欣賞荊門一帶風光的時候,麵對那流經故鄉的滔滔江水,不禁起了思鄉之情: “仍憐故鄉水,萬裏送行舟。
” 詩人從“五歲誦六甲”起,直至二十五歲遠渡荊門,一向在四川生活,讀書於戴天山上,遊覽峨眉,隱居青城,對蜀中的山山水水懷有深摯的感情,江水流過的蜀地也就是曾經養育過他的故鄉,初次離別,他怎能不無限留戀,依依難舍呢?但詩人不說自己思念故鄉,而說故鄉之水戀戀不舍地一路送我遠行,懷著深情厚意,萬裏送行舟,從對麵寫來,越發顯出自己思鄉深情。
詩以濃重的懷念惜別之情結尾,言有盡而情無窮。
詩題中的“送別”應是告別故鄉而不是送別朋友,詩中並無送別朋友的離情別緒。
清沈德潛認為“詩中無送別意,題中二字可刪”(《唐詩別裁》),這並不是沒有道理的。
這首詩意境高遠,風格雄健,形象奇偉,想象瑰麗。
“山隨平野盡,江入大荒流”,寫得逼真如畫,有如一幅長江出峽渡荊門長軸山水圖,成為膾炙人口的佳句。
如果說優秀的山水畫“咫尺應須論萬裏”,那麼,這首形象壯美瑰瑋的五律也可以說能以小見大,以一當十,容量豐富,包涵長江中遊數萬裏山勢與水流的景色,具有高度集中的藝術概括力。
采納花花!!!! 急急急急花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