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iǎ
①<動>借;貸。《送東陽馬生序》:“以是人多以書~餘,餘因得遍觀群書。”
②<動>憑借;借助。《勸學》:“君子生非異也,善~於物也。”
③<動>用;須。丘遲《與陳伯之書》:“將軍之所知,不~仆一二談也。”
④<動>給予。《譚嗣同》:“漢人未可~大兵權。”
⑤<形>非正式的;代理的。《史記?項羽本紀》:“乃相與共立項羽為~上將軍。”
⑥<形>虛假的;假的。《朝天子?詠喇叭》:“那裏去辨甚麼真共~?”
⑦<動>假裝;裝作。《狼》:“乃悟前狼~寐,蓋以誘敵。” ( 請采納!)
文言文大全帶否字的句子
fǒu ㄈㄡˇ 1. 表示不同意,不認可:~定。
2. 不,用在表示疑問的詞句裏:可~?。
3. 不如此,不是這樣,不然:~則。
學則正,~則邪。
其它字義● 否pǐ ㄆㄧˇ ◎ 不好,壞,惡:~極泰來(“否”和“泰”,前者是壞卦,後者是好卦。
指事情壞到了極點,就會向好的方向轉化)。
未知善~。
例句如下: 否 fǒu〈副〉(1) (會意。
從口,從不。
“不”亦兼表字音。
本義:不然,不是這樣)(2) [古]∶不,不然,不如此 [nay;no]否,不也。
——《說文》否臧凶。
——《易·師》否德黍帝位。
——《書·堯典》。
注:“皆訓不。
”唐雎對曰:“否,非若是也。
”——《戰國策·魏策》王曰:“否,吾何快於是,將以求吾所大欲也”。
——《孟子·梁惠王上》(3) 又如:這是妥當的辦法嗎?否(4) 非,不是 [not]大人否亨。
——《易·否卦》否則熟慮而從之。
——《禮記·表記》。
注:“謂非己誌也。
”夫建國設都,乃作後王君公,否用泰也。
——《墨子》(5) ——用於“能否”、“可否”、“是否”中。
如:明日能否出發,需視天氣而定(6) 用在疑問句末,構成是非問句是不必問其果解脫否也。
——清· 全祖望《梅花嶺記》廉頗老矣,尚能飯否?—— 宋· 辛棄疾《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7) 又如:汝知之否(8) 另見 pǐ常用詞組否定 否決 否決權 否認 否則 基本詞義◎ 否 pǐ〈動〉(1) 閉塞;阻隔不通 [block]否,隔也。
——《廣雅》否難知也。
——《詩·小雅·何人斯》否者,蔽固不通之稱。
——《匡謬正俗》否者,閉而亂也。
——《漢書·劉向傳》(2) 又如:否滯(停滯;阻塞);否塞(閉塞不通);否結(阻滯,鬱結。
比喻運數不好);否隔(亦作“否鬲”。
隔絕不通);否道(壅蔽之道);否閉(閉塞不通)(3) 貶斥 [denounce;censure]每與之言,言皆玄遠,未嚐臧否人物。
——《世說新語》(4) 變壞;滅絕 [become extinct]若到天地昏曚而萬物否矣。
——《西遊記》不擇善否。
——《莊子·漁父》詞性變化◎ 否 pǐ〈形〉(1) 困厄;不順 [poverty-stricken]執事順成為臧,逆為否。
——《左傳·宣公十二年》(2) 又如:否屈(困頓受挫);否敗(窮困;時運不好);否往泰來(壞運到了盡頭,好運就來了);否而末泰(時局動蕩不安);否運(惡運,壞運)(3) 惡 [evil]未知臧否。
——《詩·大雅·抑》陟罰臧否,不宜異同。
——諸葛亮《出師表》(4) 又如:否心(邪惡之心);否德(卑劣的品德);否臧(善惡)(5) 通“鄙”。
鄙陋 [superficial;shallow]不善少而否老。
——《莊子·大宗師》予所否者,天厭之!天厭之!——《論語·雍也》(6) 又如:否婦(鄙陋的婦女)〈名〉(1) 通“痞”。
病名,胸中滿悶結塊的病 [lump in the abdomen]心下否痛。
——《素問·五常政大論》(2) 又如:否腫(痞塊腫脹)
含有嚐字的文言文句子
jiǎ ①借;貸。
《送東陽馬生序》:“以是人多以書~餘,餘因得遍觀群書。
” ②憑借;借助。
《勸學》:“君子生非異也,善~於物也。
” ③用;須。
丘遲《與陳伯之書》:“將軍之所知,不~仆一二談也。
” ④給予。
《譚嗣同》:“漢人未可~大兵權。
” ⑤非正式的;代理的。
《史記?項羽本紀》:“乃相與共立項羽為~上將軍。
” ⑥虛假的;假的。
《朝天子?詠喇叭》:“那裏去辨甚麼真共~?” ⑦假裝;裝作。
《狼》:“乃悟前狼~寐,蓋以誘敵。
” ( 請采納!)...
文言文中句中有含說字的句子
說,釋也,一曰談說也。
——《說文》說所以明也。
——《墨子·經上》子墨子起,再拜曰:“請說之。
吾在北方聞子為梯,將以攻宋。
宋何罪之有?”——《墨子·公輸》勾踐說於國 人。
——《國語·越語》。
注:“解也。
”佐下軍以說焉。
——《左傳·昭公九年》。
注:“自解說。
”是欲以我為說於匈奴也。
——《漢書·王莽傳》得其船,便扶向路,處處誌之。
及郡下,詣太守,說如此。
——晉·陶淵明《桃花源記》低眉信手續續彈,說盡心中無限事。
——白居易《琵琶行》汝來床前,為說稗官野史可喜可愕之事,聊資一歡。
——清· 袁枚《祭妹文》說,論也。
——《廣雅·釋詁二》遊於說。
——《禮記·少儀》。
疏:“謂論說。
”稻花香裏說豐年,聽取蛙聲一片。
——宋·辛棄疾《西江月·夜行黃沙道中》夫差將死,使人說於 子胥。
——《國語·吳語》六曰說。
——《周禮·太祝》。
注:“以辭責之。
”雖戶說以眇論,終不能化。
——《史記·貨殖列傳序》然是說,餘尤疑之。
——宋·蘇軾《石鍾山記》神仙之說,所謂為蛇畫足。
——清· 全祖望《梅花嶺記》說秦王書十上而說不行。
——《戰國策·秦策一》
古漢語中"假"字作"借"解時的指向問題?古文言中"假"字表示"...
1.假作借時,既可是借出義,也可是借入義.例如:《左傳·成公二年》--唯器與名不可以假人.這是借出給人的意思;明· 宋濂《送東陽馬生序》--以書假餘.這是借入給(我)的意思.2.我借書給你:餘以書假汝.我向你借書:餘假書於汝.其實,因為假字的本意是“非真”,所以在引申作“借”意義的句子裏,強調的是被借之物由一方及另一方的這個事實,而非誰借給誰的邏輯關係.因此,假字兼有借出和借入意,所以好多時候如果不聯係上下文的話,實在弄不清誰借誰了.3.《勸學》中的三個例子都是憑借的意思,沒有借出者.換句話說,也可以是依靠、借用的意思.所以,輿馬、舟楫和物是不確定物主的,甚至可以是自己的.這種情況是應該跟“某人向某人借東西”的借區分開來的.4.既然有人釋假為借於,上麵就有“善假於物”這個例子,不科學吧,
【含有其字的文言文或句子,不超過五個字】作業幫
明 祝鑾 《跋後》:“粵自 宋 室南渡,虜 金 倡亂,狡 檜 竊柄,國是靡一。
以致精忠之幟,偃而弗振,貽毒無窮,良可悼哉!”南朝·宋·謝靈運《傷己賦》:“卞賞珍於連城,孫別駿於千裏。
彼珍駿以貽愛,此陋容其敢擬。
”北齊·劉晝《新論·惜時》:“人之短生,猶如石火,炯然以過,唯立德貽愛為不朽也。
”貽我彤管。
——《詩·邶風·靜女》餘嘉其能行古道,作《師說》以貽之。
——唐·韓愈《師說》嚐貽餘核舟一,蓋大蘇泛 赤壁雲。
—— 明·魏學洢《核舟記》差徭驛遞最繁苛,公(袁可立)貽書郡守。
—— 明 陳繼儒《大司馬節寰袁公家廟記》貽我來牟。
——《詩·周頌·思文》坐貽聾瞽。
——唐· 李朝威《柳毅傳》清 陳貞慧 《過江七事·禁緝事》:“又先朝緝事之設,貽毒最深。
汪直 、 劉瑾 乘之竊弄,既凶於國,亦及其身。
”
帶“妤”字的文言文句子有哪些?
內府殷紅瑪瑙盤,婕妤傳詔才人索。
——唐 杜甫 《韋諷錄事宅觀曹將軍畫馬圖》謫去因丞相,歸來為婕妤。
——唐 宋之問《故趙王屬贈黃門侍郎上官公挽詞二首》舞鳳迎公主,雕龍賦婕妤。
——唐 張說《扈從幸韋嗣立山莊應製》莫道君恩長不休,婕妤團扇苦悲秋。
——唐 李嘉祐《古興》飛燕婕妤今何在,看粘雲、江影傷千古。
——宋 嚴仁《賀新郎·碧浪搖春渚》漢家婕妤唐昭容,工詩能賦千載同。
——唐 呂溫《上官昭容書樓歌》漢宮承寵不多時,飛燕婕妤相妒嫉。
—— 唐 孟郊《嬋娟篇》猶勝漢宮悲婕妤,網蟲不見乘鸞子。
——宋 蘇軾《和張耒高麗鬆扇》婕妤才人兮儼其分行,千秋萬歲兮永奉君王。
——宋 陸遊《長信宮詞》爾定婕妤失笑,爾孫流落荒涼。
——宋 方嶽《斑竹夫人》素發悲郎將,霜紈感婕妤。
——宋 薛映《清風十韻》長信班婕妤,卻要一生紈扇從玉車。
——宋 楊萬裏《行路難五首》今夜婕妤猶帶酒,秋千蹴破柳間煙。
—— 明 朱權《宮詞》熊上殿,昭儀趨,誰其當者馮倢妤。
——明 石珝《上殿熊》近侍婕妤先過水,遙聞隔岸喚船家。
—— 唐 花蕊夫人《宮詞(梨園子弟以下四十一首一作王珪詩)》...
高中帶“發”字的文言文句子,越多越好。
①把箭射出去;發射。
《賣油翁》:“見其發矢十中八九。
”②出發。
《荊軻刺秦王》:“今太子遲之,請辭決矣,遂發。
”③派遣;派出。
《赤壁之戰》:“孤當續發人眾,多載資糧。
”④征發;征調。
《西門豹治鄴》:“西門豹即發民鑿十二渠。
”⑤興起;發生。
《生於憂患,死於安樂》:“舜發於畎畝之中。
”⑥生長;長出。
王維《相思》:“春來發幾。
”⑦發布;頒布。
《肴之戰》:“遂發命,遽興薑戎。
”⑧發送。
《廉頗藺相如列傳》:“使人發書至趙王。
”⑨發作;抒發。
《五人墓碑記》:“扼腕墓道,發其誌士之悲哉。
”⑩撥動;發起;起事。
《張衡傳》:“雖一龍發機,而七首不動。
”《蘇武》:“虞常等七十餘人欲發。
”⑾開啟;打開。
《寡人之於國也》:“塗有餓殍而不知發。
”《荊軻刺秦王》:“發圖,圖窮匕首見。
”⑿啟發;闡明。
《論語·述而》:“不憤不啟,不悱不發。
”⒀表現;顯露;泄露。
《生於憂患,死於安樂》:“征於色,發於聲。
”⒁開發;發掘。
《促織》:“於敗叢草處,探石發穴,靡記不施。
”⒂分發。
《嚴監生和嚴貢生》:“知縣準了狀子,發房出了差來到嚴家。
”⒃開放。
《醉翁亭記》:“野芳發而幽香。
”⒄點燃,燃放。
《柳毅傳》:“人以火為神聖,發一燈可燎阿房。
”⒅⒈支,顆。
《漢書·匈奴傳》:“弓一張,矢四發。
”⒉次;下。
《柳毅傳》:“然後叩樹三發,當有應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