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冉:年銷售30億以下的民營企業的共同點
做投行一天到晚不看別的光看企業了。看的企業多了,自然會發現一些規律。……在過去的幾個月裏,我和我的同事們接觸了相當多的民營優秀消費品和消費者服務企業。
它們大都是自己細分市場中的佼佼者,年銷售額在3億到30億元之間。在接觸的過程中,我發現它們身上有一些共同的特點。
1、企業家心比天高。坦率地說,這是優點,也是我們希望看到的。連士兵不想當元帥都不是好士兵,更不用說大將。這些企業家大多不到50歲,事業初具規 模,行業地位初步確立,在業內和媒體上聲名遠播,再加上中國GDP連年兩位數增長、本土市場迅速崛起的大背景,正是如魚得水“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的時 候。因此,個個都有鴻鵠之誌,每個人都覺得自己在不久的將來一定能做成一家世界級的企業。有些還真有可能。
2、開始考慮戰略問題。以前都是機會驅動,現在開始考慮一些“我要成為一家什麼樣的企業”、“我的核心競爭力是什麼”這樣的戰略問題。雖然一時半會還 不可能完全轉變為戰略驅動,但是那些有悟性的企業家至少會在一些不靠譜的“機會”到來的時候讓戰略的大圖適度地平衡一下自己對短期利益頭腦發熱的追求。
3、開始學著忽悠資本市場。企業發展到這個規模,勢必開始引起投資人的關注。先是投資人主動上門忽悠,可企業家多聰明啊,結果被他們忽悠的企業家聽多了也跟著學會了以忽悠對忽悠,甚至有過之而無不及。於是企業全麵進入了與資本市場在忽悠與反忽悠中對接的時代。
4、企業往往都處在節骨眼上。這些企業要麼在從這條增長曲線到那條增長曲線的“拐點”上,要麼在從這個商業模式到那個商業模式、或者從這個發展戰略到那個發展戰略的轉型中,還有個別的竟然要一邊拐著一邊轉。
5、賬麵虧損或微利的,往往其實很賺錢。由於可以理解的原因,這些企業很多賬麵上都是虧損或微利的。這也不能全怪他們。
6、但“很賺錢”還是沒有企業家心裏以為的那麼賺錢。企業由於財務不規範,很多該付的費用沒有付,因此企業真正經得起審計的盈利能力往往連企業家自己都不清楚。比較靠譜的估計是企業真實的盈利水平大都介於稅務局看到的數字和企業家頭腦中的數字之間。
7、普遍沒有財務預測能力。這個階段的企業通常都還沒有學會預算管理,不要說站在今年看明年,就是站在這個季度看這個季度有時候都會看走眼。財務預測能否準確,反映的其實不是公司財務預測的能力,而是精細化管理的能力。
8、企業家往往公私不分。他們之所以能住著洋房開著名車卻拿著區區一兩萬塊錢甚至幾千塊錢的工資,就是因為他們習慣了把公司鍋裏的和自己碗裏的混為一談。這種狀態下的企業,報表外交易和關聯交易有多少,是一件用腳趾頭想都能猜到的事。
9、老板無比敬業。這些企業的老板們各有各的辛苦但是都很辛苦,他們往往事無巨細一手抓,沒日沒夜不休假。我時候我看著他們工作的狀態,會覺得他們沒有不成功的道理。但是再一想,又覺得他們要想有更大的成功,還真的需要改變一下這種狀態。
10、沒有真正的股權激勵。你問這些企業有沒有員工激勵計劃,他們通常都說有。但是等你真的要求看相關的法律文件,又會發現這些計劃其實隻停留在企業家的腦海裏。你愛一個人有時候隻說不做時間長了對方都不幹,更何況你要讓人家跟著你發財了。
11、都在喊“最缺的是人才”。這些公司往往都會說自己和二十一世紀一樣最缺的是人才。問題是,全世界所有公司都麵臨的問題它還是問題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