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Practical wisdom is only to be learned in the school of experience. -Samuel Smiles, British write 實用的知識隻有通過親身體驗才能學到。 -寒繆爾·斯邁爾斯,英國作家
2、 Mistakes are an essential part of education. -Bertrand Russell, British philosopher 從錯誤中吸取教訓是教育極為重要的一部分。 -伯特蘭·羅素,英國哲學家
3、 Education is a progressive discovery of our own ignorance. -Will Durant, American historian 教育是一個逐步發現自己無知的過程。 -威爾·杜蘭特,美國曆史學家
4、 To most men, experience is like the stern light of a ship which illuminates only the track it has passed. -Samuel Coleridge. British poet 對於大多數人,經驗像是一艘船上的尾燈,隻照亮船駛過的航道。 -寒繆爾·柯爾津治,英國詩人
5、 Experience is the child of thought, and thought is the child of action. We cannot learn men from books. -Benjamin Disraeli, British statesman 經驗是思想之子,思想是行動之子,了解他人不可以書本為據。 -本傑明·迪士雷麗,英國政治家
關於實踐出真知的名言
“弗慮胡獲,弗為胡成”
出處 《尚書·太甲下》
釋義 不經過思考,怎麼會有所收獲?不去實行,怎麼會有所成就?弗(fú):不。
“君子之學,未嚐離行以為知也”
出處 《尚書引義》卷三
釋義 君子做學問,從不認為可以離開實踐而掌握到真正的知識。
“臨淵羨魚,不如退而結網”
出處 漢·班固《漢書·董仲舒傳》
釋義 站在深潭邊上希望得到裏麵的魚,還不如回去趕快編織漁網。
“不知有漢,無論魏晉”
出處 晉·陶淵明《桃花源記》
釋義 不知道有漢朝,三國魏及晉朝就更不知道了。形容因長期脫離現實,對社會狀況特別是新鮮事物一無所知。也形容因脫離實踐,而導致知識貧乏,學問淺薄。
“行然後知之艱,非力行焉者不能知也”
出處 宋·朱熹《四書集注》
釋義 行動起來才知道實踐的艱難,因為不力行就不能獲得知識。
“學者貴於行之,而不貴於知之”
出處 宋·司馬光《答孔文仲司戶書》
釋義 學者貴在能把學到的知識運用到實踐中去,而不僅僅是了解知識。
“大抵學問隻有兩途,致知力行而已”
出處 宋·朱熹《朱熹文集·答呂子約》
釋義 做學問隻有兩個途徑,就是掌握知識,並且能加以實踐。致知:掌握知識。
“體驗”二字,學者最親切”
出處 明·胡居仁《居業錄·學問》
釋義 讀書人通過實踐去思考問題,感受最為貼切。
“知行兼舉”
出處 明·王廷相《慎言·小宗》
釋義 知和行都要重視,不可偏廢。
“盡天下之學,無有不行而可以言學者”
出處 明·王守仁《答顧東橋書》
釋義 普天下所有的學問,沒有隻會空談理論,不參加實踐而稱得上有學問的。
“君子之學,未嚐離行以為知也必矣”
出處 清·王夫之《尚書引義》
釋義 君子學習,離開行必然不能獲得真知。必:必然。
“知雖良而能不逮,猶之乎弗知”
出處 清·王夫之《張子正蒙注》
釋義 雖有良好智慧但身體力行的能力不足,這等於不知。逮:及。
“以知為首,尊知而賤能,則能廢”
出處 清·王夫之《周易外傳·係辭上》
釋義 過分強調知而輕視實踐,人就會失去實踐能力。能:實踐,實踐能力。廢:廢棄。
“見聞之知,不如心之所喻,心之所喻,不如身之所親行焉”
出處 清·王夫之《周易外傳·係辭上》
釋義 從見聞得到的知識,不如心中已了解的,心中了解的,不如經過實踐體驗的。喻:了解,通曉。
“及之而後知,履之而後艱”
出處 《魏源集》
釋義 接觸事物然後獲得知識,把學到的知識付諸實踐就知道實踐的艱難。
關於實踐出真知的詩句
“讀書患不多,思義患不明。患足己不學,既學患不行”
出處 唐·韓愈《贈別元十八協律六首》
釋義 讀書怕讀得不多,思考道理怕不明白;怕自以為足夠了不再學,既然學了又怕不實行詩中提出了治學的四個主要方麵,即多讀、深思、虛心、躬行。
“昏昏戀衾枕,安見元氣英”
出處 唐·劉禹錫《秋江早發》
釋義 如果整天留戀被窩,昏昏欲睡,怎能有機會去欣賞大自然的美景呢?比喻人不接觸社會,就不會有真正的見識。衾(qīn):被子。英:美景。
“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
出處 宋·陸遊《冬夜讀書示子聿》
釋義 從書本上得來的知識,終究體會不深;要透徹地了解某件事,非親身實踐不可。絕:徹底。躬行:親自實踐。
“早歲讀書無甚解,晚年省事有奇功”
出處 宋·蘇轍《省事詩》
釋義 早年讀書對書中所說的道理還不是很理解,但到了晚年審察事物好像得了神助似的。說明年輕時生活閱曆淺薄,理解能力不強,隨著閱曆的加深、經驗的豐富,人的認識、理解能力都增強了。
“不隨舉子紙上學《六韜》,不學腐儒穿鑿注《五經》”
出處 宋·劉過《多景樓醉歌》
釋義 不學古代讀書人在書本上學《六韜》,不學迂腐無用的學者牽強附會地翻譯《五經》。舉子:封建時代參加應試的人。《六韜》、《五經》:書名。腐儒:迂腐無用的學者。穿鑿:牽強附會。
“三尺童子皆知之,百歲老人行不得”
出處 唐·段成式《酉陽雜俎》
釋義 三歲兒童都知道的道理,百歲老人也做不到。說明知易行難。
“讀書雖可喜,何如躬踐履”
出處 清·劉岩《雜詩》
釋義 讀書學習雖然可喜,不如親身努力實踐。
關於實踐出真知的諺語
“子不夜行,安知上有夜行人”
釋義 你不走夜路,怎麼知道路上有走夜路的人?比喻沒有親自去實踐或經曆,就不知道真實情形。
“不經一事,不長一智”
釋義 不經曆一件事情,就不能增長對那件事情的見識。
“不當撐船手,不會摸篙竿”
釋義 比喻經過親身實踐,才能增長才幹。篙(gāo)竿:撐船的竹竿。
“三年藥店半郎中”
釋義 在藥店裏管了多年櫃台、配了多年中藥,不是醫生也懂得一半醫道。比喻多接觸某方麵知識,慢慢就能無師自通。三年:泛指多年。半郎中:成為半個醫生,意為懂得了一半醫道。郎中:舊時草藥醫生。
“眼過千遍,不如手過一遍”
釋義 眼睛看過千遍,不如動手做一遍。比喻見多不如親身體驗。眼過:見到過。手過:動手做過。
“不蹚河不知水深淺”
釋義 不從河中走過去就不知道河水的深淺。比喻不實踐就不知道自己掌握了多少知識。蹚(tāng):從有水的地方走過去。
“擒龍要下海,打虎要上山”
釋義 比喻實踐才能出成果。
“閉門畫花不如走馬觀花,走馬觀花不如下馬栽花”
釋義 關起門來畫花不如大略地觀察一下花朵,觀察花朵不如自己親自栽種花朵。比喻要想獲得成功就要動手實踐。走馬觀花:騎在奔跑的馬上看花,形容大略地觀察一下。
“肚裏幾本經,文章見高低”
釋義 肚子裏有多少學問,寫篇文章就一見高低。
“牆上畫餅不能吃,紙上畫馬不能騎”
釋義 說明空想不能解決問題。
關於實踐出真知的歇後語
“象棋鬥勝--紙上談兵”
釋義 依靠象棋戰勝對手,就像在紙麵上談論打仗。比喻空談理論,不能解決實際問題。
“彈花匠的女兒--會彈(談)不會紡”
釋義 “彈”與“談”同音,比喻隻會說不會做。
“孔夫子的背包--書呆(袋)子”
釋義 諷刺隻知啃書本,不懂聯係實際或缺乏生活經驗的人。
“矮子打狼--光喊不上”
釋義 個頭矮小的人打狼,隻知道喊叫不知道向前衝。比喻光說不練,沒有實際行動。
“雄鷹的翅膀--練的”
釋義 雄鷹的翅膀之所以堅硬,是長期飛翔的結果。比喻反複學習、實踐的結果。
“一本書通讀到老--食古不化”
釋義 一本書從頭讀到尾一直讀到年老,還是不能理解。形容對所學的知識理解得不深、不透,不善於按現在的情況來運用,跟吃東西不消化一樣。
“額頭上掛鑰匙--開開眼界”
釋義 比喻看到美好或珍奇的事物,可以增加知識,增長見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