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人無遠慮,必有近憂。
解釋:一個人如果沒有長遠打算,憂患很快就會出現。
2、質勝文則野,文勝質則史。文質彬彬,然後君子。
解釋:質樸勝過了文飾就會粗野,文飾勝過了質樸就會虛浮,質樸和文飾比例恰當,然後才可以成為君子。
3、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
解釋:懂得它的人,不如愛好它的人;愛好它的人,又不如以它為樂的人。
4、鳥之將死,其鳴也哀;人之將死,其言也善。
解釋:鳥快要死的時候,鳴叫的聲音是悲哀的;人快要死的時候,說出來的話也是善良的。
5、中人以上,可以語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語上也。
解釋:孔子說:中等資質以上的人,可以告訴他深奧的道理;中等資質以下的人就很難讓他了解深奧的道理了。
6、知者樂水,仁者樂山。知者動,仁者靜,知者樂,仁者壽。
解釋:聰明人喜愛水,有仁德者喜愛山;聰明人活動,仁德者沉靜。聰明人快樂,有仁德者長壽。
7、性相近也,習相遠也。
解釋:人在剛出生時,本性都是善良的,性情也很相近。但隨著各自生存環境的不同變化和影響,每個人的習性就會產生差異。
8、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解釋:學習而不思考,人會被知識的表象所蒙蔽;思考而不學習,則會因為疑惑而更加危險。
9、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解釋:學了又時常溫習和練習,不是很愉快嗎?有誌同道合的人從遠方來,不是很令人高興的嗎?人家不了解我,我也不怨恨、惱怒,不也是一個有德的君子嗎?
10、道聽而塗說,德之棄也!
解釋:在路上聽到傳言就到處去傳播,這是道德所唾棄的。
11、法語之言,能無從乎?改之為貴。提手與之言,能無說。
解釋:正確的話,能不聽從嗎?必須認真改正錯誤,才算可貴。恭順的話,能不使人高興嗎?
12、恭則不侮,寬則得眾,信則人任焉,敏則有功,惠則足以使人。
解釋:莊重就不致遭受侮辱,寬厚就會得到眾人的擁護,誠信就能得到別人的任用,勤敏就會提高工作效率,慈惠就能夠使喚人。
13、見得思義。
解釋:意思是看到貨財,要想到道義
14、見善無不及,見不善如探湯。
解釋:見到好的人、好的事,生怕來不及向他學習,做遲了。看到了惡人或做壞事,就像是接觸到熱得發燙的水一樣,想要立刻離開,避得遠遠的。
15、君子謀道不謀食,君子憂道不憂貧。
解釋:說一個真正有學問,以天下國家為己任的君子,隻憂道之不行,不考慮生活的問題;比如耕種田地,隻問耕耘不問收獲。隻憂慮自己的為人,並不擔心是否貧窮
16、色厲而內荏,譬諸小人,其猶穿窬之盜也與!
解釋:外表嚴厲而內心虛弱,這類的小人,就像是挖牆洞的小偷。
17、生而知之者,上也;學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學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學,民斯為下矣!
解釋:生來就知道的是最上等的人;通過學習才知道的是次一等的人;遇到困難才學習的又是次一等的人;遇到困難仍然不學習的人是最下等的了!“
18、士誌於道,而恥惡衣惡食者,未足與議也。
解釋:讀書人立誌於追求真理,以穿得不好吃得不好為恥辱的人,那就值不得和他談論什麼了。
19、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誌也。
解釋:軍隊可以喪失主帥,一個人不可喪失誌氣。意思是三軍之勇在人,匹夫之誌在己。故帥可奪而誌不可奪。如可奪,則亦不足謂之誌矣。
20、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懷之。
解釋:我願老年人得到安逸,朋友們相互信任,少年人得到關懷。
21、歲寒,然後知鬆柏之後凋也。
解釋:到了嚴寒的季節,才知道鬆柏樹是不落葉的。正如”士窮見節義,世亂識忠臣。“
22、士誌於道,而恥惡衣惡食者,未足與議也。
解釋:既有誌於學習和追求真理卻又以貧困為恥辱的讀書人,不值得與他討論真理。
23、朝聞道,夕死可矣。
解釋:早晨學得真理,當天晚上死掉也不後悔。”意思是指“生命不息,學習不止。
24、視其所以,觀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瘦哉?人焉瘦哉?
解釋:了解一個人,要看他的所作所為,不僅了解他的過去,還要觀察他的現在,這樣的話,對那個人的了解還會不全麵嗎?
25、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
解釋:溫習學過的知識時,能從中獲得新知識的人,就可以做老師了。
26、有朋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
解釋:有誌同道合的人從遠方來,不是很快樂的事嗎?
27、道不同,不相為謀。
解釋:政治主張不同,不互相探討。這裏講的是一條結交的原則,以道同為原則,道不同,不相為謀。因為彼此政治主張不同,就無法互相探討。交友也是一樣,不同道的人難以相友。
28、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
解釋:過去的時光就像這河水一樣,日夜不停地流去。
29、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
解釋:懂得學業的人不如喜愛學業的人,喜愛學業的人不如以從事學業為快樂的人。
30、不患莫己知,求為可知也。
解釋:不怕別人不知道自己,隻求自己作出成績來。
31、君子求諸己,小人求諸人。
解釋:君子嚴格要求自己,小人苛刻要求別人。
32、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惡。
解釋:君子成全別人的好事,不去促成別人的壞事。
33、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
解釋:君子心胸坦蕩故待人接物猶如行走在平坦大道上,安祥而舒泰;小人心思常為物役,患得患失,故常懷憂慮之心。
34、過而不改,是謂過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