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的科學調查表明,世界上根本沒有所謂的“天才”,天才是後天訓練出來的。10000個小時是成功的最低限。
(一)
1985年,芝加哥大學的Benjamin Bloom教授,出版了一本重要著作《如何培養天才》(Developing Talent in Young People)。
他研究的是,如何在青少年中發現未來的天才?
他調查了120個各行各業的精英人物,包括音樂家、科學家、藝術家、工程師,卻得到了一個有點令人尷尬的結論:天才無法在青少年時期發現。
你找不到任何一個普遍適用的指標,暗示這個孩子將來會成才。智商IQ測試與將來的成就,根本就沒有相關性。
但是,有一個變量除外。它與個人成就的大小,呈現強烈的正相關關係。Benjamin Bloom教授發現,所有被調查的精英人物,無一不是投入大量時間,刻苦練習。成就越大的人,似乎越勤奮,鑽研業務的時間也越長。
他最後的觀點就是:天才不是天生的,而是後天訓練出來的。
(二)
這個觀點引起了很大反響,很多學者跟進,從事後續研究。如果愛因斯坦不是天生的,那麼我們能夠訓練出更多的愛因斯坦嗎?
1993年,邁阿密大學的Anders Ericsson教授,來到柏林音樂學院(Berlin Academy of Music),將那裏的學生分成三組:普通的學生、優秀的學生、卓越的學生。他想了解,最好的音樂家有什麼共同點?
結果,唯一發現的共同點,還是練習時間的長短。
普通的學生,練習彈琴的時間,總計在4000小時左右;優秀的學生,大約在8000小時左右;卓越的學生,沒有一個人低於10000小時。
他將這個發現寫成論文發表,題目叫做《有目的的訓練在專業人才培養中的作用》(The Role of Deliberate Practice in the Acquisition of Expert Performance)。
(三)
2008年,暢銷書作家Malcolm Gladwell,將這篇論文寫進了他的新書《異類:成功人士的故事》(Outliers: The Story of Success)。
他概念化了原始論文的結論,宣稱存在一個“10000小時規則”(10000 hour rule),即成功至少需要10000個小時的投入。
走紅之前,甲殼蟲樂隊在酒吧中演出過10000個小時。
創立微軟公司之前,比爾·蓋茨編程超過10000個小時。
畫家畢加索、音樂家莫紮特、籃球運動員喬丹,都有超過10000小時的訓練。
……
這本書出版後,成為《紐約時報》暢銷書排行榜的第一名。
(四)
2009年,一位名叫Dan McLaughlin的人,讀到了這本書。
他是一位商業攝影師,但是對自己的工作,越來越沒有興趣。他想要改變人生。這本書啟發了他。
30歲生日的那一天,2009年6月27日,Dan 決定辭職,開始為變成一個職業高爾夫球手而努力。
在此之前,他幾乎沒有打過高爾夫球,甚至對這項運動都沒有太大興趣。他的計劃是,辭職以後,每天練習6個小時,一周練習6天,堅持6年,總計超過10000個小時,然後成為職業選手。
他把這稱為“Dan計劃”。
(五)
所有人都覺得,這個想法太瘋狂了。Dan的父親和姐姐,都認為不可能成功。
但是,Dan不理會。為了保證想法能付諸實施,他積攢了10萬美元,並且把房子出租出去,以便獲得穩定的租金收入。2010年4月15日,他開始日複一日地練習,每個小時都做好記錄。
一個普通人,能不能放棄現在的人生,重新開始另一種人生?Dan就在做這樣一個試驗,一個從未有人做過的試驗。
在這樣的年齡(30歲),沒有任何基礎,從零開始練習,堅持6年,一開始就做好詳細的統計,並且按照科學的方法不斷調整,最終成為一個職業選手。
他能成功嗎?
(六)
Dan很清楚自己在做什麼。他說:
“99%的可能性,我不會成功。但是,這沒關係。我的真正目的,是想看看如果不斷投入時間,一個普通人可以走多遠。”
“如果我能變成一個職業高爾夫球手,對於許多普通人來說,他們的人生道路就會多出許多選擇。這個試驗的結果,並不在於我個人的成敗。而是讓人們看到,人生有更多的可能。”
“如果我真的在某項事業上投入10000個小時,我就已經成功了。”
“我在測試人類的潛力。”
他想證明“10000小時規則”背後的思想:真正決定一個人成就的,不是天分,也不是運氣,而是嚴格的自律和高強度的付出。
成功的秘密,根本不是秘密,那就是不停地做。如果你真的努力了,你會發現自己比想象的要優秀得多。
如果您喜歡《重新定義人生的10000個小時:世上沒有天才》記得分享給更多好友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