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賓德拉納特·泰戈爾(1861年—1941年),印度詩人、文學家、社會活動家、哲學家和印度民族主義者。下麵是雨露文章網小編為大家整理收集的關於泰戈爾的經典語錄,歡迎大家的閱讀。
我們看錯了世界,卻反過來說世界欺騙了我們。
世界上最遙遠的距離不是生與死,而是我站在你麵前,你卻不知道——我愛你。
生當如夏花之絢麗,死當如秋葉之靜美。
使生如夏花之絢爛,死如秋葉之靜美。
你若愛她,讓你的愛像陽光一樣包圍她,並且給她自由。
你微微地笑著,不同我說什麼話。而我覺得,為了這個,我已等待得久了。
不知節製的愛不能持久。它像溢出杯盞的酒漿的泡沫,轉瞬便化為烏有。
在人生的道路上,所有的人並不站在同一個場所——有的在山前,有的在海邊,有的在平原;但是沒有一個人能夠站著不動,所有的人都得朝前走。
可能”問“不可能”道: “你住在什麼地方呢?” 它回答道:“在那無能為力者的夢境裏。”
青春是沒有經驗和任性的。
人生雖隻有幾十春秋,但它決不是夢一般的幻滅,而是有著無窮可歌可頌的深長意義的;附和真理,生命便會得到永生。
這寡獨的黃昏,幕著霧與雨,我在我的心的孤寂裏,感覺到它的歎息。
世界以它的痛苦同我接吻,而要求歌聲做報酬。
生命因為失去愛情而更豐盛。
上帝對人說道:“我醫治你,所以要傷害你;我愛你,所以要懲罰你。”
天空中沒有翅膀的痕跡,但我已飛過。
世界上的一切偉大運動都與某種偉大理想有關。
有生命力的理想決不能象鍾表一樣,精確計算它的每一秒鍾。
生命是永恒不斷的創造,因為在它內部蘊含著過剩的精力,它不斷流溢,越出時間和空間的界限,它不停地追求,以形形色色的自我表現的形式表現出來。
界上使社會變得偉大的人,正是那些有勇氣在生活中嚐試和解決人生新問題的人!
蜜蜂從花中啜蜜,離開時營營的道謝。浮誇的蝴蝶卻相信花是應該向他道謝的。
不要從你自己的袋裏掏出勳章借給你的朋友,這是侮辱他的。
我願我能在橫過孩子心中的道路上遊行,解脫了一切的束縛;……在那兒,理智以它的法律造為紙鳶而飛放,真理也使事實從桎梏中自由了。
真理是嚴酷的,我喜愛這個嚴酷,它永不欺騙。
當我們是大為謙卑的時候,便是我們最近於偉大的時候。
友誼和愛情之間的區別在於:友誼意味著兩個人和世界,然而愛情意味著兩個人就是世界。在友誼中一加一等於二;在愛情中一加一還是一。
我們熱愛這個世界時,才真正活在這個世界上。
檢驗真理的工作也沒有被過去某一個時代的一批學者一一勞永逸地完成;真理必須通過它在各個時代受到的反對和打擊被人重新發展。
休息與工作的關係,正如眼瞼與眼睛的關係。
青春是沒有經驗和任性的。
當青春的光彩漸漸消逝,永不衰老的內在個性卻在一個人的臉上和眼睛上更加明顯地表露出來,好像是在同一地方久住了的結果。
人的青春時期一過,就會出現名象秋天一樣的優美成熟時期,這時,生命的果實象熟稻子似的在美麗的平靜的氣氛中等待收獲。
有些事情是不能等待的。假如你必須戰鬥或者在市場上取得最有利的地位,你就不能不衝鋒、奔跑和大步行進。
造物主把像你這樣的人派遣到人世間來,是要你擔負一定的責任的,所以你決不應該輕視自己的身體。
年輕時,我的生命有如一朵花
我們的生命是天賦的,我們惟有獻出生命,才能得到生命。
隻有人類精神能夠蔑視一切限製,想信它的最後成功,將它的探照燈照向黑暗的遠方。
埋在地下的樹根使樹枝產生果實,卻並不要求什麼報酬。
夜把花悄悄地開放了,卻讓白日去領受謝詞。
月兒把她的光明遍照在天上,卻留著她的黑斑給它自己。
我更需要的是給與,不是收受。因為愛是一個流浪者他能使他的花朵在道旁的泥土裏蓬勃煥發,卻不容易叫它們在會客室的水晶瓶裏盡情開放。
【人物介紹】
1861年5月7日,泰戈爾生於印度西孟加拉邦加爾各答。由於是父母最小的兒子,拉賓德拉納特被家人親呢地叫做“拉比”,成為家庭中每個成員鍾愛的孩子,但大家對他並不溺愛。小拉比在加爾各答先後進過四所學校,雖然他對這四所學校都不喜歡,但他在長兄和姐姐的監督下受到良好的教育。 泰戈爾在文學方麵的修養首先來自家庭環境的熏陶。他進過東方學院、師範學院和孟加拉學院。但是他生性自由,厭惡刻扳的學校生活,沒有完成學校的正規學習課程。他從小就醉心於詩歌創作,從13歲起就開始寫詩,詩中洋溢著反對殖民主義和熱愛祖國的情緒。13歲以後,泰戈爾發表了長詩《野花》、《詩人的故事》等。
1878年,他遵照父兄的競願赴英國留學,最初學習法律,但他不喜歡法律,於是轉入倫敦大學學習英國文學,研究西方音樂。1880年回國,專門從事文學創作。
1881~1885年,出版抒情詩集《暮歌》、《晨歌》、《畫與歌》,還有戲劇和長篇小說。戲劇和小說多取材於史詩和往世書,詩歌富於浪漫主義色彩。
1884年,他離開城市到鄉村去管理祖傳的佃戶。他在這裏熟悉下層人民的生活,觀察祖國故土和自然。1901年,為實現自己的教育理想,他在孟加拉博爾普爾附近的聖地尼克坦創辦了一所學校,這所學校後來發展成為有名的國際大學。
1886年,詩集《剛與柔》出版,標誌著他在創作道路上進入麵向人生與現實生活的時期。詩集《心中的向往》是他第一部成熟的作品,他的獨特風格開始形成。這一時期還寫了劇本《國王與王後》和《犧牲》,反對恢複婆羅門祭司的特權和落後習俗。
1905年以後,印度民族運動進入高潮時期,孟加拉人民和全印度的人民都起來反對孟加拉分裂的決定,形成了轟轟烈烈的反帝愛國運動,泰戈爾毅然投身於這個運動,充滿激情的愛國營人義憤填庸,寫出了大量的愛國主義詩篇。但是,沒有多久,泰戈爾就同運動的其他領袖們發生了意見分歧。他不讚成群眾焚燒英國貨物,辱罵英國人的所謂“直接行動”。他主張多做“建設性的”工作,比如到農村去發展自己的工業,消滅貧困與愚昧等等,但部分群眾不接受他的意見,由於失望,他便退出運動。從此以後,在一段相當長的時期內,他過著遠離現實鬥爭的遲隱生活,埋頭於文學創作。
19世紀90年代是泰戈爾創作的旺盛時期。從1891年起,在他主編的《薩塔納》雜誌上,發表《摩訶摩耶》等60多篇短篇小說,主要是反對封建壓迫,揭露現實生活中不合理現象。他發表了《金帆船》、《繽紛集》、《收獲集》、《夢幻集》、《刹那集》5部抒情詩集,1部哲理短詩《微思集》和1部《故事詩集》。收入《繽紛集》的敘事詩《兩畝地》是作者民主主義思想的最高表現。從《刹那集》起,他開始用孟加拉口語寫詩。他的第二部英譯詩集《園丁集》裏的詩大多選自這一時期作品。
20世紀初泰戈爾遭遇到個人生活的不幸,喪偶、喪女、喪父的悲痛與傷感在詩集《回憶》、《兒童》和《渡船》中有真實記錄。他另有兩部長篇小說《小沙子》和《沉船》。
1910年,長篇小說《戈拉》發表,它反映了印度社會生活中的複雜現象,塑造了爭取民族自由解放的戰士形象;歌頌了新印度教徒愛國主義熱情和對祖國必獲自由的信心,同時也批判他們維護舊傳統的思想;對梵社某些人的教條主義、崇洋媚外也予以鞭撻。這期間還寫了象征劇《國王》和《郵局》及諷刺劇《頑固堡壘》。同年,孟加拉文詩集《吉檀迦利》出版,後泰戈爾旅居倫敦時把《吉檀迦利》、《渡船》和《奉獻集》裏的部分詩作譯成英文,1913年《吉檀迦利》英譯本出版,泰戈爾成為亞洲第一個獲諾貝爾文學獎的作家。
1915年,他結識了甘地。他同印度國大黨早就有聯係,還出席過國大黨的代表大會。但是,他同國大黨的關係始終是若即若離的。他同甘地,有很真摯的私人友誼。但是,他對甘地的一些做法並不讚同。這兩個非凡的人物並不試圖掩蓋他們之間的意見分歧。同時從道義上和在社會活動中,他們總是互相尊重,互相支持。
1916年,泰戈爾來到日本,他對日本這樣充滿生機的一個新興國家,頗多感慨。後來他從日本又到了美國,以:“國家主義”為題,作了許多報告,他譴責東方和西方的“國家主義”。1929年,他訪問了加拿大之後到了美國,又遭到美國移民官員扣留和盤問。
1919年,發生了“阿姆利則慘案”,英國軍隊開槍打死了1000多印度平民。泰戈爾非常氣憤,挺身而出,寫了一封義正辭嚴的信給印度總督,提出抗議,並聲明放棄英國國王給他的“爵士”稱號。
20世紀20年代泰戈爾仍堅持寫作,發表劇本《摩克多塔拉》、《紅夾竹桃》,長篇小說《糾紛》、《最後的詩篇》及一些詩作。
1924年,他訪問了中國。他從年幼時起就向往這個古老而富饒的東方大國,並且十分同情中國人民的處境,寫文怒斥英國殖民主義者的鴉片貿易,這次訪問終於實現了他多年的願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