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國平語錄之“覺悟”
1、人生有千百種滋味,品嚐到最後,都隻留下了一種滋味,就是無奈。生命中的一切花朵都會凋謝,一切凋謝都不可挽回,對此我們隻好接受。我們不得不把人生的一切缺憾隨同人生一起接受下來,認識到了這一點,我們心中就會產生一種坦然。無奈本身包含不甘心的成分,可是,當我們甘心於不甘心,坦然於無奈,對無能為力的事情學會了無所謂,無奈就成了一種境界。
2、凡活著的人,誰也擺脫不了人生這個大夢。即使看破人生,皈依佛門,那滅絕苦樂的涅槃境界仍是一個夢。不過,能夠明白這一點,不以覺者自居,也就算得上是覺者了。
3、世上有一些東西,是你自己支配不了的,比如運氣和機會,輿論和毀譽,那就不去管它們,順其自然吧。
4、至於我,我將永遠困惑,也永遠尋找。困惑是我的誠實,尋找是我的勇敢。
5、一個人年輕時,外在因素——包括所遇到的人、事情和機會——對他的生活信念和生活道路會發生較大的影響。但是,在達到一定年齡以後,外在因素的影響就會大大減弱。那時候,如果他已經形成自己的生活信念,外在因素就很難再使之改變,如果仍未形成,外在因素也就很難再使之形成了。
6、真實不在這個世界的某一個地方,而是我們對這個世界的一種態度,是我們終於為自己找到的一種生活信念和準則。
7、人生中的大問題都是沒有答案的。但是,一個人唯有思考這些大問題,才能真正擁有自己的生活信念和生活準則,從而對生活中的小問題做出正確的判斷。
8、航海者根據天上的星座來辨別和確定航向。他永遠不會知道那些星座的成分和構造,可是,如果他不知道它們的存在,就會迷失方向,不能解決具體的航行任務。
9、他們到了四十歲,於是學著孔夫子的口吻談論起“不惑”之年來。可是,他們連惑也不曾有過,又如何能不惑呢?
10、人過中年,就應該基本戒除功利心、貪心、野心,給善心、閑心、平常心讓出地盤了,它們都源自一種看破紅塵名利、回歸生命本質的覺悟。如果沒有這個覺悟會怎樣呢?據說老年人容易變得冷漠、貪婪、自負,這也許就是答案吧。
11、世上有一些東西,是你自己可以支配的,比如興趣和誌向,處世和做人,那就在這些方麵好好地努力,至於努力的結果是什麼,也順其自然吧。
12、我們不妨去追求最好——最好的生活,最好的職業,最好的婚姻,最好的友誼,等等。但是,能否得到最好,取決於許多因素,不是光靠努力就能成功的。因此,如果我們盡了力,結果得到的不是最好,而是次好,次次好,我們也應該坦然地接受。人生原本就是有缺憾的,在人生中需要妥協。不肯妥協,和自己過不去,其實是一種癡愚,是對人生的無知。
13、在人生中有比成功和幸福更重要的東西,那就是淩駕於一切成敗福禍之上的豁達胸懷。在終極的意義上,人世間的成功和失敗,幸福和災難,都隻是過眼煙雲,彼此並無實質的區別。當我們這樣想時,我們和我們的身外遭遇保持了一個距離,反而和我們的真實人生貼得更緊了,這真實人生就是一種既包容又超越身外遭遇的豐富的人生閱曆和體驗。
14、失去當然也是人生的正常現象,整個人生是一個不斷地得而複失的過程,就其最終結果看,失去反比得到更為本質。我們遲早要失去人生最寶貴的贈禮——生命,隨之也就失去了在人生過程中得到的一切。有些失去看似偶然,例如天災人禍造成的意外損失,但也是無所不包的人生的題中應有之義。“人有旦夕禍福”,既然生而為人,就得有承受旦夕禍福的精神準備和勇氣。至於在社會上的挫折和失利,更是人生在世的尋常遭際了。由此可見,不習慣於失去,至少表明對人生尚欠覺悟。一個隻求得到不肯失去的人,表麵上似乎富於進取心,實際上是很脆弱的,很容易在遭到重大失去之後一蹶不振。
15、為了習慣於失去,有時不妨主動地失去。東西方宗教都有布施一說。照我的理解,布施的本義是教人去除貪鄙之心,由不執著於財物,進而不執著於一切身外之物,乃至於這塵世的生命。如此才可明白,佛教何以把布施列為“六度”之首,即從迷惑的此岸渡向覺悟的彼岸的第一座橋梁。佛教主張“無我”,既然“我”不存在,也就不存在“我的”這回事了。無物屬於自己,連自己也不屬於自己,何況財物。明乎此理,人還會有什麼得失之患呢?
16、我們總是以為,已經到手的東西便是屬於自己的,一旦失去,就覺得蒙受了損失。其實,一切皆變,沒有一樣東西能真正占有。得到了一切的人,死時又交出一切。不如在一生中不斷地得而複失,習以為常,也許能更為從容地麵對死亡。
17、另一方麵,對於一顆有接受力的心靈來說,沒有一樣東西會真正失去。
18、一切外在的欠缺或損失,包括名譽、地位、財產等等,隻要不影響基本生存,實質上都不應該帶來痛苦。如果痛苦,隻是因為你在乎,愈在乎就愈痛苦。隻要不在乎,就一根毫毛也傷不了。
19、耶穌說:“富人要進入天國,比駱駝穿過針眼還要困難。”對耶穌所說的富人,不妨作廣義的解釋,凡是把自己所占有的世俗的價值,包括權力、財產、名聲等等,看得比精神的價值更寶貴,不肯舍棄的人,都可以包括在內。如果心地不明,我們在塵世所獲得的一切就都會成為負擔,把我們變成負重的駱駝,而把通往天國的路堵塞成針眼。
20、最低的境界是平凡,其次是超凡脫俗,最高是反璞歸真的平凡。
21、不避平庸豈非也是一種偉大,不拒小情調豈非也是一種大器度?
22、我不相信一切所謂人生導師。在這個沒有上帝的世界上,誰敢說自己已經貫通一切歧路和絕境,因而不再困惑,也不再需要尋找了?
23、至於我,我將永遠困惑,也永遠尋找。困惑是我的誠實,尋找是我的勇敢。
24、一個人年輕時,外在因素——包括所遇到的人、事情和機會——對他的生活信念和生活道路會發生較大的影響。但是,在達到一定年齡以後,外在因素的影響就會大大減弱。那時候,如果他已經形成自己的生活信念,外在因素就很難再使之改變,如果仍未形成,外在因素也就很難再使之形成了。
25、真實不在這個世界的某一個地方,而是我們對這個世界的一種態度,是我們終於為自己找到的一種生活信念和準則。
26、人生中的大問題都是沒有答案的。但是,一個人唯有思考這些大問題,才能真正擁有自己的生活信念和生活準則,從而對生活中的小問題做出正確的判斷。
27、航海者根據天上的星座來辨別和確定航向。他永遠不會知道那些星座的成分和構造,可是,如果他不知道它們的存在,就會迷失方向,不能解決具體的航行任務。
28、他們到了四十歲,於是學著孔夫子的口吻談論起“不惑”之年來。可是,他們連惑也不曾有過,又如何能不惑呢?
29、人過中年,就應該基本戒除功利心、貪心、野心,給善心、閑心、平常心讓出地盤了,它們都源自一種看破紅塵名利、回歸生命本質的覺悟。如果沒有這個覺悟會怎樣呢?據說老年人容易變得冷漠、貪婪、自負,這也許就是答案吧。
30、人生有千百種滋味,品嚐到最後,都隻留下了一種滋味,就是無奈。生命中的一切花朵都會凋謝,一切凋謝都不可挽回,對此我們隻好接受。我們不得不把人生的一切缺憾隨同人生一起接受下來,認識到了這一點,我們心中就會產生一種坦然。無奈本身包含不甘心的成分,可是,當我們甘心於不甘心,坦然於無奈,對無能為力的事情學會了無所謂,無奈就成了一種境界。
31、凡活著的人,誰也擺脫不了人生這個大夢。即使看破人生,皈依佛門,那滅絕苦樂的涅槃境界仍是一個夢。不過,能夠明白這一點,不以覺者自居,也就算得上是覺者了。
32、世上有一些東西,是你自己支配不了的,比如運氣和機會,輿論和毀譽,那就不去管它們,順其自然吧。
33、世上有一些東西,是你自己可以支配的,比如興趣和誌向,處世和做人,那就在這些方麵好好地努力,至於努力的結果是什麼,也順其自然吧。
34、我們不妨去追求最好——最好的生活,最好的職業,最好的婚姻,最好的友誼,等等。但是,能否得到最好,取決於許多因素,不是光靠努力就能成功的。因此,如果我們盡了力,結果得到的不是最好,而是次好,次次好,我們也應該坦然地接受。人生原本就是有缺憾的,在人生中需要妥協。不肯妥協,和自己過不去,其實是一種癡愚,是對人生的無知。
35、在人生中有比成功和幸福更重要的東西,那就是淩駕於一切成敗福禍之上的豁達胸懷。在終極的意義上,人世間的成功和失敗,幸福和災難,都隻是過眼煙雲,彼此並無實質的區別。當我們這樣想時,我們和我們的身外遭遇保持了一個距離,反而和我們的真實人生貼得更緊了,這真實人生就是一種既包容又超越身外遭遇的豐富的人生閱曆和體驗。
36、失去當然也是人生的正常現象,整個人生是一個不斷地得而複失的過程,就其最終結果看,失去反比得到更為本質。我們遲早要失去人生最寶貴的贈禮——生命,隨之也就失去了在人生過程中得到的一切。有些失去看似偶然,例如天災人禍造成的意外損失,但也是無所不包的人生的題中應有之義。“人有旦夕禍福”,既然生而為人,就得有承受旦夕禍福的精神準備和勇氣。至於在社會上的挫折和失利,更是人生在世的尋常遭際了。由此可見,不習慣於失去,至少表明對人生尚欠覺悟。一個隻求得到不肯失去的人,表麵上似乎富於進取心,實際上是很脆弱的,很容易在遭到重大失去之後一蹶不振。
37、為了習慣於失去,有時不妨主動地失去。東西方宗教都有布施一說。照我的理解,布施的本義是教人去除貪鄙之心,由不執著於財物,進而不執著於一切身外之物,乃至於這塵世的生命。如此才可明白,佛教何以把布施列為“六度”之首,即從迷惑的此岸渡向覺悟的彼岸的第一座橋梁。佛教主張“無我”,既然“我”不存在,也就不存在“我的”這回事了。無物屬於自己,連自己也不屬於自己,何況財物。明乎此理,人還會有什麼得失之患呢?
38、我們總是以為,已經到手的東西便是屬於自己的,一旦失去,就覺得蒙受了損失。其實,一切皆變,沒有一樣東西能真正占有。得到了一切的人,死時又交出一切。不如在一生中不斷地得而複失,習以為常,也許能更為從容地麵對死亡。
39、另一方麵,對於一顆有接受力的心靈來說,沒有一樣東西會真正失去。
40、一切外在的欠缺或損失,包括名譽、地位、財產等等,隻要不影響基本生存,實質上都不應該帶來痛苦。如果痛苦,隻是因為你在乎,愈在乎就愈痛苦。隻要不在乎,就一根毫毛也傷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