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國平語錄之“智慧”
1、由單純到複雜,再複歸成熟的單純,我名之智慧。由混沌到清醒,再複歸自覺的混沌,我名之徹悟。
2、成熟了,卻不世故,依然一顆童心。成功了,卻不虛榮,依然一顆平常心。兼此二心者,我稱之為慧心。
3、智慧是達於成熟因而不會失去的童心。一個人在精神上足夠成熟,能夠正視和承受人生的苦難,同時心靈依然單純,對世界仍然懷著兒童般的興致,他就是一個智慧的人。
4、野心倘若肯下降為平常心,同時也就上升成了慧心。
5、智慧不是一種才能,而是一種人生覺悟,一種開闊的胸懷和眼光。一個人在社會上也許成功,也許失敗,如果他是智慧的,他就不會把這些看得太重要,而能夠站在人世間一切成敗之上,以這種方式成為自己命運的主人。
6、人的根本限製就在於不得不有一個肉身凡胎,它被欲望所支配,受有限的智力所指引和蒙蔽,為生存而受苦。可是,如果我們總是坐在肉身凡胎這口井裏,我們也就不可能看明白它是一個根本限製。所以,智慧就好像某種分身術,要把一個精神性的自我從這個肉身的自我中分離出來,讓它站在高處和遠處,以便看清楚這個在塵世掙紮的自己所處的位置和可能的出路。
7、從一定意義上說,哲學家是一種分身有術的人,他的精神性自我已經能夠十分自由地離開肉身,靜觀和俯視塵世的一切。
8、智慧有點兒像是謙虛,不過這是站在很高的高度才具備的一種謙虛。打個比方說,智慧的人就好像站在神的地位上來看人類包括他自己,看到了人類的局限性。他一方麵也是一個具有這種局限性的普通人,另一方麵卻又能夠居高臨下地俯視這局限性,也就在一定意義上超越了它。
9、一個人有能力做神,卻生而為人,他就成為了哲人。
10、蘇格拉底說:“我知道我一無所知。”他心中有神的全知,所以知道人歸根到底是無知的,別的人卻把人的一知半解當成了全知。
11、心中有完美,同時又把不完美作為人的命運承受下來,這就是哲人。
12、智慧和聰明是兩回事。聰明指的是一個人在能力方麵的素質,例如好的記憶力、理解力、想象力,反應靈敏,等等。具備這些素質,再加上主觀努力和客觀機遇,你就可以在社會上獲得成功,成為一個能幹的政治家、博學的學者、精明的商人之類。但是,無論你怎麼聰明,如果沒有足夠的智慧,你的成就終究談不上偉大。也許正是因為這個原因,自古到今,聰明人非常多,偉人卻很少。
13、人生最值得追求的東西,一是優秀,二是幸福,而這二者都離不開智慧。所謂智慧,就是想明白人生的根本道理。唯有這樣,才會懂得如何做人,從而成為人性意義上的真正優秀的人。也唯有這樣,才能分辨人生中各種價值的主次,知道自己到底要什麼,從而真正獲得和感受到幸福。
14、我相信蘇格拉底的一句話:“美德即智慧。”一個人如果經常想一些世界和人生的大問題,對於俗世的利益就一定會比較超脫,不太可能去做那些傷天害理的事情。說到底,道德敗壞是一種蒙昧。當然,這與文化水平不是一回事,有些識字多的人也很蒙昧。
15、假、惡、醜從何而來?人為何會虛偽、凶惡、醜陋?我隻找到一個答案:因為貪欲。人為何會有貪欲?佛教對此有一個很正確的解答:因為“無明”。通俗地說,就是沒有智慧,對人生缺乏透徹的認識。所以,真正決定道德素養的是人生智慧,而非意識形態。把道德淪喪的原因歸結為意識形態的失控,試圖通過強化意識形態來整飭世風人心,這種做法至少是膚淺的。
16、意識形態和人生智慧是兩回事,前者屬於頭腦,後者屬於心靈。人與人之間能否默契,並不取決於意識形態的認同,而是取決於人生智慧的相通。
17、一個人的道德素質也是更多地取決於人生智慧而非意識形態。所以,在不同的意識形態集團中,都有君子和小人。
18、社會愈文明,意識形態愈淡化,人生智慧的作用就愈突出,人與人之間的關係也就愈真實、自然。
19、知識是工具,無所謂善惡。知識可以為善,也可以為惡。美德與知識的關係不大。美德的真正源泉是智慧,即一種開闊的人生覺悟。德行如果不是從智慧流出,而是單憑修養造就,便至少是盲目的,很可能還是功利的和偽善的。
20、“不為無益之事,何以遣有涯之生”,明白這一道理的人可謂已經得道,堪稱智者了。多數人恰好相反,他們永遠自詡在為有益之事,永遠不知生之有涯。
21、我已經厭倦那種永遠深刻的靈魂,它是狹窄的無底洞,裏麵沒有光亮,沒有新鮮的空氣,也沒有玩笑和遊戲。
22、博大的深刻不避膚淺。走出深刻,這也是一種智慧。
23、一種回避生命的悲劇性質的智慧無權稱作智慧,隻配稱作生活的精明。
24、智慧是靈魂的事,博學是頭腦的事,更糟的是舌頭的事。
25、知識關心人的限度之內的事,智慧關心人的限度之外的事。
26、對人生的覺悟來自智慧,倘若必待大苦大難然後開悟,慧根也未免太淺。
27、人與人的碰撞隻能觸發生活的精明,人與自然的交流才能開啟生命的智慧。
28、聰明人嘲笑幸福是一個夢,傻瓜到夢中去找幸福,兩者都不承認現實中有幸福。看來,一個人要獲得實在的幸福,就必須既不太聰明,也不太傻。人們把這種介於聰明和傻之間的狀態叫做生活的智慧。
29、任何智慧都不能使我免於痛苦,我隻願有一種智慧足以使我不毀於痛苦。
30、生命連同它的快樂和痛苦都是虛幻的——這個觀念對於快樂是一個打擊,對於痛苦未嚐不是一個安慰。用終極的虛無淡化日常的苦難,用徹底的悲觀淨化塵世的哀傷,這也許是悲觀主義的智慧吧。
31、“你智慧嗎?”
32、“當然——因為我不聰明。如果不智慧,我還有什麼優點呢?”
33、由單純到複雜,再複歸成熟的單純,我名之智慧。由混沌到清醒,再複歸自覺的混沌,我名之徹悟。
34、成熟了,卻不世故,依然一顆童心。成功了,卻不虛榮,依然一顆平常心。兼此二心者,我稱之為慧心。
35、智慧是達於成熟因而不會失去的童心。一個人在精神上足夠成熟,能夠正視和承受人生的苦難,同時心靈依然單純,對世界仍然懷著兒童般的興致,他就是一個智慧的人。
36、野心倘若肯下降為平常心,同時也就上升成了慧心。
37、智慧不是一種才能,而是一種人生覺悟,一種開闊的胸懷和眼光。一個人在社會上也許成功,也許失敗,如果他是智慧的,他就不會把這些看得太重要,而能夠站在人世間一切成敗之上,以這種方式成為自己命運的主人。
38、人的根本限製就在於不得不有一個肉身凡胎,它被欲望所支配,受有限的智力所指引和蒙蔽,為生存而受苦。可是,如果我們總是坐在肉身凡胎這口井裏,我們也就不可能看明白它是一個根本限製。所以,智慧就好像某種分身術,要把一個精神性的自我從這個肉身的自我中分離出來,讓它站在高處和遠處,以便看清楚這個在塵世掙紮的自己所處的位置和可能的出路。
39、從一定意義上說,哲學家是一種分身有術的人,他的精神性自我已經能夠十分自由地離開肉身,靜觀和俯視塵世的一切。
40、智慧有點兒像是謙虛,不過這是站在很高的高度才具備的一種謙虛。打個比方說,智慧的人就好像站在神的地位上來看人類包括他自己,看到了人類的局限性。他一方麵也是一個具有這種局限性的普通人,另一方麵卻又能夠居高臨下地俯視這局限性,也就在一定意義上超越了它。
41、一個人有能力做神,卻生而為人,他就成為了哲人。
42、蘇格拉底說:“我知道我一無所知。”他心中有神的全知,所以知道人歸根到底是無知的,別的人卻把人的一知半解當成了全知。
43、心中有完美,同時又把不完美作為人的命運承受下來,這就是哲人。
44、智慧和聰明是兩回事。聰明指的是一個人在能力方麵的素質,例如好的記憶力、理解力、想象力,反應靈敏,等等。具備這些素質,再加上主觀努力和客觀機遇,你就可以在社會上獲得成功,成為一個能幹的政治家、博學的學者、精明的商人之類。但是,無論你怎麼聰明,如果沒有足夠的智慧,你的成就終究談不上偉大。也許正是因為這個原因,自古到今,聰明人非常多,偉人卻很少。
45、人生最值得追求的東西,一是優秀,二是幸福,而這二者都離不開智慧。所謂智慧,就是想明白人生的根本道理。唯有這樣,才會懂得如何做人,從而成為人性意義上的真正優秀的人。也唯有這樣,才能分辨人生中各種價值的主次,知道自己到底要什麼,從而真正獲得和感受到幸福。
46、我相信蘇格拉底的一句話:“美德即智慧。”一個人如果經常想一些世界和人生的大問題,對於俗世的利益就一定會比較超脫,不太可能去做那些傷天害理的事情。說到底,道德敗壞是一種蒙昧。當然,這與文化水平不是一回事,有些識字多的人也很蒙昧。
47、假、惡、醜從何而來?人為何會虛偽、凶惡、醜陋?我隻找到一個答案:因為貪欲。人為何會有貪欲?佛教對此有一個很正確的解答:因為“無明”。通俗地說,就是沒有智慧,對人生缺乏透徹的認識。所以,真正決定道德素養的是人生智慧,而非意識形態。把道德淪喪的原因歸結為意識形態的失控,試圖通過強化意識形態來整飭世風人心,這種做法至少是膚淺的。
48、意識形態和人生智慧是兩回事,前者屬於頭腦,後者屬於心靈。人與人之間能否默契,並不取決於意識形態的認同,而是取決於人生智慧的相通。
49、一個人的道德素質也是更多地取決於人生智慧而非意識形態。所以,在不同的意識形態集團中,都有君子和小人。
50、社會愈文明,意識形態愈淡化,人生智慧的作用就愈突出,人與人之間的關係也就愈真實、自然。
51、知識是工具,無所謂善惡。知識可以為善,也可以為惡。美德與知識的關係不大。美德的真正源泉是智慧,即一種開闊的人生覺悟。德行如果不是從智慧流出,而是單憑修養造就,便至少是盲目的,很可能還是功利的和偽善的。
52、“不為無益之事,何以遣有涯之生”,明白這一道理的人可謂已經得道,堪稱智者了。多數人恰好相反,他們永遠自詡在為有益之事,永遠不知生之有涯。
53、我已經厭倦那種永遠深刻的靈魂,它是狹窄的無底洞,裏麵沒有光亮,沒有新鮮的空氣,也沒有玩笑和遊戲。
54、博大的深刻不避膚淺。走出深刻,這也是一種智慧。
55、一種回避生命的悲劇性質的智慧無權稱作智慧,隻配稱作生活的精明。
56、智慧是靈魂的事,博學是頭腦的事,更糟的是舌頭的事。
57、知識關心人的限度之內的事,智慧關心人的限度之外的事。
58、對人生的覺悟來自智慧,倘若必待大苦大難然後開悟,慧根也未免太淺。
59、人與人的碰撞隻能觸發生活的精明,人與自然的交流才能開啟生命的智慧。
60、聰明人嘲笑幸福是一個夢,傻瓜到夢中去找幸福,兩者都不承認現實中有幸福。看來,一個人要獲得實在的幸福,就必須既不太聰明,也不太傻。人們把這種介於聰明和傻之間的狀態叫做生活的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