奢則妄取苟取,誌氣卑辱;一從儉約,則於人無求,於己無愧,是可以養氣也。 作者: 羅大經
半截粉條猶愛惜公家物件總宜珍。諸生不解餘衷曲,反謂餘為算細人。 作者: 徐特立
讓自己完全受財富支配的人是永不能合乎公正的。 作者: 德謨克利特
誰在平日節衣縮食,在窮困時就容易度過難關;誰在富足時豪華奢侈,在窮困時就會死於饑寒。 作者: 薩迪
奢侈總是跟隨著淫亂,淫亂總是跟隨著奢侈。 作者: 孟德斯鳩
奢侈的必然後果作者:風化的解體作者:反過來又引起了趣味的腐化。 作者: 盧梭
禮儀的目的與作用本在使得本來的頑梗變柔順,使人們的氣質變溫和,使他尊重別人,和別人合得來。 作者: 約翰·洛克
善氣迎人,親如弟兄;惡氣迎人,害於戈兵。 作者: 管仲
天下有大勇者,猝然臨之而不驚,不故加之而不怒。 作者: 蘇軾
我們應該注意自己不用言語去傷害別的同誌,但是,當別人用語言來傷害自己的時候,也應該受得起。 作者: **
禮貌使人類共處的金鑰匙。 作者: 鬆蘇內吉
講話氣勢洶洶,未必就是言之有理。 作者: 薩迪
不論你是一個男子還是一個女人,待人溫和寬大才配得上人的名稱。一個人的真正的英勇果斷,決不等於用拳頭製止別人發言。 作者: 薩迪
火氣甚大,容易引起憤怒底煩擾,是一種惡習而使心靈向著那不正當的事情,那是一時衝動而沒有理性的行動。 作者: 彼得·阿柏拉德
青年人應當不傷人,應當把個人所得的給予各人,應當避免虛偽與欺騙,應當顯得懇摯悅人,這樣學著去行正直。 作者: 誇美紐斯
禮貌是兒童與青年所應該特別小心地養成習慣的第一件大事。 作者: 約翰·洛克
禮貌使有禮貌的人喜悅,也使那些受人以禮貌相待的人們喜悅。 作者: 孟德斯鳩
壞事情一學就會,早年沾染的惡習,從此以後就會在所有的行為和舉動中顯現出來,不論是說話或行動上的毛病,三歲至老,六十不改。 作者: 克雷洛夫
禮貌經常可以替代最高貴的感情。 作者: 梅裏美
禮貌是最容易做到的事,也是最珍貴的東西。 作者: 岡察爾
脾氣暴躁是人類較為卑劣的天性之一,人要是發脾氣就等於在人類進步的階梯上倒退了一步。 作者: 達爾文
蜜蜂從花中啜蜜,離開時營營的道謝。浮誇的蝴蝶卻相信花是應該向他道謝的。 作者: 泰戈爾
有一種內在的禮貌,它是同愛聯係在一起的。它會在行為的外表上產生出最令人愉快的禮貌。 ——歌 德
禮貌比法律更強有力。 ——卡萊爾
禮貌經常可以代替最高貴的感情。 ——梅裏美
禮貌對於人性,猶如熱力之對於蠟。 ——Arthur Schopenhauer
一個人的禮貌是一麵照出它的肖像的鏡子。 ——歌 德
尊敬別人就是尊敬自己。 ——高爾斯華綏
永不向權勢低頭,但要摘帽為禮。 ——Jim Fiebig,NANA
禮所以決嫌疑,定猶豫,別同異,明是非也。 ——吳兢
沒有一種禮貌會在外表上叫人一眼就看出教養的不足,正確的教育在於使外表上的彬彬有禮和人的高尚的教養同時表現出來。 ——歌德
禮之於人,猶酒之有襞也。 ——孔子
文化修養的目的在於增強和提高鑒賞那些最高尚、最深奧的事物的真和美的能力。 ——波伊斯
對於對方的無禮的一種無言的非議和責備,而這種譏諷是使誰都會感受到不安的。 ——洛克
君子忍人所不能忍,容人所不能容,處人所不能處。 ——馬南
所謂良好教養……它們在幾乎所有國家中乃至於一個地區裏,都不盡相同;每一個明辨事理的人都會模仿他所在之地的良好教養,並與之看齊。 ——切斯特菲爾德
●真正的禮貌就是克己,就是千方百計地使周圍的人都像自己一樣平心靜氣(蒲柏)
●良好的禮貌由微小的犧牲組成(愛獻生)
●禮貌是博愛的花朵(儒貝爾)
●禮節禮貌是瑣事中的善行(小威廉·皮特)
●禮貌之於人性如同熱量之於蠟燭(叔本華)
●禮貌經常可以代替最高貴的感情(梅裏美)
●禮貌建築在雙重基礎上:既要表現出對別人的尊重,也不要把自己的意見強加於人(霍夫曼斯塔爾)
●是否能對粗魯者保持耐心,這是檢驗良好禮貌的標準----(所羅門伊本加比洛夫)
●禮貌是人生習慣的第一件大事(美洲)
●有兩種和平的強大力量,那就是法律和禮貌(德國)
●禮貌是聰明的事,無禮是愚蠢的的(德國)
●有禮貌的人,能走遍天下(德國)
●社交的起因在於人們生活的單調和空虛。社交的需要驅使他們來到一起,但各自具有的許多令人厭憎的品行又驅使他們分開。終於,他們找到了能彼此容忍的適當距離,那就是禮貌----(叔本華)
●你要看見朋友之間用得著不自然的禮貌的時候,就可以知道他們的感情已經衰落(莎士比亞)
●情越多,禮越少
●熟不拘禮
●講禮貌不會失去什麼,卻能得到一切(瑪·沃·蒙塔古)
●講禮貌對人並無損害(意大利)
●禮貌是一枚假幣,舍不得花它表明智力的貧乏(叔本華)
●彬彬有禮並不破費錢財(歐洲)
●禮貌不費分文(拉丁美洲)
●禮貌周全不花錢,卻比什麼都值錢(西班牙)
●彬彬有禮……是假善行(塞·約翰遜)
●一個人可能在他的禮貌中消失得無影無蹤(梭羅)
●周到的禮貌用在那些你不喜歡的人身上,絕不比挑戰書尾那句“您恭順的仆人”更多一點真誠。當然,這是一種人們普遍讚同和理解的情況(切斯特菲爾德)
●客套話如隔著麵紗接吻(法國)
●待富貴人,不難有禮,而難有體;待貧賤人,不難有恩,而難有禮(史典)
有一種內在的禮貌,它是同愛聯係在一起的,它會在行為的外表上產生出最令人愉快的禮貌.
--[德]歌德
有禮貌不一定是智慧的標誌,可是不禮貌總使人懷疑其愚蠢。
--[英]蘭道爾
一個人如果對陌生人親切而有禮貌,那他一定是一位真誠而富有同情心的好人,他的心常和別人的心聯係在一起,而不是孤立的。
---培根
一個人的禮貌,就是一麵照出他的肖像的鏡子。
--[德]歌德
禮儀是微妙的東西,他既是人們交際所不可或缺的,又是不可過於計較的。
---培根
禮貌使有禮貌的人喜悅,也使那些受人禮貌相待的人們愉悅
你敬我一尺,我敬你一丈 禮貌比法律更強有力。 ——卡萊爾 禮貌經常可以代替最高貴的感情。 ——梅裏美 禮貌對於人性,猶如熱力之對於蠟。 ——arthur schopenhauer 一個人的禮貌是一麵照出它的肖像的鏡子。 ——歌 德 尊敬別人就是尊敬自己。 ——高爾斯華綏 永不向權勢低頭,但要摘帽為禮。 ——jim fiebig,nana 禮所以決嫌疑,定猶豫,別同異,明是非也。 ——吳兢 沒有一種禮貌會在外表上叫人一眼就看出教養的不足,正確的教育在於使外表上的彬彬有禮和人的高尚的教養同時表現出來。 ——歌德 禮之於人,猶酒之有襞也。 ——孔子 文化修養的目的在於增強和提高鑒賞那些最高尚、最深奧的事物的真和美的能力。 ——波伊斯 對於對方的無禮的一種無言的非議和責備,而這種譏諷是使誰都會感受到不安的。 ——洛克 君子忍人所不能忍,容人所不能容,處人所不能處。 ——馬南 禮貌比法律更強有力。 ——卡萊爾 禮貌經常可以代替最高貴的感情。 ——梅裏美 禮貌對於人性,猶如熱力之對於蠟。 ——arthur schopenhauer 一個人的禮貌是一麵照出它的肖像的鏡子。 ——歌 德
有一種內在的禮貌,它是同愛聯係在一起的,它會在行為的外表上產生出最令人愉快的禮貌. --[德]歌德 有禮貌不一定是智慧的標誌,可是不禮貌總使人懷疑其愚蠢。 --[英]蘭道爾 一個人如果對陌生人親切而有禮貌,那他一定是一位真誠而富有同情心的好人,他的心常和別人的心聯係在一起,而不是孤立的。 ---培根 一個人的禮貌,就是一麵照出他的肖像的鏡子。 --[德]歌德 禮儀是微妙的東西,他既是人們交際所不可或缺的,又是不可過於計較的。 ---培根 禮貌使有禮貌的人喜悅,也使那些受人禮貌相待的人們愉悅。
1、程門立雪
遊恭,五代時人,學問廣博,文章很好。遊酢是宋代的學者,典故“程門立雪”講的就是他尊敬老師的故事。
2、孔子尊師
公元前521年春,孔子得知他的學生宮敬叔奉魯國國君之命,要前往周朝京都洛陽去朝拜天子,覺得這是個向周朝守藏史老子請教“禮製”學識的好機會,於是征得魯昭公的同意後,與宮敬叔同行。到達京都的第二天,孔子便徒步前往守藏史府去拜望老子。正在書寫《道德經》的老子聽說譽滿天下的孔丘前來求教,趕忙放下手中刀筆,整頓衣冠出迎。孔子見大門裏出來一位年逾古稀、精神矍鑠的老人,料想便是老子,急趨向前,恭恭敬敬地向老子行了弟子禮。進入大廳後,孔子再拜後才坐下來。老子問孔子為何事而來,孔子離座回答:“我學識淺薄,對古代的‘禮製’一無所知,特地向老師請教。”老子見孔子這樣誠懇,便詳細地抒發了自己的見解。
回到魯國後,孔子的學生們請求他講解老子的學識。孔子說:“老子博古通今,通禮樂之源,明道德之歸,確實是我的好老師。”同時還打比方讚揚老子,他說:“鳥兒,我知道它能飛;魚兒,我知道它能遊;野獸,我知道它能跑。善跑的野獸我可以結網來逮住它,會遊的魚兒我可以用絲條縛在魚鉤來釣到它,高飛的鳥兒我可以用良箭把它射下來。至於龍,我卻不能夠知道它是如何乘風雲而上天的。老子,其猶龍邪!”
3、漢明帝敬師
漢明帝劉莊做太子時,博士桓榮是他的老師,後來他繼位作了皇帝“猶尊桓榮以師禮”。他曾親自到太常府去,讓桓榮坐東麵,設置幾杖,像當年講學一樣,聆聽老師的指教。他還將朝中百官和桓榮教過的學生數百人召到太常府,向桓榮行弟子禮。桓榮生病,明帝就派人專程慰問,甚至親自登門看望,每次探望老師,明帝都是一進街口便下車步行前往,以表尊敬。進門後,往往拉著老師枯瘦的手,默默垂淚,良久乃去。當朝皇帝對桓榮如此,所以“諸候、將軍、大夫問疾者,不敢複乘車到門,皆拜床下”。桓榮去世時,明帝還換了衣服,親自臨喪送葬,並將其子女作了妥善安排。
3、孔夫子的誤會
孔子帶領他的學生們周遊列國,在去陳國和蔡國的路上被困,一連好幾天沒吃上一頓飯.孔老夫子實在受不住,隻好大白天躺下睡大覺,想以此來忘卻饑餓.孔子的大弟子顏回見老師餓得很,心中十分憂傷,心想,老師上了年紀,怎能經得住這般折磨啊!再不想出辦法,怕是要出危險了.顏回也沒有什麼好辦法可想,隻好去向人乞討.這一次真是天不絕人,居然碰上一個好心腸的老婆婆,給了他一些白米.顏回高高興興地把米拿回來,急忙把米倒在鍋裏,砍柴生火,不一會兒,飯就熟了.孔夫子這時剛好醒來,突然聞到一股撲鼻的飯香,好生奇怪,便起來探看.剛一跨出房門.就看見顏回正從鍋裏抓了一把米飯往嘴裏送.孔子又高興又生氣:高興的是有飯吃了;生氣的是,顏回竟然如此無禮,老師尚且未吃,他卻自己先吃了起來.過了一會兒,顏回恭恭敬敬地端來一大碗香噴噴,熱騰騰的白米飯,送到孔子麵前,說:"今日幸好遇到好心人贈米,現在飯做好了,先請老師進食."不料孔子一下子站起身來,說:"剛才我在睡夢中見到去世的父親,讓我先用這碗白米飯祭奠他老人家."顏回一把將那碗米飯奪了回去,連忙說:"不行!不行!這米飯不幹淨,不能用它來祭奠!"孔夫子故作不解地問道:"為何說它不幹淨呢 "顏回答道:"剛才我煮飯時,不小心把一塊炭灰掉到上麵,我感到很為難,倒掉吧,太可惜了,但又不能把弄髒的飯給老師吃呀!後來,我把上麵沾有炭灰的飯抓來吃了.這掉過炭灰的米飯怎能用來祭奠呢 "孔夫子聽了顏回的話,才恍然大悟,消除了對顏回的誤解,深感這個弟子是個賢德之人.
4、秦始皇拜荊條
秦始皇焚書坑儒,為此而落得個罵名千古.可他尊敬老師的故事卻鮮為人知.那是秦始皇統一中國6年後,即公元前215年的秋天,他第四次出巡時發生的事.當時,秦始皇在文武群臣的護衛下,乘著車輦,浩浩蕩蕩地從碣石向東北的仙島前進.隨著均勻的馬蹄聲,秦始皇不覺沉入對往事的追憶中:回想起自己幼年的老師,仿佛他就在眼前,雖說嚴厲,可令人欽敬難忘.我嬴政能有今日,其中也有他的一份功勞呢.那位威嚴的老人,第一次授課講的就是舜爺賜給我們家的姓.他先分別講了"亡,口,月,女,凡",然後再合成一個"嬴"字.第二天就要背寫."老師,這字太難寫了.""什麼 一個嬴字就難住了 將來秦國要*你去治理,難事多著哩,能知難而不進嗎 "說著就舉起了荊條棍……可惜自己已多年沒見過這位老師,聽說他老人家已經去世了.突然,車停了.前衛奏道:仙島離此不遠,請萬歲乘馬.於是,秦始皇換乘了心愛的大白馬.過不多時,便到了島上.始皇環視渤海,胸襟萬裏,豪氣昂然,更加思緒萬千.待到他低頭察看眼前,卻忽然下馬,撩衣跪拜起來.隨從的大臣們見此情景,莫名其妙,也隻好跟著參拜.等皇帝站起身來,大臣李斯才問他為何參拜.秦始皇深情地說:"眾位卿家,此島所生荊條,正是朕幼年在邯鄲時老師所用的荊條,朕見荊條,如見恩師,怎能不拜 "後來,人們就把這個島稱為秦皇島.傳說島上的荊條為秦始皇敬師的精神所感動,皆垂首向下,如叩頭答謝狀.
5、張良拜師
張良年輕時,曾計劃要刺殺暴君秦始皇,失敗後,為躲避官府通緝,潛藏在下邳.有一天,張良閑遊到一座橋上,遇見一位穿褐衣的老翁.那老翁見張良走近,便故意將鞋墜落橋下,讓張良下橋去撿.張良很不高興.等張良把鞋撿上來交給老翁時,老翁又讓他幫著把鞋穿上.於是,張良跪著幫老翁穿上了鞋.老翁沒客氣,笑眯眯地離開了.臨走時留下了一句話:"小子可教矣!5天後黎明時分在這裏等我."張良按老翁的指示,5天後天剛亮,他就來到橋上,不料老翁早呆在那裏,見了張良便怒斥道:"跟老人約會遲到,豈有此理.過5天再早些見我."說完就離去了.又過5天後,雞剛打鳴,張良便匆匆地趕到了橋上,可是不知怎麼的,他還是比老翁來得晚.老翁這回更不高興了,隻是重複了一遍上回說的,就拂袖而去了.這下張良可點急了,又過了5天,他索性覺也不睡了,在午夜之前便來到橋上等著.一會兒老翁來了,見著他便點頭稱是.井從袖中拿出一本書,很神秘地說:"你讀了這本王者之書,就可以做帝王的先生了.10年之後,兵事將起.再過13年,你到濟北,可以與我重逢,穀城山下的那塊黃石,便是我的化身."說完飄揚而去.天一亮,張良打開書一看,原來是太公望兵法書.張良特別高興.後來張良認真研讀黃石老翁授給的那部兵法書,真的當上了漢高祖劉邦的高級參謀.
禮尚往來。往而不來,非禮也;來而不往,亦非禮也。
------語出《禮記·曲禮上》
用戶登錄
還沒有賬號?立即注冊
用戶注冊
投稿取消
文章分類: |
|
還能輸入300字
上傳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