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曾子曰:"吾聞諸夫子:『人未有自致者也必也,親喪乎!』"
2. 曾子曰:"吾聞諸夫子:『孟莊子之孝也,其他可能也,其不改父之臣與父之政,是難能也。』"曾子曰:"慎終,追遠,民德歸厚矣。"
3. 子曰:"上失其道,民散久矣!如得其情,則哀矜而勿喜。"
4.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
5. 曾子曰:"以能問於不能,以多問於寡,有若無,實若處,犯而不校——昔者吾友嚐從事於斯矣。"
6. 曾子曰:"君子思不出其位。"
7. 曾子曰:"堂堂乎張也!難與並為仁矣。"
8. 曾子曰:"以能問於不能,以多問於寡,有若無,實若處,犯而不校,昔者吾友,嚐從事於斯矣。"
9. 曾子曰:"可以托六尺之孤,可以寄百裏之命,臨大節而不可奪也——君子人歟?君子人也。"
10.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仁以為己任,不亦重乎?
11.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
12. 曾子曰:"慎終,追遠,民德歸厚矣。"
13. 曾子曰:"君子以文會友;以友輔仁。"
14.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學而·四)
15. 曾子曰:“君子以文章學問來結交朋友,依靠朋友幫助自己培養仁德。”?
16. 曾子曰:"君子以文會友,以友輔仁."(顏淵·二十四)
19.17曾子曰:"吾聞諸夫子:『人未有自致者也必也,親喪乎!』"
案:此處是談修養,但似乎不單是指孝道。“自致”乃是說自主的充分的宣泄感情。這樣看來,這裏一方麵說的是一種自製力,一種喜怒不行於色的定力;另一方麵則是說人生中最該動容之事乃是喪親。
19.18曾子曰:"吾聞諸夫子:『孟莊子之孝也,其他可能也,其不改父之臣與父之政,是難能也。』"
案:似乎也講了封建政權的繼承人該如何處理上輩遺留下的政治遺產的問題,不完全為孝道。
政治:1.9曾子曰:"慎終,追遠,民德歸厚矣。"
案:同上,你我意見其實一致。在我看來,這種風化改造的意義更重。
19.19孟氏使陽膚為士師,問於曾子。曾子曰:"上失其道,民散久矣!
如得其情,則哀矜而勿喜。"
案:無意見。
修身:
(1)謹慎、謙虛:
1.4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
案:此處談了修養的四點要素:一為時時反思的精神,二為忠於君上(或說對待任務有責任感),三是取信於朋友,四是所學知識技能要反複練習。後三點並不完全是謹慎、謙虛所能概括的。
8.3曾子有疾,召門弟子曰:"啟予足!啟予手!詩雲:"戰戰兢兢,如臨深淵,如履薄冰。"而今而後,吾知免夫!小子!"
案:同上,按照修身的觀點來看,我們的觀點便統一了。
8.4曾子有疾,孟敬子問之。曾子言曰:"鳥之將死,其鳴也哀;人之將死,其言也善。君子所貴乎道者三:動容貌,斯遠暴慢矣;正顏色,斯近信矣;出辭氣,斯遠鄙倍矣。籩豆之事,則有司存。"
案:這裏既講修養問題,對象應該是當政者(文中“君子”所指,直接點說就是孟敬子一類人),尤其是最後的“籩豆之事”點出了身份。總體說謹慎不錯,我覺得還可以加個嚴肅。我還覺得此條也談到了政治問題,即一個當政者應該是嚴肅自己的辦公態度,至於具體事務中的細節(籩豆之事),則有下人去處理(有司存焉)。
8.5曾子曰:"以能問於不能,以多問於寡,有若無,實若處,犯而不校——昔者吾友嚐從事於斯矣。"
案:此處既是謙虛,也是一種大度,一種氣魄。
14.26曾子曰:"君子思不出其位。"
案:談修養,同時也談了政治。子曰:“不在其位,不謀其政。”可相參照。
19.16曾子曰:"堂堂乎張也!難與並為仁矣。"
案:根據《論語》和後代儒家諸書,可以證明曾子的學問重在“正心誠意”(例如《禮記·大學》中就講“正心誠意”時就引了曾子的話。),而子張擇重在言語形貌,所以子遊也批評子張“然而未仁”。(這是楊伯峻先生的注語,你可由此做些文章。)
(2)宏毅、氣魄:
8.5曾子曰:"以能問於不能,以多問於寡,有若無,實若處,犯而不校,昔者吾友,嚐從事於斯矣。"
案:再次證明我們倆的看法相同。
8.6曾子曰:"可以托六尺之孤,可以寄百裏之命,臨大節而不可奪也——君子人歟?君子人也。"
案:無意見。
8.7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仁以為己任,不亦重乎?
死而後已,不亦遠乎。"
案:弘毅即強毅。
交友: 1.4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
案:無意見。
1.9曾子曰:"慎終,追遠,民德歸厚矣。"
案:為什麼歸在交友下?我不太明白。
12.24曾子曰:"君子以文會友;以友輔仁。"
案:“以文會友”講交友的方法,“以友輔仁”在講交友的目的或收獲時,也講了培養修養的問題。
道: 4.15子曰:"參乎!吾道一以貫之。"曾子曰:"唯。"子出,門人問曰:"何謂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案:“恕”的定義見15.24,是仁的低層次,或說消極麵,積極麵乃是“忠”,定義見6.30。論語中“仁”的定義還有一些,如“克己複禮為仁”(12.1),“能行五者(恭、寬、信、敏、惠)於天下為仁”(17.6),“愛人”為仁(12.22)等,你都可以找來與這個比對。不過似乎忠恕為仁的說法已經受到廣泛的認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