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說過的關於取人之長,補己之短的名言為: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出處:春秋·孔子《論語·述而》子曰:“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白話釋義:孔子說:“我不是生來就有知識的人,而是愛好古代的東西,勤奮敏捷地去求得知識的人。”孔子說:“三個人一起走路,其中必定有人可以作我的老師。我選擇他善的品德向他學習,看到他不善的地方就作為借鑒,改掉自己的缺點。”
擴展資料
寫作背景:
孔子開創了私人講學的風氣,倡導仁義禮智信。他曾帶領部分弟子周遊列國前後達十三年,晚年修訂《詩》《書》《禮》《樂》《易》《春秋》六經。
相傳孔子曾問禮於老子,有弟子三千,其中賢人七十二。孔子去世後,其弟子及其再傳弟子把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語錄和思想記錄下來,整理編成儒家經典《論語》。
孔子在古代被尊奉為“天縱之聖”“天之木鐸”,是當時社會上的最博學者之一,被後世統治者尊為孔聖人、至聖、至聖先師、大成至聖文宣王先師、萬世師表。
其思想對中國和世界都有深遠的影響,其人被列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隨著孔子影響力的擴大,祭祀孔子的“祭孔大典”也一度成為和中國祖先神祭祀同等級別的“大祀”。
孔子的祖上是宋國栗邑(今河南夏邑)的貴族,先祖是商朝開國君主商湯。 周初三監之亂後,為了安撫商朝的貴族及後裔,周公以周成王之命封商紂王之兄微子啟於商丘建立宋國,奉殷商祀。微子啟死後,其弟微仲即位,微仲是孔子的十五世祖。
六世祖得孔氏,是為孔父嘉。孔父嘉是宋國大夫,曾為大司馬,封地位於宋國栗邑,後來在宮廷內亂中被太宰華督所殺。
孔父嘉子木金父,木金父子孔防叔,孔防叔的孫子叔梁紇就是孔子的父親,叔梁紇為避宋國戰亂逃到魯國的陬邑(今山東曲阜)定居,其官職為陬邑大夫。
叔梁紇的正妻施氏,生了九個女兒卻沒有兒子,小妾為他生了長子孟皮。孟皮有足疾,叔梁紇很不滿意,於是請求納顏氏女兒為妾。顏氏有三個女兒,隻有小女兒顏徵在願嫁叔梁紇。
顏徵在時年不滿二十歲,而叔梁紇已經六十六歲,年齡相差懸殊,兩人為婚於禮不合,夫妻在尼山居住並且懷孕,故謂之“野合”。
據《史記·孔子世家》,孔子在魯襄公二十二年十月(公元前551年9月28日)申時於陬邑昌平鄉誕生。
孔子建構了完整的“德道”思想體係:在個體層麵主張“仁、禮”之德性與德行。 德道思想體係是以性善論(“一陰一陽之謂道,繼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為基礎,以立人極(“三極之道”)為旨歸,以人道與天道、地道相會通,人道中庸又適時之變為方法論的完足思想體係。
孔子的仁說,體現了人道精神,孔子的禮說,則體現了禮製精神,即現代意義上的秩序和製度。人道主義這是人類永恒的主題,對於任何社會,任何時代,任何一個政府都是適用的,而秩序和製度社會則是建立人類文明社會的基本要求。孔子的這種人道主義和秩序精神是中國古代社會政治思想的精華。
孔子的政治思想核心內容是“禮”與“仁”,在治國的方略上,他主張“為政以德”,用道德和禮教來治理國家是最高尚的治國之道。
這種治國方略也叫“德治”或“禮治”。這種方略把德、禮施之於民,嚴格了等級製,把貴族和庶民截然劃分治者與被治者。打破了貴族和庶民間原有的一條重要界限。
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學而時習之,不亦說(悅)乎
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無獲一韓愈
用戶登錄
還沒有賬號?立即注冊
用戶注冊
投稿取消
文章分類: |
|
還能輸入300字
上傳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