誠信
古語雲:索物於暗室者,莫良於火;索道於當世者,莫良於誠。曾子殺豬為一“信”字,孔明接受“托孤”為一“誠”字;因有了“誠信”二字,劉邦的約法三章得以千年傳為美談,百年的老店得以顧客盈門。
“誠信”一詞在詞典中的解釋隻有“誠實守信”這簡簡單單的四個字,但這四個字做起來卻不簡單。孔子言:“人無信不立。”麵對外界的誘惑,隻有堅持誠信的原則,才能讓個人取得成功、營造社會和諧的氛圍。讓我們來看看古往今來誠信的事例。
李嘉誠創業成功
香港超人李嘉誠,在創業初期資金極為有限。一次,一位外商希望大量訂貨,但他提出需要富裕的廠商作保。李嘉誠努力跑了好幾天,仍一無著落,但他並沒有捏造事實,或是含糊其詞,一切據實以告。那位外商深為他的誠信所感動,對他十分信賴,說:“從閣下言談之中看出,你是一位誠實君子。不必其他廠商作保了,現在我們就簽約吧。”
雖然這是個好機會,但李嘉誠感動之餘還是說:“先生,蒙你如此信任,我不勝榮幸。但我還是不能和你簽約,因為我資金真的有限。”外商聽了,極佩服他的為人,不但與之簽約,還預付了貨款。這筆生意使李嘉誠賺了一筆可觀的錢,為以後的發展奠定了基礎。由此,李嘉誠也悟出了“坦誠第一,以誠待人”的原則,並獲得了巨大成功。
可見,一個人想要成功,誠信是非常重要的因素。
商鞅立木取信
商鞅任秦孝公之相,欲為新法。秦孝公有些擔心,猶豫不決。商鞅終於說服了秦孝公實行變法,發布了新的政令。為了取信於民,商鞅立三丈之木於國都市南門,招募百姓中有能把此木移到北門的,給予10金。百姓對這種做法感到奇怪,沒有敢去移動這塊木頭的。然後,商鞅又布告國人,能移動者給予50金。有個大膽的終於移動了這塊木頭,商鞅馬上就給了他50金,以表明誠信不欺。這一立木取信的事實,終於使百姓確信新法是可信的,從而推行了新法。
可見,誠信對於一個國家法度的建立,甚至對於整個社會,都是十分重要的。
誠信是一種習慣
有一次,一位中國大陸的遊客隨一位在澳大利亞土生土長的華人區悉尼周邊海域捕撈魚蝦,每撒下一網,總有收獲,可每次網拉上來後,那位華人總是挑揀一番,將其中的大部分蝦蟹扔回大海。遊客不解:“好不容易打上來,為啥扔回去呀?”那位華人平靜的回答道:“在澳大利亞,每個出海捕撈魚蝦的人都知道,隻有符合國家規定尺寸的魚蝦才可以捕撈。”遊客道:“遠在公海,誰也管不著你啊。”那位華人淡淡一笑:“呆久了你就會知道,在澳大利亞不是什麼都需要別人提醒的,這是一種習慣。”
沒錯,誠信作為中華文化中的傳統美德,我們應該把它培養成每個人的習慣,讓誠信成為社會的習慣。隻要人人都更講誠信,整個社會的道德品質必然能邁出堅實的一大步。
用戶登錄
還沒有賬號?立即注冊
用戶注冊
投稿取消
文章分類: |
|
還能輸入300字
上傳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