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眉頭無一事,筆下有千年。——宋·邵定《山中》
2、自小多才學,平生誌氣高;別人懷寶劍,我有筆如刀。——《神童詩》
3、平生懶著書,書成亦快餘.驚風日夜吼,隨處足安居。—— 明·李贄《續焚書》
4、落紙驚風起,搖空見露濃.丹青與文事,舍此複何從。——唐·耿湋《詠宣州筆》
5、筆落驚風雨,詩成泣鬼神。——唐·杜甫《寄李十二白二十韻》
內容拓展:
古人練字的故事:
(一)王安石煉字
王荊公(王安石)絕句雲:“京口瓜州一水間,鍾山隻隔數重山。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吳中士人家藏其草,初雲“又到江南岸”,圈去“到”字,注曰“不好”;改為“過”,複圈去而改為“入”;旋改為“滿”;凡如是十許字,始定為“綠”。——(洪邁《詩詞改字》)
(二)
任翻(人名)題台州寺壁詩曰:“前峰月照一江水,僧在翠微開竹房。”既去,有觀者,取筆改“一”為“半”字。翻(任翻)行數十裏,乃得“半”字,亟欲回易之,則見所改字,因歎曰:“台州有人。”——(李東陽《麓堂詩話》)
第一個故事是同學們所熟悉的,王安石開始用的“到”、“過”、“入”都是動詞,隻是客觀地說明春風來了,沒有其他內容;後來用的“滿”、“綠”是形容詞用作動詞,“滿”僅僅描寫了春風吹拂的範圍之廣、麵積之大,而“綠”字則把春風吹來大自然發生的可喜變化描繪出來了,當然“綠”字要好得多。
第二段寫的是唐代詩人任翻為改一個字,跑了數十裏的故事,也很動人“前峰月照”一定會出現“峰掩月”的情況,月光不會照遍一江流水,改為“半江水”既符合實際,又詩味含蓄。
(三)荊公煉字
1705年春,北宋大改革家王安石在宦海幾經沉浮之後,又一次被起用,他先乘官船由江寧(今南京市)往汴京(今開封市)赴任。此時,江南正是山花紅似火、江水碧如染的時候。一天傍晚,官船停在瓜洲過夜。王安石站在船頭上,觀景賞目。他見京口(今鎮江市)與此地遙相望,江岸上連綿青山若隱若現,滔滔江水波瀾起伏,詩興大發。他取過紙筆,一揮而就:
京口瓜洲一水間,鍾山隻隔數重山。 春風又到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
詩成之後,王安石一字一句斟酌潤色,總覺得第三句不如意,尤其這“到”安沒有把春風的神韻寫出來。於是圈去“到”字,改為“過”字,又一想,還覺不妥,就又抹去“過”字,改為“入”字,“滿”字……改來改去,一時竟沒有合適的眼,便撂筆出艙,讓春風吹一吹混沌的頭腦。
突然,他相聚到王維“春草明年綠”的詩句。這“綠”字下得多好啊!春風吹到哪裏,,哪裏就春草萌發,一派生機,這春風(確能 ?確實)使大地變“綠”,“綠”色(確能 ?確實)是春天的寫照。此情此景下好寓意改革。想到此,他快步進艙,把詩改好,重抄一遍,情不自禁朗誦起來:
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
用戶登錄
還沒有賬號?立即注冊
用戶注冊
投稿取消
文章分類: |
|
還能輸入300字
上傳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