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了關於哈佛學生的記錄,我的內心很沉重。“我們到底缺少什麼?”是勤奮嗎?那不過是思想的外在表現罷了,我們真正缺少的是在中國教育體製下缺失的信仰!
沒有信仰哪有勤奮的動力,以功名利祿作目標的勤奮會有自由的創造和如饑似渴的沉醉?同是炎黃子孫,台灣和美籍華人的諾貝爾獎得主大有人在,而大陸就是沒本事得到。現狀就是這樣,不是我們所能改變的。還是談談自己,談談怎樣才能在夾縫中健康的成長,找到自己的信仰,然後勤奮的努力。
有個老外曾說,就像中國人並不是像電影裏人人都會功夫一樣,美國人並不像電影裏那樣暴力和色情,而是融合了最保守的價值觀與最激情的青春。我們從哈佛學子身上學習的不光是那表麵的勤奮,還有他們清教徒文化所倡導的虔誠信仰,努力奮鬥的立國理念,以及基於他獨特的地理和曆史造成的年輕積極的心態。一個人沒有信仰會墮落,沒有勤奮就會流於空談。我們很多人都已經忘記了青春本該有的模樣,甚至除了曾經的些許歡樂外從未有過真正的青春。哈佛大學每年都拒絕許多“高考狀元”,因為他們隱藏在分數後麵的綜合素質不行。美國社會特別重視個人為社區做出的無償貢獻,量化的綜合素質中六七十個小時的“學雷鋒”還遠遠不夠。讀書為做官,做官為發財。中國也有勤奮刻苦的人,但那些頭懸梁錐刺股的苦讀,其目的,無非是這個。但無論現實如何,我還是能從青年**“海爾立誌出鄉關,學不成名誓不還。埋骨何須桑梓地,人生無處不青山。”的誓言中感受到偉人的激勵,從**“為中華崛起而讀書”的壯誌中感受到震動。但有太多人已無動於衷,青春不是一個年齡而是一個信仰,是恰同學少年的中流擊水,糞土當年萬戶侯的氣魄,青春是理想,是革命,就是行動。
我們用我們的青春來兌換老年為數不多的時日,為了明天的物質利益可以犧牲今天的,隻有一次的美好的青春。我想說的並不是及時行樂,恰恰相反,我隻是在尋找和渴求像保爾柯察金那樣堅定和純潔的信仰。《鋼鐵是怎樣煉成的》裏的那段話很早我就熟記了,但似乎越長大離曾經的道德、理想越遠,青春的死亡如此悄無聲息。
用戶登錄
還沒有賬號?立即注冊
用戶注冊
投稿取消
文章分類: |
|
還能輸入300字
上傳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