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人行,必有我師焉
這句幾乎是家喻戶曉的話,出自《論語·述而》。原文是:“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意思是:三個人同行,其中必定有我的老師。我選擇他善的方麵向他學習,看到他不善的方麵就對照自己改正自己的缺點。
這句話,表現出孔子自覺修養,虛心好學的精神。它包含了兩個方麵:一方麵,擇其善者而從之,見人之善就學,是虛心好學的精神;另一方麵,其不善者而改之,見人之不善就引以為戒,反省自己,是自覺修養的精神。這樣,無論同行相處的人善於不善,都可以為師。《論語》中有一段記載,一次衛國公孫朝問子貢,孔子的學問是從哪裏學的?子貢回答說,古代聖人講的道,就留在人們中間,賢人認識了它的大處,不賢的人認識它的小處;他們身上都有古代聖人之道。“夫子焉不學,而亦何常師之有?“(《論語·子張》)他隨時隨地向一切人學習,誰都可以是他的老師,所以說“何常師之有“,沒有固定的老師。《論語》中不少記載,如孔子入太廟,“每事問“(《論語·八佾》);宰予白天睡覺,孔子說:“始我於人也,聽其言而信其行;今我於人也,聽其言而觀其行。於予與改是。“(《論語·公冶長》)子貢對孔子說,子貢自己隻能“聞一而知二”,顏回卻可以“聞一而知十”。孔子說:“弗如也。吾與汝弗如也。“(《論語·公冶長》)都體現了這種精神。這樣的精神和態度,是很值得我們學習的。
“三人行,必有我師“,“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的態度和精神,也體現了與人相處的一個重要原則。隨時注意學習他人的長處,隨時以他人缺點引以為戒,自然就會多看他人的長處,與人為善,待人寬而責己嚴。這不僅是修養、提高自己的最好途徑,也是促進人際關係和諧的重要條件。
雖然“三人行,必有我師焉。”可以說是家喻戶曉,可是人們並不是經常能夠做到。人們常犯的一個通病,就是往往看自己的優點和他人的缺點多,看自己的缺點和他人的優點少; 所以,重溫“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認真領會它的深刻內涵,並且努力去做,還是很有意義的。
用戶登錄
還沒有賬號?立即注冊
用戶注冊
投稿取消
文章分類: |
|
還能輸入300字
上傳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