尉天驄的《歲月》裏有很漂亮的文章,《棗與石榴》、《叫魂》,……
豐子愷的《緣緣堂隨筆》中,《楊柳》、《還我緣緣堂》,……
梁實秋的《雅舍小品》、《雅舍憶舊》中,美文美不勝收。
故鄉的歌是一支清遠的笛
總在有月亮的晚上響起
故鄉的麵貌卻是一種模糊的悵惘
仿佛霧裏的揮手別離
離別後
鄉愁是一棵沒有年輪的樹
永不老去
這個是我印象最深刻的詩了吧~~`1~~~在小時侯學的時候隻知其優美的句子,長大的時候才深深體會其中的感情~~~
還有餘秋雨老師在<借我一生>中有很多都是寫故鄉的文章.
關於鄉愁的詩歌你可以參考一下席慕容女士和餘光中先生的詩
再介紹一首歌給你,歌詞不下於散文的,歌曲亦很 優美
歌曲:故鄉的雲
歌手:費翔 專輯:跨越四海的歌聲
天邊飄過故鄉的雲
它不停的向我召喚
當身邊的微風輕輕吹起
有個聲音在對我呼喚
歸來吧歸來喲
浪跡天涯的遊子
歸來吧歸來喲
別再四處飄泊
踏著沉重的腳步
歸鄉路是那麽漫長
當身邊的微風輕輕吹起
吹來故鄉泥土的芳香
歸來吧歸來喲
浪跡天涯的遊子
歸來吧歸來喲
我已厭倦飄泊
我已是滿懷疲憊
眼裏是酸楚的淚
那故鄉的風和故鄉的雲
為我抹去創痕
我曾經豪情萬丈
歸來卻空空的行囊
那故鄉的風和故鄉的雲
為我撫平創傷
啊......借我一生>
《文化苦旅》是作者的一部文化散文集。其中有些文章曾在各類文學評獎中獲得首獎,全書的主題是憑借山水風物以尋求文化靈魂和人生真諦,探索中國文化的曆史命運和中國文人的人格構成。其中《道士塔》(選入人教版中學教材)《陽關雪》等,是通過一個個古老的物像,描述了大漠荒荒的黃河文明的盛衰,曆史的深邃蒼涼之感見於筆端。《白發蘇州》《江南小鎮》等卻是以柔麗淒迷的小橋流水為背景,把清新婉約的江南文化和世態人情表現得形神俱佳。《風雨天一閣》《青雲譜隨想》等直接把筆觸指向文化人格和文化良知,展示出中國文人艱難的心路曆程。此外,還有早已傳為名篇的論析文化走向的文章《上海人》《筆墨祭》以及讀者熟知的充滿文化感慨的回憶散文《牌坊》《廟宇》《家住龍華》等。作者依仗著淵博的文學和史學功底,豐厚的文化感悟力和藝術表現力所寫下的這些文章,不但揭示了中國文化巨大的內涵,而且也為當代散文領域提供了嶄新的範例。
餘秋雨走在中華民族的土地上,用其獨特的觀察力和洞悉力去深思這古老民族的深層文化,用心思細膩的筆觸,為這趟巡視華夏文化的“苦旅”,寫本書!它不甘甜,因為裏頭有太多不忍與親身體驗的辛酸.苦苦的味道,為這本紀錄中國千年文化的書,多寫了一道滋味.未看過《文化苦旅》之前,大概也不會想到,一處處令人流連忘返的風景名勝與曆史古跡在它們的背後會有如此深層的涵義;而作者運其妙筆,以幹淨漂亮的散文,組合,使它們成了一篇篇讓炎黃子孫驚醒的文章。
走進書中的情境與思考,我們不禁嚴肅起來。像一群被流放的孩子,流放到一塊不甚熟悉的土地,逼使我們不得不因那曆史和文化的推引,走向前去。宗於我們眼前出現了莫高窟的石洞,石洞依舊壯觀,實像,壁畫依然不言,我們靜靜看著光影投射在石壁上的變化,如同它們靜靜地看著敦煌千年的變遷。千年前的第一刀劃下,開啟了千年後莫高窟的壯麗。它曾遭遇浩劫:王道士手中一串鑰匙把守了千年的敦煌,卻任其流落在外人手裏,而中華子孫卻也將之棄而不顧,那一馬車,一馬車的文物輸往外國。多年後的今天,那神秘又充滿意義的洞窟,為何能引起大家的注目它並非外表炫麗,而是它隻是一種儀式,一種人性的,及它深層的蘊藏。我們在這兒看到,美,也有宗教的天地,以及它是中國千年的標本,一樣美的標本,縱使它曾經殘缺,被人無情的,任意的轉換。
“淺渚波光雲彩,小橋流水江村”這副楹聯道盡了江南小鎮的魅力。江南小鎮它不是經由大自然雕琢出的自然山水,而是屬於華夏古老文化的人文山水。我們不曾到過此處,但書中的江南小鎮卻給予我們一種,回到家中那般自在,難怪曆年來,許多文人遇到了政治不清明或人生不得誌時,便會到此隱居起來,但在荒山結廬有著生活上的麻煩,“大隱隱於市”便成了文人來江南隱居的最好推力。其實我們對「隱」有著正反兩麵的看法,好的一麵其一就是當中國文化受到某些因素例如北方遊牧民族入侵中原地區而開始凋零時,文人或學者們就會帶著他們的知識修養到此處隱居起來,藉以免於戰爭或政治的迫害;其二生老病死與官場浮沉是文人們的失意時刻,做什麼事都不順心,此時最好的方式就是讓自己的身心獲得紓解,找個地方隱居,等休息夠了又是一段新旅程的開始。壞處是有人會把隱居當作沽名釣譽的工具,假隱以求得一官半職,這些舉動讓中國特有的隱的文化開始產生變質,隱士生前的孤傲和死後的名聲全然黯暗。盡管如此,我們對隱還是保有著正麵看法,因為古代中國給文人發展的空間實在大狹隘了,逼得他們除了隱或許隻有一死,與其這樣讓自己的雄心壯誌隕落,我們會選擇沉潛,待有朝一日能東山再起。
餘秋雨曾說他常佇立前人佇立過之處,觀察自然與人文環境中去思考前人的情感;在柳侯祠前,由一尊石像追想柳宗元的一生,從他的文采想至他的被貶,既遭貶謫,而永柳二州又是荒遠之地,因此他自放於山林水澤之間,將其困厄感傷的心境,完全寄托在遊賞山水之間與文章創作之中,使中國文學史上擁有了《永州八記》這樣出色的山水文學,這樣的一代士人的氣節與傲氣讓後世學者不得不去尊敬他的文化意識及人格,帶著崇敬和疑問來瞻仰這位大文豪。
合上書卷,我們不由自主地走向窗前,流動的車潮及人潮正自我宣示另一種文化,這裏是高雄,而深埋千年文化的故土呢也許咱們應該背起滿滿對中國文化的疑慮,親自去遼闊的土地,讓我們讀過書後,沉重而苦苦的步伐,也走在上麵。
餘秋雨是一個文化大師,對文化有深刻的理解,讀他,是讀中國文化,需要有毅力.
用戶登錄
還沒有賬號?立即注冊
用戶注冊
投稿取消
文章分類: |
|
還能輸入300字
上傳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