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蘆葦蕩中行走》是康橋寫遼寧盤錦濕地的文章,詩人以第一人稱的手法,將仙鶴擬人化,從而使蘆葦和仙鶴相依相戀的情景表達的惟妙惟肖、淋漓盡致。
在仙鶴的眼中,蘆葦是坦蕩的,有著慈愛與溫存的偉丈夫,是丹頂鶴、白頭鶴、白枕鶴、白鶴、灰鶴、大雁、黑嘴鷗……眾鳥兒的大眾情人,是眾鳥兒共同的家園。
全世界所有喜歡濕地的鳥兒們都願意飛到這裏來……
一個又一個春天裏,鶴飛來了,鷗飛來了,大葦鶯也飛來了,蘆葦蕩一次又一次向歸來的眾鳥兒張開寬容的懷抱;在冬天到來之前,在眾鳥兒南翔之後,蘆葦蕩在風雪之中獨守寒冷的渤海灣灘頭。
蘆葦是不老的!這既是仙鶴對蘆葦的讚揚,更是詩人對盤錦濕地的一種人文關懷。
所以,在深秋,在蘆花盡落的時刻,詩人無限深情地歌頌:蘆葦沒有憂傷,它用血液裏的歌向每一個步入者傾訴。
是的,我們聽到了,聽到仙鶴的歌唱,聽到仙鶴的愛情。
《在蘆葦蕩中行走》喚醒人們對濕地的保護,對仙鶴眾鳥類的愛護。
愛恨是玻璃板上的兩滴水,有時混在一起,分不出彼此,有時經過時間的蒸發,全不見了。
莊子是一棵孤獨的樹,是一棵孤獨的在深夜看守心靈月亮的樹。當我們大都在黑夜裏昧昧欲睡時,月亮為什麼沒有丟失?就是因為有了這樣一兩棵在清風夜唳中獨自看守心靈月亮的樹。 莊子眼極冷,心腸極熱。眼冷,故是非不管;心腸熱,故悲慨萬千,雖知無用而未能忘情,到底熱腸掛住,雖不能忘情,而終不下手,到底冷眼看穿。
有人說,生活如一杯白開水,放點鹽它是鹹的,加點糖它是甜的。生活的質量靠心情去調劑。每個人的心都是一顆水晶球,晶瑩閃爍,忠於生命的人總是將五顏六色折射到自己生命的每個角落,讓生活蓬勃生動,流光溢彩。快樂固然開懷,不快樂時也要開懷,經常生機勃勃,快樂就會成為一種習慣。
淚,是情人心中,詩人筆下多麼纏綿的字眼,高興時,悲傷時,氣憤時,感激時,淚都會不由自主的流出。如果說眼睛是心靈的窗戶,那麼眼淚便是情感的結晶。思念的人流淚,應該;不思念的人也流淚,就是玩弄感情,為的是體麵,不哭不行。我們的淚要流,但是流真心的淚,善良的淚,不要假惡醜的淚。我們的淚流的要有價值,不要隻是一種形式。
我愛雨,愛著雨,愛聽雨,愛想雨,也愛思雨。雨,像希望,像企盼,也像信念;雨,像誓言,像承諾,也像等待。等待再一次下雨,等待再一次失敗,等待再一次重生,也等待再一次思雨。冷風拂起了頹廢的柳枝,無力的在風雨中掙紮,像求生一樣,它也在等待,等待新生,等待枯黃,等待生命的輪回。
樹正在長成新葉,好像某事呼之欲出,初綻的嫩芽悄然綻放,點點新綠恰似某種幽怨。是否它們再獲新生,我們卻頹然老去。不,它們也會死亡,它們簇然一新,年年如是的把戲,正被刻寫在樹的年輪上。永不靜歇的樹叢依然搖曳,在成熟稠密的年年五月,去年已死,它們似乎在訴說,開始重生,重生,重生。
花是如此柔弱,再美再豔,依然經不起朝來寒雨晚來風,春紅謝匆匆,隻剩滿懷愁情。 花卻又是美麗的戰士,風雨中盡管漸漸綠肥紅瘦,終究不肯低頭。 生命也是一樣,像精致的玻璃酒杯,常常經不起天災人禍的撞擊,粉碎成一地璀璨,每一片都是透明的心,生命又常常像曇花,用許多年的淚與汗,摻上心血澆灌,才會有笑看天下的一刻。
你的命運,一半在自己手中,另一半在上帝手中。你一生的全部就在於:運用你手裏所擁有的,去獲取上帝手中縮掌握的。你的努力越超常,你手裏掌握的那一半就越龐大,你獲得的久越豐碩。在你徹底絕望時,別忘了自己擁有一半的命運,在你得意忘形時,別忘了上帝手裏還有一半的命運。你一生的努力就在於:用你自己的一半去獲取上帝手中的一半。這就是命運的一生,這就是一生的命運。
“《荷塘月色》寫於1927年7月。當時,**叛變革命,中國處於一片黑暗之中。......在欣賞荷塘月色的淡淡喜悅之中,夾雜著不滿黑暗現實但無法超脫的哀愁。這正是那個黑暗時代在作者心靈上的折射。”
第一次讀《荷塘月色》的時候,那是在上初中的一堂語文課上。雖然當時對文中作者的內心深處的感受不是十分明了,可卻迷迷糊糊地久久地沉醉於那幽靜,神秘,優美的荷塘月色當中。
文中的開頭並沒有直接描寫荷塘的月色,而是說作者“這幾天心裏頗不寧靜”,雖然當時語文老師也曾跟我們分析了作者當時寫下這篇文章的文化背景,多多少少也讓我們了解到了作者的處境。可能就是因為“心裏頗不寧靜”這個原因吧,所以才自然而然的想起了“日日走過的荷塘”。於是就有了去看那“另有一番樣子”的荷塘的渴望了。
作者在此時仍然沒有著筆寫他的荷塘月色,而是在去荷塘的路上抒發了自己的內心感觸。“我愛熱鬧,也愛冷靜;愛群居,也愛獨處。”“在蒼茫的月光下什麼都可以想,什麼都可以不想”,“便覺得是個自由人。”從中可以看出此時的作者才是真實的原本的他。沒有任何修飾,也沒有任何虛偽,隻“覺得是個自由的人”。在當是的情形下想做回真實的自己可不是一句話兩句話的事,因為有些事往往是身不由己、也有些是逼不得已而為之。所以趁著“這一片天地好象是我的”這個時候,“白天裏一定要做的事、一定要說的話,現在都可以不理。”唯一要做的就是“且受用這無邊的荷塘月色好了。”
作者由此筆鋒一轉,很自然的把讀者引到了古畫一般的荷塘月色上來。
“曲曲折折的荷塘”、“田田的葉子”,“像亭亭的舞女的裙”。“零星的白花”,“嫋娜的”或“羞澀的”,“如明珠”,“如星星”,又如“剛出浴的美人”。作者一開始便用了豐富的比喻的手法和擬人手法從不同的角度對荷葉、荷花進行了形象地描繪。總體上給人一種清新高貴的感覺。
“微風過處”,“縷縷清香”,“仿佛遠處高樓上渺茫的歌聲”。非常形象地從嗅覺引起聽覺的、聯想。當描寫葉與花的顫動時,“像閃電”,像“一道道凝碧的波痕”。此時葉子底下“脈脈的流水遮住了,而葉子卻更見風致了”。
荷塘描寫後,接下來的就是月光了。“月光如流水一般”,“靜靜地瀉在這一片葉子和花上。”一個“瀉”字,大本來靜止的月光寫出了動感來了,給人一種想“月光浴”的浪漫情調。“薄薄的青霧”,“牛乳”、“輕紗的夢”,似真似幻,亦真亦幻,巧妙地給荷塘月色蒙上了一層神秘的麵紗。
接下來描寫灌木落下的“班駁的黑影”如“鬼一般”,楊柳“稀疏的倩影像畫在荷葉上”。“光與影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著的名曲”。雖然寥寥幾筆,卻能從不同方位、不同程度給讀者帶來了不同的感官衝動與享受。
從荷塘寫到月光,再從月光寫到荷塘的四麵,層層開展層層推進。雖然作者對荷塘四周的楊柳、遠山、還有燈光,甚至蟬聲蛙聲都沒有詳細的描寫,可能是心情因素吧。因為從作者的“熱鬧是他們的,我什麼都沒有”當中看出有一種“往事不堪回首”的味道。
文章的結尾作者用了“采蓮”的事來結束。從荷塘想起采蓮,再而想起《采蓮賦》和《西洲曲》來:
采蓮南塘秋,蓮花過人頭;低頭弄蓮子,蓮子清如水。
就這樣,整篇文章在如詩如歌如畫般的音調中落下了帷幕。
用戶登錄
還沒有賬號?立即注冊
用戶注冊
投稿取消
文章分類: |
|
還能輸入300字
上傳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