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我們喜歡把火撒在親人身上?
愛是什麼?有人曾告訴我,“好像突然有了鎧甲,又好像突然有了軟肋”,對這句話的印象很深刻,簡簡單單的兩個詞道盡了愛的幸福與苦澀。愛,來自情人,亦來自家人,我們都清楚地知曉彼此的珍貴,但現實中“我愛的人往往傷我最深”,這樣的控訴你聽過多少?我們無法停駐追逐愛的腳步,幸福的曙光亦在不遠之處,但愛的荊棘卻讓我們束手無策。
你是否有過這樣的疑問,在外廣受稱道,謙遜有禮的你,為什麼總是難以避免地會與親人發生矛盾,總是難以自抑地會“發火”?如果你帶有這樣的困惑,希望在本文之中能讓你有所收獲。
任何的人際交互,不管是陌生人還是親人,都可以分解為三個要素,性格特征、人際情境和交流方式。關於為什麼會更容易向親人“發火”,我們同樣可以從這三個方麵進行分析和探索。
一、什麼樣的人,說什麼樣的話,做什麼樣的事
性格特征決定了你是什麼樣的人,而性格特征在人際交互中主要有三方麵的作用:選擇、喚起和操控。我們在這裏需要探討的是性格特質對於情緒的喚起作用,而會引發爭吵的往往是負麵情緒的喚起。
性格特征通過兩種方式影響著親密關係中的衝突,第一種是通過行為引發親人的情緒反應。例如,一個支配性強的人可能以高傲的姿態或不容分說的方式行事,這自然會喚起親人的憤怒情緒,抑或一個缺乏責任心的丈夫可能不注意個人儀表,總是把衣服亂扔在地上,這兩種行為亦可能引起妻子的煩躁情緒。另一種方式是,當一個人引發他人的行為後,他人的行為又會反過來令引發者很心煩。例如,一個攻擊性強的男性可能會引發親人的冷戰,反過來冷戰又會使他很沮喪,又或者一個高傲的妻子可能會傷害了丈夫的自尊,然後又因為丈夫自信的喪失而變得更加生氣。
你是什麼樣的人,說什麼樣的話,做什麼樣的事,都會影響親人的情緒,反過來也會影響到你自己的情緒。西方心理學家曾經采用大五人格問卷對夫妻雙方的親密關係進行研究,結果表明高支配性和低隨和性的丈夫比任何其他性格特征更能很好的預測妻子憤怒情緒的喚起和對婚姻的不滿。因此,容易對親人“發火”,同雙方的性格特征是分不開的。
二、不同的人際情境,不同的行為選擇
與容易向親人“發火”相對應的往往是對外人“謙遜有禮”,想必大多數人會用“在外麵”和“在家裏”做區分,而這指向的恰恰是不同的人際交互情境。在中國的文化中,“君子慎獨”是一條至高的標準,一個人是怎麼樣的,最真實的反應在於他獨處的時候是怎麼樣的。
曾提到過榮格的人格麵具,這就是“在外麵”,我們都戴著麵具在與別人交往,我們選擇了麵具,同時也受錮於麵具,如同至尊寶選擇戴上金箍變成法力無邊的孫大聖,他亦將受製於金箍,走上取經的道路。同樣的,在《爸爸去哪兒》的節目中,記得田亮說過一句話“我要做一個慈祥的爸爸”,這就是他在攝像機前戴上的麵具,然後可以發現好幾次他忍著脾氣耐心教導小森碟,就是因為這是“在外麵”。
雖然在親人之間也會存在著隱私,但是親人間的交互情境是最接近“獨處”時那真實的自己的。家一般都會被比作溫馨的港灣,是一個可以放下所有防備,所有猜忌,可以摘下麵具的地方,因此“在家裏”的環境下,與親人的相處過程中,我們往往有什麼情緒便會直接地表達出來,同“在外麵”相比而言,少了一個“該不該”或者“能不能”的理智分析過程。並且“在家裏”給予我們一種安全的心理感知,因此,在一些特殊情況下我們反而很容易將“在外麵”積累的負麵情緒帶到家裏,隨便找一個理由宣泄出來。
三、因為我跟你親,所以你必須懂我
所謂人和人之間的交往,說到底是信息之間的流動,上述內容講了信息流通中的兩端的人和所處的情境,還有最後一點就是信息傳遞的過程,主要指的是基於不同的交互情境下,信息在傳遞過程中發生的扭曲。
不妨簡單做個例證吧,以“昨天老王家閨女結婚,那個小夥子據說年薪二十多萬呢!”為例,如果這句話是任何一個你的同事跟你說的,你會簡單的回一句“嗯,挺不錯的”,嚼舌的話你還會多問一句“他是做什麼的啊”。如果這句話是你父母跟你說的時候呢,會有什麼不同?“你跟我說這個幹嘛?我不就沒對象,賺得也沒別人多嘛”,當對話趨於這種節奏的時候,可想而知後麵“發火”的概率急劇上升。
Why?如果要問原因,都是因為愛。想起一句歌詞“沒人分享,再多的成就都不圓滿”,每個人都需要被肯定,都想要被認同,最希望的當然是來自那些我們最愛的人。因為他們是如此的重要,我是如此愛著他們,所以他們應該認同我,他們不能認為別人比我好,“任何的小石塊都會讓心起漣漪”,越是在乎,越是敏感,越是容易捕風捉影,也就越容易因為這些扭解的信息而發生爭吵。
四、You are always gonna be my love
至於要如何走出這個怪圈,以下方式僅供參考:
第一步:需要認識到自己有沒有這種情況出現,想不想改變?
第二步:確認自己有沒有因為“在外麵”受氣而撒在親人身上?如果有這樣的情況,請嚐試用另外的方式來釋放自己的負麵情緒,比如,打遊戲,鍛煉,看電影,寫日記等任何不影響其他人的方式,有用即可,灌醉自己不算。
第三步:下次在將要“發火”或者之後,嚐試著分析一下“到底是因為什麼?”是因為事情本身,還是因為覺得自己沒有受到重視,沒有受到認同,覺得被忽視,被看清而生氣。
第四步:懂得補救,補救最好的方式除了“對不起”之外,還有你真實的想法,你反思的結果,告訴他們你是因何會生氣,你生氣的真正的內在原因。
第五步:學會在平常生活中表達自己,當你能夠反思,能夠更深一步去認識自己情緒背後的因素時,那麼親人對你而言的重要性已經不言而喻啦,不要在平常生活中吝嗇表達你的愛,學會索取你的需求,“你對我很重要,所以我希望你能支持我”,讓對方明白怎麼做是你最需要的。